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意义

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意义,第1张

。虽然现在还未必能够断言当今中国已形成如西方那样的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但要说当代文艺发展已呈现出愈来愈明显的后现代性,则几乎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的特性?它给我国当代文艺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怎样的认识?

比如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哲学把批判颠覆的目标直接指向了“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从西方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哲学,都无不把追求现象背后的“逻各斯”如中心、本原、普遍规律、本质意义等等,当作哲学的终极价值和最终目标,然而此类东西不过是人们的构想,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传统哲学观念设置的中心与非中心之类的二元对立,潜藏着强暴性的等级关系,而这种等级关系恰恰是需要颠覆和解构的。德里达以解构“言语中心主义”和“文本中心主义”为突破口,试图打破从俄国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的封闭性文本观念,从而为解构主义哲学与文学批评开辟了道路。利奥塔从“知识合法性的”批判反思着眼,把怀疑与解构的矛头指向了“元叙事”(或曰“大叙事”)、“元话语”、“元规定”等传统“知识的合法性”基础。在他看来,任何科学或知识形态,在其起源和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都必须使自己的游戏规则合法化,于是就制造出关于自身地位的合法化话语,这就是所谓“元叙事”或“元话语”,它保证了从古典到现代各种知识形态的合法性。而在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文化中,这种大叙事就失去了可信性,必须将其解构,从而建立新的叙事或语言游戏的规则。概言之,后现代主义普遍具有一种颠覆的冲动,普遍怀疑和解构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本质主义以及其他各种传统规范与既定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重构后现代社会及其文化的游戏规则与合法性基础。

二是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理论观念。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普遍主义和教条主义,特别强调思想的自由、平等、民主,在理论观念与方法上极力倡导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如美国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激烈反对教条主义和绝对化的方法论,认为许多所谓“元理论”、“元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他所极力倡导的是多元主义方法论,即非理性的、开放的、自由的、神话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而这种多元主义方法论的原则就是“怎么都行”。哈桑从解构性与重构性的双重维度,概括描述了后现代文化的基本特性,这些特性包括:不确定性、非规范化、碎片化、零散化、无深度性、混杂性、狂欢性、内在性等等,显示出后现代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而其中首要的特性即“不确定性”,它包含模糊性、随意性、多元性等多重含义。他认为“不确定性确乎渗透我们的行动和思想,它构成我们的世界”,由此也就带来多元性的后现代景观,事实上“多元论现在已成为后现代所表征出的躁动不安的境况”。[3](P123-125)这些后现代主义者之所以特别强调上述理论观念,目的正在于打破传统预设主义的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念,从而确立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力求对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做出合理性的解释。这一理论观念在文化艺术领域和各种学科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是多极化与多向性的思维方式。由于后现代主义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主张消解中心、颠覆权威、打破同一性,走向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因而在思维方式上,也相应的反对单一性思维,提倡多极思维或多向思维,特别是强调从反传统的视角对世界和事物进行理解把握。美国哲学家库恩提出了影响甚大的“范式”革命理论,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倡导思维方式的革命。他区分了两种不同向度的思维方式:一种是“收敛式思维”,这是传统主义或常规科学的思维向度,它遵循既成的科学原则、范式与方法;另一种是“发散式思维”,即多向性、多极化、探索式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创新发展,是以新旧范式的更替实现的,当旧的范式在发展中面临危机遭遇挑战,便会发生范式革命,形成新的范式以取代旧范式。在范式革命发生的时候,特别需要的是“发散式思维”,要求打破一切既有范式的约束和规范,坚持变革的思维向度,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实现科学范式的创新发展。实际上结构思维与解构思维也是如此,如果说结构思维的功能是收敛式、建构式的,目的在于建立中心化的、稳定的结构模式,那么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解构思维,其功能则恰恰是要破坏这种受中心支配的稳定的结构模式,从而为自由的、丰富的、多元的思维游戏创造条件。这种多极化与多向性的思维方式,在后现代文化艺术中可能显得更为突出。

