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阔肌。 引体向上—背阔肌训练最重要的手段
比赛时,我清楚地意识到,在任何动作造型中,宽大且给人以力感的背阔肌有多么重要。当我把背阔肌伸展开来时,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架“巨无霸”喷气机(指波音747系列)。我认为,我背阔肌的宽度对我最后一次赢得“奥林匹亚先生”起了很大作用。从肌肉的线条,肌肉所显示的力感,以及巨大的肌肉块来看,我和我的竞争者都差不多。要说不同,则是我练背阔肌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效果确实非比一般。
引体向上会使背阔肌变宽,同时也练了背部肌群,但是你必须了解背部肌群和背阔肌的区别。只靠背阔肌你就可以拥有V字型的体型,即宽肩、细腰的倒 三角形体型。要练出厚实的背部肌肉,你得练划船之类俯身拉动作。虽然总体来说引体向上也能练背部肌群,但它主要是练背阔肌,其次是肱二头肌,然后是前臂肌群和胸肌。引体向上是衡量一个人基本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
健美运动员对宽握颈后引体向上十分熟悉,且许多人只练这种引体向上。其实,引体向上还有许多重要的练习方式。宽握引体向上可以把背阔肌上部练出来。为了最大限度地伸展和收缩背阔肌,每次拉引必须到背触杠为止,向下必须将身体放到底,臂伸直。做宽握引体向上时,一般都喜欢只拉到一半,实际上充分引体对背阔肌的全面发展更有利。
为了从各个角度刺激背阔肌,胸前引体向上也是很不错的练习。做胸前引体向上时,为了取得最佳效果,必须上拉到胸部,这样背阔肌才能充分收缩。而许多健美运动员只拉过下颏。要知道,只有拉到胸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达背阔肌,雕刻出肌肉线条来。
做引体向上时,双手的握距越近,对背阔肌的刺激越靠下,对前锯肌的刺激越大。无论握距宽窄,每次练习都要充分伸展和收缩背阔肌,向下要放到最低,向上要拉到胸部(窄握时当然无法在颈后拉)。你可以做许多组引体向上,开始用宽握,然后每组逐渐缩小握距,最后用窄握结束。
反握引体向上可以练肱二头肌。握距很窄,你练一下这个动作就会惊奇地发现它给肱二头肌的刺激有多强。
有些健美运动员可以做单臂引体向上,这可不容易。弗兰柯哥伦布就能悬空做单臂引体向上。像我们这些弱者只能在联合器械上用练双臂下拉的器械做做“单臂引体向上。”即使如此,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背阔肌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伸展,胸肌也能帮着把拉杆拉到最低。爬绳者的背阔肌都很棒,从肩部一直延伸到腰部,并向外突出。双臂交替爬绳实际上是一种变形的单臂引体向上。
还有一种宽握引体向上,上拉时身体后倾,一直拉到腰部。这时身体要尽力后仰,几乎与地面平行,好像在做杠铃划船练习。这个练习效果很不错,因为它把划船和引体向上结合起来了,使背阔肌和背部肌群都得了锻炼。
用来做引体向上最简单的器械就是单杠。另一种是倒V型把手的杠,用来做窄握距(双手相距20-25厘米)引体向上。还有一种两头下垂呈45度角的横杠,宽握时手抓两端很舒服,手腕和前臂成直线。如果用单杠,宽握时就容易伤手腕。
如引体向上做不了几个,则可以从双臂下拉开始练。开始时重量可以轻一点,然后逐渐增重。到所练重量和体重差不多时,就可以直接练引体向上了。记住,当你在器械上能用体重的重量下拉8次时,就应改到单杠上练引体向上了。
