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正确姿势:
两臂屈曲放于头的两侧,两腿伸直;胸下,髋部及踝部各放一软枕,头偏向一侧。
常用的卧位姿势有:平卧、侧卧、俯卧、半坐卧、坐位、膝胸卧、头低脚高位、头高脚低位等。
由于颈部和躯干伸展肌群的发育,首先使头部伸展(背屈),然后发生背部的伸展,同时上、下肢也呈协力的状态。
做俯卧注意事项
1、运动量不宜一次过大,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轻到重。
2、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控制合适的运动量,并长期坚持。
3、要做好准备和放松活动,防止受伤和肌肉拉伤。
4、做俯卧撑的个数应该可以一分钟在二十个,总数可以做三十个左右。可以慢慢的加。以后越做越多。
5、老人禁用指式、击掌、负重练习法。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禁用此法。
6、俯卧撑为重力训练,长期做俯卧撑容易对指关节(拳式)、腕关节(掌式)和肩关节造成较大的压力和冲击,引发以上部分疼痛和受损,所以平时需对这些关节多加保养。
算。
护师考试属于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初级),通过中国卫生人才网了解得知,护师考试成绩采取两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
也就是说考生如果在2017年考过了其中两个科目,在2018年如果将2017年没有考过的两个科目也考过的话,综合两年成绩,即四门考试科目全都通过,就可取得主管护师专业资格证书。如果考生在2017年通过了两门科目,在2018年时却只通过了一门,那么在2019年报考时,需要将18年没有通过的三门全部考试合格之后,才能取得护师专业资格证书。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护师考试知识点:
半坐卧位:适用于心肺疾病所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的患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
端坐位:适用于心力衰竭、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
俯卧位:适用于腰背部检杳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时的患者,脊椎手术后或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患者,胃肠胀气导致腹痛的患者。
-护师考试
颈椎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颈椎退行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水分减少,弹性减弱,向外膨出;椎体骨质增生,使颈椎椎管狭窄或椎间孔变小变形,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被压迫或刺激,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颈椎病的形成是一个慢性的病理过程,病理改变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形成的。颈部长期受风寒、肌肉劳损、反复落枕、坐姿不当、外伤或老化等因素的影响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人的头颈部活动范围较大,因此也易受损伤,其中第5~6颈椎受累最为常见,第6~7颈椎和第4~5颈椎次之,第3~4颈椎再次之。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放射性的一侧颈肩和上肢疼痛、麻木,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典型症状。病因是颈神经根受压后使一侧颈后部和肩背部及上肢出现疼痛、麻木,轻者仅表现为隐痛麻木及酸软不适;重者为阵发性剧烈疼痛,沿神经根分布向前臂和手指放射,伴有触电样麻刺感。咳嗽、排便及用力时症状加重。
(2)检查时可见颈部肌紧张,患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颈椎棘突、椎旁、冈上窝及肩胛区有压痛。上肢牵拉试验阳性:术者站在患侧,一手扶患侧颈部,另一手握患侧腕部,向相反方向牵拉,此时因臂丛神经被牵张,刺激受压的神经根而出现放射痛。压顶试验阳性:患者取坐位,头后仰或低头位并偏向患侧,术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此时出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上肢可有轻度肌萎缩,手握力减弱,前臂和手感觉减退,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减弱。
