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田径运动的动作简单、易学,便于广泛开展,符合大众健身的需要
田径运动中有许多项目的技术动作是人的自然本能动作。像走、跑这一类动作,人只要能够独立站立就能够自然学会。因此,在参加田径运动锻炼时就不需从头学起,也可以不用专人指导,只要在某些技术环节上稍加指点,掌握一定的健身原则就能够自己进行锻炼。既节省了时间、人力,而且锻炼的实效性好。像球类、体 操、跳水等运动项目技术相对复杂,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特别是老年人和体弱素质差的人学习起来困难就更大。
2、 田径运动项目多,锻炼形式多样,适应全民参与健身的要求田径运动项目多,锻炼形式多样,选择面广,是其它运动项目不能相比的。奥运会田径比赛的项目有四十多项,作为锻炼身体的练习方法则更多。如:散步、慢跑、掷垒球 ,各种跳跃练习,跨越障碍等等。其中仅跑步一项就有几十种锻炼方法。比如:慢跑、快跑、加速跑、变速跑 、行进间跑、让距跑、追逐跑、上坡跑、下坡跑、顺风跑、定时跑、越野跑、接力跑、往返跑、蛇形跑锻炼项目多,选择余地大,这就能够吸引众多的人参加这项运动。青少年可选择短 跑、
跨栏、跳远、跳高、接力比赛等运动较为剧烈,精彩刺激、趣味性浓的项目。老年人和身体较差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可选用动作缓慢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活动。
3、参加田径运动锻炼较少受人数、年龄、性别等条件的限制,便于大众健身参加球类项目锻炼有一定的人数要求,某些运动项目又受性别的限制。如:艺术体操只能是女性参加。有些运动项目孩子年龄小不能掌握其复杂的动作要领,而有些运动项目又把老年人拒之门外。田径运动锻炼在这些方面的限制则较少,进行锻炼可以独自一人,也可以成百上千。有报道载:日本、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每日参加健康长跑的人数以万计,参加锻炼的年龄从刚会走路的孩子到年过七旬的老人都有。 有资料记载: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最小年龄只有3岁,最高年龄达86岁。参加田径运动锻炼完全不受性别的限制,男女老少皆宜。在学校、机关、各行业系统组织的全民健身活动,男女老少涌跃参加各种田径趣味比赛的场面时常可见,如:20xx年“昆明市万人穿城跑”20xx年“无极限世界行走日”等。
田径竞技运动经典训练方法
田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竞技运动项目,是最早开始科学化训练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诸多现代竞技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的主要发源项目。
(一)法特莱克训练
出生于1919年的瑞典中长跑运动员贡德-海格是第一个进行法特莱克训练的运动员。1939年他20岁时到瑞典北部服兵役,由于其驻地没有训练场地,且紧张的军事训练也不允许他进行专门的运动训练,所以他不得不因地制宜在驻地附近的丘陵森林小径上进行训练。他每天坚持进行5000m以上的越野长跑,其训练尽可能利用丘陵的自然走势,在形式上大致分为:上山跑、下山跑、丘陵跑和平地跑4种方式,在强度上分为:低强度、中强度和高强度3种类型。海格充分利用了丘陵的地形环境,进行了以轻松的中、低强度跑为主,以快速冲刺跑为核心的训练。这种以快速跑、大步幅跑和放松跑构成的越野跑,后来被当时的瑞典国家队教练胡梅尔在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将其命名为法特莱克训练法,在瑞典语中该名词是儿童游戏的意思。
通过法特莱克训练,海格的运动成绩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他在多个中长跑项目上总共15次打破了世界纪录,其中有10次是在1942年坚持了2年法特莱克式训练之后的82天内完成的,由此可见其具有非凡的竞技能力。海格的巨大成功也使法特莱克训练迅速成为世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首选训练方法,该方法不仅被田径中长跑项目的训练沿用至今,而且也成为其他对耐力需求较大的运动项目训练的重要手段。
作为20世纪初田径训练方法的一个最突出创新,法特莱克训练与其之前的耐力训练方法相比,有以下主要的特点:
(1)提高了训练的负荷量
它将20世纪初较低的训练量明显提高到较高水平。海格的平均周训练跑量达到50km(而之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量普遍只能达到其一半或2/3),大量的中、低强度为主的训练有效提高了运动员的有氧能力,由此使他能够在从1英里到5000m的多个项目上都取得优异成绩,并且能够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连续10次打破若干项目的世界纪录。
(2)仍然重视少量的高强度训练
海格每周都保持约1/4的跑量作为高强度负荷,手段基本是800m左右距离的冲刺跑,这些强度跑一般都掺杂在10km左右的法特莱克式越野跑中,不仅提高了运动员的无氧乳酸代谢能力,而且也增强了运动员有氧与无氧的变速跑能力。
(3)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由于法特莱克训练是在丘陵地带进行,运动员一般是穿普通运动鞋在柔软的草地上训练,所以可以有效地降低奔跑时地面对身体的冲击力,避免或减少了运动损伤的发生。
当前,随着人们对耐力训练生物学基础认识的日益深入,法特莱克在田径中长跑训练中的角色不仅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反而还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和发展。持续的中低强度跑已成为发展有氧能力的有效训练手段,蜿蜒曲直的丘陵地貌对运动员的关节、韧带和小肌群具有不可替代的训练功能。另外,该训练方法已不再是田径中长跑的专利,很多项目,尤其是球类项目,已经将该种训练作为发展运动员耐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间歇训练
