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二郎神杨戬真能打过孙悟空吗?

不吹不黑,二郎神杨戬真能打过孙悟空吗?,第1张

客观来讲,孙悟空根本打不过二郎神杨戬,除开主角光环之外,他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胜于杨戬,根本没得打。就连孙悟空本人也是对二郎神由衷的敬佩,尊称他为大哥,由于之前被二郎神降伏,还不好意思跟他见面。

01、观音菩萨以木吒为计量单位,测试出杨戬可以打过孙悟空

在孙悟空偷吃蟠桃、大闹宴会之后,天庭派遣李靖父子和四大天王前去围剿妖猴,但是一直没啥实质性的进展。这时正巧碰上观音菩萨前来赶赴蟠桃大会,她听闻消息之后,就派出大徒弟木吒前去试探孙悟空的实力。

木吒作为托塔李天王李靖的二儿子,他跟随观音菩萨修行了几年,实力还算不错,跟孙悟空交手之后,60回合败下阵来,然后迅速回天宫复命。

观音菩萨得到木吒的情报,思考之后,合掌启奏:“陛下宽心,贫僧举一神,可擒这猴。”于是,观音菩萨就将二郎神杨戬推举出来,让玉帝下旨宣他收妖。

由此可以看出,观音菩萨是在得到客观的情报之后,才自信的推举二郎神杨戬,这足以证明杨戬可以在硬实力上压制孙悟空。

02、二郎神杨戬与孙悟空的真实战绩分析,可以看出杨戬处处克制孙悟空

杨戬在接到玉帝的旨意之后,也是喜出望外,带上了自己的梅花六兄弟、1200草头神、哮天犬、神鹰等助手,火速赶往花果山收妖。

起初心高气傲的齐天大圣并没有把杨戬放在眼里,他见二郎神样貌清奇之中又带着秀气,以为是哪个乳臭未干的小将,就算是二郎神自报家门之后,他也是拿旧事羞辱杨戬,并且称呼二郎神为小辈儿,不屑于跟他交手,让他喊四大天王出来与自己拼斗。

然而,在孙悟空与二郎神交手之后,300回合也未见胜负,反倒是孙悟空手下的猴子猴孙被梅山兄弟打得屁滚尿流,就连孙悟空手下的妖猴四健将也被冲散,无力反抗。这妖猴四健将可是2只赤尻马猴、2只通臂猿猴,被如来佛祖吹上天的存在(也有可能“混世四猴”是如来佛祖撒的谎),无论如此,都可以看出来梅花兄弟的实力非凡。

猴王将那四个老猴封为健将,将两个赤尻马猴唤做马、流二元帅,两个通背猿猴唤做崩、芭二将军。

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

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

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

经过杨戬手下兄弟这一闹,孙悟空立马慌了心神,不再跟杨戬拼斗,而是施展72般变化遁走,可惜这杨戬恰巧也精通变化,并且还能识破孙悟空的化身,再化成专门克制他的存在。最后杨戬用弹弓射伤孙悟空,又看出了土地庙后面插旗的破绽,这让孙悟空十分惊讶二郎神的能力,只能被迫放弃变化之术,用隐身术逃走。

二郎神又一路追寻而去,把孙悟空逼回花果山,让他落入了天庭的包围网。随后,在太上老君金刚琢的协助之下,二郎神提前取得了胜利,绑住了孙悟空,穿透了他的琵琶骨,让他不能反抗和变化,再回天庭复命。

在这一场大战之中,可以看出杨戬是处处克制孙悟空的,而反观孙悟空没有任何赢面,只能不停的吃瘪然后逃窜,就算没有外人插手,孙悟空落败也是迟早的事儿。

此战过后,孙悟空的心态也产生了变化,起初他称呼二郎神为小辈儿,随后又以平辈相交(显圣真君能变化,老孙硬赌跌平交),再之后又称呼二郎神为大哥,连见面都不好意思(但内有显圣大哥,我曾受他降伏,不好见他)。

所以,孙悟空本人都承认二郎神的实力,各位看官也就不必硬说孙悟空可以打过二郎神了。

03、孙悟空属于太乙散仙,不入真流,真实实力为七元到六司之间

在很多人心中,孙悟空的实力非常强大,在天庭没有敌手,就连玉帝也被他打到椅子下面去了,只能去西天请如来佛祖才能降服他。

其实真相并非如此,孙悟空连大罗金仙都算不上,只是个太乙散仙,还没入进入真流,他可以击败九曜星君,但是他们上面还有“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这些大神暂且不表,就连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都可以跟他打得不分胜负(这个是太乙雷声应化尊,那个是齐天大圣猿猴怪。他两个斗在一处,胜败未分),将他牢牢的围在凌霄宝殿之外,要是佑圣真君真武大帝——九天荡魔祖师亲自出手,孙悟空早就形神俱灭了。

在孙悟空跟王灵官拼斗的时候,玉帝听闻殿外的动静,得知是孙悟空逃了出来,他觉得天庭的道派神仙出工不出力,就直接派人去西天宣了“五方五老”级别的如来佛祖,让这个佛派的人出手降妖。

道派神仙出工不出力,书中多处暗示,随便举2个:

李天王与哪吒,擎照妖镜,立在空中;真君把大圣围绕中间,纷纷赌斗呢。(不合力降妖,反而围观看戏赌斗)

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先帮孙悟空带入自己府内,接着将他身上的束缚去除,取掉了穿琵琶骨的法器,然后把孙悟空放入八卦炉的安全位置巽位,在孙悟空49天之后出来之时,一身法宝不用,放个水就立马走)

因此,并不是孙悟空实力强,只是天庭的高手没有真正展示神通,玉帝也就开始重用灵山的佛系力量,以此来维持平衡。

04、孙悟空自身的72变有致命缺陷,一身黄毛、1条尾巴和2块红屁股根本藏不住

再回到孙悟空身上,他的得意本领72变,不止能被杨戬识破,还能被猪八戒、金翅大鹏雕等人看出来,这是因为他的72变存在缺陷:

如果变人物,却只是头脸变了,身子变不过来,还有一身黄毛,两块红股,一条尾巴。

因此,这一身黄毛、1条尾巴和2块红屁股是他的致命缺陷,遇到强力的对手,很有可能就因此殒命。在孙悟空最初对战二郎神的时候,他就是因为这条尾巴暴露了,险些被二郎神捣了眼睛、打掉牙齿。

再有,他的铜筋铁骨也不是绝对性的防御,金刚琢可破、三昧真火可破、蝎子精的毒刺可破、二郎神杨戬的哮天犬同样可破:

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骂道:“这个亡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杨戬擅长变化的同时,也知道如何破解72变,用勾刀这样的法器可以突破他的防御,并且孙悟空在被穿了琵琶骨之后,72变也就无法使用。

