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肩膀带动身体转动

如何用肩膀带动身体转动,第1张

  答:这是一种比喻,其实只是在旋转时先转肩膀,此时身体是拧着的,当转到身体无法保持的时候,身体随着肩膀的转动,迅速旋动到达,同时甩头。

  可以找个人拉着你的手,他绕着你旋转,两人手上的力量不减。身体轴心依然垂直地面,被拉着转动时,肩膀先走,而身体和头都开始动作较晚。感觉身体很不舒服时,就会被迫转动,不过身体一定会和肩膀、头同时旋转到,伸直更早到达,感觉这种被人拉着手臂而使自己旋转地感觉。

  就是说,先转肩膀,让身体内部拧动的力量来加速旋转。

  

  一、功力训练:分外力训练和内力训练。

  1、外力训练:可采用杠铃、哑铃、拉力器、臂力器等器具练力及俯卧撑、深蹲跳等徒手练力,在这里

我仅介绍几种既简单又实用的哑铃练力,其它一些练力方法,可参考别的教材或书刊。

  (1)扩胸运动:双脚分开同肩宽而立,双手握哑铃于胸前直臂做扩胸运动,扩胸时(手分开)鼻吸气,

还原时鼻呼气,2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发展胸大肌力量,同时对发展三角肌、背阔肌有作

用。

  (2)曲小臂运动:端坐于凳子上,一手握哑铃,肘部放置于膝上,另一手按置肘窝贴紧膝部,而后做

手握哑铃上下曲伸练习,曲肘时吸气、伸肘时呼气,3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发展小臂肌力,

同时对指抓力、大臂力亦有效果。

  (3)俯身侧平举运动:上身向前俯约90°左右,双手握哑铃同肩侧平举成一线,而后还原成双手握哑

铃朝地面方向,平举时吸气,还原时呼气,2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发展背肌等。

  (4)负铃仰卧起坐:双手握哑铃于脑后,身体仰卧于板凳上,做仰卧起坐动作,起时呼气动作快,卧

时吸气动作慢,3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发腹肌力及腰力。

  (5)负铃深蹲:双手握哑铃至肩部,做上下起蹲动作,蹲时吸气将哑铃回收肩部,起时呼气,同时将

哑铃直臂举起,30次/组,3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发展全身各部位功力。

  (6)握铃快速冲拳:双手握哑铃于胸前,快速向前做冲拳动作,出拳时喷气,力竭而止,30次/组做3

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增强出拳的爆发力。 做完上述动作后应深呼吸,拍打按摩全身进行放松。 注

意事项: ①呼吸:用力时吸气,放松时呼(喷)气,切记这很重要。 ②放松:不管是训练时还是训练后,

均要放松肌肉。绝对闭免练僵肌肉,尤其是练完力量后要迅速放松,方法有“拍打、按摩、热水浴、意念放

松(可参照大成拳桩功意念放松)。 ③要量力而行,有条件平时多加强营养。

  2、内力训练 所谓内力就是通过呼吸意念加特定的姿势所培养出来的武术内劲,作用是培训充实流动的

内在能量,形成“意、气、力”合一的强大内劲,至于内力理论方面本人在此就不多说,朋友们可参考其它

教材,本人在此只想说一些实际的东西,以便让学者迅速的、简单地登堂入室,笔者根据经验介绍二种方法。

(1)站桩: 习者双脚分开一肩半宽而立,双脚趾似抓非抓大地、足心含空、膝曲(不超过脚尖),臂部

似后坐一高凳、重心稳固上身正直、涵胸拔背收腹,头正目直,头顶似被小线上掉,而后抬起双臂曲肘环抱

于胸前、手心向内、十指相对、做到沉肩坠肘、十指间距为一拳,手心距胸约一尺远,十指自然分开似曲似

直,做上述姿势要求全身放松,而后意想双手环抱一大树,双臂内侧、胸腹、两腿内侧皆与树似触非触。

要求:姿势保持稳固,心平气和,呼吸自然,平心静气,全身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目视前方,排除杂

