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肌肉拉伤怎么治疗

腰部肌肉拉伤怎么治疗,第1张

急性腰部扭伤是指因各种突然刺激所造成的腰部软血组织损伤,又称“扭腰、闪腰”等。临床上极易见到,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如不及时进行按摩手法治疗处理,易转变成为顽固的慢性腰肌劳损。笔者将对本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治疗手法等内容进行介绍:\x0d\\x0d\一、一般临床资料\x0d\\x0d\腰部脊柱是一根独立的支柱,承担着人体60%以上的重力,从事着复杂的运动,附近只有一些肌肉、筋膜和韧带,无骨形结构的保护,故在持重和各种运动中,极易受到损伤。\x0d\\x0d\二、临床表现\x0d\\x0d\伤情较重者随即可见腰部剧痛、坐卧、翻身困难,甚至不能起床,咳嗽,打喷嚏,深呼吸均感疼痛加重,另有一部分患者在发病时,腰部疼痛并不十分剧烈仍能工作数小时或数日后才觉痛感逐渐加重,类似患者极易转为慢性腰肌劳损。\x0d\\x0d\三、临床检查与诊断\x0d\\x0d\在检查时可见下列体征:\x0d\\x0d\1.压痛点。绝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压痛点,一般痛点位于损伤部位。\x0d\\x0d\2.肌痉孪。主要位于骶脊肌、臀大肌。俯卧时肌肉稍感松软,用手指按压时产生肌痉孪。\x0d\\x0d\3.脊柱生理曲度改变。因疼痛可引起肌肉保护性痉孪,这时,不对称的肌痉孪可引起脊柱向患侧倾斜,属于暂时性生理改变。一般情况下,多见于单侧发病。\x0d\\x0d\4.X线拍片检查常无异提示。根据以上检查可将本病诊断为急性腰部扭伤。\x0d\\x0d\四、临床治疗与手法\x0d\\x0d\1.治疗原则:舒经通络、治血散於、解痉镇痛。\x0d\\x0d\2.施术部位:病变局部(腰部)及其压痛点。\x0d\\x0d\3.主要手法:推、按、揉、拨、振动等。\x0d\\x0d\4.取穴:扭伤、人中、肾俞、压痛点、大肠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等,可加用关元、气海、足三里、曲池、肩井、合谷等配穴。\x0d\\x0d\5.操作顺序:俯卧位,侧卧位,正坐位。\x0d\\x0d\6.操作时间:每次20分钟即可,不宜太长,以免造成新的损伤。\x0d\\x0d\治疗手法刺激量:推按要轻,拨揉稍重,振动要缓,穴位刺激由轻到重。\x0d\\x0d\五、临床手法介绍\x0d\\x0d\在临床上,笔者对本病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与总结。认为急性腰部扭伤症发病急,见效快,只要治疗及时不易复发,但要嘱咐患者注意保护腰部锻炼。\x0d\\x0d\因急性腰肌扭伤的病因多来自于外力,在治疗手法上不宜极强的刺激,其原因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剧痛,如在此时采用强烈推拿刺激,会使局部肌肉组织韧带的紧张度增大。患者因剧痛而失去配合。\x0d\\x0d\在治疗中应根据患者不同反应来进行分类治疗。\x0d\\x0d\1.对较重者治疗手法:\x0d\\x0d\(1)患者仰卧位,采用点穴按摩通气法,先按揉人中穴,以安神调整血压减轻患者思想压力。点按关元、气海从通利中焦气血,减轻腰部剧痛。按压足三里,以调整病后饮食,改善消化,顺肠通便。最后按压扭伤穴(穴位位于阳池与曲池的连线上四分之一处),如患者是左侧腰痛,则取穴右侧。按时可询问有何反应,并令其做轻微挺腹运动,完后便即感轻松。\x0d\\x0d\(2)患者俯卧位。采用推揉分拨理筋法:令患者全身放松,术者立于其旁,用于掌或拇指推揉压痛部位,令其深呼吸,以解筋消於,缓解疼痛。手法由上而下,反复数遍。此时触摸可触感到腰肌松软。取穴:大肠俞、肾俞、压痛点等,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缓冲肌痉孪。\x0d\\x0d\(3)俯卧位。采用压腰部痛点法以解筋镇痛,理气。在患者压痛点上,双掌重叠,反复振颤,随病人深呼吸向下垂直压(呼气时压正,吸气时抬起)。\x0d\\x0d\(4)俯卧位。采用对抗牵引按摩法,以舒筋止痛加强活动度,请助手帮助固定两腋下,术者双手分别握其下肢术部向健侧偏斜,缓缓拨伸,牵引,持续一至两分钟后,也就是最大限度时猛牵一下,然后按摩腰部,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等穴,以防止软组织粘连,迅速恢复腰肌弹性。\x0d\\x0d\(5)侧卧位。采用捏拿腰肌蹬腿法,以放松肌肉,增强运动。术者立于其后,双手捏拿腰部肌肉。此时,令患者蹬腿,如上述手法,作用明显,患者即可迅速进入运动配合状态。\x0d\\x0d\(6)正坐位。采用提拿肩颈理气法,以宽胸理气,消除紧张。术者立于其后,双手提拿肩颈,后点穴曲池。此时患者自觉轻松。\x0d\\x0d\2.对于发病疼痛不明显后则加重者,则可采用下列手法操作。\x0d\\x0d\(1)俯卧位,采用推揉分拨理筋法,令患者放松,用双掌或拇指从压痛点周围推揉至压痛处后加用滚法在骶脊肌顺肌纤维方向来回往返数遍,配合腰部后伸活动运动。腰部后伸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手法由轻而重,以促进局部气血畅通,缓解疼痛。\x0d\\x0d\(2)俯卧位。采用捏拿腰部运动法,以解於镇痛。术者立于其旁,用掌根或多指相应用力,对抗,捏拿患者腰两侧,并令其晃动骶跨部,询问腰部有无痛感,如有痛感,则停止,转为晃动双肩部,以通理气血,促进运动恢复。\x0d\\x0d\(3)俯卧位,采用拍打振动理气法,以解筋镇痛。术者令患者用力,并咳嗽。在此时,用双掌空拳拍打压痛点数次,患者即可感到松驰。后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穴。\x0d\\x0d\(4)仰卧位。采用屈膝屈髋动腰法,以加大活动度,迅速恢复运动。术者立于其旁,助患者均匀呼吸,用一手托住患者双腿,另一手固定患侧肩部,做屈膝屈髋,上下回旋活动,点阳陵泉、足三里穴。\x0d\\x0d\(5)正坐位。采用提拿肩颈理气法,以宽胸理气消除紧张。术者立于其后,双手相应用力,提拿肩颈理气法,以宽胸理气消除紧张。术者立于其后,双手

sma一型俯卧位的特点是:

1、由屈曲向伸展发育:小儿由于受紧张性迷路反射的影响,屈肌张力占优势,下肢屈曲于腹部下方,因此表现为臀高头低。随着伸展姿势的发育,逐渐变为臀头同高,最后发展为头高臀低。

2、抗重力伸展发育:随着抗重力伸展、克服地心引力的发育过程,小儿经过了头部贴床、头离床、胸离床、肘支撑、手支撑、一只手支撑体重的抬头过程,体重的支点由头部、颈部、胸部、腰部逐渐向后移动,当支点移行到骶尾部时,便出现了爬行,为坐位和立位做好准备。

