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西方哲学的最初形态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在西方哲学的这个萌芽时期,哲学家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对宇宙自然的探讨,其作品大多冠之以《论自然》,他们常被称为自然哲学家。早期希腊哲学在解释自然万物何以生成、何以存在的时候,总是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从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科学精神。希腊最早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第一批科学家。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哲学刚从神话中脱胎出来,还不可避免地带有母体的烙印。但是总的来说,自然哲学家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说明宇宙自然,开始摆脱了神话的宇宙创生说的神秘性,标志着人类科学思维的最初觉醒。例如,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传统,并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面,指出:“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2]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把“和谐”视为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和人生的一种美德,这反映了其学派对于宇宙万物统一现象的“数”的把握和对道德完善、社会平等的理想状态的追求。从这里开始,我们可以发现探讨宇宙的自然观和探讨人生的历史观的最初萌芽。
即使是早期希腊哲学的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哲学,虽然抽象思辨的程度较高,但实际上也是以自然哲学方式来回答世界万物生成的本原问题。巴门尼德提出的“存在”范畴,就是对自然界作出的一个哲学抽象概括。他在其《论自然》中,以逻辑论证和思辨方法深化了自然哲学的基本命题。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阶段的最高成就。巴门尼德以后,自然哲学的特点是把事物视为组合物,开始探求物质的更深一层的内部结构问题。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和内部结构是原子与“虚空”,提出原子自己运动的思想,并试图对早期朴素唯物主义者不能解释的某些自然现象重新加以解释。在这些解释中,德谟克利特强调“一切都由必然性而产生”[3],即明确提出关于自然现象的因果必然性问题,表达了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思想。但是,德谟克利特割裂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把因果必然性简单化和片面夸大,否认偶然性的客观存在,其决定论思想具有机械论色彩。
对此,亚里士多德批评说:“德谟克利特忽略了目的因,把自然界一切作用都归之于必然性。”[4]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德谟克利特巧妙地运用原子论来解释灵魂的构成问题,把灵魂学说与人生智慧联系起来,使其历史观也达到很高的境界。在他的著作残篇中,有许多揭示人生意义的箴言:“凡期望灵魂的善的人,是追求某种神圣的东西,而寻求肉体快乐的人则只有一种容易幻灭的好处。”[5]“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6]“不合时宜的享乐产生厌恶。”[7]“追求美而不亵渎美,这种爱是正当的。”[8]又说:“对善的无知,是犯错误的原因。”[9]“永远发明某种美的东西,是一个神圣的心灵的标志。”[10]“不正当的获利给道德带来损害。”[11]总之,德谟克利特关于人生真谛的探索,教导人们去追求真、善、美,抛弃假、丑、恶,从而给人们留下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当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形态基本上是自然哲学。总的来说,自然哲学探索自然的奥秘,追求万物的本原,试图将世界统一于某种感性存在的东西。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以感官所见的事物为根本实际上是不可靠的,反而把灵魂的眼睛变瞎了。他主张“求援于心灵的世界,并且到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好些。”[12]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心灵,是认识自身中的善,即人的德性。这是苏格拉底从对自然哲学的批判中得出的结论,并由此而转变了古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即从关注自然的自然观转向关注人生的历史观。
这就是说,苏格拉底哲学所关注的已不再是自然,而是人生问题,即专注于在伦理道德中寻求一种普遍的东西。不过,苏格拉底还没有把普遍的东西与个别的东西完全分离开来。柏拉图沿着这一思路前进,不仅把二者分离开来,而且把普遍的东西视为独立存在的理念。柏拉图认为,人类感官所经验到的一切具体事物都变动不居,这已为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论所证明。变动不居的现象既存在又不存在,是相对的、不稳定的、暂时的。绝对的、稳定的、永恒的理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个别的事物只是理念的摹仿和影子。由于对世界作出这样的哲学理解,柏拉图把现象与本质合为一体的现实世界二重化,即在可感世界之外构造了一个理念世界。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据,可感事物则是理念的派生物。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为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是完全荒谬的;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发展环节,理念论深化了个别与普遍、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质等问题的探讨则是有意义的。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古希腊哲学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就提出和探讨万物本原的问题。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所谓“本原”或“始基”,就是万物都由它构成,最初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的那个东西。对于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在亚里士多德之前显然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说法:一种认为本原是组成事物的物质性的元素,从水、火、土、气到“根”、“种子”、原子;另一种认为本原是一般性的范畴、原则,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爱利亚学派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等。亚里士多德在总结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把本原论的问题转变为本体论的问题,这是哲学思维的一个进步。
