皮郄简介

皮郄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承扶穴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皮郄穴的定位 8 皮郄穴的取法 9 皮郄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皮郄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皮郄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皮郄穴的配伍 14 文献摘要 15 皮郄穴研究进展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皮郄 1 拼音

pí Xì

2 概述

皮郄为经穴别名,即承扶[1]。见《针灸穴名解》。

穴位 承扶 汉语拼音 Chengfu 罗马拼音 Chengfu 美国英译名 Support 各

号 中国 BL36 日本 36 法

国 莫兰特氏 V50 富耶氏 德国 B50 英国 B50 美国 BI36

承扶为经穴名(Chéngfú BL36)[2]。出《针灸甲乙经》。承扶亦作扶承[3]。别名肉郄、阴关、皮部[3]。属足太阳膀胱经[2]。承即承受,扶指佐助,本穴位于股骨上段,当肢体分界的臀沟中点,有佐助下肢承受头身重量的作用,故名承扶[2]。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腿痛,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部疼痛,骶部疼痛,臀部疼痛,股部疼痛,大便难,下肢麻痹或瘫痪,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3 承扶穴的别名

肉郄、阴关、皮部、扶承(《针灸甲乙经》),阴关(《杨敬斋针灸全书》),皮郄[1]。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阴胞有寒,小便不利,承扶主之。

5 穴名解

承即承受,扶指佐助,本穴位于股骨上段,当肢体分界的臀沟中点,有佐助下肢承受头身重量的作用,故名承扶[2]。

承,佐助担当也。扶,木名。扶木,扶桑也。人身坐立有木之象,穴在身躯之下方,正为人体之扶持,谓其对扶持人体与治疗下肢风病,俱可承担也,在下肢风病及风病之自下而上者,皆可取之。提携婴儿,负之抱之,均以手承扶其臀,本穴在臀横纹正中,适当挟持着手之处,故名承扶。[1]

6 所属部位

大腿[4]

7 皮郄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承扶穴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5][3]。

承扶穴位于股后区,臀沟的中点,俯卧取之[2]。

承扶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肌肉)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8 皮郄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臀横纹正中取穴。

承扶穴位于股后区,臀沟的中点。俯卧取之[2]。

俯卧位,于大腿与臀部交界之臀沟中点处取穴[6]。

9 皮郄穴穴位解剖

承扶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坐骨神经、内收大肌。有与坐骨神经并行的动、静脉。分布著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皮肤厚,由股后皮神经的臀下皮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阔筋膜。在半腱肌和股二头肌之间,或穿经股二头肌长头刺入坐骨神经干。坐骨神经由梨状肌下孔离开骨盆,出现在臀大肌的深面,位于出入骨盆结构的最外侧。该神经在臀区和股后区的体表投影在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连线中点稍外侧,和股骨内、外侧髁之间连线中点,以上三点的连线上。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及半腱肌[2]。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后皮神经的分支分布;深层有臀下神经和臀下动脉分支分布,并有坐骨神经本干和股后皮神经本干经过;

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并有与坐骨神经并行的动、静脉通过[3]。

10 皮郄穴的功效与作用

承扶穴具有通便消痔,舒筋活络的作用。

承扶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2]。

承扶穴具有通经活络、疏利腰膝之功,为治疗腰腿部疾病的常用腧穴[7]。

承扶穴对肢体风病具有拦截之效,有舒经活络之用,主治尻尾股臀、阴寒大痛。因本经与足少阴经俱由委中至肾俞,此段经线,两经并行。叠成一表一里,故浅取之则足太阳之经受之,深取之则足少阴之经受之。[1]

11 皮郄穴主治病证

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腿痛,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部疼痛,骶部疼痛,臀部疼痛,股部疼痛,大便难,下肢麻痹或瘫痪,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等[2]。

承扶穴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8][8]。

承扶穴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痔疾[6]。

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2]。

承扶穴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大便难;以及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3]。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2 其它: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1~2寸[6][3][2],局部有酸胀感[6],可有触电感传至足底部[6]。

直刺1~25寸[8]。

122 灸法

可灸[2][8][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3 皮郄穴的配伍

承扶配环跳、悬钟,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承扶配秩边、承山,有清热通便的作用,主治便秘。

