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是陕西古典文化的精华|陕西秦文化

秦文化是陕西古典文化的精华|陕西秦文化,第1张

   关于秦文化的含义,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的秦文化是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化;广义的秦文化是指上古时期以渭河流域的关中为核心的秦地秦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简单说,秦文化是指以关中地区为主的今陕西一带的古老文化。

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公元前897年秦人近祖非子西迁犬丘算起到秦亡,共有691年;如果从公元前770年秦襄王称侯立国算起到秦亡,也有564年。秦文化的发展历程,阶段性分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秦族部落文化阶段,也可以说是秦文化的起始期,有127年的时间;作为诸侯国的秦国文化阶段,也是秦文化的形成期,计有549年之长;第三阶段为秦王朝文化期,也是中国文化的统一期、奠定期。尽管只有短短的15年,却给中国文化留下了辉煌。从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落后到先进,步步上升,始终充满着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一部秦文化史,就是代代秦人的奋斗史、开拓史、进取史。

秦文化的根不在陕西古秦地,它的远祖根在东海之滨,近祖根在甘肃天水古秦地。陕西古地本是周人的所在地,其文化当然是周文化了。从区域文化的划分上讲属陕西文化或称关中文化,以后又称三秦文化,或统称为秦文化。陕西人为什么自称秦人?其文化称为秦文化呢?笔者认为其因有二:一是秦文化历史本身造就的,二是习惯相沿,已经约定俗成了。别小看这种习惯称谓,它也有历史的由头。

第一,在春秋战国时代,地域的划分是以小诸侯国的存在地为标志所作的划分,其区域也自然成了文化圈的标志。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当时的秦国就构成了以渭河流域的关中为核心的秦文化圈,与齐鲁文化圈、中原文化圈、楚文化圈、晋文化圈、巴蜀文化圈等相对应。由于西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整个关中成了秦地,陕西也始称秦,关中人都成了秦国国民,自然也就成为秦人了。秦人秦文化,一脉相承。

第二,秦文化是在关中古秦地上形成的,并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秦在立国前没有文字记载,没有文史,何以以文教化,只能属于传说文化阶段。直到公元前753年即秦文公13年,才“初有史记事”,结束了秦文化的传说阶段。到秦穆公执政时期(前659年―前621年),由于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地域统一了,东到黄河,西到陇西,都成了秦地。与此同时,也实现了民族融合,秦人、周人、戎人融为一体,都成了秦人。政权统一,民族统一,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基础。由于秦人接受了周的先进文化,这时的秦文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产生在这个时期的《诗经・秦风》10篇,就是这个时期秦文化的代表作。这是秦人的思想情感之声,也是秦人的艺术之声。秦人在关中古秦地上所发出的秦声,成了以后中国古代戏剧文化的源头,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戏剧文化的历史进程。

第三,秦人立国后,其国都一直在关中,在眉县85年,在凤翔294年,在栎阳33年,在咸阳144年。国都当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秦中自古帝王都”,在关中大地上所有的国都文化,当然是陕西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人原住地,属于生活文化圈,还没上升到政治文化层,当然更不是主导型的国都文化范畴了。这是陕西古代文化之所以称谓秦文化的第三个历史根据。

秦文化的根是在甘肃天水古秦地,而天水的秦人先辈们却把这个根深深地扎进了关中大地,在关中的大地上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秦文化的种子来自甘肃天水古秦地,却是天水的秦人先辈们把这粒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种子撒在了关中大地,使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秦人先辈们的政治眼光和宏图大志选择了关中大地,而关中大地也成就了秦人的伟业。秦文化大厦之所以能在关中大地雄起,是世代秦人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关中博大雄厚的文化根基和沃野千里的丰厚土壤对秦文化滋养、强壮的结果。当然,为这座秦文化大厦做出伟大贡献的还有秦地以外不少的政治家和文化精英人士,他们有的为此献出了生命。我们在谈秦文化,在谈秦文化史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他们。