开始练引体向上时,当然你要确定背阔肌的负荷,如规定拉50个。第一次你竭尽全力拉了10个。第二次你拼了命做了8个。好,你已经完成了18个。第三次你若能拉5个,那就做了23个。就这样做下去,即使做20次,也要完成定额。
我就是这样练引体向上的。我这个办法十分成功。显然,体重大的人做引体向上比较困难,因为需要克服的重力更大。
当你能做10-12个引体向上(无论宽握、窄握还是反握)时,就应在腰间挂点重物来进行练习了。这时背阔肌才真正开始增长。如果你不挂重物能做12个引体向上,那么挂上45公斤的重量也许就只能做10个。直练到又能做12个时,再把挂的重量加到9公斤。循环前进。我认识的一些健美高手可以挂23、27、32甚至37公斤的重物做引体向上。他们的背阔肌都极大。所以我认为,当你能做10-12个引体向上时,就应挂上些重物练。如果你坚持不挂重物练,那你的背阔肌就永远不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
每练完一组引体向上后,应双手抓杠悬吊一会儿,以伸展放松背阔肌。这一练习非常重要,因为它能把背阔肌伸展到训练时因动作限制而不能达到和程度。不论做哪种伸展练习,只要你感到肌肉被拉伸到了极限,对肌肉生长就大有好处。
做引体向上时应用护手带。带的一头套在手上,另一头套在单杠上。这样你可以集中精力去练背阔肌,不必担心会滑手,还可以让你多拉几个。如果负重练习,那就更要用护手带。
做引体向上时,手上还要注意抹防滑粉,这样你才能提高抓杠能力。注意了这些细节,你就可以集中精力于背阔肌的收缩和伸展,从而获取良好的训练效果。
另外,做动作时保持身体垂直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只靠背阔肌的力量慢慢拉起身体,然后慢慢还原。上拉时若身体摆动,就会向胸肌和其它肌肉借力,背阔肌受到刺激就小多了。
无论健美训练还是健身锻炼,引体向上都是一个基本练习。它不仅能提高人的力量素质,而且能美化人的肩背。
我练引体向上,每次都严格按动作规范来做。前8个尽量保持匀速,最后2个得蹬蹬腿、借点力才能完成。
我双手的握距比肩略宽。从最低处开始慢慢上拉,尽全力拉到不能再高为止。然后慢慢还原。我得承认,我每次拉不了10个,特别是当我体重达到113公斤时。这就是我为什么在训练计划中规定每次训练课要练50个引体向上而不管做多少次的原因。
前面曾提到,练引体向上主要是为了发展背阔肌。为了练出厚实而线条分明的背部肌肉,我还练俯身划船、单臂划船和硬拉。我还喜欢用超级组的方法把引体向上和卧推(包括平板和斜板卧推)结合起来练。我的练法是:开始时先拉一组引体向上,10个,不休息,接着做一组平板平板卧推。休息一下,重复练一组。一共做5组引体向上和5组平板卧推。接下来改练斜板卧推,和刚才一样,一组引体向上,一组斜板卧推。引体向上和斜板卧推之间不休息,斜板卧推后休息一会儿。
练完上述10组超级组后,做胸肌练习,然后再练背部肌肉。就是说,你必须认识到背阔肌的训练绝不能和背部肌群训练相混淆。将引体向上和卧推结合起来用超级组的方法训练使我获益匪浅。也许你也可以试试。
我觉得,没有任何形式引体向上的训练计划不能说是完备的训练计划。无论你怎么练,都别忘了练引体向上。
要想给人强壮魁梧的感觉,就必须拥有发达的大肌群。
大肌群才有大块头。才能展现出强壮的身体于魁梧的身材。
具体来说,以下几组大肌群部位肌肉发达,就可以展现出强壮魁梧的感觉。
1,背部肌群。
我们说一个人强壮,常说“肩宽背厚”这句话。
从背部看,发达到背部肌肉可以展现出魁梧的感觉,让人觉得这个人非常强壮。
