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常见止痛的辨证与方法:
全头痛:是从眉框至枕部整个头部疼痛,伴头重如裹、不清醒,多为虚性头痛,一般与少阴肾经、任脉有关,或痰湿阻窍。可取百会、上星、关元、中脘、诸穴,以毫针刺并施以捻转补法,留针,灸20分钟,隔日治疗1次。
偏头痛:为一侧头痛,或剧烈发作,或缠绵不断,分为肝阳上亢、血瘀气滞、寒饮湿困三型。治则以通调少阳为主兼祛风邪,多用泻法。取穴丝竹空、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风池、曲池、绝骨。针刺丝竹空透率谷,余穴用毫针刺。剧痛者每日治疗1次,缓者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
关节痛:中医称为痹证,分为行痹、痛痹、著痹三类。行痹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可伴恶寒、发热;痛痹筋肉关节酸痛显著,遇寒加重,痛有定处,伴局部肿胀;著痹关节酸痛,痛有定处,沉重无力,易受阴雨潮湿气候影响,伴纳呆。治则为调补气血、通经活络、通利关节。取穴中脘、肩腢、曲池、外关、合谷、风府、阿是、鹤顶、阳陵泉、阴陵泉,均用毫针刺,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1次,可加用灸法。
胃脘痛:是指上腹部疼痛的症,常见于各种急、溃疡病等。胃脘部疼痛有隐痛、窜痛、灼痛,多伴有、嗳气、吞酸和食纳及大便改变。治则理气和胃、通经止痛。取穴内关、,以毫针刺,实证者用泻法,虚证者用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
、试在意、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曾昏仆但以半身不遂、口㖞为主症。
中风在西医学中属脑血管疾患,常见有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供血不足(TIA发作)等。
本病产生机理颇为复杂,产生原因多与风、火、痰、虚、瘀五大因素有关,且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加之忧思恼怒、劳累过度,以致风火相煽,心火暴盛,肝阳上逆。或因饮食不调,暴食肥甘以致脾虚痰热,化火生风,蒙蔽清窍致上实下虚,阴阳不能维系的危急之候。急症期过后,气血瘀滞,经脉不通,经筋拘挛而导致偏瘫久治不愈。
临床按其部位深浅及病情轻重,分为中经络及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情较轻,多为头晕、手足麻木、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情危急、突然仆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舌强失语、面赤气粗、半身不遂,此为闭证;更有甚者,口开目合,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四肢厥冷,此为脱证,预后不良。
息风降逆,滋阴潜阳,行气活血,通经活络。
闭证:四神聪、合谷、太冲、太溪、听宫、足三里、环跳、阳陵泉、曲池等。脱证:气海、神阙、关元。
闭证:采用微通毫针及强通放血之法,多用泻法;脱证:重用灸法。
例1 李某,男,57岁。
主诉:左半身活动不利、语言不清数日。
病史:数日前在下楼时突然左侧半身活动不利,语言不清,口眼㖞斜。无头痛及二便失禁,未曾仆倒。送至急诊,诊为脑梗死。予抗血栓药物治疗。患者当晚病情加重,呕吐两次,但无神志意识障碍。一般情况尚好,纳可,二便调。
望诊:左上下肢瘫痪,面白,舌苔白腻,中心略黄厚。
切诊:脉沉细。
查体:神志意识清楚,语言不清,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伸舌左偏,左侧上下肢锥体束征(+)。
辨证:素体气虚,风中经络。
治则:调补阴阳,疏风通络。
取穴:听宫、列缺、条口。
刺法:均用毫针施以补法,予轻刺激量,每日治疗1次。
1诊后病人感到轻松,精神好。2诊时说话明显好转,吐字较前清楚。3诊后患者自感肌力明显增加,抬臂、抬腿活动度增加,经搀扶可行走,说话已接近正常,肌力3级以上,走路较平稳。原方原法不变,继续治疗至10诊临床痊愈,语言流畅,自由行走,无不适感。
例2 李某,男,35岁。
主诉:左侧偏瘫,语言不畅3天。