秦文化是一份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是陕西古典文化的精华,我们要继承,要传承下去,使其转化成陕西现代文化精神,在陕西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这就要首先搞清秦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基本精神是什么?精华是什么?因为任何一个民族文化或任何一种地域文化,都有它质的规定性,是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重要标记。基本精神就是有重要历史价值及现代意义的有生命力的能够代代相承的思想或主旨,也是其精华所在。

秦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什么?笔者以为就是谋强图大,这种意欲的产生,与秦人的生存危机与悲剧命运有很大关系。西周初年,由于秦人在东方的先祖参与殷人的反周作乱,被周公打败后流放到了遥远的西方边陲。自此以后,秦人倍受欺凌,东方人排挤他,作为秦人奴隶主的周人起初瞧不起他,生活在他周围的戎狄人时时处处打压他,弄得秦人喘不过气来,想做奴隶都不得安生,秦人的心性被深深地压抑着。要想抬起头,直起腰,堂堂正正地做一个“硬邦邦”的秦人,要想有自己的安稳家园,有自己的强大国家,只有打,只有向东冲,哪怕失败再失败,牺牲再牺牲,也不改其初衷。为此,秦人一直在流血,从东方流到西方,又从西方流到东方,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战,秦人终于梦想成真,建立起了强大的秦帝国。所以,也可以说,秦人的文化是最有血性的文化。

谋强图大的精神内核,生发出了秦文化的一系列特点,为秦国的发展和强大,增添了巨大的动力。其一是进行文化整合,吸收先进的文化,为建国后的经济转型和文化上的综合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不知道当时的秦人是怎么想的,但是他是这样做的,由此开辟出了秦文化史的新局面。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不是十分清醒的理性选择,只是按照生活的实际逻辑行事,却符合了历史逻辑的进程。当时的秦文化是落后文化,是弱势文化,面对周文化这个近源,它几乎全部接收过来,周的礼乐文化、农业文化、君主专制等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的成果,都转化成了秦文化的组成部分。秦人的这一文化整合,对秦国以后的发展和强大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它完成了周秦的四个一体化,即周秦经济一体化,周秦民族一体化、周秦政治伦理一体化、周秦文化一体化。从而,农耕文化的稳健儒雅,游牧文化的粗犷强劲,使秦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周秦文化的一体化,不但是秦文化发展的起始点,也具有秦文化模式转换的历史意义。从此,秦文化走向了开放创新的大道。

其二,秦人要谋强图大,就必须有谋强图大的胸怀,其胸怀之大,正如司马迁所说的“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有此胸怀,才能有海纳百川,一切为我所用的气魄。秦国在任用人才方面就显示了这种气度,这种超越地域观念的气魄。汉武帝说:“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秦国所重用的就是这样一批非常之人,这些人都不是秦人,却对秦国的强盛做出贡献。如由余、百里奚、范雎、张仪、商鞅、姚贾、尉缭、吕不韦、李斯、郑国、韩非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这是自秦穆公以后在所形成的秦文化中的一个优良传统。用贤能而兴,失贤能而衰,这既是历史的一种经验,也是历史的一条规律,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选拔或任用贤能人才的状况如何,标志着其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其三,秦文化具有鲜明独特的二重品格。它不同于一般的地域文化,它既是地域文化又是中国文化,在周秦汉唐时期代表中国文化,标志着中国文化在当时的最高水平。

由于古代中国地域辽阔,在域内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加上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革新的程度不同,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都有各自的鲜明性,也具有中国文化的一致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强大做出了贡献。但相比较而言,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最大,并且是秦文化历史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的结果。其原因在于,秦国本弱小、落后,时时刻刻处在西方戎狄与东方诸国的围攻和打压中,是胜利或灭亡,两种命运摆在秦人面前。秦人选择的是胜利,要胜利就要强大,要强大就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此,秦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按筹划一一施行。更重要的是秦人没有先王之道的约束,敢于打破传统,勇于改革创新,终于完成了政权一统和文化一统,它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一直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中闪耀着光辉。