间歇训练的问世同样源于一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成名。德国的鲁道夫-哈彼格是世界上第一个运用间歇训练法而连续打破400m和800m世界纪录的中跑运动员,他在1939年就分别创造了400m跑46s和800m跑1min466s的世界纪录。哈彼格与第一个使用法特莱克训练的海格是同一时代的运动员,他的教练是来自德国弗莱堡大学的体育教授沃德马尔-戈施勒。他们起初也学习和运用了当时世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芬兰的帕弗-努米的训练方法,其后也借鉴了海格的法特莱克式训练。但善于钻研的戈施勒教授认识到这些方法均存在负荷量和强度刺激不够,以及随意性太强不便精确计算的缺点和不足,于是他就将芬兰人努米的训练和瑞典的法特莱克训练进行了改革,尤其是将法特莱克的训练由自然环境搬到了标准的田径场进行,这样既沿用了该训练法的变速方式,又进一步提高了训练的强度,同时还便于精确地设计跑量和间歇的时间,在整体上进一步增大了对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刺激强度,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戈施勒教授在1935~1940年间一直同另一位德国杰出的心血管专家哈尔博特-莱恩戴尔一起工作,他们为间歇训练设定了5个基本要素:跑的距离、间歇恢复、跑的重复次数、跑的时间和恢复过程中的状态。同时,他们还为间歇训练建立了控制标准,即在一组间歇跑后心率应达到170~180次/min,在90s的间歇后心率应恢复到120~125次/min,然后再开始新一轮的训练。如果心率在90s的恢复期没有恢复到该水平的话,那么就说明跑的速度过高或距离过长,反之则说明跑的强度和距离不够。长期接受间歇训练的捷克运动员扎托皮克,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一举获得5000m、10000m和马拉松3块金牌的卓越表现,进一步奠定了间歇训练在世界耐力训练方法中的统领地位。
间歇训练可以说是现代运动生理学理论和知识应用于运动训练的典范。该训练方法的核心是对运动员处在不完全恢复的条件下施加反复的刺激,以此达到改善心血管系统,提高运动能力的效果。间歇训练之所以能够有效发展运动员的耐力主要在于其能够有效增大心脏的功能,在负荷阶段心脏压力工作可以增加心肌的体积,而在间歇阶段心脏容积工作可以增大心室的容积。在戈施勒和莱恩戴尔之后又有大量的体育科研人员对该训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瑞典生理学家阿斯特拉德在间歇训练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证实了合理的安排运动和休息时间能够使身体达到最佳的生理变化。目前,间歇训练方法已经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被划分为短距离(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发展ATP和CP供能代谢能力)、中距离(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发展无氧乳酸供能代谢能力)和长距离(时间)中、低强度间歇训练(发展有氧供能代谢能力)等不同的间歇训练类型,至此间歇训练已成为20世纪田径训练中的一个机理清楚、效果显著和便于应用的耐力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运用普遍的耐力训练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很多教练员不清楚间歇训练仍然可以分为不同的强度类型,简单地将其直接与“高强度”挂钩,不仅缩小了该训练方法的运用范围,而且助长了训练强度比例的增加。
(2)对间歇训练的生理学机制缺乏深入了解,不能科学地设计和应用该训练方法,尤其是不能根据专项需求和运动员个体状况把控间歇训练的量与强度、训练与间歇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影响甚至削弱了该训练的质量。因此,在这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
(三)“板块训练”模式
20世纪70年代,已达到极致的大运动量训练将世界竞技运动训练推到了一个必须思变的转折点,如何突破大运动量的瓶颈,如何在避免或减少大运动量所带来的运动损伤和过度训练风险的同时继续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成为摆在当时竞技运动训练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在该背景下,原苏联的维尔霍山斯基在长期和反复实验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板块训练”模式。
“板块训练”的问世同样源于田径训练。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维尔霍山斯基就开始从事田径跳跃项目的教练工作,在一次对运动员力量的长期训练效果的研究中,他的一名女受试者因故中断了实验,但在恢复训练后她的力量水平却出现了比没有中断训练受试者的明显提高。之后维尔霍山斯基对一组女子运动员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其结果证明当她们中断训练之后,其平均力量水平出现了高达30%的增长,他将这种现象称为“长期训练延迟效应”。维尔霍山斯基并没有止步于这一研究成果,在他随后对田径跳跃和短跑等项目运动员的跟进研究中,进一步将“长期训练延迟效应”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分为2个阶段,并总结出以下原则:
◆“训练延迟效应”的形成分为2个阶段:积累阶段和实现阶段。在积累阶段,由于运用了高度集中的力量训练负荷,机体的疲劳导致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均出现下降,而到了实现阶段由于训练负荷的降低其力量能力出现暴发式“反弹”。力量指标在积累阶段下降的越多(在允许的范围内),其延迟效应在实现阶段的增长则越大;
◆如果运动员在积累阶段的训练负荷过大(超出了机体适应的范围),那么就会出现明显的竞技能力的下降,此时机体不仅不会表现出“训练延迟效应”,而且还会导致运动损伤;
◆“训练延迟效应”的大小和长短取决于积累阶段训练负荷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理论上说,训练延迟效应在实现阶段的大小和长短应等同于积累阶段负荷的大小和持续时间,所以运动员积累阶段训练负荷的最佳化(大小和时间)决定了运动员在实现阶段能否调动机体的最大潜能并最大化的获得训练延迟效应。一般认为,“长期训练延迟效应”的积累阶段应该为6~12周。
