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 ,GHS)又称不整齐肩(malaligned shoulder),在偏瘫患者中很常见。表现为肱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GHS可能于偏瘫患者的肩痛有关,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是上肢预后差的标志。GHS的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0-80%),多在30%-50%之间 。 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主要考虑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以冈上肌及三角肌后部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机能低下,以三角肌,尤其是以冈上肌为主的肩关节周围其稳定作用的肌肉瘫痪、肌张力低下被认为是肩关节半脱位的最重要的原因。
(2)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破坏级长期牵拉所致的延长。
(3)肩胛骨周围肌肉的瘫痪、痉挛及脊柱直立肌的影响等所致的肩胛骨向下旋转 。 肩关节半脱位并非偏瘫后马上出现,多于病后头几周开始坐位等活动后才发现。早期患者可无任何不适感,部分患者当患侧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较长时可出现牵拉不适感或疼痛,当上肢被支撑或抬起时,上述症状可减轻或消失。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出现较剧烈的肩痛,合并肩关节受限者较无半脱位者多。
查体可见:
肩部三角肌塌陷、关节囊松弛、肱骨头向下前移位,呈轻度方肩畸形。关节孟处空虚,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到明显的凹陷,可容纳1--2横指。随着肌张力的增高与运动功能提高,上述体征可逐渐减轻甚或消失。多数患者仅在托起上肢或精神紧张、活动、用力时出现一时性的减轻、消失,在坐位放松上肢无支持下垂时仍呈明显的半脱位表现。
肩胛骨沿胸壁下移,向下旋转,可见关节盂向下倾斜。随着肌张力增高,可见肩胛骨后缩,内缘隆起,位于距脊柱更近的位置,尤其是下角内收,低于对侧下角。握住肩胛骨下端,充分的向外上方牵拉,可使半脱位改善。
早期被动活动肩胛骨及肩关节是可感到无明显阻力。出现痉挛后,被动运动可感到阻力增加,部分患者出现肩痛和肩关节受限,因失去了肌肉的保护,在处理时可因过度牵拉损伤臂丛神经而出现相应的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侧弯 。 肩关节半脱位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与方法,使用的临床方法级放射学方法对康复预后的指导意义不大,多只能反映肱骨头下移的程度。
(1)临床方法
①触诊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检查者用示指触诊患侧肩峰突起和肱骨头之间的距离,以其间可容纳的横指数表示脱位的程度。
②人体测量学方法:用带有刻度的两脚规分别测量两侧肩峰突起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距离。
(2)放射学方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以45度角倾斜投射角拍双侧肩关节X光片,测量肱骨头中心的水平延长线与关节盂中心的水平延长线间的垂直距离,或肩峰与肱骨头间隙的距离超过14mm或两侧间隙之差大于10mm。
(3)其他:分级的Smith法及Van langenberghe法、Poppen法、测量肱骨头的下降率、肩胛骨下旋角等方法。 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和手指伸展;患侧卧位时,患侧肩前伸,前屈,伸肘,前臂旋后;健侧卧位时,患侧肩和上肢充分前伸,肘关节伸展。
坐位时,在患肢前方放置一平桌,将患肢托起,避免自然下垂。 1、患侧负重:患者取坐位,头转向患侧,健手协助控制使患侧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患手放在坐位臀部水平略外侧,让躯体向患侧倾斜。患上肢的负重训练,通过对上肢关节的挤压,反射性的刺激肌肉的活动。治疗师一定要用手保证肩胛骨、躯干和肩关节的正确位置。
2、治疗师一只手支持患臂伸向前,另一只手轻轻向上拍打肱骨头。肘的牵拉反射使三角肌和冈上肌的张力活动增加。
3、关节挤压: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方,患侧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治疗师一手放在肘关节处,另一手握患侧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患者予以对抗,让患者体会在此过程中的感觉,逐渐学会抵抗治疗师手。
