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传闻的形象,刘伯温应该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但事实却是李善长,李善长是何许人也?
他有什么功绩能够坐上明朝第一功臣的这把交椅呢?而我们熟知的刘伯温与李善长又有何瓜葛导致刘伯温被李善长"扳倒"?明初有朱元璋这样的硬核皇帝,为何不阻止他们的争斗呢?
李善长是朱元璋起义早期来投奔他的,作为朱元璋的老乡,李善长奠定了朱元璋当皇帝的念头,也是朱元璋的后勤保障人员
,默默的为明朝建立付出自己努力,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李善长是一个"不显山不漏水"之人,他能够成为明朝第一功臣,而且功绩在徐达、常遇春之上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
大家印象中的刘伯温,却只被朱元璋封为伯爵,在开国功臣中他的排名很靠后
,难道朱元璋看不到刘伯温的功绩吗?为何有意打压刘伯温?
其实也不怪不了别人,只能怪刘伯温自己太聪明了,聪明得让朱元璋有所忌惮,自然对刘伯温有戒心了。
言归正传,李善长与刘伯温同为开国功臣,平日里无冤无仇,为何这二位会斗在一起呢?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个叫李彬的人犯法被刘伯温抓住,等到查清罪行后杀了,而李彬恰巧是李善长的亲信,李善长想救李彬,于是找到刘伯温求情,希望他能够放李彬一马,然而刘伯温非但没有给李善长面子,还将这件事上报了朱元璋,按照朱元璋的脾气、性格,当然不会放过李彬了,就这样刘伯温与李善长结下了梁子。
明初的朝廷中有两大势力集团
,一个是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集团,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团,鉴于朱元璋做了皇帝,也就让李善长出任代言人了;另一个是以刘伯温为首的言官集团,
不要小看明朝言官,他们可以敢怼天、敢怼地、敢怼皇帝的存在,明朝后期的言官用"鸡蛋里挑骨头"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李善长在李彬事件中吃了亏,作为明朝第一开国功臣,他又不是什么善类,怎么能够咽下这口气呢?因此李善长找来很多人弹劾刘伯温,刘伯温是何等聪明,一看这被弹劾的架势,知道朝廷是待不下去了,于是想朱元璋辞呈回了老家。
如果刘伯温这样走了的话,也许他能安度晚年,可惜了,刘伯温临走前将亲信杨宪推上了言官的第一把交椅
,让杨宪暗中收集淮西集团证据,打击李善长。
刘伯温被排挤走,朱元璋还以为刘伯温走的有些可惜,他完全不知道杨宪是刘伯温一派的人,杨宪不断攻击李善长,朱元璋根本没有想到这会是刘伯温的指使,李善长成了言官们的"靶子",在言官们不断的"小报告"中,朱元璋对李善长也有了不满的态度,于是朱元璋又重新召回刘伯温,委以重任。
李善长也是聪明人,一直作为"靶子"被攻击可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他也学刘伯温,为淮西集团找了一个代言人,然后就悄悄推到了幕后,而李善长找的这个人正是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剧照
刘伯温被召回,确实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但树大招风,他也经常被人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
朱元璋本就对谋略超过自己的刘伯温心有芥蒂,经过对刘伯温一番试探后,对刘伯温也不再信任,甚至到了洪武三年朱元璋直接炒了刘伯温的鱿鱼。
回老家就回老家,又不是第一次回老家,然而刘伯温这一次回老家却是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表现。
胡惟庸虽然是李善长扶持的傀儡,但他比李善长狠毒,
朱元璋之所以重用胡惟庸也是因为他没有任何能力,便于控制,而且还能借助他的手除掉朝廷内的一些大臣,其中就包括刘伯温。
刘伯温走后,他的亲信杨宪被胡惟庸杀掉,朝廷内部彻底失去刘伯温的帮手,接下来就该轮到他了。
刘伯温敏锐的感觉到时局的变化,从老家搬到京城居住,让自己在皇帝的眼皮底子下,皇帝放心也能够放他一条生路。
洪武八年,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去探望,当然胡惟庸并不是空手去的,他带着医生去给刘伯温看病,这个
医生不给刘伯温看病的话,估计刘伯温还能多活一段时间,但医生看完后开了药让刘伯温吃了,反而是刘伯温病情加重,去世了。
对于刘伯温的死,后世有很多人怀疑是朱元璋暗中搞的鬼,当胡惟庸案告发后,这个为刘伯温看病的医生供认,他是受到胡惟庸谋害杀害刘伯温的,因此
把刘伯温的死也扣到了胡惟庸的身上。
不管是不是朱元璋搞的鬼,反正他脱不了干系,不然胡惟庸怎么能够有这么大胆杀了刘伯温呢?
