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有多少穴位,各个穴位的位置在分布在哪里

人体有多少穴位,各个穴位的位置在分布在哪里,第1张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穴位图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位置:喉结旁开15寸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位置:位于脐窝正中。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位置:在乳头中央。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 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踵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1督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②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③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④上行巅顶,⑤沿前额下行至鼻柱。(图1-14)

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

交会腧穴:长强,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百会、水沟,神庭。

2 任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②向上行于阴毛部,③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④到达咽喉部,⑤再上行环绕口唇,⑥经过面部,⑦进入目眶下(承泣穴属足阳明胃经)

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证。

交会腧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阴交、下脘、中脘、上脘、天突、廉泉、承浆。

3 冲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②向上行于脊柱内,③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④上达咽喉,⑤环绕口唇。(图1-16)

主要病候:腹部气逆而拘急。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4 带脉

循行:①起于季胁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②横行绕身一周。(图1-17)。

5 阴维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侧,②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③与足太阴经相合,④过胸部,⑤与任脉会于颈部。(图1-18)

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交会腧穴:筑宾;府舍,大横、腹哀;期门;天突、廉泉。

6 阳维脉

循行:①起于足跟外侧,②向上经过外踝,③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④经胁肋后侧,⑤从腋后上肩,⑥至前额,⑦再到项后,合于督脉。(图1-19)

主要病候:恶寒发热,腰疼。

交会腧穴:金门;阳交;臑俞;天髎;肩井;头维;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风府、哑门。

7 阴蹻脉

循行:①起于足舟骨的后方②上行内踝的上面,③直上沿大腿内侧,④经过阴部,⑤向上沿胸部内侧,⑥进入锁骨上窝,⑦上经人迎的前面,⑧过颧部,⑨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阳蹻脉相会合。(图1-20)

主要病候:多眠、癃闭,足内翻等证。

交会腧穴:照海、交信;睛明。

8阳蹻脉。

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足外翻等证。

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天髎;地仓、巨髎、承泣;睛明;风池。

继续阅读心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本周主要看了生理基础,心理是脑活动的结果。研究脑的组成、结构、反射等,有利于理解心理现象。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由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内脏系统联系起来组成。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是有细胞体、树突、轴突组成的。

树突,接受刺激(将物料/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将冲动传至细胞体,轴突把神经冲动传至其他神经元。前一个神经元与后一个神经元接触的点叫突触,神经递质发生变化,传动至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元分为,感觉、运动和中间神经元;又叫传入、传出和联络神经元。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12对脑神经是有脑部发出的神经,包括嗅神经、视神经、位听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神经(咽部和肩部运动)、舌下神经、三叉神经(感觉和运动)、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调节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技能)。

31对脊神经是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发出,分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

(二)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从功能上划分,可分为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

躯干神经是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他们支配着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

自主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来自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肠胃平滑肌和腺体的内脏器官。(植物神经)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中枢神经是大量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一)脊髓

自上而下越来越细,分前后中段,前段主要是运动神经元,中段主要是自主神经元,后段主要是感觉神经元。

脊髓很切面,中间近似于圆,管周围呈H状的是脊髓灰质,灰质外边是白质 由脊神经的神经纤维构成。

脊髓是最低级的部位,除传递信息外,还能完成简单的反射弧。

(二)脑干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连接的部位,包括延髓、桥脑、中脑三个部分。

延髓紧接脊髓,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桥脑在延脑之上、小脑之前,是神经纤维上下行的通道;中脑在桥脑之上,也是上下行的通道,还有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

(三)间脑

间脑位于脑干之上,被两个半球覆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构成。

丘脑:所有感觉的中枢(除嗅觉)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的神经中枢,调节内脏系统的活动。

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四)小脑

小脑位于延脑和桥脑后方,通过三对小脑脚与桥脑和延脑相连。小脑结构与脊髓相反,深层为白质,表层是灰质。

其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四、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端脑:即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中间的裂缝叫纵裂,底上横行纤维束叫胼胝体。大脑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称为大脑灰质or大脑皮层,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称为大脑白质;白质内的灰质核团,称基底核。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侧功能不对称,左侧是语言、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右侧是空间知觉、形象思维、音乐、美术活动、情绪的表达和识别等。胼胝体负责两脑功能的连接。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组成,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互相支配。

一、垂体腺

位置: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有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组成。

功能:

垂体后叶控制泌尿、血压,并影响分娩和乳汁的分泌;

垂体前叶直接影响生长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间,并影响其他腺体的活动。

二、肾上腺

位置:位于肾脏上部,由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个腺体组成。

功能:

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其分泌受垂体腺的调节,对人的情绪行为有直接关系。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与自主神系统中的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引起的现象类似。

三、甲状腺

位置:位于气管下端的两侧

功能:分泌甲状腺素,促进机体的代谢,增进集体的发育;

亢进,饭量剧增却不增加体重,过分敏感、紧张情绪易激动;不足,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容易疲劳。

四、性腺

位置:男性是睾丸,女性是卵巢

功能:睾丸分泌睾丸激素,刺激精子的产生;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分别控制排卵、怀孕和月经周期。性腺还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一、巴斯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兴奋和抑制

其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从静息到活动,或反向。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有机体 在 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回传到神经中枢。使大脑及时获得行动信息,从而有效条件后续过程。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指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指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二、巴浦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

外抑制:额外刺激出现使反射停止,例如冥想时突然手机响;

超限抑制保护:长时间刺激,或强烈刺激,会损害神经细胞;

消退抑制: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反射会被抑制;

分化抑制:条件反射形成初期,类似刺激进行干扰,会形成泛化现象,40瓦的条件反射,80瓦也可以。如果只对多种刺激物中的一种进行强化,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这就是分化抑制。

(二)扩散和集中

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扩散和集中。泛化是扩散,反射分化是集中。骑自行车的前期是扩散,身体全部紧绷,后期熟练是集中,只有少部分神经注意。

(三)相互诱导

相互诱导:一种神经过程的进行可以引起另一神经过程的出现;

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一兴奋,周围抑制,是负诱导;一抑制,周围兴奋,是正诱导。

还可分为同时诱导和继时诱导,同时出现引发新的新的感觉,同时出现拿开后出现新的感觉。

(四)动力定型

将几个条件反射按顺序串在一起,只要第一个刺激出现,条件反射会一次出现,就是动力定型。

例如早晨起床,刷牙洗脸吃饭穿衣上班一系列活动,由闹铃开始。

肩颈,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别名肩尖,肩头。位于肩部肩锁关节凹陷处,即手阳明大肠经肩髃穴内上方,左右计2穴。浅层有锁骨上外侧神经等分布,深层布有肩胛上神经的分支。主治皮癣,齿痛,三角肌麻痹,肩关节抬拳不利,上臂麻痹或疼痛等病症。直刺04-06寸;可灸。

定位:

位于肩部肩锁关节凹陷处,即手阳明大肠经肩髃穴内上方,左右计2穴。

解剖:

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肩锁韧带→冈上肌,浅层有锁骨上外侧神经等分布,深层布有肩胛上神经的分支和肩胛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皮癣,齿痛,三角肌麻痹,肩关节抬拳不利,上臂麻痹或疼痛等病症。

操作:

直刺04-06寸,得气时麻酸感至肩部,留针20分钟;灸3-7壮,或温灸5-25分钟。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皮癣,齿痛,三角肌麻痹,肩关节抬拳不利,上臂麻痹或疼痛等病症。

——肩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580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