4、快速刺激:治疗师手指伸直,在冈上肌、三角肌、肱三头肌上由近及远做快速摩擦或以冰块刺激。 应在不损伤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下进行,被动活动肩关节时,弛缓期肩关节有被动活动范围要控制在正常活动度的50%,随着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加,无论在治疗中,还是在日常生活转移过程中,治疗师及家始终应牢记加强对患肩的保护,千万不可牵拉患侧上肢,以防加重脱位,造成肩痛,增加治疗难度。
1、肩胸关节的被动运动训练:患者取坐位,治疗师一手扶持患侧上肢近端,一手拖住肩胛骨下脚,辅助患者完成肩胛骨上举、外展、下降、内收的逆时针方向运动。然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反方向的运动。随着患者主动运动的出现,逐渐由被动运动过度到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患者健侧手搭在患肩上,告诉患者完成肩关节向自己鼻子的方向运动,使肩胛骨前伸,矫正肩胛骨后撤的异常姿势。
2、肩关节屈曲、外展运动:治疗师一手扶持肩胛骨,另一手固定上肢,按肩肱关节与肩胛胸廓关节2 :1的运动比例向前上方运动,肩关节运动过程中,要将肱骨头向关节窝处挤压。在被动活动患侧臂时,在整个运动中,治疗师都要保证肱骨头在盂肱关节中的正确位置。 易化上肢近端的控制能力,抑制远端痉挛
1、患者在治疗台前取坐位,患手放在球上控制不动治疗师协助调整姿势,使肩胛骨尽量外展,上肢前伸,两侧肩呈水平状态
2、治疗师可在患者维持训练时与其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对控制有困难的患者可以协助患手保持腕关节背伸及远端固定根据患者功能水平的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的运动模式,加大训练难度
3、对近端弛缓的肌群,如三角肌中部与后部纤维,冈上肌,菱形肌等,可施加扣击方法,口打前要调整患上肢呈抑制痉挛模式体位(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平放在治疗台上)治疗师用大腿压住患手,维持远端的固定及稳定,防止叩打手法对痉挛的影响叩打手法节奏要快,力量均匀,用手指指腹接触患者身体
4、上肢操球训练
5、肩胛带负重训练
1)患者面向治疗台,双手支撑于治疗台上。为缓解上肢痉挛,治疗者协助完成患肢肘关节伸展位,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让患者身体重心前移,用上肢支撑体重,然后完成重心左右交替转移,骨盆前倾、后倾,练习肩关节各方向的控制。
2)患者背向治疗台,双侧上肢伸展、外旋,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支撑在治疗台上,髋关节、膝关节伸展,使臀部离开治疗台,上肢充分负重。骨盆完成前、后倾运动,调整肩关节的负重。
3)患者取膝手卧位,治疗师协助患肢肘关节伸展,根据患者上肢负重水平,用移动身体重心的方法调整负荷。治疗师可在肩胛骨处施加外力,或垂直向下,或前后、左右轻轻摆动,使上肢远端固定,活动近端,缓解上肢痉挛。 偏瘫患者若因患侧肌张力降低,而是肩部肌肉无法支持手臂的重量,将导致肩关节半脱位现象。
1、 贴扎时机:搭配诱发肩部主动动作的运动;
2、 贴扎目的:促进棘上肌与三角肌,支持手臂;
3、 体位:手臂摆放在肩胛平面,外展45度;
4、 贴布形状:I型螺旋贴布;
5、 贴法:贴布基部固定于肩胛后侧,其余贴布以自然拉力环绕上臂贴上。
1、背部正中第一行线
从颈椎、胸椎、腰椎、骶椎至尾椎逐节摸诊、推诊、压诊包括督脉各穴。
2、背部第二行线
脊柱两侧05寸,包括各热气穴,三椎下为肺热穴,四椎下为胃热穴,五椎下为肝热穴,六椎下为脾热穴,七椎下为肾热穴(夹脊五热穴)。
3、背部第三行线
脊柱两侧旁开15寸,五脏六腑俞穴(为各脏腑经气传输的地方)即背脊侧膀胱经内侧线俞穴。
4、背部第四行线
脊柱两侧旁开3寸,如魄户(胸3椎之下),神堂(胸5椎之下),魂门(胸9椎之下),意舍(胸11椎之下),志室(腰2椎之下)。
1、第一、第二行线从上向下摸,第三行线从下向上摸。
2、触摸时应用摸诊、推诊、压诊的滑动、移压按揉,推动等方法,在背俞穴、夹脊穴或穴位的附近查出阳性反应物,皮肤紧张感或压痛均作为治疗的重点。
医者以拇指指腹着力,在背部正中线的督脉经穴上循序触摸按压,重点检查脊椎棘突是否在一条轴线上,棘突是否有后凸、凹陷和左右偏斜或偏歪及压痛,然后在脊柱两侧旁开05~1寸的夹脊穴上触摸按压,检查发现夹脊穴反映出的压痛和阳性反应物,最后在脊柱两侧旁开15~3寸的足太阳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的背俞穴上触摸按压,检查发现压痛、阳性反应物。根据在背部脊柱、督脉各穴、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的俞穴上触摸按压,检查发现的异常变化与其相应脏腑、组织器官的代表区域,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肩膀受凉就酸痛,可能是肩膀酸痛部位肌肉问题,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我告诉你怎么分析和处理,可以通过最基本的按摩来消除掉相应的症状,概率从高到低,自己对应看一下,分析一点不难!