念。

  (2)俯卧桩:站桩完毕后既可进行俯卧桩练习,姿势同俯卧撑式要求双脚跟并拢,脚尖触地,双拳撑

地开立与肩同宽,从后脑到脚跟成一线,全身挺身,动作:身体慢慢下俯至胸几乎贴地,全身仍然保持一

线,下俯同时吸气入丹田,而后身体慢慢撑起,同时呼气,意想丹田气经双肩至双肘至拳面,在身体上撑

双肘近乎伸直时,突然加速伸直双肘,同时喷气并意想气达拳面,同时意想双拳下各垫一砖块气到时砖块

即被我内气击碎,如此反复练20次/组,力竭而止。 内力练习注意事项:

  ①无论是站桩或俯卧桩均保持全身放松,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全身保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但在

俯卧桩力达拳面时,要求有意握紧拳头,并有拳往下钻的感觉(紧后既松)。

  ②内力练习每天最少保持练习两次以上,先站桩后俯卧桩。

  ③饭前后一小时内最好不要练功,练功前解除身上一切紧身物及排除大小便。

  ④站桩后可拍打全身,深呼吸放松,俯卧桩后可快速冲拳放松。

  ⑤练习时保持循序渐进,不硬撑,慢慢延长练功时间,保持呼吸自然,不故意造作憋气,保持精神集中,

如杂念太多无法克制,不要强求,可眼微闭想一些愉快的事,练习要持之以恒,只有勤加练习才能登堂入室,

一般在1—3个月即感效果明显。

  二、发力(技术)训练 一听发力,大家可能都知道是将拳力打出去,但怎样发力,怎样正确的发力,

可能很多人不是很明白,武术追求的效果是爆发穿透力,但怎样练出或者说发出爆发力呢?很多书刊教材上

对发力的描述只局限在“脚蹬地、拧腰、送髋、顺肩”等,试想这样的描述对有一定武术基础者是一听就明

白,但对那些武术初学者或一些悟性较差者来说,就不那么好理解了,为此在介绍寸拳发力技术之前,我先

介绍一下“现有之力爆发训练”。

  1、现有之力爆发:什么叫现有之力爆发呢?就是在自身没有练习武术功力之前将自身原来所具备的功力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功力)发出去,体会、学习发力技术,为以后学习寸拳发力,更高层次的发力技术

服务。

  (1)体会脚蹬力与腰力:面前准备一沙袋或让同伴持脚靶站立面前,动作要领:取截拳道警戒式站立

(左手左脚在前列),右肘(后肘)抬平,肘尖朝外,前臂回收靠近大臂、左手扶右手拳面,随后,以前脚

为轴,后脚掌猛蹬地面,同时后脚掌后转,上体左转,髋左拧,肩内转,同时右肘以小臂为力点,随同全身

转动,由右侧向左正前方(鼻子正前方)横击沙袋,喷气发力。

  注意:①击打目标时,双眼始终盯着要打的位置,击中目标(沙袋)后,立即回复原来位置。

  ②重点体会:“脚蹬地与拧腰力”,切记!

