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和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有关系。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或物)符合你的审美观点的时候,或是你的心理在某一时刻发生变化的时候,你的内心会给他(她、它)加上光环,于是你的审美对象变美了,而美,我认为存在地域上的差别,一个黑人,在他们的族群中是美的,在其他的人种之中未必是。所以说,情感,在审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完全排除了情感的审美好像不存在。这只是简述,如果你为了完成论文,最好还是自己多下功夫,毕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是瞎说的。趁还年轻,多受点累,不是坏事。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审美教育的效果就越好。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了,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所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的激发,关键是教师要把审美的因素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或语言进行传授,充分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课前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课业有关的儿歌、童谣、故事或编排一些有趣的游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起来,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给学生上《吹泡泡》这一课时,我就采取了游戏教学法,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引导学生做吹泡泡的游戏,然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在阳光的照射下,透明的泡泡呈现出的颜色,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吹泡泡的动作,在作画时,学生们抓住吹泡泡动作的特点把形象画得生动、逼真,同时在给泡泡涂色时,色彩变得丰富多彩,而不是只涂单一的颜色。在欢快热烈的游戏氛围中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并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其次,引导学生欣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俄罗斯杰出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将艺术视为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手段。美术不仅交流感情而且也交流思想,欣赏的过程不仅仅是以愉快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而且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及作品的含义。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不仅多角度地学习和认识了自然的美和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而且通过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还能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的能力和掌握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文明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美术欣赏可以是专题欣赏,也可以是进行随堂欣赏,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画展。教师引导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美术作品中的造型与色彩。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结束后,教师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进行解释和分析。最后,让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内涵,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特点,由于学生的审美经验不足,容易在欣赏过程中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做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向正确的审美方向发展。例如在欣赏凡·高的《星月夜》,我先向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画时的第一印象和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向学生提出与画面有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当学生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我把有关作家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对画面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个过程中,对于作品我并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再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做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并以此来引导学生体验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美,并学会欣赏美。
学生的审美教育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生活,教师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游览活动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中美的存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所见到的景象,如花朵五颜六色丰富的色彩,柳树的枝条随风摆动,如同小女孩儿穿着绿色的长裙在翩翩起舞。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特征的了解去领悟大自然的美感意蕴,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怀。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风俗人情,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如《我的家乡》等与自然社会有关的课业内容,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如过年时逛庙会、放烟火、踩高跷等家乡特有的风俗。