(3)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曲线消失,颈椎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相应椎间孔变小、变形。CT或磁共振(MRI)显示椎间盘变性、突出,椎管狭窄,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
2﹒脊髓型颈椎病
(1)肢体运动障碍。由于椎间盘突出,颈椎后缘骨质增生,黄韧带钙化,使椎管狭窄,硬膜囊和脊髓受压。病初仅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下肢沉乏无力,渐至行走不便。严重时下肢不能行走,有大、小便失控症状。上肢亦可出现症状,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肢无力,不能提取重物,手的精细动作欠灵活。
(2)检查时下肢肌力减弱,肌张力增强,膝腱反射、跟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踝阵挛、髌阵挛阳性,Babinski征阳性。屈颈试验阳性:即患者呈仰卧位,上肢置于躯干两侧,下肢伸直,令患者抬头屈颈,此时出现上下肢放射性麻木。一侧或双侧霍夫特征阳性。
(3)CT和MRI显示颈部椎管相对较小,脊髓受压移位,受压处变形,脊髓前后径变小。
3﹒椎动脉型颈椎病
(1)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颈椎横突孔增生,致该孔狭窄,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颈椎退变后稳定性降低,椎间关节过度移动时可牵拉椎动脉;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痉挛。以上原因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旋转或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畏光、惧动、耳鸣、肢体麻木等。常于头转动时发生,起病多为突发性,并有反复发作倾向。少部分病人出现猝倒多在头部旋转或屈伸时发生,与椎动脉受刺激突然痉挛有关。
(2)检查时阳性体征较少,部分患者可出现眼震。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患者呈坐位,检查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抱住患者头枕两侧,将患者头向后仰,同时转向一侧,此时出现眩晕症状。
(3)超声多普勒检查可显示出椎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和血流速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见到椎动脉纡曲、变细或受压征象;CT和MRI显示出颈椎横突孔的变小程度。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由颈椎退变引起的结构变化刺激颈段交感神经,出现了一系列症状。①头部症状:头痛,多出现在枕部,为持续性隐痛,也可表现为偏头痛,常伴有头晕。②眼部症状:视物模糊,眼冒金星,眼窝胀痛、流泪。③心脏症状:心慌、胸闷、心前区疼痛。④周围血管症状:肢体发凉、麻木、疼痛、烧灼感多汗或少汗。
(2)检查时可发现瞳孔散大或缩小,眼球外凸或内陷,眼裂增大或缩小,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或降低,皮温降低。
(3)X线、CT、MRI等检查结果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似。
上述各型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存在时,以其中一种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者较多。
1﹒康复目的
(1)减轻颈神经根、硬膜囊、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的受压导致的刺激症状。
(2)缓解颈、肩、臂肌痉挛与疼痛
(3)增强颈部肌肉力量,保持颈椎稳定。
2﹒康复治疗方法
(1)颈椎牵引疗法:
1)颈椎牵引的作用:
颈椎牵引时,颈椎所处的角度和颈部肌肉的状态与平常有所不同。牵引时向上的作用力使颈椎间隙和椎间孔增大,减轻了骨赘或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开被嵌顿的关节滑膜,调整紊乱的小关节,调整扭曲的椎动脉,促进神经根水肿的吸收,起到减压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牵引还可以使椎管的纵径延长,韧带张力增高,有利于膨隆的椎间盘复位。颈椎牵引使已经破坏了的颈椎平衡得到改善使颈椎的稳定性得到加强,促进颈椎正常功能的恢复。