承扶配肾俞、命门、腰阳关,治腰痛[6]。

承扶配肾俞、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治下肢瘫痪[6]。

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痔、篡痛,飞扬、委中及承扶主之。腰脊尻臀股阴寒大痛,虚则血动,实则热痛,痔篡痛,尻睢中肿,大便直出,承扶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不利。

《针灸大成》:久痔尻臀肿。

《太平圣惠方》:五种痔疾,泻鲜血,尻睢中肿,大便难,小便不利。

15 皮郄穴研究进展

现代动物实验证明,针刺承扶可使动物凝血时间明显缩短,有止血和防止出血的作用[1]。

针刺承扶,可见动物脑组织内氨含量显著增加,提示脑功能处于短期兴奋状态[1]。

针刺承扶穴也可使麻醉动物已降低的脑乳酸明显升高,又可使惊厥状态下脑乳酸的高值下降[1]。

电针承扶可见动物垂体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强,肾上腺组织中抗坏血酸、胆固醇以及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明显减少[1]。

腿后肌群较腿前肌群不容易使用到,基於平衡的原则,当腿前肌群渐渐发达之后,有必要特别锻炼一下腿后肌群。右图中红色部位即为股二头肌当大腿肌肉发达到一定围度时,就应着重细节部位的雕塑,尤其是股二头肌。因为在健美造型中不论是后展肱二头肌,还是侧展胸部,股二头肌都是一个“亮点”,它能使大腿有一种巨大的膨胀感和美感,

  骨

  一中轴骨

  (一)椎骨

  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块

  (二)肋骨(从第一到第十二,共12对)

  (三)胸骨

  (四)胸廓

  二颅骨

  (一)脑颅骨

  包括: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1块)

  顶骨、颞骨(各1对)

  (二)面颅骨

  包括: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下鼻甲(各1对)

  下颌骨、舌骨、犁骨(各1块)

  三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块,每侧各32块)

  1肩胛骨

  2锁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桡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块)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②掌骨(共5块)

  ③指骨(共14块,除拇指2块其余各指均为3块)

  (二)下肢骨

  1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髌骨

  4小腿骨

  ①胫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块)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块)

  楔骨3块

  ②跖骨(共5块)

  ③趾骨(共14块,除拇趾2块其余各趾均为3块)

  肌肉

  一头部肌

  (一)颅面肌

  1颅顶肌

  2眼周围肌(眼轮匝肌)

  3口周围肌(眼轮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二颈前外侧肌

  (一)颈浅层肌和颈外侧肌

  包括: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侧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后斜角肌

  三躯干肌

  (一)背部深层肌

  1夹肌

  包括:头夹肌、颈夹肌

  2竖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间肌

  ①肋间外肌

  ②肋间内肌

  ③肋间最内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侧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内斜肌

  ③腹横肌

  ④腹直肌

  2后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状肌、闭孔内肌

  四上肢肌

  (一)连接上肢与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阔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连接上肢与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锯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冈上肌

  3冈下肌

  4小圆肌

  5大圆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头肌

  ③肱肌

  2后群(为肱三头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层

  ①肱桡肌

  ②旋前圆肌

  ③桡侧腕屈肌

  ④掌长肌

  ⑤尺侧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层(为指浅屈肌)

  3前群第三层

  包括: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层(为旋前方肌)

  5后群浅层

  ①桡侧腕长伸肌

  ②桡侧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侧腕伸肌

  6后群深层

  ①旋后肌

  ②拇长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长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侧群(为大鱼肌)

  2内侧群(为小鱼肌)

  3中间群(包括:骨间肌7块、蚓状肌4块)

  五下肢肌

  (一)髂区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股四头肌

  ②内侧群

  包括:股薄肌、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后群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

  2外侧群

  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3后群

  ①后群浅层

  包括: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

  ②后群深层

  包括: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消化系统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与颊

  (三)牙龈

  (四)腭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颌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肠

  1十二指肠

  2空肠

  3回肠

  4盲肠

  5阑尾

  6结肠

  7直肠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胆道

  1肝总管

  2胆囊

  3胆总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隐窝

  1肝肾隐窝

  2陷凹

  (三)网膜

  1小网膜

  2大网膜

  3网膜囊

  七系膜

  (一)肠系膜

  (二)阑尾系膜

  (三)横结肠系膜

  (四)乙状结肠系膜

  八韧带

  (一)肝的韧带

  1镰状韧带

  2冠状韧带

  3三角韧带

  4肝圆韧带

  (二)脾的韧带

  1胃脾韧带

  2脾肾韧带

  呼吸系统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窦

  1上颌窦

  2额窦

  3蝶窦

  4筛窦

  二喉

  (一)喉的软骨

  1甲状软骨

  2环状软骨

  3勺状软骨

  4会厌软骨

  (二)喉的连接

  1环勺关节

  2环甲关节

  3弹性圆锥

  4甲状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气管

  (二)主支气管

  1右主支气管

  2左主支气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脏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顶

