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精力管理》
字数:727
最近我很焦虑,无法集中精力专注做事,与人沟通总显得耐心不足、气势汹汹。我的负面情绪代价昂贵:工作效率极低、人际关系紧张、生活慵懒乏味,干什么都没劲,差点我选择放弃精读营。
曾几何时,我还认为自己已经学会管理情绪了,能够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与工作。这几天,我反复思考:问题在哪里?为什么我会任由焦虑肆虐自己?
道理我都懂,我读过好多心理学书籍,我知道积极情感会带给人快乐、自信、幸福,我也试图让自己振作,找朋友骂我、强迫自己停止想象,可焦虑并未消失。
读了《精力管理》,我发现自己还是缺少行动力,于是制定了一个计划:
001 即刻写下自己的焦虑。这一招我以前常用,用文字表达感受,能让人正视问题,使人平静、反思,当我写下自己的焦虑、分析自己的焦虑,我发现“焦虑”似乎离我远了,这感觉好棒!
002 固定时间练字。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能让自己快乐,因为焦虑,我中断了练字,是时候重新捡起来,欣赏汉字之美。大家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读书、爬山、唱歌等。
003 恢复感恩日记写作。我将每周抽出3-5分钟,记录3-5件值得感恩的事。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心怀感恩的人,不容易产生焦虑、嫉妒等情绪,更富有同情心、充满希望。
004 每月去做一次志愿者。帮助别人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事儿。想想我能帮助老人、小朋友,想想我能带动更多人一起参加公益行动,我真的会很快乐。
005 定期维护好友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和朋友聚会、向朋友表达赞赏感激、分享内心想法等方式去维护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满足我们的多重需求。
当我写下这些计划,我的心开始平静,同时得到了力量,我相信所有能够带来享受、满足和安全感的活动,都能够激发积极情感。以上五点抛砖引玉,愿我们都能行动起来,去获得积极情感,幸福地生活。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包括自豪、自信、自爱和自尊等等。互相比较而言,自豪是做事之后的自我评价,自信是做事之前的自我评价,自尊和自爱则是一直存在的自我评价。(属于“课程:交互设计方法”的用户体验方面的延伸阅读)
一、自豪体验
自豪体验,是个体把成功事件或积极事件,归因于自身能力或努力的结果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主观情绪体验。像“我很厉害吧?!”这样的话,就是自豪的表现。
(一)自豪的产生
1、产生:在自豪体验中,评价是一个核心指标,通常在目标达成或者任务成功完成时,在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基础上产生自豪。所以,自豪的产生机制有2个关键环节:a、取得成就;b、获得评价。
2、发展:社会比较在自豪感产生过程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公开成就的个体相比没有得到任何社会比较反馈的个体,会报告较高的自豪感。当个体出色完成任务时,会体验到更多自豪感。当得知他人在同样的任务上完成较差时,自豪感的程度更高。所以,更高的自豪感获得途径:a、成就公开;b、成就自我比较;c、成就他人比较。
3、抑制:消极评价、失败的结果都会产生消极的羞耻和内疚等情感体验,会暂时压制成功感和自豪感,但自豪感并不会消失。
(二)自豪的作用
1、自豪感使个体愿意按照社会价值期许的方式,付出努力去做出真实的成就,以引起他人对自我的关注。
2、自豪感会使人们产生责任感,努力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人,激励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
3、自豪感会强化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当个体做了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就会得到积极的自我肯定,自豪感就会随之而产生,从而强化个体类似的行为。
所以,自豪感也属于道德情感。
(三)自豪的创新模式
1、成功+表扬模式。成就获得积极评价时,就会产生自豪。因此,要展示成就,并给予表扬。
2、传播分享模式:将成就公开传播,被大家看到知道,越来越多的点击、浏览量都会增加你的自豪。成长进步模式:不断取得进步,比以前越做越好,懂得越来越多,成就越来越大。领先他人模式:很多人比不过你,不断提示你有多少人落后你,你又超越了多少人。
3、逃离失败模式:尽量避免失败和消极评价,及时调整策略。在万一挫折时鼓励用户,并将失败原因归结为外因,如运气和任务难度。
4、角色扮演模式(社会责任模式):给用户安排有社会效益的、有责任感的任务,强化自豪和道德体验。
二、自信体验(进行中)
自信体验,是自我效能感,即对自己能否胜任的评价,是对自我的能力或技能的认知和评价,相信自己能够根据内心愿望而获得成功,是对自我办事能力的确信,是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像“这个简单、看我的”这些话,就是自信的表现。
(一)自信的产生
自信是基于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也是建立在过往经历基础上的,所以,用户曾经取得的成绩和成就,能够为他建立自信。