哪疼按哪
先看位置,酸痛部位在肩膀,不是肩部,肩部我后面补充一下,肩膀痛最先考虑三角肌或者冈上肌劳损,当肌肉出现劳损的时候,受到冷的刺激,肌肉紧张、毛细血管收缩,局部供血循环变差,缺氧诱发酸痛!可以试着在局部按压找一下痛点!
如果可以找到按压痛疼或者酸痛的点,就以疼痛感觉舒服的力度按摩,每天一次,每次3~5分钟,按摩得当的话,一会就会痛感减小,多处理几次,痛感就会逐渐消失,症状会同时减低和消失,这种方式的康复,症状就不会反复发作!
冈下肌损伤
哪疼按哪症状还是消除不掉,应该考虑到牵涉痛,温度变化影响最多的是肌肉,但是不同的肌肉,造成症状的原因有区别,像冈下肌损伤,可以牵涉到肩膀出现疼痛,这个时候处理肩膀解决不了问题,应该按摩的是冈下肌区域,按摩方式是一样的,一天一次,一次3~5分钟!
肩部疼痛
这个我必须说一下,好多人肩膀和肩部分不开,肩部疼痛当成肩膀疼痛,这个部位疼痛,要考虑斜方肌,肩胛提肌还有冈上肌劳损,也可以通过手法按摩来解除,记住一点,冷风会影响到身体,我说肌肉,实际上包括着筋膜的破坏,筋膜破坏的人对温度和湿度非常敏感!
神经卡压
这里还有一个不敢判定的点,少部分人,是由于神经卡压造成的肩膀痛,而卡压的部位肌肉紧张造成的神经刺激加重,例如,颈丛神经卡压,臂丛神经卡压(斜角肌),这就要触诊分析判断痛点的根源,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症状,不反复发作!
打坐时肩背疼痛怎么办
前两天打坐,突然左肩背部剧烈胀痛,由于气脉向左肩颈上冲受阻,故而疼痛向左上肢传递,以尺侧为剧。扎针、刮痧、正骨,内外用云南白药,都无效,疼痛依然不减,而且打坐的姿势越直越痛,疼痛时前胸肌、左后背肌肉有跳动,就像猪被杀了以后猪肉还在抽搐的的那种;触诊可以发现大概胸椎1-2位置有轻微压痛。
分析原因:自己的背有些驼,四川人俗称的“筲箕背”,在加上平时打坐背没有挺直,昏沉时打瞌睡头常下耷,也许以前这儿脊柱受过伤。
无独有偶,好几个师兄和我一样患上肩痛,都没有办法处理。
后来我自创下列方法治愈了我的背痛,而且人也变得挺拔了。
此病常因肩扛重物,颈部过度侧屈或颈肩部受风着凉引起。症状为颈肩部酸痛,疼痛可向伤侧上肢桡侧放散,耸肩、低头及颈部侧屈、旋转等活动受限。甚至可有头晕、失眠、耳鸣、眼花、心烦等症状。触诊检查时可发现斜方肌上部纤维变硬,颈根部及肩胛冈上缘可触及块状或条索状硬物且有明显压痛。
治疗:外敷接骨散。推拿按摩、针灸、拔火罐、理疗。
这不是心绞痛,有可能是颈椎病或者其他问题所致的,除了做相关的检查,触诊很重要,心绞痛判定不难,去心内科做一下相关的检查,可以做好初步诊断,也不会影响到手臂抬不起来!
为什么谈颈椎病?
左后背肩胛缝应该是上图这个位置附近,疼痛很剧烈应该考虑除了菱形肌损伤,也要考虑的肩胛背神经卡压,这可以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症、颈丛神经卡压、臂丛神经卡压所致,神经刺激可以诱发上肢支配不灵活,出现抬不起来这表现!
判断方式
⒈颈椎间盘突出症
可以通过做颈椎核磁,做压头试验是否阳性,来判定背部会不会出现疼痛症状!
⒉颈丛、臂丛神经卡压
颈丛神经卡压要触诊颈部后侧肌肉,臂丛神经卡压主要触诊斜角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⒊菱形肌、肩胛提肌劳损
触诊背部菱形肌位置,如果是肩胛骨内侧缘上方疼痛,则要考虑肩胛提肌劳损,这都很普遍!
个人建议
如果我写的有点深,自己还是难以判断,最好还是去医院挂号看一下医生,专业的工作交给专业的人来分析, 健康 从来要认真对待,正好判定是什么问题之后,也方便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处理,避免诱发肩周炎等问题!