  2肋胸膜

  3膈胸膜

  泌尿系统

  一肾(左右各一)

  (一)结构

  1肾小盏

  2肾大盏

  3肾盂

  (二)肾的被膜

  1纤维囊

  2脂肪囊

  3肾筋膜

  二输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脉管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

  (一)血管的种类

  1动脉

  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

  2毛细血管

  3静脉

  包括: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微静脉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纤维三角2个(即:左、右纤维三角)

  瓣环4个(即:肺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环、二尖瓣环、三尖瓣环)

  3心间隔

  包括:房间隔、室间隔

  4心的内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静脉窦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窦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传导系

  ①窦房结

  ②房室结

  包括: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后结间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

  (三)心的血管

  1冠状动脉

  ①左冠状动脉

  包括:前室间支、旋支

  ②右冠状动脉

  包括:后室间支、左室后支

  2心的静脉

  ①心最小静脉

  ②心前静脉

  ③冠状窦

  包括: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四)心包

  1纤维心包

  2浆膜心包

  3心包窦

  (五)动脉

  1肺动脉干

  ①左肺动脉

  ②右肺动脉

  2主动脉

  ①升主动脉

  ②主动脉弓

  包括: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③头臂干

  包括: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

  3头颈部的动脉

  ①颈总动脉

  包括:颈内动脉、颈外动脉

  ②颈外动脉

  向前发出:甲状腺上动脉、面动脉、舌动脉

  向后发出:枕动脉、耳后动脉

  自内侧壁发出:咽升动脉

  终末支是:上颌动脉、颞浅动脉

  ③颈内动脉(入颅腔)

  4上肢的动脉

  ①锁骨下动脉

  包括: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

  ②腋动脉

  包括: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

  ③肱动脉

  包括:桡动脉、尺动脉

  ④桡动脉

  包括:掌浅支、拇主要动脉

  ⑤尺动脉

  包括:骨间总动脉、掌深支

  ⑥掌浅弓、掌深弓

  5躯干的动脉

  ①胸主动脉

  a壁支

  包括:肋间后动脉、膈上动脉

  b脏支

  包括:支气管支、心包支、食管支

  ②腹主动脉

  a壁支

  包括:膈下动脉、腰动脉、骶正中动脉

  b脏支

  成对的脏支: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

  不成对的脏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6盆部的动脉

  ①髂总动脉

  包括:髂内动脉、髂外动脉

  ②髂内动脉

  a壁支

  包括: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臀上动脉、闭孔动脉

  b脏支

  包括: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

  ③髂外动脉

  包括:腹壁下动脉、旋髂深动脉

  7下肢的动脉

  ①股动脉

  包括:股深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

  ②腘动脉

  包括:胫前动脉、胫后动脉

  ③胫前动脉

  ④胫后动脉

  包括:腓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

  ⑤足背动脉

  包括:弓状动脉、足底深支、第一趾背动脉、足底弓

  ⑥足底弓

  (六)静脉

  1肺循环的静脉

  包括:左肺上、下静脉,右肺上、下静脉

  2体循环的静脉

  ①上腔静脉系

  接纳:

  a头臂静脉(接纳:椎静脉、胸廓内静脉、甲状腺下静脉、肋间最上静脉)

  b头颈部的静脉 接纳:

  I 颈内静脉(接纳:颅骨、脑、面、浅部和颈部大部分区域的静脉)

  即:颅内属支

  颅外属支(接纳:面静脉、下颌后静脉、舌静脉、咽静脉、甲状腺上、中静脉)

  II 颈外静脉

  III锁骨下静脉

  C上肢的静脉

  包括:上肢的浅静脉(接纳: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上肢的深静脉(接纳:腋静脉)

  d胸部的静脉

  包括:胸腹壁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脊柱的静脉(接纳:椎内静脉丛、椎外静脉丛)