从本原论到本体论,反映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的哲学情怀的深化。所谓本体,就是终极的存在。亚里士多德把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或者研究存在本身的学科称为“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不仅在研究对象上与其它科学相区别,在研究目的上也与科学不同。研究哲学是为了追求智慧,不是为了实用。哲学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这种“存在”是抛开了任何具体的“存在”特性以外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最一般的存在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运动着的“存在”以及与运动有关的时间、空间、有限、无限等,这是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一类是不变的“存在”,这是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
《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最主要的自然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是广义的物理学,其原义就是自然。他在《物理学》中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13]。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着的,运动和变化的根源就是自然本身。亚里士多德为了突出自然哲学的地位,把“存在着的事物”分作两大类:一类是“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一类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存在”的事物[14]。前一类事物如各种动物、植物和简单物体(土、火、气、水)等,其特点是这一类的每个事物都在自身内部具有一种运动和静止的根源;后一类事物是人工物品,如床、衣服、房屋等等,其特点是该类事物带有明显的人为作用的痕迹,因而变化的动力不在自身之内。从自然存在的事物同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的区分来看,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自然”也可以说是宇宙万物所固有的自我运动能力和内在的本质特性。
亚里士多德早在《范畴篇》中就对运动的形式作过分类。他认为,“运动共有六种:产生、消灭、增加、减少、改变和位移。”[15]在《物理学》中,他又更为简明地把运动分为三类:“质的运动、量的运动和位置方面的运动。”[16]换句话说,能够生成的东西在生成,能够变换性质、数量、位置的东西在变换,这就是运动。从哲学意义上说,运动观与时空观是相联系的。亚里士多德在运动观基础上,又考察时间和空间问题。他在《物理学》第4章中指出:“存在的事物总是存在于某一处所”,并且“运动的最一般最基本的形式是空间方面的运动(我们称之为位移)。”[17]由此,我们就得承认空间是存在的。空间是一事物的直接包围者,即以长、宽、高三维来限定一切物体。空间不是该物体的部分,空间是可以和它所包容的物体分离的。关于时间的问题,亚里士多德也是和运动观一起考察的。“运动都占有时间”[18],一切存在着的事物,都是在时间中存在。时间既不是运动,又不能脱离运动,“是使运动成为可以计数的东西。”[19]时间的特性是运动的尺度,是就先与后而言的运动的数目。时间是连续的、可分的。时间因“现在”而得以连续,也因“现在”而得以划分。“‘现在’是一个中间点,结合起点和终点于一身—— 一方面是将来时间的起点,另一方面是过去时间的终点——因此,时间这东西必然是永远存在的”[20],即时间是永恒的。
亚里士多德哲学既有丰富的自然观思想,又内涵深刻的历史观意蕴,其历史观集中体现在伦理思想中。在亚里士多德之前,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探讨过善、幸福等伦理学范畴。亚里士多德也把善和幸福等问题,作为自己伦理学体系的中心论题考察。在标志着亚里士多德道德观最终形成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指出:“一切技术和研究,正如一切行为或选择,看来都是趋于某种善的,所以,善被合理地认为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21]。不同的事物在追求不同的目的,而人类所追求的目的乃是“至善”。至善作为最高的善,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因而具有完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美德都以一定的自然能力为根据,但只有当它们为哲学的智慧所指引时,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德。人类的幸福和至善,就在于符合德性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之后,晚期希腊哲学家中的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杰出继承者。伊壁鸠鲁的自然观进一步修正、丰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提出原子运动偏斜说,纠正了德谟克利特哲学所过分强调的必然性,给偶然性以应有的地位。伊壁鸠鲁的历史观,表现在其快乐主义的伦理观上。他认为,有智慧的人既不应该厌恶生存,也不应该畏惧死亡。我们生活的目的是追求幸福或快乐,而快乐分为两类:一类是肉体上的快乐;一类是精神上的快乐。当我们说快乐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时,并不是指肉体的快乐,而是精神的快乐。明智的人应该为获得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宁静,而决定自己的行动取舍。心灵的宁静,取决于生活得高尚、正直。当一个人勤奋思考宇宙自然的终极意义时,就能达到精神恬淡宁静的哲学境界。这些思想如同清泉一般,确能启发人们的哲学智慧。而卢克莱修在哲学上的贡献是以原子论为武器,说明自然现象与心灵本性,批判当时盛行的宗教迷信。他用拉丁文写成的哲理长诗《物性论》,激情充沛,气势磅礴,马克思称他为“真正罗马的史诗诗人。”[22]
西欧中世纪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在漫长的中世纪,宗教信仰与科学认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希腊人原始综合的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一般知识,并从总体上勾勒出一幅大体上正确的宇宙图景。亚里士多德使希腊哲学与科学的原始综合达到巅峰状态,其自然观与历史观对中世纪哲学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哲学被教会封为思想权威;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著作对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亚里士多德所留下的诸如“世界是永恒的”一类自然哲学问题,成为基督教教父哲学激烈争论的课题。
经院哲学的唯名论与唯实论,采用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概念分析方法,关于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的争论,其宗教目的在于论证上帝是如何存在的,但其蕴含的认识论问题,却是近代哲学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的一个过渡环节。