因此,孙悟空并不是无所不能、战无不胜的齐天大圣,他的上面有二郎神这样的专属克星,还有其他硬实力碾压他的顶尖高手。

大道论  周固朴着  至道章  道者至虚至寂,真性真常,冠五气而播三才,布一真而生万象,离合无际,天地有宗,超出神明,靡该意象,无名无氏,有动有常,离四句六因,绝名言譬喻。《南华真经》云:在太虚之表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世有生灭,道无生灭,物有变异,道无变异。《易》曰:道者虚无之称。以虚无而通於物,故称曰道,无不通,无不由也。又道为母,德为子。《无惑宝经》云:道者通物,以无为义,德者不失,以有为功。《西升经》云:道深甚奥。又云:至道深妙,知者不言。当火水焚荡无遗,我大道真常不动;值天地纲纪嫦裂,我大道湛寂凝然。庄生考算数,而五载莫穷,推阴阳而十二年固  得,故曰至道。  至德章  道有通生之德,故云至德。圣人云:以通生故,字道;包含故,名大。又解:虚无者,妙本之体,非有物故;自然者,妙本之性,非造作故;道者,妙本之功用,故谓之通生之道。一虚无,二自然,三道,俱是妙本真性。上义立其法唯一原。夫散大朴而统御九围,播元精而轮排万象,始气权敞,三才具分,四序肇兴,五行迭旺,大哉。天地掌其覆载,日月职其照临,风雨散滋,云雷布鼓,人兽清浊,海岳高深,类聚群分,智凡殊禀。向道者登真证圣,背道者趋死沈生,咸归我大道通生之至德。庄生云:德者,得也。物得之以生,谓之德。德者道之用也,道者德之体也。通生万象,造化有为有不为也,至德无为无不为也。《老君道记》云:通於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万物者道也。天下至通也。万物是所生,德是能生,无万物之为所生,不能显德之为能生。《太平经》云:德者正相德也,成者成济也,不丧者不失也,具三上义。又德者,天地禀之,阴阳赖之,五行得以相生,四时得以纶绪,王侯理化,师友训从,乃至圣人、真人、仙人、鬼神,异类动植,皆资至德之妙用也。谓以道有情有信也,可谓至德。  垂教章  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因言悟教,因教明理,理明则忘言,既有能教、所教,须有能师、所师。则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此二教无师资也。神明之教义,说则有据,理则无有。正真之教、三皇五帝之教、返俗之教、训世之教,宜分权实,具斯五教,启自一真。自然之教者,元气之前,淳朴未散,杳冥寂尔,浩旷空洞,无师说法,无资受传,无终无始,无义无言,元气得之而变化,神明得之而造作,天地得之而覆载,日月得之而照临,上古之君得而无为,无教之化也。神明之教者,朴散为神明,夫器莫大於天地,权莫大於神明,混元气而周运,吋至道而裁成,整圆清而立天,制方浊而为地,溥灵通而化世界,轶和气而成人伦。阴阳莫测其兴亡,鬼神不知其变化。正真之教者,无上虚皇为师,元始天尊传受,洎乎玄粹,秘於九天,正化敷於代圣,天上则天尊於三清众天,大弘真乘,开导仙阶;人问则伏羲受图,轩辕受符,高辛受天经,夏禹受洛书,四圣禀其神明,五老现於河渚,故有三坟五典、常道之教。返俗之教者,玄元大圣,帝舜时理国理家,灵文真诀大布人问,金简玉章广弘天上,切欲令天上天下,还淳返朴,复契皇风。训世之教者,夫子伤道德丧,阐仁义之教,化乎时俗,将礼智而救乱原,淳厚之风远矣,华薄之风行矣。噫,教出圣人救世愍物之心,物心悟教则同圣心,圣心则权实双亡,言诠俱泯,此际方契不言之教,意象固无存焉。  绝义章  大道谓修者曰:假设告喻,莫氏族我,无生处无氏姓一,故无族。莫名字我,约生长之德,字之日道,隐而不显也,莫知其体性,故但字而不名也。莫尊卑我,处谦下,象地不尊也,为臣尊道贵德,不卑也。莫视听我,非是色法故不可视,非是声法故不可听。莫毁誉我,无乖失故不可毁,无矜街故不可誉。莫利害我,无所欲故不可利,)物故不害。莫是非我,不徇俗与物反,无是;难诸过患,无非。莫逆顺我,逆俗耳不顺也,)天道不逆也。莫高下我,则地故下不高,法天故高不下。莫大小我,持秋毫而不大,符天地而不小。莫空有我,有用物情不空也,无为虚寂不有也。莫贵贱我,不矜功而待命,不贵;虞天地之先,不贱。莫智愚我,抱朴无智,含德无愚。莫先后我,无始故不先,无终故不后。莫静乱我,众德发,生不静;类聚群分,不乱。莫得失我,外无一物,不得;内合真性,不失。莫爱憎我,无恶故不憎,无好故不爱。莫向背我,无形故不向,同道故不背。莫宠辱我,不矜功街德,不可宠;无骄逸慢息,不可辱。莫方圆我,无边际,不可方隅;无形质,不可规圆。莫明暗我,若昧不明也,在上不缴;见小日明,在下不昧。莫新旧我,无初而不新,无末而不旧。莫进退我。不进着空,不退着有,不为上士而进,不为下士而退。修者如此,我亦如此,同无别也。道子来,道子来,余恐子执着譬喻法数,而失道性。恐众生执教,滞教下义计有法,当情而在边缴,愚者不知病息药亡,得鱼弃荃,执教滞言护喻,而失冲和真常也。  分别章  夫心情、识智、意智,皆从道妄立也。道外无心,心外无道,即心即道也。其情识智意知亦然。芟悟道之心,剪认道之识,松证道之智,除得道之智,萝了道之意,则忘知、忘意、忘智、忘识、忘心,则自无求道、趣道、学道,斯得道矣。此则除修者执踪迩也,是真得道,是真得一。若执道执一,去道远矣。若忘道忘一,得道得一矣。三体既异,二生不同,有自体之体,道之本性也。有为体之体,道与万象为依也。有仿象之体,如体道性修行,以至无为也。夫生有二,有能生之生,是道生万物之生也;有从生之生,是万物从道而生也。悟之者修,修而必得圣人也。迷之者不修,凡人也。不滞圣凡者悟,滞圣凡者迷。了迷悟而是空,达圣凡而俱泯。是以出色空、权实、言教、相待、形分、有无,真得道矣。道非言智,假言智而达自然。德非有为,·因有为而显真用也。故启乎二十四门,以闭其五户,所谓澄照深静门、道体虚极,湛然清泠,鉴物无私,隐奥玄应。天圣无心门、天地无私,覆载万物,生长不失其时;圣人无私,化理黎庶,乐在清平。虚应贯通门、大道无心,贯通万有,自然清静,离有离无。如神不竭门、妙有清静,应物无方,未曾暂休,如神之妙。深静生长门、万物自道而生成,资禀於自然之化。谦柔济物门、修道之人柔弱,以德精持,济物无倦。专一无知门、抱守冲和一气,未解分别尘事。有无相资门、虚无假於形质,形质假於虚无,有用无因,故云相资。天地人物万象,谓之形质,为有也,道用为无也。迷真逐境门、世人但贪俗学,执着有为,迷失真源,沉埋声色。含容守固门、抱道坤和,宽裕雌静;如婴儿守固,若溪谷含容。形残不晓门、矜巧街功,何异形残,迷执暗中,故云不晓。四法同喻门、经云修道之人,若涉)畏邻似容,如冰洁冷闲默。不为王宰门、上古帝王淳化无私,天下来朝,帝王不矜街道德,执我能为。不彰权智门、帝王治国权法,不可示人。非人得权为矫诈,恣行残害,自招殃祸。不矜器用门、古帝王无矜文耀武,不自尊高,体冥至道,心合无为。处中不尚门、不在无不在,有不居尘境,不去顽空,不求边彻。探固根性门、深守本性,自得长生,神气不荒,自无嗜欲。化理无挠门、治国刑法多,则民散,守一致,则民淳,散为乱本,淳为理原。故经云烹鲜而不挠指物显德门、动作有为,不如静归无事.;驷马珪璧,不如大宝神器。从微积着门、新修至道,必见成功,久视长生,高升仙界。谦下成大门、理国卑下,万民乐推,万姓归之,以成大业。修身宝德门、经云慈悲、俭约、谦逊,为理身修德之源;贪毒谄谀,为招祸灭身之本,故以德为宝。巧匠无伤门、君王行刑,不如天道春夏秋冬之令,苦代天之杀,必虑过伤,天巧而不拙,故无误焉。天道平普门。天道抑高而举下,抚弱而遏强,祸*而福谦,喊多而补少。闭五户者,所谓智、仁、义、巧、利,防慎舍除等。  远近章  圣欲立言显理,故有性分。然圣言则称实之言,凡言则涉妄,故有进退、疑次、殊异。道体则本无迷悟,悟无可悟,笑无可笑,进未必得,退未必失,不见三士,是真上士。有近知近,变迷成悟,亲近修学。有知近不近,常说无为之教,不修无为之行,是知近而不近也。有近不知近,尘迷境惑,不悟真源,不知即尘而有妙极。远不知远,悟了深远,不着深远,深远不当情,故不知远。有远而知远,悟深远,已知众生有深远性,而见身应化,演道利人,合同深远。行而不到,虽久修习而上执行,执行当情,未造虚极。不知行,不悟教法,修行无导师指示。不知到,不知造极之门,无所趣入,故不知到。有不行到,不见已行,不见已到,而冥妙本,故不行到。到而自化。得到真寂,玄德内明,不教不言,而自淳化。  用道章  用道则约人,道用则约妙本。道忘,其德无为也。虚忘,造极也。德得,如得恩德也。人则仿道效德,契自然之用也。人生也,大道胤气,至精授灵,三元凝神,五行结粹,既禀有精之质,元分无用之功,时小朴而无物敢拒,持大象而有形皆往。同道同德之人,柔弱固於婴儿,处通妙於玄牝,不分心境,齐彼死生,与天地自然,顺阴阳动静也。上古用道之君,虚心利物,体道化民,职四辟而普周,掌六通而独立,杜绝视听,黜陆聪明,不束教滞言,不凝情着物,植三一之宗本,固生长於真原,剪四六之苗根,绝蔓衍於灵府,不矜大功之巧,岂务小成之辩。下经云:静为天下正。《南华经》云:道者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故稀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乃至维斗堪埋禺强彭祖,皆得道用道,而登圣果。是知圣人、神人、仙人、鬼神、天地、日月、星辰、万物,若不得道用道,无以灵通轻举,隐奥覆载,昭一临生长者也。又道与天用令覆,与地令载,与日月令照临。凡有用之物,皆道与之用也。又道与天名清,地名宁,谷名盈,物名生,故用与名,皆道之命也。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矣。  二学章  是知俗学为损,俗学执境滞士。不入真景,无益於道,故为损。真学为益,心冥至道,体入重玄,不三住心,为益也。或真学为损,渐修道行,而弃除染情嗜欲,故名为损,损情欲也。或俗学为益,因俗教渐入真教,得道悟真,从俗入真,故名为益。或自损而他益,自入玄境,得出世问,他见亦修,修之得道,故名他益。或他损而自益,见修者得道,亦勤修习,功行既满,悟契玄玄,故名自益。有有归无难,无有入无易,无为之教大益。修者存无而忘有,不若损益两忘,有无齐泯,理须得宗,宗无功而内大明,可成大化。  二病章  夫於道也,有病无病,假设问修道之人有病无病。知空性不滞空性不病,不执空有,无病也。知空性滞空性病,空性当情,是病。不知空性病,执有空情,故是病也。知空性不修空病,有解无行,亦是病也。知空性修空不病,解行俱有,是以无病。不着空与修空无病等,一悟了空,二褊修空,修到不修,等其不着。於道病也。有其深浅,滞空之病与执有病,病深也;滞空着有,其病俱深。知空性不修空,其病浅也。若上根修空不着空,其病浅;中根修空执空,其病深。溺空滞寂而济世,虽有执有。或悟空而不着空,而救世也,有二性。故不定不同,已执空性,中根也。  师资章  道经云: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夫为师有法可执,有行可则,可以道德礼乐四之大本,顶其君父师三之极尊。师有道、有德、有智、有仁,四善也。人有道则通正,有德则神清,有智则观机,有仁则愍物,可谓师父也。为师则为长为君,进道则为真为仙也。岂唯教授之师,抑以邦家之宝。奇哉,善人者也。不善之人者,邪惑、迷乱、嗜欲、无慈,四不善也。不亲正教而务异典,谓之邪惑。非斥至人而党昏愚,谓之迷乱。耽恣五尘,符同六贼,谓之嗜欲。无安人恤物之心,有姜毒枭鸩之性,谓之无慈。可谓善人之资也。然可知教之废兴,悟学之难易,善安靖而乐友,不隐学而宗师,抱临履之忧,服勤劳之苦,若造极达空,则遗爱两忘,心境双泯,不言之教,复何远哉。自一气二象之前,杳冥无物;分五太三才之后,声教渐流。复朴还淳,乐在无为之化本,登真证圣,游仞至极之重玄。天尊传道於群仙,老君开玄於万国,运苍生於寿域,致率土於福河。  或有问曰:自古帝王得道用道,自然耶,有宗师耶?余对曰:上三皇师,玄中大法师;中三皇师,有古先生;下三皇师,金阙帝君。伏羲师郁华子,神农师大成子,祝融师广寿子,黄帝师广成子,颛顼师赤精子,帝誉师录图子,帝尧师务成子,帝舜师尹寿子,夏禹师真行子,殷汤师锡则子,周文王师燮邑子,武王师育成子,成王师务光子,康王师郭叔子,仲尼师老子。上至淳朴之代,下及浇漓之风,纵极九范来天,横笼八极,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以,若无圣人、真人、仙人,假宗师之规,藉至教而炼陶,无以去世登真也。又《广义》云:老君将显大教,布化万方,乃曰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老君乃师事太上玉晨大道君。又大道君与五亿天主、亿万圣君,师元始天尊。且老君体大无边,智大无边,神力无边,说教无边,道贯无穷,寿命亿劫,尚禀受宗师,证真利物,岂可世人不求寻师,依教修行,而希姓名署仙籍之中,拔九玄於三清之上者哉。  仁义章  五行者,人禀之为五常之性也,帝王之德也。仁性察木,伺春发生之德。礼性禀火,同夏长养之德。义性禀金,同秋肃杀之德。智性禀水,同冬伏藏之德。任此真常,深契羲农之化。体兹至道,自然仁义之风。抱和气,含神·灵,以天阳地阴而成性质。质者形分也。昊子云:扬雄、斑固之俦,以道家轻仁义、薄礼智,而专任清虚者,盖世儒不达玄圣之深旨也。仁者褊爱,义者裁非,浇季萌生,道之华薄。《天运》曰:古之至仁,假道於仁,托宿於义,同莲庐而非久处,指刍狗无以再陈。上经云:大道废,有仁义。又云:绝圣弃智。孔子问渔父:何谓真?渔父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真者,内至诚也。孔子以仁义为教,礼乐化人,非真也。《庄子》云:至礼不人,至义不物,至智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道隐小成,言隐浮伪。况道德为上,仁义为末。三军五兵,德之末也。赏罚五刑,教之末也。礼法刑名,治之末也。锺鼓羽旎,乐之末也。绩绖杀伤,一及之末也。伤世重末而轻本。若任情天性,人不失常,废礼而志自恬和,止乐而心不*荡,除仁而爱憎泯,削义而是非忘,可虚心於淳古之风,抑锐思於末学之路,居性识之前为浇漓之首,击道丧之后作素乱之源,致朱旷於骈拇枝指,坠曾史於疣赘之殃,得不残朴罪工仁义责圣者乎。  失道章  妙本自然,体性虚无,固无得无丧,若约人则禀和气,含道而成人也。当上古性纯质朴,三皇五帝以来,失其素真,帝王有为、人民性革,道德丧后,仁义礼智权势焉。且天地动静者,天不动运,无以挤排日月星辰,五行四序覆育之德也。地不宁静,无以厚载生长动植,万物山川所依之德也。盖禀大道,自然之化也。《易》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万物。应用匠成茂养,道之用也。道存则生,道去则死。道不可离,可离非道。人生而静口天地之性。性本清静,若驰骋六尘,奔波三业,则灵台不树,天光不明,失性而沦乎生死。为不善於显明,人诛之;为不善於幽间,鬼诛之。失道矣。是故天失道,则有阳勃。地失道,则有阴泄。神失道,灵既休绝。谷失道,流注竭个。万物失道,则无生长。天子失道,则失天下也。侯王失道,则失国也。人失道,则丧生也。道冲而用之,和气冲虚,故为道用。冲和处中,无失冲和之性也。  心行章  夫心有四,所谓迷心、悟心、修心、证心。迷心有十,迷事、迷理、迷教、迷境、迷气、迷身、迷神、迷仙、迷真、迷圣也。迷事者,谓於一切有为之事若善若恶,俱不能分别了达,而生颠倒滞惑之心,为无智慧用性而拣择取舍,致有轮回生死,不到真源。《西升经》云:道探甚奥,虚无之渊。《老子》云:渊乎似万物之宗。迷理者,所谓於虚极妙体、自然实性上无所闻见,悟修证了等,故云迷理心也。迷教心者,圣人意欲令众生反俗归真,逆而成顺,注云道尚无为,人尚有为,道本无情无欲,人尚有欲有情。谓不遇明师智友导引开心,启发指示三乘玉清灵宝洞神之教法也。圣人教法妙义,纵遇不生爱乐,勤求修习,观诠察理,求出离之心,存若亡。《老子》云:道法本自然。者能得,闻者能言。言者不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迷境心者有二,迷真境心,迷妄境心。真境则大道妙本自然之体性也,被妄隔真源、尘染断绝也。上经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激。妄心者,则烦恼六根三业十不善行也,虚妄分别,驰逐有为也。经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西升经》云:积恶者恶气至,积善者善气至。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佑於善人也。迷气心者,人禀中和之气,其气有清有浊,禀清气者智人,禀浊气者愚人。《定观经》云:延数千岁,名日仙人;炼形为气,名日真人;炼气成神,名日神人;炼神合道,名曰圣人。人迷元和正性,而不能养神爱气也。故《广义》曰:道者无也,形者有也,有故有逝,无故长存。世人修道,外固其形以宝其有,内存其神以宗其无,契无合道,以至长生。以形为阴魄也,以神为阳魂也。凡人有少阳气在,不至於,有少阴气在,不至於仙。阴气既,即阶仙品,仙者纯阳也。阳气灭即为鬼,鬼〔者〕阴气也。经云: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阳气内充,守一有德,有德必能有国,有国必能有道,有道必能理化,理化必能安民,民安则国安,国安自然泰平也。经云:爱民理国,能无为乎。迷身者,不知身中有气、有神、有识,可炼仙行得仙果,炼真行得真果,炼圣行得圣果。《西升经》云:圣人常安,与天地俱安,而鬼神通;众人皆安其所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又迷身者,身虚·万物,至心之虚,而和气归善。养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藏人於人而不见,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知身为患本,故日迷身。迷神者,神者阴阳不测,妙用无方,隐显变通,不可穷极,谓之神。在天曰神,在地曰祇,在人日鬼。众生身内神识精灵,不能炼神合道,而登圣果。《庄子》云:万物任自然,而各得其生。迷仙者,不修仙行。迷真者,不修真行。迷圣者,不修圣行。悟心者,悟道之心也。修心者,修道之心也。证心者,证道之心也。心绝缘虑,意绝妄想,智绝分别。是则真见无不见,邪见有不见;真闻无不闻,邪闻有不闻;真觉无不觉,邪觉有不觉;真知无不知,邪知有不知。若真邪双泯,知觉两忘,则达乎忘心忘境也。心境俱忘,冥合道矣。《内观经》云:夫心者,非青非赤、非白非黄、非长非短、非圆非方,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止,放之则狂,清静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人之难伏,惟在於心,所以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心不可息,念道以息之。心不可见,因道以明之。善恶二趣,一切世法,因心而灭,因心而生。习道之士灭心则契道,世俗之士纵心则危身。心生则乱,心灭则理。所以天子制官僚、明法度、置刑赏、悬吉凶以劝人者,皆为心之难理也。无心者,令不有也。定心者,令不惑也。息心者,令不为也。制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令不邪也。冷心者,令不染也。虚心者,令不着也。明此七者,可与言道,可与言修心矣。  修道章  夫人有道,若谷之有响。道修之而必得,响声之而必应。声若急急,而响急应。喻上士勤修。声若缓缓,而响缓应,喻中士进退。若绝乎声,而响不应,喻下士不修。不修则道远矣。是以圣人取其含爱之腹厚实,并自知自爱也;去彼妄视之眼华薄,及自见自贵也。谷之有响,比神之妙能而无穷竭也,亦喻长生久视。故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勤道之士以阴炼阳,所为阴气充塞,阳气沉藏,和气沦胥,祆邪来舍,致其衰老疾苦,死亡立至也。不若以阳炼阴,自老返婴,自迷返悟,自邪返正,自无返有。要在乎寻师习学,顺教修行,静处山林,滋味玄默。初其正一,次入洞神,袭乎妙玄灵宝,捷乎洞真至粹,乃至吐纳导引,屈伸万行,阶仙圣之极果矣。  保生章  和气神识者,随形而有生死,其神性实无生死。击於形聚为生,形灭为死。《庄子》云: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出入无见其形,是之谓天门。有外养,有内养,内养者造生死之极致,外养者为品物之宗师。外养存人,内养存己,要契不生不死,非养大之才也。夫质生之物,气散而一为死,气聚而为生,然气有聚散之异,神无生灭之别。是故因神而能用气,因气亦能资神,聚则同成,散而各运。《庄子.知北游篇》丞答舜曰:身非汝有,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天地之委顺也。天地结气而生一气有上下委顺尔。悟身、悟生、悟性命,则了知委形、委和、委顺。是知天地气聚而生,天地气散而死,据气聚散而有死生,假立分别也,而皆从无体。无体真常,故无生灭。今言保生者,御其情欲之生也。情欲若生,则壅塞真常之性。保生既尔,理国亦然。若广用智谋,广极疆土,广聚货财,广崇宫室,逸情奢侈,恣巧多端,则失清静真性。真性既失,真化不行,狂邪入心,自不能正,失权也。既失其权,佞谄是用,不唯忘保生之理,其国祚莫保久长之道也。若身无幻累,寿命遐远,宗庙延洪,社稷永固。保生之人则保国也,修道之人则保生也。盖由薄是非,去侨傲,戒嗜欲,忘名利,然后防御五色攻劫於无色之色,五声攻劫於无声之声,五味攻劫於无味之味。勿驰骋於六尘,勿奔波於三世,既耳目无所闻见,心绝思虑,气通和畅,神不离形,形不离神,神形相守,长生仙行成矣,保生之道遂矣。达声色之性空,悟形体之非有,神清志静,德厚道·高,则不沦胥於生死遘隍,自到於重玄闽闽。《西升经》云:一及人不如哀身,一及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真,守真长久长存也。又曰:神爱人,人不爱神,是以老君教人养神养气,是谓保生之术。  理国章  理天下,理国祚,理家理身,非道德无以匡济也。国以无为理则事简,以有为理则事繁。事简则心淳,事繁则民乱。心淳则国安,民乱则国危,去危就安,安静为道。〔经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又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法天则地,广其覆载之功,而忘功忘形,不可以尊高轻於天下。经云: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又云: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然后以百姓为刍狗,理大国若烹小鲜,老君之严勖也。不尚贤,不贵宝,等观庶物,谦下为基,不玩兵黩武,轻榣薄赋,不惑骄矜,无奢*嗜欲。是知窃慎畿甸溺酒荒禽,役耕桑之黎庶,戒远方奇珍异兽,劳水陆之疲民。是知不尚道德,其国不理也。以无理无化顺天下,以有理有乱之萌生。《太平经》云:爰清爰静,是知理道本始。天真皇人谓黄帝曰:未闻身理而国不理者。夫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别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气犹民也。知理身则知理国矣。爱其民则安国,悟其气则全身。亡者不可存,死者不可生,所以至人销未起之患,理未病之疾。气难养而易离,民难聚而易散,理之於无事之前,勿追於既逝之后。  二法章  庞细之二法也,神细而气庞,气细而形赢。炼行修真,求於至道,可炼形同气,炼气同神,炼神合道。修神而不修气,气灭形终。修气不修其神,徒延龄而道远矣。纳气炼心,冲融真粹,导引吐纳,静以太和,神气通流,灵台莹廓,丹景湛凝,凡形便回为真体,岂俟他生。况迷则是凡,悟则是圣,或可以小中大三乘输其鹰细,或可以三清历其庞细,或可以九天历其庞细,或可以五气历其康细,或可以三才历其赢细,或可以观门历其赢细,或可以根境识三分其庞细,或可魂魄分其厅细,或可有形为赢无形为细,或可道德为细仁义为厅。经云:大象无形。《西升经》云:天下柔弱,莫若於气,气莫柔於道。道,无为之体。气,阴阳而成。道则包裹天地,贯通万法。《南华经》云:包罗无外,妙入细微。  观修章  观则观幻梦之身,修则修道德之行。忘身忘修,自入玄通之境。系形系行,沦乎死生之源。观者,智也。以智观理,理智冥合,自契中道。《本际经》云:具一切智,成无上道。以目视物谓之观,以神悬鉴谓之观,外桔万象,内息众绿,心修众行谓之观。修方入妙无,渐阶圣行,修习之蹊径也。《业报经》云:众苦所恼,常为有身,生死轮回,不能自出,以何方便,妄想得除。太上曰:妄想颠倒皆从心起,强生分别,系念我身,触境生迷,举心皆妄,以此流浪,沦乎生死。但当定志观身,尽皆虚假,既知虚假,妄想渐除,妄想既除,内外清静。自悟其道,谓之忘身,既忘其身,幻累自灭。《庄子》曰:安时处顺,一辰乐不入,此达人之忘身也。从凡至圣,莫越见、修、成、利四法也。见有二,一为值遇善友,与讲真经,或自览经教法进趣。二见者内见玄微,徐清徐静,以至妙极。修者有三,一小乘、二中乘、三大乘。成者有三,仙果、真果、圣果。利者有三,即三果之人各各演教,诱导群品,利物济时也。此四法出於无等等之法,入乎无等等之法,为利济故有四。混归妙体,唯一其一,非正观,无以修证。  大道论竟