2,胸大肌。
胸部肌肉发达,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了力量的感觉。
因此,发达的胸大肌是让人觉得强壮魁梧的重要因素之一。
3,肩部三角肌。
俗话说的“肩宽背厚”中宽宽的肩膀,就是发达的三角肌支撑起来的。
因此,发达的肩部肌肉会给人强壮魁梧到感觉。
4,腹肌。
大腹便便,肯定不会让人觉得强壮魁梧。
发达的腹肌,充满力量感,也能塑造完美体型,让人感觉更加强壮魁梧。
5,腿部肌肉。
细胳膊细腿,肯定既不强壮又不魁梧。
健壮的腿部肌肉,可以让人显得非常强壮,也能让人显得更加魁梧。
以上几部分肌肉的发达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体型如何,也是展现这个人身材是否健壮,是否魁梧的根本因素。
而且只有这些部位的肌肉群都非常发达,才能真正给人以强壮和魁梧的感觉。
如果只是某一部分肌肉发达,而其他部位肌肉弱小,那就不会有强壮魁梧的感觉了,只能让人觉得身体羸弱了……
对,是真的,这还是林书豪说的。
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呢,听我慢慢道来。
众所周知,从老詹初入联盟到现在便一直保持在巅峰状态,基本没有出现过任何滑落的迹象。
当然,老詹能够保持如此长时间的巅峰状态,这跟老詹长时间的自律和后天精致的保养都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不过从老詹职业生涯伤病情况很少的情况来说,老詹的巅峰状态如此之长,也跟他变态般的身体素质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现役最强的老詹,他的身体强壮程度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呢?下面请听我慢慢道来:
打过篮球的同学都知道,腰腹的核心力量非常重要,而腹肌自然就是各大篮球运动员的必备核心。
经常关注老詹的朋友都应该看过老詹的腹肌,尤其是老詹刚刚经历过大战还在上下起伏的腹肌更是让人羡慕不已。
可是这里却有一个点值得大家注意,那就是脂肪含量。
大家都知道,NBA球星想要保持肌肉不经常受伤,一般都不会将脂肪含量保持在很极限的地步,而这种情况是非常难练出腹肌的。
因此,老詹在保持230斤体重的同时还能练出如此鲜明的腹肌,足可见老詹的腰腹核心力量到底有多强。
说完老詹的腰腹力量,我们再来说老詹的弹跳力,大家都知道,老詹在赛场上不仅拥有极强的爆发力,还有惊人的弹跳力。而这惊人的弹跳力自然就是靠着老詹无比粗壮的大腿肌肉。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张老詹保养大腿时肌肉的照片,当时看到老詹的大腿肌肉都快比训练师的腰粗了。
接着就是老詹的麒麟臂。
犹记得,在18年季后赛的逆天表现后,球迷们看到老詹训练时和罚球时暴起的手臂肌肉,果断又给老詹起了一个“灭霸”的称号,而且还有球迷用网络工具为老詹比较起手臂肌肉和老詹头的差距。
再来说说老詹的背部肌肉。
大家都知道,由于人体身体构造的原因,很多人的背部并没有肌肉。
然而对于一名长期处于高强度身体对抗的运动员来说,背部肌肉的强大一直决定着这名运动员的上限。
因此,老詹为了提高自己的上限,在自己背部肌肉上面也是花费了很多功夫,我们从老詹的训练照片就能够看出,老詹背部的肌肉不仅非常厚实,而且美感十足。
最后我们来说个最离谱的。
犹记得,在国内的某个篮球综艺上面,之前跟老詹有过交手的林书豪亲口表示过,老詹简直非人类,竟然连手掌上面都有着很强的肌肉,这怎么可能。