  ③你在练习前可先按自己想象中的方法用肘击沙袋,再按此方法击沙袋试比威力如何,体会什么叫发力。

  (2)体会现有爆发拳力:仍然面对沙袋,取截拳道警戒桩站立(左手、左脚在前),仍然以前脚为轴,

后脚掌猛蹬地,同时后脚掌内转上体左转,髋左拧,肩内转,肩催动大臂,大臂催动小臂,小臂催动拳头,

同时喷气发力击中目标,目视沙袋,如此反复练习,直至熟练。

  注意:①拳击中目标一定是在鼻子正前方的位置。

  ②拳击中目标前全身均放松,只是在拳头击中目标的一刹那有意握紧拳头,而后迅速放松恢复至警戒桩

式,再做下一次练习。

  ③必须严格按照要领练习,练习时一下一下的来,不要用连续,等熟练后,体会到正确爆发出拳后再连

续出拳。 现有之力爆发两个步骤只是由简单的肘击过

  渡到拳击,你就学会了爆发出拳,也就是学会了发力(重点:脚蹬地力与腰拧力),在学习“现有之力

爆发”前,你可先按原来的方法击沙袋,再严格按照此方法击沙袋,比一比便知武术中的爆发力跟平时死力

气是不能相比的。 学习“现有之力爆发”后,你再学习其它拳法就轻而易举了,像“直、摆、勾、弹、鞭、

栽”等,再学寸拳发力技术就更容易了,如果等练习了寸拳功力后,你再按此方法将“现有之力”爆发后,

你的攻击威力将会更加无比强劲。

  2、寸拳发力要领: 你练习了内外合一的寸拳功力,又学会了现有之力爆发,再根据本方法练习寸拳,

你就可以毫不犹豫的试验寸拳威力了,也可以向你的朋友展示“绝技”了。 动作要领:习者仍然持截拳道警

戒式站立(注意:将有力的拳脚置于前方,下面以右手右脚在前为例)。首先度量距离,伸直前手臂,指尖触

目标,为合适站位,然后前手轻握拳,拳眼向上,拳面向目标,回收身前离目标13CM处,松握拳并塌腕,肘贴

肋部,正对目标,后手拳置下颏处,同时将身体重心后移,前脚掌轻着地,重心大部分在后脚,做好上述动作

后,目视目标,做几次深呼吸,以放松身心,然后深吸一口气入丹田,而后后脚猛蹬地面(并微向外转动),

同时向外(右)拧腰,转髋、展胸、顺(转)肩,以肩催动大臂,大臂催动小臂,小臂催动拳头,并将原来塌

腕之拳猛上翘击中目标,同时重心前移将原来之高虚步变成前弓后箭之弓箭步,在拳击中目标的一刹那,拳头

猛握紧,内部呼吸猛下沉,短促的爆喝一声(声音:“哈”、“嘿”、“哼”等),压缩横隔膜,使腹腔突然

膨涨,同时意想丹田之能量通过前臂达拳面喷射而出,其劲力洞穿目标。

  注意事项:

  (1)动作前应全身放松,集中精神,凝神定意,注视目标;

  (2)拳击向目标时应像离弦之箭飞速射穿目标;

  (3)击中目标的劲力是由全身肌肉力量,自身体重、内力和寸拳特定的技术动作发出的瞬间爆发穿透力

(切记脚蹬地之力用上);

  (4)拳击中目标后应迅速放松还原成警戒式,再进行下一次练习;

  (5)习者练习前应仔细阅读弄懂动作要领。 此即为“神秘”的寸拳技术,勤加练习即可掌握,练习时可

让同伴持双层脚靶(单层容易受伤)于胸前,试验寸拳威力。

  三、训练方法: 你阅读了寸拳技术一文后,即可进行练习,在此我为习者列以学习方案,仅供参考:

  1、如果你自身具备了一定内外合一的功力和一定的武术基础,可直接按寸拳要领练习即可,不几日你就能

全面地掌握寸拳绝技。

  2、如果你是一个武术初学者,就得一步一个脚印的练习了。首先,每天早晚进行功力训练,可同时辅以“

现有之力爆发”和“寸拳要领”体会,给自己订立一个训练计划表,持之以恒的练习,60天左右,您就能基本

发出寸拳威力了。外力训练部分应隔天训练(或者今天用器具(哑铃)训练,明天徒手训练,不用隔天),内

力训练部分应每天坚持练习,练力时应以满负荷为佳,不要做太大的超负荷运动。60天后,你可让一同伴(壮

实一点的)手持双层脚靶放置胸前试验寸拳威力,可一拳将他击倒)。

  3、在练习寸拳时可同时兼练截拳道其它技术,特别是当你掌握了“现有之力爆发”后,即可根据发力要领

轻而易举的掌握其它拳法发力。

  寸劲(短距)爆发60天训练

  寸劲是越来越吃香了,什么打前放后,放人于丈外,简直让武迷们做梦都想学到手练到家。那么,寸劲到

底难不难练?我认为: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中等素质的朋友经过2个月左右的练习,人人都可以达到一定或