大乐与天地同和,正义:此乐论第三段,论礼与乐唯圣能识也。言天地以气氤氲,合生万物。大乐之理,顺阴阳律吕生养万物,是大乐与天地同和也。大礼与天地同节。集解:郑玄曰:“言顺天地之气与其数也。”正义:言天有日月,地有山川,高卑殊形,生用各别。大礼辩尊卑贵贱等差异别,是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集解:郑玄曰:“不失其性。”正义:乐与天地同和,能生成万物。节,故祀天祭地。集解:郑玄曰:“成物有功报焉。”正义:礼与天地同节,有尊卑上下,报生成万物之功。明则有礼乐,集解:郑玄曰:“教人者也。”正义:明犹外也。言圣王能使乐与天地同和,礼与天地同节,又能显明其礼乐以教人也。幽则有鬼神,集解:郑玄曰:“助天地成物者也。易曰知鬼神之情状。然则圣人精气谓之神,贤智之精气谓之鬼也。”正义幽,内也。言圣王又能内敬鬼神,助天地生成万物。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正义:言行礼同节,故四海合敬矣。乐同和,故四海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正义尊卑贵贱之别,是殊事也。施之同以庄敬,是合敬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正义:宫商错而成文,随事而制变,是异文;同以劝爱,是合爱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集解:郑玄曰:“沿犹因述也。殷因於夏,周因於殷。”正义:乐情主和,礼情主敬,致化是同。以其致化情同,故明王相因述也。故事与时并,集解:郑玄曰:“举事在其时也。”王肃曰:“有其时,然後得立其事。”正义:言圣王所为之事与所当之时并行也。若尧舜揖让之事与淳和之时并行,汤武干戈之事与浇薄之时并行。此句明礼也。名与功偕。集解:郑玄曰:“为名在其功也。偕犹俱也。”王肃曰:“有功,然後得受其名。”正义:名谓乐名也。偕,俱也。功者,揖让干戈之功也。圣王制乐之名,与所建之功俱作也。若尧、舜乐名咸池、大韶,汤、武乐名大濩、大武也。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正义:此陈乐事也。钟鼓之属是乐之器,有形质,故为事也。诎信俯仰级兆舒疾,集解:徐广曰:“级,今礼作‘缀’。”骃案:郑玄曰“兆其外营域”。索隐:徐广曰:“级,今礼作‘缀’。”缀舞者,酂列也。又按:下文“其舞行及远”,“及短”,礼皆作“缀”,盖是字之残缺讹变耳,故此为“级”而下又为“及”也。然并依字读,义亦俱通,恐违古记耳。乐之文也。正义:文饰之事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正义:既能穷本知变,又能著诚去伪,所以能述作,故谓之圣也。识礼乐之文者能术。集解:郑玄曰:“述谓训其义。”正义:谓上文“屈伸俯仰”,“升降上下”也。作者之谓圣,正义:尧、舜、禹、汤之属是也。术者之谓明。正义:游、夏之属是也。明圣者,术作之谓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正义:此乐论第四段也。谓礼乐之情也。乐法天地之气,故云天地之和;礼法天地之形,故云天地之序。礼乐从天地而来,王者必明於天地,然後能兴起礼乐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集解:郑玄曰:“化犹生也。别谓形体异。”乐由天作,礼以地制。集解:郑玄曰:“言法天地。”正义:天用和气化物,物从气化,是由天作也。地有高下区分以生万物,礼有品节殊文,是由地制也。过制则乱,过作则暴。集解:郑玄曰:“过犹误也。暴,失文、武意也。”明於天地,然後能兴礼乐也。正义:礼乐既不可误,故须明天地者乃可制作也。论伦无患,乐之情也;集解:王肃曰:“言能合道论,中伦理而无患也。”正义:既云唯圣人识礼乐之情,此以下更说其情状不同也。伦,类也。贺瑒云:“乐使物得类序而无害,是乐之情也。”欣喜驩爱,乐之也。正义:犹事也。贺瑒云:“八音克谐使物欣喜,此乐之事迹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集解:郑玄曰:“质犹本。”正义:明礼情也。质,本也。礼以中正,无有邪僻,是礼之本。庄敬恭顺,礼之制也。正义:明礼情之事也。谓容貌庄敬,谦恭谨慎,是礼之节制也。若夫礼乐之施於金石,越於声音,用於宗庙社稷,事于山川鬼神,则此所以与民同也。集解:王肃曰:“自天子至民人,皆贵礼之敬,乐之和,以事鬼神先祖也。”正义:言四者施用祭祀,随世而异,则前王所不专,故又云则此所以与民同,言随世也。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集解:郑玄曰:“功成治定同时耳,功主于王业,治主于教民。”正义:此第三章名乐礼章,言明王为治,制礼作乐,故名乐礼章。其中有三段:一明礼乐齐,其用必对;二明礼乐法天地之事;三明天地应礼乐也。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辨者其礼具。集解:徐广曰:“辨,一作‘别’。”骃案:郑玄曰“辨,遍也”。正义:辨,皮勉反,又边练反。夫礼乐必由功治,有小大,故礼乐应之而广狭也。若上世民淳易化,故王者功治广遍,是以礼乐备也。而殷、周民浇难化,故王者功治褊狭,则礼乐亦不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集解:郑玄曰:“乐以文德为备,若咸池也。”正义:证乐不备也。干戚,武也。乐以文德为备,故用朱丝疏越,干戚之舞,故非备乐也。亨孰而祀,非达礼也。集解:郑玄曰:“达犹具也。至敬不飨味而贵气臭。”正义:解礼不具也。谓腥俎玄尊,表诚象古而已,不在芬苾孰味。是乃浇世为之,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集解:郑玄曰:“言其有损益。”正义:庾蔚之云:“乐兴於五帝,礼成於三王。乐兴王者之功,礼随世之质文。”崔灵恩云:“五帝淳浇不同,故不得相沿为乐;三王文质之不等,故不得相袭为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集解:郑玄曰:“乐,人之所好也,害在*侉;礼,人之所勤,害在倦略。”及夫敦乐而无忧,集解:郑玄曰:“敦,厚也。”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也;集解:郑玄曰:“礼为异。”正义:天高於上,地卑於下,万物布散殊别於其中,而大圣制礼,别异尊卑,是众大而行,故云礼制行矣。礼以节制为义,故云礼制。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也。集解:郑玄曰:“乐为同。”正义:天地二气,流行不息,合同氛氲,化生万物。而大圣作乐,合同人心,是以象天地而起,故云乐兴也。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於乐,义近於礼。集解:郑玄曰:“言乐法阳而生,礼法阴而成。”正义:近,其靳反。春夏生长万物,故为仁爱。乐主陶和万性,故仁近於乐也。秋则杀敛,冬则蛰藏,并是义主断割。礼为节限,故义近於礼也。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集解:郑玄曰:“敦和,乐贵同。”正义:此释仁近乐之义。言乐之为体,敦厚和同,因循圣人之神气而从顺於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集解:郑玄曰:“别宜,礼尚异也。”孙炎曰:“居鬼,品处人鬼之志。”正义:此解义近礼之由。居鬼犹循神也。鬼谓先贤也。礼之为体,尊卑殊别,各有其宜,因居先贤鬼气而从顺於地,分别礼分。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集解:郑玄曰:“各得其事也。”王肃曰:“各得其位也。”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正义:此乐礼章第二段也,明礼乐法天地事也。言君尊於上,臣卑於下,是象天地定矣。高卑已陈,贵贱位矣。集解:郑玄曰:“高卑谓山泽也。位矣,尊卑之位象山泽。”动静有常,小大殊矣。集解:郑玄曰:“动静,阴阳用事也。小大,万物也。大者常存,小者随阴阳出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集解:郑玄曰:“方谓行虫。物谓殖生者。性之言生也。命,生之长短。”正义:性,生也。万物各有嗜好谓之性。命者,长短夭寿也。所祖之物既禀大小之殊,故性命夭寿不同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集解:郑玄曰:“象,光耀。形,体貌。”正义:言日月星辰之光耀,草木鸟兽之体貌也。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正义:结礼之别也。此天地明圣,制礼殊别,是天地之分别也,亦别辨宜居鬼而从地也。地气上隮,集解:郑玄曰:“隮,升也。”天气下降,正义:明礼乐法天地气也。天地二气之升降合而生物,故乐以气法地,弦歌声气升降相合,以教民也。然气从下升,乐象气,故从地始也。形以上尊,礼象形,从天始也。阴阳相摩,正义:二气切摩而万物生发,作乐亦令声气切摩,使民心生敬也。天地相荡,集解:郑玄曰:“荡,动也。”正义:天地八节荡动也。天地化物,八节更相感动,作乐亦令八音相感动也。鼓之以雷霆,正义:万物虽以气生,而物未发,故雷霆以鼓动之,如乐用钟鼓以发节也。大雷曰霆。奋之以风雨,集解:郑玄曰:“奋,迅也。”正义:万物皆以风雨奋迅而出,如乐用鳷奋迅以象之,使发人情也。动之以四时,正义:万物生长,随四时而动,如乐各逐心内所须而奏之。暖之以日月,正义:暖音喧远反。万物之生,必须日月暖照,如乐有蕴藉,使人宣昭也。蕴藉者,歌不直言而长言嗟叹之属。而百化兴焉,集解:郑玄曰:“百物化生。”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正义:结乐之和也。如此则圣人作乐,法天地和同,是乐者天地之和也,亦是敦和率神而从天也。

