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和神经系统有关系吗?

肌肉和神经系统有关系吗?,第1张

人体任何组成部分之间都是有关系的,正因为它们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而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关系就更为密切。

人体肌肉约639块,根据是否能随人的意志收缩分为随意肌和不随意肌,随意肌为骨骼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容易疲劳,可随人的意志舒缩;不随意肌包括平滑肌和心肌,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具有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等特点,心肌构成心壁,两者都不随人的意志收缩。

所有的肌肉都是受神经支配的,即便不随意肌不受意志的控制,但也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神经系统可以分为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运动神经可以使我们主动做出动作;感觉神经可以让我们产生痛觉、温度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以及复合感觉;自主神经又称植物神经,不受意志支配,可自主活动,能调节内脏和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由于内脏反射通常是不能随意控制,故名自主神经系统。

我们能够自主控制的骨骼肌受运动和感觉神经支配,不能自主控制的内脏及腺体肌肉受自主神经支配。支配肌肉的神经支称为肌肉支。除腹部和背部深层肌肉为节段性神经支配外,其余大多数肌肉多受单一的神经支配。肌肉的神经来源、走行和入肌肉部位,较血管恒定,变异少,与肌肉的主要营养血管伴行,入肌肉部也基本相同。感觉神经纤维传递肌肉的痛温觉和本体感觉,在肌肉活动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运动神经主管肌肉纤维的收缩和保持肌肉张力,其末梢和肌肉纤维之间建立突触连接,称运动终板或神经肌肉连接。神经末梢在神经冲动到达时,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纤维的收缩。此外,神经纤维对肌肉纤维也有营养性作用, 由末梢释放某些营养物质,促进糖原及蛋白质的合成。神经损伤后肌肉失神经支配,肌肉内糖原合成减慢,蛋白质分解加速,肌肉会逐渐萎缩,称为营养性肌肉萎缩。

涉及到肌肉的疾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神经有关的疾病,称为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一种是肌肉本身的疾病。前者是由于一种叫乙酰胆碱的神经递质在神经和肌肉之间的传递障碍引起的,主要包括重症肌无力,Lamber-Eaton综合征;后者是骨骼肌本身病变引起的,包括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周围性瘫痪、多发性肌炎、强制性肌营养不良和代谢性肌病等。

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可以影响肌肉的收缩速度和肌肉力量。在竞技 体育 项目的训练过程中,1,运动员的反应训练,教练员发出的信号迅速响应完成技术动作,练习神经系统支配肌肉收缩的反应速度;2,神经系统的灵敏性训练,做各种标志训练运动员的快速完成节奏跑与跳跃动作;3,在负重杠铃深蹲时,运动员蹲起的瞬间要全神贯注,神经冲动发放频率;4,肌肉力量训练后,做级跳与跨跳或者跳深练习,使神经系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5,通过专项体能多个动作内容的循环训练,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改善了主动肌和协同肌对抗肌支持肌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人体肌肉力量:1,是改变肌肉参与技术动作的数量;2,是改变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冲动发放频率。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运动肌纤维数量越多,肌肉力量越大。通过运动训练证明,在运动训练中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训练,可以增强肌肉收缩时动员肌纤维单位的能力。训练水平低的肌肉做最大力量收缩时,只能动员60%的肌纤维参与工作,而科学良好的训练肌纤维可动员90%参与工作。在肌肉收缩中,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冲动频率越高,肌肉收缩快和力量越大。在竞技 体育 项目中,专项训练或者专项体能训练就是使神经调节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短跑项目是无氧代谢的极限运动,在百米全程跑的过程中,需要有优异连贯流畅和自动化的技术动作。全程跑时,节剩人体消耗能量分配好3个阶段跑的体能。需要有良好的肌肉收缩完成百米全程技术,结合专项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训练,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改善了短跑技术动作过程中主动肌和协同肌对抗肌支持肌之间的协调关系。因为协同肌与支持肌收缩速度加快,同时对抗肌肉放松能力得到改善,就可以使主动肌更有效地完成技术动作,发挥出百米全程跑的优异成绩。