通过学生的细致观察去发现自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并从中学会欣赏美,进而用自己的画笔去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育学生要将外在美和内在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表里如一,乐于帮助别人的人。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心,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对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必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情感、想像与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学生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以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动情的语文教学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感情的诱发下进行的。语文教师在伴随认知教学的同时,研讨和实施审美情感功能,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从定情、扬情到激趣的审美情感功能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是说作者先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了解情思,沿着波流(辞)向上追溯源头(情),即使隐微的也一定会显露。刘勰从写作和阅读两个角度都谈到“情”是文章的源头。语文教学中,篇篇文学作品,从情感上讲都有一个基本情调,也就是“源头”。教师在备课、讲授、练习等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讨源”,要把握好“基本情调”,而且要始终如一,这就是所说的定情。情感定得准确,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浑然一体,教学方法才能运用自如,即使遇到枝节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如《爱莲说》《陋室铭》两文,其意境隽永、言简意丰、韵味深长,为散文的名篇。两文情调看似一致,都有不愿与趋附权贵者、苟随时俗者同流合污之情,但斟酌定情却有差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虽然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但有隐居避世之意,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句中就可以看出。这种情趣正是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哀叹的“菊,花之隐逸者也”。“菊”在《爱莲说》中只是“莲”这个不愿隐逸、不贪富贵、在污浊世间保持正直操守的主人公形象的陪衬,因而《爱莲说》比《陋室铭》更有积极意义,周敦颐高出刘禹锡的地方是在于有批判之情。
情是作者因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志,是作品的客观存在。这个情不是露天的珠宝,碧空的银星,伸手可以摸得着,抬头可以看得见,需要你“沿波讨源”,教师“讨源”后,需要扬情――扬起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来感染学生的主观感受,来激发学习的情趣。这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第二步。扬情往往在课堂教学的起始,它能够拨起学生情感的琴弦,催动学生情感的波澜。如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讲授《春》这一课,是这样开始教学的:“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于漪老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以情动人,激起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从传情、移情到共鸣的审美情感功能
学生的情感被扬起后,需要与作品中的情感碰撞、交融相通,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喜亦喜,忧亦忧。为了使学生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共鸣,教师要架起沟通的桥梁,把作者之情传融为学生之情。传情这一审美情感功能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或诵读,或讲解,或板书……读则如出我口,讲则如出我心,把作品中的情感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学生在教师入境动情的传递中,把自己的有我之情转入到无我之情,把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我们借列夫・托尔斯泰一句话来概括:“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艺术论》)移情审美情感功能中,学生发挥着主体作用。教师的传情,触动了学生的情思,作品中的人物在学生头脑里“活”了起来;作品中的环境、场面、景物、气氛等等,使学生感到真切,犹如身临其境。学生有了形象再创造之过程,对作品有了理性认识,作品的情才能移过来,才能出现共鸣现象。
如教学《背影》,教师把人们生活中的“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还情不自禁地用手攀住黑板的边缘,模仿“父亲”穿越铁道时攀越站台的吃力动作,在特定的意境中,完成了特写的定格镜头。学生在老师的情感传递下,有的讲起妈妈半夜起来给自己加盖被子,有的谈起爸爸结满老茧的双手,有的说起妈妈冒着风雪背着“我”上医院;教《最后一次讲演》,教师激情喷涌,拍案而起,讲台上站着的就好像是怒斥敌人、视死如归的“闻一多”,台下学生掌声四起,喊声共振,就好像是“悼念李公朴的会场”。传情、移情、情感的浪花和波涛在激荡,在裂变,在冲撞,在组合――语文课堂就是一个情感的殿堂。
三、从生情、动情到引思的审美情感功能
与作品情感共鸣的学生,其情感并没有终止,而会驱遣想象去联想,再生发新的情感。教师要在学生新的思绪动情中,点拨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创新。一是对作品中的主题、结构,语句以及情感诸多问题分析、评论、质疑;二是将从作品中获得的情感来充实自己的激情,以便于得心应手地驾驭构思、行文、修改等写作技巧。
以《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为例,学生从莫泊桑笔下的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贪财牟利的市侩形象中产生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的憎恶之情,经老师启发,又研究了高中教材中《项链》一文,两者比较鉴赏后写了“ 读后感 ”,又产生了新的情感。这多层次的情感正引发了学生多方位的思考。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强烈的思想情感往往能促进质疑:“《社戏》中,桂生、阿发、双喜一群农家少年和‘我’看社戏后归航途中偷罗汉豆吃,鲁迅是不是在‘奖励偷窃行为’《曹刿论战》里,鲁庄公在长勺之战中善于纳贤,勇于听谏,他的功劳应该不应该给予确切的评价《出师表》内,忠贞不移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不能成为三国的统一者……”抑制不住炽热情感的学生经教师的点拨也能进发灵感的火花来化解这些疑难问题。
作品中的情感决定了语文教学有着特殊的艺术性:认知过程与情感濡染应有自然的和谐;信息反馈与情感丝缕也应环环相扣;师生融洽与情感传递要有完美的契合妙语。定情、扬情、传情、移情、生情、动情这六大功能,正是为了造就这一特殊的艺术性,它虽不能囊括语文教学审美情感的整个过程,但可作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理论科研和实践应用的着力点。语文教师本是“感情丰富”的人,应该成功地尝试一下这些着力点。