化不时则不生,正义:此乐礼章第三段,明天地应於礼乐也。前圣人既作礼乐,此明天地应乐也。若人主行化失时,天地应以恶气毁物,故云化不时则不生也。男女无别则乱登,集解:郑玄曰:“登,成也。乐失则害物,礼失则乱人。”正义:此明天地应礼也。登,成也。若人君行礼,男女无别,则天地应而错乱成之也。此天地之情也。正义:结随礼乐得失而应之,是天地之情也。然乐是气化,故云害物;礼是形教,故言乱人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集解郑玄曰:“极,至也。蟠犹委也。”索隐:音盘。邹诞本作“播”,亦作“蟠”。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正义:言阴阳和,四时顺,以应礼乐,礼乐与鬼神并助天地而成化也。穷高极远而测深厚,集解:郑玄曰:“高远,三辰也。深厚,山川也。言礼乐之道,上至於天,下委於地,则其间无所不之矣。”乐著太始集解:王肃曰:“著,明也。明太始,谓法天也。”索隐:著,明也。太始,天也。言乐能明太始是法天。而礼居成物。集解:成物谓地也。居亦谓法也。索隐:言地能成万物,故成物谓地也。居亦法也,言礼法地也。正义: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云乐云”。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集解:郑玄曰:“南风,长养之风也,言父母之长养己也。其辞未闻也。”王肃曰:“南风,育养民之诗也。其辞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索隐:此诗之辞出尸子及家语。正义:此第四章名乐施,明礼乐前备後施布天下也。中有三段:一明施乐以赐诸侯也;二明施乐须节,既赐之,所以宜节也;三明礼乐所施,各有本意本德。世本“神农作琴”,今云舜作者,非谓舜始造也,改用五弦琴,特歌南风诗,始自舜也。五弦者,无文武二弦,唯宫商角徵羽之五弦也。南风是孝子之诗也。南风养万物而孝子歌之,言得父母生长,如万物得南风也。舜有孝行,故以五弦之琴歌南风诗,以教理天下之孝也。夔始作乐,以赏诸侯。集解:郑玄曰:“夔欲舜与天下之君共此乐。”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正义:陈其合赏也。若诸侯孝德明盛,教令尊严,年谷丰稔,故天子赏乐也,天下因而法之也。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级远;正义:行音胡郎反。级音子卫反。本,或作“缀”,音同。此明虽得乐赐,而随功德优劣舞位行列也。缀谓缵列也。若诸侯治民劳苦,由君德薄,王赏之以乐,则舞人少,不满,将去缵疏远也。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级短。集解:王肃曰:“远以象民行之劳,近以象民行之逸。”正义:佚音逸。言若诸侯治民暇逸,由君德盛,王赏舞人多,则满,将去缵促近也。庾蔚之云:“此为虞夏礼也。虞犹淳,故可随功赐乐;殷周渐浇,易生忿怨,不宜犹有优劣,是以同制。诸侯六佾,故与周礼不同也。”故观其舞而知其德,正义:观其鳷位人多少,去缀近远,即知其君德薄厚也。闻其谥而知其行。集解:郑玄曰:“谥者行之迹。”正义:行音胡孟反。制死谥随君德,故闻死谥则知生行。此一句比拟其舞也。大章,章之也;集解:郑玄曰:“尧乐名。言尧德章明。”正义:既生时舞则知德,死则闻谥验行,故更引死後闻乐则知行事解之也。大章,尧乐也。章,明也。民乐尧德大明,故名乐曰大章,後人闻大章则知尧生时德大明。上章是尧德之明,下章是後明於尧德。白虎通云“大章,大明天地之道”。咸池,备也;集解:郑玄曰:“黄帝所作乐名,尧增脩而用之。咸,皆也。池之言施也,言德之无不施也。”王肃曰:“包容浸润行化皆然,故曰备也。”韶,继也;集解:郑玄曰:“舜乐名。言能继尧之德。”夏,大也;集解:郑玄曰:“禹乐名。言禹能大尧舜之德。”殷周之乐尽也集解:郑玄曰:“言尽人事也。周礼曰‘殷曰大濩,周曰大武’。”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正义:此则乐施章第二段,明施乐须节也。既必须节,故引譬例。寒暑,天地之气也。若寒暑不时,则民多疾疫也。风雨不节则饥。正义:风雨,天事也。风雨有声形,故为事也。若飘洒凄厉,不有时节,则谷损民饥也。教者,民之寒暑也,集解:郑玄曰:“教谓乐也。”教不时则伤世。正义:寒暑不时,既为民疾苦;乐教不时,则伤世俗之化也。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正义:风雨不节,则民饥馑;礼事不节,则治无功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集解:王肃曰:“作乐所以法其治行也。”善则行象德矣。集解:王肃曰:“君行善,即臣下之行皆象君之德。”正义:此广乐所以须节已。言先王为乐必以法治,治善则臣下之行皆象君之德也。夫豢豕为酒,集解:郑玄曰:“以谷食犬豕曰豢。为,作也。”非以为祸也;正义:此言礼须节也。豢,养也。言前王豢犬豕及作酒之事,本以为礼祀神祇,设宾客,和亲族,礼贤能,而实非为民作祸灾也。而狱讼益烦,则酒之流生祸也。集解:郑玄曰:“小人饮之善酬,以致狱讼。”正义:此礼事也。言民得豢酒,无复节限,卒至沈酗斗争杀伤,而刑狱益生烦多,则是酒之流害生其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集解:郑玄曰:“一献,士饮酒之礼。百拜,以喻多也。”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正义:此结节功也。既防酒祸,故饮不醉争,以特合欢适也。