陕西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当然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精神,弘扬秦文化的精华,发扬陕西文化的革命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但笔者以为,在建设陕西现代文化中,努力把握好秦文化的二重尺度,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新的陕西现代文化,既要有鲜明特色,也要有中国现代文化的精神内涵,没有地方特色就失去了个性,没有全国性就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没有全国文化的认同性,很难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强势地域文化。因为就地域文化来说,在古代,是异多同少,异中见同。在现代,是同多异少,同中见异。如何在同中发出异彩,在异中闪出光辉,就在于如何展现出自身的改革创新精神了。

我(他)忐忑不安地想这次数学考试又没考好,估计不能过80分了,天天承受爸爸不屑的眼神,妈妈没完没了的唠叨。爷爷的奖励也拿不到了。唉!都怪自己不用心,做题马虎。真希望老师总也不公布成绩。

丈夫出轨能原谅吗,这个不好说,因人而异,你需要看你丈夫为啥出轨,以前是什么样的人,出轨对象是谁,还有就是你们现在的情况,感情好不好,是不是自由恋爱,有没有孩子,如果你离开他会比现在好吗,你的性格能不能接受继续原谅他,等等,都要分析。

如果有孩子丈夫有可能悔改,可以考虑原谅,因为这个时代不同了,出轨的人大有人在,而且不在少数,有很多是他自己不知道对方出轨,或者知道了夫妻俩个玩个的都有,装不知道互不干涉,所以你自己要根据情况考虑清楚,如果是个很差的男人,对你不好,建议分手,如果你还年轻交易分手,因为背叛了你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你要做好心里准备。

仅是道德问题,还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一个对家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的男人是不会出轨的,跟妻子没有感情了或者过不下去了可以离婚,离婚以后再去寻找幸福没人管,但一方面不想离婚,另一方面又想自己潇洒快活,就很恶心了。

而且,一个缺乏责任感的男人,即便原谅了,即便他还回归家庭,他也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最终受伤的还是女人。除非妻子对他也没有感情,而只是双方搭伙过日子,只要他养家,可以不在意他的心和感情在哪里。否则,受伤的都将会是女人。何必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呢?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高估了自己自愈的能力,以为有些事情忍一忍,原谅了,过段时间就平复了。其实,这样的创伤,是很难愈合的,原谅也只不过是短暂的把伤口掩藏,或许以后的每一天都会疼痛难忍。而如果你因为还介意再拿出来说事,男人便会说当初是你选择原谅的,现在又在这里矫情,早干嘛了。有了裂缝的感情,勉强维持,或许也只不过是拖延一些时间而已,很难走到最后,反倒平白无故增添了更多伤痕。所以,原谅与否,还请权衡斟酌,看看原谅以后可能出现的伤痛你能不能够承受吧

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五种解释:一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音乐没有声音;二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即音乐)听来反而是稀疏的;三是认为“希声”即“无声”,但此“希声”和白居易《琵琶行》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同义,虽“希声”而蕴响酝响,是谓“大音”;四是认为“大音希声”乃天乐,“希”作“望”解,即不用耳朵去听,而是用眼睛去望那永恒的和谐的庞大的“天乐”;五是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主要指对音乐情感之声的超越。

如何理解“大音希声”的解释必须以《老子》全书的整体思想作为参照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了《老子》全书的思想,才能认识到“大音希声”的真实含义。《老子》“大音希声”的命题是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的,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又是以道为其核心,所以研究“大音希声”必须先从《老子》的道谈起,进而才能谈及《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大音希声”的含义,下面详加论述。

《老子》全书五千言,所论仅是一“道”字。《老子》认为道有以下特征:道先天地而生,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源,“可以为天下母”(二十五章),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的地位是崇高无上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一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既无声无形又实际存在,既变幻莫测又绝对无限,“寂兮寥号,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 精”(二十一章);道是不可见的,也是神秘的,所以“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人如果掌握了道的法则,就可无所不往,无所不能,用之不尽,无为而无不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执大象,天下往”(三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然而善谋”(七十三章);统治者将道用于统治人民时,则要如此:“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六十五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三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