3、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爬行是俯卧位发育的组成部分,也体现了抗重力发育的过程。爬行过程首先是无下肢交替动作的肘爬或拖爬,然后是下肢交替运。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治神与守神 5 针刺得气 51 得气的表现 511 受术者 512 施术者 6 毫针的结构 7 毫针的材料 8 毫针的规格 9 针具的检修 10 针具的保养 11 针具器械消毒 12 施术消毒 13 选择 14 定穴和揣穴 15 针刺方法 151 持针法 152 进针法 153 行针手法 154 催气法 155 守气法 156 行气法 157 针刺补泻 158 留针 159 出针 16 常见问题 161 晕针 1611 现象: 1612 原因: 162 滞针 1621 现象: 1622 原因: 1623 处理: 1624 预防: 163 弯针 1631 现象: 1632 原因: 1633 处理: 1634 预防: 164 断针 1641 现象: 1642 原因: 1643 预防: 165 针后异常感 1651 现象: 1652 原因: 166 刺伤重要脏器 1661 现象: 1662 原因: 17 毫针练法 171 纸垫练针法 172 棉团练针法 173 自身练针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毫针刺法 1 拼音

háo zhēn cì fǎ

2 英文参考

technique of filiform needle acupunctur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毫针刺法(technique of filiform needle acupuncture)是指以毫针防治疾病的针刺方法[1]。利用毫针刺入或 腧穴经络以防治疾病。毫针刺法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

毫针刺法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明确的的要求,其中针刺的术式、手法、量度、得气等尤为重要。

毫针刺法是诸多刺法中的主体,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4 治神与守神

神,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治神守神是衡量判别医生技术高低优劣的标准,如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粗守形,上守神。”

治神,指医生在针刺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并治理患者精神的过程:

全神贯注——使刺穴准确,进针顺利,手法对证,运针自如,得气明显;观察病人,取得病人信任和 配合。

引导患者——要求患者精神聚会、情绪安定后行针。如《标幽赋》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 调动病人神气,使精神专一,意守病所,促使气感的来临或使之增强。如:“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素问·针解》)

守神,指针刺得气后慎守经气的过程。在针刺得气后,医生和患者双方仍应注意力高度集中,心 神凝聚,守气勿失:

施术者——精神聚集,密切观察患者神的变化,根据神的盛衰变化施以相应补泻措施。

受术者——心定神凝,细细体会针刺感应,意守病所,气为神使,加强疗效。

5 针刺得气

得气,又称“气至”、“针感”和“感传”,是施行手法时针刺部位产生的感应及其传导。得气是获 得针刺效果的前提。

51 得气的表现

得气的感觉来自受术者和施术者两方面。得气感应在受术者和施术者有时并不同步。有时受术者有较强感应而施术者指下却仍感空松无物;有时受术者只有极轻微感应而施术者却感针下沉紧。两者应结合综合判断。

511 受术者

受术者主观感受,指针刺后出现酸、麻、胀、沉、热、凉、触电样、虫行感、跳跃感,或沿一定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等。少数出现循经肌肤瞤动、震颤,或受刺部位出现循经性皮疹。

上述感应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则两种以上感应同时出现。

512 施术者

主要依据指下的感觉判断得气感,如针下出现沉重、紧涩或针体颤动,或可从外观上观察,如有时可看到针体震颤,针体周围皮肤紧张、凸起或陷下,肌肉跳动,沿经皮肤甚则出现色泽变化、出汗等。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说:“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得气时,指下感觉沉涩、发紧,好比钓鱼时鱼已吞食钩饵一样;而气未至时,则指下感觉空虚无物,就好比闲处于幽深的殿堂之感。

6 毫针的结构 针柄的末端部分。 针根至针尾以金属丝缠绕的部分。 针身与针柄的连接部分。 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 针的前端锋锐部分。

针尾呈圆筒状,与针柄相连。

针柄是持针、运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处。

针柄金属丝缠绕应紧密均匀无松脱,以便于执针捻转运针。

针根是观察针身刺入穴位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针根应牢固,无剥蚀损伤,否则易断裂。

针身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毫针的粗细、长短规格主要指针身而言。优质的针身挺直光滑,坚韧富有弹性,上下匀称,无斑剥、锈痕、曲折。

针尖是接触刺入肌肤的前锋,又称针芒;质优的针尖呈松针形,既不过分尖锐,又圆而不钝。如针尖过于尖锐往往容易卷毛钩曲,捻动针体时会增加病人局部的疼痛。

7 毫针的材料

现代毫针多用金属制成。

不锈钢针: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具有硬度适中、富有弹性和韧性、能防锈、耐热、防止化学腐蚀等特点。

金针、银针:传热、导电性能优于不锈钢针,但针体较粗,强度、韧性远不如不锈钢针,且价格昂贵,临床很少应用。

普通钢针、铜针、铁针:容易锈蚀,弹性、韧性、强度亦差,故除偶用于磁针法外,临床已不采用。

8 毫针的规格

毫针的规格以针身的长短和针身的粗细来分。

临床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胖瘦高矮、体质的强弱、病情之虚实、病变部位的深浅、所取腧穴的部位等,选择不同长短、不同粗细规格的针具。

一般原则:

头面部、肌肉浅薄处穴以及体质较弱者多选用短针、细针;

臀部、腿部肌肉丰厚处穴以及体质壮实者多选用长针、粗针。

9 针具的检修

针具在每次使用前后均须进行检查。如针具有损坏,应及时拣出,剔除剥蚀弯折过重及断裂不能修理者,余经修理后一般可再使用。

方法1:一手手指抵住针尖,另一手持针捻转,可以感觉针尖状态。

方法2:用棉球裹住针身下段,另一手将针边转边退,这种方法可以发现针具的光滑程度,若有毛钩,针尖退出时会带有棉絮。

10 针具的保养

针具如护藏不善,容易遭损坏,临床应用时会增加病人痛苦,甚则发生医疗事故。因此针具的维修保养也是实施针灸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标:防止生锈,避免针尖受损和针体弯曲。

方法:针具消毒时,宜用纱布或棉花包裹结扎妥当,以免针尖与器具壁碰撞引起卷毛钝折。针具放在针盘内,针尾抵靠盘壁,针尖部略高,不可震动过大,以防针尖受损。

使用针具时,用力不可过猛,并避免刺及骨骼,以免针尖钩曲。

针具用毕,必须以棉花或纱布擦净,放在针盒或针管、针夹内,并须衬垫棉花、纱布。

暂时不用的针具可放在滑石粉内,或涂以少量凡士林贮藏于干燥处。

11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气灭菌法

将针具用布包好,放在高压蒸气锅内灭菌消毒。一般在10~14kg/cm2气压,115~123℃高温下,30min可以达到消毒目的。

12 施术消毒

施术者:施术前医生应用肥皂水洗擦双手,再用酒精棉球擦拭后才可持针操作。

施术部位:在施术部位,应用75%酒精棉球从进针的中心点向外扩展绕圈擦拭;或先用25%碘酒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脱碘。已消毒后的皮肤应避免再接触污物,以防重新污染。

13 选择

意义:针灸治疗前,应该选择好适当的 。病人 合适舒适,有利于正确取穴施术,也有利于持久留针和艾炷的安放。

原则:以施术者能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并能持久为原则。

常用 :

