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儒家的传统。
孔子的弟子子路,牵扯到叛乱,最后被人杀死,临终之前还整了整自己的冠帽,说了一句:“君子死而冠不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冠逐渐成为了冠帽的主流。
顾炎武和黄宗羲戴的严格来说不算帽子,而是从明朝开始流行的“儒巾”,也就是一块方布,用来固定头发,根据材质的不同,有“儒巾”,和劳动人民戴的“绩巾”,还有贱民戴的。
戴帽子,是古人看得很重的礼仪。
只是,帽子这个词历史不长。帽子的前身叫冠。
《左传·哀公十五年》记了件孔圣人弟子子路以命卫冠的事:卫国动乱,子路劝解,这个书生想不到乱人“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帽子事件。司马迁《史记》也提到同一件事。
中国两个最牛逼的刀笔,都在有限的史书上写冠,你知道,戴帽子对中国人有多重要。
《金瓶梅》一书可以说是明代女人服装博览会(俺以后会写),可也算得上明季男人帽子大全。
咱汉民族男子成人礼是冠礼,女子是笄礼,男人顶天,从头开始。
鄙国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衣冠一体。冠巾与礼服对应着身份地位。男人20岁弱冠,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人格,才能出门见人。
古人将戴在头上的帽子称为头衣,又称服元。明代人头上戴的那些东西花样繁多,看《金瓶梅》体最深。
帽子是礼节,更是身份。明代的缠棕大帽就是一例。这种用棕毛编制的礼帽。有明一代广为流行。
清代叶梦珠《阅世编》卷八《冠服》中说:“其冠棕结草帽如笠而高,服大红斗牛锦绣以壮观。”又说:“良家清白者,领上以白绫或白绢护之,示与仆隶异。所戴之冠,夏则结棕,价值数金。”
“价值数金”是什概念?《金瓶梅》中,一个能上灶的丫头,才值五两银子。
《金瓶梅》中西门庆带过这种帽子。第七回:西门庆到孟玉楼家相亲,特意打扮了一番,“这西门庆头戴缠棕大帽,一撒钩绦,粉底皂靴,进门见婆子拜四拜。”
一撒钩绦,是啥?清代毛贽编纂《识小录》,记明代山东莱州府“举人衣纻丝袍,腰束丝绵绦”,与官员革带一样是从后穿过衣身带襻虚悬于腰间。
是民间模仿官员的玉带,大明朝此时服制已乱了规矩。
西门庆要娶孟玉楼这小富婆,必须是一种潇洒、阔绰形象。
但是,缠棕帽很快就出现了仿制品。范譧《云间据目钞》卷二《记风俗》写:“鬃巾始于丁卯以后,…今义有马尾罗巾,高淳罗巾,而马尾罗者与鬃巾乱真矣。…万历以来,不论贫富皆用鬃,价亦甚贱,有四五钱七八钱者。”
明代,男人冠又称巾。
冠冕堂皇,是炫富、是身份,也是心态。冠巾的使用,有时候也表示了人们复杂的心理状态。
《金》书19回,西门庆在后晌时分娶李瓶儿过门,他自己则“深衣幅巾在家新盖的房内,单等妇人进门。”
西门庆为何要如此打扮?
