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春望 抒发的作者的什么情感

长安春望 抒发的作者的什么情感,第1张

  《长安春望》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此诗写感时伤乱,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望归之情。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笔法老辣,体现了“大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

  白话译文

  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

  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

  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

  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诗句出自李白的 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云”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总为浮云能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十分沉痛诗人所写的“愁”体现的正是这种忧君忧国、怀才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安史之乱后破败的长安城,由此抒发作者忧国的沉痛情感。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杜甫的《春望》写出了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长安听百舌》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故国之思。《长安听百舌》是南朝陈诗人韦鼎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原文: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译文:

离乡万里风光习俗都不相同,忽然它一叫感到心惊。

怎么能对着远方的来客,叫着这让人心碎的乡音?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作客他乡听到鸟声;后两句写诗人对鸟儿的“埋怨”。此诗与王昌龄的《闺怨》异曲同工,不直接抒情,而是抓住一个典型的瞬间,揭示主人公的那种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韦鼎曾历仕梁、陈、隋三朝,多居显官。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但早年一直仕宦南朝,故家居江南。陈宣帝太建年间(569-582),曾以廷尉卿聘使北周,在长安滞留多时。

《长安听百舌》的赏析

  此诗起句奇突,意境浑远。“万里风烟”四字,概括出了北方雄阔苍茫的景致特点。这正是一个南方人乍到北方所首先感受到的。“异”宇不仅点出北方与江南的风景差异,也寄托着诗人客居异地产生的故国之思。

字面含义:长安(城)内外,月华如水。万家征妇尽皆捣衣,一时惟有捣衣之声可闻。捣衣:其实就是在“洗衣”洗衣过程中用棒槌敲打衣物之意。北外英文系所编《汉英词典》将“捣衣”译为beating

clothes

(in

washing)可谓准确。为什么要捣衣的原因:

从字面来看,“捣衣”是为了远方征人能够尽早换上干净衣服,实则是表达思妇对征人之思念,对征战之怨愤。为什么要在晚上捣衣的原因:白天还有其他事情?晚上“捣衣”更见思妇生活之艰辛,亦可见思妇感情之强烈。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春望》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赏析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达的情感: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之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解析:九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意味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岑参(718年-769年),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边塞诗尤多佳作,代表作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99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