刘伯温作为智慧的化身,就这样被李善长的淮西集团"扳倒",虽然李善长早就辞官回家,但朱元璋还是对他也不放心,
在胡惟庸案爆发后,李善长最终被定上"谋反"罪而被杀掉,李善长的死也为胡惟庸案画上了句号。
其实,朱元璋本人知道刘伯温与李善长的争斗,一直在暗中观察,朱元璋有意为之,当哪一方占据优势时,就打击哪一方,掌握朝廷平衡,也是他最终做了得利的"渔翁"。
朱元璋曾将刘伯温比喻成吾之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李善长很相似萧何,在管理国度经济,管理国度赋税,处置那些冗杂琐碎很是擅长,而除了这些李善长更擅长混迹官场,处置人事关系,再加上李善长对权利的无限向往,便是李善长最后身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下的最基本的缘由。朱元璋为什么要将其满门抄斩呢?
一、李善长虽退休却仍有声威
李善长固然退休了赋闲在家,但是却仍与朝廷之中的大小官员联络亲密,李善长过华诞、娶小妾家中都是门可罗雀,朝中大小官员近乎全部都来送上一份贺礼,为其恭喜,这也就相当于李善长固然退休了,但是在朝廷之中仍有声威。
二、促极旧伤
李善长曾经背叛过朱元璋一次,朱元璋固然不说,但是不代表着他不在意,而多年之后李善长又有要背叛本人的嫌疑,与朝中预谋造反之人联络亲密,因而朱元璋气急败坏,再也不能容忍,于是才有了杀李善长满门的事。
三、李善长喜欢权利之心
李善长很喜欢权利,这是朱元璋最在意的,李善长无论是退休在家,还是当朝为官时都特别喜欢具有权利的觉得,李善长的退休并不是本人客观的想要退休,而是遭到朱元璋的暗示被迫退休,因而李善长心中多几少有些怨言。所以朱元璋对其深有防备。
以上所说的都是李善长自身的问题,再加上朱元璋自身也是一个多疑的人,加在一同便形成了李善长最终身死,并且被满门抄斩的凄惨下场。很多人抱怨朱元璋大杀功臣,将开国功臣们杀戮殆尽,但是却不知明朝的开国功臣们是整个历史上最能居功自傲祸国乱民的一批功臣,所以最后均落个这样的下场也是天经地义的。
其实朱元璋杀没杀刘伯温这是一个没法下定论的事情,但是刘伯温提前身死的原因朱元璋是从犯,胡惟庸是主犯。至于淮西派和浙东派之间的斗争,其实完全就是刘伯温和李善长两人的斗法。
其一、刘伯温和李善长的矛盾点。
其实李善长、刘伯温这两个人就属于典型的一山不容二虎,即使两人明面上不做争斗,但是暗地里也想一较高下。刘伯温号称神机妙算,李善长也不是平庸之辈,也是足智多谋。虽然李善长无论官职还是待遇都比刘伯温强很多,但是刘伯温却是言官。有一个叫李彬的人犯了事,被刘伯温逮了起来。本来也没什么事,但是这个叫李彬的人却是李善长的心腹。身为主子就想保属下一命,于是赶紧跑到刘伯温那里求情。谁知刘伯温软硬不吃,还直接把这事儿捅向了朱元璋那里。朱元璋最痛恨犯法之人,自然是决不饶恕。
其二、胡惟庸和杨宪就是明着的刘伯温和李善长。
这李彬自然是没有被放过,但是刘、李两个人的梁子也算是彻底结下了。最后经过一番折腾,刘、李俩人也不敢在朱元璋面前继续争斗。但是俩人都心有不甘,只好把自己的棋子都从幕后推向了台前。于是胡惟庸和杨宪就可以看为简化版的刘伯温和李善长,也可以看成是淮西团体和浙东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这两个团体其实都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来回交锋,朱元璋一切都看在眼里,他也不闻不问就任由两派折腾。最终的胜利者就是朱元璋,因为无论淮西派还是浙东团体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他们都是打工仔,朱元璋才是老板!