连林书豪对老詹的身体的强壮程度都感到惊奇,足可见老詹的身体真的实在太强壮了。
综上所述,老詹能够保持如此之长的巅峰期,不仅跟后天的自律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还跟其堪比非人类的身体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随着老詹的年龄继续增长,不得不说我们看老詹打球的日子也将越来越少,最后祝愿老詹在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能够继续保持身体的 健康 ,为我们奉献更多的精彩。
其实这个东西可以说是真的,就比如我们干活时间长手掌肌肉也会增加
不,他还有嘴轮匝肌,眼轮匝肌。
詹姆斯叱咤NBA15载,没有受过什么大伤,像他这种坦克式往内线冲击的打法很容易受伤,而他偏偏没有,是幸运、是侥幸,可能有点儿这种成分,但主要是他的身体强壮 ,不仅身体有极好的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努力,自律等成就了他,被称为NBA第一人,手掌有肌肉我相信,眼皮上有肌肉我也信,他的助攻也是厉害的很,助攻多肯定需要眼观六路,眼睛不会闲着,
在NBA 历史 上要想找一个肌肉男,那真的太轻松,但是要找詹姆斯这样的就太不容易。詹姆斯本来骨架就大,他是外线位置内线球员一般的骨架,就是体格宽大,他增肌真的容易,巅峰时期可是有240斤左右。本来天赋就够好了,他还那么自律,不管是饮食还是训练,他都是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这样日复一日,他身上的肌肉真的就达到了“恐怖”级别。当看完詹姆斯这一身肌肉,你就能明白他为何那么无解。
都说“人老腿先老”,很多球员下滑,就是从双腿看出来。詹姆斯都36岁了,依旧能平框扣篮,快攻还是快如闪电,这双强而有力的大腿是关键。我们看到赛前热身的时候,詹姆斯在放松状态下,那大腿肌肉都是相当饱满,就这大腿感觉跟水桶一般粗,能各种飞天遁地就不奇怪了。
这不过是一次再不普通不过的罚球,我们依旧在詹姆斯身上发现了亮点。他就是一个罚球动作,那身体就完全把球衣给撑起,感觉球衣在他身上小了一号。没有出色肩宽,夸张的手臂肌肉,发达的三角肌,根本穿不出这效果。
不得不佩服詹姆斯的自律,哪怕是在休赛期,那也是各种训练。他对于自己身材很自信,没事还喜欢在网上秀一下肌肉。这一次詹姆斯全身发力,那肌肉是完全鼓起,这完全就是“灭霸”身材。他的三角肌真的夸张,整个肌肉群都快到脖子上了。体坛有这样的肌肉,除了詹姆斯,还有就是泰森了。
你也许无法想象,一个外线球员会有这样的背阔肌。反正我看NBA这么久,这样的背阔肌,詹姆斯之前就看到过霍华德。这可不是P图,这是詹姆斯比赛中秀肌肉的瞬间。那背阔肌真的是夸张,练成了“倒三角”的形状,难怪很多防守者拉都拉不住,这肌肉就是关键。
你没有听错,真的是手掌都有肌肉,这不是武侠小说里的“铁砂掌”,而是林书豪亲自说,他感受到了詹姆斯手掌都有肌肉。手掌本来肉就少,詹姆斯能把肌肉练出来,这真的属于是“非人类”了。这背后的付出我们无法想象,只能说这是天赋+努力的结果。
真的。
詹姆斯是一个非常自律的运动员,他进入NBA联赛后非常注重身体,从不喝碳酸饮料,严格按照运动员食谱饮食。就是休赛期也不放弃锻炼,不泡夜店,非常自律。
老詹打到现在30多岁了,身体素质一点也不差。做为一个业余篮球爱好着,每当看到他那一身腱子肉都非常自叹不如啊!真心希望老詹能一直坚持下去,能多打几年,创造奇迹!