2)颈椎牵引方法:
颌枕吊带法:取坐位,牵引角度按病变部位而定,上颈椎病变头稍前屈0°~10°,颈5~颈6病变头前屈15°,颈6~胸1病变头前屈20°~30°。牵引重量由3kg开始,若无不适则每1~2次增加1kg,逐渐增加至10kg左右。每次牵引20~30分钟,每日1~2次,有条件者可多次,20次为1个疗程。年老体弱的患者可取仰卧位牵引,以保证舒适、安全。重症病人住院牵引,时间可长达2小时。若进行2个以上疗程治疗,疗程间歇一般为1~2天。
牵引力过大可使病人颞颌关节酸痛、牙痛,或头痛、头晕,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牵引,一般可自行缓解。
牵引疗法适用于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但脊髓型颈椎病慎用轻型的可试用,颈椎管矢状径大于10mm的较安全;如重型的,则不宜行牵引,以避免加重脊髓的损伤。
(2)颈托和围领:
颈托内充气,戴在颈部时,可使颈椎舒适地固定于适当位置限制颈椎过度活动,减轻头部负荷,并有一定的撑开牵张作用,减轻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受压症状,而且病人行动不受影响。围领也有同样的治疗作用。
(3)理疗:
1)理疗的作用:
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和疲劳,减少粘连,消除神经根水肿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恢复。
2)理疗方法:
超短波疗法:电极板2块,置于颈后两侧,或分别置于颈后与患侧前臂,微热量或温热量,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法:6cm×12cm电极板2块,置于颈后两侧,或分别置颈后和患侧前臂,电量大小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紫外线疗法:颈后平发际处至第2胸椎,弱红斑量,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红外线疗法:颈后照射,温热感,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治疗椎动脉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
超声波疗法:声头与颈部皮肤密切接触,沿椎间隙与椎旁移动,强度08~10W cm2,每次治疗8分钟,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两电极并置,滤纸或纱布浸药物溶剂后置衬垫上,紧贴皮肤。电流密度为005~01mA/cm2,电流密度的大小以主电极为准。每次治疗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其他物理疗法如蜡疗、毫米波、激光穴位照射等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4)手法治疗:
就是通过操作者的手推压椎体的棘突、横突、放松痉挛的肌肉增强局部肌肉的血液循环,配合牵拉、旋转等手法,提高椎间关节的活动功能,改善椎间盘的营养,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减轻骨刺和突出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因此,手法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1)手法治疗的作用:
①提高椎间关节的活动功能:操作者的手作用到椎间关节时,通过适当的活动,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减轻关节囊周围纤维组织挛缩,松解粘连纠正小关节的紊乱;同时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和水肿,减轻疼痛。②改善椎间盘的营养:手法治疗时,推压和牵拉动作有助于淋巴液进入到椎间盘,起到营养椎间盘的作用。
2)手法治疗的操作:
A﹒分离牵引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去枕,头伸出治疗床外。治疗者一手掌心托住患者头枕部,另一手掌心托在下颌处,上身后倾,双手将头部沿身体长轴向头顶远方牵拉,保持一定的拉力。持续几秒钟后放松,再牵拉,再放松,反复操作数次。
临床作用:扩大椎间隙,缓解疼痛。
B﹒自后向前推压棘突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去枕,双手指交叉,掌心向上,前额放在手心上,下颌轻度内收,颈部伸直。治疗者双手拇指重叠放在所推压的棘突上,双手其他4指分别放在颈部的两侧。治疗者双手固定,双上肢伸直,借助肩胛带和上肢的力量将棘突由后向前推压,使椎体自后向前水平滑动。
临床作用:增加颈椎活动范围,尤其能增加颈椎后伸活动范围。
C﹒自后向前推压横突
