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膝位关节运动的角度变化和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伸膝位关节运动的角度变化和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第1张

就是到你能完全伸直膝盖为止,也就是你的大腿和小腿呈一条直线,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还能继续伸膝,就代表膝关节伸展的活动度过大。站立时候如果膝关节到了过伸的位置,从侧面看上大腿与小腿形成一个向后的弧形,所以也有人把膝过伸叫做膝反弓。

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腿向后弹出,人的重心明显往后倾斜。是引起异常步态的原因之一。

有两种简单的视觉方法可以用来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超出了“正常的屈伸范围”(判断膝盖超伸)

一、站立时大小腿之间的角度超过了180,呈“C”形(从正侧面看) 。

二、小腿腹相对于脚跟的位置远远靠后(肌肉异常发达的不算!!)。

膝反张的分类

1、膝前瘫痪或肌力低下型(由于股四头肌瘫痪或肌力低下,腘绳肌力减弱,膝关节不能稳定于伸直位,负重时强迫后伸位行走)

2、膝后瘫痪或肌力低下型(腘绳肌及小腿三头肌均瘫痪或肌力低下,膝后包括关节囊,韧带等松弛,可引起膝关节过伸)

3、膝关节本身骨性变化,至膝关节位置不正常。

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度(﹤10°)、中度(10°~30°)、重度(﹥30°)

根据功能状态分为:静态膝反张(多见于脊髓损伤、痉挛性脑瘫患儿)、动态膝反张(多见于脑卒中患者)

2

膝反张产生的原因分析

1、小腿三头肌张力高,导致踝关节背曲受限

2、股四头肌张力高或挛缩,牵张膝关节过度伸展

3、股四头肌无力,此时患者靠膝反张来维持膝关节伸展而保持直立位

4、腘绳肌及小腿三头肌无力,同样靠膝反张来维持直立位

5、伸肌肌力和屈肌肌力严重不平衡,即屈肌肌力过小

6、髋关节的屈曲挛缩,骨盆旋后,或是臀大肌后伸无力,都可以引起膝关节的过伸

7、躯干的控制能力对膝关节的过伸也有影响

8、一侧膝关节无力导致对侧代偿膝过伸

9、膝塌陷步态时采用膝过伸代偿

10、躯干前屈时重力线落在膝关节中心前方,促使膝关节后伸以保持平衡

11、支撑相伸膝肌痉挛

12、胫前肌无力,导致足下垂内翻畸形

13、髋膝踝关节运动序列异常,如站起来时伸 膝过快而伸髋过慢

相关肌肉群

绝大部分的膝盖超伸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我们相关各个肌肉群相互间的不平衡导致的。

一、两组对抗肌群附着于骨盆前侧:

1)腹肌(腹直肌,腹外斜肌)从前向上拉动骨盆。

2)髋屈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髂腰肌,缝匠肌)从前施加向下的力。

二、两组对抗肌群附着于骨盆后侧:

3)腰背伸肌从后施加向上的力。

4)臀部肌(臀大肌,腘绳肌)从后向下拉动盆骨。

可以得出:

膝盖超伸=大腿前部肌肉、小腿后侧肌肉较强(过度紧张)+大腿后侧、臀部肌肉较弱(过度拉伸)

紧张的肌肉一:大腿前部肌肉

紧张的肌肉二:小腿肌肉

较弱的肌肉一:臀部肌肉

胆囊

一、概述

胆囊炎与胆石症是腹部外科常见病。在急腹症中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而居第三位。如处理得当,治愈率可达85%以上,但仍有部分效果不满意,值得研究。胆囊炎与胆石症关系密切,炎症可促使结石形成,而结石梗阻又可发生炎症,二者往往合并存在。在胆囊炎的病例中,90%以上属结石性的,余者为非结石性胆囊炎,两者在临床过程等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晚近由于诊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B型超声波检查用于临床,二者诊断较过去容易,为减少其内容上的重复,故一同叙述之。

从发病率上看胆囊结石的发病在20岁以上的人便逐渐增高,女性以45岁左右达到高峰,男性在更年期以后也明显升高,儿童少见,一般中年以上者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9~3,经产妇或肥胖者也多见。原发性胆管结石者以20~40岁为发病高峰,青壮年多见,无性别差异。从地域来看,在我国、日本原发性结石,特别是肝内结石发病率高,我国南方农村更为常见,而欧美等西方国家较少见。在胆囊结石方面,我国北方及西北则较南方为多见。另外,有的胆石没有症状即所谓“ 静止结石”,或很少症状,仅在尸检或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故本病的实际发病率较临床为高。

解剖生理概要:

(一)胆管系统 胆内胆管经多级汇合成左、右肝管。左肝管长约为1.5cm,右肝管长约为1cm,两者直径均约为0.3cm。左、右肝管在肝门处汇合成肝总管,长约3~5cm ,直径约为0.4~0.6cm,有时来自肝叶(段)的肝胆管可与肝外胆道某处汇合,此即副肝管。术中注意识别。当其与胆囊管汇合即成胆总管,长约7~9cm,直径约为0.6~0.8cm。正常时壁薄呈天兰色,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门静脉右前方,肝动脉右侧下行,经十二指肠球部后方,胰头后面的胆总管沟,斜行进入十二指肠第二段后内侧壁,70%的人在此处与胰管汇合成膨大的壶腹(Vater壶腹),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口径约0.9cm,此汇合处有括约肌围绕(称Oddi括约肌)可控制胆汁、胰液的排出(图2-68)。结石亦常易嵌顿于此。

(二)胆囊 呈梨形长7~9cm,宽2.5~3.5cm,其容积为30~50ml,分为底、体、颈三部。底部游离,体部位于肝脏脏面胆囊床内,颈部呈囊状与胆囊管相连,称哈德门(Hartmann)氏袋,结石常嵌顿于此。胆囊管长2~4cm,直径约0.3cm ,其内有螺旋式粘膜皱襞,称海士特(Heister)氏瓣,有调节胆汁出入作用。胆囊管及其开口处变异较多,手术中应予以注意。胆囊动脉来自右肝动脉,静脉直接由胆囊床引流入肝内门静脉。