(作者单位:邯郸市峰峰矿区太安中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已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提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从这些课标语言中找到“自然”与“审美”、“审美”与“教育”这数者之间的逻辑“链条”。
这套课本按照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思路来建立整体框架,第三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范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析理出多层次、多方面、多种类的关系,本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审美的层次或方面,亦即从文学的、艺术的角度或方位,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对自然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感受认知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认识和开发。
第三单元的阅读课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有现当代散文、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的,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春》和《济南的冬天》是传统课文,进入课本后,更注重发掘其审美的素质;《山中访友》是新增课文,其内容、风格均适合学生接受、品赏,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亦在当选之列,而且因其时新,以“当代散文”之名在本单元占一席之地;《秋天》是一首现代诗,虽时隔甚久,但内容凝练,韵味醇厚,风格清新,首次入选课本,应不负师生众望;《古代诗歌五首》都是传统课文,也都是“课标”规定的背诵篇章,入选课本,更注重发挥其易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本册课本的总体要求,也根据单元课文的特点,我们将单元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吟诵涵泳,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以及灵气、悟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这一教学目标分别从审美教育的感性、情感的特点,审美教育的浅近目标和最终目标,审美教育的多种过程和手段等几个方面作了提示。
为了达到单元教学目标,我们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美,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审美,是主体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的感性的把握。审美,既是主体发现、发掘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自身反映的过程。描写自然美的诗文,兼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多种美质。本单元以审美作为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不要求作深刻抽象的理性分析、高屋建瓴的美学探究,而是限于对课文的浅近的、感性的感知理解,以及初步的审美评价。下面从两方面分解说明。
1.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课文是多重要素(包括审美要素的)的载体,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观照、解读,全都依凭读者的阅读意向而定。既然本单元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我们就应该抓住美情美意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赏美的过程。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在解放前就进入课本,放置于“描写文”的单元,关注其文体的若干要素,比如时间、地点、景物的种类等等;现在将它们当作优美的抒情文来读,不仅关注其内容者何,更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情状、品性,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量度,这将别是一番情味、意趣。
2.赏析课文美的语言。义教课标说:“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单元都是辞意双美的课文,感知和理解美的语言和语言的美,这本身就是单元的教学重点,而且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也要通过品味语言美来进行。可以说品味语言是引领读者的感知力、领悟力通往课文的艺术世界的桥梁。成人读者也许凭着对作品形式与内容的直觉和精深的理解,可以急速地透过语言层面而探入作品底蕴;但学生的语言经验系统尚未建立,或虽建立却未强化和完善,语言的“屏障”仍阻隔着他们,所以仍须“淹留”在推敲字词、吟味语句语段的层面。当然,这一“屏障”并不是必然和永久的,学生完全可以品味语言作为“入口”,探入课文内蕴,感受作者情怀。过去的语言教学也许过多地重视语言的实用性,较少地注意语言的审美特性;现在这里的语言教学首要目标便是品赏语言的美,或曰美的语言。“单元提示”说:“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将品味语言美提到“艺术享受”的高度。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都有品味精妙语言的题目,有要求积累诗文佳句的题目,有要求背诵的题目。
赏析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化诵读。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总结以及教学实践的观察,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本单元强化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宜条件。有人说,诵读是学生培养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也许有点夸大,但也说出了诵读之于教学的重要性。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篇篇课文都指导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单元提示说“要反复朗读”,《春》的提示说“多读几遍”,《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课文”,《秋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古代诗歌五首》的提示说“朗读古代诗歌讲究抑扬顿挫”;另外,“研讨与练习”中多次提到要朗读课文,大部分课文要求背诵。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本单元中的重要性。