十四世纪从意大利发端的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运动,导致了经院哲学的解体。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自然哲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布鲁诺,在反对神学唯心主义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库萨的尼古拉和科森萨的特勒肖的自然哲学,以泛神论的形式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布鲁诺将哲学研究的对象转移到自然,即把关于自然事物的原因、本原和统一性问题,视为自己哲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曾几何时,我就迷上躲在一段时光的角落,静静地怀念一段成长的掌纹。 --题记 牵着纯真的衣襟,跌跌撞撞地告别了稚气,陷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只身一人。也曾摸爬滚打,也曾汗水淋漓,也曾眼睁睁望着希望的帆船在漩涡中迷失,最初的漂流瓶也仿佛一张过期的船票,不知音讯。于是,梦想在眼眸中刹那间如玻璃般破碎,遗失的心在云朵上端寂寞地叹息。 当遥远的天际泛起一片阴霾,雨,便没完没了地下了起来。走在街头,漫不经意地看见一位妇人缓缓地走在路中央的斑马线上。她,嗑着瓜子,姿态并不优美。可是,在滂沱的大雨中,偶尔经过的车辆从她身边呼啸而过,她那从容的安详一瞬间将我击中。还有谁能在如此的逆境中,从容地嗑着瓜子,迈着不急不缓的步子,安然地走下去就像这雨,即使倾泻,也总挡不住成长的脚步。雾散识途。夏夜,那颗最亮的星成了每晚我掌中凝结的光火。我开始微笑,开始追逐,我要在路上学一首歌,唱给山听;要揽一束阳光,送给松林;要捡一片红叶,熨贴于心;要别一朵雏菊,带上不败的春光。 频频回首,所得的并不一定都是远山含翠的金粉记忆。也许是一次看云的心愿在严师的书斋里破灭,也许是一个约会的良辰在听雨的残荷边落空。失落和伤痛不会在成长中缺席,重要的是如何用心感悟它们的价值。人,总要在不同的伤痛中重叠着一个人生。如果人生没有了这样的重叠,就无法成就它的韧性与广博。成长就像是一封沉沉的信,不经历路途上的风雨,就寄不到它想去的地方。任何时候,伤痛都不是放纵的理由。 我一直认为,成长是这世上最无遮掩的奇迹。它使人在温暖中学会关爱,把希望一次次点燃,将甜蜜一遍遍谱写;但它分明又有着倔强的硬骨隆起,叫人在泥泞中懂得了坚强与责任。 成长,是一种在平凡的伤痛中不断温习着的伟大。 我在伤痛中猛醒,跋涉在成长的路上…… 我常想,成长的尽头在哪里,而我,今后又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女孩。是这样吗素淡的眉,倔强的唇,如水的目光,笑起来轻柔如风,偶尔滑落几滴泪,也关不住满腔的真诚。 是低调不,是平静,以及这平静之下无法掩饰的热情。 我喜欢游历,喜欢用文字记录下动人的一瞬,喜欢文学,就这么执着。我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风格,无拘无束,就像一株山松,自由欢乐地长成一种独特,一种艺术。 当我久久伫立在那些无与伦比的美景前时,我用不同的角度,不同渴求的目光去仰望。它们总能给我以莫名的感动和由衷的感叹。我也终于发现在喧嚣的尘世外还有一处如此真朴的天地,而在这里,我的心智才真正的饱满起来,真正成长在收获的季节。 这心智的成长使我的灵魂皈依了生命的颜色。 有人说,如果今世一个愿望屡屡瞩目,就会埋下一个伏笔,待来世苦苦地追索与厮守。那么,请让我一辈子体味成长的喜悦与艰辛,让我在阳光下,捡拾到成长的足迹。 我相信,最温暖来自最寒冷,最温暖其实是对最寒冷的一种谅解。 我更相信,成长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宽容与感悟,它是一种信念,让我们知道,凋零的可以是花,但绝不会是春天! 2 成长路上少不了那句“路上小心点”。妈妈,如果有一天您忘记了叮嘱我,那我将会以怎样的姿态进入这纷杂的人群妈妈,如果您真的忘记了,那我肯定会跌跌撞撞的从那白的耀眼的人行道上混进喧嚣的人群,细细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顿然,我将会明白您的那句“路上小心点”。 成长路上少不了千千万万的教导。妈妈,当我只是个孩子的时候,肯定每天跟在您身后嘟着小嘴用最稚嫩的声音向您撒娇,您宽心的微笑着回应。尽管这微笑中掺杂着几分无奈,这微笑里牵扯着皱巴巴的“沟壑”但它总会以无声的语言告诉我要听话。从此,我便深深记下。妈妈,当我拿回一个不堪的成绩时,您从没实施过暴力,也许您懂的那是无力之举,但你眼神流露出的失望让我愧疚不已,终于明白您是想让我知道要学会学习。如今,您白了头发添了皱纹,岁月便是这最残忍的杀手。 成长路上少不了那无微不至的关心。妈妈,当早上从窗子里射进第一缕朝阳时,你一定在厨房里忙碌着,暗黄的烛光把您那单薄的身影反射在墙上,顿时,某种冰凉的液体划过眼角。妈妈,我多想在缕缕你曾经顺滑的头发,多想再稚嫩的叫一声妈妈。“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歌声萦绕耳畔,这是我期望的。 成长路上,那千千万万的教导,无微不至的关心,细心认真的叮嘱低姿态饰演着配角,但支撑它的是浓浓的母爱! 成长路上,我不曾孤单。 篇二:成长路上也需要理想 成长路上布满了荆棘,布满了坎坷,可每当我遇到困难后退缩时,是你一直在鼓励我,伴随着我,是你让我明白了成长路上也需要理想。 小时候,我不想上小学,是你鼓舞着我,让我告别了玩具,进入了学校。可是,刚到学校的那一天,就有的同学嘲笑我,讽刺我。我的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打击,打起了退堂鼓。就在这时,你鼓励着我,告诉我不能退缩。于是,我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在成长路上,你鼓舞着我。 长大后,你依然无时无刻地激励着我。 烈日照着大地,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呻着,小狗吐出来舌头。正在房间里学习的我,就像待在一个大蒸笼里,恨不得马上跳到水里。但是此刻的我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尽管我从哪里入手,它就像一只拦路虎,截断了我的思路。我绞尽脑汁,希望尽快把这绊脚石踢走,但却无从下手。这时,我的好朋友来找我去游泳。这对于身处蒸笼中的我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正当我要答应他时,我想起电脑上的这道题。好不容易才找到的,难道就要放弃吗 就在这时,你提醒了我,于是我拒绝了他,继续解题。可这道题就像一堆乱麻绳,越拉越紧,越想越难。实在不行就放弃了吧!这个念头刚闪过,你又出现了。你激励着我,使我又有解题的信心,我顶着炎热的天气,任汗水打湿脊背,努力想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杀出一条路”来。成长路上,你激励着我。 在成长路上,你伴随着我跨过荆棘,战胜困难。成长路上,难道不需要你吗 篇三:成长路上无捷径 在成长的道路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风风雨雨,同时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的,但这些并不代表着什么,因为我们在以后的时间里,将会遇到更多难以挑战的内容,更加难上加难的问题在等着我们去挑战、去创新、为自己提升能力。 我们同样也知道,没有努力是不会进步的、没有耐心更不可能有成功的,所以必须要靠自己的实力去加油、去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在成长的道路中是没有捷径的,都是靠自己的实力奋斗出来的,走捷径是根本不会成功的,因为他(她)没有能力才走捷径,即便是成功了,也避免不了进一步的挑战,去刷新自己的成绩。走捷径是非常不好的,可更少不了别人鄙视的眼神,所以我们更不提倡走捷径,应该靠自己的实力去实现。 就比如说,我们读过的那一篇《丑小鸭》一样,不经历风风雨雨,怎么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了呢所以,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需要不断的磨练自己、不断的打造自己。 成长的路上就像是在爬楼梯,一步一个脚印,如果有一丁点马虎,就会跌倒;如果累了,可还是要继续,因为还没到终点,还没有雨过天晴,还没有到达梦想的彼岸,怎么可以放弃、怎么可以打退堂鼓、更不可能原路返回;所以,只要坚持不懈,就可以成功,就可以打开理想中的大门。 成长路上无捷径,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吧!“成长路上无捷径”这一句话说明了很多的道理,同时也证明了不努力什么也完不成的代价;所以,我们更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也更应该努力地完成一些不可能、有难度、有挑战的事情。 成长路上无捷径! 篇四:成长路上有你相伴,真好! 坠落星空的流星,跌入眼眸,溅得彻夜难眠。是否此刻的世俗,都归于沉寂是否流星划过时,都有一种黯然的感伤翻开记忆发黄的扉页,成长路上,有你相伴,真好! 我很感激,因为成长路上有愁绪伴我走过! 花落复有花开,春去富有春归,日落复有日出,全宇宙的自然哲理全蕴含于此景之间。是啊,人若要成功,自然会有愁绪飘忽不定,哀思即景而生。愁,铺垫了我们的成长之路!从小,愁,伴随着我长大,这愁不是那种伟人类的为自己的身处而愁,而是为了一些简简单单却决不可粗心大意的小事而愁。一年级时愁玩具,二年级时愁书本……直到现在,还有好多的愁绪在脑海里漫游,而正因为这,让我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每做一件事都慎重考虑,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愁,给我带来了益处! 我很庆幸,因为挫折的记忆伴我走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的记忆伴我长大成人。