乐者,所以象德也;正义:此乐施章第三段,明礼乐之所施各有本意,在於象德也。此言乐意也,言乐之所施於人,本有和爱之德。礼者,所以闭*也。正义:此言礼意也。言礼之所施於人,止邪*过失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集解:郑玄曰:“大事谓死丧。”正义:民有丧则先王制衰麻哭泣之礼以节之,使其各遂哀情,是礼以哀之也。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正义乐音洛。大福,祭祀者庆也。民庆必歌舞饮食,庶羞之礼使不过,而各遂欢乐,是有以乐之也。哀乐之分,皆以礼终。正义:分,扶问反。结二事。哀乐虽反,皆用礼节,各终其分,故云皆以礼终。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集解:郑玄曰:“言乐出而不反,而礼有往来。”正义:施,式豉反。此第六段,乐象法章第五段,不以次第而乱升在此段,明礼乐用别也。庾蔚之云:“乐者,所以宣畅四气,导达情性,功及物而不知其所报,即是出而不反,所以谓施也。礼者,所以通彼之意,故有往必有来,所以谓报也。”乐,乐其所自生;集解:郑玄曰:“自由也。”正义:此广施也。乐名所起,由民下之心所乐生,非有所报也。而礼,反其所自始。正义:此广报也。反犹报也。礼生无名,但是事耳,随时得质文之事而报之。乐章德,正义:闻名知德,若大章是也。礼报情反始也。集解:孙炎曰:“作乐者缘民所乐於己之德,若舜之民乐其绍尧,周之民乐其伐纣,而作韶、武也。制礼者本己所由得民心,殷尚质,周尚文是也。”正义:礼报人情而制,随质文之始也。所谓大路者,天子之舆也;正义:此以下广言礼以报为体之事。舆,车也。大路,天子之车也。诸侯朝天子,脩其职贡,若有勋劳者,天子赐之大路也。龙旂九旒,天子之旌也;正义:庾蔚之云:“龙旂九旒,上公之旌。”青黑缘者,天子之葆龟也;集解:公羊传曰:“龟青缘。”何休曰:“缘,甲■也。千岁之龟青■,明乎吉凶也。”索隐:葆与“宝”同,史记多作此字。公羊传“宝龟青缘”,何休以缘为甲皞,千岁之龟青皞,明于吉凶。皞音耳占反。正义:缘,以绢反。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集解:郑玄曰:“赠诸侯,谓来朝将去,送之以礼也。”正义:合结上诸事,皆是天子送诸侯礼也。言五等诸侯朝毕反去,天子赠之大路龙旂宝龟,又送之以牛羊之群也。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正义:此第七章明乐之情,与之符达鬼神,合而不可变也。中有三段,一明礼乐情达鬼神也,二证礼乐达鬼神之事,三明识礼乐之本可尊也。前第六章明象。象必见情,故以乐主情。乐变则情变,故云情之不可变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集解:郑玄曰:“理犹事也。”正义:礼主事礼别也,故云事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正义:解情不变也。统,领也。同,和合之情者也。礼别异,集解:郑玄曰:“统同,同和合也。辨异,异尊卑之位。”正义:解事不可易也。礼别於尊卑之事也。礼乐之说贯乎人情矣。正义:贯犹通也。言人情莫过於同异,而礼乐能统同辨异,故其说理能通人情。穷本知变,乐之情也;正义:庾蔚之云:“乐能通和性分,使各不失其所,是穷自然之本也。使人不失其所守,是知变通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正义:著,竹虑反。去,丘吕反。著,明也。经,常也。著明诚信,违去诈伪,是礼之常行也。礼乐顺天地之诚,正义:见,胡练反。合明礼乐也。礼出於地,尊卑有序,是见地之情也。乐出於天,远近和合,是见天之情也。达神明之德,正义:达,通也。礼乐不失,则天降甘露,地出醴泉,是通於神明之德也。降兴上下之神,集解:郑玄曰:“降,下也。兴犹出也。”正义:乐六变,天神下;八变,地祇出:是兴降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集解:郑玄曰:“凝犹成也。精粗谓万物大小也。领犹理治也。”

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正义:为,于伪反。昭音照。此乐情章第二段,明礼乐能通达鬼神之事。前既云能通鬼神,此明其事也。大人圣人与天地合德,故举礼乐为教,而天地从之大明也。天地欣合,阴阳相得,正义:欣,喜也。合犹蒸也。礼乐化行,故天气下,地气蒸合,阴阳交会,故相得也。论体谓之天地,论气谓之阴阳也。煦妪覆育万物,集解:郑玄曰:“气曰煦,体曰妪。”然后草木茂,区萌达,集解:郑玄曰:“屈生曰区。”正义:区音勾。草木据其成体之茂,区萌据其新牙,故曰达。达犹出也。曲出曰区,菽豆之属;直出曰萌,稻稷之属也。羽翮奋,角生,集解:郑玄曰:“无甗曰。”索隐:牛羊有甗曰角,麋鹿无甗曰。正义:,加客反。羽翮,鸟也。角,兽鸟兽得天地覆育煦妪,故飞者则奋翅翮,走者则生角也。蛰虫昭稣,集解:郑玄曰:“昭,晓也。凡蛰虫以发出为晓,更息曰苏。”正义:蛰虫得阴阳煦妪,故皆出地上,如夜得晓,如死更有气也。羽者妪伏,毛者孕鬻,集解:郑玄曰:“孕,任也。鬻,生也。”正义:伏,房富反。羽,鸟也。毛,兽也。二气既交,万物生乳,故鸟生卵妪伏之,兽怀孕而生育之也。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集解:郑玄曰:“内败曰殰。殈犹裂也。”正义:殰音读。殈音呼觅反。胎生,兽也。卵生,鸟也。怀任在内而死曰殰,卵坼不成子曰殈。今和气不殰殈也。则乐之道归焉耳。集解:孙炎曰:“乐和阴阳,故归此也。”正义:庾蔚之云:“一论天地二气,万物各得其所,乃归於乐耳。”

1 四字称号

扬花飞雪 3寸寒冰 白雪公主 2、凌波仙子(水仙花) 3、东坡居士(苏轼)

4、扬州八怪(名略) 5、田园诗人(陶渊明) 6、绝代佳人 (西施、王昭君等) 7、国色天香(牡丹花)8、草原钢城(包头)

9、塞上名城(银川)10、河西走廊(在祈连山北)11、青色的城(呼和浩特)12、林海雪原(我国东北) 13、雪域高原(青藏高原)

江海明珠(江苏南通位于江海交汇处)14、高原之舟(牦牛)

15、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16佛教名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17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 18、建安七子(汉代有名的文人)19山水诗人(谢灵运)20、六一居士(欧阳修)21、六朝古都(金陵)22、青莲居士(李白)23、至圣先师(孔子)24、齐天大圣(孙悟空)

不明不白 莫名其妙 哮天狂魔

傲世狂人 不知所云 发挥方法

反对变化

风格变化

吃大户规

范化大概

计划风度

环境大幅

度户变化

搞活既然

反光镜后

天法回归

热后果后

国际法国

际法能够

能否很可

能晶体管

冷月秋霜 落叶飞花

星空梦语

沧海一粟

碧海潮声

柳树的柳

宁静致远

心海涟漪

依轩听雨

过眼云烟

慕容飞絮

尘埃落定

梧叶飘黄

闲云野鹤

高山流水

朝花夕拾

大浪淘沙韩愈——郡望昌黎

李白——青莲居士

罗贯中——湖海散人

李贺——四明狂客

我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这样的?

另外还是夸赞别人的四字成语?

这样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刚正不阿、乐善好施、一诺千钧、足智多谋、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英俊潇洒……

苏轼………………………………号东坡居士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

秦观………………………………号淮海居士

周邦彦……………………………号清真居士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

纳兰性德…………………………号楞伽山人

朱耷………………………………号八大山人

韩愈………………………………号郡望昌黎

李白………………………………号青莲居士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李贺………………………………号四明狂客

2 四个字头衔大全

野渡无人

八仙之人

义不容辞

海誓山盟

行侠仗义

小小刺猬

微笑听雨

万年白狐

玉雪飘飘

姻脂花开

墨山乡人

漓江渔火

洛水渔翁

飞天蝈蝈

半世晨晓

小沙尘瀑

本来无物

呼儿咳呀

顺风旋子

逆向锤头

布衣小贩

三羊开菜

草原寻梦

落叶红秋

蝶舞芳香

独立寒秋

西北虎

世纪精灵

长啸当歌

长乐高兴

咫尺幸福

蓝蓝的天

志善志美

走向春天

冲开一切

岁月无声

樱花之吻

风息神泪

梦幻雪冰

魅雪紫梦

梦里极光

茶韵清香

无路可逃

冰樱之雪

※余温未了

一颗卤蛋

陌然浅笑

喂、訆伱讷!