可能会有点夸张,但是詹姆斯的身体素质绝对强,会比其他人强很多,所以对比起来差距会比较大,给人的震惊感会很大。
不要说詹姆斯了,普通人手掌也有肌肉
自律
这个是真的,手掌有肌肉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可以通过锻炼来加强。我觉得不必去在乎詹姆斯手掌有没有肌肉,因为这个部位的肌肉跟篮球的联系并不大,最适用的动作可能就是抓球比较稳[捂脸]。
就我个人而言,C罗的背肌确实非常好看,也可以算得上是传说中的圣诞树,但是比起李小龙来说还是有点差距的,毕竟李小龙可是能将一个成年人踹出7米多远的神一般的存在。蝙蝠背其实只是一种形容背肌线条的代名词,这种肌肉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才能够练成,也需要拥有者本身保持有很高的自律性,同时也要有先天的肌肉基因才可以。
所以这种肌肉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练成的,蝙蝠被最早也是出自李小龙。C罗目前来说是整个足坛最好的球员之一,各方面能力都非常出色,并且还要10分完美的身材。即便是如今已经34岁了,但C罗仍然处于巅峰状态,完美的身材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从C罗的很多照片我们都可以看出他的整个上半身没有多余的赘肉,肌肉线条十分明显,很多部位已经练到了极致。
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当中对于身材是有很大要求的,不仅能够提供持续的动力和耐力,还能够帮助运动员在场上获得更好的优势。C罗的体脂率常年保持在7%,很多专业健身运动员都很难达到,为了得到这样一副钢铁铠甲,他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所有的饮食训练都有详细的计划。这种完美身材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得到的,是无数个日夜坚持下来才能拥有的。
C罗在所有的运动员当中,可以算得上是最能吃苦也最有自律精神的,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身体,C罗在球场上才能驰骋如飞,帮助球队斩获无数奖杯。C罗助跑弹跳可以达到一米左右,甚至高过了对弹跳能力要求很高的NBA球员,而在速度方面,他甚至能够达到3395千米每小时的瞬时速度。
背阔肌是背部的两侧,肩膀的下面,胸部的后侧,当双臂贴近身体三头肌能挨着的地方, 其实,无论初习者还是有一定训练年限的“老手”,拥有令人羡慕的肱二头肌始终是他们的追求与梦想,并为此一直不懈努力。那么,发达肱二头肌究竟有哪些较为有效的方法,技术特点和需要注意的细节又是什么呢 肱二头肌理想的形态是:直臂状态下侧视,其下端一直长达臂弯。弯曲时,呈半球状明显隆起(施瓦辛格和冈特的肱二头肌呈抛物线状,如停留在胳膊上的两座高耸的山峰)。这种理想形态对于先天长条形的训练者来说,可谓得天独厚。但拥有这种形态的人极少,大部分人侧视时臂弯处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缺口。所以,应针对性地优先刺激肱二头肌的下端部分,这样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上臂形态 下面介绍各类弯举动作的细节要点。 一、杠铃弯举 1、立姿直杠弯举 站立,双手同肩宽握杠,自然速度弯举,时间1~2秒:下放时控制还原,时间3~4秒。上举时注意力应集中在整个肱二头肌上,想象并排的两条肌束如钢绳般收缩。如果想尽快使肱二头肌下端发展起来,则应将注意力和起动点均放在此处。还有、杠铃下放到底部时要有意识地伸直胳膊。如果屈臂,则难于刺激到嵌入肘弯的肱二头肌下端这是很多健身者不太注意的地方,只要做标准次数(8~12次/组),都应刻意伸直胳膊,但8次以下(承重较大)为避免肘关节和肌腱无谓受伤,应保持胳膊自然的屈伸度。 常规重量组为每组10~12次至力竭,做3~5组。