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对人类情感的作用?

艺术对人类情感的作用?,第1张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调剂品,可以慰藉人们的灵魂,平衡人们的心理,从而起到调剂精神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身的孤独和处境的可悲,帮助人们在痛苦中丰富自己的怜悯心,从而与其他的孤独的心灵“心心相印”。还可以启迪人类发现并享受孤寂灵魂中的诗意和诗情,把人类从过于现实功利的境界中提高出来,趋向美,并达到一种艺术境界,使得整个人的精神得到充分的调解。有多少人受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鼓舞,在生活道路上自强不息。又有多少烦闷不安的人会听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从中受到一次次灵魂的净化,一次次情操的升华,进而焕发出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他人、建设大同世界的无穷力量。创作这些艺术品的艺术家们就是司理人类精神调剂的精神工程师。

艺术家型人格特征如下:

安宁、善良、敏感而羞怯、少言、自制、喜欢独处,具体、实在、随和、看重实实在在的生活,注重建立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热情,却把情感藏在心里;积极、主动而细致地观察,尤其关注周围的人、动物、植物及其他一切能引起美感的事物,追求和捕捉时尚元素。

但同时,满足于此,喜欢放松自由的状态,无意于挖掘更深层次的动机和含义;喜于避开争论,不对他人强加已见或价值观,通常会为自己创造一个美丽而隐蔽的环境。

内在需求和典型特点:

与周围的人及环境和睦共处,和谐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尊重并支持他人的意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他人提供最好的服务。

具备条件:

1、具备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2、具备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3、具备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创新意识。

4、具备专门的艺术技能,精通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5、接受过一定的艺术熏陶或艺术教育,具备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

在艺术领域中,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人们通常会说起“技法和天赋”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优劣,当然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如果没有娴熟的技法和相当的天赋,其作品是没有任何深度的,然而除了技法和天赋之外,还有“情感”,那么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呢?

我们经常会说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情感丰富很有感染力,引发欣赏者的共鸣,这就是“情感”给欣赏者带来的作用效果,以及“情感”在艺术创作时的地位,换句话说,一个艺术家技法再精湛、天赋灵感再卓越超凡,如果对情感的拿捏不到位、没有火候的话,其作品就失去了“人情味”,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艺术作品就纯粹是“装饰品”,比如一幅画作的布局构图、主体主题都可以依靠技法来完成的,这是很机械化的操作,在绘画艺术中,色彩体现了情感,起伏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这是依靠技巧是绝对完成不了的,只有艺术家对艺术产生共鸣,才会有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很深刻的了解体验了生活,艺术家在创作时才能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为什么有些人唱歌会那么动听呢?就是因为他(她)有很多生活经历、阅历,所谓“情到深处自然浓”,画家也是一样的,经常“写生”就是为了体验生活,寻找“经历”,而不只是观察事物,

然而情感对于一个欣赏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情感丰富细腻的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是很容易感受到作品是否具备情感,这叫“吸引力”法则,因为艺术风格是多变的,能否触景生情也要靠欣赏者自身的情感咯,情感不丰富的人,是很难通过作品读懂艺术家创作时的内心感情世界的,

复制别人的,但估计对你有用

  情感共鸣是指欣赏者由于对作品的理解而产生的相似相同的情绪情感体验,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悲欢与共、思想感情的交流感应。艺术作品的欣赏是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如美术、音乐、诗歌等)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还包括与认识过程相伴随的主观方面的感受与情感活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般来说欣赏分为三个阶段:

  一、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

  在这一阶段时,欣赏者对艺术作品产生精神需求,是进行审美的心理动因,也是进入审美的初始状态。在这一阶段内,人们在意识上对审美对象产生兴趣,并高度集中,表现为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凝神观照。

  二、审美感知与审美情感。

  对艺术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动态等发生感性的、自然的直接关系。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反映直接作用于欣赏者视觉的对象特征总和,通过视觉对人的大脑皮层产生不同刺激,在人的情感中激起类似的、结构基本相同的力的样式,从而使人感受到悲哀、欢快等各种情感。这种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整体把握,这种力的式样被格式塔心理学派称之为

“异质同构”

现象。在审美感知中,各种艺术形式的美都能给人感官上的愉悦,在人们心目中激起共鸣,使人的各种心理要素:思维、记忆、想象等都活跃起来达到一种兴奋状态,产生丰富的情感。

  情感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自己举个例子)如万里长城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拉菲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古希腊雕像《拉奥孔》使人观后有痛苦的体验。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操,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三、审美理解与审美想象。

  审美理解与审美想象是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味、内容、技巧、象征意义等,只有直觉是不够的,要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才可能深刻地感知作品,整体地把握作品,与之产生共鸣。

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共鸣就是欣赏艺术作品时被激发出来的、与作品或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来的情感相近的情绪体验,具体表现为欣赏者的情绪或情感随着作品情感基调的变化或作品中艺术形象情感的变化而起伏变化,同悲同喜,甚至同哭同笑。例如在欣赏杜甫的诗歌《兵车行》时,读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种凄惨的送别景象时,我们会产生深深的同情;而读到“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时,我们会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产生深深的痛恨;读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我们会体验到倾诉者内心的悲愤、无奈。优秀的艺术作品首先必须具有感染力,能以某种情绪或精神打动读者,引发读者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精神活动,如思考、批判等。看到著名的雕塑作品《大卫》,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充溢田地的阳刚之美;面对著名的油画《父亲》,我们会为他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深深打动,听到激越铿锵的《命运》,我们会涌动起一股豪迈的激情,听到凄恻动人的《二泉映月》时,我们会潸然落泪。情感共鸣的产生除了来自于艺术作品的激发以外,也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体验。那些对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的人是很难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产生共鸣的。有一颗善感的心,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有一定的艺术感受力,才能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产生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30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