◇◆空城旧眸

丝一枚

本人已屎

城南旧事″

空心木偶

患得患失

得瑟先生。

笨死的猪zZZ

倾心之恋

℡笑颜如花◎

爱已欠费ゝ

少年已老

范二先森ゝ

情薄如纸℅

﹄曲断弦╮

℡懒懒DE猪~

╬═ 掵中紸顁

疯言疯语~

二手情话ゝ

の喵了个咪

心如死灰Ω

″屎里逃生°

屡傻不改

▍非尓莫属

︶﹉夏雨初晴°

﹏造化弄人

哎哟°

相贱恨晚

七星瓢虫⊕

︶ε╰叽叽歪歪

紫蝶之纞

丫头メ坏坏ソ

一地悲凉

七堇年华゛

3 四字称号

1铁手柔情铁骨谱丹心,e68a84e799bee5baa631333233656462手调焦尾琴。

柔怀肝胆意,情重寄箫音。2月满西楼月落影何知,满窗素雅诗。

西边云雁过,楼畔柳发迟。3秋雨润诗秋来枫岭艳,雨洗荷塘面。

润朗爽人心,诗情飞入院。4寒江钓翁寒山一寺远,江冷树凄凄。

钓尽诗词曲,翁将墨笔提。5梅心映远梅香不染尘,心寄墨池痕。

映映卿卿意,远方持剑人。6梅影三叠梅开寒雪里,影落墨痕中。

三世情怀远,叠来吟古松。7冷月清心冷冷萧萧处,月升光入户。

清风妙语传,心与夜莺住。8独立斜阳独守幽窗冷,立闻高树风。

斜观池畔月,阳柳梦相逢。9槐安一梦槐香五月风,安过小桥东?一去三四载,梦魂两处空。

10风月无边风情随絮过,月影花前落。无意作诗词,边吟边弄墨。

紫懿琳嘉 丁克小孩, 江城浪子, 败家丫头,小小毛贼 爱淘宝宝,泡面王子, 瓶中精灵, 郁闷男孩, 江陵之神, 西门西西, 欧阳紫轩, 魔法蔷薇, 异形上吧, 红色血液,嗜血妖精, 淡蓝精灵, 琥珀小妖, 橡胶美眉, 小草蔫了, 斑点狗儿, 奈奈阁熊, 烟花小猪, 溺死的鱼, 数字绿茶,数码红茶,火爆龙虾, 饭团嘉嘉, 玉米不疯,香蕉宝宝, 贪吃玉米,风行可乐, 泡菜坛子,虹豆荔子,爱吃包包, 夹心の饼干, 果冻小白,嘻嘻果冻,小小堂堂,果冻铛当, 我是紫苏,偶是无心,皮皮星系,卜卜擦日, 切尔西瓜,泡澡柠檬,四月依米,残留泡影, 勤时明月,云野天边,汉朝橘子,黑白瞬间, 青铜青铜,半岛锈盒,泰坦泥塘,日子剧团, 毒来独往,影以伴生,乐乎天命, 乱世锋行 潇湘贵嫔,智喜娜韵,依依孜孜,浮萍的根, 灰原爱沁, 滕指千寻, 工藤雅贤,落忧北一, 未来·荒原,杨佳逾梓,巴赫指盖,杰伦范斯, 絮絮二月, 冰雨潇潇,折翅羽蝶, 桃枝妖夭, 清风小雨, 重瓣樱花, 轻轻云粉, 湘湘晓娜, 美丽失措, 江南无忆,微风过处,水影胭脂, 惠心百合, 悠悠茜草, 风流无形,花心不老, 白色发带, 呱呱雅子,水若善上,爱淡始长, 夏初时节, 菟丝·天堂,云畔听鸢,雨歇微凉, 暗夜伤花, 予水听荷, 画楼西畔, 水佩云裳, 芬芳蔷薇, 悠悠文竹,_她山之石_,兰色栀子, 静雨秀秀, 涟漪若幽,微雨庭轩,洛水无痕, 草莓姑娘, 真水香香,蓝海迷茫, 林翼飞扬, 枫叶秋思, 语落梧桐, 修竹斑斑,星语流凌 昨夜风雨, 滴滴丝丝,囡囡细语, 如吉祥意, 西窗孤灯, 热带秋雨, 紫苑幽竹, 秋日∮私语, 星依云渚, 梦雨萧零, 天籁绝泪, 晏过流声, 漓江漠尘, 什豆冰纯,空辽云事, 往事如尘, 倚楼听雪, 意念知冬,云岘荷西,海星无梦, 山木意怠, 尹伊冰岚, 冷月汀雪,深海微蓝, 端木薇颖, 端木琳雪,心诗秘密,寻梅小雪, 游子·箫儿,轻风四溢,冰花雪儿, 空灵写意, 很媛的媛, 飘雪幽散, 书香盈盈,听涛小轩,。

4 谁帮我取个“四个字”的称谓,第三个字必须是“双”

1 福无双至 fú wú shuāng zhì

指幸运事不会连续或者同时到来。

2 智勇双全zhì yǒng shuāng quán

形容一个人既有智谋,又很勇敢。

3 才貌双全cái mào shuāng quán

指才学和样貌都很出众。

4 比翼双飞bǐ yì shuāng fēi

比翼:翅膀挨着翅膀。双飞:成双的并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夫(妇)唱妇(夫)随。

5 一语双关 yī yǔ shuāng guān

一句话包含两种意思。表面是一种意思,往深处想,又有另一种意思。

6 文武双全wén wǔ shuāng quán

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7 一箭双雕yī jiàn shuāng diāo

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双 读音shuāng

释义:左右结构,部首为又,总笔画数为4。出自《说文》,指一对。双可作名词、动词、量词、形容词。

造句:李叔叔家的双胞胎姐妹,双双考上了大学,真是双喜临门。

5 形容名的四字成语

1 爱惜羽毛羽毛:比喻人的声望。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2 按名责实按照事物名称,要求与实相符。

3 暗渡陈仓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

4 白丁俗客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

5 白发青衫青衫:无功名者的服饰。谓年老而功名未就。

6 白衣秀士指未曾获得功名的书生。

7 百世不磨名垂久远,永不磨灭。

8 拜将封侯拜为将领,封为列侯。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

9 半身不遂遂:通“随”,顺从。原为医学病症名,指半边身体不能随意转动。有时比喻诗文部分好,部分不好,不够匀称。

10 榜上无名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泛指落选。

11 豹死留皮豹子死了,皮留在世间。比喻将好名声留传于后世。

12 笔大如椽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13 比翼连枝比翼:鸟名。传说此鸟一目一翼,须两两齐飞。比喻夫妇亲密不离。

14 变名易姓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15 并蒂芙蓉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芙蓉:荷花别名。两朵荷花并生一蒂。比喻夫妻相亲相爱。也比喻两者可以相媲。

16 博士买驴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17 伯乐相马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18 不差毫发毫、发:都是古代的长度名,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形容细微。形容一点儿也不差。

19 不见经传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

20 不可名状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21 不名一钱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22 不求闻达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23 不生不灭佛家语,认为佛法无生灭变迁,即“常住”之异名。

24 不舞之鹤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25 不务空名务:追求。切实地工作,不追求虚名。

26 布鼓雷门布鼓:布蒙的鼓;雷门:古代浙江会稽的城门名。在雷门前击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卖弄本领。

27 餐腥啄腐比喻追求功名利禄。

28 蚕绩蟹匡匡:背壳。比喻名是实非,两不相干。

29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30 草莽英雄草莽:草丛,草野。旧时指在山林出没的农民起义或强盗们中的著名人物。

31 草木知威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

32 长安道上长安:古都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旧喻名利场所。

33 长安居大不易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34 驰名中外驰:传播。形容名声传播得极远。

35 尺蠖求伸尺蠖:虫名,体长约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36 丑声远播坏名声传播得很远。

37 臭不可当当:承受。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声极坏。

38 臭不可闻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声极坏。

39 臭名远扬名:名声;扬:传播。坏名声传得很远。

40 臭名昭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

6 可以用作起名字的四字成语都有哪些

莹澈——八面莹澈

倾城——倾国倾城

芳泽——芳泽无加

美盼——美目盼兮

明艳——明艳动人

如画——眉目如画

齐眉——举案齐眉

玉润——珠圆玉润

璧瑕——白璧无瑕

心香——一瓣心香

斐然——斐然成章

可心——可心如意

巧玲——小巧玲珑

映雪——孙康映雪

燕莺——燕燕莺莺

佩琼——玉佩琼琚

剪瞳——剪瞳秋水

太史公说:我每次读《虞书》,看到关于君臣互相勖勉,一心期望国家大事都能得到妥善处理,而掌权大臣如果懈怠失职,则诸事废弛败坏的记载,我没有不感动得流泪的。周成王作《颂》,反躬自省,警戒于未来,哀叹家族中发生的患难,能不说他是个兢兢业业,善于守成,而又善于保持完美结局的帝王吗?君子不会在遇到困难时才修养德行,而到显达之后就抛弃了礼义。那种在逸乐时能想到帝业的创始,安居时能想到帝业的艰辛,处于富贵豪华的生活中而时时歌颂创业的勤苦,假如不具备特殊的品德,谁能做到这一步呢!古书上说:“政治安定,大功告成之日,制礼作乐的事业于是兴起。”这时四海之内,人们需要理解立身处世之道日益迫切,德性的修养日益完善,各人所引以为欢乐的兴趣也日益不同。水满而不损减就会泛溢,器满而不扶持就会倾覆。因此,作乐的目的乃是为了调节人们的欢乐。君子把谦退作为制礼的准则,把损抑作为作乐的准则,音乐就这样产生了。君子认为各州各国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感情习惯也不同,所以广泛地采集各地的乐歌,协调整理声律,用以弥补政治的不足,移风易俗,协助推行政治和教化。天子亲临明堂观赏,而万民通过音乐清除了心中的污秽,并从中斟酌吸取教益,使自己的精神饱满,提高德性的涵养。所以说,《雅》、《颂》能各得其所,民风就趋于纯正;呐喊的声音兴起,士卒就感到振奋;郑国、卫国的歌曲演唱起来,人们的心情就流于放荡。一旦音乐能达到调和谐合的地步,连鸟兽都会受到感化,更何况心怀五常之德,含有喜好或嫌恶感情的人,这不是自然的趋势吗?治国之道被破坏废弃之后,郑国的音乐就泛滥起来了。那些诸侯国君,在邻国都是赫赫有名的,却都以郑声争相夸耀。孔子自从不能忍受和齐国优伶在鲁国共处的屈辱,便隐退下来,整理诗乐,以劝戒世人,作五章诗以讽刺当时的风气,但没有使那些人受到感化。世风从此衰落下去,至于战国时代,诸侯国君都沉溺于安逸颓废的生活之中,再也不能归于正道,结果是身败名裂,宗庙毁灭,国家都被秦国吞并了。秦二世更是一个沉溺于安逸颓废生活中的人。丞相李斯进言规谏说:“放弃了《诗》、《书》的教导,一心沉溺于声色的逸乐,这是祖伊所担心的事情;不注意细小的过失,就会积成大恶,而纵情享乐,通宵达旦,这就是殷纣亡国的原因。”赵高说:“五帝、三王的音乐各有不同的名称,是为了表示不相沿袭的意思,上至朝廷,下至人民,因此都能在相处时欢乐喜悦,交往时情意殷勤;如果没有音乐,那么,和悦的感情就不能相通,推行的恩泽就不能传布,这也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化,各有适应时代需要的音乐,何必一定是华山的骏马‘騄耳’才能走得远呢?”秦二世赞许他的见解。

高祖经过沛邑时曾作诗《三侯之章》,使当地儿童歌唱。高祖驾崩之后,令沛邑按四季在他的宗庙里歌唱舞蹈。经过惠帝、景帝、武帝三朝,都没有增加什么,只是在乐府里经常练习旧乐章而已。

到当今皇帝(指汉武帝)即位以后,作《郊祀歌》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作成乐曲,从此,李延年升任为协律都尉。只通晓一种经书的人,还不能单独了解这些歌辞的含义,必须把通晓五经的专家集中到一起,共同研究阅读,才能通晓歌辞的含义,因为其中使用了很多古雅的词语。