如果没有浪花的无畏打击岸礁,又怎么磨炼出磐石的坚韧不拔;如果没有人世的险恶,怎么成就中国百年来孕育的新珠人们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这里的失败,不就是生活中的挫折吗如果没有挫折,让人生一路顺风,那我们的生活虽安稳,但平淡无味。一次次坎坷,一次次磨难,造就了伟人的成功。而我们如果敢于面对挫折,接受风雨的洗礼,那成功也同样会青睐我们,为了我们的未来,让我们迎刃而上,勇敢的向前吧! 我很快乐,因为幸福伴我走过。 幸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因此,我从不会让幸福悄悄流逝,从小幸福伴我长大,告诉了我太多太多的道理,让我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有一份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事,它带给了我脱俗的清新,让我在失意迷惘时,不在默默流泪,而是鼓起勇气微笑面对! 在逆境中成长,有愁绪伴我走过;在现实中成长,有挫折伴我走过;在快乐中成长,有幸福伴我走过,漫漫长路,有你有我,携手并肩,放手前行!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走笔至此,致陪我走过十三个春夏秋冬的你! 篇五:成长路上无捷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不知,我们没有鸿鹄的志向,我们是燕雀,可是我们也可以是鸿鹄。 老师说,于无声处听惊雷。傻傻依旧不懂,这是善于观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小时候,老师就经常教导我们,坚强地迎接挑战,这才是成长应该做的。 成长,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是坚持、是震惊、是感动、是悲伤。成长的路上没有什么成长路上没有长短,成长路上无捷径。 看了看现在的青春文,校园文,深感痛心,都是MarySue化的文章。全都是幻想的东西,什么十全十美,没有缺点,总之与现实偏差太大,越看越厌恶。成长路上是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走,而不是天赋,也不是美貌,更不是那不切实际的设定。 成长路上无捷径,如果真的每个人都是鸿鹄的话,那么便没有燕雀了。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也证明了成长路上无捷径,成长路上需要努力和付出,以及坚持。 整天妄想着走捷径的人,会摔得很惨。 这是我深有体会的。我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知道。我喜欢找捷径,反而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每次数学考试,每做完一道题,我都要琢磨,这是不是最简单的方法,如果不是,我甚至宁愿在花上更多的时间,去寻找那最简单的方法,所谓少写一些的捷径而因此耗费了很多时间,每次考试的成绩也不是很好,因为做不完试卷。 这是考场,没有给你思考的时间。因为这样想,所以我从来都会做完试卷,然后再重新检查。 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没有捷径。我小学到中学,放学和上学的路程再怎么改变,但是估计下来,竟还是一样长短的距离。只不过一个先走很长的直路在转弯,而另一个却是绕很多的弯,再走直路。兜兜转转,最后还是会回到同一条直路上。也不只是建造者的工艺,还是不同的人心,这就不得而知了。 成长路上,如果遇到了荆棘,你想绕开走这条路的话,你错了。你还不如披荆斩棘,就算最后遍体鳞伤,你付出了,总比那些不付出坐收渔翁之利的人挂彩的好看。 成长路上无捷径,你找到了捷径,说明你就里正道和人心很远。也许你从未发现,这只是一个过程。 为什么那些高大的建筑总是比那些豆腐渣工程要好因为他从不偷工减料。 成长是一条很曲折的路,很难走,长着很多的荆棘,因为成长的路上需要挑战和坚持的太多,所以成长路上无捷径 篇六:成长路上的跌倒 雏鹰,在风雨中砺练双翅,总有被树干划破的时候;小海燕,在风浪中如何矫健,也总有被骤雨打湿羽翼的时候;成长中的我们,总会遇到坎坷,总会摔在地上,面对家长的期望,学校的焦灼,社会的责任,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要学会勇敢面对,学会克服困难,在失败中学会成长。 还记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仙李白吗记得他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吗记得他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的不屑吗面对困难,我们要拥有像李白那样的自信去面对困难,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赢得成功。 还记得“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行者吗还记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智者吗还记得那个在赤壁之上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吗他豁达,他大度,他用平淡去面对愁苦的人生,让愁苦从他悟性非凡的心中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 面对困难,我们要拥有苏东坡一样超然的智慧,要用平常之心去面对,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灵去接受上帝的赠予--苦难。 还记得那个让整个中华为之感动的邰丽华吗对于她来说,生活是苦的,苦不堪言,但她从容面对,她将痛苦掩埋,掩埋在无声的世界里,然后用微笑去面对苦难,用坚强去追求梦想。 舞台在佛光之中绽放美丽,一个无声的女子,将生命舞到了极致。 面对困难,我们要拥有邰丽华一样的从容不迫,让成功之花在困苦的土壤上绽放光彩! 是谁说,苦难是上帝对人类最伟大的赠予。 是的,苦难是把双刃剑,它让坚强的人踏着荆棘走向成功,却让懦弱的人永远跌进失败的深渊。 成长中的我们要珍惜每一次路上的摔倒,从中学会长大,学会从容。 用自信,用平淡,用从容去面对苦难吧!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让人生在苦难中起舞吧!” 大漠残阳,一种辉煌绽放,天涯路,风和着马蹄声响!在成长路上,自信,从容,永远是最好的选择!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主要由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所开创的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自然辩证法这个词的原义来说,它是指客观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就它的广义来说,就被称为自然辩证法的这个科学部门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它不仅研究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而且研究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研究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论。由于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日益被揭示出来的,所以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是密切相联而不可分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历史来源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来源。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其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学说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 (1826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0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38年、1839年),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2年),汉堡她的比较自然地理学(1845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1859年),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1869年)等等(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三大发现),使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被日益提示出来,整个自然科学经历着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统合的发展过程。这一切不断地打击着和冲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自然辩证法·总计划草案》)自然科学为检验辩证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反杜林论》。