(三)胆囊三角 由胆囊管、肝总管及肝下缘所形成的三角(Calot 三角),其中有胆囊淋巴结、胆囊动脉通过。进行胆囊切除术时,需仔细辩认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有重要意义。

(四)胆囊和胆管的生理 在正常情况下,肝细胞每日可分泌胆汁600-1000ml 。其中除水分外,主要含有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脂肪酸、蛋白质、无机盐等。胆汁在胆囊内可被浓缩4~17倍,供消化时用。胆囊排空受着神经与内分泌的调节,胆囊胆管的神经来自腹腔神经丛的迷走与交感神经,刺激交感神经可抑制胆囊收缩,Oddi氏括约肌收缩;刺激迷走神经时胆囊收缩,Oddi 氏括约肌松弛,使胆汁排入肠道。当酸性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引起小肠粘膜分泌胆囊收缩素(CCK),使胆囊收缩,Oddi氏括约肌则放松协调地将胆汁排入肠道。胆汁中的胆盐可帮助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和吸收。胆盐的回吸收大部分在回肠,然后再次进入肝脏被利用,形成胆盐的肝肠循环。此外胆囊每日可分泌粘液20ml,起到润滑作用以保护胆道粘膜不致受损。胆囊的存在,可起着调节胆道压力的作用。

胆管仍有蠕动作用,一旦胆囊被切除,胆总管将代偿扩张,以代替胆囊部分功能,而无特殊症状;如某种原因使胆总管括约肌不能适时开放,致使胆总管积存胆汁而急性膨胀,则可产生胆绞痛,当胆总管内压>40.0kPa(300mmH2O)时,则肝胆汁停止分泌。故胆管起输送胆汁的作用。

(五)胰腺 胰腺横位于胃后方的腹膜后间隙中,表面略带**呈小结节状的狭长腺体,质柔软,平第一、二腰椎。长约12.5~15cm,宽3~4cm,厚1.5~2.5cm,重约60~100g。分为头、颈、体、尾四部。头部宽大,为十二指肠曲凹面所包绕,其下缘在肠系膜上静脉右后方形成一沟状突包绕肠系膜血管。颈部较宽,其深面是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的交界处。头颈部在脊柱右侧。胰体尾部位于脊柱右侧,两者界线不清,与胃大弯、脾门及左肾门毗邻。脾切除时勿伤及胰尾。胰腺的血供来自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及脾动脉,静脉与动脉伴行汇入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

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外分泌组织包括腺泡及腺管(主胰管和副胰管),约70%以上的主胰管与胆总管汇合成壶腹,成为胆汁和胰液的“共同通路”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少数情况下二者分别开口于十二指肠。副胰管开口于主胰管开口上方约2.5cm处。(图2-69)。

图2-69 前面观,位于胰腺前面的器官(胃、横结肠及其系膜)已经移除

胰腺腺泡分泌胰液,每日达1000-2000ml,为无色、无臭、透明的碱性液体。pH值为7.8~8.4,含有多种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酶及各种无机盐,对食物的消化起主要作用。其分泌也受神经、食物、药物的影响。迷走神经兴奋时,分泌量增加;阿括品、普鲁本辛、颠茄类等抗乙酰胆碱药物,能抑制其分泌,所以用于急性炎症时的治疗。酸性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可刺激小肠上段粘膜分泌分泌素,使胰液增加,主要是碳酸氢盐增加,以中和胃酸。食物中含多量氨基酸、脂肪、脂肪酸时,肠壁分泌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使胰液中消化酶含量增加,同时胆囊收缩、Oddi括约肌放松排出胆汁、胰液消化食物。

胰腺的内分泌,来源于胰岛。由α、β、δ三种细胞组成,其中以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数最多,约占整个胰岛细胞的75%;α细胞次之只占20%,分泌胰高血糖素;δ细胞较少只占5%,可分泌胃泌素。

二、分类

目前有关胆囊炎、胆石症尚缺乏统一分类,但依据病因及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

(一)胆囊炎方面:

1.急性胆囊炎(结石性与非结石性)多好发于有结石的胆囊,亦可发生于胆管结石者、全身或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病及创伤、休克等均可引起胆囊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2.慢性胆囊炎(结石与非结石性)90%以上为结石引起,可能为梗阻因素、理化因素、感染因素、血管因素等引起,也可为急性胆囊炎演变而来,或起病即是慢性过程。

3.结石性胆囊炎 全部病例皆为结石机械刺激与梗阻所引起的胆囊急、慢性炎症。有时结石并未引起临床症状,即所谓静止性结石,也包括在此类中。

4.非结石性胆囊炎 系指由于非结石的某些病因所引起的胆囊急、慢性感染,此类病例相对较少,治疗效果有时欠满意。

(二)胆石症 由于结石所在部位不同而命名有别:

1.胆囊结石多为胆囊的局部病理改变,指结石位于胆囊内而言。

2.胆管结石指结石位于胆管系统内。可为胆囊结石下降至胆管称为继发性胆管结石,实质是胆囊结石的并发症;原发于胆管系统的色素性结石,胆囊内多不含结石,称为原发性胆管结石,结石在肝内、外胆管中;亦可只在存在于肝内胆管,即是肝内胆管结石,为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特殊类型。由于结石的存在,变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胆管炎,但临床中这一点有时被忽略。就其程度而言,又有急性胆管炎和慢性胆管炎之分。

三、病因

(一)胆囊炎的病因

1.梗阻因素 是由于胆囊管或胆囊颈的机械性阻塞,胆囊即膨胀,充满浓缩的胆汁,其中高浓度的胆盐即有强烈的致炎作用,形成早期化学性炎症,以后继发细菌感染,造成胆囊化脓性感染,以结石造成者居多,较大结石不易完全梗阻,主要为机械刺激,呈现慢性炎症。有时胆囊管过长、扭曲、粘连压迫和纤维化等亦是不可忽视的梗阻因素。少数情况可能有蛔虫窜入胆管胆囊,除造成机械刺激外,随之带入致病菌,引起感染。也可因胆囊、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运动功能失调等,均能引起胆道排空障碍、胆汁滞留,使胆囊受化学刺激和细菌感染成为可能。

2.感染因素 全身感染或局部病灶之病菌经血行、淋巴、胆道、肠道,或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等途径侵入,寄生虫的侵入及其带入的细菌等均是造成胆囊炎的重要原因。常见的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其他有链球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时可有产气荚膜杆菌,形成气性胆囊炎。