汉朝常常在正月上旬的辛日,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神,从黄昏时开始夜祭,到黎明时礼成。祭祀时常有流星经过祭坛的上方。令童男童女七十人一齐唱歌。春季唱《青阳歌》,夏季唱《朱明歌》,秋季唱《西暤歌》,冬季唱《玄冥歌》。这些歌诗,社会上多有流传,所以在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此外,还从渥洼水中得到一匹神马,于是又作了《太一之歌》。歌辞说:“太一的恩赐啊,天马降临;身上冒出赤色的汗珠啊,口中流着赭色的唾津。从容驰骋啊,万里扬尘;有谁能相比啊,只有神龙和它并进齐奔。”后来讨伐大宛,得到千里马,马的名称叫“蒲梢”,为此又作了一首歌。歌诗说:“天马到来啊,来自极西之地;途经万里啊,投向有德的皇帝;依赖上天的神威啊,镇慑异域,远及流沙大漠啊,四夷向归。”中尉汲黯进谏说:“大凡帝王作乐,是为了对上继承祖宗的道德帝业,对下教化亿万人民。现在,陛下得到了天马,竟然为它作诗歌唱,而且在宗庙举行祀典,祖先和百姓难道能了解这种音乐吗?”皇上默然,表示很不高兴,丞相公孙弘说:“汲黯诽谤皇上的意旨,应当全族诛戮。”大凡“音”的出现,是由人心产生的。人心的变动,是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人心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动,因而形成“声”;“声”互相应和,因而发生变化;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则,就称为“音”;把不同的“音”组织起来,并演奏出来,再配合上用干戚羽旄等表演的舞蹈,这就称为“乐”。“乐”是由“音”组合而成的,但其根源则是由于人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动。因此感受外物而产生的悲哀心情,它发出的“声”必定是急迫而短促的;感受外物而产生的快乐心情,它发出的“声”必定是舒畅而和缓的;感受外物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它发出的“声”必定是悠扬而清爽的;感受外物而产生的愤怒心情,它发出的“声”必定是正直而庄严的;感受外物而产生的喜爱心情,它发出的“声”必定是亲切而柔和的。这六种心情并不是人的本性,而是由于感受外界不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动,所以先王十分注意能对人心产生影响的一切外界事物。用礼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来防止人们的奸私,礼、乐、刑、政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使人同心同德,以建立太平盛世的秩序。凡是“音”,都是从人心产生的。情感在内心激动,从而形成“声”;把不同的“声”组织起来,就称为“音”。因此,太平盛世的“音”安宁而欢乐,表示政治的和平;动乱时代的“音”怨恨而愤怒,表示政治的混乱;灭亡国家的“音”悲哀而优虑,表示人民的困苦。可见声音的道理是和政治息息相通的。五声中,宫相当于君,商相当于臣,角相当于民,徵相当于事,羽相当于物。这五项不混乱,就不会产生不和谐的“音”了。如果宫声混乱,则表示悖谬,国君骄纵;商声混乱,则表示邪僻,臣属堕落;角声混乱,则表示忧郁,人民怨恨;徵声混乱,则表示悲哀,徭役烦苛;羽声混乱,则表示危急,财物匮乏。这五项都陷于混乱,互相侵凌,则是轻慢的表现。这样,国家的灭亡就为期不远了。郑声、卫声,是动乱时代的音乐,是属于轻慢一类的。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的音乐,表示政治混乱,人民流离失所,臣属欺诬君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了。

大凡“音”,都是从人心产生的,而“乐”则是和各类事物的道理息息相通的。所以只了解“声”而不了解“音”的,是禽兽;只了解“音”而不了解“乐”的,是普通人。唯有君子才能审察“声”,进而了解“音”,审察“音”,进而了解“乐”,审察“乐”,进而了解政治,这样就可以完全了解治民之道了。所以对不了解“声”的人,不要和他谈论“音”;对不了解“音”的人,不要和他谈论“乐”。了解了“乐”,就差不多了解“礼”了。对礼乐的了解都有所得,这就可称为有道德的人了。道德的“德”,就是得到的意思。因此,“乐”的隆盛,并不在于音响极其悦耳,祭享之“礼”,也不在于调味极其美好。清庙中所鼓的瑟,朱红色的丝弦,瑟的底部有疏朗的孔眼,一段乐曲领起,紧跟着奏起反复的应和曲调,这样就能保留着古代的遗音。祭享大礼中,献玄酒(清水),用托盘摆出生鱼,羹汤里不加作料,这样才能保持着古代的遗味。所以先王制礼作乐,不是为了充分满足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为了教导人民正确地区别所爱好或所厌恶的事物,而回到纯正的人生道路上来。人在初生的时候,原是安静的,这本来是自然形成的本性;但由于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动,这是本性的变形。一接触到外界事物,人们就用智慧了解它,然后就对它形成了喜好或厌恶的感觉。假如自己在内心里对喜好或厌恶的感觉不能节制,而在智慧上又继续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不能回到安静的本性上去,这样,作为本性的天理就灭绝了。外界事物对人的影响无穷,而人对自己的爱好或厌恶的感觉又不能节制,这样,一接触外界事物,人就被它所左右了。所谓人被外界事物所左右者,即灭绝作为本性的天理而尽量满足人的欲望的意思。因此,有悖谬、忤逆、欺诈作伪的念头,有*荡放纵犯上作乱的行为。强者威胁弱者,众人压迫少数人,聪明人欺负老实人,勇敢的人折磨懦怯的人,患病的人得不到疗养,老人、幼童、孤儿、寡妇都没有安身之地,这就是天下大乱的形势啊。因此,先王制礼作乐,使人们有所节制。披麻戴孝,为死者哭泣,是为了节制人们的丧礼;鸣钟击鼓,执盾牌、大斧而舞,是为了调和人们的欢乐;举行婚姻、加冠和及笄的礼仪,是为了使男女有别;乡里射箭宴会,是为了使人们的交往纳入正轨。用礼节制人们的情绪,用乐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推行治民之道,用刑防范犯法的行为。礼、乐、刑、政,行之四方而相辅相成,那么,先王治民之道就可以完满实现了。

“乐”是为了沟通感情,“礼”是为了区分差等。沟通感情就互相亲爱,区分差等就互相敬重。过分侧重“乐”,就会失于散漫;过分侧重“礼”,就会发生隔阂。感情既和谐,而行动又严肃,这就是“礼”、“乐”的效用。“礼”的内容确立了,贵贱就显出了差等;“乐”的形式能沟通感情,上下的关系就趋于和谐;所喜好和所厌恶的有了不同的标志,贤人和坏人就有了区别;用“刑”禁止暴行,用“爵”引进贤才,政治就会公正和平。然后用“仁”来爱护百姓,用“义”来指导百姓。这样,美好的社会秩序就可以实现了。

“乐”发自内心,“礼”表现于外貌。“乐”发自内心,所以是静止的;“礼”表现于外貌,所以是活动的。雅正的“乐”必定平易,庄严的“礼”必定质朴。“乐”发挥了充分效用,人们就没有愤恨;“礼”发挥了充分的效用,人们就没有纷争。互相谦让而使天下成为太平盛世,这是指“礼”和“乐”的功用说的。残暴的人无所行动,诸侯都服从王室,战争停息,刑罚不用,百姓没有忧患,天子不再施展权威,这样,“乐”的效用就达到了。促进父子之亲,明定长幼之序,使四海之内互相尊敬。天子能做到这一步,“礼”的效用就推行开了。

雅正的“乐”和天地万物一样地和谐,庄严的“礼”和天地万物一样地有节制。和谐,万物就不失其本性;有所节制,人们就能按尊卑等级祭祀天地。人间有“礼”、“乐”指引,幽冥中又有鬼神佑助,这样,四海之内就能互相尊敬、互相亲爱了。“礼”,区分事物的差等而取得互相尊敬的效用,“乐”,表现不同的形式而取得互相亲爱的效用。“礼”、“乐”的效用相同,所以明王制礼作乐,总是先后沿袭。因此,他们的事业与时代相适应,名声与功绩相符合。钟、鼓、管、磬、羽、龠、干、戚,是表演“乐”的器物;屈伸、俯仰、缀兆、舒疾,是表演“乐”的形式。簠簋俎豆、制度文章,是行礼用的器物和规范;升降、上下、周旋、裼袭,是行礼的形式,所以能了解“礼”、“乐”意义的人,就能制作礼乐;能识别“礼”、“乐”形式的人,就能传授礼乐。制作者称为“圣”,传授者称为“明”。“明”和“圣”是传授和制作的意思。“乐”,表示天地万物间的和谐;“礼”,表示天地万物间的秩序。“和谐”,所以一切事物都能互相融合而无冲突;“有序”,所以一切事物又都有区别而不混淆。“乐”是根据天生万物一视同仁的道理而作成的,“礼”是根据地有山川高卑的道理而制定的。制礼失序,会引起混乱;作乐失和,会引起动荡。通晓天地的道理,才能制礼作乐。和谐而不泛滥,是“乐”的内容;使人欣喜欢乐,是“乐”的效用。中正而不偏颇,是“礼”的本质;使人仪态庄重、肃敬、谦恭、谨慎,是“礼”的规范。至于“礼”、“乐”由金石等乐器表现出来,由歌曲演唱出来,用于宗庙社稷及山川鬼神的祭祀,这是从天子到人民都相同的。帝王在功业有了成就之后才作“乐”,在国家安定之后才制“礼”。功业成就大的,所作的“乐”就完备;政教广被四方的,所制的“礼”就齐全。手执盾牌、大斧而舞,还不算完备的“乐”;用经过烹调的祭品举行祭祀,也不算明达的“礼”。五帝的时代不同,先后不沿袭“乐”;三王所处的社会不同,先后不沿袭“礼”。“乐”流于泛滥,即使人忧怨;“礼”流于粗疏,即失之偏颇。到了使“乐”达到促进和谐的地步而不使人忧虑,使“礼”达到完备的地步而不偏颇,那是只有大圣才能做到的吧?天在上,地在下,一切事物分散而各不相同,因此,“礼”的节制效用便推行开了;一切事物流动而不停息,融合而化为一体,因此,“乐”的和谐效用就发挥出来了。春天生芽,夏天成长,这就是天地间“仁”的表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就是天地间“义”的表现。“仁”和“乐”的性质相近,“义”和“礼”的性质相近。“乐”促进和谐,遵从天神意志而顺应天时自然的变化;“礼”区分适宜,遵循先王遗法,而顺应地上山川高卑的形势。所以圣人作乐以顺应天时,制礼以顺应地理。“礼”、“乐”彰明完备,天地万物都各得其所。

天尊贵而地卑下,这就确定了君和臣的关系。高卑既然显示出来,贵贱的名位也就确定了。天地万物,或静或动,各有常态,而形体大小不同。万物中,同类的相聚合,不同类的相分离,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在天上出现迹象,在地面出现形体,这样,“礼”就表示出天地万物的差别。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二气互相切摩,天地互相激荡。由于雷霆的震动,风雨的浸润,四季寒暑的推移,日月光辉的照耀,具有生机的万物都滋长起来,这样,“乐”就表示出天地万物的和谐。

天时的变化失去常规,万物就不能生长蕃育;男女没有区别,在社会上就必然造成混乱的后果,这是天地间自然的情理。到了“礼”、“乐”的功效能完全表示天象的和谐及地面万物的区别,符合阴阳的变化,而又和先王及天神的意志息息相通,可以达到极高极远的上天和深厚莫测的山川,那么,“乐”显明地取法乎天,而“礼”则取法乎地上的万物。能显明地表现变化不息的是“天”,能显明地表现不变化的是“地”。而有动有静、循环变化的则是天地间的万物。所以圣人说:“多么深奥的礼啊,多么深奥的乐啊!”从前,舜做了五弦琴,弹着琴吟唱《南风》诗;夔开始作乐,用来赏赐诸侯。所以天子作乐,是为了赏赐诸侯中有德行的人。德行盛美而教化严明,五谷年年丰收,然后天子赏赐给他“乐”。因此,凡是治理不善而人民生活劳苦的,他的舞蹈行列就远而长;凡是治理良好而人民生活安乐的,他的舞蹈行列就近而短。看到他的舞蹈,就了解他的德行;听到他的谥号,就知道他的作为。《大章》用以表彰德政,《咸池》用以表示德政广被,《韶》表示能继承德政,《夏》表示对德政能发扬光大。至于殷周两代的“乐”,也都是为了表示帝王的德政的。按天地间的自然之道,寒暑变化违反季节,人们就要生病;风雨不合时令,就要发生饥荒。乐教对人民来说和气候的寒暑一样,如果不合时令,就会对社会有害。礼制对人民来说,和风雨一样,如果没有节度,就不会有功效。所以先王作“乐”,是为了推行治民之道,如果效果良好,人们的行为就符合德行的准则了。如以养猪酿酒为例,原来并不是为了惹祸,但争讼事件日益增多,却是由于饮酒所引起的。因此先王制定酒礼,每饮一杯酒,宾主要多次行礼,即使整天喝酒,也不会喝醉的。这就是先王所以防范饮酒惹祸的方法。饮酒宴会,只是为表示交接欢乐而已。“乐”表现的是德行,“礼”防止的是邪恶。因此,先王有丧亡等大事,必定根据“礼”来表示悲哀;有喜庆等大福,必定根据“礼”来表示欢乐。表示悲哀欢乐的分寸,都以“礼”为准则。