相当的寸劲水平。

  寸劲的训练可份为二大类:一类是实力训练,一类是技术训练,技术训练又分为协调训练,发劲训练和发

劲的深化训练等(操械发劲)。下面简要介绍如下:

  实力训练可参照平易功和简易功中的俯卧桩,俯卧屈伸,俯卧摇身,揉球及拧抓功等等。每天可满负荷练

习至力劲为止,也可俯卧桩,俯卧摇身,屈伸与揉球及拧抓功每天交替练习。

  技术练习以前发力(虎扑双撞掌)为例做一介绍:

  一,协调练习

  (1)手法的前立云。

  (2)身法的前立摇。

  (3)手法的前立云与身法的前立摇复合练习。

  二,发劲练习

  左实战式,右脚蹬地,左脚前刺,身法前摇,同时带动双掌向前猛力抛射,一发即发,循圆向下轻松弹回,

反复练习。

  三,发劲的深发练习

  (1)抖杆练习,左实战式,双手握杆(双手心向下,对握都行)平置与胸前,右脚蹬地,左脚前刺,身法

前摇,同时,双手握杆向前方猛力抛抖,顺抛弹回还原,反复练习。

  二,壮板练习

  左实战式立于壮板前,右脚蹬地,左脚前刺,同时以身法带动双掌向壮板猛力抛抖,反复练习。

  四,寸劲练习

  寸劲练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把发劲练习与发劲深化练习的运动轨迹缩短(距离)就是寸劲(或称短距

爆发)。比如你在练习双撞掌时的手法轨迹是30厘米,那么30厘米的发力过关之后你再逐渐进行20厘米,10厘米

练习,直至达到微动发力。怎么样?就这么简单,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吧?明白了吗?

朋友们,还需要我详细地细述吗?

  五,寸劲的独特训练方法之一------塌掌训练

  有人讲,既然我双掌贴身已经可以放人,那么,如果以手尖接触身体后,猛力一塌掌可产生透力伤人,,这

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不过,通过实践证明:我认为掌握了技术并不等于精熟了功夫,不信,你现在按这种方法试

一试,你同样伤不了人,为什么呢?专项功夫,必须专项训练嘛!这正如有的人可以一击把对方打倒,打飞,打

的吐血,但有的人尽管你知道怎么打,但如果没有专项苦练的话,打在对方身体上,对手同样会若无其事,所以

说:懂了并不是拥有了,想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两个字:实践。

  方法如下:

  (1)左实战式:左手掌指尖轻触壮板,右脚蹬地,身法前摇,同时带动手掌,向前抖臂(坐腕发力)以掌跟

猛击壮板,反复练习。

  (2)徒手单操

  以上述模式抖臂坐腕发力练习,反复进行,力尽为止。

  60日寸劲训练安排如下:

  1---3天手法练习

  4---8天身法练习

  9---10天手法与身法的反复练习

  10---20天发劲练习

  20---30天发劲深化练习

  30---60天强化练习所有内容。

  注:(1)实力必须每天练习。

  (2)所学过的技术(内容)每天功前复习100次。

  (3)每天早晚各练习(全力)1小时左右。

A 准备

我们来看肩胛以及它们和脊椎之间的关系。

观察个体肩胛骨内侧缘与脊椎的相对位置,判断肩胛骨是否有内收(后缩)或外展(前突)的情况。

许多人都会有轻微肩膀前突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多数人习惯于脊椎后凸的坐姿所导致。

