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解剖小知识,肩关节。
一、骨骼
肩关节指上肢与躯干连接的部分,包括臂上部腋窝、胸前区及肩胛骨所在的背部区域等身体很大的一部分。组成肩关节的骨包括了肱骨、肩胛骨与锁骨。肩关节是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胧骨头组成,故又叫盂肱关节。
二、韧带
肩关节的结构使它成为最灵活的关节,但同时也使它在全身大关节中是最不牢固的关节,为了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关节周围的肌肉与韧带承担了重要的作用,而肩关节的前下部没有肌肉,韧带的增强,这是肩关节的一个薄弱区,肱骨头容易冲破关节囊前下方的薄弱区,移出到肩胛骨的前方,造成肩关节前脱位。
三、肌肉(正侧)
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共有16块
1、上肢带肌--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肩胛下肌。
2、臂肌一一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喙肱肌。
3、胸上肢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
4、背肌一一浅层有斜方肌、背阔肌,深层有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四、肌肉(背侧)
肩部运动与肌肉:
前屈一一三角肌前束、胸大肌锁骨部、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
后伸一一三角肌后束、背阔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
外展一一三角肌中束、冈上肌。
内收一一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
外旋一一冈下肌、小圆肌。
内旋一一胸大肌、肩胂下肌、大圆肌、背阔肌。
五、肩关节运动
前屈、后伸、外展与内收、内旋、外旋。
六、肩袖
肩袖是覆盖于肩关节前、上,后方之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等肌腱组织的总称。位于肩峰和三角肌下方,与关节囊紧密相连。肩袖的功能是上臂外展过程中使肱骨头向关节孟方向拉近,维持肱骨头与关节孟的正常支点关节,肩袖损伤将减弱甚至丧先这一功能,严重影响上肢外展功能。
七、三边孔与四边孔
1、三边孔:指位于腋窝后壁,外科颈水平的三角形间隙其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2、四边孔:指位于肩胛区肩胛骨外缘后外侧的四边形间隙。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骨外缘、肩胛下肌,肩关节囊,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缘,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穿行结构: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和静脉。
八、冠状切面
肩关节的关节囊薄而松弛,下壁尤甚,咐着于关节孟的周缘,上方将孟上结节包于囊内,下方附着于肱骨的解剖颈,关节囊的滑膜层包被肱二头肌长头腱,并随同该肌腱一起突出于纤维层外,位于结节间沟内,形成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偏肩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肩髃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2 穴区神经、血管 13 特异性 14 功效与作用 15 主治病症 16 刺灸法 161 刺法 162 灸法 17 配伍 18 文献摘要 19 研究进展 2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偏肩 1 拼音
piān jiān
2 英文参考Jiānyú LI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偏肩为经穴别名。出《针灸大成》。即肩髃[1]。
穴位 肩髃 汉语拼音 Jianyu 罗马拼音 Chienyu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Bon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I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5 富耶氏 GI15 德国 DI15 英国 Li15 美国 LI15
