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仁爱的实行是人人皆可为的,和阶级地位无关。君子“有均无上,亦无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这才是真正博爱的体现,仁者并非只会关怀比自己轻贱的人,仁者眼中只有贴近仁与远离仁的人。
远离仁的祸害自己与身边的人,贴近仁的人能够成就别人同时成就自己。然而仁爱的实践又是任道重远的,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循“礼”的规范,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即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能够如同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不懈怠放纵。
扩展资料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
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仁爱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但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的道理。民间有个说法,别看仁这个字只有四画,单立人一个二,叫二人成仁。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的自我状态。在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时,才能看出是否仁爱。 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了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志士仁人呢? 孔孟之道将“仁爱”作为“为人之本,治世之道”,尤其是孔老夫子,他认为当仁爱的使命落实到一个生命个体的时候,他个人的性命都是不重要的,这就是一种高风亮节,一种胸怀大志的气度,在《于丹<论语>感悟》中,于丹教授将它总结为四个字——人格情怀。而对于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文学上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我来说,仁爱首先是一种态度。面对弱者时,应怀揣着一份同情,但更多的应是尊敬;面对错者时,应以宽广的心去包容,但更重要的是去感化。站在仁爱的视角上观察生活,空气变得更清新,花儿变得更鲜艳,气氛变得更和睦,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各国的语言截然不同,甚至几个临近的地区,语言的差异都会造成沟通上的困难,更何况心灵之间产生了隔阂,这时应让微笑去化解一切的障碍,重新筑起沟通的桥梁。当然,决不能将态度与实际行动相分离。于丹教授认为仁爱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就像孔老夫子说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真正拥有仁爱之心的人,不需要人为地设立许许多多的难题去考验他,生活就是一个大考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能透彻而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本性。一直以来,我们都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犹如陶渊明笔下的那个充满着安逸与舒适气氛的桃花园,“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园虽是陶渊明的梦中圣地,但如今正被现代人用“仁爱”这支五彩笔慢慢描绘。传承了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绵延,忠、孝、仁、爱等传统美德犹如一颗颗晶莹的珍珠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在儒家思想中,“仁”被孔子视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仁学以仁为中心,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将“仁德”视为每个人都应追求的目标。
孔子的仁学思想起点立足于人,追求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同时以“忠恕”贯穿始终,追求生命期契合、德性自觉,在践仁、行仁的过程众,强调躬行践履,注重实践。
时至今日,孔子的仁学思想仍然具备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仁学思想不仅能够丰富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且能为很多家庭提供教育思路。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借鉴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对孔子仁爱思想中的自尊、自爱、自强思想的解读,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在健康校园文化中沐浴成长。
仁爱思想 生命观教育 校园文化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而其中“仁”的哲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范畴。孔子仁爱思想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集中反映在他的“仁者爱人”的命题上。从其倡导的“爱人”思想来看,是内在地包含着“自尊”、“自爱”和“自强”思想。
在当前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可以从孔子的仁爱思想中借鉴和汲取好的原则,这对于挖掘、继承和弘扬我国古典哲学思想的这笔遗产,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自尊”、“自爱”、“自强”思想解读
1自尊
所谓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而构成人格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志”。人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呢?孔子认为,关键的是要做到“行己有耻”,就是说,做人要有廉耻之心,不能厚着脸皮黑着心,什么都做。孔子认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不仅要做到“行己有耻”,还应做到“行己也恭”。“恭”,就是在言行举止方面庄重有礼。孔子主张时时处处都应“约之以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在孔子看来,人要讲自尊,就得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
2自爱
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正是从“自爱”推引出来的。有一次,他组织同学们讨论“智者若何?仁者若何”。他的学生颜回答得最出色,说“智者自知,仁者自爱”,意思是说:“明智的人有自知之明,宽厚仁慈的人懂得爱自己”,点清了仁的本源,人离开了自爱是什么事情也作不成的,孔子给颜回最高评价:“可谓明君子矣”。按孔子的这一仁爱逻辑,爱己应是爱人的前提。懂得爱自己,才晓得爱他人;反之,“不知自爱者,亦难知所谓爱人之义”。
3自强