操作方法:患者体位同上,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所压的横突上,两拇指指尖相对两手其他4指自然地放在颈部的两侧。治疗者双手固定,肘关节伸直,借助肩胛带和上肢的力量,将横突由后向前推压。
临床作用:有利于该侧椎体由前向后复位。增加颈部的稳定。
D﹒侧方推棘突
操作方法:患者体位同上。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所推棘突的一侧,指尖相对,两手其他4指分别放在枕后部和颈项部。治疗者双手固定,肘关节伸直,借助肩胛带和上肢的力量将棘突向对侧推压,使椎体自推压侧向对侧移动。
临床作用:增加颈部侧屈活动范围。
E﹒侧屈摆动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头部伸出治疗床外,下颌稍内收。头向右侧屈时,治疗者右手托住头枕部,左手放在左侧头顶部,右手固定,左手将头摆向右侧。头向左侧屈时,动作则相反。
临床作用:增加颈椎侧屈活动范围。
F﹒旋转摆动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头伸出治疗床外。向左侧旋转时,治疗者右手托住头枕部,左手放在下颌处,双手同时使头向左侧转动。向右侧旋转时则动作相反。
临床作用:增加颈椎旋转活动范围。
(5)运动锻炼:
1)运动锻炼的作用:
增强颈部肌力和肩胛带肌力,增加颈部韧带的弹性,提高颈椎各关节的功能,改善颈部和肩关节活动范围,达到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目的。
2)运动锻炼的方法:
A﹒前屈后伸:颈部缓慢前屈,下颌接近胸前,然后颈部再缓慢后伸,枕部接近后背。
B﹒侧屈:颈向左侧屈,左耳垂接近左肩峰;颈向右侧屈,右耳垂接近右肩峰。
C﹒旋转:头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眼望左前方,再将头向右侧旋转至最大限度眼望右前方。
D﹒环绕:头颈部自左向右环绕一周,然后再自右向左环绕一周。
E﹒耸肩:两肩峰同时向上耸动,然后自然下垂。
F﹒旋肩:两手触肩,以肩关节为轴,臂带动肩,缓慢地由前向后旋肩,然后再由后向前旋肩。
G﹒绕肩:两臂外展,以肩关节为轴向前环绕,然后再向后环绕。
H﹒抚项摸背:左臂屈肘,掌心抚项,右臂屈肘,手背贴背,然后再右臂屈肘,掌心抚项,左臂屈肘,手背贴背。
以上动作的运动幅度和运动量应由小到大,轻柔缓慢地进行操作。每个动作重复8遍,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若进行第2个疗程训练,中间可间隔3天。
注意事项:运动锻炼一般应在颈椎病症状大部分消失后进行为宜。运动中如感觉有头晕、手麻、颈部不适发生,即减少运动幅度或停止。
(6)按摩疗法:
1)按摩治疗的作用:
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使滑脱的颈椎复位,有利于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缓解肌肉和血管的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的血液供应。
按摩时颈部肌肉和其他软组织放松,有三个方面的治疗作用:一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增高,有利于肌肉和其他软组织松弛;二是提高痛阈,缓解和减轻疼痛;三是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有利于颈椎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
2)按摩治疗方法:
A﹒颈项疼痛
抚摩颈肌:用手掌抚摩颈部30~40次,运作由轻到重,由小到大,使局部有舒适温热的感觉。
按揉颈肌:坐位,医生左手扶住其前额部,予以固定,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别置于颈椎两侧肌肉隆起处,自上而下进行按揉,边按揉边下移;然后自下而上进行按揉,边按揉,边上移。重复操作10次。此法可解除颈项部疼痛,增加颈椎关节的活动范围。
捏拿项肌:坐位,医生用两手拇指和示指、中指捏拿患者两侧的斜方肌,自上而下,动作一张一弛;然后再自下而上操作。反复进行20次,其作用可深达肌层。
按枕下部:坐位,医生将双手拇指置于枕下缘的外侧,分别由外向内按摩,至中线后再由内向外按摩,反复操作20次,病人颈下部有酸胀感。
牵伸颈部:坐位,医生位于其侧方,双手分别托抬下颌和枕部,向上平托,缓慢用力,反复进行10次。此法有助于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
B﹒头痛、头晕
叩头顶:坐位,医生一手扶住前额部,另一手第2~4指垂直,轻叩头顶部,自左及右,再自右及左,反复进行10次。此法对颈椎病引起的头顶部疼痛、头晕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推前额:仰卧位,医生将两手拇指置于两眉之上,自眼眉向额部发际处推移,反复操作20次;再将两手拇指置于前额中线部位,由内向外缓慢推移至太阳穴处,反复进行10次。此法治疗颈椎病引起的前额痛、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