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仰卧位:适于取前头、颜面、前身部穴位。

俯卧位:适于取后头项、背腰部穴位。

侧卧位:适于取侧身部穴位。

仰靠坐位:适于取头面、颈前、上胸和肢体部的穴位。

俯伏坐位:适于取头顶、后项、背部和上肢部分穴位。

侧伏坐位:适于取侧头部、面颊、耳部及上肢部分穴位。

14 定穴和揣穴

定穴和揣穴是确定腧穴正确位置、利于进针的准备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腧穴的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的疗效。

定穴:腧穴的定位简称定穴,又称取穴,是根据处方选穴的要求,确定所选腧穴的位置和相应取穴方法,如体表标志法、骨度法、指寸法、简便取穴法等(参见《经络腧穴学》)。

揣穴:为使定穴准确,以手指在已定穴位处进行按压、捏掐,揣、摸、按、循,找出具有指感的准确位置,称为“揣穴”。一般情况下,当按压的局部酸胀感应比较明显处即是腧穴所在处。

定准腧穴位置后,还应以指甲在选定穴位上切掐一“+”字形纹,以作为针刺时进针的标记。

15 针刺方法

毫针刺法包括从进针至出针的针刺技法全过程,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医者必须熟练掌握。

毫针刺法主要包括: 持针法、 进针法、 行针手法、 催气法、 守气法、行气法、 针刺补泻、 留针、 出针等。

151 持针法

持针的方法因针的长短而有所不同。

两指持针法

方法:用拇、食二指指腹捏拿针柄,中指和无名指指端抵住肌肤,针身与拇指呈90。角进针。

用途:适用于短毫针刺浅层腧穴。

多指持针法

方法:拇指与食、中二指指腹相对持针,或以拇、食、中三指挟持捏拿针柄,无名指抵住针身进针。

用途:适用于长毫针刺深层腧穴。

152 进针法

进针是针具刺透皮肤达到穴位的过程,是检验针灸施术基本技能的第一关。

要求:迅速、准确,无痛或少痛。

方法:左右双手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使行针顺利,减轻疼痛,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刺手:持针的右手称刺手,主要作用是掌握毫针,进针时集中臂、腕、指力迅速进针。

押手:按压穴位局部辅助操作的左手称押手,主要作用是固定穴位,使毫针准确刺入穴位,并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弯曲。

153 行针手法

行针,又称运针,是针刺达腧穴后所施行的进退、捻转、提插等操作方法,目的是促进针刺感应,调整针感强弱及传导方向。 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基本手法:指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主要由提插和捻转动作构成。

辅助手法:指辅助基本手法以加强针刺感应的操作手法。包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和震颤法。

154 催气法

催气法是在针刺无明显气感时施行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主要有搜气法、循按法、弹震法等。

搜气法:将针退至浅层,改变针刺方向再刺;仍不得气,再提针前后左右直刺或斜刺,反复进退搜索。

155 守气法

守气法是针下得气后,采用手法守住针下经气以保持感应持久的方法,主要有推弩法、搬垫法等。

推弩法:将针尖抵住有感应部位,推弩针柄,或用拇指向前或向后捻针柄,不使针尖脱离经气感应处,保持1~3min。

156 行气法

行气法是针刺得气后,运用特定手法促使针刺感应向患部传导或扩散,以进一步激发经气,推动经气运行的方法,主要有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等。

循摄法:以押手食、中、无名指平按于腧穴旁,沿经络循行方向上下往来轻柔循摄。

157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针对疾病虚实而施用手法。《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凡是能使机体由虚弱状态恢复正常的手法称“补法”。凡是能使机体由亢盛状态恢复正常的手法称“泻法”。

针刺补泻法由针刺基本手法结合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常用补泻法有 徐疾补、泻法, 提插补、泻法, 捻转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和热补法、凉泻法等 。

158 留针

留针是指针刺得气施行手法后,将针留置于穴中一定时间的过程。留针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延长 作用,起候气、调气作用。

静留针法

方法:针下气至后,将针留置穴中,不施手法。一般情况下静留针30min左右。

适应症:虚证、寒证,针感耐受性差者。

动留针法

方法:针刺施行手法后,将针留置穴中,反复间歇运针。一般每间隔10分钟行针一次,三次后出针。

适应症:针后经气不至。留针可以将留针前后多次运针操作的 量综合在一起,可以起候气、催气和增强针感的作用。

159 出针

出针又称退针、起针,是针刺过程的最后一环,针刺达到一定要求后便可出针。

出针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出针方法。

病 情 出  针 出 针 后 实 证 摇大针孔,徐出针 勿按针孔,令邪气尽泄 虚 证 疾出针 速按针孔,以护养正气 16 常见问题 161 晕针

晕针是针刺过程中出现的“昏厥”现象。

1611 现象:

轻者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

重度病人突然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发冷;

严重者神志昏迷,血压下降,二便失禁。

1612 原因:

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

饥饿、疲劳,大吐泻、大出血后施针;

不当,施术手法过重;

诊室内空气闷热、过度寒冷等。

162 滞针

滞针是进针后针下沉紧、行针困难的现象。

1621 现象:

进针后或提插、捻转、进退行针过程中,针下感觉沉重紧涩,捻转进退困难,患者有痛感。

1622 原因:

精神紧张,毫针刺入后局部肌肉痉挛;

针后移动 ;

行针时用力过猛,或单向捻针,致肌纤维缠绕针身。

1623 处理:

嘱患者消除紧张情绪,放松局部肌肉;

延长留针时间,或辅以 ;

移动者,使其恢复针前 后退针;

捻针过度者,将针向反方向捻退,并左右轻捻使针松弛,以便退针。

1624 预防:

做好针前解释工作,选好适当 ;

进针后不可随便移动 ;

行针捻转角度不可过大,更不可只朝一个方向强行捻针

163 弯针

弯针是针刺过程中针体发生的弯曲现象。

1631 现象:

针体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行针和提插时涩滞困难,患者觉疼痛扭胀。

1632 原因:

进针后 移动;

外力碰撞或压迫针柄;

操作时用力过猛,针尖碰及坚硬组织。

1633 处理:

立即停止行针;

针身轻度弯曲者可顺着针弯曲的方向慢慢退出;针身弯曲角度较大者,则需轻微摇动针身,边摇边顺其弯度缓缓退出;

针身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忌猛力抽拔;

移动所致者,须协助患者恢复进针时 ,使局部肌肉放松后依上法退针。

1634 预防:

恰当,不可随意移动 ;

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的碰撞和压迫;

手法熟练,指力轻巧均匀。

164 断针

断针是针刺过程中针体离断,部分断端残留体内的现象。

1641 现象:

针刺过程中,针身折断,残留于体内的针体或部分露于皮肤之外,或全部没于皮肤之下。

1642 原因:

针前失于检查,使用有损伤剥蚀、质量低劣的针具;

病人 改变,肌肉强力收缩;

操作时针身全部刺入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或电针时突然加大电流强度,局部肌肉猛烈痉挛;

滞针、弯针时强力抽拔。

处理:镇静沉着,嘱保持原有 ,切勿惊慌乱动,以防残段针向肌肉深处隐陷;

如折针断端露出体表,立即用手挤压折针周围的皮肤,使断端暴露更多,用镊子取出;