病史:高血压病数年,血压不稳定,最高180/120mmHg,最低120/ 80mmHg。昨晚坐位起立时突感头目晕眩,仆倒在地,随即语言謇涩,口眼㖞斜,流涎不止。左侧上下肢不能活动,送外院急诊,诊为“脑出血”,予脱水药及止血药治疗,两天来症状未减来诊,大小便正常。
望诊:左上下肢瘫痪、舌尖红、苔黄燥。
切诊:脉弦滑数。
查体:神志意识清楚,语言不清,口眼㖞斜,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伸舌左偏,左上下肢锥体束征(+),BP:220/120mmHg。
辨证: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而致卒中。
治则: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取穴:四神聪、合谷、太冲、太溪。
刺法:四神聪点刺放血,合谷、太冲施以泻法,太溪施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
2诊时患者头晕好转,语言不清似见好转,流涎明显好转,BP:200/ 120mmHg,肢体活动未见好转。脉象趋于和缓,舌苔仍黄,燥象已解,舌尖红。3诊以四神聪点刺放血,合谷、太溪、太冲、曲池、阳陵泉、足三里、环跳并用。其中环跳以泻法不留针,要求针感窜至下肢为好。金津、玉液放血,要求出血以色鲜不黯为度。4诊时语言不清大有好转,已能令人听懂,唯吐字仍不清晰。流涎基本消失。肢体活动好转,肌力3级。脉和缓,黄苔已减,BP:160/110mmHg,以上穴加颊车、地仓。5诊时患者精神好、神清,语言较流畅。口㖞明显好转,已止 1mmHg=133322Pa流涎。伸舌仍左偏,左上下肢肌力4级。自觉有力,灵巧度较前好转,搀扶下已可行走。脉弦已减,舌苔由黄转白,仍腻。BP:150/100mmHg。针治减金津、玉液放血,余治同前。7诊时语言流畅清晰。患侧上下肢肌力已达5级,伸舌大致居中,BP:120/80mmHg,治疗同前。
经10余诊治疗,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查体语言流畅,肌力5级,临床痊愈。
例3 翁某,女,53岁。
主诉:右上下肢活动不灵,语言不利1天。
病史:昨天突发头目眩晕,口㖞眼斜,语言不利。渐右上肢浮动不灵加重,纳尚可,二便调,寝安。
望诊:舌质红,少苔。
切诊:脉沉细。
查体:神志意识清,语言欠流畅,口角稍偏,左上下肢肌力4级。痛觉减弱,左上下肢锥体束征(+),舌左偏,BP:180/120mmHg。
辨证: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风中经络。
治则:滋阴潜阳,平肝息风,疏通经络。
取穴:四神聪、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气海。
刺法:四神聪点刺放血。曲池、合谷、阳陵泉施以泻法,足三里、太冲施以补法,气海施以灸法,每日治疗1次。
3诊时患者诉精神好转,恐惧心理已消,肢体活动有所恢复,手能握物。头晕目眩明显好转,BP:160/100mmHg,舌脉如前,效不更方,针法不变,连续治疗10余次症状完全消失,语言肢体功能活动正常。BP:160/90mmHg,临床治愈。
例4 许某,女,13岁。
主诉:左侧肢体麻木、不能动,语言不清3天。
病史:3天前在 体育 活动中突然左侧肢体麻木,随即不能动。口角右偏,语言不清,经外院诊为“小儿脑血管畸形”。病儿一般情况尚好,纳呆、尿频、便常。
望诊:左上下肢瘫痪,舌苔白。
切诊:脉细稍数。
查体:神志意识清,语言不流利,左鼻唇沟浅,口角右偏,左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伸舌左偏不著,左上下肢锥体束征(+)。
辨证:禀赋素虚,复感风邪,风中经络,气血不畅,筋脉失养。
治则:祛风散邪,疏风通络,调和气血。
取穴:颊车、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绝骨。
刺法:均以毫针刺患侧,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酸胀为度,不留针。每日治疗1次。
2诊后效果明显,活动功能有所恢复,手能持物,可独立跛行,尿频如前,苔薄白,前方去足三里,加阳陵泉、风市。3诊时患者自述患侧上下肢较前有力,各关节可自由屈伸,活动较自如,语言清晰流畅。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末端关节活动良好。嘱再针1次巩固疗效,共针治6次,患儿恢复正常。