C﹒上肢疼痛、麻木
推摩后背:俯卧位,医生位于其头顶部,双拇指放于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推摩其肌力可深达肩胛内。此法用于治疗颈背部酸痛不适。
按揉肩周:坐位,医生先用手掌在肩关节周围做大范围的抚摩,使肩部肌肉放松再用拇指在肩前、肩后、肩上部点按,每处点按10次,以出现酸胀感为度。对治疗肩臂疼痛效果较好。
点按肩井:坐位,医生将双手拇指指端分别置于两侧肩井穴(肩井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与肩连线中点处)反复点按,一压一松,以病人能够忍受为度,操作20次对缓解肩痛疗效显著。
捏拿臂肌: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用一手握住患者的手腕,另一手拇指和其余4指自上而下捏拿上肢的每块肌肉,一张一弛,反复进行10次。有助于消除上肢疼痛、无力症状。
点按曲池: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用一手拇指点按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尽头),另一手握住该侧腕部,轻抖前臂,病人可有肘部酸胀感,甚至向前臂放散。此法反复进行20次。对肘关节和前臂疼痛、麻木疗效较佳。
捋手指:医生用拇指和食指,捏持病人的手指,自手指近端向远端捋去,轻重适中,以病人手指有温热感为度,每指反复进行5次。对手指麻木、疼痛、无力有良好疗效。
抖上肢:坐位,医生用双手握持患手的手掌两侧,快速抖动上肢,抖动的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此法多用于每次按摩结束前。
搓上臂:坐位,医生用双手掌夹持病人的上臂,自上而下搓动,有放松肌肉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每次按摩结束前。
(7)针灸疗法:
1)针灸治疗的作用:
解除局部肌肉痉挛,提高痛阈,改善血液循环,起到缓解疼痛、麻木的作用,并对眩晕、心慌、无力亦有一定的疗效。
2)针灸治疗方法:
A﹒神经根型:风池、风府、翳风、大椎、肩井、曲池、外关、合谷、后溪、阿是穴等。
B﹒脊髓型:大椎、肩中俞、夹脊、肩井、肩贞。
C﹒椎动脉型:风池、天柱、翳风、百会、头维、上星、太阳、听宫。
D﹒交感神经型:百会、四白、太阳、曲池、劳宫、足三里、三阴交。
每次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若进行第2个疗程,中间间隔5天。
(8)药物治疗:
1)西药:
A﹒镇痛药:疼痛较重者可口服非甾体类的消炎镇痛药物。
B﹒扩血管药:头晕较重者,为了提高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量,可给予尼莫地平氟桂利嗪(西比灵)、地巴唑等。
C﹒营养神经药: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肌内注射,也可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6片。
2)中药:
如颈复康、骨刺消痛液、元胡止痛片、复方丹参滴丸,这些药物可起到活血化瘀、舒筋壮骨、减轻神经根水肿和止痛的作用。
(四)预防
颈椎痛的基本病理改变为颈椎的退变,引起颈椎退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伤、受寒、不良的姿势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均与本病发生有关。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危害人们 健康 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因此做好预防工作十分重要。
1﹒避免损伤
外伤是引起颈椎发生退变的常见原因。例如高速行驶的 汽车 突然刹车,头颅由于受到惯性作用,先向前冲去,然后迅速向后反弹,易损伤颈椎。平时在乘车时要坐稳或站稳,随时注意拐弯或突然停车时破坏身体重心,对颈椎造成损害。
2﹒注意保暖
在寒冷气候作用下,颈部肌肉痉挛,韧带挛缩,使颈椎间盘压力增加,椎间盘向四周膨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或脊髓;颈肌和韧带的挛缩易致椎动脉扭曲,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了避免寒冷造成的损害,应在气候变化时注意增加衣服,冬天宜穿高领衣服或系围巾,注意颈部保暖。
3﹒治疗落枕
落枕后,颈部的某些肌群痉挛,牵拉颈椎,使颈椎歪斜。反复落枕可促使颈椎退变,易发生颈椎病。一旦发生落枕,应及时治疗,消除颈椎退变的病理过程。平时睡眠枕头高低要适中,颈部勿受风寒,预防落枕。
4﹒改变坐姿