3.化学性因素 胆汁潴留于胆囊,其中高浓度的胆盐,或胰液返流进入胆囊,具有活性的胰酶,均可刺激胆囊壁发生明显炎症变化。在一些严重脱水者,胆汁中胆盐浓度升高,亦可引起急性胆囊炎。

4.其他因素 如血管因素,由于严重创伤、烧伤、休克、多发骨折、大手术后等因血容量不足、血管痉挛,血流缓慢,使胆囊动脉血栓形成,致胆囊缺血坏死,甚至穿孔;有时食物过敏、糖尿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恶性贫血等,均与胆囊炎发病有关。

(二)胆石形成原因 迄今仍未完全明确,可能为一综合因素。

1.胆囊结石成因

(1)代谢因素 正常胆囊胆汁中胆盐、卵磷脂、胆固醇按比例共存于一稳定的胶态离子团中。一般胆固醇与胆盐之比为1∶20~1∶30之间,如某些代谢原因造成胆盐、卵磷脂减少,或胆固醇量增加,当其比例低于1∶13以下时,胆固醇便沉淀析出,经聚合就形成较大结石。如妊娠后期、老年者,血内胆固醇含量明显增高,故多次妊娠者与老年人易患此病。又如肝功受损者,胆酸分泌减少也易形成结石。先天性溶血病人,因长期大量红细胞破坏,可产生胆色素性结石。

(2)胆系感染 大量文献记载,从胆石核心中已培养出伤寒杆菌、链球菌、魏氏芽胞杆菌、放线菌等,足见细菌感染在结石形成上有着重要作用。细菌感染除引起胆囊炎外,其菌落、脱落上皮细胞等可成为结石的核心,胆囊内炎性渗出物的蛋白成分,可成为结石的支架。

(3)其他 如胆汁的瘀滞、胆汁pH过低、维生素A缺乏等,也都是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2.胆管结石成因

(1)继发于胆囊结石 系某些原因胆囊结石下移至胆总管,称为继发性胆管结石。多发生在结石性胆囊炎病程长、胆囊管扩张、结石较小的病例中。其发生率为14%。

(2)原发性胆管结石 可能与胆道感染、胆管狭窄、胆道寄生虫感染、尤蛔虫感染有关。当胆道感染时,大肠杆菌产生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很高,可将胆汁中结合胆红素(直应)水解成游离胆红素(间应),后者再与胆汁中钙离子结合成为不溶于水的胆红素钙,沉淀后即成为胆色素钙结石。胆道蛔虫病所引起的继发胆道感染,更易发生此种结石,这是由于蛔虫残体、角皮、虫卵及其随之带入的细菌、炎性产物可成为结石的核心。胆管狭窄势必影响胆流通畅,造成胆汁滞留,胆色素及胆固醇更易沉淀形成结石。当合并慢性炎症时,则结石形成过程更为迅速。总之,胆道的感染、梗阻在结石的形成中,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四、病理

(一)胆囊的病理改变 根据胆囊感染、梗阻程度和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分为两种。

1.急性胆囊炎的病理变化 依炎症程度分为:

(1)单纯性胆囊炎 可见胆囊壁充血,粘膜水肿,上皮脱落,白细胞浸润,胆囊与周围并无粘连,解剖关系清楚,易于手术操作。属炎症早期,可吸收痊愈。

(2)化脓性胆囊炎 胆囊明显肿大、充血水肿、肥厚,表面可附有纤维素性脓性分泌物,炎症已波及胆囊各层,多量中性多核细胞浸润,有片状出血灶,粘膜发生溃疡,胆囊腔内充满脓液,并可随胆汁流入胆总管,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造成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此时胆囊与周围粘连严重,解剖关系不清,手术难度较大,出血亦多。

(3)坏疽性胆囊炎 胆囊过分肿大,导致胆囊血运障碍,胆囊壁有散在出血、灶性坏死,小脓肿形成,或全层坏死,呈坏疽改变。

(4)胆囊穿孔 在(3)的基础上,胆囊底或颈部出现穿孔,常在发病后三天发生,其发生率约6~12%,穿孔后可形成弥漫性腹膜炎、膈下感染、内或外胆瘘、肝脓肿等,但多被大网膜及周围脏器包裹,形成胆囊周围脓肿,呈现局限性腹膜炎征象。此时手术甚为困难,不得不行胆囊造瘘术。

2.慢性胆囊炎的病理变化 常由急性胆囊炎发展而来,或起病即是慢性过程。经多次发作、或长期慢性炎症,粘膜遭到破坏,呈息肉样改变,胆囊壁增厚,纤维化、慢性炎细胞浸润、肌纤维萎缩、胆囊功能丧失,严重者胆囊萎缩变小,胆囊腔缩小、或充满结石,形成所谓萎缩性胆囊炎。常与周围组织器官致密粘连,病程长者90%的病例含有结石。若胆囊颈(管)为结石或炎性粘连压迫引起梗阻,胆汁持久潴留,胆汁原有的胆色素被吸收,代之以胆囊所分泌的粘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称为“白胆汁”,胆囊胀大称为胆囊积液。

(二)胆管的病理改变

1.急性胆管炎的病理变化 结石一旦阻塞胆(肝)总管,胆汁便瘀滞,胆道感染随之发生,胆道内压增高、胆管扩张,高压胆汁自毛细胆管中溢出、返流入血,引起梗阻性黄疸。急性胆管炎时,胆管粘膜充血水肿,胆汁呈脓性,严重者管腔积脓,管壁上有多数溃疡形成,甚至引起胆道出血。胆囊除少数病例萎缩外,多显著增大,且有急性胆囊炎的改变。由于胆汁返流,感染向血流扩散,大量细菌及内毒素经肝血窦进入血循环,引起全身中毒反应、败血症和多器官损害等。