西门庆娶李瓶儿前,李瓶儿寂寞难耐招赘了医生蒋竹山,这蒋是读过书的,也曾深衣幅巾。
幅巾称巾帻,或称帕头。是用整幅帛巾束首。多裁取一幅即长度和门幅各三尺的丝帛做成。从额往后包发,并将巾系紧,余幅使其自然垂后,垂长一般至肩。
用葛布制成,称为“葛巾”,多为下层布衣庶人。
用细绢制成,称为“缣巾”,多为士公雅士。
这西门庆这样雅士之相,就是要与蒋竹山比比。
帽子不讲究,那是有身份人的大忌。
所谓衣帽取人,国人的这个传统,是有文化根缘的。
《金瓶梅》中有种瓦楞帽。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帽饰。元代《留青日札》说官民皆戴,形似古代兜鍪,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帽顶折叠似瓦楞,故名。
这种帽子春夏大明人常戴。《金》书第98回,“那时约五月,天气暑热。敬济穿著纱衣服,头戴著瓦楞帽,凉鞋净袜。”
元代蒙古人统治期间为了体现等级差异,在1314年的时候作了关于服装的统一规定:汉人官员保持唐圆领衣和璞(巾字旁)头,而蒙古官员多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不过帽式有高低宽窄,且往往镶珠戴玉,以体现统治阶层的优越。
《金瓶梅》第八回:春天里,西门初遇潘**,小潘扔了西门哥的帽子。“慌的 王婆地下拾起来,见一顶新缨子瓦楞帽儿,替他放在桌上。”
这缨子是帽系带,不是红缨。
明代大画家仇英画的《清明上河图》,也是此画明代最有名的版本。他一共画了2012个人物,其中的一千多个男人,无论官宦士子、贩夫走卒,没一个祼发,最次也戴网巾。
不䵧帽子出门见人,那是人之大耻。只有罪犯分子才裸发。
《金》书69回,作为武学生员的王三官被无赖敲诈,私下到提刑官西门庆家求情:“这王三官儒巾青衣,写了揭帖。文嫂领着,带上眼纱,悄悄从后门出来……西门庆头戴忠靖巾,便衣出来迎接.见王三衣巾进来,故意说道:‘文嫂怎不早说,我亵衣在此。’便令左右:‘取我衣服来。’慌的王三官向前拦住道:‘尊伯尊便,小侄敢来拜渎,岂敢动劳。”’
“儒巾”是一种身份。而西门庆虽戴冠,可是与便装不配。西门庆内心看不上王三官,只是世故嘴上出此言。
明代史籍中男子巾帽几十种。
戴的冠巾款式有汉巾、晋巾、唐巾、诸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逍遥巾等多种。甚至还有用马尾织成巾的,这种马尾巾则又有瓦楞、单纱、双丝的区别。
而明代山中道士燕居之首服,多为雷巾,而雷巾是不能戴之以入朝的。
39回,西门庆玉皇庙行醮。“只见吴道官头戴玉环九阳雷巾,身披天青二十八宿大袖鹤氅,腰系丝带,忙下经筵来”。
明《三才图会》记其形制:“制颇类儒巾,唯脑后缀片帛,更有软带二,此黄冠之服也。”
各色人等,首服千般。明代人自己也感叹:“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极矣。”
当时民间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网巾、万字巾、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统帽。
第一回,武松首次亮相,“头戴著一顶万字头巾,上簪两朵银花;身穿著一领血腥衲袄,披著一方红锦。”
呵,武二郎穿红簪花,有点浪子燕青的派头。
这万字巾形状上阔下窄,状如万字,明代以前多用于庶民,明初规定为教坊司之服,后广泛用于武艺教头。
明代官吏公开场合多戴忠靖冠。此冠《金瓶梅》中西门庆常戴。
第46回,元宵节,西门庆邀客喝酒赏烟花。西门庆“戴忠靖冠,丝绒鹤氅,白绫祆子”
那个时候,帽子盛,白绫袄也流行,有些现在邻国的白衣风范。
第69回,西门庆与林太太约炮。“不想林氏悄悄从房门帘里望外边观看,见西门庆身材凛凛,一表人物,头戴白缎忠靖冠。”
忠靖冠是以铁丝为框,乌纱、乌绒为表,帽顶略方,前饰冠染,压以金线;四品以下不用金线。
这里要注意:古人帽子必须是深色的。西门哥哥戴白色忠靖冠,是孝服。为李瓶儿戴的孝。
亡人尸未寒,新欢色又传。
多少年来,我们都以为朝鲜是大明属国,大明服饰左右着朝鲜,汉服大行其道。
其实,在帽子问题上,咱那个属国也影响了大明。96回,陈经济在街头遇上骗他财货的铁指甲杨大郎,“头戴新罗帽儿,身穿白绫袄子,骑著一匹驴儿,拣银鞍辔,一个小厮跟随,正从街心走过来。”
整个一个棒子打扮,驴鞍子镀银,看来混得不错。
而网巾是明代成年男子最常戴的束发冠,是人人必戴的冠服制。用黑丝、马尾、棕丝、人发等编织。
网巾一般在冠内,也是男人成熟的标志。
明末诸人获的《坚瓠集》写过咏网巾诗:“结发前过十七春,凭兹弱冠说成人。蓬头宁敢加元冕,棋服曾看映角巾。”
这个崇祯年间的文士,说自己17岁时,吊头发戴上网巾。
受明影响朝鲜、越南也使用。明成年男子不戴网巾常被视为流民罪人。
《金》书95回春梅问玳安,“几时拢起头去包了网巾?”书中网巾处处都有。也有西门庆要潘金莲头发骗她说做网巾的描写。
至今有人将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中的男人误视为祼发,那是由于网巾与发色相同,没看清。放大看,个个都戴网巾。官士子还要在网巾外再加冠巾。
至于普通小民,只是在网巾外,再戴小帽。
第41回,吴月娘将官哥与乔大户家女儿结亲。西门庆道:“既做亲也罢了,只是有些不搬陪些。乔家虽有这个家事,他只是个县中大户白衣人。你我如今见居著这官,又在衙门中管著事,到明日会亲酒席间,他戴著小帽,与俺这官户怎生相处?”