固定于一种姿势工作的人(如从事财会、教师、IT行业者),颈部长时间处于一种相对固定的僵直状态,颈部的某些肌肉发生痉挛,再加上颈椎承受着头颅的负重,易使颈椎发生退行性变化。为了避免这种病理变化,工作中应适当改变坐姿,或向相反的方向活动数次。坐位时,坐靠背椅可协助支撑脊柱。从预防颈椎病的角度来说,应选择高靠背的坐椅,靠背的高度应达到颈后部,起到对颈椎的支撑作用。
这个医生的检查体位不太正确,
检查及治疗肛门直肠疾病时,应根据病人身体情况和检查具体要求选择以下不同的体位。
1侧卧位:是肛肠科检查及手术治疗时最为常用的体位,让患者向左或向右侧卧于检查床上,臂部靠近床边,上侧的髋膝关节各屈曲90度,向腹部靠近,下腿伸直,使肛门及臀部充分暴露。此位适用于老年体弱及重病的患者。
2截石位:肛门病发生的部位常用膀胱截石位表示,以时钟面的十二等分标记法。病人仰卧,两腿分开放在腿架上,将臀部移手术台边缘,使肛门暴露充分。适用于肛门直肠手术和痔术后大出血的处理。
3.加强截石位:病人仰卧在床上,两大腿向腹侧屈曲,两侧小腿下段近于踝关节的稍上方放在腿架上,臀部靠近床边,两大腿分开,适于肛门直肠手术,尤其肥胖者及女性更为适宜。
4胸膝位:是外科疾病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特别对乙状结肠镜检查最为方便。但由于此体位不能持久,因此对年老体弱及重病员,应酌情采用。患者跪俯检查床上,两肘和胸部紧贴床铺,两膝屈起,臀部高举,使肛门充分暴露。适用于检查直肠下部及直肠前部的病变。
5倒置位:病人俯卧在特制的检查床上,髋关节弯曲,两膝跪于床端,臀部抬高,头部稍低,这种体位病人舒适,手术操作方便。适用于肛门直肠的检查及小手术。
6.俯卧位:病人俯卧于手术床上,小腹部置一枕头,两侧臀部用胶布粘住牵引拉开。此种体位舒适,适用肛门部疾病手术。
7蹲位:病人蹲下作解大便的姿势,用力增加腹压,适用于检查直肠脱垂,三期内痔和直肠下段息肉。
8蹲位照镜法:蹲法检查是一种简便而实用的方法,但由于检查方法受体态的限制,医务人员视触都极不方便,因此在蹲位检查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蹲位照镜检查,即蹲位时在肛门的垂直方向置一普通镜子,利用镜面的反射便能看到病变全部情况,病员自己也可以拿着镜子观看病变。此法极为简便,实用,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但检查时注意采光。
9.弯腰扶椅位:病人向前弯腰,双手扶椅,露出臀部,此种体位方便,不需特殊设备,适用于团体检查。
10.屈膝仰卧位:病人仰卧床上,屈膝弯腿,双手紧托膝部或膝窝,此法可以增加腹压,使乙状结肠和直肠降至盆底,便于检查。
11.膝直立位:在胸膝的基础上,改变检查体位,让患者头胸部抬高,臀部稍低下,使乙状结肠和直肠降低,使肿瘤下移,可扪及较高部的直肠肿瘤。
睡眠占据你一天时间的三分之一,所以采取一个好的舒服的睡姿特别重要。无论你是躺着睡,还是蜷缩着睡,你睡觉的姿势都会影响你的睡眠质量。睡觉姿势不正确,有可能带来的后果比较严重。
不同睡姿的优缺点。最常见的三种睡姿分别为仰卧位、侧卧位、以及俯卧位,这几种睡姿都各有其优缺点,良好的睡眠质量不但可以让你充足的精神来面对生活和工作,而且也是预防疾病的需要。
仰卧。优点:仰卧这种睡姿对脊柱和颈部很有好处,因为背部挺直,身体不会形成任何扭曲。腰背部的压力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不容易导致腰颈椎疾病。
缺点:对于那些打鼾或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症的人来说,仰卧位容易诱发或者增加打呼噜的程度。仰卧的时候舌头根部会自然下坠,堵塞气道,阻碍呼吸并产生打鼾声,严重的时候,完全堵塞气道,造成后果严重的呼吸暂停。
侧卧。优点:侧卧也是另外一种最常见的睡眠姿势。侧卧也分为左侧卧和右侧卧。当然了左侧卧位更好,它可以减轻酸反流和胃灼热,促进消化,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有利于身体内代谢废物的排除。尤其是这种睡姿可以有效减轻仰卧位带来的打呼噜问题。
缺点:但侧卧的时候,对手臂的压迫是比较大的,毕竟仰卧的时候,背部与床的接触面积大,所以可有效分担压力,但是侧卧位就不行了,有时候一觉睡醒,你会感觉手臂酸麻,另外,侧卧的时候容易压迫一侧脸蛋,容易压迫到腮腺,你可能更容易流口水。
俯卧位。优点:虽然采取俯卧位这种睡姿的人可能比较少,但是在人群中它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那就是可以缓解打鼾,然而俯卧位的缺点却很大了。
缺点:不利于脊柱的受力,俯卧的时候,胸椎其实是受到挤压的,尤其是对于有胸腰椎有疾病的人群来说,俯卧位其实是一个很不好的睡姿,另外,俯卧的时候你的脸必定会偏向一侧,长期这样,会导致脸部有皱纹的出现。
是否有最健康的睡姿。答案是有的,如果你是正常人,无病无痛啥的,那么最健康的睡觉姿势就是仰卧位,当然了,这个睡姿还要搭配一个合适的枕头,这个枕头的材质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垫住你的脖子,头顶稍微往后仰,这样才能保证气道最大程度的打开,而且也贴合颈椎的弯曲幅度。