第二,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激发情感,体验课文情境。义教课标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习优美的诗文,注重情感体验可以说是抓住的根本。对“情境和形象”的感知、感受,即是发挥联想和想像。不仅要善于体验,还要能说出来。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这些要求是相适应的。大量研究表明,审美心理主要由四种因素构成,即感知、理解、情感和想像。所以我们强调情感、想像等,是着眼于学生主体方面,亦即从学生的心理意识方面,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下面也从两方面分解说明。
1.发挥联想和想像。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专家所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鉴赏”条)“感受”就是体验。欣赏文学作品的活动中的体验,最重要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像,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对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的人来说,联想、想像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然而在成人那里是“开始”的地方,在学生这里可能就是较高境界。成人可能在感性化的欣赏之后,进入抽象的、理性化的思考;学生的欣赏则始终与形象相伴,不可须臾分离。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实现和生成规律来看,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必经之路,脱离联想和想像的阅读,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而可能是其他性质的阅读(例如科学性的、专业研究性的);再有,作品的原有的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亦即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也需要联想和想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成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绝不比成人差,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由他们的心理意识功能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他们的阅读心理的优势所在。基于这种认识,课本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新尝试。例如,《秋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说:“当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春》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的题目:“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吗?”“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古代诗歌五首》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的题目:“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都明确地告诉学生依靠联想和想像去体验课文情境,体现了课本编写者的良苦用心。然而,现在的文学作品教学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单纯地、片面地发展学生的知性思维、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忽视、淡化以联想想像为主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带领他们立即进入主题探讨、思想分析的阶段,跳过了必要的中介阶段,这完全违背了文学欣赏教学的规律。事实上对学生来说,联想、想像的功夫做到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2.有情教学。与以联想想像为主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相伴共生的心理意识活动是感情或情感,一般认为,联想、想像的基础和动力是感情,感情之于文学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以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熙载说:“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现代学者说:“无视文学鉴赏过程中感觉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须被读者在感觉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也是片面的。”(顾骧,“文学鉴赏”条)当代语文教学的讨论中,对情感培养、情感教育的呼声日见其高,那种“无情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当在否定、革除之列。所以本单元有意识地强化情感教育,注重发掘课文的情感源泉,引导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起来。例如《春》《秋天》的练习分别有这样的题目:“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山中访友》的提示说:“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情感有审美情感和非审美情感之分,也就相当于说有文学化、艺术化情感和生活化情感之分。进入优美诗文的欣赏状态,实际上就意味着进入审美情感的状态。老师在这方面要做到的是提醒学生,提升和美化平常的、生活化的、非审美的情感,也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单元提示特意往这方面引导:“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如何实现情感教学?我们的体会是:让学生在美读中调整掌控好情感状态,在美读中“进入”情境;在欣赏、研讨课文时注意体认作家、诗人的情感,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力求与作家、诗人的心灵贴然无间;注意分辨作家、诗人表达的情感的性质、类别和量度;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情境与氛围,大家相互激发、相互交流;允许对作家、诗人的情感作独特的体认和说明。
第三,注意文学课的定性与定位。本单元学习古代、现当代诗文,是进行文学欣赏教学,但是由于文学欣赏不是本册课本的主要任务,后面的课本还有专门的文学欣赏的内容,所以又不能过多的或提文学欣赏的任务和要求,因为这里进行的毕竟是七至九年级学段的起始教学。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在文学欣赏与非文学欣赏之间,着眼点是发展学生对文学欣赏的心理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课本有意地回避了文学知识(文学欣赏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等),这些陈述性知识将是今后的教学任务;也不谈文学欣赏的方法、规律等,这些程序性知识也得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欣赏实践之后才能水到渠成地教他们掌握运用。上面提到的语言揣摩、联想想像、投入情感等单元教学任务,集中概括就是:一、找寻诗文之美,二、体认诗文之情,三、品味诗文之语。关键还在于“找寻”美、“体认”美和“品味”美等操练、运作。这些不光是文学欣赏的特殊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一般性要求。