肩髃为经穴名(Jiānyú LI15)[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2]。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2]。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2]。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4 偏肩的别名髃骨(《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中肩井(《备急千金要方》),扁骨(《外台秘要》),尚骨(《循经考穴编》),肩尖[3],扁骨[3],偏骨[3]。
5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人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
6 特异性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2]。
7 穴名解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2]。
8 所属部位《广韵》:“肩,项下。”《说文》:“髃,肩前也。”段注:“肩头也,髃之言隅也,如物之有隅也。”段注:“凡肩后统于背前为髃,髃之言隅也。”《类经·十二经脉》注:“肩端骨罅为髃骨。”此穴在肩之髃骨处,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为穴名。穴当肩角,故名肩髃。[3]
9 肩髃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4][5]。
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2]。
肩髃位于肩部,锁骨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处;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时,在肩峰锁骨关节前缘下际出现二个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6]。
肩髎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肩髃穴的位置(肌肉)
肩髃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2]。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或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间取穴[7]。
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11 穴位解剖肩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皮肤由锁骨上神经的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较致密。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入该肌,穿经三角肌下囊,至冈上肌腱。前肌由腋神经支配,后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深刺透极泉可达臂丛附近。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2]。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5]。
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5]。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并有旋肱后动、静脉通过[6]。
13 特异性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14 功效与作用肩髃有通经活络,疏散风热的作用。
肩髃有活血散风、通利关节作用[2]。
肩髃穴是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阳跷脉主司运动,阳明经筋结于肩部,本穴又位于肩部,故是治疗肩臂疼痛、手臂挛急不举、半身不遂的主穴[7]。
凡穴位与他经交会者,为会穴,在治疗上,则兼及与会之经之症。肩髃穴有理气化痰、舒筋利节之功。[3]
15 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肩髃穴主治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瘾疹、瘰疬[5]。
肩髃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2]。
肩髃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项强,齿痛,瘰疬,瘾疹;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6]。
肩髃穴是治疗上肢不遂和肩关节疾病的首选穴[7]。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举;风热,瘾疹,瘰疬[7]。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