2.慢性胆管炎的病理变化 急性期过后,胆管壁溃疡为疤痕修复,纤维组织增生,造成胆管瘢痕性环状狭窄。狭窄近端胆管更加扩张,管壁增厚,腔内充满色素性结石。严重者扩张的胆管宛如小肠。由于胆管壁缺乏平滑肌纤维,扩张后难以恢复到正常管径。肝内胆管的改变也呈类似变化。长期梗阻性黄疸,肠道内缺乏胆盐,影响脂溶性维生素K等吸收,同时常有肝脏功能受损,凝血酶原合成减少 ,常有凝血机制障碍,有出血倾向。

(三)肝脏的病理变化 急性胆管炎时,胆管内脓性胆汁常处于相当高的压力下,易逆流于肝内毛细胆管,大量细菌及内毒素滞留于肝内,部分进入血流,造成肝脏感染,通常弥漫性增大、充血水肿,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坏死,此种坏死可从小叶中心变性到多发性肉眼可见的肝脓肿(即所谓胆源性肝脓肿)。肝严重受损者,可出现肝功能衰竭。慢性病例由于胆管结石引起的反复感染,以致胆管炎性狭窄、近端扩张、结石形成、肝脏瘀胆、灶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出现胆汁性肝硬化、乃至门脉高压症,甚至发生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等。如病变累及一侧肝脏,则病侧萎缩,对侧代偿增生,肝脏呈不对称性肿大。

(四)胆石的类型 按其所含成分可分为三类:

1.胆固醇结石 含胆固醇为主,多呈椭圆形(单发者)或多面形(多发者),表面平滑或稍呈结节状,淡灰色,质硬,剖面呈放射状线纹,X线平片上不显影。此种结石多在胆囊内。

2.胆色素性结石 以胆红素为主要成分,多为泥沙样,质软而脆,有的如泥团状,有的如沙粒,为棕黑或棕红色。大小不等,因含钙少,X线平片上多不显影。多在肝内、外胆管中。

3.混合性结石 由胆固醇、胆色素和钙盐等间隔而成。外形不一,为多面形颗粒,表面光滑,边缘钝园,呈深绿或棕色,切面呈环层状。因含钙质较多,在X线平片上有时显影(即称阳性结石)。多在胆囊内亦可见于胆管中。

五、临床表现 胆囊炎胆石症关系密切,临床表现有其共性,主要如下:

(一)症状

1.急性期

(1)急性胆囊炎 ①腹痛:常因饮食不当、饱食或脂餐、过劳或受寒、或某些精神因素所引起,多在夜间突然发作,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绞痛,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右肩背部或右肩胛骨下角区。常伴有恶心呕吐,病人坐卧不安、大汗淋漓,随着病情的发展,腹痛可呈持续或阵发性加剧,范围扩大,甚至呼吸、咳嗽,转动体位亦可使腹痛加重,说明炎症已波及到胆管周围和腹膜。绞痛时可诱发心绞痛,心电图也有相应改变,即所谓“胆心综合征”。②全身表现:早期可无发热,随之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多在38~39℃间,当有化脓性胆囊炎或并发胆管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③消化道症状:患者常有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等,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或胆汁。④黄疸:1/3病人因胆囊周围肝组织及胆管炎、水肿或梗阻,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2)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亦可具有上述急性胆囊炎的类似症状。但主要症状是:①腹痛:病人常为突发性右上腹、上腹胀痛或阵发性绞痛,有时放射至右背及右肩部,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②寒战高热:体温高达40~41℃。是胆管内感染向上扩散,细菌和内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的中毒反应。③黄疸:乃因结石梗阻、胆道内压力增高,胆汁自毛细胆管中溢出,进入肝血窦,胆红素在血中滞留的结果。一般在发病后12~24小时出现。胆总管下端完全阻塞时,黄疸较深。当结石松动浮起或排出时,黄疸可减轻或消退,结石再次梗阻时,症状复现,所以病程中腹部绞痛和黄疸呈波动状态,这是本病特点。发病1~2天内,尿色深黄泡沫多,粪色浅或呈陶土色。上述腹痛、发冷发热和黄疸是胆总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的典型表现,称为复科氏(Charcot)三联征。若胆管梗阻及感染严重、梗阻不能及时解除,病情继续发展,很快恶化,中毒症状进一步加重,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呼吸浅快、黄疸加深、嗜睡谵妄甚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即在Charcot三联征基础上出现血压下降及精神异常,称为瑞罗茨(Reynolds)氏五联征。它提示病情已发展为急性梗阻性化脓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1961年由Glenn所命名,或谓重症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ACST)。如治疗不及时,可在1~2天内,甚至数小时内因循环衰竭而死亡。若为肝内胆管炎者,同样可出现上述三联征等急性胆管炎表现,其腹痛特点为上腹持续胀痛,可放散至右肩背部,亦可放散至剑突下、下胸部,急性期胸背部有持续剧烈疼痛者,多有肝内胆管结石;一侧肝内胆管结石、阻塞者,可无黄疸或轻度黄疸,双侧肝内大胆管阻塞时,同样出现夏科氏三联征及ACST。

2.慢性期(发作间歇期)

(1)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平素多为右上腹或上腹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同时感到右肩胛下区疼痛,常伴有上腹饱胀、暖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过多脂餐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可间歇性发作,发作时间不长。胆囊管有梗阻时,可出现绞痛,很少出现黄疸、发冷发烧,病变波及十二指肠时,可有十二指肠溃疡的表现。

(2)慢性结石性胆囊 常见于中年以上妇女、肥胖者及多次妊娠者,女性多于男性(2~3∶1),多有反复发作或绞痛史,每于冬秋之交发作较频繁。平时可有右上腹隐痛、腹胀、暖气和厌油等消化不良症状,类似“胃病”,或右上腹、右季肋部持续隐痛,伴有胃肠道症状,右肩胛下区及右腰部牵扯痛,误为“肝炎”。有时出现脂餐后上腹饱胀、压迫感或隐痛。发作时可伴有发热,少有寒战或黄疸。较大结石有时长期无症状。

(3)慢性胆管炎与胆管结石其临床表现亦不典型,可无症状或类似慢性胆囊炎的征象。有反复发作上腹痛史,病程较长,如为原发性胆管结石者,病史冗长,甚至可追朔到幼年时有腹痛和吐蛔虫史、或多次胆道手术史。如胆总管严重梗阻则黄疸持续,感染不重可无高热,如梗阻不完全,可无黄疸。慢性肝内胆管结石者,可能仅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的不规则性发冷发热、肝区隐痛不适、转氨酶不规则升高,临床上常误诊为“慢性肝炎”、“胆囊炎”等。