建立过程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哲学思想的渊源来说,它正是依据这样的自然科学发展,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恩格斯说:“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仅有的人。”( 《反社林论·三版序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事情不在于把辩证法的规律从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于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根植于自然科学之中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建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旧自然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恩格斯酝酿和形成他们的新哲学世界观,开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体现在他们分别和合作撰写的一系列手稿和著作特别是《费尔巴哈论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关于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萌芽,也应该追溯到这一时期。当然,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来进行的,体现在他从1858年开始酝酿(1858年7月14日恩格斯马克思信)、从1873年开始写作(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致马克思信)的《自然辩证法》手稿和1872一1878年写的《反杜林论》中。马克思从五十年代开始致力于《资本论》的写作,但是他了解并重视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写作。他在《资本论》中和在给恩格斯的信(1867年6月22日)中谈到过在历史上也象在自然科学上一样证明了黑格尔发现的量变到质变规律的正确性。他听过并同意《反杜林论》的全部原稿。他还研究过数学特别是微分学的辩证性质,写了《数学手稿》。因此,应该认为,《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手稿表达的是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共同思想。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他还作出了十八世纪“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英国状况》)的著名论断。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详细地研究了技术史,论述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中强调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恩格斯还说过,他引用现代自然科学来证明辩证法存在于现实之中,是因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文本第一版序言》)。这段话深刻地表明了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整个革命学说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
传播和发展 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新发展的背景下,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斗争中,写出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8—1909年)。在这部著作中,他考察了以X射线、电子和元素转化的发现为契机的物理学革命,分析了由它所引起的哲学思想的混乱,认为这种混乱的产生主要就是因为不懂得辩证法;特别是不懂得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辩证法;他指出现代物理学正在走“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步,唯物主义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和唯—正确的哲学”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强调辩证法内容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验,“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在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发表了《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要求战斗唯物主义同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用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去研究自然科学革命所提出的种种哲学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国家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发展提出了—个纲领。 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苏联出版。这部著作的公之于世,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在苏联和在世界的传播,在中国,自然辩证法也是随着恩格斯这部主著作中译本的出版(1929年)而逐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得到传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进—步在广大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得到广泛的传播。毛泽东也很关心和重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在这方面讲过一些深刻的意见。例如:他强调自然界无论在微观方面,还是在宏观方面,都是无限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无限的,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科学史充分说明了辩证法的这一基本观点;他提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进;他论述了真理发展的辩证法,指出百家争鸣是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等等。