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本名叫做刘基1311年7月1日在处州青田县南田乡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
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将刘基称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见刘伯温有相当高的政治策略头脑。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成为天子的朱元璋此时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刘伯温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显,朱元璋也会将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来,嘘寒问暖。
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扩展资料:
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时,文靠刘伯温武靠徐达常遇春冲锋陷阵。尤其是对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更是言听计从,因而能在群雄纷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统一中原大地。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要封刘伯温为一品左丞相,可是刘伯温己看透了朱元璋,因此,他坚决辞封不受,要求告老回乡。朱元璋觉的反正基业己定,有没有他亦无关大局,也就顺水推舟,遂了他的意愿。
临走的时候,与刘伯温交往甚厚的右丞相徐达,舍不得刘伯温离去,送了一程又一程。刘伯温深受感动,洒泪分手时,对徐达说。
你我兄弟相处二十余载,临别赠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记,今年冬月庆功楼上,寸步莫离帝身,果然就在这年十月,朱元璋在庆功楼上大宴群臣。
徐达一直把刘伯温的话记在心里,自上楼后,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边,寸步不离。朱元璋一一给功臣们敬过酒后,看了李善长一眼,推说要去小解,便与李善长下楼去了。
徐达灵机一动,喊着有事要奏,也随后跟了下来。就在他们下楼之后,便有人撤去楼梯,点上了大火,可怜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长和徐达幸免。
—刘伯温
刘基,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元代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授为高安丞,获得廉洁正直的名声。他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闻知刘基及宋濂等人学识渊博,于是不惜钱财,予以招用,起初刘基坚决不答应,后经总制孙炎两次写信邀请,刘基才决定出山。到了应天,刘基陈述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马上命人建造礼贤馆让刘基等居住,对他们宠爱备至。
当时韩林儿自称朝廷,朱元璋对其遥相尊奉,礼节甚恭。但刘基却不这样认为,即使朝见韩林儿,也从不予以叩拜,并对朱元璋说,“韩林儿只是一个牧童罢了,尊奉他干什么?”朱元璋曾向刘基询问征战之计,刘基说:“张士诚只顾保全自己,不值得担心。陈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其心无日忘我,应当先谋取陈友谅,陈氏灭亡,张氏便势孤力弱,一举即可平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朱元璋十分高兴地说:“先生有什么好计,都尽管说出来吧!”当时陈友谅正攻陷太平,谋求东下,势力发展甚速。朱元璋的下属,开始出现动摇的局面,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往钟山,只有刘基瞪着双眼不说话。
朱元璋便将他召入内室,刘基愤然说道:“主张投降或逃走的,应该斩首。”朱元璋便问:“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回答:“陈贼气骄,待其深入,伏兵拦击,将其打败,这很容易啊。天道轮回,后来起事的会取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就在此举了。”朱元璋深受鼓舞,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引诱陈友谅军,取得了胜利。朱元璋以克敌之功赏赐刘基,刘基辞谢不受。
不久,陈友谅军又一次攻陷了安庆,朱元璋打算亲自率军征讨,以此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朱元璋率军进攻安庆。从早晨一直到暮色降临,仍未攻下,刘基请求速趋江州,直捣陈友谅的巢穴,于是全军西上。陈友谅始料不及,只得带领妻子儿女逃往武昌,江州遂降。其龙兴守将胡美派他的儿子前来表示诚意,请求朱元璋不要解散他的部队,朱元璋面有难色,刘基从背后踢床暗示,朱元璋顿时醒悟,应允了胡美的要求。胡美投降后,江西诸郡全被攻下。刘基丧母时,正值战事紧张,所以一直没敢说,直到这时,才请求还乡为母亲举行奠礼。适逢苗军反叛,杀金华、处州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浙东形势动摇。刘基赶到衢,首先为守将夏毅安抚诸属城,再与平章邵荣等,平定了叛乱。方国珍一向害怕刘基,便致信刘基,对其母去世表示悼唁。刘基给方国珍回信,向他表明朱元璋的威德,方国珍于是向朱元璋进贡。
朱元璋多次写信到刘基家中,询问军国大计,刘基逐条地详细作答,均能切中要害。不久,刘基返京,朱元璋正要亲自率军支援安丰,刘基劝说道:“汉、吴都在伺机进攻,我们现在不可轻举妄动。”朱元璋不听,而陈友谅知道后,乘机率军围攻洪都,朱元璋这才说道:“我没听你的意见,险失大计。”然后亲自带兵援救洪都,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一天交战数十次。
当时,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战,刘基随侍身旁,忽然跃起大呼,催促朱元璋赶快转移到别的船上去。朱元璋仓促转移到另一小船上,还未坐定,飞炮便将他原来所乘御船,击得粉碎,站在高处的陈友谅见御船被毁,大喜,而朱元璋所 乘之船只进不退,汉军都大惊失色。当时湖中战斗相持了三日,未决胜负,刘基请求移军湖口,以扼住汉军出口,在金木相克的这一天,与陈友谅军决战。结果,陈友谅战败,在逃跑途中毙命。其后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北伐中原,完成千古帝业,均出于刘基的筹划。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上奏制定军卫法。当初确定各州粮税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惟独青田县除外,太祖这么说道:“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现在应该整肃纲纪,于是便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畏惧刘基,遵纪守法。
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为此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有隙。太祖返京后,李善长便向太祖告状,说刘基在坛地下杀人,是不敬之举,那些平时怨恨刘基的人,也纷纷诬陷刘基。
刘基妻亡,刘基请求告辞还乡。太祖正在营造中都,又积极准备消灭扩廓。刘基临走上奏说:“凤阳虽是皇上的故乡,但不宜作为建都之地,皇上万万不可轻视。”不久,定西之役失利,扩廓逃往沙漠,从那时起一直成为边患。这年冬天,太祖亲自下诏,叙说刘基征伐之功,召他赴京,赏赐甚厚,追封刘基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多次要给刘基进爵,刘基固辞不受。
后来,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却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 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
后来,李善长辞官,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无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象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做不到。”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太祖又说道:“这样看来,只有先生你最合适做我的丞相了。”
1、刘伯温即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2、杨宪,字希武,明朝官吏,属浙东集团,即刘基,元末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克建康,即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罢去旧吏,更用亲信,专决省事,族侍御使刘炳,劾左丞汪广洋,广洋因免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