注意

若无法辨认出肩胛骨内缘,可以轻轻地触诊。在触诊时,请测试者把手放在背后方便定位。当你找到肩胛骨位置之后,请测试者慢慢把手复位到身体侧边,再观察肩胛骨内缘的位置。

B 评估

a  被评估者的四指宽度将为参照物,可用评估者的四指宽度与之对

比记下差值

b  让被评估者闭眼踏步 30s,放松自然站立

c  背面观被评估者肩胛骨内侧缘与脊柱间间距,是否大于被评估者

四指宽度

d  大于四指宽度则为肩胛骨前引(可以对批两侧肩胛骨分别与脊柱棘突间的距离,距离较宽的一侧为异常,也可能两侧均异常)

C 涉及肌肉

胸小肌

起点:第 3~5 拉肋骨

止点:肩胛骨喙突

功能:拉肩胛骨向前下方

神经支配:胸内侧神经

前锯肌

起点:上 8 或 9 个肋骨外面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

功能:拉肩胛骨向前并紧贴胸廓

神经支配:胸长神经

斜方肌

起点:上项线、枕外隆突、项韧带和全部胸椎棘突

止点:锁骨外侧 1/3、肩峰、肩胛冈

功能:拉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纤维提肩胛骨,下部纤维降肩胛骨

神经支配:副神经

菱形肌

起点:下位二个颈椎和上位四个胸椎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牵引肩胛骨向内上并向脊柱靠拢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

胸小肌、前锯肌紧张痉挛拉动肩胛骨前引,支持肩胛骨缩回的菱形肌、中下斜方肌无力,故导致肩胛骨长期处于前引状态

肩胛下角

继续观察肩胛骨,找出双侧肩胛下角并比较它们的位置。它们等高或是某一侧较高:肩胛骨可能像下图所显示的抬高又降低。

(右侧肩胛骨上抬)

涉及肌肉

斜方肌

起点:上项线、枕外隆突、项韧带和全部胸椎棘突

止点:锁骨外侧 1/3、肩峰、肩胛冈

功能:拉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纤维提肩胛骨,下部纤维降肩胛骨

神经支配:副神经

肩胛提肌

起点:上位颈椎横突

止点:肩胛骨上角和内侧缘上部

功能:上提肩胛骨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

左侧的肩胛下角较右侧高,可能代表左侧斜方肌上部纤维和左侧提肩胛肌较短。

右侧肩胛骨上抬,则右侧的锁骨可能也有抬高的情况,因为两者是由肩锁关节连结在一起的。

肩胛骨旋转是某些软组织紧绷以及其他组织较弱或较松弛造成的结果。

向上旋转:内缘和下角外展远离脊椎;前锯肌和斜方肌下、上部纤维紧绷,以及菱形肌、肩胛提肌、胸小肌纤维较弱向下旋转:内缘和下角朝着脊椎内收;菱形肌、肩胛提肌、胸小肌紧绷,前锯肌和斜方肌下、上部纤维较弱。

我注:肩胛骨上角做垂线,与肩胛骨下角的距离,来判断肩胛骨的向下或向下旋转,肩胛骨下角位置在肩胛骨上角位置内侧约1厘米的距离。肩胛骨上角靠外较多,下角靠内较多,说明肩胛骨处于下回旋状态,会引起肩关节的活动障碍。平时肩胛骨处于上回旋状态的时候较多,便于盂窝承接肱骨头。

注意

评估肩部区域的时候,请不要急着推论与肩部疼痛有关。举例来说,一个人以肩胛骨前突,肱骨头内转的姿势站立,并不代表肩胛骨疼痛是这些骨头结构的解剖位置引起。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肩胛骨和上肢疼痛,可能是颈椎的椎间盘引起的

肩胛骨还可以背离肋骨缘翘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肩胛下角会突起。简称为翼状。

1 其实翼状这个术语主要是用来描述前锯肌无力将肩胛骨固定于肋骨缘时会发生的情况,这并不常见。真正的翼状肩胛骨是因为胸长神经或肌肉本身受损所导致。显然,这不是常见的情况。