尽管说审美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但至少在以写景抒情诗文单元中应该成为首要任务、核心任务。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泛地利用教材资源和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是一项新的任务,为了这一任务我们作了一些尝试,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于广大师生教学实践的验证。
山东公务员考试 |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 大学生村官考试网 | 教师招聘考试网 | 招警考试网 | 公务员真题网 | 银行招聘网 | 最近更新 | 导航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公务员考试
新闻
政策
最新招考信息
行测
申论
国家公务员
题库
面试
事业单位招聘
教师招聘
政府招聘
问吧
国家 山东 浙江 河北 江苏 福建 广西 广东 四川 河南 安徽 北京 甘肃 黑龙江 重庆
上海 天津 山西 辽宁 陕西 江西 湖南 贵州 云南 湖北 吉林 宁夏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济南 青岛 杭州 苏州 宁波 温州 太原 大同 南宁 柳州 广州 深圳 佛山 福州 厦门
南京 徐州 无锡 沈阳 大连 西安 南昌 赣州 长沙 贵阳 昆明 武汉 长春 石家庄 唐山
成都 绵阳 郑州 开封 洛阳 合肥 芜湖 兰州 甘南 银川 海口 呼和 乌鲁 哈尔滨 更多
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信息网 → 文章资讯 → 行政能力测验 → 行测知识
美术教师招聘-审美感知与审美想象的关系。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作者:公务员考试信息网 来源:wwwsdsgwycom 发布时间:2012-07-22 06:43:00
美术教师招聘-审美感知与审美想象的关系。
在整个审美经验的发展过程中,直接与现实相联系的感知无疑处于起点的位置,因而对于其他心理要素来说,感知都构成了它们的基础。首先,想象活动是对于思维表象的加工、改造和组合,因而显然需要感知活动先来提供一定的表象材料。其次,审美知觉与审美情感、审美理解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实际上成了人们进行审美感知的选择尺度。于此同时,理解的因素必然也会介入到审美感知之中来,否则,情感和想象就可能把感知引向任意的方向。第一、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第二、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第三、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同化与调节是审美心理结构建构中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审美心理结构是在同化——调节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同化的作用在于使人“审”面前能审之美;调节的作用却在使人“审”面前暂时无法能审之美。同化使人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使人产生自然而然的反应和反映;调节,却使人打破这种稳定,从而不断地进入新的、更高的审美层次。因此,主体自我调节审美的直接结果是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更多地接受美的信息,更进一步地更充分地审美。
自调节审美的特殊要求:1、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有目的的审美就是有为而为的审美。它的主要特点即在于首先确定审美目标,然后通过努力,通过自我调节去达到审美目的。当然,有明确目的的审美虽然价值很大,但它毕竟是不太普遍的事,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是在没有任何目的而又合乎目的的情况下进行审美的。
反馈
反馈原指通讯系统把发出的信号重新收回,以便检验通讯目的是否实现。自控制系统就是通过反馈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它的目的的。审美对于达到较高人生境界的人来说,应当成为主体自觉的情感追求和价值创造活动,因此,审美主体非常重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过程中审美目的的实现。为了实现审美目的,主体无论在创作中还是在欣赏中都必须注意反馈调节。
Tags:作者:佚名
更多[返回上一页]
·上一篇文章:美术教师招聘-什么是审美感知?
·下一篇文章:美术教师招聘-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栏目导航
行测成功经验
行测天天练
行测知识
言语理解
数量关系
判断推理
常识判断
资料分析
相关文章
››达拉特旗2013年小学美术教师招聘笔
››烟台市牟平区2013年小学美术教师招
››长治市城区2012年美术教师招聘笔试
››美术教师招聘-艺术品的鉴赏过程(举
››美术教师招聘-为什么说艺术存在于从
››美术教师招聘-为什么说艺术只能存在
››美术教师招聘-为什么说艺术的首要功
››美术教师招聘-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
››美术教师招聘-什么是意境?
››美术教师招聘-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美术教师招聘-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
››美术教师招聘-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
››美术教师招聘-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
››美术教师招聘-给艺术下定义之所以困
››美术教师招聘-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美术教师招聘-审美感知与审美想象的
››美术教师招聘-什么是审美感知?
››美术教师招聘-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美术教师招聘-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美术教师招聘-荒诞成为特殊的审美形
››美术教师招聘-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
››美术教师招聘-崇高作为审美形态的特
››美术教师招聘-优美的审美特征
››美术教师招聘-什么是审美发生的特殊
››美术教师招聘-什么是审美发生的基本
››美术教师招聘-什么是审美对象的开放
››美术教师招聘-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
››美术教师招聘-为什么是澄明?
››美术教师招聘-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
››美术教师招聘-为什么说审美是一种价
请选择考试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招聘银行招聘高校招聘政府招聘招警考试村官考试三支一扶卫生招聘政法干警医院招聘
公务员考试网公务员考试信息网
公务员考试信息网 - 教师招聘考试网 - 事业单位招聘网 - 公务员考试网址导航
站点地图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wangyuan6589#126com
欢迎您的留言或建议! 欢迎您的留言或建议! 欢迎您的留言或建议! 欢迎您的留言或建议!
2006~2013 公务员考试信息网 鲁ICP备09024223号
简述美术教育的审美情感目标
你好,关于你的问题,
什么美术教育,好像不太明确呀,
建议你理清思路后,再来提问吧!
望采纳,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