田径运动是在体育运动中非常重要的项目,而且田径运动本身,又有很多的项目区分,它除了具有运动健身的效果之外,还可以更好地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力品质,所以是非常重要的运动,那么下面我们就具体去认识和了解一下,田径运动在生活当中起到的'几大重要作用。
田径运动,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发展起来的,包括男女竟走、跑跃、投掷四十多个单项,以及由跑跳、跳跃、投掷部分项目组成的全能运动。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竟走和跑的项目,叫"径赛"。以高度和远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叫"田赛",田径运动是径赛,田赛和全能比赛的全称。 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经常地、科学地参加田径运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和内脏器官的机能,提高人体健康水平与工作能力。通过田径运动教学和训练能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 速度、力量、耐力等),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运动成绩,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坚韧、果断的意志品质。
所以,其它运动项目把田径运动作为发展身体素质的手段与提高技术、战术的基础。 田径运动项目较多,一般都为个人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大,竞争性强,锻炼形式多样,不受人数、年龄、性别、季节、气候等条件的限制,便于广泛开展。 田径运动历史悠久,有广泛群众基础。田径运动在国际体坛影响较大,在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其它大型比赛中,田径比赛都在中心运动场举行,也是设奖牌最多的竞赛项目,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发展田径运动,并把它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总体体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远在上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生活资料,在和大自然及禽兽的斗争中,不得不走或跑相当的距离,跳过各种障碍,投掷石块和使用各种捕猎工具。在劳动中不断的重复这些动作,便形成了走、跑、跳跃和投掷的各种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有意识地把走、跑、跳跃、投掷作为练习和比赛形式。 生理学家和有经验的教练员们曾预言在田径运动成绩的最高界限,但过去和这些预言,一个个都被运动员的实践所冲破,历史奥运会中都出现了可观的被纪录的项目数,这说明田径运动成绩永无顶峰,这也是田径项目受人喜欢之所在。
其实运动健身,一直以来都是我们需要注意坚持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缺乏运动健身的话,那么身体素质会下降,就更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影响和伤害,所以我们就需要通过这些运动,去提高身体素质,帮助我们有效的预防和解决疾病的伤害。
在田径训练中,教练员都面临着一个令人费脑筋的问题:如何安排一堂对运动员来说负荷量和强度都恰如其分的训练课。许多成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意识到:单一的、思路狭窄的训练指导思想是难以引导运动员走向世界顶级运动高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种训练方法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要不断的提高成绩水平,需要多思维、多方法指导运动员训练。那么,最好的指导训练就是要把各种训练方法的精华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世界田径的发展来看,每一次新的训练方法的推出,都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运动员和好成绩。从第一届奥运会的100多年算起,沿着训练方法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所起的作用轨迹来看,历经了自然简单练习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运动员表现出个体的随意性;雏形技术整合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涌现出了如法特莱克、持续训练、间歇训练等训练方法;大运动量及模块化训练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初),则有如超负荷训练、循环训练、计算训练等方法;其后至今则进入了科学化训练(人机对话)阶段,其特点是集多领域、多学科高端科技之合成体。