如残段完全没于皮 内,应在X线下定位以外科手术取出。

1643 预防:

针前仔细检查针具,剔除质次或有损伤的针具;

进针行针时动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

针刺时不可将针体全部进入体内,留2~3分(6~9mm)露出皮外以防万一断针时便于取出;

有滞针、弯针时应及时处理。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65 针后异常感

针后异常感是针刺结束后出现的多种异常感觉。

1651 现象:

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肢体;

重、麻、胀的感觉过强;

原有症状加重;

针孔出血,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

1652 原因:

肢体不能移动者,多因针未起尽,或 不当致肢体活动受限;

沉麻胀感过强者,多因行针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

原有病情加重者,多因手法与病情违逆;

出血或皮下青紫者,多因刺伤血管,个别因于凝血功能障碍。

166 刺伤重要脏器

针刺伤及肺及胸膜,会致创伤性气胸。

1661 现象:

针刺过程中,患者突感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呼吸困难,紫疳,冷汗,恐惧,血压下降,出现休克。也有少数轻度患者间隔数小时后才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检查肋间隙变宽,外胀;叩诊肺部过度反响;听诊肺泡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严重者气管向健侧移位。X线胸部透视可见肺组织压缩现象。

1662 原因:

针刺胸背部和锁骨附近穴时,角度、方向、深度失当,致毫针刺破脏层胸膜,伤及肺组织,使气体积聚胸腔所致。

17 毫针练法 171 纸垫练针法

纸垫练针法与棉团练针法一样,是毫针练法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通过在纸垫上的练习,具备一定的指力,掌握手法的基本功。

进针指力练习:一手平执纸垫,一手如执笔式持针,使针尖垂直抵于纸垫上,拇、食、中三指前后交替捻动针柄,来回刺入纸垫内,同时手指向下渐加压力,刺透纸垫,再捻动退针另换一处如前再刺。

目标:练至针身可垂直刺人纸垫,并保持针身不弯、不摇摆、进退深浅自如。

说明:纸垫练针初时可用10~15寸短毫针,指力加强后可改用20~30寸毫针练习。还应进行双手行针练习,以适应临床持续运针需要。

172 棉团练针法

棉团练针法与纸垫练针法一样,是毫针练法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通过在棉团上的练习,具备一定的指力,掌握手法的基本功。

提插练习:以执毛笔式持针,将针刺入棉团,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

目标: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173 自身练针法

自身练针法是毫针练针法的第二步。

方法:通过纸垫、棉团练针掌握一定指力和手法后,可在自身四肢肌肉较丰厚处试针练习,仔细体会持针手指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觉,自己的指力,进针、手法与得气的关系。

