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的头发在毛囊中生长出来后,被“顶”出皮肤,成为我们所看到的毛干,即头发露在头皮表面的部分。毛干可被看作是已经死亡的角质细胞,本身不会有新陈代谢,当然也不会消耗营养。
头发吸营养这一说法让喜欢留长发的女性十分纠结,甚至有人认为头发枯黄分叉就是营养不良。拥有一头美丽的长发是众多女性的梦想,但坊间又流传着“头发长会跟身体争营养,影响长个”、“长头发会吸走大脑营养,影响学习”等种种说法。
专家表示,“长头发会跟身体抢营养”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误区,身体本来就会给头发生长供给一定的营养,并不会因为头发的长短而有所不同。
很多一知道自己怀有身孕的准妈妈们,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理发店把自己的长发剪去,起因是长辈的一句话:“你这么长的头发,会跟宝宝抢营养的。到时候宝宝长不好,你怪谁去”然而医生表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接着,只有健康的毛囊生发时需要消耗一定的营养,而头发的其他部分则不会产生营养消耗。无论头发长与短,健康的毛囊都是“定期定量”地生长出毛发。因此,留长发不会增加头发生长的营养需要,剪头发也不会减少头发的营养消耗,想通过剪头发来“节约”营养以保证身体其他部分的营养需要,只是想当然的做法。
因此,不必担心营养问题,自己想留多长都可以的。更何况,如今的朝鲜早已没有这个规定,头发长度并不受限制。
全球之旅 我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
我走进这家理发店之后,我首先询问了理发的价格,老板说up to you(你看心情给),我说come on(别闹了)……老板说15里亚尔(折合人民币25元)。好实惠……
我坐下以后,图1左边这位穿短袖的小哥就问我是哪里人?是不是中国人?
我说,是的。
接着他说:“尿 ”
我说,不是尿,是你好,不能连读,尿在中文里的意思是小便……接着,让把两个音分开“你和好”
我看了看这个小哥,感觉英语不错,面孔不像沙特人,又不是店里的巴基斯坦人。
所以我问他,你是哪里人。
他说,我是非洲人。
我说,非洲哪里?哪个国家?
他说,厄立特里亚。
我说,我知道你们的国家,在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旁边。
他有点小惊讶,对对,就是这个国家。
我说,据说你们国家非称为“非洲的朝鲜”。
他更惊讶了,你怎么知道的?你去过吗?
我说,我没去过非洲,但是我想去你们的国家。
他说,你可以去,现在很安全,但是我从没有去过我的国家……
我说,啊?你从没有去过你自己的国家,厄立特里亚就在红海对岸并不远啊,你几岁了?
他说,你猜?
我说,35岁?
他说,39岁。
厄立特里亚小哥接着牵起他右边的理发店老板的手。
告诉我,他们家从小就是发小,他们都出生在沙特,大量的外国人,包括印巴人、埃及人、也门人、土耳其人都是从小出生长大在沙特,但是他们拿的都是自己国家的护照,沙特是不会给他们身份的。
理发店老板来自巴基斯坦,他爸爸和爷爷那一代就到了沙特开理发店了,到了他这一代一直就是开理发店。
厄立特里亚小哥和理发店老板从小就是邻居,是发小。
小哥告诉我,我从小就像在理发店附近这块社区,我离开了这个区我都不适应,这里就是我的世界。(让我想到了海上钢琴师)。
接着,厄立特里亚小哥跟我说,给我理发的这个小哥刚从巴基斯坦来沙特五个月,所以不会阿拉伯语,只能用乌尔都语。
我理发完了后,我说,我没有本地币,只能付5美金,理发店老板说,你下次来再付没问题……我说,我明天就要走了,接着把钱给了他 没想到聊天聊愉快了,老板也很热情。
最佳答案
经常说朝鲜和中国的差距大,这句话确实说得没错,但不是朝鲜差中国,而是中国差朝鲜。
朝鲜的社会制度类似我们的人民公社,土地是生产队的,大家一起干活,每年扣除税收之后一起分,这是朝鲜最底层的人民工作,只有学习成绩差的人才被政府分配到乡下当农民。而学习成绩好的有机会读高中,高中毕业之后分配到工厂,虽然是流水线工资,但这已经算朝鲜中产阶级了,因为有包吃包住,还有每个月300工资,不像农民没有包吃也没有基本工资,遇到大自然灾害就得饿肚子。朝鲜工人每个月300元基本可以全部存下来,不像中国还要租房子和吃饭,而且根据物价对比,朝鲜300元相单于中国2000元,比中国一个月3000工资的月光族还多了吧?关键是人家社会福利好,我们为了一套房子拼搏一辈子,朝鲜政府分配房子;我们不敢生病,朝鲜免费看病;我们供不起孩子上学,朝鲜免费义务教育;除此之外朝鲜的水电燃气都是政府提供的,公交车免费,理发免费;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退休后每个月照样拿300元去农村过悠闲的生活。而考上大学的那就是朝鲜的高级阶层了,他们不能选择自己想要的大学和专业,一切都由政府分配,大学生的工资500-800元,他们是朝鲜各领域的精英和高层,更好的是那些最顶尖的人才一般都会安排到中国留学,回去之后都是科学家和军事武器人才。