所有的肌肉运动都是通过神经传导进行支配的,也就是说,神经一旦损伤,就容易造成支配区域出现神经传导阻滞,导致肌肉萎缩。

非常紧密的关系。由于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有时候能完成平时做不到的事。

简介,肌病的分类,表现,力弱,肌疲劳,肌痛及触痛,肌肉萎缩,肌肉肥大,肌肉不自主运动,肌肉收缩或 后引起的不随意运动,肌张力低下,腱反射低下,肌病时的肌电图改变,肌病的类型, 简介 肌肉疾病(muscular disorders)通常是指骨骼肌疾病。骨骼肌是执行机体运动的主要器官,也是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器官,人体共600多块肌肉,其重量约占成人体重的40%。骨骼肌是由数以千计的纵向排列的肌纤维聚集而成,肌纤维(肌细胞)为多核细胞,外被浆膜(肌膜,即肌细胞膜),其外层为基膜。细胞核位于肌膜下沿纵向排列,其数目可多达数千。肌纤维的长度为数毫米至数厘米,直径在10—100gm。肌纤维内含有肌浆,肌浆内有肌原纤维和纵向排列的纵管,以及线粒体、核糖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肌原纤维由许多纵向排列的含有收缩蛋白和调节蛋白的粗、细肌丝组成,粗肌丝含肌球蛋白(myosin),细肌丝含肌动蛋白(actin)。这两种蛋白均为收缩蛋白。尽管肌纤维在解剖和生理上表现为独立单位,但疾病可能仅侵犯其中一部分,根据病程的特点和严重性,剩余部分也可能发生功能障碍或萎缩、变性或再生。尽管结构相同,并非所有的肌肉对疾病有同样的易感性,事实上,某一疾病不可能侵犯机体的所有肌肉。一些肌肉的实质性病变如各种肌营养不良和肌炎可直接损害肌原纤维;由于终板电位下降而引起的去极化阻断可见于周期性瘫痪。各种原因导致的肌病均可表现肌无力。 肌病的分类 肌病的分类很不统一。1965年世界神经肌肉病研究协作组在维也纳开会准备制定神经肌肉病的国际统一分类。沃尔顿等 4人从神经原性肌病和肌原性肌病两个方面考虑,提出神经肌肉病应包括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本身的疾病,其分类方案在1967年蒙特娄国际会议上通过,由世界神经病学联合会(WFN)于1968年公布,1981年又作了增订。1986年 9月在吉林召开中国首届肌病和周围神经病学术座谈会,由陈清棠、郭玉璞、罗毅等草拟了中国的肌肉和周围神经病的分类草案,将肌病分为肌原性疾病和神经-肌肉传递异常两大类,并于1987年发表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上。 沃尔顿的分类较全面,但其中重复的条目太多,而且不便于临床套用。中国的分类方法较简便,主要类型均包括在内,亦便于临床套用。 表现 力弱 最常见,只有少数肌病,如先天性肌强直麦卡德尔氏病及脂类贮积病,某些病例缺乏此症状。疾病早期力弱出现于持久、用力活动时如表现为跑步速度慢等。以后日常生活中一些动作(如行走、起坐等)亦难完成。疾病后期肌肉完全丧失运动功能。由于受侵肌肉不同表现的症状亦不一,如咽肌、舌肌力弱可致吞咽困难、伸舌困难;肩胛带肌力弱致穿衣、洗脸、梳头困难;手部小肌肉力弱则持筷、写字困难;下肢肌力弱及骨盆带肌力弱则步行、上楼梯、蹲下站起困难等。 肌力弱的分布、进展的速度、症状持续存在或呈发作性、有无缓解等,对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价值较大。近端型肌力弱多见于肌病。远端型肌力弱多见于神经原性疾病。肌力弱在短期内迅速进展达到高峰,多见于多发性肌炎,并常有复发缓解交替。病程缓慢持续进展则多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其他变性病。发作性肌无力见于周期性瘫痪。 肌疲劳 重复运动后出现肌力弱,休息后症状减轻,故晨起时症状较轻,活动后症状加重。检查时可令患者重复动作多次(如睁闭眼,握紧及松开拳头等),或连续引出腱反射,以观察肌肉运动的幅度是否越来越小。肌疲劳常见于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等。 肌痛及触痛 为炎症性肌病和代谢性肌病的特点。与肌痛有关的疾病大致分为四种:①肌纤维炎症,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约半数有肌痛症状,持续性出现,运动时可加重。②肌纤维崩解、破坏,见于麦卡德尔氏病,其他代谢病及肌强直样疾病。