  ②下腔静脉系

  接纳:

  a下腔静脉

  b髂总动脉 接纳:(髂内静脉、髂外静脉)

  c下肢的静脉

  包括:下肢浅静脉(接纳:小隐静脉、大隐静脉)

  下肢深静脉(接纳:腘静脉)

  d下腔静脉的属支

  包括:壁支(接纳:膈下静脉、腰静脉)

  脏支(接纳:睾丸静脉、卵巢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肝静脉)

  e肝门静脉系统

  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接纳:肠系膜上、下静脉、胃左、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二淋巴系统

  (一)淋巴组织

  (二)淋巴管道

  1毛细淋巴管

  2淋巴管

  3淋巴干

  ①左、右颈干

  ②左、右锁骨下干

  ③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④左、右腰干

  ⑤肠干

  4淋巴导管

  ①右淋巴导管

  包括: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

  ②胸导管

  (三)淋巴器官

  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胸腺

  (四)全身各部的淋巴结

  头颈部的淋巴结

  1头部的淋巴结

  ①枕淋巴结

  ②乳突淋巴结

  ③腮腺淋巴结

  ④下颌下淋巴结

  ⑤颏下淋巴结

  2颈部的淋巴结

  ①颈前淋巴结

  ②颈外侧淋巴结

  a颈外侧浅淋巴结

  b颈外侧深淋巴结

  包括:咽后淋巴结、颈内二腹肌淋巴结(角淋巴结)、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上肢的淋巴结

  1肘淋巴结

  2腋淋巴结

  ①外侧淋巴结

  ②胸肌淋巴结

  ③肩胛下淋巴结

  ④中央淋巴结

  ⑤尖淋巴结

  胸部的淋巴结

  1胸壁淋巴结

  ①胸骨旁淋巴结

  ②肋间淋巴结

  ③膈上淋巴结

  2胸腔脏器淋巴结

  ①纵隔前淋巴结

  ②纵隔前淋巴结

  ③气管、支气管和肺淋巴结

  包括:肺门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

  腹部的淋巴结

  1腹壁的淋巴结

  2腹腔不成对脏器的淋巴结

  ①沿腹腔干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②沿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③沿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盆部的淋巴结

  1髂外淋巴结

  2髂内淋巴结

  3骶淋巴结

  下肢的淋巴结

  1腘淋巴结

  2腹股沟淋巴结

  包括: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殷门穴的定位 8 殷门穴的取法 9 殷门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殷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殷门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殷门穴的配伍 14 特效 15 文献摘要 16 殷门穴研究进展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殷门 1 拼音

yīn mén

2 英文参考

Yīnmén BL37 [中国针灸学词典]

yīn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3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3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殷门 汉语拼音 Yinmen 罗马拼音 Yinmen 美国英译名 Great Gate 各

号 中国 BL37 日本 37 法

国 莫兰特氏 V51 富耶氏 德国 B51 英国 B51 美国 BI37

殷门为经穴名(Yīnmén BL37)[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殷即深厚、正中,门即门户,此穴在大腿后面正中,局部肌肉深厚,为足太阳脉气出入之门户,故名殷门[1]。殷门穴主治腰腿等疾患,如腰腿痛,下肢痿痹(下肢萎痹),腰背疼痛,股后肿痛,疝气,后头痛,现代又多用殷门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臀股麻木,腰脊疼痛,急性腰部扭挫伤,下肢麻痹或瘫痪,下肢麻痹,股部炎症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恶血归之,殷门主之。

5 穴名解

殷即深厚、正中,门即门户,此穴在大腿后面正中,局部肌肉深厚,为足太阳脉气出入之门户,故名殷门[1]。

殷是富足与中间之意。门者司守之门户。本穴在承扶之下、委中之上,两穴直线折中之处,其处肌肉丰盈,本经脉气由此而出,故名殷门。[2]

6 所属部位

大腿[3]

7 殷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殷门穴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4]。

殷门穴位于股后区,臀沟下6寸,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俯卧取之[1]。

殷门穴位于大腿的后面,臀下横纹之中点直下6寸处[5]。另说在承扶下3寸(《针灸大成》);或53寸(《针灸集成》)。

[5]

殷门穴的位置

殷门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殷门穴在大腿的位置

殷门穴在大腿的位置

殷门穴在大腿的位置(肌肉)