四是世俗化与时尚化的价值取向。后现代主义文化作为后现代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化形态,在价值取向上也与过去的文化形态迥然不同。如果说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偏重于精英化和经典化的,表现出对终极性、永恒性精神价值的不懈追求,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化恰恰是要颠覆和消解这种传统价值观,转而认同和张扬大众化、世俗化与时尚化的价值观,从而为文化走向大众消费市场开辟道路。之所以如此,其根源也许正在于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英国社会学家鲍曼认为:“在后现代人的生活游戏中,游戏规则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因此,明智的策略是,使每个游戏变短,以至于一个明智的生活游戏需要把一切的大游戏分割成一系列简单而范围有限的游戏”。而“使游戏缩短意味着:警惕长期的承诺;拒绝坚持某种‘固定的’生活方式;不局限于一个地点,尽管目前的逗留是快乐的;不再献身于唯一的职业;不再宣誓对任何事、任何人保持一致与忠诚;不再控制未来,但也拒绝拿未来作抵押;禁止过去对目前承担压力。简言之,它意味着切断历史与现在的联系,把时间之流变成持续的现在。”[4](P104)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后现代的生活方式已然如此,即时性消费、当下性享乐、时尚化追求已成为现实的游戏规则,后现代哲学文化又有什么必要追求终极与永恒?更何况在他们的观念中,一切所谓终极与永恒价值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既然如此,后现代文化价值取向发生向世俗化与时尚化的转向,也就成为合乎逻辑的了。

二、当代文艺发展中的后现代性

从宏观的历时态角度来看,新时期以来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文艺发展的影响,可分三个阶段来看:一是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思想解放与哲学文化反思的背景下,以及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以先锋文学所代表的怀疑论、否定性的思想观念与审美倾向;二是在90年代市场经济改革的时代条件下,传统的精英化与经典化的文艺审美观念受到质疑和不同程度的解构,大众化的文化艺术开始流行,由此形成以新写实文学、“痞子”文学等所代表的消解性、平庸化的思想观念与审美倾向;三是90年代末以来,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全面扩张,带来整个文化艺术的图像化、网络化转向,文学研究与文艺批评也随之转向,形成对以往文艺审美观念的进一步解构,以及文化艺术向市场化、产业化、娱乐化和消费性的发展趋向。时至今日,虽然还不能说我国已形成多大规模的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但当代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中的后现代性无疑日益突出,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当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后现代性

从总体上看,当代文艺理论批评的后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对“中心论”和“本质主义”之类文艺理论观念的质疑与消解,由此导向对文艺本质特性的多向度探寻,乃至倡导文艺理论批评的多元主义、相对主义,文艺审美的大众化、日常生活化以及“文学性”的泛化等等。它不仅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文艺理论批评观念的转变,而且悄然影响当代文艺实践的变革发展。

通常认为,新时期初期文艺理论观念的拨乱反正,是从现代性的理性批判反思开始的。如按西方后现代学者的看法,后现代性本来是从现代性中孕育而出,并在某些情况下现代性中就包含着后现代性因素,[5](P26、P37)那么以此观之,在我国新时期初文艺理论观念的变革中,就可以说暗含了某种后现代性的解构与重构精神在内。比如当时对“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文艺为政治服务”等的反思与质疑,使长期以来以政治为内核的一元论文艺理论观念开始被打破或解构,文艺审美特性与功能愈来愈受到重视,并且在文艺实践中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显然交织着解构与建构的双重变奏:一方面,传统的以政治为中心的文艺观念不断走向弱化乃至逐步消解;另一方面,文艺审美论的观念则逐渐抬头并且不断强化,二者交互作用此消彼长。在这里,审美论既是质疑和拆解过去教条化文艺观念的利器,同时也成为新的文艺观念生长的基点。应当说此时重建起来的文艺审美观念,主要还是一种传统的精英化和经典化的审美观,更多体现了人文知识分子的理性精神与审美价值诉求。而在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兴起,文艺也向大众化转向的情况下,这种传统文艺审美观便又不可避免地遭遇来自大众消费文化的挑战与颠覆,从而发生自我分化: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人文知识分子仍然坚守自己的审美立场,对大众审美文化保持某种批判审视的态度;而另一方面,大众娱乐审美观则不可遏制地蓬勃生长起来,并迅速成为占压倒优势的文艺观念,反过来对精英化和经典化的审美观构成颠覆之势。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文艺审美精神的消解,显示出重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当然,也正是由于这种裂变与分化的不断发生,才逐渐形成后来文艺观念多元并存的基本格局。