他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开展自然辩证法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二十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并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远远超出了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列宁看到了这一深刻变革的开端。综观二十世纪的自然科学,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1905年)和广义相对论(1915年),更新了经典物理学关于物质、运动、空间、时间、质量、能量的概念;从普郎克的量子论、波尔的量子化的原于结构理论(1913年)到薛定锷、海森伯的量子力学(1925年、1926年),揭示了崭新的、不同于宏观物理学规律的微观物理学规律;对基本粒子的相互转化和更深结构层次的研究,对各种相互作用统一的研究,显现了物质的深远的无限性和深刻的统一性;宇宙论的研究把演化概念推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元素和基本粒子的演化);生物学的研究借助于现代物理学和化学,从四十年代开始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这方面研究的不断发展使人类开始真正揭开生命活动和遗传现象的秘密;从电子计算机的制成(1946年)逐步发展到人工智能的探索,为思维科学的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创立和发展,使自然科学的综合和抽象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数学和自然科学方法日益向社会科学渗透;科学的革命引起广泛的、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引起新产业的不断兴起,旧产业的不断改造,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引起人类物质生活、人们社会关系、人们思想方式的巨大变化;人类作用于自然界的能力的巨大增长,带来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许多尖锐问题(如环境和生态问题等)。
总之,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更加深刻的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使辩证法的许多基本观点由于无数确凿的自然科学事实而在实际上为自然科学界所广泛接受,不管他们是否在哲学上承认辩证法。面对现代自然科学新发展提出的种种哲学问题,苏联的许多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从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讨论,英国、法国、日本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著名自然科学家也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和讨论。在中国,《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十二年(1956-1967年)研究规划草案》和《1978—年自然辩证法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表明了这方面工作的范围和方向。应该指出,在苏联,在中国,这方面工作的发展都走过曲折的道路,主要是发生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化、教条化和对自然科学新成果、新思想进行粗暴批判的错误,从而阻碍过自然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尽管如此,自然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战胜了这些错误,促进着两者的健康的相互结合,使自然辩证法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总的来说,有两大方面、一个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辩证法的研究;一个是自然科学观,或称自然科学论,即对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的研究。
自然观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来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包括关于自然界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和转化等等);来研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使人们对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使它们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使辩证的同时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自然界不仅是指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界,而且包括经过人改造了的自然界,人按照自然规律创造出来的自然界,即人工的自然界。马克想主义自然观研究自然界的辩证法,当然要包括研究人工自然界的辩证发展。正是在人工自然界的辩证发展中,交汇着科学和技术,交汇着人、自然和社会,展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又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来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规律;一个是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来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起作用的规律。
由于自然科学成熟较早,进展较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社会现象来说较为简单,认识的检验较为直接和明确,它的历史和最新发展,为人们研究认识规律,研究诸如:科学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和从理性的较浅层次到较深层次的深化,科学认识中实验和理论的关系,假设和模型的作用,科学的逻辑结构和语言形式,科学思维的创造性,科学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科学理论检验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科学认识的积累、飞跃和革命,新旧科学理论嬗替的规律,科学争论和科学交流对科学认识发展的意义等等问题,提供了最丰富的素材。自然科学在其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并在不断发展的科学方法,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加以深入的分析、总结和阐述,使之得到更为广泛、自觉和正确的运用,这对于人们在各个领域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更加科学化,有很大的意义。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成为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最富于成果和最引入注意的领域。
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研究,要求把自然科学作为认识现象和作为社会现象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因为自然科学认识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决定(推进和限制)又反作用于社会历史的。诸如:自然科学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的规律及其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和科学、经济、社会相互结合和影响的规律及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的科学能力的因素及其增长的规律,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的规律和这种规律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不同表现,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和结构,学科的分化和整合的规律,科学发展中的生长点和带头学科形成的规律,等等问题,构成自然科学论研究的多方面内容。