从日常的、具体的田径训练来说,比较常用的有计算训练法。所谓计算训练法就是把不同形式的间歇训练、重复训练和持续训练结合起来,用一些经过微机处理的“速度表”,来确定不同项目、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在训练课中所要应用的速度、重复次数和间歇时间。这种训练方法很实用,也很受一些没有教练指导的运动员欢迎,但计算起来有一些麻烦,另外,使用时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最高项目水平。有一本书《计算训练法》,很不错,有了它,你就可以省许多事了。这种训练方法的使用高手首推马俊仁教练,在实际运用中,他把速度和速度耐力很好的柔和在了一起,真正做到了以短促长、以长补短,创下了包揽从800米到马拉松的所有世界纪录的辉煌。值得说明的是,计算训练法不适合少儿运动员,因为相比较而言,这种训练方法比较严谨,不利于少儿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循环训练法和超等长训练法是发展力量耐力和全面身体素质的好训练方法,当然主要用于有侧重的发展专项素质。这两种训练方法的优点是具有多变性和灵活性。教练员和运动员可根据不同运动员、不同发展时期,添加、减少或改变其中的练习科目,避免了许多训练方法长期使用后运动员所产生的消极适用,使运动员不断接受新的训练刺激。这两种训练方法几乎可用于运动员全身所有肌肉群练习,但要求运动员一定要尽可能的与自己专项紧密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里不妨举一个很好的例子:奥运冠军刘翔去年脚部受伤,不能上跑道训练,孙海平教练成功的借鉴了这两种训练方法,在此期间,他狠抓了刘翔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结果伤愈复出不久就打破了沉睡已久的100米栏世界纪录。从而也印证了孙海平教练所说:速度不只是在跑道上练出来的。
当今,融入了高科技的训练方法如:高原训练、血乳酸训练、模式程序化训练、人机辅助对话式训练等,由于非常专业和所需设备及维护、使用昂贵,一般教练员和运动员接触不到这种层次,在此不多做讨论。
其实如今各种训练方法的划分已不再是那么泾渭分明,各种训练方法融会贯通,密切结合。需要教练员灵活掌握,在训练实践中合理使用。什么样的训练方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掌握了训练方法的人的大脑,正所谓“谋事在天,成事在人”。
1、挖掘田径运动健身潜力,为全民健身服务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和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融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行之有效的健身项目来。充实自己的余暇时间。田径运动作为基础运动项目,有着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优势,只有加强研究,挖掘潜力,才能使田径运动为全民健身的开展带来新的活力。
2、从现代科学分析步距基本上是由你的核心力量转化到你的胯部从而蹬腿发力,并不完全是以前人们所说的大腿的收缩力量,所以如果你的大腿力量练的已经很大可以尝试去增加你的核心力量和发力的方法。比如说你的胯部怎么打开怎么发力怎么蹬跨都是可以增加你的核心力的。
3、训练步伐:你的步频你在一定的步伐下步频越快自然你跑的速度也就越快,步频的训练方法是通过增加你的摆臂速度和你的呼吸频率来增加,所以很多短跑运动员的上肢力量都很强就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在增加下肢力量的同时也要增加上肢的爆发力才能最大化的增加跑步速度。
4、田径运动教学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和技能,最终体现在应用上。只有在终身体育中应用田径运动,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要在现有田径运动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田径运动项目领域,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知识性和娱乐性成分创编出人们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田径健身项目,激发人们对田径运动的热爱,有效地应用田径手段终身健身、健心和健美。
5、挖掘田径运动健身潜力,为全民健身服务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和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融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行之有效的健身项目来
充实自己的余暇时间。田径运动作为基础运动项目,有着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优势,只有加强研究,挖掘潜力,才能使田径运动为全民健身的开展带来新的活力。
1、青少年应懂得一些科学的健身方法和知识。如体育锻炼的原则、身体练习方法及体育锻炼后产生的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提高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因此我们建议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能结对进行练习,相互之间能互相帮助,互相评价,提高练习效果,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青少年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一个田径锻炼计划,然后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而身体素质和机能发展是机体对逐步增加的运动刺激的反应,有一个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的循环上升的过程,因此青少年在练习过程中要根据运动练习情况不断调整运动计划,使自己始终处于一个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的过程,但切不可急于求成。
3、注意适度的体育锻炼
所谓适度就是指青少年经过体育锻炼后,没有不良现象,自我感觉良好,在体育锻炼中,出现肌肉酸痛是正常现象,也是能够得到消除的。只要继续坚持锻炼,或减少一点运动量,几天后机体就会适应,但较长时间酸痛则说明锻炼方法不科学,强度过大,运动过度对机体内各系统的隐性损伤会损害健康,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容易兴奋,但自制力较差,活动起来不能控制,容易造成过度疲劳。过度运动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会带来负面效应,特别是对心肺功能的提高不利,由此
可见,体育锻炼即要坚持不懈又要注意运动适度。