“乐”是施予,“礼”是回报。“乐”发于自己内心的喜悦,而“礼”则要求反映事物的本性。“乐”表彰盛德,“礼”报答施予之情。所谓“大路”者,是天子的车;车上的龙旗,有下垂的旒穗九条,这是天子的旗帜;天子带着占卜用的宝龟,龟甲的边缘呈现出青绿色;还带着大群的牛羊,是为赏赐诸侯用的。

“乐”表现的是不可改变的共同感情,“礼”表现的是不可更动的不同事理。“乐”沟通相同之处,“礼”区分不同之处,“礼”、“乐”的道理中贯穿着人们的感情。探索人们的本性,并了解它的变化,这是“乐”的内容;显示人们的诚心而排除虚伪的表现,这是“礼”的常规。“礼”和“乐”都表现了天地的本性,显示了神灵的德行,因此能感动天地上下的神灵,而表现出礼乐外部形式和内在意蕴,反映出父子君臣的关系。

由于先王制礼作乐,人们可以从此认识到,天地万物将表明了各自的本性。天和地自然结合起来,阴阳融会调和,照耀孕育万物。因而草木茂盛,幼芽破土萌生,飞禽翱翔,走兽生角,冬蛰的昆虫苏醒,鸟类孵卵育雏,兽类怀胎产仔,胎生者不致成为死胎,卵生者不致卵壳过早破裂,这样,作乐的道理就显示出来了。

“乐”并非单指黄钟、大吕等音律,弹琴歌咏等声音,以及使用盾牌、大斧等表演而言,这是“乐”的末节,所以可以由儿童舞蹈演奏;铺设筵席,摆列酒樽案盘,讲求升堂降阶的仪式,这是“礼”的末节,所以由小吏掌管。乐师通晓声音和歌诗,所以朝北坐着奏乐;礼官宗祝通晓宗庙礼仪,所以跟随神主之后;商礼的礼官熟悉丧礼,所以跟随主祭人之后。由此看来,有道德成就的居上位,有技艺成就的居下位;品行高尚的居前,而只通晓事务的居后。所以先王能区别上下先后,然后才能为天下制“礼”作“乐”。“乐”是圣人所推崇的,它可以促使人心向善。它能深刻地感化人们的心灵,能自然地移风易俗,因此,先王特别重视“乐”的教育功用。凡是人都有情感和理智的本性,而哀乐喜怒却不是固定不变的,因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引起变动,然后就产生了不同的心情。所以琐细急促的声音兴起,人们就感到忧郁;舒缓自然、悠长而节奏从容的声音兴起,人们就感到平静快乐;粗犷、暴躁、勇猛、奋发、愤激的声音兴起,人们就有刚强果敢的表现;凌厉、正直、庄严、诚挚的声音兴起,人们就有严肃、恭敬的表现;舒展、温润、流畅、和谐的声音兴起,人们就有慈爱之心;邪恶、混乱、放荡、轻佻的声音兴起,人们就有*乱之行。所以先王要根据人们的感情,考察乐律的度数,依照礼仪的规定,来适应阴阳二气的融和状态,导引五行的运转,使具有阳刚气质者不放任,具有阴柔气质者不拘泥,具有阳刚气质者不粗暴,具有阴柔气质者不懦怯。阴阳刚柔四种气质通畅地交触于内心,而后表现于外形,这样就能使人们各安其位而不互相凌越。然后按每人的资质定出学习音乐的程序,熟习乐曲节奏,领会乐曲的组织结构,以便表达仁厚的道义。据以制造大小不同的乐器,安排声音高低循环的次序,来表现人间的伦理,使亲密、疏远、高贵、卑贱、长辈、幼年、男性、女性的区别,都从音乐表现出来;所以古语说:“从音乐可以观察到深刻的意义。”

地力尽竭,草木就不能生长;水流湍急,鱼鳖就不能长大;气候反常,一切生物就不能繁殖;世道荒乱,礼义就废弃而音乐就放荡。因此,声音悲哀而不庄重,逸乐而不安宁,涣散轻浮而节奏混乱,迂曲拖沓而无所归宿,缓慢的声音包含邪恶,急促的声音引动人们的利欲,煽惑逆乱的心情而消除平和的仁德,所以君子对这种音乐是深恶痛绝的。

凡是用邪恶声音感动人的时候,逆乱气质就相应而生,逆乱气质形成常法,*荡音乐就兴起了。凡是用严正声音感动人的时候,和顺气质就相应而生,和顺气质成为常法,和平音乐就兴起了。有唱必有和,前后呼应,不端正的、曲折的和平直的,各呈现其原貌,一切事物的关系都是由于同类而互相引起变动的。

所以君子根据情感来调和意志,按照事物以类相引动的道理来促使行为完善。邪恶的声音和颜色不留在耳朵和眼睛里,*荡的音乐和应废弃的礼仪不扰乱心境;怠慢乖戾的气质不沾染身体,使耳、目、鼻、口、心境以及全部器官,都在和顺严正的状态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然后才以声音表达出来,操琴鼓瑟,挥动干戚,以羽旄为装饰,手执箫管吹奏,来发扬天道的光辉,促进四时的调和,显示万物以类相引动的道理。所以歌声清明象苍天,钟鼓宏亮象大地,乐调周而复始,象四时循环,舞容回旋,象风飘雨落。服饰具五色文彩而不杂乱,乐曲声调协八方之律而不互相干犯,一切度数都有规定,乐器大小,互相配合,乐曲首尾接连,循环相生,有唱有和,或清或浊,互相更迭而成常法。所以严正音乐推行之后,伦常就归于端正,耳目聪明,情感和平,改变风俗,天下都得到安宁。所以说“音乐是使人欢乐的”。君子感到欢乐的是得到了道义,小人感到欢乐的是得到了利欲。用道义克制利欲,人们都会感到欢乐而不迷乱,为了利欲而忘却道义,人们就会迷惑而不觉得欢乐了。所以君子根据情感来调和意志,推广音乐来达到教化的目的。音乐得到推广,人们都向往道义,这时就可以看出人们的德行了。道德是情感的根本,音乐是道德的英华,用金、石、丝、竹制成的乐器是演奏音乐的工具。诗,表述音乐的意志;歌,咏唱音乐的声调;舞,表现音乐的形容。意志、声调、形容三者都发自内心,然后用乐器表现出来。所以性情深刻,音乐的文彩就清明,顺气充沛,音乐的作用就显著,和顺气质积蕴于内心,反映道德英华的乐章就从而出现了,只有音乐是不可作伪的。音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声音是音乐的现象,文彩节奏是声音的修饰。君子先有了性情的活动,才能形成音乐的现象,然后加以修饰。所以表演时,开始时先鸣鼓,以表示警戒众人,举足三顿,表示即将行动。第二次开始,则表示等待诸侯会师后,再次出征。最终的“乱”段表示振旅西归。动作迅速而整齐,歌曲深刻而清明。人要以坚持意志为欢乐,而不厌弃道义;完全遵守道义,而不图谋利欲。这样,音乐才能表现情感而树立道义,乐舞终了而道德从而尊显;君子从而更崇尚善行,小人从而改过自新。所以说“治理人民的事业中,音乐教育是最重要的”。君子说:“礼”和“乐”是不能片刻离开自己的。学习“乐”,用以陶冶内心,那么,平易、正直、慈爱、体谅的心情,就蓬蓬勃勃地产生了。平易、正直、慈爱、体谅的心情一产生,就会觉得欢乐,欢乐就平静,平静就能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符合天理,符合天理就会受到像神一样的尊重。天不说话而有信守,神不发怒而有威严。学习“乐”,是为了陶冶内心;学习“礼”,是为了端正仪态。仪态端正就能表现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能表现严肃而有威风。内心只要有片刻的不和顺、不欢乐的情绪,那么,卑鄙欺诈的念头就会乘机而入;仪态有片刻的不庄重、不恭敬的迹象,那么,傲慢轻浮的念头就乘机而入了。所以“乐”属于内心的活动,“礼”属于外表的活动。“乐”的目标是平和,“礼”的目标是恭顺。内心平和而外表恭顺,那么,人们看到他的颜色就不会和他相争,望见他的容貌就不会有轻浮怠慢的表示了。道德光辉发自内心,人们没有对他不听从的,言谈举止表现于外貌,人们没有对他不服从的,所以说“了解‘礼’、‘乐’的意义,用以治理天下,那就没有困难了”。

“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礼”是外形活动的表现。“礼”以简约为主,“乐”以丰满为主。“礼”主简约,但人应奋勉,在奋勉行动中达到完美的境地;“乐”主丰满,但人应返本,在返本行动中达到完美的境地。“礼”主简约,如人不知奋勉,“礼”就会消亡;“乐”主丰满,如人不能返本,“乐”就会放纵。所以“礼”有回报,而“乐”有归宿。“礼”有回报,人们就欢乐;“乐”有归宿,人们就心安。“礼”的回报,“乐”的归宿,它们的意义是相同的。

“乐”是使人欢乐的,欢乐是人之恒情所不能避免的。欢乐必然由声音表现出来,由舞蹈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人们所制作的“乐”。声音、形象以及所反映的性情的变化,都在这里表现出来了。所以人不能没有欢乐,欢乐就不能没有声音形象。有声音形象而不合礼义,就不能不发生混乱。先王担心这种混乱状况,所以制定了《雅》、《颂》之声作为引导,使声音足以使人欢乐而不放任,使文辞足以使人感到清晰而不至散失,使歌曲的曲折与平直、复杂与简练、质朴与完善,以及节奏的变化,足以感动人们的善心就是了,不使放纵的念头、邪恶的气质沾染自己的志意,这就是先王作乐的道理。因此,在宗庙里奏乐,君臣上下一起听,没有不融和恭敬的;在家族或乡里奏乐,长辈幼年一起听,没有不融和恭顺的;在家庭里奏乐,父子兄弟一起听,没有不融和亲爱的。所以作乐先要审察律数,定出谐和的声音,然后以乐器来表示节奏,节奏和合以组成乐曲,这是为了促进父子君臣的关系而使万民亲附的缘故。这就是先王作乐的道理。所以听到《雅》、《颂》的声音,人们就感到心胸宽广了;手持干戈,学习了俯仰屈伸的动作,人们就觉得容貌庄严了;了解了舞蹈的行列位置,熟悉了音乐的节奏,行列就整齐,进退就一致。所以音乐的道理和天地间的道理相同,是抒发情感的准则,人情所不能避免的。“乐”是先王表示欢乐的标志,军容斧钺是先王表示愤怒的标志。所以先王的欢乐和愤怒,都有相应的表示。先王欢乐时,天下的人都随着欢乐;先王愤怒时,那些暴虐作乱的人都恐惧。先王治民的方法中,“礼”、“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魏文侯问子夏:“我穿上祭服,戴上礼帽,庄重严肃地听古乐,直怕睡着了,听郑国和卫国的乐曲,却一点不感到疲倦。请问

歇后语:

1、孙悟空的金箍棒——神通广大;

2、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大能小。

详细释义:

如意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所使用的兵器。书中说原是太上老君冶炼的神铁,后被大禹借走治水,治水后遗下的定海神针,放在东海,当系作者杜撰,史籍中并未见有任何记载。金箍棒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是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在平常所见的各种金箍棒的形象是一根两头各有一段**,中间为红色的棍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264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