上身应保持正直,不要靠晃动身体借力,这对初练者最合适。系统训练半年以上者,应采用变速组或爆发式上举。实践证明,只要采用逐加重量的方法充分热身(至少2组,一般是3组),使肌肉和神经系统进入训练状态,同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目标肌上,用适宜的重量(8次左右)做变速或爆发式弯举就不会产生伤害事故。中、高级水平者应在正式组的第3或第4序列将试举次数降至6~8次/组或4~6次/组,然后再回升到正常训练次数。这样既能调动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运动,又能保证足够的训练量,使目标肌更好的充血膨胀。变速组是指将一个训练组分为前、后两个半程,两个半程的上举速度和还原速度有较明显的区别,从而使肌肉受到更强烈的刺激。 这个动作的主要作用是全面增大肱二头肌的厚度与块头,另外,可通过握距的变化重点刺激内外两个肌束:宽于肩部的握距对肱二头肌外束刺激较大,略窄于肩的握距对内束刺激较好、可根据个人情况侧重采用。 2、曲杠弯举 站立,双手执杠做弯举。由于是曲杠,小臂不像直杠那样紧张,参与用力较少,可保证更多的负荷加在肱二头肌上。 曲杠弯举的效果有争议,部分训练者认为效果不如直杠,主要是施加在肱二头肌上的张力不明显。 曲杠由于角度基本符合自然状态下手臂的内旋状态,肌肉感觉较舒适。直杠迫使双小臂呈一定的外旋角度,上臂和小臂肌肉都有一定的紧张度,对抗负荷做动作时更明显,故感到张力效果十分明显。且无论上举还是下放都能保持持续紧张,使目标肌没有多少“喘息”机会,这种紧张度的存在使直杠弯举在发展肱二头肌的同时,对小臂也有一定促进作用,这是曲杠难于比拟的地方。从肱二头肌承担的负荷来看,曲杠由于小臂参与用力少,若重量相同,则承担的负荷大于直杠,对肱二头肌的刺激作用更大些,但在肌肉的持续紧张度上逊于直杠,特别是在杠铃下放阶段。由于角度适宜。对腕部不适或有伤者,曲杠则是代替直杠弯举的好方法。 训练要求与立姿直杠弯举基本相同,注意力应集中在整个肱二头肌上,标准的训练安排是:12、10、8、6、10次,做5个正式组,其中孤立重量组(10~12次/组)必须保证做3组,较高次数与较低次数的合理搭配,既能保证调动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运动,又能保证动作的规格与次数,利于产生“泵”感的充血效应, 二、哑铃弯举 1、坐姿哑巴铃交替弯举 坐于凳端,双手各执一哑铃,左右交替做弯举动作。 弯举时为保证动作的准确性,可采用对镜训练方式。这样可纠正低头助力的毛病。 为了让肱二头肌弧度更饱满、肌肉更厚实,应做“均衡弯举”,哑铃尽量保持水平,不要左右晃动,使肱二头肌的内外两个肌束均匀受力;若为打造肱二头肌的尖峰。则须有意识地外旋小臂,仿佛要用小指去触碰肩膀。另外,可用一个小技巧来修饰上臂形态,兼顾肱二头肌下端;这就是在哑铃下放至底部时有一个自然后撤动作,幅度不大,但能令胳膊彻底伸直。然后以肱二头肌下端为起动点(意念也集中于此),带动哑铃弯举。次数变化在每组10~12次之间,下限不要低于8次,否则难以保证动作的规范。 为打破适应性,接受不同的刺激频度,有时可安排连续试举,一般是安排从重至轻的不同重量,而不是反向顺序。这更符合肱二头肌的耐受特点,也更容易挖掘其生长潜力,同时可避免拉伤肌腱。例如,以25公斤的哑铃弯举至力竭后(10~12次左右),紧接着试举20公斤的哑铃,无法再完成一次时立即接做15公斤的哑铃至力竭。这样重量呈现2~3个阶梯,但至多不要超过3个,每个阶梯重量相差5公斤左右,过大过小都会影响进一步挖掘肌肉潜力,影响训练的综合效果。 2、哑铃斜板交替弯举 坐在后倾角为45度的斜板上,双手各执哑铃做交替弯举。 第一组的重量不要过大,目的是热身、确定动作路线和感觉,然后再逐加重量。正式组为5组,第3、4组可加至最大负重,次数为6~8次。 这种后倾角度能使肱二头肌上缘与肩部交接的肌腱处始终处于牵拉的紧张状态,利于发展肱二头肌上部。由于无法像普通状态那样“夹肘”,下放时手臂的后展和上举过程的转腕动作对肱二头肌的下缘与尖峰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这是一个较全面锻炼肱二头肌的动作,也是健美巨星施瓦辛格极偏爱的一个必练课目。 