4、学会自我医务监督
(1)青少年要学会测定自己的基础脉率和安静脉率的方法,并养成自我医务监督的习惯,平时通过测定脉率监督自我锻炼的情况,如基础脉率大大超过平时,说明你的身体方面可能存在某些问题。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途,是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体现。
一、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1、青少年应懂得一些科学的健身方法和知识。如体育锻炼的原则、身体练习方法及体育锻炼后产生的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提高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因此我们建议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能结对进行练习 青少年怎样科学地锻炼身体。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就是指科学地锻炼身体必须遵循的规矩。
锻炼身体是为了增进健康,全面发展身体,以求增强体质。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其本质在于有效地去发展身体,增强人的体质,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原则。根据这一点,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有渐进性原则、反复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意识性原则及个别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进就是前进、发展、提高,而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是逐步地、依次地、循序地变化,而不是突然或急剧的变化。渐进性原则是根据体质增强的规律对应用各种体育手段去锻炼身体的过程所确定的规矩。科学锻炼身体过程中,最本质的是运动负荷的问题,渐进不是说天天地,每次地平均增大负荷量,而是按照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根据超量负荷的要求,有计划地增大运动负荷。一定的运动负荷量,对身体作用一定次数和时间之后,才能引起身体的适应,然后再逐步增大运动负荷,使身体产生新水平的适应,最终达到增强体质的目标。渐进性原则就是按照这个适应性变化,有阶段地调整运动负荷的锻炼方法。
反复性原则:反复是一次次重复的意思。反复性原则是指运用各种手段锻炼身体的过程,具有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的特性。经验告诉我们,在锻炼身体中,只练习几次对人的作用不大,只有多次练习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对身体产生良好的作用,而反复次数过多,也会对人体带来副作用。因此,反复是有规律、有限制的重复,是锻炼身体的又一个规矩。反复中要遵循哪些要求呢?首先是运动和间歇相结合,既要有充分的运动,又要有适当的休息。这并不是说,一次运动后必须有充分的休息,而是可以在几次或几天运动没得到充分休息时,给以更加充分的连续休息。其次是在周间、月间、年间、数年间都要连续不断地进行体育锻炼。应每日参加体育锻炼,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全面性原则: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要想增强体质,就必须使构成人体的各局部都得到锻炼和发展。具体说就是要使身体各部分(如头颈部、躯干部、四肢)、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肺、神经、胃肠等)功能、身体各种素质以及人体各种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发展。有些人认为全面性只是指大肌肉群的活动,这是片面的看法。体质的强弱是涉及构成人体各有关局部的发展,就是一个不会危及生命的小局部不健全,也会对整体带来不良影响。青少年正处于快速发育时期,更需注意对身体的全面锻炼,且不可单凭兴趣去参加某一种活动而放弃全面性原则。
意识性原则:意识性原则是指要有意识地从增强体质出发去进行锻炼,而不是盲目地或无目的的乱练一气。人的活动除了有机体的自律活动和反射活动之外,所有的随意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意识。盲目性不是无意识,而是意识不清、意识程度浮浅、意识的指向性错误。增强体质的意识与竞技比赛意识有极大区别,在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中,要把意识指向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目标,而不能指向单纯提高运动竞赛成绩和夺标上。有些青少年把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指向比赛、指向娱乐,而把增强体质看作是练习过程中自然可达到的结果,这就收不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效益。所以,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要增强和树立起正确地意识性。
个别性原则:个别性原则是指在锻炼过程中,要根据个人的特点去安排锻炼的方法、内容和运动负荷。每个人的体质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针对这个特点去锻炼才能收效,所以,这个原则就是要求按个人特点选择手段和运用方法的一条规矩。要贯彻这一原则,需要对自身有一个了解,这就需要对身体的形态、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等进行测量和评价。在取得一定数据的基础上,作出自己应该选择的锻炼方法。例如,一个学生心肺功能较差,跑的能力不强,他就可以针对自身的弱点,在锻炼中增强这方面的内容。当前国内外提倡在锻炼中实行“运动处方”的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