从90年代末到新世纪,全球化浪潮空前高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全面扩张,后现代主义理论观念的影响也显著加大。如果说前一时期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受后现代主义影响还是比较零散和不那么自觉的,那么从90年代末以来,显然就转变成更为系统地自觉接受与阐发,整个理论批评界的后现代性氛围也变得更为浓厚。比如以德里达和米勒等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理论批评学说,就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其中关于“文学终结论”的问题,自从希利斯·米勒带到中国学术讲坛上以后,引起了我国文艺理论批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讨论。时至今日,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文学终结论”的观点,事实上这一理论观念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乃至成为当今文艺理论批评界一种后现代性的现实语境,只要是讨论当代文学及理论批评的发展前景,无论进行怎样的判断论析,可能都回避不了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因此可以说,这一理论命题与观念,对我们一直坚守的文学观念而言,其显在与潜在的解构性作用都是难以低估的。此外还有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等理论观念,一段时间以来也影响甚大。在解构主义看来,根本就不存在任何中心本原和确定不变的本质,只有解构一切形而上学的既定理论规范,才有可能为新的认识理解开辟新的空间与途径。这一看法为国内相当一部分理论批评家所接受并加以阐发,形成一种颇有影响的反本质主义的理论批评观念,它主张全面否定和消解文艺的本质,从它的意识形态本质、社会历史本质,直至审美本质,往往都被当作“本质主义”加以质疑和解构,最终使文艺的本质消失在没有确切所指的所谓“文学性”之中。这种反本质主义的观念,旨在破除文艺的神圣化,这一方面固然给文艺理论批评观念带来很大的解放,但另一方面却也使其陷入某种虚无主义的迷茫之中。

随之而来的“文学性”泛化、审美日常生活化及其文化研究转向的理论,则可以说进一步导向了对文学艺术边界的拆除,具有一种更为内在的解构性。“文学性”原本是形式主义文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指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根本特性,而这个特性是由语言叙述及其结构形式决定的,这实质上是一种“语言中心论”或“文本中心论”的文学观念,或者说是一种形式美学和语言美学的观念。然而随着文学朝着大众化、娱乐化方向发展,以及不断滑向边缘化,所谓“文学性”也不断泛化乃至发生自我变异,它渗透到各种学科和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文学性的“某些成分”。正是在“文学性”的这种分解、泛化与渗透中,它的本体性已自我解构而不复存在;即便是在大众化的文学发展中,所谓“文学性”也已发生极大变异,所有这些又正可以看作“文学终结论”的另一种确证。而所谓“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本是西方学者费瑟斯通等人对后现代艺术走向的一种理论描述,在他们看来,传统的艺术观念是把“审美”限定于艺术领域,使其与日常生活隔离开来,成为象牙塔里的高雅享受,而后现代条件下的艺术审美则走向日常生活,这样文学艺术就更多转变成为一种消费文化。如果说以上描述在二、三十年前还只适用于西方社会现实,对我们而言相距遥远,那么到了21世纪之交,我国的社会现实也正发生这样的变化,因而西方学者的这种理论观念近年来也为国内一些学者所认同和阐发,并进而提出文艺理论应当打破原来的学科边界,拓宽研究视野,充分关注和研究文艺审美走向日常生活的发展趋势,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尽管此类主张在理论界引起了比较激烈的争论,但这种理论观念对于当代文艺研究及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影响显然是不容忽视的。与此相关的还有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向的问题。据说这种转向在西方社会早已发生,其原因主要在于,由于电信传媒高度发达,当今的文化形态由印刷文化为主转向以图像文化为主,纯粹审美的文学艺术为即时性消费文化所取代,这就使建立在审美现代性基础上的语言论诗学及其文学研究难乎为继,由此形成向文化研究的转向。而我国近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也同样在发生此类变化,因而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也就不可能再保持其原有的封闭性与独立自足性,它必将随之发生扩张、越界与转向,即打破传统文学研究与批评的疆界,转向与文化研究的交织融合。随着这种转向,不仅原来文学研究的对象被转移并泛化,而且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本体功能与审美价值取向也进一步消解,不过对于文艺所关联着的文化特性与功能,以及文艺理论与批评中的文化维度,却由此而凸显了出来。这实际上意味着当代文论与批评走向更为开放多元的发展。