例5 王某,男,53岁。
主诉:左上肢不能动2个月。
病史:2个月前因呕吐、头痛、头晕、腹泻导致言语不清,左上肢不能动。曾用中西药物治疗。语声洪亮,纳可,便调。
望诊:左上肢瘫痪,舌苔白,中间色黄。
切诊:脉弦沉。
查体:语言欠流畅,口角右偏,左上肢肌力3级,肌张力高。患侧手指关节僵硬不能张开,肿胀明显,伴疼痛。舌右偏,BP:160/110mmHg。
辨证:素体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导致气血失和,血脉不畅,经筋不利。
治则:疏通经气,调和气血。
取穴:听宫、八邪、阿是穴。
刺法:听宫予毫针施用补法,八邪及关节阿是穴予火针速刺,均刺患侧。
2诊后患者自觉肢体轻松,3诊后患者自觉患肢疼痛减轻,肿胀稍减,手指感觉稍见灵巧。5诊后手指疼痛消失,肿胀消退明显,上肢及腕部活动灵巧度增加,活动稍有力。8诊后患侧肌张力开始逐渐降低,手指能张开,肿胀消失,前法不变。10余诊后病人患肢疼痛、肿胀消失,肌张力趋于正常,肌力增至5级,再巩固治疗数次,治疗结束。
例6 高某,女,54岁。
主诉:右手无力、不灵活1年余。
病史:1年前因中风右瘫,经治症状好转,可自行走动,唯右手无力,不能握物,发凉、发紧、麻木、肿胀。经常头晕、大便干。夜尿频、腰痛、寝欠安。
望诊:右上肢瘫痪,舌苔白。
切诊:脉沉细。
查体:右手活动不灵巧,腕关节肌力3级,指关节肌力3级,肌张力高。手掌、手指肿胀,伸屈困难,触之发凉。局部发白欠红润,皮肤粗糙。
辨证:气血失和,瘀滞不通,经筋不利。
治则:调和气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取穴:列缺、太溪、局部阿是穴、听宫。
刺法:列缺、太溪以毫针补法,针刺双侧。听宫以毫针补泻并用,先补后泻,针刺双侧手指等局部阿是穴,用火针点刺,每次5穴左右,隔日治疗1次。
3诊后患手麻木、发凉、发僵、肿胀等均有好转,穴法不变。5诊后肌张力过高明显缓解,麻木、发凉等症基本消失。肌力增加至5级。10余诊后手部症状基本消失,肌张力缓解明显,肌力大致正常,结束治疗。
例7 胡某,女,56岁。
主诉:左手指不能伸屈3年。
病史:3年前因血压增高导致左侧半身不遂。经各种中西药物治疗后,左上下肢活动大致正常。血压平稳,现左手指不能伸屈,局部肿胀,发凉,颜色较暗,皮肤粗糙,纳可。二便调。
望诊:左上肢瘫痪,舌苔白。
切诊:脉沉细。
查体:左手指肌力3级,肌张力高,局部皮肤营养不良,扪之发凉、粗糙。
辨证:气血不畅,经脉瘀滞,指尖失于荣养。
治则: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化瘀除滞。
取穴:八邪、指关节阿是穴。
刺法:均用火针速刺不留针,每次6 10穴,隔日治疗1次。
火针点刺治疗后,手指当即能够舒展,并能握拳,手指呈现红润。6诊后手指发凉消失,关节伸屈度明显增加,局部红润,粗糙好转,过高肌张力明显缓解,再予2诊结束治疗。
例8 白某,女,42岁。
主诉:左大腿后外侧冷凉感明显两年。
病史:两年前因脑梗死左上下肢偏瘫,经多种方法治疗后,上下肢活动基本正常。余留左大腿后外侧冷凉感未除。一般情况尚好,纳可,二便调。
望诊:面黄白,舌苔白。
切诊:脉沉细。
辨证:气血不畅,经络瘀滞,肌肤失荣。
治则: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荣养肌肤。
取穴:局部阿是穴。
刺法:予火针速刺法。
火针治疗2次后,患者自觉局部发凉感显著减轻,依法治疗。自此每诊后局部发凉递减,共治疗10余次,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治愈,疗效满意。
按语
中风是针灸临床最常见病症之一,中风作为一个病名首见于《素问·邪气脏腑病形》,亦称为“卒中”。主要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又称为“大厥”、“薄厥”、“偏枯”、“风痱”等。