其它:高血压,乳腺炎,荨麻疹。
16 刺灸法 161 刺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5]。
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15寸[2][6]。
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15~2寸;或向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有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7]。
1透极泉穴,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2~3寸。
2治岗上肌腱炎时,垂臂,针与穴位下外侧皮肤呈50度夹角,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水平方向针刺10~15寸,针刺2寸时,可刺入冈上肌。
3斜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向肩内陵、肩 、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
4横刺,上肢外展牵制时,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胀。
注意:行针时禁忌活动肩部,否则易发生弯针,甚至折针的现象,故有“已针不可摇,恐伤针”之说[7]。
162 灸法可灸[2][5][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17 配伍阳溪肩髃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2]。
阳溪配肩髃、曲池治瘰疬[2]。
阳溪配阳溪治风疹[2]。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列缺,治半身不遂[7]。
肩髃配条口透承山,治肩凝症[7]。
肩髃配风门、中渚、大杼,治肩背红肿疼痛[7]。
肩髃配曲池、天池、天井、三间,治瘰疬[7]。
肩髃配悬钟、肩髎、肩贞,治肩周炎[7]。
肩髃配肩髎、肩贞、臑俞,有活络止痛作用,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肩髃配阳溪,有疏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风疹。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上肢不遂。
18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肩中热,指、臂痛,肩髃主之。
《针灸大成》:主中风手足不遂,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可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
《百症赋》:肩髃、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若灸偏风不遂,七七壮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当灸不畏细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唐鲁州刺史库狄钦,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髃,针进即可射。
《外科大成》:乳痈,乳毒,乳巖。
19 研究进展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按揉肩髃穴后,测肢体末端血流图比较,结果表明动脉弹性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增加,血管流通量增加,血管周围阻力减少[7]。
肩周炎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大多数为慢性发作,主要临床症状是肩关节周围的疼痛,这种疼痛一般跟天气有关,受风寒以后肩关节的疼痛便会加重,严重的肩周炎症状在夜间疼痛可能会更加剧烈。还会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随着疾病的发展,可能会造成肩关节向各个方向活动都受到限制。
在治疗上局部可以外敷活血药物,搭配进行理疗,如艾灸等治疗。还可以进行局部的推拿。剧烈疼痛可以口服消炎药来止痛。若是经过这些治疗效果还是不好,可以再行局部封闭或是小针刀治疗,再严重的话就考虑手术。肩周炎的患者应该免受凉,活动量小,还应经常进行肩关节锻炼,免得症状加重。
肩周炎在治疗上可以考虑给予局部的外敷活血药物,还可以辅助理疗仪烤电、针刺、艾灸等治疗。如果经过上述治疗效果不明显,可以考虑给予局部封闭或者小针刀治疗,再严重者可以考虑进行微创手术。肩周炎的患者应该注意避免肩部着凉,活动量不要大,要经常进行肩关节的活动,以防止粘连的症状进一步加重。