利,盗贼无有“(十九章);为了利于统治,不能让人民有知识、有文化,而要“绝学无忧”(二十章),杜绝一切知识。

从《老子》对道的阐述中,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认识:其一,《老子》所说的道是万物之本,世间的一切均由它而生。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其二,对世人来说,道既是无声的,又是不可见的。它是理想中的最高境界,非常人所能达到。其三,用道的法则治理天下,则无为而无不为,不战而胜。但要想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实行“绝圣弃智”的愚民政策,剥夺民众掌握和享受文化的权力,灭绝智慧、灭绝文化。

以《老子》道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对其音乐美学思想加以分析总结,可发现《老子》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道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

的音乐,即无为的自然的音乐;另一类是世俗的音乐,即人为的非自然的音乐。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它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人为的音乐则是动听的,因此它会令“过客止”,但这种有声之乐的美是世俗的、暂时的,会“令人耳聋”,所以不宜提倡。对于圣人来说,治理人民时,要“为腹不为目”,所以,要取消耳目的享受,要废除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文化,如此才能天下大治,而达到《老子》所希求的“无为而元不为”的境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再来分析“大音希声”的思想内涵。“大音希声”一语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女俞),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 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象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此处“大音希声”中“希声”的诠释对于文义的理解非常重要,以上文章中五种观点的争论焦点也皆集中于此。笔者赞成“希声”即“无声”说,其据有四:首先,《老子》在本文第十四章中有“听之不闻名曰希”之句,和它并列的句子是“视之不见名曰夷”、“搏之不得名曰微”。夷,《广雅》释曰:“灭也”。微,《尔雅》释曰:“无也”。夷、希、微三字相对,文义也应相同,所以“希”应释作“无”。

第二,“大音希声”与“大象无形”相对,从文法上来讲,“希声”之“希”应和“无形”之“无”同义。

第三,历代文人对此多有论证,晋王弼《老子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官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音非大音也。”宋河上公《道德经》注曰:“无声曰希。”明薛蕙《老子集解》曰:“大音,众音之本,反寂寞而无声也。”高亨《重订老子正诘》注曰:“希声犹言无声也。”均对“希声”有明确解释。

最后一个论据来自“道”本身,“大音希声”是《老子》在论对道的不同态度及其由来时提出的,道既是不可见的,又是“无声”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处于“寂兮寥兮”的超然境界。大音是《老子》所推祟的音乐,所以应符合道的特征,那就决不会是“令人耳聋”的有声之乐。所以“希声”不是“有声”,而是“无声”。

既然“希声”即“无声”,我们再来分析以上五种观点。第二种观点释“大音希声”为稀声之乐,即有声之乐。

上文已论证“大音希声”之“希声”非“稀声”,而是“无声”.所以“大音希声”为有声之乐的论点不能成立,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种观点是释“大音希声”为“此时无声胜有声”,它虽然也承认“希声”乃“无声”,但是认为此无声存在于彼有声之中,只是演奏中的“暂歇”,此时的无声是为了更好的蕴酝有声、渲染有声,起到有声达不到的效果,其实质还是肯定有声之乐,和《老子》否定有声之乐的本意不符,所以此种观点也不能 成立。

第四种观点的合理之处是认为“大音希声”即无声的天乐,但释“希”为“望”,也缺乏依据,上文已解释“希”即“无”,《老子》文中讲得很清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和“大象”相对,“希声”和“无形”相对,此处“希”不是动词,所以不能释为“望”。从原文的释义看,大音和闻相关,大象和视相连,所以《老子》才在第十四章中解释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因此“希声”即“无声”,“希声”之“大音”并非“望”的天乐,而是听之不闻的无声之乐。如释“希”为“望”,“大音希声”一句则在文法和意义上均解释不通。由此看来,这种观点也不能成立。

第五种观点释“大音”为符合道的音乐无可厚非,但视“希声”为对音乐情感之声的超越,证据不足。《老子》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处“声”、“形”相对,“声”即声音,并非专指音乐的情感之声。如前所说,“希”即无,释为超越不但缺乏依据,而且也解释不通。因此,这种观点也不能成立。