这是历史文化和***规定的原因。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释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孝子的第一件要事。孔子说过:“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这种理念,曾子铭记在心,且一生遵行,甚至在临死之前,还自豪、自慰地让弟子们看看自己手、足,没有损伤的身体,作了又一次示范性的孝道的教化。
扩展资料:
《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孝经·开宗明义章》是《孝经》第一章。孔子说:“孝道便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此而产生。返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诉你。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来的,不敢使它们受到诽谤和损伤。
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扬名到后世,使父母受到尊贵,这是实行孝道的归宿。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以服事君主作为继续,成就自己忠孝两全才是孝道的最终归宿。《诗经·大雅·文王》说:“怎能不念你祖先,努力学习修其德。”
-《孝经·开宗明义章》
清朝是个特殊的朝代,是个与头发纠缠不休的朝代。
单是男人头上一条辫子,是留是剃都是一件大事,一件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的大事。辫子怎么就与清朝有着这么多的纠缠呢?我们从历史方向解读一下。
一、入关时的坚决“剃发”
满族男人留一根辫子,是女真族的传统风俗。天命七年,努尔哈赤下令“老年人可以不剃,年轻人必须剃”,此时辫发还是出于满族发式的习惯。
皇太极继位后,规定汉人也必须按满人的习俗,不分老少一律剃发。
随着战争的扩大,剃发与留发便由民族习俗转变为民族矛盾,引发了后来的一场针对头发的大屠杀。
(女真人的发型)
满清统治者认为,汉人剃发是效忠满清的标志,而汉人则把留发作为保持民族气节的表现。
随着满清入关,“剃发”也上升到民族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问题。
清军入关之初,老百姓的反抗还是不太多的。“及有剃头之举,民皆愤怒,或见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独为此剃头乎?”
可见当时汉人对剃发制度存在极大不满。鉴于汉人的抵制情绪,多尔衮下令罢除剃发,此举极大地减少了清军南下的阻力,缓解满汉两个民族的矛盾与冲突。
只是有些剃了发的汉人心中不平,他们认为后降者不用剃发,这种“有人剃有人不剃”的局面,造成没剃发的汉人对先剃发的汉人的排斥和鄙视。
而未剃发者也反映 “清兵见未剃发者便杀,取首级请功,名曰‘捉剃头’”,这样就在社会上造成了恐慌心理。头发在不经意间成被赋予了政治含义。
为了避免恐慌,安抚先降者,顺治二年多尔衮在全国推行“剃发令”。
将剃发作为征服汉人的重要手段。对于坚持留发者,清军采用血腥的手段镇压。
只要发现留发者,立即逼其剃头,如有反抗杀无赦。虽然不少汉人反抗,但面对满族的屠刀,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事实的威吓之下,汉人被迫剃发留辫。
(留头不留发)
头发留与不留居然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引发如此激烈的冲突,其中的深层含义令人思考。
有学者认为,当时汉人不愿意剃发,是将剃发与阉割相联系起来。专家们认为蓄发代表一种自由,剃发则是失去自由、受到限制的象征,与传统儒家思想格格不入。
满、汉对头发的不同认知和不同文化下的解读,是这种冲突的原因。
汉族认为满族是异族,反过来也一样。
努尔哈赤在致书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时说:“明与朝鲜,我异国也,言殊而服发亦相类。”