③血管性疼痛,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椎管狭窄所致马尾缺血等。④原因不明的肌痛。 肌肉萎缩 肌容积减小。一般判定无困难,但在婴幼儿皮下脂肪较多时不易发现。检查时用手触摸判定。皮下脂肪萎缩常被误认为肌肉萎缩,但脂肪萎缩多分布于臀、腰、腹、肩及局部脂肪丰富处,呈斑片状或环状萎缩,与肌肉走行方向不一致。 肌肉萎缩可出现于肌病及其他疾病,其原因和分布特点是: ① 中枢神经系病变。大脑半球顶叶病变、先天性运动区发育不全、大脑半球深部肿瘤、炎症、脑血管病后,可出现病变对侧肌肉萎缩。顶叶病变时出现的肌萎缩常常影响手肌和臂肌,手的皮肤细嫩,可有或无偏瘫,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和手指位置觉障碍,称为偏侧性肌萎缩。 ② 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病变。肌萎缩在早期按神经节段分布,单侧或双侧,远端肌萎缩明显,伴有肌束震颤。颅神经运动核受累,其支配的肌肉有萎缩。 ③ 周围神经病变。肌肉萎缩按神经根、段或神经干分布,与神经支配范围相一致。 ④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萎缩少见。若发生肌萎缩,则分布无一定规律。若重症肌无力发生肌萎缩,则多在前臂、上肢近端、面肌、咀嚼肌等。 ⑤ 肌原性疾病。多对称性地分布于四肢近端。在有些肌原性疾病如周期性瘫痪、多发性肌炎等,肌无力程度与肌萎缩不一致。 ⑥ 废用性肌萎缩。石膏固定、骨关节病、长期卧床等可引起废用性肌萎缩,分布在病变关节附近,一旦原因解除,锻炼后肌容积可恢复。 肌肉肥大 肌肉过度运动、锻炼及脂肪结缔组织增生均可引起肌肉肥大,前者称工作性肥大或真性肥大,后者称假性肥大。真性肥大见于运动员,健美锻炼者或体力劳动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可表现一侧肌萎缩而另侧肢体相对运动过度而肥大。假性肥大见于肌营养不良。 肌肉不自主运动 肌肉、肌群或肌肉的一部分,出现的不受意志支配的运动。见于多种疾病,亦见于肌病。肌肉纤颤和肌肉束颤,多见于下运动神经元变性所致的继发性肌萎缩。正常人疲劳、寒冷时及神经病患者亦可见束颤。肌纤维颤搐为肌肉纤维连续、缓慢的自发运动,沿肌肉纵轴方向波浪起伏地运动。肌肉图表现为单个电位重复发放,或为电位连续性高频发放。可见于神经性肌强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等(见不自主运动)。 肌肉收缩或 后引起的不随意运动 包括:①肌强直。肌肉随意收缩后不能立即松弛或肌肉受叩击时出现肌凹和肌丘。肌电图上出现高频放电,其频率与幅度逐渐递增后逐渐递减。见于肌强直综合征。 ② 运动后痛性痉挛。指运动后肌肉痉挛收缩,触之坚硬,伴有剧烈疼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肌电图上表现为电静息。持续运动后症状减轻,见于麦卡德尔氏病、磷酸果糖激酶缺陷症、肌脂质类贮积病等。 运动诱发强直性肌痉挛尚可见于僵人综合征、神经性肌强直、破伤风等。 肌张力低下 是肌病的特点之一,常伴肌萎缩。但下运动神经元疾病及小脑疾病亦表现肌张力低下,故肌张力低下的诊断价值不大。但婴儿时的某些肌病如先天性肌弛缓、婴儿性肌萎缩(韦尔德尼希-霍夫曼二氏病)、糖原贮积症等表现明显的肌张力低下,即所谓的“软婴儿”综合征。 腱反射低下 肌病多表现腱反射低下。晚期腱反射可消失。 肌病时的肌电图改变 包括以下几种: 运动单位平均时限缩短正常运动单位电位的峰波部分由针极下最近的肌纤维去极化形成,而起始及终末的低波幅慢波部分是由离针电极05~1mm的肌纤维去极化产生。肌肉病变时,肌纤维坏死、变性、萎缩,具有正常功能的肌纤维数量减少,离针电极05~1mm能兴奋的肌纤维数量亦减少,它们产生的慢波成分电压极低,因此运动单位电位失去了起始及终末部分,故时限缩短。另外,由于运动单位内肌纤维分布不匀,边缘部分密度最低,当周围肌纤维变性、坏死时,运动单位的周围部分丧失,范围缩小,运动终极区域变窄。这样当运动单位内的肌纤维去极化,综合形成运动单位电位时,在时程上的分散也小,因而出现短时限电位。肌病时运动电位时限缩短可达20~60%。 运动单位平均幅度下降由于肌肉疾病时,肌纤维变性坏死,数量减少,造成运动单位电位平均幅度下降。但在有些病人亦可表现为幅度正常或增高。 多相电位增加亦为肌病的重要指征,最有价值的为时限短、低波幅多相电位,称为肌病电位。