一、最佳睡姿:仰卧
优点 :防止脖子和后背疼痛,降低胃酸返流的几率,最大程度的减轻皱纹,还能保持自信的胸部。仰卧是最简单不过的一种睡姿了。可就这么面朝天花板一躺,好处还真不少!仰卧能使你的头、颈以及脊椎处于自然的生理曲线(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这些部位有自然的弧度),十分惬意,而其他的睡姿可能会让你的后背被迫扭曲。仰卧还是避免胃酸返流的最佳选择。因为仰卧时,枕头会抬高头部,让胃处于食道的下游,这样胃酸和食糜想要逆流就没那么容易了!圣路易斯大学(Saint Louis University)的皮肤专家迪安娜 格拉泽(Dee Anna Glaser)博士认为,仰卧时脸部皮肤不受其他额外作用力的牵拉和干扰,大大降低了皱纹产生的几率。另外,仰卧时胸部能得到最大的支撑,还用担心下垂问题吗
缺点 :打鼾者慎选。凡事有利有弊,奥尔森医生指出,仰卧的一大缺点就是打鼾会变得更频繁更严重。 因为仰卧时,舌根可能因重力作用后坠,阻塞呼吸,增加你打鼾的机率。所以,打鼾人士考虑一下要不要换个睡姿吧。
二、较好的睡姿:侧卧
优点 :除了防止颈部和后背疼痛、减少胃酸返流,侧卧还能减轻鼾声。从全身健康的角度出发,侧卧的确是非常棒的选择。侧卧不仅能使脊柱保持在伸展状态,对减轻打呼噜也有一定效果呢!如果你饱受胃酸返流的折磨,侧卧是仅次于仰卧的睡姿了。
缺点 :皮肤皱纹和胸部下垂(爱美的女性慎选)。侧卧时最舒服的莫过于将一侧脸埋在软软的枕头里了。但正是这样让面部皮肤受到牵拉,产生皱纹。此外,侧卧会长时间拉伸乳房韧带,影响其弹性从而导致胸部下垂。
三、不太理想的睡姿:胎儿型睡姿
优点 :减轻鼾声,适合于准妈妈。胎儿型睡姿可以让你觉得很有安全感,就像在母体内一样受到呵护。不过这样大尺度的蜷缩弯曲,后背肌肉往往被过度牵拉,造成不利后果。奥尔森博士说,将膝盖抬得很高、下巴耷在胸前,以这样的睡姿睡一晚,并不会让人觉得舒服,如果你脊椎或其他关节有炎症的话,还会让疼痛感加剧。
缺点 :不利于减轻头颈部的疼痛,皱纹、乳房下垂等问题种大幅度弯曲的姿势还会限制身体内横膈膜,阻碍正常的呼吸运动。还有哦,如果你已经提前产生皱纹和乳房下垂,并为此苦恼不已,不妨想一下你的睡姿是否理想吧,除了仰卧以外,其他睡姿都能引起这些悲催的变化!
四、最坏的睡姿:俯卧
优点 :减轻鼾声。
缺点 :加重颈部和后背的疼痛,皱纹、乳房下垂等问题。尽管肚皮朝下是大多数哺乳动物的休息姿势,但对人类来说却是“最坏的睡姿”。因为俯卧不仅无法保证脊柱处于最放松的生理状态,而且还给关节和肌肉增加了额外的压力,这种额外的压力会刺激相应的运动神经,最终你会觉得一觉醒来,不仅不解乏,身体某些部位反而觉得很痛,或是感觉麻木、刺痛感。
卧位有哪些的
卧位有哪些的,人这一辈子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觉的,人在睡觉的过程中如果进入了深度睡眠,一般对自身或者外界发生的事情都无法得知。下面是卧位有哪些的及相关资料。
卧位有哪些的11、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 病人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将枕横立置于床头。适用于昏迷或全麻未清醒病员,可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而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用于脊椎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可预防脑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
(2)休克卧位 抬高头胸部约10度——20度,抬高下肢约20度——30度,适用于休克病人。抬高头胸部,有利于呼吸;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
(3)屈膝仰卧法 病人采取自然仰卧,头下垫一枕头,两臂放在身体两侧,双腿曲屈,使腹肌放松,适用于胸腹部检查。
2、侧卧位 病人侧卧,两臂屈肘,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枕旁,下腿稍伸直,上腿弯曲;必要时两膝之间、背后、胸腹前可放置一软枕。
用于灌肠、肛门检查。侧卧与平卧交替可预防褥疮。
3、半坐卧位 病人卧床上,以髋关节为轴心,上半身抬高与床的水平成40度——50度角(自动床、半自动床、或手摇床),再摇起膝下支架。放平时,先摇平膝下支架,再摇平床头支架。若无摇床可在床头垫褥下放一靠背架,将病人上半身抬高,下肢屈膝,用中单包裹膝枕垫在膝下将两端带子固定于床两侧,以免病人下滑,放平时应先放平下肢,再放平床头。
半坐卧位适用于以下情况:
(1)用于心肺疾患所引起的呼吸困难的疾病。由于重力作用,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脏器内,可使静脉回流量减少,从而减轻肺部瘀血和心脏负担;半坐卧位可使膈肌位置下降,有利于呼吸肌的活动,能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气体交换,改善呼吸困难。