由于这个动作的“支持性”较差,故整个动作过程应全神贯注。必须均匀发力,下落也应如此。上升至顶部时做顶峰收缩2~3秒钟效果会更好。 3、单臂哑铃斜托弯举 杠铃斜托弯举的目的是为了刺激肱二头肌的下端,所以下放至底部时双臂必须有意识地伸直,否则就失去了动作的意义、单臂哑铃斜托弯举不具备双臂执握的稳定性,对关节和肌腱的要求也较高,训练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肌肉的持续紧张给肱二头肌以集中刺激。 动作的细节要求是:一手扶凳,以提供稳固的支撑,持铃臂的伸展不要太充分,以免给关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要尝试做顶峰收缩(会很别扭,找不到通常的训练感觉),也无需刻意伸直胳膊,这样才能让肱二头肌保持持续紧张状态,达到较好的训练要求。 另外,由于单手执握依托凳面,没有任何借力机会,故采用的重量也应谨慎。仍然是5个正式训练组,第1组采用较高的次数,然后逐增重量。标准的训练安排是:15、12、10、8、6次,这更符合动作的特点和要求。 三、牵拉类动作 牵拉类动作的特点有二:一是超常的持续紧张状态;二是为了对抗负荷和保持动作的稳定性,肌肉要承受强大的张力。 比较有效的动作是: 1、单械徒手(或负重)引体向上 掌心向内反握杠,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肱二头肌上。拉起时要以肱二头肌的收缩力带动身体移动,下放时必须做到控制还原,保持身体稳定,缓慢降至最低位,不要顺势而下,否则得不到负功收缩的效益,肌纤维也得不到拉伸的张力,这正是引体向上训练的关键之处——拉伸使肌纤维产生的有益损伤(相比屈伸类动作,拉伸使肌纤维的有益损伤更显著)使肌纤维在获得充足营养和休息的情况下,能更好的超量恢复,体积和力量增长更明显。 一旦能徒于完成10~12次/组,就应在腰部挂杠铃片,使每组次数降至6~8个,若又做能到8个以上,则应再增加铃片重量,使之回归到6个左右。中高级水平者也可通过每组4次以下的低次数针对性地发展力量,以挖掘更大的潜力,使基础训练的负重得到提高,也相应提高了训练强度。 标准的训练安排是:12、12、10、8、6次,共做5组。关面2组12次为徒手动作,后3组逐增负重,这样总的组次数和强度都有了保证 2、拉力器直杠弯举 立于十字拉力器架一侧,调节好拉力器长度。然后进行弯举、 先进行1~2组的轻负重练习,以确定一下线路及动作感觉,然后再逐步加大重量。 拉力器弯举的最大优势在于:施加在肱二头肌上的压力不会因动作角度而变小,张力效果非常明显。所以提倡下降时刻意控制动作,与铁块配重相抗。上升时速度应较快,也可用爆发力,但必须在充分热身后,且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在目标肌上、 我喜欢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肱二头肌下端,以此发力带动整个弯举动作做爆发式弯举。至顶部时停留1~2秒,做顶峰收缩,然后控制性还原,上臂形态因此获益匪浅。 3~5个正式组,逐加重量,次数为15、12、10、8、6。如果体力下降,也可只做3组高次数组,以肱二头的“泵”感为主要训练目的。 一般而言,拉力器弯举应安排在杠、哑铃弯举之后偶尔(10~15天左右)也可倒过来,给肌肉一个“冷不防”,以激发其活力,打破刚刚建立的动作定型。 除上述动作外,还有反向布道凳弯举、固臂板弯举、顶肘式弯举、俯姿哑铃集中弯举等动作,可做为训练的替代或补充。但不要为了追求动作形式的变化而采用一些看似花哨实则有害的弯举动作,如平肘式弯举(胳膊平放在凳面上)、倒地(卧姿)拉力器直杠弯举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掌握尽可能多的训练手段的同时,避开不必要的动作伤害,稳妥地取得一个个实质性的进步,使健美的臂膀成为你倍感骄傲的风景。 这是我转载的象这些问题可以去百度上搜索!!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