白衣是普通人,戴小帽的与戴乌纱帽酒桌上怎能坐在一处?门不当户不对的,西门老板考虑的问题是很实际的。
小帽也是官员士夫闲居时随意穿戴的亵服。《金瓶梅》第35回,写西门庆送白来创出门:“西门庆送到二门首,说道:‘你休怪我不送你,我带着小帽,不好出去得。”’
白来创的身份是个经常上门来揩油的穷舍子,西门庆极讨厌他,所以亵衣相待。
礼崩乐坏,冠礼、首服离咱这个民族越来越远。这显然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
如今,衣冠楚楚,沐猴而冠是同样的装模作样,与冠已无丝毫关系。戴不戴帽子,都难以判断你是不是土鳖了!
两个朝代都不是同一个民族的,生活制度都不一样,在官服上也是各有自己的特点。
一、清朝官帽分为夏冬两种服冠:
夏常服冠:(斗笠形)
每岁农历三月十五日改御夏朝服,本藏品属夏季帽式,夏式帽冠也称为凉帽,夏帽冠檐并不上折而敞直,夏季官帽用的村料和尺吋多变,绩玉草或藤丝,竹丝为质,帽表裹以罗绢,帽体呈圆形,外罩白布,帽身覆有织网,红纱绸里,黑地织金包缘,缘上有黑带圆边,上缀朱纬,朱纬以红丝织成,以红线缝在帽冠上,帽前缘饰有东珠一颗, 这类帽式为清朝高级官员日常戴用。
冬常服冠:(倒梯形)
每岁农历九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改御冬朝服,冬式帽冠也称为暖帽,冠檐反折向上围著帽顶, 以薰貂、青绒或黑貂皮毛制成 (一说是 海獭、海狸或黄鼠狼皮毛薰染而成) ,上缀朱纬,朱纬以红丝织成,但较为短小,帽体呈圆形,粗厚纸圆边为质,外罩黑布及围上青绒在外,红纱绸里,帽胎两侧缝上系带。
二、明嘉靖七年(1528)定冠服制,仿古玄端(一种宽袖大袍)制。冠帽之制,以铁丝为框,外蒙乌纱,冠后竖立两翅(当时称“山”),正前上方隆起,以金线压出三梁,名叫“”。三品以上,冠用金线缘边,四品以下,不许用金,只能缘浅色丝线。明人《三才图会》有具体图样。江苏有实物出土,藏南京博物院。又仿古玄端,改用深青丝纱罗为忠靖服。《明史》作“忠静”。服取“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义。参阅明俞汝楫《礼部志稿服》、《明史舆服志》三。
1、梁冠: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庆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时候,都要戴上梁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线的多寡来区分。
2、乌纱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著头发。
3、、襆头:是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戴的,形体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缘左右有两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弯,再往左右弯。
4、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长方体的帽子,又称方巾、角巾。明朝建国初年,做这种帽子的人,为了歌颂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勋,所以命名为「四方平定巾」,是读书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5、飘飘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顶、帽脊前后又各有一片长方形布披,随风飘动,所以叫飘飘巾。跟八仙中的吕洞宾戴的帽子一样,所以又称纯阳巾(纯阳真人是吕洞宾的道号),不过纯阳巾的前后帽顶布披有圈卷的云纹。有的帽披上也加块玉,脑后垂两条长带子。
6、东坡巾:苏东坡发明的帽子。长方帽子,戴成菱形状,摺线居中,两边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竖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躲避灰尘。根据查询头巾的相关资料得知,头巾是为了避免灰尘的。头巾本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地里进行农作的时候为了尽量多的避免炙热太阳炎热的光照而发明的一种简单朴实的小发明,明、清时规定是给读书人戴的儒巾,后来被广泛的流传至今,成为一种运用方便,价格实惠的的饰品。
1、“儒”字的读音是rú。
2、“儒”字和“如”同音。
1、儒字的解释:一是指读书人;二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三是古同“懦 ”,懦弱。