关于中风的病因,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东汉时期《金匮要略》论其病因为风:“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又据病位深浅及病症的轻重表现之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自唐宋以后对中风有了新的认识,为区别各种外风而致的真中风如面瘫、外感、肢痛等症,遂将上述卒中列入“内风”范围,称为“类中风”,简称“卒中”,至金元四大家将其病因大致分为风、火、痰、虚4种因素。清代王清任对本病以瘀血而论,其治疗多以活血化瘀之法而取效。故可将中风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火、痰、虚、瘀5种类型。 《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笔者认为中风病证无论病因如何,气血相搏,暴张于上,血气留滞于脑,经气瘀滞,气滞不通为最根本病机。对其证应以中经络、中脏腑进行分析归纳。治疗法则强调运用针灸三通法,以通调经脉,凉血祛痰为大法。通过“以血行气”“行气活血”的作用,使其经脉通畅,气血调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各种中风,急性期发作治疗宜早不宜迟,选穴宜少不宜多。急性期发作多以强通放血配以微通毫针治疗,恢复期多以微通毫针治疗,后遗症期多以微通毫针配以温通火针灸法治疗。
1治疗急性中风 中风时产生突然昏仆,神志意识不清,口眼㖞斜,流涎不止,语言不清,半身不遂等中脏腑症状时,无论脑出血或脑梗死均应尽早医治。因其症为气血并走于上,经脉气血瘀滞于脑所致,其病势急迫,应急予清降血气,通瘀化滞之法。以令血气下行,经气通畅,令气复返而后生。
急性期发作取穴多用四神聪、十宣、井穴、金津、玉液、合谷、太冲等穴。四神聪位于之头巅顶,令其出血,可使逆上血气下降,暴张之阳得平,瘀滞经脉通畅。多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其出血量宜多。神志意识不清者取井穴点刺出血,调和阴阳之气以醒脑开窍。身热面赤者取十宣点刺出血,以泄其经脉气血之热。语言不清者应以金津、玉液复刺出血,以血自止为度,通利舌脉气血瘀滞。毫针针刺合谷、太冲施用泻法,以开四关之经气,使周身气血调达,经脉通畅,可每日治疗1 2次,如病情危笃,患者发病急骤,症见手撒遗尿,鼻鼾口张目合,瞳仁散大为脱证,则应急予灸法施治,多不救。
急性期过后症状稳定时,据病人病情之虚实寒热选用不同的腧穴给予微通法毫针治疗。持久治之,不能操之过急。虚证多选太溪、太冲、气海、足三里等,以阴经腧穴为主。实证多用环跳、阳陵泉、曲池、合谷、绝骨、四神聪等,以阳经腧穴为主,加强通经活络之作用,同时施以补泻,给予适当的刺激量,宜守方而治。
笔者认为,中风的产生,不论出血或是梗死虽然病因及机制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源,经络瘀而不通是最根本的病机所在。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气血是荣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物质。在生理上则是相互依存,“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相互为用。无论各种各样的病因,最终不外乎导致经络气血不通,经气瘀滞。因此,采用强通法强制经脉通畅的放血方法是治疗中风急性期发作的重要一环。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畅,气血通畅而达到清心开窍、平肝潜阳、滋阴息风、通经活络的效果。
2治疗中风后遗证 急性中风在急性期过后半年仍然遗留症状称为中风后遗证,中风后遗证临床较难治疗,使人丧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给病人及家属乃至 社会 带来很多问题。
中风后遗证病人患侧上下肢多为肌张力高,迈步困难,关节屈伸困难,手指不能伸开,形成“挎篮”、“划圈”姿态。中医学认为:四肢拘紧,屈伸不利实属经筋之病,多为寒凝脉阻,气血瘀滞,经筋失荣以致拘紧不伸、肿胀不用等。
笔者治疗中风后遗证主要采用温通法和微通法,认为火针是治疗经筋病的最好方法。使用火针首先要根据其应刺部位选择粗细相当的火针,要求将针烧红、烧透,趁针具极热之时迅速刺入皮肤肌肉,随即拔出即可。其选用腧穴多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用相应经穴。例如:肩关节疼痛僵硬,肘关节疼痛僵硬发紧,应用火针速刺阳明经循行部位;指关节肿胀僵硬,不能伸屈,应用火针速刺掌指关节、指关节、八邪及阳经循行部位;不能抬步、膝关节活动不灵,可刺犊鼻及局部腧穴。除火针温通外,酌情选用太溪、太冲、环跳、听宫、阳陵泉、合谷,毫针微通治疗也是常用方法。太溪、太冲可培本补益肝肾,使气血有生化之源。环跳为人之躯体贯通上下阴阳气血之大穴,可疏导周身气血,以阳行阴,以中而行上下,是通畅气血经脉的主要腧穴。针刺时针感要麻窜至下肢,针感不宜过分强烈。听宫是手太阳腧穴,相续足太阳。太阳主筋,太阳经气通达,周身经脉得以充润。听宫穴的应用是笔者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环跳合用可通畅全身气血经脉,是治疗中经络与中风后遗证的重要腧穴之一。