(二)体征

急性胆囊炎者(结石和非结石),因其炎症波及到胆囊周围和腹膜。表现局部腹膜刺激征,腹式呼吸减弱受限,右上腹或剑突下压痛、腹肌紧张,或有反跳痛,以胆囊区较明显,有时约1/3~1/2的病人可扪及肿大而有压痛的胆囊,墨菲(Murphy)氏征阳性,即在右肋缘下胆囊区触诊时,嘱病人深呼吸,至胆囊被触及时,病人感到疼痛而停止呼吸。有反复发作史者可触摸不到胆囊,但常有肝大,偶有脾大。如发生胆囊穿孔,可有弥漫性腹膜炎的体征。1/3患者出现轻度黄疸。

慢性胆囊炎者(结石和非结石),体检时可无腹部阳性体征,或右上腹有轻度压痛,无肌紧张。如结石堵塞于胆囊颈部,可引起胆囊积液,此时右肋缘下可触及梨状胆囊包块,随呼吸上下移动,易误为右肾下垂。

胆(肝)总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时,除有黄疸外,上腹剑突下或右上腹压痛、腹肌紧张较明显,肝肿大并有触痛,肝区叩击痛。1/3的病人可触及肿大的胆囊、有压痛。如胆囊管汇合处近端梗阻、或胆囊原有病变,则摸不到胆囊。而慢性胆管炎胆管结石者,可有/无黄疸,上腹、右上腹有深压痛、无肌紧张,如长期梗阻,则可出现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体征、脾肿大。肝内胆管结石并发急性感染时的主要体征:无/有黄疸、上腹剑突下压痛、可有肌紧张,患侧肝脏肿大、触痛、肝区叩击痛等。慢性期多无明确阳性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胆囊为胆石症急性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与感染程度呈比例上升。当有胆(肝)总管或双侧肝管梗阻时,肝功能测定,显示有一定损害,呈现梗阻黄疸: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一分钟胆红素、AKP、LDH、γ-GT等均有升高,而转氨酶升高不显,一般在400μ以下,与胆红素升高不成比便,提示为梗阻性黄疸。一侧肝管梗阻,黄疸指数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多正常,但AKP、LDH、γ-GT往往升高。尿三胆仅胆红素阳性、尿胆元及尿胆素阴性,但肝功损害严重时均可阳性。尿中可见蛋白及颗粒管型等,显示肾功损害。如出现ACST者血培养可为阳性。血尿淀粉酶测定可显示升高;血化学及血气分析,可显示不同程度的酸中毒指标。

根据胆囊炎胆石症的典型临床表现,认真仔细地综合分析,一般多可作出初步诊断。病人常有反复发作的胆道疾病史、或有慢性上腹痛和消化不良,在一定诱因下引起典型的胆绞痛发作,具有右肩背部放散性痛和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或黄疸,再结合右上腹、剑突下腹膜刺激体征、瘀胆性肝肿大表现、再联系实验室或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细致分析,即可作出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诊断。

http://wwwlygentcom/ksjs_pwkasp

啤酒肚是很多中年男性有的,肚子圆滚滚的,像西瓜一样,这是营养过剩的一种表现,由于许多男性喜欢喝啤酒,好像是啤酒撑起来的肚子,所以这种肚子很大的情况叫做啤酒肚,那么如何减掉啤酒肚?啤酒肚要怎么减掉?下面为大家介绍。

1、怎么减掉啤酒肚

1、啤酒肚怎么进行锻炼

11、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说人体在氧气供应特别充足的情况下来进行体育锻炼,这样能够达到生理上的平衡情况。其次,有氧运动非常有节奏,持续的时间也特别得长。想要练出腹肌的朋友们一周需要坚持3-5次,每次需要锻炼40分钟,而比较常见的有氧运动有慢跑、游泳和滑冰以及健身操等。

12、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

日本医学专家制定了一套随时随地可做的运动,对消除“啤酒肚”效果很好。一是双手抱肘,两腿并立;二是少乘电梯,步行上楼;三是凡能站着完成的事,最好站着完成,如等人、打电话、看报、穿鞋袜等。

2、减啤酒肚的锻炼方法

21、侧腹肌训练

一手置于耳后,一手紧贴地面,分别往左右方向做仰卧起坐,反复数次。在做此组肚子减肥运动时,背部必须紧贴地面,侧起身的臀部亦只能略为抬起,不可离地面过远,否则易导致背部受伤。

22、曲膝抬腿

坐于地板上,以臀部为支点,双臂撑住地面,双腿弯曲抬高,再放下。肥胖男子可利用此法来有效地收缩小腹。

23、仰卧起坐

平躺于地,双手交叉置于胸前,双腿微弓,如一般仰卧起坐,起身然后躺下,重复数次。至于次数则可视个人体能来决定。体力较差或久未运动者,可借助于其他帮助,如借助衣柜抽屉勾住双脚,或请人帮忙按住脚背,以便起身。

24、揉腹法

用双手掌自上而下顺时针方向揉搓腹部30圈;再反过来逆时针方向揉搓腹部30圈。然后用双手掌用力快速上下来回揉搓腹壁2~3分钟,搓到肚皮感到发热、发麻为止。

25、抬腿法

平卧在硬床上,双腿向上抬高伸直,双手托于臀下。然后上抬双腿与胸腹部成直角,再慢慢将双腿放下。如此反复运动50次,体力好者也可改做俯卧撑。

26、身“U”法

平卧于硬板床上,双手托抚在大腿下,然后双腿抬高,与身腹成直角,使身体变成“U”字形后,再收腹起躯,坚持数秒钟后(根据自己体力而定)躺下。如此运动30~50次,体力好者也可改作仰卧起坐。

3、怎样才算是啤酒肚

专家指出:根据临床诊断标准,人体脂肪的正常含量男性不能超过20%,腰围/臀围比例男性应该小于09,若腰臀比值大于09,人体脂肪含量大于20%,均可诊断为啤酒肚。除了医学判断标准,也可以通过自测腹部皮肤皱壁厚度来判断腹部肥胖的情况。正常男性腹部(以右腹部脐旁1厘米处为测量点)的皮肤皱壁厚度为5mm-15mm,大于15mm为肥胖,小于5mm为消瘦。