2、儒字的组词、词语拼音,解释及造句
(1)儒生→rú shēng,解释为儒士,通儒家经书的人。
造句:《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里有:“ 叔孙通 之降 汉 ,从儒生弟子百馀人。”,此处儒生我会读。
(2)儒雅→rú yǎ,解释为谓风度温文尔雅,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也指学问渊博;风雅;典雅;优雅等。
造句:历史老师总是穿着大长衣袍,很是儒雅。
(3)儒林外史→rú lí nwài shǐ,解释为书名。
造句:这个周末我要把《儒林外史》这本书读完。
500年前大概是1514年,是明朝时期,明朝时期的日常用品主要有:
衣:明代平民百姓服饰 明代平民男子一般服饰为搭护(属于半臂一类的衣服)、直身(与道袍相似的宽大长衣)、程子衣、裤褶、裙等。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袍服是由背子演变而来,特点为低领、对襟、宽袖,领、袖花边较少或不用,衣长及足。
明代的士人戴儒巾、穿大袖衫。关于士人服装的具体款式特点为斜大襟、大袖、袖长一律过手、衣长至脚面,穿时腰系丝绦。这种服装与道袍相似。宋朝时已有此衣式,是一种宽大而长的衣。
明代有了凤冠和霞帔,妇女的首饰有有“挑心髻”、“桃尖顶髻”、“鹅胆心髻”、 “堕马髻”、“金玉梅花”、“金绞丝灯笼簪”等等。
鞋的话都差不多了,鞋底用多层革、布、纸或木制成。
食:明代北方民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而南方民人的主食则以米食为主;饮料主要有茶、酒,副食有鱼、虾、肉、干鲜果品与蔬菜等。
各色各式的点心小吃有火烧、波波(饽饽)、艾窝窝、黄米面枣糕、玉米面果馅蒸饼、鹅油蒸饼、蒸角儿(蒸饺)、水角儿、包子、桃花烧卖、荷花饼、乳饼、肉兜子(油煎馅饼)、烧馉饳(似即煎馄饨)、元宵圆了、糖薄脆、板搭馓子等等。
酱油和醋的历史就很长了,盐是必不可少的哇。
烟草传入中国是十六世纪的明代 明万历九年(1581年),还要晚些年才有烟。
辣椒当时也没有,应该是明末才传入中国。
陶器、瓷器、漆器已经很普及了,吃饭用个碗没问题了。
铁锅什么的就不说了。明代有火柴了,不过还是用打火石、火镰、火折子的多。
住:房子和各地的传统民居相同,不细说。
明代家具种类繁多,主要有案、桌、几、椅、凳、床、踏、柜、箱等类。以硬木家具为代表,如花梨、紫檀、红木也能从东南亚运过来了。
春联也是在朱元璋的要求下才有的。
牙刷在明代已经有不少人在用了,牙刷是马尾巴毛作的牙膏是用盐或盐与香料作的。
枕头是用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作的。被子就差不多了。
行:在南方的鱼米水乡、民人行旅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只、轿子;在中原地区,一般民人行旅时,多乘坐轿子、骡车和马、驴等;在边疆游牧地区,游牧民族外出时,以骑马、骑骆驼为主。
用:手纸已经有了,但是没有钱您还是用竹片、石头之类的吧。胰子用来洗衣服,或者用用草木灰或柴灰、皂角、澡豆等。玻璃已经有了,但是那是有钱人的玩意,眼镜已经进口进来了。
农具就不说了,手机当时还没有,电子类的当然都没有,算盘这玩意比较常用。
辍步的引证解释是:⒈停步。引南朝宋孔欣《相逢狭路间》诗:“_步相与言,君行欲焉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龙飞相公》:“上坐一叟,儒服儒巾。戴_步不敢前。”。
辍步的引证解释是:⒈停步。引南朝宋孔欣《相逢狭路间》诗:“_步相与言,君行欲焉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龙飞相公》:“上坐一叟,儒服儒巾。戴_步不敢前。”。 结构是:辍(左右结构)步(上下结构)。 注音是:ㄔㄨㄛ_ㄅㄨ_。 拼音是:chuò bù。
辍步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停步。
二、网络解释
辍步拼音chuòbù注音ㄔㄨㄛ_ㄅㄨ_条目辍步(辍步)引证解释停步。南朝宋孔欣《相逢狭路间》诗:“辍步相与言,君行欲焉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龙飞相公》:“上坐一叟,儒服儒巾。戴辍步不敢前。”
关于辍步的成语
步步登高作辍无常得步进步吐哺辍洗辍毫栖牍
关于辍步的词语
吐哺辍洗作辍无常笔耕不辍辍食吐哺手不辍卷辍毫栖牍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辍步的详细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