(2)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使腹腔渗出物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化。因盆腔腹膜抗感染性能较强而吸收性能较差,半坐卧位可减少炎症的扩散和毒素的吸收,减轻中毒反应,同时又可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
(3)腹部手术后,采取半坐卧位能减轻腹部伤口缝合处的张力,避免疼痛,有利伤口愈合。
(4)端坐位 病人坐在床上,身体稍向前倾,床上放一小桌,桌上垫软枕,病员可伏桌休息,并用床头支架或靠背架抬高床头,使病人的背部也能向后依靠。
5、俯卧位 病人俯卧,头转向一侧两臂屈曲,放于头的两侧,两腿伸直,胸下、髋部及踝部各放一软枕。适用于腰背部检查及某些手术后病人。
6、头低脚高法 病人仰卧,头侧向一侧,将枕头横立于床头,以防碰伤头部,床尾用木墩或其它支托物垫高15——30cm,适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和检查,以及下肢牵引、体位引流、产妇胎膜早破,防止脐带脱出
7、头高脚低位 病人仰卧,床头用木墩或其他支托物垫高15——30cm 或视病情而定,用于减轻颅内压,或作颅骨牵引时作为反牵引力。
8、膝胸卧法 病人跪姿,两小腿平放床上,大腿与床面垂直,两腿稍分开,胸及膝部紧贴床面,腹部悬空,臀部抬起,头转向一侧,两臂屈放于头的两侧。适用于肛门、直肠、乙状镜检查及治疗、矫正胎儿臀位及子宫后倾。
9、截石位 病人仰卧于检查台上,两腿分开放在支腿架上,臀部齐床边,两手放在胸部或身体两侧。常用于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或手术,分娩时也取此位。
卧位有哪些的2卧位通常分为四种:平卧位、半坐卧位、侧卧位以及俯卧位。通常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平卧位,适用于大部分的病人,但是特殊的病人必须要采取其他的卧位,例如半坐卧位通常应用于慢性的呼吸道疾病或者呼吸功能衰竭、
心功能衰竭的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呼吸会相对顺畅很多。侧卧位通常应用于比较肥胖的病人,肚腩比较大或者孕妇后期会出现腹部比较大的情况,不适宜平卧位的时候。骶尾椎骨折的病人,平卧位的时候会压迫骶尾椎而出现疼痛。
所以采取侧卧位。俯卧位通常应用于背部、腰部或者臀部出现了肿物以及伤口,不适宜平卧位或者侧卧位的时候采用。
睡觉的姿势因人而异,没有所谓最好的,每一种睡觉的姿势都各自有它的优缺点。对于健康人而言,采用什么样的睡姿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影响,应该以自然、舒适、有利入睡为标准。
过去有一些医学专家认为右侧卧位比较好,因为心脏位于胸腔的左侧,右侧卧位可以减轻对心脏的压力。但是,也有另外一些专家认为左侧卧位轻度受压,反而使心脏的功能得到了锻炼,更不容易患心脏病。
对于已经有心脏病的病人而言,还是右侧卧位比较好,它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更有利于心脏泵血。对于鼾症、睡眠呼吸暂停的病人,要采用侧卧位的睡姿,不要仰卧,因为仰卧以后舌根后坠会加重鼾症症状。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睡姿,只要能保证睡眠的质量,没有第二天日间嗜睡的现象出现,对于个人而言就是最好的。
卧位有哪些的3哪种卧位比较好
睡觉姿势各种各样,身体处于最舒适的状态都是可以的。睡觉姿势主要有左侧卧、右侧卧、俯卧位、仰卧位,睡觉过程姿势会不停变换,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让身体局部受压,会不利于身体的`血液循环,导致身体麻木。对于侧卧位、仰卧位,只要是身体处于舒适的状态,都是对身体有好处的,是正确的睡姿方式。
对于俯卧位是不建议的睡姿,会压迫到心脏,导致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引起手臂麻木等不适症状。在侧卧位和仰卧位的睡姿当中,右侧卧位是最佳的睡眠状态。人体的心脏在偏左位置,右侧卧位可以减少压迫心脏。
有利于增加血液循环,并且肝脏在右侧位置,也有利于肝脏的血流量,有助于排毒、解毒。同时还有助于增加肺活量以及促进肠道的蠕动,睡觉要选择最舒适的睡姿。
右侧卧位相对较好的健康睡姿。
原因有以下几种:
1、心脏位于胸腔左侧,右侧卧位不会压迫到心脏;
2、胃通向十二指肠以及小肠通向大肠的口向右侧开放,右侧卧位有助于肠胃内容物的消化,有利于胃肠道的正常运行;
3、肝脏位于右上腹,右侧卧位时有利于肝脏的血液灌注,有利于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
因此保持右侧卧位,对身体健康更有好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