注:推墙试验可以验证是否为前锯肌肌力下降:患者面向墙壁站立,距离墙壁大约两步远,患者两手用力推墙。

2 若附着于肩胛骨前方的肌肉缩短,使肩胛骨向前方倾斜,将会导致下角突出。从后方观察的评估结果,可以为身体前方组织的情况提供线索。

3 当稳定肩胛骨的肌减弱时,肩胛抬高或下降时肩胛骨向上或向下旋转,这种运动的肩胛骨(肩肱节律异常)可能造成肩峰下撞击,然后会出现为了避免肩峰撞击损伤,肩胛骨内侧缘在在手臂下降期间可能是突出的。

我注:肩胛骨前方的肌肉缩短,使肩胛骨向前方倾斜,应该是指胸小肌的缩短。可触诊肩胛下角与胸壁的缝隙,两侧对比,可判断出肩胛骨下角是否突出,即肩胛骨是否向前倾斜。

肌骨康复学习笔记集 http://qr14cn/AgzdMa

最近的原先热门**中,首屈一指的大概就是美国心理惊悚片《小丑》了。瓦昆·菲尼克斯精湛的演出,成为第一个可以与2008年《黑暗骑士》中希斯·莱杰平起平坐的「小丑」。

然而近日有物理治疗师观影后爆料,从**中瓦昆·菲尼克斯的背后线条,可以发现瓦昆·菲尼克斯平常并不是太重视背部肌肉的训练。脸书粉丝团「ATX 徒手治疗研究室/洞见物理治疗所」发文表示,瓦昆·菲尼克斯有很严重的翼状肩胛以及肩膀前倾,也因此他可能有高风险得到肩夹挤症候群的症状。

不过,文章中也表示,看瓦昆·菲尼克斯常常举手跳舞,都没有露出痛苦的表情,相关的症状应该是还没发生,但再过几年就不好说了。

夹挤症候群常被误认为五十肩

所谓的夹挤,意思便是软组织被其他地方压迫而生发炎的状况,例如肌腱被骨头挤压而产生疼痛,而肩夹挤症候群在所有的肩关节疾患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和五十肩最大的差异,主要在于五十肩会导致肩关节多方向的动作角度受限明显,例如侧抬或是旋转的动作,严重的时候甚至休息不动也会疼痛,而肩夹挤症候群通常会有以下几点症状:

做活动时容易感到疼痛,休息时症状会减缓。 发生初期肩膀角度受限不严重,除非已经有明显的关节沾黏。 将手侧抬时在某个角度下(通常是40度到90度)最痛,但是侧抬超过90度后疼痛会减缓。

而肩夹挤症候群的发生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肌肉最容易被夹挤,那就是棘上肌。棘上肌是负责肩关节稳定功能,由于它身处的位置,刚好通过肩关节骨头间的小缝隙,因此在做重复抬手时,可能就会压迫到它。

辉馥诊所复健科医师许嘉麟提供

所以,肩夹挤症候群好发于需要常常做高举过头动作的人,例如投手或是游泳选手,或是常搬运重物到高处的人,另外驼背而有圆肩的人也常有此问题,而临床也常遇到因为重训不当,导致肩膀疼痛的民众前来治疗。还有一种族群也容易发生,那就是肩胛骨周围肌肉较无力或是肩胛骨内缘较凸起的人,也易罹患此症候群。