个体活动的结果(成与败)直接影响自信的建立和发展。一般说来,成功的经验能提高和增强自信,而失败的结果会使自信削弱或丧失。不断地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会因一时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信。人们通常把行为的结果归因为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的难度。
替代性经验:个体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信,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他人的态度与期望:主要是指他人对个体的期望水平与信任程度。一般地说,他人对个体期望大,信任程度高,则会加强自信;反之,他人对个体期望小,信任程度低,则会使自信削弱。
(二)自信的作用
自信影响目标的设定。目标设定是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之一,个体选择自认为能加以有效应对的环境,而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自信心越强,个体为自己设定目标的挑战性越强,对目标的承诺也越坚定 。
自信影响努力程度、持久力与耐力。对富有挑战性或革新性的创造活动而言,持久力和耐力是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坚强的自信心是创造者们的真正动力源,能让人在挫折环境中坚持下来,这对个体具有适应价值,而且对个体和社会具有发展的动力学意义。
自信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这些情绪反应会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自信的人较少受消极情绪影响,而怀疑自己的人,则因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会产生退缩等防御行为。所以自信调节着人的回避行为、焦虑唤醒及整个身心反应过程。
(三)自信的创新模式:
1、无尽成就模式:通过各种挑战的成功,让人产生我能应付各种局面的感觉,不断加强自信。
2、示范教程模式:提供可以模仿学习借鉴的示范案例,让人尝试走出第一步,让人产生“这个简单”“原来这样”“我也会”的想法。
3、粉丝追捧模式:利用好的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吸引粉丝,收获被人期望和信任的感觉。
三、自尊体验(进行中)
自尊体验,是指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信、自爱、自重、自尊,并希望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的情感性体验,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self-competence or self-efficacy)和自我悦纳或自爰(self-liking)两部分构成。注意:自尊并不必然具有社会比较意义,虽然自尊大部分为社会比较的结果;自尊是对“总体自我”的情感性体验。
(一)产生机制,影响自尊发展的因素
1、社会比较。虽然自尊不必然是社会比较的产物,但是社会比较对它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般来说,“下向比较”可以获得高自尊,而“上向比较”则容易导致低自尊抑或卑,HW Marsh的“池塘蛙效应”(rog-pond effect)就说明了社会比较对个人自尊的影响:即人人倾向于愿做“小池塘里的一条大鱼”。
2、自我知觉。自尊是自我知觉到的情感性体验,因此自我知觉也影响个体自尊的发展。自我知觉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影响我们知觉的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认为我们做了什么。
3、归因风格。很显然,积极的归因能够提升自尊,而消极的归因则会减损自尊。
4、他人的评价与态度。自尊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自我必须在他我中得到证实,他我在自我中才能得到确认。他人的评价与态度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也必然影响个体自尊的发展。
5、个体的价值观或价值取向。个体的价值观既是人生处世的定向司南,又是道德行为的指向罗盘。个体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成为个体衡量或评价事物的标准,在个体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到“过滤器”的作用。价值观对个人的认知与行为具有的经常的导向性即为价值取向。
6、个体的自我期待与行为。个体对自我的期待决定了个体的行动方向并预定了行动结果,而个体的行为则导致了现实的行动结果。个体自我期待的行动结果如果与现实的行动结果一致或比较一致,自尊即为积极的,反之,若现实的结果不如预想的好,则个体将体验到挫折感,自尊水平也必然下降。
(二)作用机制
自尊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自我情感,它以深层次的心境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背景上,直接制约着人的情绪情感,间接影响人的活动动机,从而影响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自尊和学业成就,
自尊和人际关系,
自尊是某个人的关于被接纳和排斥的社会关系质量的一个指示物。作为人际关系计示器,自尊的功能是监控个体被别人接纳和排斥的程度并且促动人们以某种方式行动,使被排除或拒绝的可能性减少到最小程度。
自尊与心理健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