多相电位产生的机制为神经侧支芽生,以及由于肌纤维数量减少,残留的肌纤维产生的电位在时程上分散。 重收缩时出现干扰相或病理干扰相肌肉疾病时虽然肌纤维数量减少及功能障碍,但运动单位数目仍在正常范围,即使在严重力弱情况下,所产生的电位仍能综合成干扰相。而且由于肌肉力弱,代偿性地增加了运动单位的发放频率,干扰相波型比正常更密集,另外,还因多相电位增加,使组成的干扰相波峰纤细,中间部分浓重,这称为病理干扰相。其电压降低,大多小于20mV,部分小于05mV。 运动单位电位最大幅度下降以套用多心针电极测得的运动单位电位的最大幅度为准,因此种电极较不受针极位置的影响。肌原性疾病时,运动单位电位的最大幅度可下降30%。一般说来,遗传性疾病的运动单位电位最大幅度下降比获得性肌病(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要显著,可能因获得性肌病有周围神经芽生,局部肌纤维数量增加。 插入活动延长和自发电位肌原性肌病时可出现各种形式的插入活动延长。强直性肌病出现肌强直性放电,这是一个重要的诊断指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的肌强直样放电代表肌膜兴奋性升高。 自发电位如纤颤电位、正相电位,在肌病时十分常见,一般在疾病早期出现。推测为肌肉病变时,肌纤维局灶性坏死,部分肌纤维与终极分离,造成暂时性失神经支配所致。更多的学者认为,原因是病变肌肉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降低,使静息膜电位降低、细胞兴奋性增高而引起肌纤维自发性活动。在慢性期和晚期,纤颤电位数量减少,当肌纤维明显纤维化时,纤颤电位消失。 肌病的类型 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周期性瘫痪较为多见。其余肌病均少见。 重症肌无力以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为主的自身免疫病。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并出现肌无力。 皮肌炎少见的结缔组织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肉酸痛无力和特征性皮肤损害。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一组原发性肌肉变性病,表现为进行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肌肉萎缩,为遗传性疾病。 肌强直性疾病一组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典型表现为肌强直,即随意运动开始或肌肉受 后即强直性收缩,需数秒至十数秒钟后才能松弛,因此造成肢体僵硬,动作不灵,如与人握手时手不能马上松开。包括萎缩性或营养不良性肌强直(斯坦纳氏病,有肌强直,但肌无力及肌萎缩更突出)、先天性肌强直(汤姆森氏病,婴儿期发病,伴肌肥大)、先天性副肌强直(奥伊伦贝格氏病,幼时发病,表现为肌强直及阵发性无力,肌强直以面肌明显)等。无特殊治疗。奎宁、普鲁卡因酰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症状。 先天性肌病如杆状体肌病、中央轴空病、肌管型肌病(均表现肌无力、肌张力低下,肌纤维内有杆状体、中央轴空、肌管等);先天性肌纤维类型不均衡;多发性轴空病;指纹体肌病等。 代谢性肌病种类甚多,如糖原贮积病Ⅱ型、Ⅲ型可表现肌无力、肌张力低下。Ⅴ型、Ⅶ型可表现运动后肌痉挛。脂质贮积肌病为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包括肉碱缺乏综合征(表现肌内肉毒碱含量低下,进行性肌无力,发作性肝功能障碍)、肉碱棕榈酸转移酶缺乏病(反复肌痛、肌红蛋白尿)等。肌红蛋白尿症表现为发作性肌无力、肿痛,尿呈棕红色,病因多样(糖原贮积病Ⅴ、Ⅶ型,肉碱棕榈酸转移酶缺乏,毒物,肌挫伤等)。 感染性肌病如病毒、寄生虫感染可引起肌炎,如弓形虫、旋毛虫病。流行性胸痛为 B型库克萨基病毒引起,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表现为胸、背、肩部肌肉疼痛。 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粘液水肿、库兴氏病、恶性肿瘤等亦可伴发肌病。  