发生了肩夹挤症候群,该如何去处理呢? 避免驼背: 驼背的人会使容纳棘上肌的通道更显狭窄,因此更容易发生夹挤,且驼背会使得肩关节肌肉失衡,甚至导致在做活动时,肩胛骨无法维持稳定,产生夹挤的可能性更加提高。 伸展胸小肌: 胸小肌太紧时,会让肩胛骨呈现内转及前倾的位置,如此也会容易发生夹挤,故可按照图示伸展此肌肉,减少症状。将手轻扶墙角,手肘微弯,身体往另一侧旋转,注意不要耸肩,感到前胸靠近肩膀处稍微紧绷即可,维持10秒,共做10次。 强化肩胛肌肉: 强化肩胛骨内侧和下方的肌肉,可以有助于维持肩胛骨稳定,维持良好姿势。双手放在墙壁上,将肩胛骨往后夹,带动手掌稍微离开墙面,维持约三秒后放松,做20次,过程中注意不要耸肩。若肩膀无法上抬到这个高度,可视情况将手掌往下放低。 强化旋转肌群: 手肘与身体间轻夹毛巾,手肘维持弯曲90度,手拿1KG或是更轻的物品,将手外转,并带动肩胛骨后夹,如图五动作,维持约三秒后放松,做20次,过程中注意不要耸肩,或是上手臂往后导致毛巾掉落。

肌肉的深度拉伸解剖图(医师必备)

不同的准备体式分别着重于身体不同区域的伸展,例如针对肩关节或者髋关节, 主要是伸展肩关节或者扭转髋关节等基本动作。

准备体式的目标是扩大身体目标区域的空间,然后将这种空间融合到接下来的体式当中。

准备体式可以作为在瑜伽练习前或者练习过程中对身体总体的伸展,也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体式进行练习。例如,拆分的鸽王式髋部前侧向外转,后侧伸展,肩膀在头上方完全伸展(见图1、图2、图3)。

下文对几个准备体式进行分析, 这些体式通过增加身体特定区域的活动范围,来为鸽王式做准备。 在下面当中包含了一些额外的准备体式。

图1:髋部前侧外旋

限制外旋的肌肉主要是那些内旋髋部的肌肉。这些肌肉是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增加这些肌肉的长度使髋部在这个体式中外旋更多、更深。

图2:髋部后侧伸展

限制伸展的肌肉是髋屈肌。这些肌肉包含腰肌、内收长肌、内收短肌、腹直肌和缝匠肌。增加这些肌肉的长度帮助髋部伸展更深。

图3:肩膀、手臂向上伸展

超过头的高度,抓住伸展带(或者抓住脚达到最终体式)。负责伸展肩关节的肌肉限制着肩关节的伸曲。这些肌肉包括背阔肌、大圆肌、三角肌后侧和胸大肌。增加这些肌肉的长度使肩部和手臂从头上方向后“够”变得更加容易。

图4:肩膀下部伸展并向内旋

伸展冈下肌、小圆肌和后三角肌的旋转纤维。收缩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胸大肌使肩膀下部向后更深,加强伸展。

图5:肩膀上部伸展并向外旋

伸展大圆肌、背阔肌、胸大肌和肩胛下肌。收缩冈下肌、小圆肌和三角肌前侧,使双手距离更近一些,从而加强伸展。试着让收向反向拉,保持一会儿,通过刺激肌腱伸张感受器使伸展变得更容易。然后双手就会距离更近。

准备体式2——髋与大腿

髋部内旋和外旋

图6:髋部屈曲、外旋并向身体的方向内收

伸展阔筋膜张肌、臀中肌和臀大肌的伸张纤维。收缩下背部肌肉使盆腔摆正向前,手肘弯曲使小腿靠近胸腔。这些动作时为了加强伸展。保护膝关节非常重要,将关节像枢纽一样保持在原本的位置上。

图7:臀部后侧伸展,膝关节屈曲

伸展腰肌、耻骨肌、股直肌、缝匠肌、内收肌长肌和大收肌。收缩臀部肌肉增加髋部屈肌的伸展。弯曲前腿膝盖,屈曲前侧髋关节,躯干上提同样也能加强伸展幅度。试着将后侧膝盖拉向前脚,保持一段时间,刺激伸展肌肉的肌腱伸张感受器,使得伸展变得更有效。

准备体式3——鹰式手臂和肩膀

图1:双肩经身体前侧靠近(内转)

伸展冈上肌、菱形肌和三角肌后侧。收缩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增加伸展幅度。手肘靠近,保持一会儿,通过刺激肌腱伸张感受器使这个体式的伸展更加有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3067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