技术同科学联系紧密,又是独立的社会现象。技术论的研究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它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由于人们越来越要求有意识地组织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运用,自然科学论和技术论的研究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的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
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一方面要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总体和综合上来进行,只一方面要从各门自然科学的分体上来进行。分别结合各门自然科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各种基本概念和各自的研究方法,分别结合各部门自然科学的思想发展史以及重大的发现史、重大创造史的案例,分别结合各门自然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从哲学上进行细致的和专门的研究,构成各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的广阔领域,展开了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丰富多彩的内容。
在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论方面,各国的许多有重大理论成就的自然科学家,发表过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著作。不管他们是否有明确的哲学思想或者接受何种哲学的影响,出于他们的这类观点是从他们的创造性的实践和对自然科学的深切理解中提出的,自然辩证法研究者对这些思想财富都是十分珍视,并努力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加以科学的分析和吸取。西方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各派学者,他们的哲学观点和具体论点有许多可争议和应批评的地方,但是许多人从哲学、逻辑、语言、社会学等各种角度对自然科学作了细致的、有价值的研究,有些人也明显地受到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者也很重视对这些成果的了解,并努力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加以科学的分析和吸取。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不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一个向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向自然科学家和其他领域科学家的科学的新思想敞开大门,通过科学的研究、科学的讨论和科学的批评而不断吸取新成果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开放体系。
用自然辩证法这个名称来概括包括上述主要内容的研究领域,在中国是从延安时期起就沿袭下来的习惯。对于自然辩证法是否构成一个单独的科学部门,或构成一个怎样的科学部门,或这个部门应该叫什么名称,在我国学术界也有不同意见。
有一种意见认为,上述的研究内容,可以分别由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学、科学史等科学部门进行研究,不能构成一个单独的科学部门。不同意这种意见的则认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相互结合的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各个部门,都从各自的角度对这个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但这些部门的研究都不限于这个领域,而自然辩证法则专以这个领域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史、科学社会学,也都从各自的角度对这个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但这些部门的研究主要是具体科学的研究,而自然辩证法则主要是对这个领域进行概括的哲学研究。因此,自然辩证法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各部门、同科学学和科学史的研究互相交错,而又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单独的组成部分。
还有一类意见强调自然辩证法这门科学的独立性,或者认为它是哲学之外的一门独立科学,或者认为它是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或者认为它作为哲学的一个独立部门,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范畴的体系,并为构成这种体系作了尝试。对这类体系也有不同的意见,或者认为形成的条件还不成熟,或者对其方法本身表示疑问。
在苏联,这个研究领域一般称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但是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作为哲学科学的自然辩证法,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逻辑、伦理学、美学、科学无神论、哲学史一道,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整体;认为这样来看待自然辩证法这个哲学部门,可以避免把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弄得支离和零散。
这些争论,反映出自然辩证法同哲学的其它分支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其它科学领域的密切联系,反映出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在形成中的和向多方面交叉发展的科学部门。
在西方,这一研究领域分别由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论、技术论等学科进行研究。这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写的“自然辩证法”条目的原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论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试编本,科学出版社1975-1978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自然辩证法文选》,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 《自然辩证法研究资料选辑》第一辑,1956年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说明书汇编,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4] 《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 查汝强:自然辩证法,《百科知识》1979年第3期。
[6] 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群,《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年第1期。