因为文化不同,服饰和发型也有差异,满族把蒙古民族视为同类,把汉人和朝鲜人视为异类。
皇太极征服朝鲜后,将朝鲜变成自己的属国,由于朝鲜并没有特别大的反抗,所以满清也没有要求朝鲜人剃发。而反抗激烈的汉族,则被强制剃发,可见剃发制度主要是针对汉人,旨在建立大一统政权。
剃发易服
汉族的经济、文化远超满族,满清一直对汉人有畏惧之心,时刻提防汉人推翻自己的政权。所以满清统治者可以接受汉族文化,但不是无底线的。满族的衣冠制度是满人区别汉人的象征,强迫汉人接受满人的这种文化,是汉人屈服满人的标志,对巩固满人政权是有利的。
所以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下令:“汉人官民穿戴照满洲式样,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
从此剃发成为国策,成为满族征服汉人的标志。
清朝初期,汉人在国破之际,视剃发为耻辱,将其与古代刑罚的刺字、割鼻等酷刑等而视之,所以非常反抗这一政策,倒不是那些汉人百姓都有多大的“反清复明”的觉悟,他们的反抗和明朝、和朱家皇帝并没有多大关系。这一点是要分清楚的。
顾炎武的《圣安本纪》记载:
顺治初年,因剃发令而奋起反抗的汉人非常多。当时在江南的一位外国传教士记述“辫发胡服之新制,大招汉人之反感,彼等对于满洲政府,群起反抗,奋起如虎。”
汉人的抵抗最终失败了,汉人发式只得和满人一样留起辫子来。但围绕辫发的斗争远没有结束。
从顺治到康熙,清王朝因剃发问题,多次镇压汉人的反抗,连后来的吴三桂也用复汉人头发衣冠相号召,这个大汉奸都得到了不少人拥护,可见辫发在汉人心中的重要程度。
但是最后,满、汉两族的“剃发”、“留发”之争,最后以满人的胜利而告终。
二、太平天国的“蓄发”
太平天国运动有个别称,天国的战士被满清称为“长毛贼”,这是因为太平天国颁布“蓄发令”,汉人不再再剃头,这是一场反清的斗争,也是一场头发剃与不剃的斗争。头发成为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蓄发的太平军)
杨秀清发布过一篇《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人变为禽兽也。”。
太平军每攻占一地,就发布“蓄发令”,宣布“有再剃者杀无赦”。
这种做法让习惯了剃头的民众感到无所适从和不满,辫发问题又一次成为政治问题。
当时清王朝统治全国已有两百年,老百姓都习惯了养辫子,蓄发反而是异端了。
老百姓用“长毛”来称呼太平军,是长年累月的风俗习惯的惯性所至,而中国人是一个不喜欢变化的民族。
当一个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文化观念后,辫子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蓄发反而是一种对传统的冲击,必然会遇到阻力。
因此人们对于蓄发充满了恐惧,正如两百年前的祖先们恐惧剃发一样。在太平军禁止剃发的严令下,仍有不少人照常剃发。杭州被清朝收复后,满清限老百姓“三日内皆剃发,民乃欢呼称庆。”
太平军
其实在太平军中,“广西真长发并不多,多者皆两湖新裹之众”,可见就是在太平军中,也有不少人对蓄发还是有看法的。
不过此时剃发与蓄发代表的是政治态度,虽然不少人主动改变发式,但其内心对蓄发还是持保留的态度。
许多老百姓看到太平军来了就蓄发;太平军刚走便“争先剃发”。这是当时政治斗争和社会心理复杂多样的具体体现。
太平军过于追求辫发中的政治含义,也使太平天国失去了不少民心。以头发来式来判定一个人的政治倾向,而不顾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显示了太平军政治斗争的幼稚。
太平天国的败亡后,辫子的地位的再次提高,那些自愿的或者被迫的蓄发者又开始了剃发。
三、辛亥革命的“剪发”
到了近代,辫子又一次成为历史焦点,又被赋予了政治意义。
近代中国人留着长辫,被外国人讥笑没有开化。特别是在国外谋生和学习的中国人,往往因为一根大辫子受到洋人的轻辱。
留学生们往往因为一根大辫子被外国人称作“拖尾奴才”,辫子成了“国耻”,于是,一些年轻气盛的留学生干脆将辫子剪去。
可是想回国谋个一官半职的留学生,就不敢剪辫子。
日本士官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大多将辫子盘在头上,带上军帽后被日本人称为“富士山”。
尽管此时辫子成为外国人耻笑的对象,是“落后”的标志,清王朝还是将辫子当成宝贝,谁若私下剪去便是反叛,所以很多留学生回国后以不得不装上假辫子。
(留辫子的清朝留学生)
凭良心说,留根长辫子是很不方便的。既不卫生,又不雅观,还不利于机器化大生产。
所以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提出了剪辫的主张。