常喝啤酒会使人发胖,产生啤酒肚。实际上把喝啤酒与发胖联系在一起是没有道理的。啤酒可以产生较高的热值,这主要来源于酒精成分和其它浸出物营养成分。由于啤酒的种类不同,含热量多少存在差异,如大瓶佳凤啤酒约有160千卡热量,浸出物成分转化为90千卡热量,这些热量可供正常人每天约1/5的热量。啤酒中并不含有使人体发胖的高脂肪,所以喝啤酒本身不会使人发胖。但值得提及的是啤酒具有促进人体内胃液分泌作用,能够增加食欲,加上喝酒时,吃上含有高热量的菜肴,增加脂肪等吸收,那就难说了。所以不加节制地暴饮暴食才是致使人体发胖的真正原因。

2、怎样饮食减啤酒肚

1、科学饮食

除了运动以外,想要练出腹肌的朋友们还需要关注饮食上面的情况。大家一定要避免吃太多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需要尽量选择低脂肪和低糖类的食物。锻炼者必须要尽量避免吃油腻和煎炸的食物,多吃一些瓜果蔬菜,这样才能够将肚子上的肥肉变成腹肌。

2、要一天三餐

如果不吃午餐,你很可能饥肠辘辘地回到家里,在晚餐桌上大吃一顿。少吃零食:只携带低脂肪、低能量的小吃或零食,如水果、蔬菜、饼干等。

3、晚上六点前吃晚餐

值得注意的是睡觉前的4小时吃晚餐不容易引起发胖。可以将晚餐安排在晚上6点之前,让肠胃在睡前有足够的时间消化,这样腹部不会囤积脂肪哦。

4、少肉多菜

蔬菜中的粗纤维可促进肠胃蠕动,增加体内毒素的排除,加快新陈代谢的作用,因此,果蔬是减肥者的最佳选择。

5、喝纤维饮料

纤维就像一块海绵,在胃中吸住水,而胃中含有大量的水,就会增加饱腹感。纤维能控制提高食欲的荷尔蒙,从而让你吃得更少,且不会感觉到饥饿和营养不良。在睡觉前的蛋白质进餐之前,最好饮用一份简单的日常无糖纤维饮料。

3、减啤酒肚要注意什么

1、少搭电梯,多爬楼梯

上下楼梯时,主要使用的是大腿的前侧肌群,上楼梯时抬起身体,下楼梯时支撑身体,对腰大肌也有锻炼的功效。爬楼梯时上半身打直,下半身运动的力量就会传到腹部,腹部肌肉也能训练到。若是办公室或住家楼层不高的话,从今天起就改成走楼梯吧。

2、在办公桌上放瓶水

一天内要时常喝水。当你想吃点甜东西时,就喝杯水,吃甜食的愿望马上就会消失。不要让精神压力促使多吃:当有精神压力时,不要拿起食物,而是出去散步。体力活动比吃东西更有利于解除精神压力。

3、不要在外面吃饭

饭馆的饭往往比家做的饭含有更多的能量和脂肪。留意你单位附近提供低脂饭菜的餐馆。不要去快餐连锁店,因为那里可供选择的低脂肪食物很少。

4、不要一个人进食

要和同事、朋友一起进食。把注意力放在同伴的谈话上,而不是食物上。不吃自助餐:自助餐往往导致吃得很多。

4、啤酒肚的危害

1、诱发心血管疾病

腹部脂肪分子很容易以游离脂肪酸的形式进入血液,并随血液直接进入肝脏。当肝脏游离脂肪酸分子过多时,会转成低密度脂蛋白,并随血液流往心脏、肺和动脉。其中一部分低密度脂蛋白转化为有害的胆固醇,诱发心血管疾病,出现像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疾病。

2、出现脂肪肝

出现啤酒肚,就说明体内存在脂肪代谢过剩的情况,而脂肪代谢出现问题,就容易沉积在肝脏中,最终形成脂肪肝,也就说出现啤酒肚的人群,也容易出现脂肪肝。

3、引发糖尿病

啤酒肚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结果,而肥胖是其他疾病的诱因,啤酒肚的人群摄入热量过多,会导致机体对糖分的利用率降低,胰岛就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代偿性的促进糖的利用,长期下来,血糖还是会相对高于正常水平,而且还可能会产生胰岛素抵抗,最终引发糖尿病。

4、造成脊椎损伤

啤酒肚会加大腰腹肌肉和脊椎的负担,可能会出现腰背疼痛的情况,而且啤酒肚可能会使得身体的重心前倾,脊椎压力改变,从而使得脊椎增生变形,导致脊椎损伤。

5、影响生育能力

肥胖会影响精子的健康,出现啤酒肚的肥胖者,于腰围正常的男性相比,其精子质量可能会差一些,这可能是因为脂肪组织会影响到性激素代谢,并导致男性下体温度过高,从而影响精子的产生。

而且肥胖男性更易出现勃起功能障碍,进而影响到正常性生活,降低怀孕几率。有啤酒肚的人群可能体能也不好,肢体协调功能会差一些,也会使得性生活的成功率下降,最终影响生育。

6、容易导致“三高”