标 题: 作者单位:山东飞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内容摘要: 为适应手术的需要 , 病人在手术时必须处于不同的手术体 1 对胃内压的影响 电动手术床 病人在手术时由于麻醉的作用 ,胃食管 位 。在手术时由于对病人实施了麻醉 ,病人全部或部分知觉已 连接部的关闭功能削弱 ,胃内容物易受体位的改变而发生反流 。 消失 ,肌肉松弛 ,保护性反射作用大部已消失或减弱 ,基本失去 侧卧位较仰卧位易反流 ,头低位时最易反流 ,但可积聚于咽喉 , 自主调节能力 。因此 ,改变体位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变化可较明 并经口腔流出 ,所以发生误吸的机会较平卧位为少 。 2 手术体位的安置 显 [更多详细]手术无影灯, 电动手术床, 有关, 手术, 的几, 种体, 位介, 正文内容:为适应手术的需要 , 病人在手术时必须处于不同的手术体 1 对胃内压的影响 电动手术床 病人在手术时由于麻醉的作用 ,胃食管 位 。在手术时由于对病人实施了麻醉 ,病人全部或部分知觉已 连接部的关闭功能削弱 ,胃内容物易受体位的改变而发生反流 。 消失 ,肌肉松弛 ,保护性反射作用大部已消失或减弱 ,基本失去 侧卧位较仰卧位易反流 ,头低位时最易反流 ,但可积聚于咽喉 , 自主调节能力 。因此 ,改变体位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变化可较明 并经口腔流出 ,所以发生误吸的机会较平卧位为少 。 2 手术体位的安置 显 ,如果不加以注意和及时处理 ,最终可出现缺氧 、 二氧化碳蓄 积、 低血压 、 心动过速以及神经损伤或麻痹等并发症 1 。故不适 手术体位的安置 ,首先要符合手术的要求 ,但又不能过分妨 当的手术体位可增加病人的痛苦 ,延迟康复 ,甚至造成不可挽回 碍病人的生理功能 。安置体位应着重注意各种衬垫物和支撑物 的后果 。因此 ,合适的手术体位对手术病人是十分重要的 。 的放置位置和支撑点 ,着力点和固定点要满足手术和病人的要 1手术体位对生理的影响 求 ,在此前提下 ,保证着力点不妨碍病人的呼吸 ,不能影响静脉 1 1 对呼吸的影响 手术体位对呼吸的影响主要来自地心引 回流 ,不能导致软组织受异常压迫和牵拉 。 2 力和机械性干涉两方面因素 。血管中的血液和胸腹腔的脏器 2 1 仰卧位 仰卧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术体位 , 普通外科 、 (或巨大肿块 、 妊娠末子宫 ) 均可随体位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引 心脏外科 、 泌尿外科 、 骨外科 、 神经外科和妇产科的大部分手术 力作用 。对胸腹腔和膈肌施加外来压力 ,如垫物安置不当 ,肾垫 均可采取此种手术体位 ,但根据各个手术的不同 ,仰卧位在摆放 或胆囊垫升起 ,过屈截石位或俯卧位时病人自身的体重压迫胸 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可分为以下几种 。 腹壁 ,腹腔深部牵开器压迫肝区或脾区 ,胸腹腔内垫塞纱布 ,手 2 1 1 水平仰卧位 水平仰卧位是应用最多的仰卧位 ,适用于 术助手依靠于病人胸部等 ,均为机械性干扰的常见原因 。这些 普通外科 、 心胸外科 、 妇产科等 ,如脾切除 + 断流分流 , 房、 室间 干扰可以导致胸廓和膈肌的活动受到限制 , 膈肌上升使胸廓容 隔缺损修补 ,经腹子宫肌瘤切除等 。其要点为头部垫高 3 cm~ 积减少 ,辅助呼吸机的有效性减退 ,肺泡受压萎缩 ,呼吸道无效 5 cm ,以保持前屈 ,利于放松肌肉和静脉回流 ,对头面部或颅前 腔、 阻力和顺应性改变 ,肺内血容量改变或肺血管系淤血以及肺 窝手术尤为重要 ; 双臂伸直贴向体侧 ,用事先放置于胸背部的横 通气和灌流比例变化 。 被单卷裹固定 窝部用软垫垫高 20 度 ,使膝关节和髋部适当屈 1 2 对循环的影响 手术病人一经麻醉后 , 其呼吸动作 、 骨骼 曲 ,利于放松腹壁肌肉减轻腹肌对胸廓呼吸动作的限制 ; 足部不 肌张力 、 心肌收缩力及血管收缩等代偿机制被抑制或削弱 ,循环 应覆盖重被褥 ,不能将器械盘压在足上 。 系统内的血液几乎完全可被体位改变所支配 。改变手术体位 , 2 1 2 头高斜坡位 适用于普通外科 、 口腔科 ,如颈部巨大肿 可使病人体内静脉血液出现重分布 ,增加或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 瘤、 腮腺混合瘤切除等 。摆放此种体位时手术床呈水平位 ,而头 出现一过性低血压 。例如采取头高 30 度体位 ,可立即出现低血 侧高 10 度~15 度 , 足底应贴于支撑架 。此种体位对于呼吸功 压 ,随即改为头低 30 度体位 ,血压又可有效回升 ,如突然搬动病 能较差的病人是有效和适宜的 ,但不利于循环 。人 ,甚至可诱发病人急性虚脱而发生猝死 。这类意外易发生于 2 1 3 甲状腺手术位 主要用于甲状腺手术 。其要点是在轻 术毕血容量不足或血管机能尚未完全恢复的病人 , 以及心肌明 度头高斜坡位的基础上 ,垫高肩部 ,使头保持后仰位 ,颈部伸直 , 显劳损或贫血虚弱的病人 。 并处于最高位置 ,有利于减少手术出血 。长时间头部过度后仰 , 1 3 对脑组织血流量的影响 改变体位对脑血流量的影响较 易导致颈部肌肉牵拉过度引起术后枕部头痛 。少 ,且为间接影响 。正常脑组织血量的维持主要靠平均动脉压 2 1 4 头低斜坡位 常用于休克病人 ,手术床呈水平位而头侧 和脑血管阻力两项因素 。脑血管阻力在直立位时最小 ,在水平 低 10 度~ 15 度的斜坡位 , 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和维持循环 。 仰卧位时有所增高 ,头低位时则显著增高 ,不利于脑血流灌注 。 避免过度头低 ,因为可能引起呼吸功能不全 、 颜面部水肿 、 结膜 对原先已有脑水肿的病人则影响更明显 ,应给予警惕 。 水肿和眼球突出 ,甚至可因脑静脉淤血而致脑水肿 。472 CHIN ESE NU RSIN G RESEARCH March ,2005 Vol 19 No 3B 素也有生理性因素在内 ,常同时并发循环系统的功能紊乱 。 3 1 1 肺通气不足 任何压迫或限制胸廓活动 ,以及影响膈肌 收缩的因素 ,导致胸廓 - 肺顺应性降低 ,均可引起肺通气不足 。 早期可能影响轻微 ,但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 ,可出现缺氧和二氧 化碳蓄积 。 3 1 2 呼气性呼吸停止 即迷走性呼吸停止 ,当病人由仰卧位 改为坐位或头高斜坡位的过程中膈肌下沉 、 肺泡持续扩张 、 肺泡 牵张感受器持续兴奋 ,通过迷走反射导致呼吸停止 。一旦发生 , 可通过压迫上腹部以抬高膈肌或注射大量阿托品 。 3 1 3 上呼吸道阻塞 在侧卧 、 俯卧或坐位姿势中 ,如果头颈 前屈过甚 ,容易导致上呼吸道梗阻 ,即使已经行气管插管 ,也有 导管折屈梗阻的可3 1 4 肺部疾病播散或窒息 痰多 、 咯血或支气管胸膜瘘的病 人 ,当取健侧卧位后 ,患肺的脓 、、痰 血容易侵入健侧引起疾病播 散 ,如果突然大量涌出 ,易导致急性窒息 。 3 1 5 误吸 、 窒息 术前禁食不严或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 ,如 果存在体位安置不当而出现呼吸困难腹压增高时 , 容易促使胃 内容物反流引起误吸 ,严重时可致窒息 ,甚至猝死 。 3 2 循环系统并发症 手术时手术体位引起的循环系统的并 发症是十分常见的 ,而且有时是不可避免的 。对此 ,手术时护理 人员应密切观察 ,及时发现并向麻醉医师及手术医师汇报 ,以免 引起难以纠正的循环功能紊乱 。 3 2 1 有效血容量减少 、 低血压 下肢的潜在贮血容量可达 600 mL ,在取坐位或头高位时血液容易淤积在身体的低垂部 位 ,从而出现严重的低血压 。为防止这类并发症 ,可将下肢用弹 力绷带包扎 ,减少血液的淤积 。 3 2 2 急性循环功能不全 、 血压骤降 病人在麻醉后循环代偿 功能减弱 ,如果突然改变体位或搬动病人 ,可诱发急性循环功能 不全和血压骤降 ,甚至导致猝死 ,多见于血容量不足 、 血管紧张 度减退 、 心肌明显劳损或贫血虚弱等病人 。 3 2 3 急性肺水肿 、 顽固性低血压 截石位时如果将双腿抬 高 ,回心血量可显著增加 ,对心肺功能低下的病人可能超出心脏 负荷引起急性肺水肿 。如将抬高的下肢放平 ,有效循环血量可 骤减 ,出现血压下降 ,甚至出现顽固性低血压 。 3 2 4 产妇仰卧低血压综合征 妊娠末期的产妇取仰卧位时 , 巨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而使回心血量骤减 ,引起血压下降 ,甚 至循环虚脱 。此时 , 将病人改为左侧卧位 , 或将子宫向左侧推 移 ,或向上托起子宫 ,症状可缓解 。 3 2 5 血压急剧升高 巨大腹腔肿瘤病人 ,在仰卧位时可能因 肿物压迫腹主动脉而引起血压急剧升高 , 严重者可继发左心衰 竭。 3 2 6 血管并发症 截石位时 ,膝部约束带过紧 ,可造成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 ,支腿架对动脉的压迫 ,对老年人有可能导致 动 脉栓塞引起小腿坏死 。上肢过度外展 、 外旋 ,时间过长可引起手 指坏死 。长时间为头低位可引起面 、、颈 眼部充血水肿 , 甚至出 现脑水肿 。 3 3 周围神经损伤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体位固定不当可引起 周围神经损伤 。在麻醉状态下病人的肌肉松弛 ,生理反应减弱 , 软组织 、 神经 、 血管所受的压力和牵张力超过其代偿程度 ,易损 2 1 5 屈氏体位 将病人的 窝部安置在手术床的中 、 1/ 3 末 交界处的可折叠部 ,头部呈 10 度~ 15 度低斜坡位 ,手术床的末 片摇低 30 度 ,可减少下肢静脉回流 ,避免单纯头低斜坡位的缺 点。 2 1 6 胆囊垫升起位 主要用于胆囊切除 、 胆道探查的病人 , 将病人的胆囊部位安置在手术床的胆囊垫上方 , 当手术需要时 将其升起 。胆囊垫的升起可限制下胸廓呼吸动作 ,妨碍下腔静 脉回流 ,引起血压骤降 ,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 2 2 侧卧位 侧卧位经常用于心胸外科 、 神经外科 、 骨科和泌 尿外科手术 3 , 如小切口房 、 室缺损修补 , 食管癌根治 , 椎管探 查 ,肾切除等 。其中 ,当用于泌尿外科手术时 ,将病人的腰肋部 置于肾垫上 ,称为肾垫升起位 。摆放侧卧位时应注意 : 头部与躯 干应保持正常关系 ,不扭转 、 前屈或后伸 ; 下位下肢取髋膝屈曲 接近 90 度 ,有利于固定及放松腹壁 ; 上位上肢保持伸直位 ,两膝 之间放置软垫 ; 胸侧壁的下方 ,靠近腋窝端垫以软垫 ,避免臂丛 神经和血管受压 ,同时有利于手术野的显露 ; 骨盆是固定侧卧姿 势的重点部位 ,可在其前后放置大砂袋 ,再用宽布束带行约束固 定 ,在不妨碍手术野的前提下 ,用宽胶布粘贴于肩胛部作牵拉固 定 ,防止病人前倾 。 2 3 截石位 截石位常用于妇科手术 、 泌尿外科手术及肛肠手 术 ,如经阴道子宫全切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等 。安放截石位 时不应采取头低斜坡位 ,抬高或放平下肢的动作要缓慢 ,特别是 对于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 ,支腿架应衬以软垫 ,以防腓总神经损 伤或 窝动静脉栓塞 ; 过屈截石位可加重腹腔内容物压迫膈肌 , 应予以警惕 。 2 4 坐直位 坐位姿势仅适用于颈椎椎板手术和后颅窝手术 , 因为这种姿势有利于暴露手术野 ,减少静脉充血 。坐直位时应 着重于体位的固定 ,包括将手术床调整为中间凹 、 两头高 ,双肩 部需用弹力绷带加以固定 ,上下肢也需用弹力绷带固定 ,以减轻 周围静脉淤血 。坐直位有明显的缺点 ,即对循环功能影响明显 , 容易并发脑气栓 , 而且体位的固定不易保持 , 近年来已较少采 用 ,而以侧卧位代替 。 2 5 俯卧位 俯卧位适用于脊柱椎板手术和后颅窝手术 。在 行俯卧位手术时应注意 : ① 在病人麻醉后特别是行气管插管全 麻时应缓慢将病人转为俯卧位 ,头、、颈 胸椎应在同一水平上旋 转 ,防止颈椎损伤和气管插管滑脱 ; ② 在双肩及胸骨柄位置安放 垫物 ,同时在骨盆安放垫物 ,以双侧髂前上嵴和耻骨结节作为负 重点 ,应做到胸腹壁稍离开手术床而呈悬空状态 ,保持膈肌的呼 吸功能不受影响 ; ③ 保持垫物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否则如因病人 体重压迫 ,可以引起呼吸困难和缺氧 ,并可压迫下腔静脉影响静 脉回流导致顽固性低血压 ; ④ 俯卧位时如果腹部受到垫物轻度 压迫 ,便可引起远端静脉压明显升高 ,如果压迫严重可导致下腔 静脉完全闭塞 ,下半身的血液将通过椎旁静脉网回流入心 ,椎板 手术的手术野出现淤血 ,渗血增加 ,影响手术操作 4 - 6 。 3 手术体位不当引起的并发症 正确舒适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7 。因手 术体位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可分为两类 , 即生理性和解剖性并发 症 。生理性并发症多由重力因素和反射因素引起 ,主要表现呼 吸功能和循环功能的改变 ; 解剖性并发症由压迫 、 牵拉和限制等 因素引起 ,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 、 血管和软组织的损伤 。 3 1 呼吸系统并发症 体位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可有机械性因 伤 ,尤其是位置浅表的周围神经 。在头低斜坡位 ,腕部被固定而 身体下滑时 ,颈丛神经受牵拉可引起损伤 ; 上肢过度外展 、 外旋 , 护理研究 2005 年 3 月第 19 卷第 3 期下半月版 ( 总第 140 期) 或侧卧位未给以上胸部枕垫 ,可损伤到臂丛神经 ; 桡神经和尺神 经位置表浅 ,固定不当易被挤压受到损伤 ; 面部受压还可引起面 神经损伤 ; 在截石位和侧卧位时 ,腓总神经可因膝外侧受到支架 和其他硬物挤压而受到损伤 。手术者不自觉的对病人的挤压也 是造成周围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 8 。根据解剖关系和诱因 , 重 视体位的安置 ,周围神经损伤可防止 。一旦发生周围神经损伤 , 需用夹板固定肢体 ,并进行主动和被动肌肉活动锻炼 ,多数可在 6 个月内得到恢复 。 4 其他特殊并发症 在全麻肌松药的作用下 ,颈部肌肉张力消失 ,移动或固定病 人头部不当 ,可引起颈椎损伤性截瘫 ,病死率极高 。对头部固定 不当还可引起眼部损伤 9 。骨突出部位如髋 、、、髂骶 足跟或头 枕部受到长时间固定压迫 , 可出现皮肤和皮下组织红肿损伤或 压疮 。此外还可能出现局限性脱发和腰背痛等并发症 。 5 讨论 根据不同手术的需要和实施手术者的要求 , 在尽量减少对 病人生理功能影响的前提下 ,放置于充分暴露手术野的体位 ,根 据实践经验所知 ,除病人个体疾病因素外 ,安放体位时应使头与 躯干成一直线 ,摆放体位时应考虑手术过程中人体各系统的适 应能力和各部位所能承受的压力 ,尽量减少病人痛苦 。实践证 明 ,卧位的摆放应按人体力学要求 ,既暴露切口 ,又减少压力 ,以 最大限度降低手术体位所带来的并发症 。 因此 ,在工作中要求巡回护士对各种手术体位对各系统的 473 影响应做到心中有数 ,掌握好安置手术体位的基本功 ,发现问题 及时更正 ,切实做到预防在先 ,防患于未然 。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手术名称 4 分类 5 ICD编码 6 概述 7 适应症 8 禁忌症 9 术前准备 10 麻醉和 11 手术步骤 111 1胸椎椎板切除术 112 2颈椎椎板切除术 113 3腰椎椎板切除术 114 4半椎板切除术 12 术中注意要点 13 术后处理 14 并发症 1 拼音