殷门穴在大腿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8 殷门穴的取法

俯卧位,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处取穴。

殷门穴位于股后区,臀沟下6寸,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俯卧取之[1]。

俯卧位,先取承扶、委中,于两穴连线的上3/7与4/7的交界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承扶(俯卧,臀下横纹正中点,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承扶穴)、膝盖后面凹陷中央的腘横纹中点,二者连线的中点上1横指处即是殷门穴[7]。

9 殷门穴穴位解剖

殷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坐骨神经、内收大肌。外侧为股深动、静脉第三穿支。分布著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皮肤由骶丛的股后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稍,厚脂肪组织较多。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大腿阔筋膜,在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半膜肌之间深进,入坐骨神经干。经股后骨间隔,深至内收大肌。营养动脉来自股深动脉的第一、二穿支。内收大肌由闭孔神经支配。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长头及半腱肌[1]。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坐骨神经和股深动脉的分支分布,并有坐骨神经本干经过[8]。

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外侧为股深动、静第三穿支[5]。

10 殷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殷门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1]。

殷门穴具有舒筋通络,强腰膝的功效。

殷门穴位于股部正中部,可通调太阳经气,常以治疗腰、腿疾病为主[9]。

殷门穴治腰痛不可俯仰,难以伸举,因恶血泄注而股肿等症,其功用在于通泻[2]。

11 殷门穴主治病证

殷门穴主治腰腿等疾患,如腰腿痛,下肢痿痹(下肢萎痹),腰背疼痛,股后肿痛,疝气,后头痛,现代又多用殷门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臀股麻木,腰脊疼痛,急性腰部扭挫伤,下肢麻痹或瘫痪,下肢麻痹,股部炎症等。

殷门穴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8]。

殷门穴主治经脉病:腰腿痛,下肢痿痹。

殷门穴主治腰腿等疾患。如腰背疼痛、下肢萎痹、股后肿痛、疝气、后头痛等[1]。

现代又多用殷门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等[1]。

殷门穴主治臀股麻木,腰脊疼痛,以及急性腰部扭挫伤,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5]。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

2.其它:腰背痛,股部炎症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1~2寸[1][5][8][6],局部有酸胀感[6],可有触电感传导至足跟[6]。

122 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3 殷门穴的配伍

殷门配风市、足三里,有利腰腿,祛风除湿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殷门配肾俞、委中,治腰痛[6],有健腰补肾,舒筋活络的作用。

殷门配环跳、委中、昆仑、足三里,治坐骨神经痛[6]。

14 特效

用手 ,或用小木槌等器物敲打殷门穴,力度适中,对腰背疼痛和椎间盘突出症状效果明显[7]。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得俛不得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举重恶血。

《针灸大成》:主腰脊不可俯仰,举重,恶血,泄注,外股肿。

16 殷门穴研究进展

现代动物实验证明,电针殷门,测定针刺前后脑血浆中谷氨酸转氨酶含量,发现针刺组较对照组升高。说明针刺加速了脑组织中某些与谷氨酸有关的物质代谢,增加了脑代谢率,调整了脑功能[2]。

位置: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约15cm处

组成:由肌与筋膜间形成的潜在性裂隙,长约4~5cm,与腹股沟韧带平行。有两口四壁。

内口:又称深环或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是腹横筋膜斜向外下呈漏斗状的突出包裹在精索表面,其起始部分形成的卵圆形孔,称为腹股沟管内口或深环;

外口:又称浅环或皮下环,为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的一个三角形裂隙,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由此穿出;

前壁:由腹外斜肌腱膜构成,但腹内斜肌下部的肌纤维覆盖于精索外侧部前面,因此腹股沟管前壁的外侧部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共同组成;

后壁:为腹横筋膜,在管的内侧1/3处有发育程度不一的联合腱或联合肌加强。在接近外口处,尚有反转韧带参与构成腹股沟管的后壁;

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游离下缘;

下壁:是腹股沟韧带。

内容: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临床意义:腹股沟管是腹前外侧壁的重要薄弱部位,易形成腹股沟斜疝

大腿肌肉前面有股四头肌,后面有股二头肌英文名(biceps femoris muscle ),内侧有缝匠肌、内收大肌等。股二头肌(又称:腿二头肌, )交叉在膝关节附近的肌腱群,主要负责控制膝盖弯曲与大腿伸展的动作,位于大腿后侧,有长短二个头,基本功能是使小腿后屈。起点 长头:坐骨结节,短头:股骨粗线。止点:腓骨头。作用:伸髋屈膝。坐骨神经支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732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