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诊的常脉象与临床意义

切诊的常脉象与临床意义,第1张

在祖国医学有关脉学的专著中所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现将临床常见的14种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分述如下:

(1)浮脉

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的虚脉。

(2)沉脉(附伏脉)

脉搏显现部位深。轻取不显,重按始得。此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

伏脉:比沉脉显现部位更深,重按推筋着骨始得。为邪气内闭或剧烈疼痛或厥证。

(3)迟脉

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

(4)数脉(附疾脉)

脉搏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多于90次)。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常见于热性病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

疾脉: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0次左右),多属阳气极盛,阴气欲竭,或元气将脱的重证。

(5)滑脉

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6)涩脉

脉来涩滞不畅,如刀刮竹,多属精亏、血少、气滞、血瘀,常见于贫血、失血、产后及血瘀等疾患。

(7)弦脉

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8)紧脉

脉来绷急,应指有力,如绳索绞转,脉的张力大,脉跳有力。主寒证,痛证及宿食。见于外感风寒、剧痛等。

(9)缓脉

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洪脉(附大脉)

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主热证,阳热亢盛。常见于高热病人。

大脉:脉形大而无来盛去衰之势,多是病势进展之象,所谓大则病进(大而有力),也主正虚(大而无力)。

(11)细脉(小脉)

脉形细如线,脉形窄,波动小。主虚证(气虚血少)。常见于诸虚劳损,慢性病患者。

小脉也即细脉,主病与细脉同。

(12)促脉

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13)结脉

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慢而不规则的间歇,为阴盛寒积或气血瘀滞,见于气滞血瘀,痰结食积,症积、疝痛等。结而无力为气血虚衰,见于虚劳久病及各类心脏病所致的心律不齐。

(14)代脉

脉来歇止,止有定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即有规律的间歇,脉搏动到一定至数歇止一次,歇止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之征象,可见于心律失常的二联律,三联律等。

翼点概念?有何临床意义?

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

临床意义:

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且深面有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Heubner's回返动脉出现恒定,但管径、数目及走行可有变异经翼点入路在大脑前动脉下壁解剖可减少损伤Heubner's回返动脉。

翼点解释

额骨、顶 骨、颞骨和蝶骨大 翼4骨相交处所形 成的“H”形骨缝, 位于颞窝内,颧弓 中点上方两横指( 或35~4cm)处,此处骨质菲薄,内有 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简述翼点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翼点是由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四骨交 界处,呈H形的区域。翼点为颅盖骨最薄弱处,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通过,如骨折极易造 成脑膜中动脉损伤而致硬膜外血肿。

翼点的名词解释

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

翼点是有那几快骨组成

翼点就是:颞骨,额骨,顶骨三块组成的一条呈"H"型的缝!就是我们常说的"太阳穴"的位置!

解释解剖学翼点,白线

翼点:在颅骨侧面,体表解剖就是大概在你太阳穴的地方,这里是由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在这里会和,形成了一个H形的缝,比较薄弱,内面常有血管沟,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容易损伤,称为翼点;

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有两侧三层扁肌腱膜纤维交织而成,上方起自剑突,下方至于耻骨联合,坚韧而缺少血管,中点有脐环。

异常结果:检查结果为阳性,即出现腰痛或患肢放射痛,仰卧挺腹试验阳性的基础是神经根周围是否存在软组织损伤和无菌性炎症,仅有椎间盘突出而无以上病理基础,该试验阴性。  需要检查的人群:腰部疼痛,四肢有异常疼痛的人群。

主要用于确诊疑似桥本甲状腺炎。TGAB是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缩写,是1组针对甲状腺球蛋白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多克隆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清中常见的抗体之一。TGAB对甲状腺无损伤作用。

静脉 正常胸壁静脉不易显现,当上腔或下腔静脉阻塞时,可见胸壁静脉充盈或曲张。

 皮下气肿 胸部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时称为皮下气肿。以手按压皮下气肿的皮肤,可出现捻发感或握雪感,听诊可闻及类似捻发音。

 胸壁压痛 可见于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胸壁软组织炎、肋骨骨折及白血病患者。

 肋间隙 吸气时肋间隙回缩提示呼吸道阻塞。肋间隙膨隆见于大量胸腔积液、张力性气胸、严重肺气肿;亦可见于胸壁肿瘤、主动脉瘤、婴儿和儿童心脏明显肿大者。

肌酐分为血肌酐和尿肌酐两类。

1、血肌酐的临床意义:

血中的肌酐由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组成。内生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在肌肉中,肌酸主要通过不可逆的非酶脱水反应缓缓地生成肌酐,再释放到到血液中随尿排泄。因此血肌酐与体内肌肉总量关系密切,基本上不受饮食、高分解代谢等肾外因素影响,在外源性肌酐摄入量稳定,体内生成量恒定(每日20mg/kg)的情况下,血肌酐浓度主要取决于肾小球滤过功能。 但是血肌酐与肌酐清除率并不完全一致,肌酐清除率较血肌酐更为敏感。在肾功能减退早期(代偿期),肌酐清除率下降而血肌酐却正常。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50%以上时,血肌酐才开始迅速上升,因此当血肌酐明显高于正常时,常表示肾功能已严重损害。由于肌酐清除率还受到肾小球浓缩功能的影响,在肾浓缩功能受损的情况下,血肌酐就是反映肾小球功能的最可靠指标。正常男性血肌酐为53—106gmol/L,女性为442—972gmol/L。

2、尿肌酐的临床意义:

尿肌酐增高:尿肌酐排泄量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某些消耗性疾病、肝脏疾患、糖尿病、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发热以及饥饿等。 尿肌酐减少尿肌酐排泄量减少见于肾脏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瘫痪、伤寒、破伤风、结核等消耗性疾病及肌肉萎缩和肌肉营养不良等。

五、肾病患者肌酐偏高或偏低的原因  肾病患者在临床检查中会出现肌酐的波动,表现为血肌酐高于正常值,而尿肌酐低于正常值。

这是由于肾脏在受到各种病因的侵犯后,先是受损的肾脏固有细胞发生表型转化,形成病理变化,刺激肾脏内成纤维细胞转化成肌成纤维细胞,又同时侵犯并激发了固有的正常肾组织,发生同样的病变,从而形成了肾脏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扩大激发式的蔓延过程,从而进入了器质损伤期(即肾功能损伤期),此时由于肾脏不断造成损伤,其排泄废物的功能有所降低,就造成了肌酐等毒素在体内的聚集,从而出现血内肌酐、尿素氮升高,尿中肌酐下降,双肾滤过率下降等。同时患者还会有高血压、高度浮肿等身体其他症状。

六、肌酐片、ast-120活性炭等药物在降低肌酐中的应用 在西医方面来说,直接降低肌酐的药物有很多,如我们平时所说的肌酐片、爱西特、尿毒清,还有如今刚刚研制的什么ast-120活性炭药物等等,尽管药物多种多样,药名形形色色,专家认为,不管是肠道排毒,还是利用药物的吸附和修复双重作用进行快速排毒,无非都是人工排毒,它们在理论上只能起到替代肾脏的功能,不能对已经受损的肾脏起到修复作用,且如果长期如此,会使尚有功能的肾脏也会逐渐丧失,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和治疗,最终还将会走入尿毒症。

所以,在临床上,尤其是尿毒症初期的肾病患者,不能单纯的依赖西医进行治疗,易西医对症处理,中医从发病根本进行治疗,方能阻止肾脏纤维化的蔓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7848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7
下一篇2023-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