维新派将剪辫作为破除旧俗和社会启蒙的一部分,康有为认为:“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
可见维新派认为留辫子是一种落后的风俗习惯,需要改良。
维新派所呼吁女子不缠足,男子不留辫。可惜随着维新运动的失败,他们的主张没有得到执行。
革命党人也是提倡剪辫子的。革命就是要推翻腐朽的满清政府,包括满清倡导的辫发制度,也要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革命党人认为剪去辫子能激发出人民的反满热情,能鼓励更多的青年投入反清革命。
革命者号召:“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就像清初剃发是归附清朝一样,清末剪不剪辫子也是看一个人是否拥护革命的表现。清王朝认为剪辫者即为革命党,所以1905年,当端方、戴鸿慈等人“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
(剪辫子)
革命洪流终不可挡,武昌起义不久,清政府被迫承认了剪辫子的合法性,下诏“
资政院奏恳请降旨,即行剪发,以昭大同一折。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发。”
辛亥革命胜利,使得剪不剪辫子成为政治的一部分。革命者主张军、警及政府职员应当先行剪辫子,老百姓平则“限期在本年之内”。
清政府最终在1911年12月7日准许官民自由剪发。1912年1月,为了给每个国民颁发国民证,革命军政府限定所有人一律剪去辫子。“士兵携带剪刀,阻拦行人,强行剪发”,尽管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剪去辫子,但留辫子的人确实少多了。
虽然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但剪辫子也非一帆风顺。张勋的辫子军和满清遗老遗少们,仍拖着一条辫子,他们认为辫子是中国的“传统”,是大清的象征,剪发乃是“崇洋”。
(民国初年留辫子的市民)
一根小小的辫子,反映了社会、政治的变革,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传统的中国在世界文明冲击下,必然向现代化发展。
所以在世界发展潮流面前,虽然有少数人不愿意跟随历史洪流前进的脚步,但清末的剪辫令没有造成多大的流血事件,是在新的时代下中国进步的结果。
康有为老先生对辫子的态度值得玩味。他在维新变法是,给光绪呈上《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请求断发易服;但在面对革命是,他成为了保皇党,又极力主张留辫子。
辫子是康有为政治态度的表现,我们在他的身上也可以看到辫子在清朝历史中的政治意味。
民国初年剪辫子的难度是不小的。许多人已经把辫子当成自己身体、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不舍得剪掉。
有的人辫子被剪掉了,抱头痛哭;有的人破口大骂;甚至有人被强剪辫子后自杀的。这些人或许是排斥外来事物者,或许是怕皇帝复辟者,也有对清朝留恋的遗老遗少,总之对剪辫子反对和观望的,一定是对革命反对和观望的,这也是辫子代表的的政治立场。
一百年前的中国,剪辫子一件小事,折射出当时各个阶层、各个政治派别的歧异和对立。
恩格斯说过:“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人们的观念和观点也会发生变革”。
革命打碎了封建伦理道德,传统价值观念进一步动摇,与民主共和制度相适应的新风尚得以传播,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辫子总是要被遗弃掉的。
(皇上都不留辫子了)
从三百年来辫子的地位可以看出,辫子绝不仅是一种普通的发型,而是涉及到政治和社会的问题。清王朝一直把视百姓剃发作为顺从的象征,辫子因此成为社会运动、政治斗争的焦点。辫子见证了清王朝的兴衰和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程,是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符号。
从剃发到蓄发、剪发,是一部三百年的政治史,也是一部民俗史和文化史。小小一根辫子,是政治态度、文化态度的一个风向标,这是封建社会末期那个特殊时间点上的奇观,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必经历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