治疗中风后遗证,除掌握上述要点外,基于病情顽固,坚持认症守方而治是重要的,只要取穴正确,不能频繁更换穴法,且不可急于求成,否则欲速不达。做为临床病症,典型发作少,非典型发作多;病情简单的少,复杂的多。这里所举的病例仅是选择较典型的加以论述,以利读者分析应用,切不可照本宣科,不加分析地套用。
白话解夫参博以为要,辑简而舍繁,总玉龙以成赋,信金针以获安。
我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博览古今医籍和“玉龙歌”,择其要点,删繁就简,编撰而成“玉龙赋”,使人们认识针灸祛病保平安的方法。
原夫卒暴中风,囟门、百会;脚气连延,里、绝、三交。
对突然发作的中风,取囟门、百会穴治疗;脚气病缠绵不
愈,足三里、绝骨、三阴交是常用的有效穴位。
头风鼻渊,上星可用;耳聋腮肿,听会偏高。
头风头痛,鼻渊流浊涕、头痛,取上星穴;耳聋腮肿,取听会穴是高明的用法。
攒竹、头维,治目痛、头痛;乳根、俞府,疗气嗽痰哮。
攒竹、头维二穴相配,可以治疗头痛目痛。乳根、俞府二穴相配,可以治疗哮喘、咳嗽痰多等症。
风市、阴市,驱腿脚之乏力;阴陵、阳陵,除膝肿之难熬。
风市、阴市二穴对于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股膝麻痹、迈步困难很有效;阴陵泉、阳陵泉二穴,对于膝关节肿痛之症,疗效显著。
二白医痔瘘,间使剿疟疾。
经外奇穴二白穴专用治痔瘘,间使穴治疟疾。
大敦去疝气,膏肓补虚劳。
大敦穴治疝气是针到病除的效穴。膏肓穴是主治各种虚劳病及慢性疾患的要穴。
天井治瘰疬瘾疹,神门治呆痴笑啕。
天井穴能治疗瘰疬、瘾疹;神门穴对于哭笑无常的痴呆病人效果较好。
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尪羸喘促,璇玑、气海当知。
咳嗽多痰,宜刺太渊、列缺穴;枯瘦如柴的气喘病人,取璇玑、气海穴,疗效很好。
期门、大敦,能治坚痃疝气;
期门、大敦穴上下呼应,可散结、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治疗痞块疝气。
劳官、大陵,可治心闷疮痍。
劳官、大陵穴,可以治疗心胸烦闷及疮疡之症。
心悸虚烦刺三里,时疫痃疟寻后溪。
心悸、心烦虚证针刺足三里,疟疾发作取后溪穴,有显著疗效。
绝骨、三里、阴交,脚气宜此;
绝骨、足三里、三阴交三穴相配,不论干湿脚气病,均可医治。
睛明、太阳、鱼尾,目症凭兹。
睛明、太阳、鱼尾(丝竹空)三穴,可治疗眼病。
老者便多,命门兼肾俞而着艾;
老年人小便不禁,尿意频数,夜尿多等,可取命门及肾俞穴等艾灸,效果较好。
妇人乳肿,少泽与太阳之可推。
妇女乳腺炎,可取少泽、太阳穴治疗。
身柱蠲嗽,能除膂痛;
身柱穴可祛除咳嗽之症,还能治疗脊梁骨痛。
至阴却疸,善治神疲。
至阴穴能治疗黄疸病,还善治精神疲劳之症,有健脾胃、清热退黄、振奋精神之效果。
长强、承山,灸痔最妙;
艾灸长强、承山二穴,治疗痔疮效果。
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丰隆、肺俞二穴相配,治咳嗽痰喘有奇效。
风门主伤冒寒邪之嗽。
风门穴对感受寒邪导致的咳嗽效果较好。
天枢理感患脾泄之危。
天枢穴对脾胃病消化不良所致的泄泻效果很好,可刺可灸。
风池、绝骨,而疗乎伛偻;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
筋脉拘急,成为背曲身俯,难以伸直的形态,可取风池、
绝骨二穴为主治要穴;人中、曲池穴,可以治疗肌肉痿弱无力,脊背弯曲的病证。
期门刺伤寒未解,经不再传;
伤寒未解,可以针刺期门穴,使这一经的证候不至于传为其他经的证候,病可因此而转愈。
鸠尾针癫痫已发,慎其妄施。
癫痫发作,可针刺鸠尾穴,但这个穴部位较为特殊,针刺时有一定的危险性,应谨慎。
阴交、水分、三里,蛊胀宜刺;
三阴交、水分、足三里三穴相配,可治疗各种虫、水臌胀病。
商丘、解溪、丘墟,脚痛堪追。
足关节附近肿胀灼热,剧烈疼痛,商丘、解溪、丘墟三穴相配合,自可发挥相得益彰的妙用,使病痊愈。