综上所述,如以《老子》全书的整体思想作参照和前提,第一种解释为最妥,也最符合《老子》一书的本意。所以,笔者认为,“大音希声”应理解为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也就是《老子》所推祟的道的音乐,它符合道的特征,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老子》以“大音”来排斥和其相对的“五音”,以无声之乐来排斥有声之乐,以达到取消一切有声之乐的目的。“大音希声”命题的提出对探求音乐之玄妙意境自有其重要作用,它所蕴含的追求自然、无为的思想也有助于音乐的自由发展。但它主张取消一切人为的有声之乐,并因此剥夺人民享受音乐的权利,则不利于音乐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对后世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消极影响,这又是我们不能不批判的。

前几天发了一个朋友圈,配了一张我在卖的酒的。有个朋友留言,互动几句问我收藏酒吗,我说嗯,卖了酒再收藏酒。他说又不是什么好酒干嘛收藏。我脑子里忽然就出现一个问题: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东西才是真正好的值得收藏的?

无意和朋友抬杠,而是这简短的互动让我想到这么个问题。

记得初看《小王子》的时候,对里面那句话印象很深——“真正美好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那时候只是简单的知道这句话是对的,却并没有真正理解作者是基于什么原由来说这句话。就像不懂画的人,看一幅名画,只看到表面,觉得好看,却并不懂真正的“好”是好在哪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没有真正在生活里经历足够多、思考足够多,是无法体会作者那句话所表达的东西的。

我们所经历的东西什么才是真正美好的?

如果只是就价钱而言,这个世界上有无数奇珍异宝可以被称之为“好东西”。当我们得到它们的时候,比如几千上万块的包、几千上万的衣服珠宝等,那种快乐和幸福感可能就跟温度计刚刚放进沸腾的水中一样,直接飙升到100度,但随着温度一点点下降,那个幸福值也跟着降下来,最后,归于平淡无奇,毫无新意。

所以,可能真正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并不仅仅取决于它的“价钱”。

你是否记得,曾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游,邂逅了一个平水相逢的朋友,一起游玩,一起买了一件可爱的小纪念品,可能只是一枚书签,或者只是一个声音悦耳的风铃。然后,你们各自回去自己的城市,继续生活、工作,彼此不复有交集,但是,每每看到那枚有些磨损的书签、听到那被一些灰尘装点的风铃的叮铃声,便不觉莞尔,没有刻意想起却脑海里浮现美好记忆,如此,阴雨天里也会有阳光透进。

你是否记得,你偶尔逛街看到一个陶罐,欢喜的不得了,花个小钱把它买回家,放在一角,插上美丽的干花,瞬间把你的房间点亮,生活一下了明媚起来,那是因为心情明媚了。时时看着,时时笑意盈面,干花时时换新,位置可以时时调换,总是能带来欢喜时光。

你又是否留意,那些你在意和珍惜的人,都是你对其付出了情感的人。父母儿女,那是天生带有了情感纽带的人们,你惦记他们的生活苦乐、身体健康,可以说是至亲至爱,无法接受失去他们,即便他们不能给你带来财富荣誉。知己朋友,交心交情,兴趣相投,因此除去亲人,多了一些惦念的人,多了一些想要关心的人,也多了一些关心惦念你的人,这惦念关心里的情感交流,慢慢地织造出一张温暖的网,温暖着网中的你我他/她,哪怕仅仅是他们说过的一句话,也会让你铭记不忘。

那些人事物,或许不值钱,或许不能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财富、权利、名誉、地位,但因为每当你看到他们,会触动你心的某一根弦,内心里会生出温柔的情感之声。所以他们于你是美好的,你愿意珍藏他们一生一世。

真正美好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都是用心感受的,就像小王子悉心照顾过的玫瑰,用心驯服的小狐狸;就像小狐狸面前对它来说毫无实际价值的麦田只因像小王子的头发的颜色而变得美丽,风吹麦浪的声音也变得悦耳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88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