脑卒中发生后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以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较多见
1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Subluxation)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60%~70%,好发于BronnstrumⅠ-Ⅱ期肌张力低下的阶段半脱位本身并不会造成肩关节疼痛,但它极易造成肩关节损伤进而引起疼痛,因此在治疗中应引起重视
(1)病因及发病机制肩关节是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的球窝关节,肱骨头大,关节盂小而浅,有2/3的肱骨头位于关节盂之外,这虽然有利于肩关节进行各个方向大范围的活动,但却使肩关节的稳定性下降缺失的稳定性可以由肩关节周围强壮的肌肉给予部分补偿正常情况下,肩胛骨关节盂朝向上前及外侧,这种向上倾斜的关节盂的结构在预防向下脱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肱骨头向下移位时必须先向外侧移动当上肢处于内收位时,关节囊上部及喙肱韧带紧张,被动地阻止了肱骨头的侧向移动,也就防止了向下脱位,被称为“肩关节的锁定机制”当上肢负重时,冈上肌加强了关节囊的水平张力;当上肢外展时,该锁定机制不再发挥作用由于上肢外展或前伸时,关节囊上部变得松弛,所以肩关节的稳定性必须由肌肉收缩来保障,维持关节的稳定几乎完全依赖于旋袖肌
造成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肩关节锁定机制的丧失:脑卒中软瘫期,由于肩胛骨上提肌向上旋转的前锯肌及斜方肌等肌张力下降,在上肢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引起肩胛骨下移和向下旋转,关节盂向下倾斜,造成肱骨在体侧相对于改变了位置的肩胛骨而言处于外展位,破坏了正常的关节盂向上倾斜所提供的“肩关节的锁定机制”,使肱骨头向下滑动而产生半脱位
2)肩周围固定肌功能低下:以三角肌,尤其是冈上肌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瘫痪肌张力低下被认为是造成肩关节半脱位的重要原因这些肌肉瘫痪后在上肢重量的牵拉下可产生肩关节半脱位
3)不恰当的护理:处于弛缓性瘫痪期的患者,在翻身坐起转移等的过程中,未给予肩关节适当的保护,甚至在辅助时牵拉患侧上肢,这也常常是造成肩关节半脱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临床表现肩关节半脱位并非于偏瘫后马上出现,多于患者开始坐和站等活动后才发现早期患者可无任何不适感,有些患者当患侧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过久时可出现下坠的不舒服感或疼痛,这种疼痛可以在上肢被支持或被上举时得到缓解或消失查体可见: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明显肌肉萎缩,关节囊松弛,肱骨头向下移位,呈方肩畸形,关节盂处空虚,肩峰和肱骨头之间可触及明显的凹陷从后面看,肩胛骨沿胸壁下移,向下旋转,靠近脊柱,肩胛下角内收明显并且比另一侧低肩胛骨的内侧缘被拉离胸壁,成为“翼状”肩胛
(3)检查方法
1)触诊检查:患者取端坐位,躯干保持稳定,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身体的两侧治疗师用食指触摸肩峰和肱骨头上方之间的凹陷,以横指宽为单位进行判定,记录为半横指一横指一横指半等注意评价时应对双侧肩关节进行比较
2)X线检查:
①检查体位: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掌心朝向体侧
②投照方法:X线管中心高度与锁骨外侧端的上缘一致,中线与肱骨头中线一致,管球向足侧倾斜15°,距离为1m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投照双侧上肢,测量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双侧比较
(4)诊断标准
①肩峰下可触及凹陷;②两侧肩关节正位片上病侧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大于14mm,或病侧与健侧相比,病侧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大于健侧10mm或以上
(5)治疗
1)治疗目的:
①纠正肩胛骨的位置以恢复肩关节原有的锁定机制
②刺激肩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的活动及张力
③在不损伤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前提下保持肩关节无痛性的全范围的被动活动度
④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保护易受伤的肩关节
2)治疗方法:
①纠正肩胛骨的位置:纠正肩胛骨的位置重点是抑制使肩胛骨下沉后撤和向下旋转的肌肉的肌张力,增加肩胛骨的活动性治疗师可以通过手法向需要的方向活动肩胛骨向偏瘫侧翻身和肘伸展位负重向两侧转移重心等方法来解除肩胛骨的痉挛状态,纠正肩胛骨的位置之后,要进行肩胛骨主动运动的训练,增强肩胛骨的活动性例如:患者取仰卧位,肩关节90°屈曲,肘关节伸展,做上肢向上去够天花板和向下返回原位的动作,完成肩胛骨的内收外展运动;或患者取坐位,双手十指交叉,双上肢在身体前面下垂,做双侧的耸肩动作,完成肩胛骨的上提与下制运动
②刺激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所有刺激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方法,如滚筒运动和桌面擦拭运动等均可用于激活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通过患侧上肢负重对上肢关节的挤压,反射性地刺激肌肉的活动,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另外,治疗师可以利用手法进行关节挤压,刺激肩周肌肉的活动,具体方法是: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治疗师用双手环握住患者的上臂,向上进行关节挤压的同时使肩关节外旋,再使肩关节内旋恢复原位,反复数次后肱骨头就可能被拉回到关节盂内
③维持肩关节无痛性的全范围的被动活动度: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容易出现肩痛和关节活动受限,所以维持关节无痛的全范围的活动度十分重要在治疗活动中治疗师要注意,一旦出现疼痛应立即减小活动度或改变支持的方法,矫正肩胛骨的位置并充分支持肩关节通常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④保护易受伤的肩关节: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肩关节不仅在被动活动上肢或进行其他治疗性活动时必须避免引起疼痛而且在帮助患者在床上移动或转移到轮椅上时也要保护好肩关节,避免引起疼痛,坐位时应对患侧上肢给予支持,坐在轮椅中时多建议使用轮椅桌对吊带的使用争议较大,不仅吊带的有效性值得怀疑,而且吊带的使用还可能会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概括起来包括:
a加剧患者对患侧上肢的失认,使患侧上肢从全身运动中功能性分离
b加重或强化了患侧上肢的痉挛模式
c阻碍了因身体姿势或平衡受破坏时,患侧上肢所产生反应动作的能力
d在步行中,妨碍了患侧上肢代偿性摆动
e阻碍了正常感觉的输入
f由于制动或压迫,不利于血液与淋巴液循环
2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障碍”
(rex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SD),是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病率约为125%~320%其典型的表现是肩痛患手浮肿和疼痛,皮温升高,消肿后手部肌肉萎缩,甚至挛缩畸形
(1)病因及发病机制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1)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学说:交感神经支配血管运动系统和皮肤腺体,当受到疼痛脑部病灶情绪变化等因素的刺激时会出现血管运动系统和皮肤腺体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局部瘀滞性充血水肿
2)肩-手泵功能障碍学说:Moberg认为肩手的血液回流有赖于肩泵和手泵,而肩泵和手泵的动力来自肌肉的收缩活动,瘫痪后肌肉活动减弱或消失,血液回流缺乏动力,因而造成上肢远端的水肿
3)腕关节持续屈曲受压:患者卧床或坐在轮椅里时,可能未注意到腕关节处于过度掌屈位,血管造影证明,过度的屈腕可使血液回流受阻当患者坐在轮椅中时,因为他的体重向患侧倾斜,会进一步压迫腕关节而使静脉回流更加受阻
4)腕关节过度伸展:在治疗中,患者的腕关节可能被无意地超越了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因而损伤关节及周围组织
5)静脉输液:急性期需静脉输液时,不少护士喜欢用患手背静脉输液以解放健手,如果输液时液体渗入到周围组织中,就会发生明显的水肿
6)患手意外损伤:如向患侧跌倒时损伤患手接触过热容器烫伤等均可导致患手水肿
(2)临床表现及分期Ⅰ期:患者的手突然出现肿胀,很快发生明显的运动受限,水肿以手的背部最为显著,通常向近端止于腕关节,皮肤皱褶消失,触及患手有柔软感及膨胀感;手的颜色发生改变,呈橘红色或紫色,特别是当患臂垂于体侧时更明显;患手皮温较健侧高,有时有潮湿感,指甲变得苍白不透明;患侧肩关节和腕关节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特别是前臂旋后和腕关节背伸掌指关节屈曲明显受限,看不到掌指关节处的骨突起,手指外展严重受限,近端指间关节僵硬膨胀,几乎不能屈曲,也不能完全伸展,远端指间关节伸展,不能或几乎不能屈曲被动运动易引起剧烈疼痛是肩手综合征的一大特点,Ⅰ期一般持续3~6个月,这个阶段如积极治疗常常可以改善症状并控制其发展,未及时治疗的患者中,有些逐渐自愈,有些则很快转入第Ⅱ期