尺泽理筋急之不用,腕骨疗手腕之难移。
尺泽穴对于上肢筋脉拘挛,不能自由伸屈运用的病有效;腕骨穴对于手腕无力或疼痛、活动不利的病均有疗效。
肩脊痛兮,五枢兼于背缝;肘挛痛兮,尺泽合于曲池。
肩背脊柱疼痛,可取五枢、脊缝穴治疗;肘关节周围筋肉挛急,屈伸不利,并有肿胀疼痛的现象,尺泽、曲池相配,可发挥舒筋镇痛的疗效。
风湿传于两肩,肩髃可疗。
风湿病侵袭到两个肩关节,肩髃穴是不可少的效穴。
雍热盛乎三焦,关冲最宜。
三焦热盛,取关冲穴效果。
手臂红肿,中渚、液门要辨;
手臂红肿,中渚配以液门穴,可以治疗。
脾虚黄疸,腕骨、中脘何疑。
慢性发作,或体力衰竭,长期不愈,属于阴黄之类的黄疸,可以取腕骨、中脘穴治疗,能补虚祛黄。
伤寒无汗,攻复溜宜泻;伤寒有汗,取合谷当随。
外感风寒,如果无汗,针泻复溜;如果有汗,则取合谷穴治疗。
欲调饱满之气逆,三里可胜;
足三里可以治疗胸腹胃脘部胀满,气逆不舒之证。
要起六脉之沉匿,复溜称神。
对于病邪人于少阴,六脉沉伏之病,取复溜有神效。
照海、支沟,通大便之秘;内庭、临泣,理小腹之。
照海、支沟二穴相配,可以祛除大便秘结,排便困难的症状;内庭、临泣二穴,治疗小腹胀满效果好。
天突、膻中医喘嗽;
天突、膻中穴,可以治疗咳嗽气喘病。
地仓、颊车疗口㖞
地仓、颊车相配,可以治疗口角㖞斜。
迎香攻鼻窒为最,肩井除臂痛如拿。
鼻塞不通可以取迎香穴,肩井穴对于臂痛之症可以针到病除。
二间治牙疼,中魁理翻胃而即愈;
二间穴治疗牙龈红肿疼痛之症,中魁穴治疗翻胃呕恶均能立见神效。
百劳止虚汗,通里疗心惊而即瘥。
百劳穴能祛除虚劳病的自汗盗汗;通里穴能够治疗心惊的病。
大小骨空,治眼烂能止冷泪;左右太阳,医目疼善除血翳。
大小骨空穴,能够治疗睑缘溃烂、流泪的病;两侧太阳穴可治疗眼睛疼及血脉贯布,遮满黑睛,不能视物的病。
心俞、肾俞,治腰肾虚乏之梦遗;
心俞、肾俞相配可以治疗腰虚困乏,梦遗病。
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闪之难制。
人中、委中相配,可以治疗脊背强痛、腰痛腰酸及外伤闪挫所引起的腰背痛。
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迍;
太溪、昆仑、申脉穴,最长于治疗足肿、行走困难的病。
涌泉、关元、丰隆,为治尸劳之例。
涌泉、关元、丰隆穴,可以治疗尸劳病(肺痨)。
印堂治其惊搐,神庭理乎头风。
印堂穴治疗惊风抽搐,神庭穴治疗头风痛效果很好。
大陵、人中频泻,口气全除;
针泻大陵、人中穴,能祛除口臭。
带脉、关元多灸,肾败堪攻。
多灸带脉、关元二穴,可治疗肾虚之疾。
腿脚重疼,针髋骨、膝关、膝眼;行步艰楚,刺三里、中封、太冲。
腿脚发沉、疼痛,针刺髋骨、膝关、膝眼;走路艰难、痛楚,针刺足三里、中封和太冲穴。
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之块,
内关配照海,治疗气血痰浊在腹内凝结而成的痞块之类的病。
搐迎香于鼻内,消眼热之红。
眼目红赤之实证,用三棱针刺入内迎香(经外奇穴),血出热泄,病可立愈。
肚痛秘结,大陵合外关与支沟;
大陵、外关、支沟穴相配,可以治疗腹痛、大便秘结。
腿风湿痛,居髎兼环跳与委中。
两腿风湿疼痛,取居髎、环跳、委中三穴,疗效很好。
上脘、中脘,治九种心痛;
上腹、前胸部的疼痛,可以针刺上脘、中脘穴治疗。
赤白带下,求中极之异同。
赤带、白带的病因性质虽是各异,但在中极穴施行治疗,却能同样地获得满意的效果。
又若心虚热壅,少冲明于济夺;
如果心内虚热壅盛,应取少冲穴,或补或泻,自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目昏血溢,肝俞辨其实虚。
视物模糊不清,眼目充血的病,不论虚实,都可取肝俞穴治疗。
当心传之玄要,究手法之疾徐。
我们接受了先哲遗留下来的丰富经验,包括其中的高深学理和主要的治疗原则,再能进一步研究操作手法的快慢补泻,就可在临床上实际应用了。
或值挫闪疼痛之不定,此为难拟定之可祛。
如果遇到挫闪等外伤,出现疼痛,除了一般常用的经穴之外,即以痛处为穴,亦可获得祛邪止痛的功效,这是难以拟定部位的。
辑管见以便诵读,幸高明而无哂诸。
就我短浅的见解所及,选辑编成“玉龙赋”,以便于初学者记诵阅读,如有未尽完善之处,希望高明者不要见笑。
不少人都喜欢通过针灸的方式来治疗,而针灸究竟又有哪些作用呢针灸疗法的具体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们整理的关于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会喜欢!