不要过分的劳累自己的身体就成。因为正处于发育节段,超出体力的付出,会影响身体发育,最好不要做杠铃深蹲。哑铃一般没多大问题。但也不能过重使用。:) 哑铃让健身拒绝借口 原文: http://wwwyelg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027 哑铃不受任何的场地限制,只需要1平方米的地方就可以训练。而且哑铃经济实惠,即使是最高档的哑铃也不过几百元。 练哑铃,让你更协调 在做哑铃练习的时候,两只哑铃是完全独立的,如果你训练时间不长,很可能在做动作的时候摇摇晃晃。所以,在所有哑铃训练中,身体为了保持平衡和稳定性会动用一切可能参与的肌肉,包括所有细小的协助肌和稳定肌,而这对我们身体的锻炼是非常有益的,它不仅可以提高人的协调性和控制力,也会使你在生活中看起来动作更优雅、身材更挺拔。如果你的身体肌肉出现两边不对称的情况,还可以做一些单侧训练。 充分热身 由于哑铃训练中关节活动幅度很大,所以在训练前要注意充分的热身,包括5~10分钟的有氧训练热身和身体主要肌肉的伸拉。在重量的选择上也要注意,尤其是在训练的前十几分钟,要选择最大负荷55%~70%的哑铃。动作的速度不要过快,要有控制性,尤其是腰腹的稳定性很重要。训练中发力的时候吐气,回落吸气。训练动作要避免单一,全身均衡是最重要的。 哑铃训练还可以帮助女性的肌肉更有弹性、提高女性的基础新陈代谢,达到减肥不反弹的效果。 哑铃全身循环训练 (哑铃重量3~5公斤) 训练方法 主要锻炼部位 半蹲 20~25次 大腿、臀部 手臂弯举 30~35次 手臂前侧的肱二头肌 背部划船 20~25次 背部 箭步蹲 15~20次 大腿、臀部 颈后臂屈伸 20~25次 手臂后侧的肱三头肌 硬拉 25~30次 腰部 侧平举 20~25次 肩部 每个动作之间休息15秒种,共做3个循环。每周做3次。5周之后可以增加到4个循环。 如果实在找不到哑铃也可以用字典、水瓶甚至两个木瓜来代替。 塑身效果 哑铃操对全身各部位都有减脂塑型的效果,特别是手臂、双肩、背部,还可以拉长肌肉,让身体变得纤细。大概2个月,效果就出来了。 适应人群 哑铃操的适合人群很广,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可以试试。 练习攻略 充分热身:做这样的器械运动,要是没做好热身,损伤几率就会加大。 动作标准:拿着哑铃,自然不可能“乱挥乱舞”。动作虽然不难,但一定要标准,如果不到位,很可能练错了肌肉,不该练的那块拼命练,该练的反而没练到。 适度弯曲:肘关节要略弯曲,要是“绷”得太直,很容易受伤。 学会放松:最后的放松也很重要,这有利于肌肉向长线条、流线型发展。刚做哑铃操,肌肉和关节会有点疼痛,运动后要注意休息。 小贴士 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哑铃? 1、可拆卸式的哑铃,挑选时要注意螺丝的质量,最好选择品牌产品,因为质量不好的容易脱扣,比较危险。 2、选择重量合适的哑铃。连续举15~25次,感觉接近极限的,是适合你的重量;如果举15次就感觉支持不住了,说明这个重量超重。 3、可以根据不同训练目的选择:建议你最好选择两副哑铃,一副重、一副轻。重的哑铃训练大肌肉群,胸、背、腿等。轻的哑铃训练小肌肉群,手臂、肩膀、小腿等。 不同价格有什么区别? 1、 塑胶的哑铃颜色比较鲜艳,在家里也可以练习,放到地上时声音很轻,但塑胶的比较怕磨。 2、 不锈钢的哑铃比较抗磨损,适合在户外用。 卧推是训练胸肌最好的动作,同时也是许多健美爱好者最喜欢练的动作,大部分的训练者以杠铃卧推为主——的确其是训练上半身最好的动作,对80%训练者的来说很有效。那20%的人呢?答案是哑铃卧推。此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杠铃卧推之后也可试着练习哑铃卧推,你会有不同的感觉的。 起始位置:仰卧在平的卧推凳上,两脚平踏在地上。两肘弯曲,握住哑铃,拳眼相对,手心朝腿部的方向,哑铃的轴线位于乳头上方1厘米处(胸肌中部),抵住胸部。 动作过程:向上推起,两肘内收,夹肘的同时夹胸。哑铃向上的同时略向前偏,呈抛物线的运动轨迹。两臂伸直时,哑铃重心接近处于肩关节的支撑点上。但不要正好位于肩关节的支撑点上,这样会使骨骼支撑住哑铃的重量(这种由骨骼而不是肌肉支撑重量的情况称为“锁定”),使得胸肌放松,影响锻炼效果。然后,使两直臂向两侧张开,两臂慢慢弯屈,哑铃垂直落下,下降至最低处时,即做上推动作。重复。 呼吸方法:上举时吸气,下落时呼气。 重点锻炼部位:胸大肌、三角肌和肱三头肌。 训练要点: 1、不要把背和臀部拱起或憋气,这样会使肌肉失去控制,是危险的。 2、在练胸大肌的同时,应加强上臂肱三头肌的锻炼。没有发达的三头肌,就不可能卧推起大重量的杠铃,也就不能练出发达的胸大肌。 3、起始时,要把哑铃的轴线置于乳头上方1厘米处(胸肌中部),才能让胸大肌发力。如果哑铃举在肩膀上,只能锻炼肩部肌肉。 4、一定要注意将两肘展开,做卧推时双臂在体侧张开,因而能基本上只靠胸肌用力来完成动作。宽间距时主要锻炼胸大肌,窄间距时主要锻炼三角肌。 5、胸部肌肉练习效果不理想。可试试上斜推举,躺在有一定的倾角(约 20—25度)的斜板上,再以同样重量的杠铃或哑铃进行练习。由于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肌肉一个新的刺激,你很快就会看到新的效果。 组数与次数: 1、 在6—8次范围内达到极限次数。多于8次,身体其它部位将进入有氧运动状态;如果少于6次,说明辅助肌已参与了运动,而主肌还没有完全疲劳。 2、 多组数:无论哪个身体部位都必须一组接一组练到神经突触发不出冲动为止。如果你轻信了训练过度的说法,肯定达不到这个要求。所谓训练过度,不过是些懦夫为掩饰自己的无能而编造出来的借口。真正的冲击式锻炼不光要做到20组以上,还要把每组都做到极限次数。算组数时不要把热身组计算在内,尽管它们是必需的。 3、 训练的多样性。要经常变化训练的组数与次数,以及动作的安排,以打破身体的适应,获得肌肉的突破性增长。 相关动作 A重点锻炼部位:胸大肌上部,其次是三角肌前束和肱三头肌。 B开始位置:仰卧在上斜角度为35-45度的卧推凳上。 C动作过程:两臂伸直持哑铃位于肩的上部。放下至胸部上方(接近锁骨处)时吸气。下降至最低处时,即做上推动作,上推时呼气。 D训练要点:练习过程将主要力量集中在胸大肌上,使胸肌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肱三头肌作为次要的补充力量