出现这种做后背的疼痛以后,首先要排除心脏疾病的原因。可以去医院做一个心电图,或者是做一个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如果没有问题,就排除了心脏疾患。还有心绞痛发作时的疼痛持续时间只有几分钟,而颈肩部软组织损伤的疼痛是持续性的,酸胀感特别明显。
能够引起这种疼痛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首先要考虑斜角肌损伤。因为臂丛神经是从斜角肌穿过的,斜角肌损伤后会刺激卡压臂丛神经及肩胛上神经引起后背和胳膊的疼痛。
二,菱形肌损伤。菱形肌的疼痛有时和斜角肌有关,因为斜角肌卡压肩胛上神经,菱形肌是由肩胛上神经支配的。还有就是胸大肌胸小肌的长期紧张,用力牵拉肩胛骨使菱形肌负荷增大而损伤。菱形肌过于紧张会影响肩胛骨的上回旋不足,在我们上抬手臂时,肩胛骨不能上回旋,手臂就不能抬起来。
三,上后锯肌损伤后会引起肩胛骨缝里边的疼痛,在深呼吸时疼痛更加明显。
以上供你参考,出现这种症状后首先去医院排除一下心脏的问题。心脏问题排除后,再按上边所说的几个可能原因去排查。找到真正的致病原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心绞痛 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心肌细胞急性的缺血缺氧而导致。
心绞痛发作可分为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和不典型性的心绞痛发作。
典型心绞痛 发作是劳累时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的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疼痛可能波及大部分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前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范围有手掌大小;偶可伴有濒死的恐惧感觉,重者还可出汗;往往迫使患者立即停止当前活动;疼痛历时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在1~2分钟内(很少超过5分钟)消失;常在体力劳累、情绪激动、受寒、饱食、吸烟时发生,贫血、心动过速或休克亦可诱发。
不典型的心绞痛 ,疼痛可位于 胸骨下段、左心前区或上腹部,放射至颈、下颌、左肩胛部或右前胸,疼痛可很轻或仅有左前胸不适或发闷感。
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可出现表情焦虑,皮肤苍白、冷汗。血压可略增高或降低,心率可正常、增快或减慢,以增快居多。
根据您的情况,考虑心绞痛发作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也不能除外一些特殊的不典型心绞痛发作。
要明确或排除是否心绞痛,您可以在 疼痛发作时 及时做一个 心电图 检查,或者背一个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24小时抓获心脏缺血的表现同时与缺血时疼痛症状相互分析,推测是否心绞痛发作。
也可以在疼痛发作时停止当前活动,同时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若含服硝酸甘油后 疼痛快速缓解 ,则需要考虑心绞痛可能,但是明确诊断还需要进一步做心脏双源CT或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更多 健康 知识,请关注刘医生!
后背肩胛间区疼痛是有可能由心绞痛引起的。但是如果是特别痛,而且痛到手都抬不起来的话,那么心绞痛可能性不大,而有可能是颈椎病引起。那么我们需要对这两种病有一定的了解。
心绞痛
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急剧而暂时性缺血引起的以胸骨后疼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最常见表现。心绞痛可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其中,稳定型心绞痛属慢性劳累性心绞痛属于最常见的。
(1)疼痛的部位
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内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等。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
(2)疼痛的性质
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3)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
胸痛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根据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疼痛的特点来估计冠心病的可能性,并依据病史、体格检查、相关的无创检查及有创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及评估。
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常见的退行性疾病, 发病年龄逐渐趋向于年轻化, 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 健康 和生活质量。常见的发病原因有:
(1)慢性劳损
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屈颈几率大为增加,在不良体位、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长时间保持屈颈姿势,可引起肌纤维损伤、肌力减弱。肩胛缝部位疼痛有可能是菱形肌或者肩胛提肌损伤引起。
(2)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及炎症反应可损害脊髓或者神经根,引起颈肩痛,项肌痉挛,活动不便,有僵硬感,手部麻木,活动不灵活,持物不牢等症状。
其他原因还有椎体后缘骨赘的形成、小关节的继发性改变、黄韧带退变、钩椎关节形成等。
不管是心绞痛也好,颈椎病也好,如果出现相应的症状,都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要等到手真的动不了,痛得起不了床了才想起去看医生,那时候已经晚了,我们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肩胛骨移位,粘连,肩甲与肋骨中间或肩甲周围,及上臂血管堵塞,都可出现这样的问题,部分人还会出现邓肯迈瘤。
多见于久躺不动使用手机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