腹部肥胖出现啤酒肚的人群比普通人患高血脂症、高胰岛素症、高血压的风险高数倍。

7、影响美观

男性出现了腰粗独大的情况,挺着一个啤酒肚的话,走路姿势会受到影响,影响美观。

脑溢血病人康复期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 首先,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目的。 其次,饮食中应有适当蛋白质,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其酸。一般每日饮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胆固醇的含量。饮牛奶时可将奶皮去掉。豆类含豆固醇,也有促进胆固醇排出的作用。 第三,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维生素C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钾、镁对和因管有保护作用。 第四,可多吃上结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 第五,每日食盐在6克以下为宜,因食盐中含有大量钠离子,人体摄入钠离子过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脏负担,并能增加血液粘稠度,从而使血压升高,对脑溢血病人不利。 第六,忌用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及刺激性强的调味品。此外,少吃鸡汤、肉汤,对保护心脑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有益,且需忌暴食。 家有脑溢血病人,一般可选择下述辅助食疗方剂: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若中风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4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5脑溢血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夏天更要防脑出血复发 目前有许多脑血管病患者在治愈出院后,不定时定量吃降压药、不定期做血压测量、不改变以前不好的生活方式(抽烟、喝酒、打牌)等,这些都可能导致脑出血严重复发。现在天气越来越热,脑出血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更是有升高的趋势。 为了防止脑出血复发,发生过脑出血的患者在发病后,应做到每个月到医院复诊一次,每周至少测量一两次血压,同时应坚持服用降压药。 当身体出现肢体麻木、语言不清、头痛等症状时,应想到脑出血复发的可能。患者不要自行前往医院就医,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以免走路活动后脑出血量增加,加重病情。 高血压病与脑出血的关系 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一种较常见的和严重的疾病。它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都较其他急性脑血管病高。因此,在诊断时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细致周到地进行分析,力争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有效地进行治疗。 高血压病与脑出血关系密切,不可分割,脑出血的发病是在原有高血压病变基础上,血压进一步骤然升高所致,所以有高血压性脑出血之称。但是一般认为单纯的血压升高,并不足以引起血液外溢出血。有人观察到正常人脑动脉能耐受200千帕(1500毫米汞柱)的压力而不发生血管破裂出血。所以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出血的重要病理基础。有80%以上的脑出血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因此又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之称。 脑出血可导致偏瘫 脑出血的病人绝大多数人都有高血压病史 ,也有一些没有高血压病史的人 ,可因脑外伤、脑血管畸形等引起。对于高血压来说 ,可以进行预防性治疗 ;对于脑外伤的人来说 ,在手术以后 ,可以使用活血化淤的中药。 一般来说 ,脑出血的偏瘫部位与脑出血的位置有关。如内囊出血的病人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 ,呈现"凝视病灶状"和三偏症状 ,即偏瘫、偏感觉和偏盲。其偏瘫常发生在出血部位的对侧。桥脑出血常波及两侧 ,出现两侧面部及肢体的瘫痪。小脑出血瘫痪并不明显 ,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现象。脑室出血 ,四肢呈现弛缓性瘫痪。当没有伤及脑皮质相关区域时 ,一般不会影响语言和思维功能。

宝妈产后做盆底肌和腹直肌的治疗很有必要,而且效果也非常明显。宝妈在怀孕和生宝宝的过程中,身体为了能顺利生出宝宝盆骨就会打开十指,当宝宝出生之后,盆骨就会自动闭合,但是因为个人体质不同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的盆骨都能够闭合到没有打开的样子,所以就会出现盆骨松弛,很多宝妈发现自己的胯骨变宽就是盆骨松弛导致的,因此做盆底肌修复非常有必要。

最好是在生完宝宝后的42天做盆底功能筛查,如果检查结果显示盆底肌松弛,建议尽早修复,越早修复恢复的情况就会越好,修复的越晚或者没有及时得到修复导致子宫脱落,甚至会引发膀胱直肠脱垂等,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排尿。

无论是剖腹产还是顺产都有可能会出现盆骨松弛,虽然剖腹产不用通过盆骨,但是因为在妊娠期间随着子宫逐渐增大、胎儿体重的变化都会压迫盆地,导致盆底肌松弛。而且宝妈在怀孕的过程中,随着身体激素水平的不断变化,盆底肌也会变得比较松弛。如果盆底肌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随着宝妈的年龄增长,有可能会因为打喷嚏、咳嗽等出现漏尿的情况。

腹直肌分离最好尽快治疗,如果生完宝宝没有得到重视,可能会有更多的脂肪堆积在腹部,腰部就会越来越胖。所以无论是盆底肌还是腹直肌都要尽早康复和治疗,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由此可见,宝妈不管选择的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生完宝宝之后都要及时的进行盆底肌的修复,可以去正规的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在做康复训练和修复的同时能够调节人体为新陈代谢,加快子宫的恢复,缓解产后疼痛等。

锻炼腹肌有两个条件,一是腹肌足够发达,二是皮脂足够低,需要系统脱脂、有氧、饮食调整。所以很难说这些动作是否能使腹肌发达。至于皮脂,是不可能减少的。

卷腹是最常见的腹部训练方法之一,主要锻炼腹直肌。仰卧在垫子上,双腿微微弯曲,双手抓住耳垂。运动时,保持下背部远离垫子,腹部由外向内滚动,胸部向前向上移动到最高点,然后慢慢恢复到最初的动作。卷腹适合大多数人,动作简单,对腹部刺激明显。腹部加强轮主要训练腹直肌和腹横肌,腹部加强轮的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复合动作,所以训练过程中有很多辅助肌肉群,如肩袖肌、腿部肌肉、前锯肌、背部肌肉等。腹轮可以简单分为站姿和跪姿,跪姿相对简单。如果我们的腹肌很强,可以选择腹部训练。如果我们的力量较弱,建议不要使用,因为辅助肌肉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参与过多,腹部刺激较少,不会有太大效果。

对于腹肌训练,腹滚比腹肌轮好但腹轮也是很好的训练器材,对于多个部位的力量训练还是比较实用的,可以同时兼顾腹肌、核心、背部、肩部、手臂、大腿的训练!综上所述,如果没有什么健身基础,那就先从腹部开始。腹轮锻炼的不仅仅是腹部,还需要大量的肌肉协同工作。如果使用不当,腹部效果不太好,不建议使用。

平板支撑练习会提高你的核心肌肉群,可以大大提高你的站立能力和稳定姿势的能力。因此,你在练习了一段时间的平板支撑后,总能保持正确的坐姿。因为核心肌肉对颈部、肩部、胸部和背部的整体状况有着深远的影响。平板支撑主要是锻炼核心肌肉群,但是当你坚持定期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你会变得更加灵活。因为它会把这种优势延伸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腿、臀部、肩膀、背部等等,所以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整体。

当你把盘托的练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它可以让你平静下来,缓解你的焦虑和抑郁,因为做平板支撑往往对神经有特定的作用。尤其是有一天你坐在电脑前,腿部肌肉紧绷,肩膀无法放松,这些都会传递到你的神经上,让你感到烦躁、焦虑、抑郁。