zhuī bǎn qiē chú shù

2 英文参考

laminectomy

3 手术名称

椎板切除术

4 分类

神经外科/一般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5 ICD编码

030901

6 概述

椎板切除术的目的是探明椎管内病变的性质和程度,进行椎管内病变的手术治疗,也用于解除椎管的压迫物,使受压的脊髓或神经根恢复其功能,消除症状。

7 适应症

椎板切除术适用于:

1脊髓压迫症  椎管内的肿瘤和其他占位性病变,脊柱骨折、脱位或其他损伤所引起的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椎管内感染性病灶,如硬脊膜外脓肿、硬脊膜下积脓和炎性肉芽肿(特异性、非特异性),损伤或炎症后的粘连,椎管内寄生虫病,椎管内异物等。

2需手术治疗的椎管内血管性病变,如脊髓血管畸形,海绵状畸形等。

3先天畸形  如脊柱裂、脊膜膨出等。

4需行脊髓或脊神经手术时,如脊髓空洞分流术,脊髓神经束或脊神经根切断术。

5增生性或肥大性脊椎病引起椎管狭窄或神经根受压者,如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等。

8 禁忌症

1手术部位有感染或褥疮。

2全身情况较差,或身体主要脏器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

9 术前准备

1全身一般性准备  根据病情与检查,积极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给予各种必要的补充与纠正。