Ⅱ期:肩痛和手的水肿减轻,患手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常可出现类似Dupuytren挛缩样手掌腱膜肥厚,手指的关节活动受限越来越明显,X线透视可见患手骨质疏松样变化,肉眼可看到在背侧腕骨之间及与掌骨连接区域出现坚硬的隆起
Ⅲ期:水肿和疼痛可完全消失,但关节的活动性则永久丧失,固定于一种典型的畸形状态,表现为:
①腕关节掌屈并偏向尺侧,背屈受限,腕骨上的隆起更加坚硬和明显
②前臂旋后严重受限
③掌指关节不能屈曲,拇指和食指间部分萎缩并且无弹性
④近端和远端指间关节固定于轻度屈曲位,即使能做屈曲也是在很小的范围内
⑤手掌变平,大小鱼际肌明显萎缩
(3)诊断目前肩手综合征尚无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上田氏认为脑卒中患者如存在肩痛上肢及手指肿胀,无论有无手指疼痛,即可诊断为肩手综合征不过应排除局部外伤感染周围血管病等所引起的浮肿
(4)预防预防肩手综合征的重点在于避免所有引起水肿的原因注意患者上肢和手的正确位置的摆放;当患侧上肢进行肘伸展位的负重训练时要格外小心,避免腕关节的过度背屈;尽量避免在患手上做静脉输液;避免患侧上肢尤其是手部的外伤
(5)治疗在肩手综合征的早期,刚刚出现水肿疼痛和活动范围受限时就采取积极的治疗,能够获得最好的效果即使在数月之后,如果仍有炎症反应疼痛和水肿,治疗也可能是有效的一旦发生了挛缩固定,各种方法几乎都没有任何效果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快地消除水肿,减轻疼痛和僵硬
1)体位摆放:保持良好的卧和坐姿,卧位时可将患侧上肢适当抬高,坐位时,把患侧上肢放在身前的桌子上,当患者坐在轮椅里时,建议使用轮椅桌,避免患侧上肢和手悬垂在身体外侧甚至轮椅外侧
2)避免腕关节屈曲:为了改善静脉回流,可佩戴小型腕上翘夹板支持腕关节,使腕关节24小时保持背屈位夹板一直佩戴到水肿和疼痛消失手的颜色正常为止
3)主动运动:在治疗中应尽量要求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因为肌肉收缩可以起到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从而减轻水肿可以刺激患侧手臂随意运动的活动都可以应用,但在疼痛和水肿消除之前,应避免进行肘伸展位的负重训练
4)被动运动患侧上肢和手指的被动运动对防治肩手综合征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些活动应非常轻柔的进行,避免引起疼痛,实际上,任何会引起疼痛的活动和体位都应避免所有活动均可在患者仰卧位患侧上肢抬高以利于静脉回流的状态下进行
5)向心性加压缠绕手指(图4-4-57)是一种简单安全经济且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图4-4-57向心性加压缠绕手指
治疗师用一根直径1mm~2mm的长线绳从手指远端向近端缠绕首先缠绕拇指,然后再缠绕其他手指,最后缠绕手掌直到腕关节以上缠绕时先将绳子的一端对折做成一个小环,然后从远端快速有力不留间隙地向近端缠绕至指根,缠完后,立即从指端绳环处拉开缠绕的线绳
6)冰疗治疗师将患者的手浸入加入冰块的冰水中,冰与水的理想比例为水占三分之一,冰占三分之二,这样的温度即便于手的浸入,而且冰的不断融化使水温保持冰冷
分3次泡手,两次浸泡之间有短暂的间隔,治疗师应与患者的手一同浸入,便于确定浸泡的耐受时间
7)皮质激素类口服治疗
8)交感神经阻滞
其分布情形也因男女的性激素和遗传特质的差别而不同。因为皮下脂肪组织分布不同,女性身上的肌肉通常比男性少。 依照肌肉组织的形态和分布地方可分为三种: 横纹肌组织 平滑肌组织 心肌组织 横纹肌看起来象是由一束发状腺组成的,每条肌纤维均有横纹。它又称为随意肌或骨骼肌。但这些名称并不是很恰当,因为有些横纹肌如口轮匝肌和眼轮匝肌就不是附着在骨骼上;而喉部和食道上部的横纹肌在收缩时,并不需要意志的控制和指挥。成人身上真正的横纹肌约占人体总重量的40%。 平滑肌不能由意志控制,所以又称为不随意肌。它是由细长的细胞或肌纤维构成的,没有横纹,主要分布在体内中空器官的周壁上。内脏、呼吸道和尿道的平滑肌共占人体体重的5%-10%。 心肌是人体最重要的肌肉,是由肌纤维以一种极为复杂的方式交织而成的,构成了心壁。 横纹肌、平滑肌核心肌组织不仅形态不同,就连其运作情形也互异。平滑肌收缩速度很慢,但确是永不倦怠的;而横纹肌收缩速度非常快,但容易产生倦怠感。至于心肌不但可快速收缩,而且又永不倦怠,是一种极为强健的肌肉,因此能使心脏不断地搏动,直到生命结束为止。 我们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有肌肉。肌肉有三种: 心脏的肌肉叫心肌,由于它的收缩与舒张,才保证了心脏的不断跳动。 在血管、胃肠、膀胱、子宫、支气管、瞳孔周围以及毛发根等地方的肌肉叫平滑肌。平滑肌有较大的伸展性,它能够拉长,扩大,收缩起来缓慢而持久。 骨肉紧相连,骨肉常并称。因为肌肉附着在骨骼上面,所以称之为骨骼肌。骨骼肌的肌肉纤维有许多明亮和暗淡的横纹,所以过去又叫做横纹肌。不过,面部的一些肌肉并不附着在骨头上,而是附在皮肤上的。这些肌肉可以用来表达喜怒哀乐各种情感,故而又叫表情肌。但由于它们也是有横纹的肌肉,所以仍归类于骨骼肌。心肌也有横纹,但心肌是种特殊的肌肉结构,与骨骼肌不一样。 