针灸的作用
一温通经脉行气血
《灵枢本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营阴阳、溺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执行循经脉流行,方可营运周身,濡养机体,而灸法其性温热,可温通经络,促进血液执行。恰如《素向·刺节真邪论》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血执行具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艾灸则以温热通经脉而行血气。
二培补元气,预防疾病
灸法有强壮元阳、防治疾病的作用,《扁鹊心书》曰:“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为辛温陌热之药,以火助之,两阳相得,可补阳补肾,其元充足,则人体健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知艾灸有培补元气,预防疾病之作用。
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针灸资生经》中云:“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肾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濡养全身,还可达到防病治病,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功效。
四升举阳气,密固肤表
《素问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气虚而下陷,则皮毛不任风寒,清阳不得上举,因而卫阳不固,腠理疏松。
常施灸法,可以升举阳气、密固肌表、抵御外邪、调和营卫,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针灸疗法应该注意的事项
针灸能治病并非人人适合
针灸是一种治疗疾病的好方法,它可以减肥、缓解身体疲劳治疗癫痫等多种疾病,但不可盲目运用,并非人人适合。最常见的孕妇、糖尿病患者就不可用针灸。
同时,还有一些人也是不适合针灸的,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四种最典型的,不适合针灸的人吧。
1 糖尿病人群:由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比较高,一旦形成伤口,即便是小小的针灸针眼,也不容易愈合,如果不注意处理针口或者控制饮食,还有可能引起伤口、针口的感染,所以糖尿病人去不宜实施针灸。
2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由于这些人群的凝血时间比较长,或者是难以凝血,导致针口容易流血不止,所以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也是不适宜实施针灸的。
3 面板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适宜针刺。
4白血病人群不适宜针刺等。
针灸疗法的作用
针灸三阴交穴可以有效治疗妇科病
位置:三阴交穴位于小腿的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小腿内侧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作用:三阴交穴属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三经交汇之处,又名“女三里”,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针灸三阴交这个穴位,可以有效治疗各种妇科疾病,例如月经不调、手脚冰冷、痛经、更年期综合征、脚底肿胀等等。
操作:痛经或月经不调者,在月经开始前5至6天起,每天花1分钟 本穴,有良好的保健效果。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者,常 此穴,能改善病情。但孕妇不宜。
四大养生穴位
1、足三里穴:人体保健第一要穴
位置: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前外侧下方凹陷处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的位置。
作用:足三里号称人体保健第一要穴,民间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之说。 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增强消化功能,增进食欲;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律;常按揉足三里穴能预防和减轻很多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溃 疡、急性胃炎、胃下垂、呕吐、肠炎、便秘、胆囊炎、胆肾结石绞痛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对解除急性胃痛效果明显。
操作:用拇指每天按揉足三里2至3分钟,力度以感觉区域性酸胀为宜。紧急情况下,如胃痛急性发作,而裤子穿得紧,可用笔尖隔着衣物 此穴,以症状缓解为度。