2有便秘者,术前给予缓泻剂,术前夜给予 。有排尿障碍者,术前应导尿,留置导尿管。

3颈部病变影响呼吸者,术前应进行深呼吸、咳嗽等训练,术前几天可开始雾化吸入,必要时给予抗生素。

4术后需俯卧者,应提前进行俯卧位训练,使病人能适应此卧位。

5术前晚给予镇静剂,苯巴比妥01g。

6术前6~8h内禁食。

7术前日准备手术野皮肤,清洗剃毛,范围要超过切口四周15cm以上。颈部手术应剃去枕部头发。

8根据麻醉需要,给予麻醉前用药。

9术前定位  术前应定出预定切除椎板的脊椎位置,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体表标志定位。常用的体表标志有:①颈后下方第1个后突最高的棘突是第7颈椎棘突;②双臂自然下垂,两侧肩胛岗内端连线通过第3胸椎棘突;③双臂自然下垂,两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通过第6胸椎棘突;④脐水平相当于第3腰椎棘突;⑤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通过第4腰椎棘突;⑥两侧髂后上棘连线相当于第2骶椎椎体。

由于体形的差异,按上述标志定位可能有1~2个棘突的误差。为避免误差,可先根据体表标志定位,再在相应棘突的体表上用胶布粘著一铅字,摄X线片后,从X线片上铅字的位置核定手术部位。

10 麻醉和

1麻醉  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均可,应视病人情况及技术条件而定。一般椎管内手术以全麻为宜,儿童、不合作者必须全身麻醉。颈部病变,因术中 影响呼吸,且手术操作有影响呼吸可能,以气管内插管麻醉较安全。

局部麻醉用025%~05%普鲁卡因(每200ml加1∶1000肾上腺素05ml)做局部浸润,先沿切口做皮内、皮下注射,再用长针距棘突外侧15~2cm处刺入肌肉,直达椎板,在椎板表面注入5~10ml,然后一面退针一面在肌肉中浸润同量药物。切口范围内,每一脊椎两侧椎板均应浸润。

全身麻醉时,为维持较浅的麻醉深度和减少术野出血,也可加用025%~05%普鲁卡因局部浸润。

2   有俯卧位、侧卧位和坐位三种。

俯卧位:较为常用。颈部手术需用头托或固定头架,头略前屈,上胸两旁垫高,髂嵴下垫高使腹部悬空,以保证腹部呼吸运动自如。胸椎手术时,头略低,偏向一侧,上胸和髂部垫高,髋关节稍前屈,膝稍后屈,踝部垫枕。腰椎手术时,可将手术台中段向上抬高,使腰椎前突减少,脊椎位置表浅,便于手术暴露。

侧卧位:因心脏和胃均在左侧,故以右侧卧位为好。病人上肢前伸,右腋下垫一枕,使右臂架空,以免臂丛受压。右腿伸直,左髋、膝关节稍屈,骨盆部以带固定。侧卧位的优点是术野引流好,血液和脑脊液能自行流出;缺点是脊柱不易放直,手术切口易偏离中线,尤其在颈部手术时,头下应垫枕,以保持颈部平直。如病变在一侧,则操作不如俯卧位便利。

坐位:仅适用于颈椎手术,需特制的手术床或坐椅,前有头架支撑额部,颈前屈,身体坐正,双上肢用手托托起,下肢需用驱血带绑扎,以防血液集聚于下肢,致使术中血容量不足。

11 手术步骤 111 1胸椎椎板切除术

胸椎的解剖结构(图4121,4122)

(1)按术前定位,以病变为中心,沿背部正中线棘突划出切口线,其长度视病变的大小而定,通常应包括病变节段的上下各一个椎板。

(2)皮肤常规消毒后,将手术巾粘贴或缝合固定于皮肤上。

(3)沿切口线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和深筋膜,直达棘上韧带(图4123)。止血后创缘以手术巾保护。

(4)将椎旁肌从棘突和椎板表面剥离开:由于椎旁肌与椎骨间有静脉丛,分离过程中应紧贴骨面进行。先切开棘上韧带,再沿棘突尖端向其两旁锐性切开,紧贴棘突侧方骨面和椎板表面以骨膜剥离器向两旁推开椎旁肌,直至关节突(图4124A)。填入纱布条压迫止血。分离过程先在一侧逐个椎板进行,然后再做另一侧(图4124B)。两侧均剥离后,取出填塞纱条。放置椎板牵开器,向两侧牵开椎旁肌(图4124C)。

(5)切除棘突:自手术野最下方一个棘突开始,先将上下棘间韧带用刀切断,再用骨剪或咬骨钳咬去棘突,直至根部。胸椎棘突由上向下倾斜,上一胸椎的棘突跨在下一胸椎椎板表面,故胸椎椎板切除时上端应多切除一个棘突(图4125)。

(6)椎板切除:胸椎椎板呈鳞片样排列,上一椎板下缘覆盖著下一椎板的上缘,故椎板切除应由下向上进行。上下椎板间为黄韧带,其附丽点是:从上一椎板的腹面中点向下止于下一椎板的上缘,外侧厚而中部薄,先用尖刀沿下一椎板上缘横向切开黄韧带,注意勿损伤椎管内组织。再用小型咬骨钳伸入黄韧带切口,将黄韧带连同椎板分块咬去。一般先从中央部分开始,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可换用鹰嘴咬骨钳或椎板咬骨钳咬除其余椎板,侧方至关节突内侧缘,这样一般即能获得足够的显露,又不致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图4126)。如椎管内手术要求多向外侧暴露,可切除关节突。切除椎板过程中,为防止损伤脊膜和压迫脊髓,咬骨钳不可伸入椎管太多,且咬合力量应向上提,不可下压。切除椎板时常有较多出血,硬脊膜外出血可予电凝或棉片压迫,来自两侧静脉丛的出血可填入明胶海绵压迫止血,骨面出血以骨蜡止血。术野彻底止血,反复冲洗后,即可进行硬脊膜外探查。

(7)硬脊膜外探查:探查硬脊膜外脂肪的多少,有无肿瘤、肉芽肿、异常血管或其他异常组织;骨质有无破坏或缺损。沿中线将硬脊膜外脂肪分开推向两旁。然后检查硬脊膜的色泽、张力和有无搏动,并用手指轻轻扪诊,检查有无硬脊膜下肿块存在。探查完毕后应反复冲洗创口,彻底止血。单纯椎板切除减压,至此即可缝合创口。如需探查硬脊膜内和脊髓,则需切开硬脊膜。

(8)硬脊膜内探查:切开硬脊膜前应止血彻底,防止切开硬脊膜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影响手术操作和术后引起无菌性硬脊膜炎及蛛网膜粘连。椎板骨缘以棉片覆盖,创口反复冲洗干净。先用脑膜钩或有齿长镊将硬脊膜钩起,用尖刀切一小口,伸入小棉片或有槽探针至硬脊膜下腔,在棉片或有槽探针保护下沿中线纵行切开硬脊膜(图4127A)。切开硬脊膜时最好勿损伤蛛网膜,以免脑脊液不断流出,影响操作。沿硬脊膜切口两侧分别设置数针缝线,以蚊式钳夹住线端,借其重量向两侧牵开硬脊膜(图4127B)。

硬脊膜内探查包括:硬脊膜内表面的颜色、光泽,硬脊膜的厚度和有无肿物。再检查蛛网膜的厚度、颜色与光泽,与脊髓有无粘连,蛛网膜下腔有无肿物、出血或囊肿形成。然后检查脊髓的大小、颜色、光泽、质地和表面的血管分布是否正常等。需切开蛛网膜时,先用镊子提起,沿正中切开或剪开。