[7] 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第1期。
自然辩证法研究Vol3, NO3, 1987
我觉得西方哲学史 大概有三个阶段 一个就是亚里斯多德 柏拉图那个时期 那个时期 各个哲学派别都有萌芽 第二个就是欧洲的经院哲学时期 这个时期以神学和培根黑格尔康德卢梭等之类的为代表 对世界的本体和存在以及很多伦理学上的东西都作了深入的探讨 第三个时期 就是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后现代时期 这个时期 强调和探讨存在的意义 着重个体体验 回归人的内心 因为几乎所有哲学重大问题都在第二个时期完成了 第三个时期是所谓的否定之否定 现在呢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 东西方都没有哲学大家了
哲学发展史略论
综观人类哲学发展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理主义和科学主义以及宇宙主义五种基本哲学形态。前三种哲学基本形态业已成为哲学发展的历史,后两种哲学的发展将逐渐取而待之。
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哲学始祖,当属中国的老子,老子基本上提出了宇宙世界本原性的概念,"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的道教,孔子的儒教,朱熹的理学,笛卡儿(法国)和斯宾诺莎(荷兰)的唯理论等等,都属于唯理主义哲学。
释迦牟尼的佛教,以佛灵为主线,主张众生平等;耶稣的神教,以神灵为主线,主张爱人如己;都以灵的角度来说明世界;再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康德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都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典范。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的物性论,英国培根(弗兰西斯)的机械唯物论,德国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马克思的辨证唯物论等等,都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典范。
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主要在于凭心设想;唯物主义哲学的错误,主要在于重物轻理;唯理主义哲学的错误,主要在于重理轻物;它们各自偏激,越偏越激,其实都是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
科学主义哲学,是用完全科学的方法,将对过去一切哲学思想理论进行完全科学的检验和深刻的总结,将彻底说明和判定它们的真理性和错误性,进而修正错误,发扬真理,以全新的系统理论科学形式,全面认识和界定各种事物的原理性和真理性。
科学主义哲学之分为基本哲学、自然哲学、人生哲学、社会哲学和哲学发展史五大基本体系来研究和发展,其结果将形成<<科学主义哲学纲要>>。再以<<科学主义哲学纲要>>为主导,全面促进整个哲学科学事业的系统而有序的发展。待科学主义世界观基本形成之后, 宇宙科学也将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宇宙主义哲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3)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4)二元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3)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里,而反动的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具体而言, 在每个部哲学发展史上,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根本不存在什么超乎二者之上的“中间路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垒,就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
具体表现在: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敌对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是主张唯有物质才是世界本原的世界观,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意识和思维不过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一般地说,它是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反映着适合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先进阶级的利益。唯物主义哲学往往是社会上的先进势力、进步阶级用来反对反动势力和宗教迷信,维护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思想武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或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意识则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世界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第二,意识是具有高度发展和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这些论证都说明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赖精神而独立存在,所以是第一性的;意识来源于物质,它必须依赖物质而存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因此精神是第二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人类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首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是: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其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局限性是机械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就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第三种形态。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了十分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不仅重视理论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迄今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学形态。
17世纪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理论,这是现代意义下物理学的开端
伽利略之前的自然科学还停留在思辩的基础之上,因此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自然哲学,直到伽利略创立了以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完美地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科学的方法,使得科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牛顿在前人基础上将其发展起来,创立了微积分,使得科学研究有了更好的数学工具,著成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科学研究的典范,后人在其基础之上继续研究,使科学成为了独立学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