2、膻中穴:“捶胸顿足”延年益寿
位置:膻中穴位于我们身体的正中间上面,具体在第四根肋骨,两 连线的中间点的位置。
作用: 该穴能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尤其是可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还可以治产后缺乳、乳腺炎、肋间神经痛、胃贲门痉挛等病症。
操作:可双手交叉,握空心拳,然后捶打这个穴位。也可将一手四指并拢,用指腹顺时针打圈按揉或从上自下推揉,每天不少于100次,持续2至3分钟。现代医学证明,人体是从胸腺开始衰老的,经常“捶胸顿足”,延年益寿。
3、关元穴:对症阳虚畏寒、宫寒不育
位置:位于下腹部,身体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古有“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之说。
作用:此穴有培补元气、肾气、暖下元的作用,治病范围广泛,包括妇科类的白带病、痛经、各种妇科炎症,男科的阳痿、早泄、前列腺疾病等。每天坚持点按或灸穴位15分钟,有助提高性功能,对腰部发冷、阳痿、早泄及体质虚弱者效果更好,还可治突发的昏厥。
操作:可用隔姜灸法,用一片薄薄姜片上面扎一些小孔,贴在关元穴上,然后用艾柱来灸,一次15分钟左右,感觉穴位处潮红即可。阳虚畏寒、宫寒不育者,疗效更显著。
4、涌泉穴:可使肾精充足、耳聪目明
位置:位于足底部,脚趾向下弯时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
作用:经常 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结实、行走有力。按揉此穴,还可改善急性心绞痛症状。涌泉穴对咽喉肿痛、头痛、失眠、小便不利、休克、中暑、癫痫、不孕、月经不调、怕冷、阳痿、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疗效。
操作:每晚温水泡足后,先擦热双手掌,然后右掌 左涌泉,左掌 右涌泉,直到足心发热。每天临睡前 此穴,可达到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的效果。 时要做到清静平和,才可事半功倍。
肌筋膜松解术全身从头到脚的各部位疼痛均可治疗。比如常见的头痛、偏头痛,颞颌关节炎,耳聋耳鸣,颈椎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内上髁炎,强直性脊柱炎,指掌关节疼痛麻木等 心脏病除外的胸闷、气短,胸疼、背痛 腰部疼痛,及下肢各种原因引起的疼、凉、麻、胀等症状,以及各部位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等。松解术全程纯针灸疗法,不烤电、贴敷药物等附加治疗,一次见效,课程还包含一些正骨手法,长短腿,罗圈腿,骨盆矫正等! 治疗范围: 全身各部位疼痛均可治疗。比如常见的头痛、偏头痛,颞颌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内上髁炎,指掌关节疼痛麻木等 心脏病除外的胸闷、气短,胸疼、背痛 腰部疼痛,及下肢各种原因引起的疼、凉、麻、胀等症状,以及各部位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等。松解术全程纯针灸疗法,不烤电、贴敷药物等附加治疗,一次见效。
「屈肌或伸肌肌腱之腱鞘炎」又称「扳机指」,好发于经常需使用手指工作的中年人,大姆指和中指最常见,女性多于男性。
伸张手指时会有困难,经超音波检查,诊断为右手拇指「扳机指」,因怀疑其症状为工作引起,至职业医学科门诊就医,经工作现场评估何**工作中多数时间需要右手拇指及四只手指一起握持,施力固定电动马达,其酸痛僵硬问题为工作后才发生,考量其工作性质和排除其过去无手部外伤情形,故认定其疾病为工作因素导致之职业病,后续顺利申请到劳保职业伤病相关给付。
「屈肌或伸肌肌腱之腱鞘炎」又称「扳机指」,好发于经常需使用手指工作的中年人,大姆指和中指最常见,女性多于男性。其因患者发病部位手指无法顺利伸直和屈曲,需由另一只手协助扳动,动作犹如扳枪机且会发出弹响声故得其名。板机指的检查方法,是在手掌及手指交处的筋结突出,按下去时酸痛异常。
缓解4方法 1冰敷 冰敷是简单有效的方式,可将冰块入冰敷袋或以毛巾包裹着,放置于掌指关节的韧带发炎处,每小时可以冰敷约10到15分钟,如疼痛与肿胀的情形有逐渐好转,可减少冰敷的频率。
2以按压取代推拿 急性期时病灶处微红热,或疼痛部位肿胀刺痛,治疗使用通络袪瘀、清热止痛的中药。以按压代替推拿,针对痛点「加压—放松」,按压10至20秒。若按压后反而疼痛加重,还是建议以休息为主。
3伸展手指 可在伸展手指前先把手掌泡在热水中约10到15分钟,以舒缓韧带的张力与疼痛。伸展手指时可以把手掌放在桌上,并借由把力量施放在桌上来缓慢地伸展手指,每次伸展建议持续至少30秒,每天可以重复30至50次。
4麻醉手术 若症状持续,可在手掌远端的滑车处局部注射类固醇。若症状仍然无法改善,最后一步为手术治疗,局部麻醉下,以小剪刀或18号针头,将肥厚的滑车剪开、放松,屈指肌腱就不会被卡住,病人手指在手术后可马上活动,板机指就不会再发生了。
冰敷与伸展手指虽然是在家里就能自己完成的简单舒缓方式,但比较适合在症状发生初期的时候使用,若自行冰敷与伸展手指后仍未能缓解扳机指的症状,建议寻找医疗院所进行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