自强是孔子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他反反复复地讲,“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不埋怨上天给的命运,不要遇到挫折就怨恨别人,要通过学习理解其中的哲理,获得人生的真谛。“君子病无能,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意思是:道德修养好的人,不去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怎么办,而是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不足,这都是指君子要自强。
孔子自强精神,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要点:“为仁由己”――自力更生;“纳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孔子对于那种专善“巧言”即光会说漂亮话却不愿力行的人,非常反感,说:“巧言,令色,鲜仁矣”。自强的人应该做到:“见贤思齐”――虚心好学;“过则勿惮改”――有过必改,孔子认为,君子不仅应做到有过必改,有错必纠,还要“不贰过”才行,就是要避免重蹈覆辙,屡犯同样的错误。
二、孔子自尊、自爱、自强思想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1以自尊为本
孔子的自尊思想其实就是指自我体验具有高度掌控感与满足感,对自我评价具有积极而稳定的特点,包括明晰的评判标准、勤敏的好学态度及诚信的行事态度。自尊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好的心理状态,即自我尊重、自我肯定。要人敬重,必先自重,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乐。
要培养正确的自尊心,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寻找个人自尊的支点,即寻找自己长处;二是要有正确的方向,即培养个人的自尊,应当懂得把个人的自尊上升为集体、国家的自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一言一行都要考虑祖国的利益,在和外国人交往中,要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自己的言行损害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有的民族自尊。
2以自爱为荣
孔子说真正的“仁者”不是爱别人或被别人爱,而是“自爱”,当然这个“自爱”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利己主义,不是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践踏或侵犯他人的权益、权利,而且要求人们要把这种爱人的思想推广到全体的社会成员,是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是一种大爱。所以,真正的“仁者”是一种自觉而自信的,并且是追求超越性之自我实现的人,他的内心中有一种自觉的激励,有一种自觉的超越,就是给自己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就是做自己生活以及所经历、所领悟和所发现的事物的主人,并对其承担责任;并要把自己作为整个世界的一部分来理解;就是给自己一个生活方向。有这种思想境界的人,就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才能做生活的强者。
3以自强为律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的精神。从我们自身道德规范来讲,自强是努力向上,是奋发进取,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是狂风暴雨袭来时的傲然挺拔。自强者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在于其不怨天尤人,在于其永不言败的坚韧不屈,在于自己的拼搏、奋斗。自强者离不开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决心,要打破原有的一种接受命运给你安排的生存生活模式,重新找到自身存在的一种人生价值。
古往今来,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支持着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境界,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血管中的生生不息的血液,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传世之宝。正是由于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我们获得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后,中国人民在毛泽东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号召的鼓励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也正是因为自强,在改革开放后,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发扬自强美德,去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
三、结语
总之,爱是需要活着来支撑的,生存是生活的第一要义,而生存是一件并不容易乃至是很艰难的事。正是为了爱,为了尊严,所以要顽强活着,这就是生命价值观的真谛所在,也正是孔子自尊、自爱、自强思想的真实写照。在当前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借鉴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对孔子的自尊、自爱、自强思想的解读,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在健康校园文化中沐浴成长。
参考文献:
[1]论语中华书局,2006
[2]杨晓辉,马红军孔子德育思想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保定学院学报,2010,(4)
[3]徐莹莹简论孔子“仁学”思想对构筑校园文化的意义作家2009,(22)
孔子仁学思想包含着人类社会的某种普世价值,在当今社会有其借鉴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与生活本身有关。仁的内容很广泛,但其核心是爱,其基本内涵是孝、悖、忠、信、诚、饶、敬。“仁”一词指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友谊。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与现代生活中的富民政策是一致的,在现代政治、以德治国和现代管理思想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取消农业税、九年义务教育、低社会保障等项目对富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个体上讲,仁具有抑恶育人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化解混乱,有利于国家统治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的情感淡漠在当今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孔子说,人不仅要爱那些值得爱的人,还要爱那些可以被爱的人,包括罪犯,包括小人物。
在当今社会,爱一个人意味着爱身边的陌生人,当他们处于危险中时,无私地帮助别人。爱的对象是关心所有的生物。热爱自然需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可利用的资源是大自然的慷慨,树木,煤矿,石油,清洁水的财富。可持续发展是仁爱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前提和丰富性。
扩展资料: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 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