淮西派和浙东派之间的争斗从开国元勋李善长、刘伯温一直到杨宪、胡惟庸都没消停过,就知道有多激烈了!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的时间很早,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当干儿子的时候,李善长就被朱元璋请出山辅佐自己。李善长极具智慧,而且有勇有谋,在朱元璋建国称帝后,他被朱元璋列为开国第一功臣,开国六公爵首位,地位比徐达还高,并且还是凭借的军功。
李善长对朱元璋非常的忠诚,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为将的时候,攻打滁州就是李善长出谋划策,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李善长的才能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想拉拢李善长为己所用,李善长极力拒绝,一直跟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
李善长在朱元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不但屡次在关键的战役中谋划奇谋,而且在朱元璋的军队管理、地方治理上能力非常突出,这也是为何朱元璋一直都非常倚重李善长,开国后还给他颁发了三块免死铁卷的原因。
大明朝建立后,李善长担任朝中最重要的职务——左丞相,兼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李善长在朝中的权势完全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不可否认李善长对明朝开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洪武朝前期对明朝的国家管理,制度制定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人有了权势,就会膨胀,李善长也不例外。李善长逐渐的傲慢让明太祖朱元璋起了反感之心。
朱元璋对开国元勋的疑心病是历朝皇帝中最重的,跟随朱元璋那么多年的李善长非常清楚朱元璋的秉性,借故自己年事已高,告老还乡。李善长的急流勇退让朱元璋很欣慰,为了不忘李善长的功劳,不但重用了李善长的兄弟李存义父子,还将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琪。
朱元璋对李善长很够意思,只要他不贪恋权势,富贵终生是没有问题的。
李善长早已没有了争权夺利之心,却不能阻止其他人觊觎朝中权势。李善长的兄弟李存义受到了胡惟庸案的牵连,坐实了李存义父子皆为胡惟庸的党羽,朱元璋借助胡惟庸案杀了很多开国功勋,却对李存义父子网开一面,只是流放到了崇明(今上海)。
朱元璋给了李善长留了很大的余地,念及他的功劳网开一面,李善长却毫不领情,仗着自己过去的劳苦功高,对朱元璋的善意没有表示任何的感恩,这让朱元璋对李善长怀恨在心,同时也为后来诛杀李善长埋下了心病。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再次受到了牵连,还是因为胡惟庸案。他的府中一个远房亲戚丁斌获罪,李善长去向朱元璋求情,而丁斌曾经在胡惟庸府中做事,对胡惟庸与李善长的往来非常的清楚,他在狱中供出了李善长与胡惟庸的谈话:胡惟庸曾经拉拢李善长谋反,李善长并没有立场坚定的反对,也没有向朱元璋告发,而是回答胡惟庸在他死后“自为之”。这就犯了朱元璋的大忌,李善长即刻下狱,不日满门70余口被抄斩。
李善长被杀的时候已经76岁了,为何朱元璋不顾其赫赫功劳,非要治李善长于死地,彻底的拔掉李善长在朝中的势力呢?原因很简单,朱元璋在晚年时期,最为担心的就是淮西勋贵和建朝元老对皇权的威胁,他要在有生之年彻底的铲除豪强贵族对朝廷的影响和控制,李善长在朝中的势力太过强大,他与军中的蓝玉一样,必须要除掉。
洪武年间,“胡惟庸案”、“蓝玉案”相继爆发,无数开国功臣遭到屠戮,就算是76岁选择隐居的李善长也未能幸免,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朱元璋和李善长的友谊
1、身份显赫
李善长此人聪慧富有谋,尤其擅长处理内政事务,是朱元璋身边不可或缺的帮手,在这方面,李善长颇有“汉初三杰”中萧何的模样。朱元璋成功建立大明王朝后,封赏了一众有功之臣,其中有六位获得了公爵这一最高级别的爵位。朱元璋还特地赐给了他一块丹书铁劵用来彰显功绩,荣耀代代相传,韩国公也是诸多公侯中食邑最多的,为岁禄四千石,可子孙世代袭承,上文我们提到李善长有萧何之风,这话其实是朱元璋在授封词中说的“在世萧何。
2、君臣之谊
朱元璋曾向他请教平定四方的方法,李善长指出:想成就一番功业就必须善于识人敢用人,对于百姓来说只要不滥杀无辜,那么必定是人心所向,平定天下也是早晚的事情。
李善长的这番话让朱元璋十分受用,事实证明朱元璋此后也是这么做的,公元1354年,朱元璋所在起义军的统帅郭子兴得知了李善长的才能,想要挖来为己用,但是被李善长婉言拒绝,他做到了从一而终,这让朱元璋很是欣慰感动。