能使头部后仰的肌肉主要是:夹肌、竖脊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

夹肌起自项韧带下部和上位胸椎棘突,肌纤维斜向外上方,分为二部:头夹肌在胸锁乳突肌上端的深面,止于乳突下部和上项线的外侧部;颈夹肌在头夹肌的外侧和下方,止于上位三个椎的横突。一侧夹肌收缩使头转向同侧,双侧收缩使头颈后仰。

竖脊肌受颈、胸、腰神经后支支配。在背部肌肉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竖脊肌。它的作用是:牵引脊柱实现后仰。竖脊肌深部为短肌,有明显的节段性,连于相邻两个椎骨或数个椎骨之间,能够加强椎骨之间的连接和脊柱运动的灵活性。

扩展资料:

斜方肌由第11对脑神经副神经和第三、四颈神经前支支配。副神经经斜方肌前缘入肌深面,和颈横动脉浅支伴行,经过肩胛冈根部附近,再与颈横动脉深支伴行达肌的下部。

56支副神经从胸锁乳突肌后缘至斜方肌前缘一段的长度为(4501±110)mm,副神经的粗细为(212±007)mm。第三、四颈神经前支的分支,从颈丛发出后,向外向下达斜方肌前缘,与副神经会合同行。

-夹肌

-竖脊肌

-斜方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843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8
下一篇2023-09-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