需探查脊髓侧方和前方时,可用小号脑压板或剥离子垫以棉片,将脊髓轻轻牵开。也可先在上下两个神经根间找出齿状韧带,然后在硬脊膜下或蛛网膜下用蚊式钳夹住,切断韧带在硬膜上的附着点,拉动蚊式钳轻轻转运脊髓(图4128)。在胸段可将脊髓旋转70°左右。无论牵开抑或转动脊髓,操作均应十分轻柔,以免损伤脊髓。

(9)硬脊膜下探查完毕后,根据手术目的进行治疗性操作,方法见各种具体手术。

(10)治疗操作结束后,用温盐水将蛛网膜下腔冲洗干净,不可有血块或血液残留。蛛网膜切口不需处理。如需做脊髓减压,则不缝合硬脊膜。此时硬脊膜外止血应极彻底,以免术后形成血肿,直接压迫脊髓。如不需减压,则用不吸收线(细丝线)连续或间断缝合硬脊膜,以间断缝合较为紧密。

(11)取除椎板牵开器,再次彻底止血后,肌肉用不吸收线(丝线)全层或分2~3层间断缝合。缝合有止血作用,应贯穿全层肌肉;如分层缝合,缝合每一层时,应将缝线穿过部分深层组织,使上下各层组织互相紧贴。

(12)深筋膜、皮下组织和皮肤分层间断缝合。

硬脊膜缝合紧密者,可在硬脊膜外放置橡皮片或硅胶管引流,经创口旁戳孔引出。硬脊膜未缝合者不可做引流。

112 2颈椎椎板切除术

颈椎解剖结构(图4129,41210)

(1)颈椎手术可采用俯卧、侧卧或坐位。不论用何种 ,头部应略前屈,增宽棘突和椎板间距离,以利操作。俯卧或坐位时,头部应用头架支撑。俯卧位时还应将上身略略抬高,使头部处于较高平面。侧卧位时头下应垫枕,保持颈椎成一直线,防止切口偏斜。

(2)切口均用正中切口。颈椎椎体较扁小,故切口范围应超过病变范围上下各两个脊椎,才能充分暴露,上颈椎手术,因枕下肌肉较厚,上方应达枕外粗隆才能获得较好暴露。

颈椎棘突除颈7棘突较长可在体表摸出外,其余均被两侧肌肉覆盖。故应严格沿正中线切开项韧带,找出两侧椎旁肌的正中接合线,沿此线切开,分开两侧肌肉,暴露棘突。如偏向一侧,切入肌肉常有较多出血。

颈椎棘突形态不同,寰椎无棘突,自枢椎至颈6均呈分叉形,颈7棘突长不分叉。将棘突上附丽的肌肉紧贴骨质切断,直达棘突外侧缘,再用骨膜剥离器贴骨面向外推开肌肉。由于颈椎棘突及椎板表面不平整,推开肌肉时除用骨膜剥离器钝性分离外,常需用锐器切断肌肉附丽点。外侧分离止于关节突。寰椎后弓和寰椎后结节显露后,表面的骨膜可横向切开,然后剥离。

颈椎黄韧带薄,相邻椎板间距较宽,故切除较易。颈椎关节突为前后向,下关节突较宽,不可损伤,否则易发生脱位。高颈段手术常须将枕骨大孔后缘咬开,方法同颅后窝手术。

颈椎管较宽大,颈髓也较粗,颈神经短且较接近水平位,故颈脊髓较固定,手术时不易转动。颈5以下神经根组成臂丛,非不得已不可将其损伤。

其他手术方法均同胸椎椎板切除术。

113 3腰椎椎板切除术

腰椎解剖结构(图41211,41212)

正常腰椎有前凸弯曲,俯卧位手术时腹部应垫一枕,或将手术台中间向上抬起,以减少前突,使脊椎位置较为浅表,以利操作。

腰椎棘突短直,棘突与椎板位置大致在同一平面。腰椎椎旁肌和椎板均较厚,两侧关节突间距离相对较窄,暴露椎板时最好将其外侧的关节突内侧面也显露一部分,但椎板切除范围仍应以关节突为限。相邻腰椎板间隙较大,切除较易。

腰椎管内的脊髓为圆锥部,终于第1腰椎或第2腰椎上半水平,其下即为马尾神经根。在马尾部分行手术时,用吸引器时必须用棉片衬垫,以免神经根被吸入吸引器造成损伤。

腰椎其他手术操作同胸椎椎板切除术。

114 4半椎板切除术

适用于一侧椎管内探查或减压,如一侧的神经根切断,单侧脊髓前外侧束切断,椎间盘切除等。仍用中线切口,推开一侧椎旁肌暴露该侧椎板,切除棘突基底至关节突间的椎板。如需切开硬脊膜,在术野中间切开。其他操作均同全椎板切除术。

12 术中注意要点

1一次不能切除过多椎板,以免术后脊柱失去稳定性,故术前病变定位十分重要。椎板切除应尽量避免损伤两侧的关节突,尤其在颈、腰椎,以免术后发生脱位。

2术中 虽可不同,但均应保持切口在中线,不可偏斜。

3咬除椎板及在椎管内操作时,要特别注意保护硬脊膜和脊髓。咬骨钳不可插入过多,咬合用力时应向外上,并以手指保护,防止咬骨钳向椎管内压入,损伤脊髓。术中不可过分牵拉、压迫、扭转脊髓。吸引器不可直接接触脊髓,应垫以棉片。马尾部手术时,应防止吸引器将马尾吸入。一切操作应尽量轻柔,减少脊髓损伤。

4术中止血应彻底。硬脊膜外出血以电凝、骨蜡、止血海绵压迫等方法止血。硬脊膜内及脊髓表面可以棉片压迫或双极电凝止血,不可用单极电凝处理脊髓表面血管。手术后,硬脊膜下应反复冲洗,防止血液存留,确认无出血及血液积存后方可缝合硬脊膜。硬脊膜不缝合做脊髓减压时,切口各层,尤其椎旁肌应彻底止血,严密缝合。

13 术后处理

1术后仰卧或侧卧,最好卧硬板床。翻身时应使身体平直,避免扭曲。

2术后应严密观察有无肢体功能障碍加重,感觉平面有无上升下降,如有上升,表明脊髓功能有进一步损害,应积极找出原因,及时处理。颈椎手术者应密切注意呼吸情况。

3注意创口引流有无脑脊液流出,如脑脊液流出较多,应考虑提前拔除引流。一般引流在术后24~48h拔除。

4有截瘫者应按截瘫护理。

5高颈段手术后,有时可发生中枢性高热,应及时处理。

14 并发症

1硬脊膜外血肿  椎旁肌肉、椎骨和硬脊膜外静脉丛止血不彻底,术后可形成血肿,造成肢体瘫痪加重,多在术后72h内发生。即使在放置引流管的情况下也可发生血肿。如出现这种现象,应积极检查,清除血肿,彻底止血。

2脊髓水肿  常因手术操作损伤脊髓造成,临床表现类似血肿。治疗以脱水、激素为主;严重者如硬脊膜已缝合,可再次手术,开放硬脊膜。

3脑脊液漏  多因硬脊膜和(或)肌肉层缝合不严引起。如有引流,应提前拔除。漏液少者换药观察,不能停止或漏液多者,应在手术室缝合漏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2368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7
下一篇2023-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