二、一代名臣的悲剧1、擅权跋扈
洪武初年著名的“胡惟庸案”爆发,被牵连之人多达数万,此时的朱元璋还没想拿掉李善长,只是隐忍不发,他想找个机会劝李善长提前退休,李善长何等的聪明自然体会到了这一点,于是在洪武四年,也就是公元1371年,正式上书提出告老还乡。
朱元璋还为此赐给他良田、宅院、佣人、护卫,并且提拔他的弟弟、侄子,将大女儿下嫁李善长长子,可以说,朱元璋到最后一刻都算是仁至义尽。
李善长虽然过瘾了,但是当年一手提拔起来的淮西集团还掌握着各种权利,先前收受胡惟庸贿赂,排挤非淮西集团的士族官僚,嫉贤妒能冤杀杨宪、迫使刘基还乡。此后淮西集团依旧是作威作福,肆意摆弄权柄,这种事情,如何能够被朱元璋这样的帝王容忍?此时此刻,他意识到李善长并不能留。
2、身败名裂
或许一切皆是命中注定,李善长位高权重嚣张跋扈成了习惯,在告老还乡后依旧不知收敛,洪武十八年,有人密报李善长弟弟李存义,勾结叛臣试图谋反被朱元璋下狱审问,期间李存义供述兄长李善长也知情,于是朱元璋召回李善长询问,试图将其囚禁。
在淮西集团诸多大臣的谏言下,迫于压力朱元璋只好作罢,李善长化险为夷,自以为功劳巨大,皇帝不舍得处罚自己,所以在回乡后依旧不避锋芒我行我素,之后一连串的“操作”彻底让朱元璋动了杀心。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此时76岁的李善长开始在家乡大兴土木营造自己的府邸,为此他找到了自己多年的老朋友汤和,从汤和手中征调了300名士兵作为帮手。
汤和碍于面子不得不答应,但汤和知道,朱元璋向来希望清除掉手握兵权的功臣,一旦这件事被知道了,难免牵连全家人,还不如主动坦白换取信任,就这样,汤和把李善长借兵一事上报给了朱元璋。
要知道私调士兵在明朝是重罪,可按谋反处理,这一年4月,朱元璋对李善长动手了,受到牵连的官员、百姓多达万人,李善长全家七十余人被斩首,家产全部被查抄。
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这是很多中国君主的通病。家天下的弊端,就是以自己一家一族的私立,凌驾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过河拆桥者,多是害怕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哥们,保不准会起了歪心思,来动自己家天下的奶酪。再者,新朝建立后,不少功臣居功自傲、为非作歹、欺凌百姓、霸占民产等种种恶行,数不胜趁。而李善长,正属于居功自傲者。以朱元璋对贪腐的毫不留情性格看来,李善长已是罪不容诛。于是,刑场上咔嚓了断,就是李善长的最终归宿?
有人说,杀李善长是为了接班人顺利接班,这是明显的谬误论断。李善长被杀,是1390年五月,那个时候,太子朱标还活蹦乱跳,身体好的很,威信高极了。而已经七十多岁的文官,不可能对朱标产生威胁。在李善长被杀的前一个月,也就是1390年4月,朱元璋的第八子长沙王朱梓自焚而死,原因是被打成胡惟庸一党。很明显,李善长的死也是这个原因,谁让他是胡惟庸的亲戚呢。
朱元璋滥杀功臣,始于太子朱标去世后,也就是1392年以后。比如大将蓝玉,就是1393年被杀,还有大将傅友德,1394年被杀。有人会说,朱标去世之前,朱元璋陆续杀了不少大将。没错,这些人大多是1380年胡惟庸案受牵连者,属于谋反罪,跟朱老八和李善长差不多。李善长与萧何一样,搞后勤保障是把好手,带兵和治国都不是强项,这样的人,决不可能挑头造反。再者说,都77高寿的人了,李善长就是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了。
李善长,明开国第一功臣,论其地位,可比肩汉之萧何,洪武三年进封韩国公,洪武二十三年卷入胡惟庸案被诛。胡惟庸谋反不是冤案,牵连出来的李善长自然也不冤枉。可以说出“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种态度,足以让朱元璋起杀意了。他全心相信的李善长终究不是萧何。
至于说他已经是第一功臣,不可能默许胡惟庸的,是自己蠢。他在朱元璋手下,有百般禁忌,不可以做的事有很多。但换个人就不一样了,可以随意贪污、欺压良善,而且不用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换谁去都会觉得造反更好的,至于没有成功,是另外一回事。
朱元璋晚年时,像李善长、刘伯温、吕昶等打江山的文臣智囊以及徐达、李文忠、傅有德、廖永忠、汤合等武将也都趋于暮年。要杀掉这些能臣武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朱元璋接班人朱标的早死,皇太孙朱允文的弱小……
暮年的李善长虽是暮年但影响力仍然很大,宰相门下更是遍布天下,暮年的朱元璋更担心的是后继之君震不住曾经和自己打天下的这帮淮西勋贵,这帮骄兵悍将必然威胁朝廷的统治。外加上胡唯庸的乱整,蓝玉的狂躁。这些人并不年轻,若被培养了三十几年的朱标活着这些人纵然有再大本事朱元璋也是不怕的,可悲的就是接班人换了才有下来的一系列大动作,功臣良将收拾待净培养新帝的新团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