科学工作者研究后认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平滑肌出现得较早,而骨骼肌出现得最迟。 骨骼肌是通过肌腱固定在骨骼上的,它带动骨和关节,使我们做出各式各样的姿势和动作。当我们把一块糖放进嘴里时,就得让手臂上的肱二头肌和其它肌肉协同才能完成。 我们可以命令手指翻书,也可以命令双脚走路,但我们无法叫胃肠不运动。所以能够根据人的意志随意运动的骨骼肌又叫随意肌;心肌和平滑肌不受自我意志的控制,故而又叫不随意肌。平时所说的肌肉,都指骨骼肌。 人体有639块骨骼肌,总重量随年龄而有所不同:新生儿还不到体重的1/4;成年后一般约占人体体重的40%;经常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肌肉比较发达,可以占到体重的一半左右;到了老年肌肉萎缩,水分减少,肌肉重量就可能减少到体重的25%。肌肉重量的增减,并不是数量上有了变化,而是肌肉纤维粗细不同的缘故。 1996年,美国两名科学家宣称,他们在头部发现了一块新的肌肉,其作用是帮助咀嚼食物。如果这样,那么,骨骼肌总数也就增加到640块了。 肌肉在拉丁文里是由"小老鼠"演变而来的。在希腊文里,"肌肉"和"老鼠"的意思完全一样。不过,同是肌肉,它们的模样却有很大差别:有的细长,有的粗短,有的呈三角形,但多数肌肉为梭子状,中间宽大,两头尖细。 肌肉的大小也不一样。例如,成年人大腿上的股四头肌常有2千克重,而耳朵里的镫骨肌长不足0.2厘米,轻得可怜,然而,它却有调节音响的作用。 每块肌肉都由许许多多的肌纤维组成,它们很结实,但长短悬殊。短的只有0.1厘米,长的可以超过33厘米。 人体肌肉及其分布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器官,广泛分布于人体各部 ,在神经系的指挥下,完成随意运动 。 1肌肉的形态结构 肌肉按形态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类。 每块肌肉按组织结构可分为肌质和肌腱两部分。肌质位于肌肉的中 央,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功能;肌腱位于两端,是附着部分,由 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每块肌肉通常都跨越关节附着在骨面上,或一 端附着在骨面上,另一端附着在皮肤。一般将肌肉较固定的一端称 为起点,较活动的一端称为止点。 2肌肉的辅助结构 肌肉的辅助结构主要有筋膜、滑液囊和腱鞘,是肌肉周围的结缔组 织所形成的结构,有保护肌肉和辅助肌肉运动的作用。 3全身各部的主要肌肉 人体全身的肌肉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1)头颈肌:头颈肌可分为头肌和颈肌 。 头肌可分为表情肌和咀嚼肌。表情肌位于头面部皮下,多起于颅骨 ,止于面部皮肤。肌肉收缩时可牵动皮肤,产生各种表情。咀嚼肌 为运动下颌骨的肌肉,包括浅层的颞肌和咬肌,深层的翼内肌和翼 外肌。 (2)躯干肌: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和腹肌等。 背肌可分为浅层和深层。浅层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深层的肌肉较多 ,主要有骶棘肌。 胸肌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和肋间肌。 膈位于胸、腹腔之间,是一扁平阔肌,呈穹窿形凸向胸腔,是主要 的呼吸肌,收缩时助吸气,舒张时助呼气。 腹肌位于胸廓下部与骨盆上缘之间,参与腹壁的构成。可分为前外 侧群和后群。前外侧群包括位于前正中线两侧的腹直肌和外侧的三 层扁阔肌,这三层阔肌由浅而深依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 、肌。后群有腰方肌。 (3)四肢肌:四肢肌可分为上肢肌和下肢肌。 A上肢肌:上肢肌结构精细,运动灵巧,包括肩部肌、臂肌、前臂 肌和手肌。 肩部肌分布于肩关节周围,有保护和运动肩关节的作用。其中较重 要的有三角肌。 臂肌均为长肌,可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有肱二头肌、肱肌 和喙肱肌;后群为伸肌,为肱三头肌。 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多为长棱形肌,可分为前、后两群。 前群为屈肌群;后群为伸肌群。 手肌位于手掌。分为外侧群、内侧群和中间群。 B下肢肌: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髋肌起自躯干骨和骨盆,包绕髋关节的四周,止于股骨。按其部位 可分为两群。 髋内肌位于骨盆内,主要有髂腰肌、梨状肌和闭孔内肌。 髋外肌位于骨盆外, 主要有臀大肌、臀中肌、 臀小肌和闭孔外肌。 大腿肌分为前、内、后三群,分别位于股部的前面、内侧面和后面。 前群有股四头肌和缝匠肌。 内群位于大腿内侧,有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 等。 后群包括外侧的股二头肌和内侧的半腱肌、半膜肌。 小腿肌可分为前、外、后三群。 足肌可分为背肌与足底肌。
希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