如果是在疾病的早期,可以适量的多运动,患者也可以进行诗歌朗诵,歌唱等来锻炼言语功能。如果患者存在肢体肌张力增高,这些患者可以通过运动再学习的方案进行康复锻炼。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生活靠轮倚甚或卧床,这些患者可以在床上抬腿,或者是缩腿伸腿也可以伸手指握拳,抬手臂等进行康复。但是,并不是每一种锻炼都适于帕金森病患者,有些不正确的锻炼方式可能会加重病情。

帕金森病早期怎么锻炼

康复训练目的就是指导运动和生活方式,特别是指导正确的锻炼方式,维持良好的平衡功能和肌肉关节活动度,将患者本身的运动机能和耐力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平台并延缓其下降的速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持更久的工作时间和生活自理时限。

帕金森病早期怎么锻炼

运动方式选择

对于早期发现帕金森病患者,无明显平衡功能障碍时,可以进行球类、游泳、跳舞、自行车、太极、瑜伽等运动,但是不建议进行竞技性质的体育括动。此阶段锻炼的主爱目的是维持患者很好的心肺功能和肢体关节活动度。对于病情发展至有平街障碍时,建议患者进行太极、散步、固定位的功率自行车锻炼,主要目的是放松肌肉,维持关节活动度,保持良好的身体稳定性和延展功能。对于家族中有帕金森病患者的人群,由于该人群发病率较普通人群为高,可以在完全没有发病症状的时候就有选择地进行一些针对性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和平衡机能。一般情况下,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游泳、跳舞、跳绳、太极、瑜伽、书法、编织等,目的在于锻炼患者身体的柔韧性、稳定性和手部活动的灵活性。

对于帕金森病患者不宜选择跑步时重心前倾,这种姿势与帕金森病患者的“前冲步态”本质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建议帕金森病患者以散步为主,不建议进行跑步,尤其是快跑的锻炼。爬山时我们自然会采取身体前倾前屈的重心前移姿势同帕金森病患者“前冲步态”的本质相似,不利于患者步态的纠正。因此,对于帕金森病患者,不提倡将爬山作为常规的锻炼方式。不宜进行健侧代偿训炼,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只有单侧症状,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发展到躯干和双侧肢体症状,所以对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不建议过多进行对侧的代偿训炼。因为这种代偿的功能不会长久有效。患者可进行双翻共同动作的练习。

帕金森病早期怎么锻炼

康复训练量

帕金森病患者体力下降,不建议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以提高耐力和维持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为主,具体运动量因患者年龄和病情程度及是否具有合并症而不同,基本原则是患者不感觉到疲劳或稍觉疲劳,但休息后很快恢复体力,疲劳感不会持续到24小时之后。如果在运动24小时之后还感觉到疲劳或肌肉酸痛,就应该减少运动量。另外,建议患者采取少量多次的运动方法,将一天的运动量分为早晚或早中晚来完成,减少每一次的运动量和运动时间,这样对于提高机体耐力有较好的作用。

为什么生完孩子肚子变大腰变粗?

腹直肌了解一下

↑↑↑我觉得这张图应该能告诉你

简单的来说,在腹部正中间有两块长条肌肉,名字叫做“腹直肌”。准妈妈怀孕期间,增大的子宫会把腹肌拉长,腹直肌被拉开以后会离腹部正中的腹白线越来越远,这种被称为“腹直肌分离”。

每个产后宝妈腹直肌分离的程度不同,有些能自行恢复,有些如果不经过修复,可能会一直就保持比生产前宽一些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产后腰变粗的原因。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腹直肌分离?

躺下,然后弯曲双腿,把右手的手指放在腹部正中那条腹白线的位置,然后微微抬起上半身。

这时感觉到两侧腹肌向中间挤压手指,如果感觉不到挤压,那么就把手指向两边挪动,直到找到紧张的肌肉。用手指宽度去测量两边肌肉的距离。

一般如果腹直肌分离在3指以上,那就不能做运动,而是通过医院的电疗,按摩理疗手法等等治疗方式,将分离距离控制在2指以内。

如果腹直肌分离在2指以内,产后就可以逐渐开始做腹部核心力量的修复动作。

具体要怎么修复?

倩狐君找到了2个比较安全的修复教程,如果大家分离距离在2指以内,可以参考一下~不过本身有特殊情况的话,最好在专业的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训练哦~

01

身体平躺在垫子上,腰部紧贴地面,深深吸一口气,让气体进入到腹部,鼓起;然后缓缓吐出。尽可能慢地完成这个动作,做10次。

02

仰卧垫上,双腿分开与髋同宽,屈膝90度,保持脊椎和骨盆的中立位。呼气,然后将肚脐拉向脊椎,收腹,慢慢抬高耻骨,做骨盆后倾。吸气还原。重复10次。

03

腰背紧贴地面,重复10次。

04

双膝之间分开一个拳头的距离,保持髋、膝、第二个脚趾在一条线上,产后妈妈尽量下背部完全贴实垫子,避免过多的腰椎代偿。

吐气缓慢抬腿,停留1~2秒,然后吸气下落。做10组。

05

和上一个动作类似,双手举过头顶,注意腰背紧贴地面,做10组。

06

双膝一个拳头的距离,大腿与地面垂直,小腿尽量与地面平行。下背部完全压实地面,吐气,腿往下轻点地面;吸气收回。做10组。

完成后双脚依次脚尖点地,缓慢放下,不要过快,以免给腰椎造成压力。

07

吐气伸出,停留1~2秒,吸气收回。两边完成为1组,重复10组。

08

趴在垫上,抬起一侧手臂和对侧腿部至最高点,略作停顿,回到起始状态。手脚上举时吸气,还原时呼气。重复10组。

修复运动最好循序渐进,不要过快。

注意事项:

如果你存在腹直肌分离的情况,要尽量避免以下运动:

1、避免会挤压腹白线和使腹部向外凸起的运动,比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运动。

2、避免负重、会扭曲脊柱的运动,比如卷腹,空中单车等。

3、后仰式动作也尽量少做。

PS:在腹直肌训练前,一定要明确盆底肌的肌力能力。

盆底肌能力还没有恢复前,先别进行过多的腹直肌训练,可能会增加腹腔压力,对盆底造成压迫,影响盆底的恢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7965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7
下一篇2023-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