此外,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后现代特性也许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在解构主义批评观念的驱动下,走向相对主义与多元主义的批评实践。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文艺批评方法论变革,一举打破了长期以来文艺批评的僵化局面,形成文艺批评方法多元化探索的格局。到了90年代,文艺批评界对世界风行的后现代主义已经有了更多认识,解构主义及其相对主义、多元主义批评观念,也被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批评策略,用来进一步解构传统的文艺批评观念与方法。一些新派批评家极力提倡和实践相对主义批评或“第三种批评”,一方面坚决反对传统文艺批评的价值观及其意义追寻方式,不仅否定文艺批评的价值判断本身,甚至否定文艺批评具有进行价值判断的可能性与权力,认为一切公共性的批评立场,以及客观性和普遍性的价值判断都将会导致批评霸权;另一方面则极力提倡艺术的民主与平权原则,批评的包容意识与宽容精神,主张站在个体主义立场来建立自己的世界,推崇个人审美趣味及其个体主义、相对主义的真理观。这种相对主义批评的兴起与风行,也许并不仅仅是少数人的鼓吹使然,其中既有西方后现代批评观念的影响作用,同时也与90年代文艺界所弥漫的后现代主义氛围相适应。由于相对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导向是消解文艺的社会意义,中止价值判断,这就使得文艺批评必然走向平面化、印象式的现象描述与文本阐释,乃至成为批评游戏的狂欢。尤其是在大众消费文化兴起的背景下,与文艺的市场化与消费性转型相适应,当代文艺批评也更多扮演了广告推销、媒体炒作与娱乐大众的角色,它所显现的价值虚无、评判缺席与理性精神的消解,使其解构性和游戏化的后现代特性更为突出。相对于文艺理论观念的变革,要说当代文艺批评更多解构而缺少建构,应当说是一个基本事实。

总的来看,当代文艺理论批评这种变革发展,都无不交织着解构性与重构性的彼此互动,如今一元中心论的理论批评观念可以说已被彻底解构,人们对文艺本质特性的认识愈来愈趋向多元,已形成多视角、多维度进行观照、研究与批评的新格局。不过如何在一种更为宏阔的视野中,寻求思维方式的开放、批评方法的多元与文艺价值观念积极建构的有机统一,也许是当代文艺理论批评面临的新问题。

2当代文艺创作中的后现代性

当代文艺创作中的后现代性,具体表现为某些后现代性的创作风格与艺术倾向,如写作态度上对社会化写作的解构与反叛,对现实的怀疑与自我中心主义;叙述方式上解构宏大叙事,走向平面化、零散化、游戏化的叙事;价值取向上对“中心化”意识形态价值与“精英化”审美价值的消解,导向世俗化、平民化、庸常化;语言风格上的调侃、反讽、嘲弄性、鄙俗化,等等。当然,相对于理论形态而言,当代文艺创作的后现代性,可能不是一种可以确切描述的对象物,它体现在各种创作态度与风格之中,从而形成如美国学者查尔斯·纽曼在《后现代氛围》一文中所说的,是一种只能感受到的后现代艺术氛围。

当代文艺创作中后现代性的萌动,可说是从先锋文学的怀疑论倾向与解构性冲动开始。在诗歌领域,从最初北岛的一声呐喊:“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由此开启了对世界的根本性怀疑和对英雄情结的解构。到80年代中期以韩东、欧阳江河、李亚伟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歌兴起,扩展到对一切传统价值与规范,包括诗歌传统本身的怀疑与颠覆,以各种标新立异的方式彰显反叛的姿态。所谓“非非主义”诗歌,主张打破一切既有规范,对诗歌中的一切都要进行所谓“非非”处理,倡导“非崇高、非文化、非语言;超越一切:超越逻辑、超越理性、超越语法”,追求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等等。①韩东的代表作《我们的朋友》便是这种创作实践的范本,在此类诗作里,传统诗歌所追求的生动意象、丰富意蕴与崇高精神被消解了,同时诗意的语言与节奏韵律也完全被解构了,一切都还原成为非崇高、非文化、非诗化的日常絮叨。

先锋小说更是80年代中期一道独特的风景。先锋作家往往被称为“迷失的一代”,他们的创作普遍弥漫着对现实的怀疑与怨尤情绪,以及一种挥之不去的迷惘、困惑与虚无感,表现出浓重的后现代文化症候。这在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前者写新时期初一群大学生如何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中身心俱疲迷失自我,只有宿命般地对自己感叹“你别无选择”;后者同样写了一群年青人贫乏无聊的生活与精神困顿,他们谈不上人生理想,也没有生活目标,无论是他们眼中的现实世界,还是内心的生活感受,都不过是一幅无中心、无主题、无旋律的多元图景。小说在写法上也打破了叙事结构的统一性与严谨性,同样归于无情节、无中心、“无主题变奏”式的随意散漫的零碎叙述,这与小说的虚无氛围是恰相吻合的。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透露出来的浓烈的虚无感,的确弥漫着一种后现代气息。另一类先锋小说家如马原、苏童、余华、格非等,却以另一种方式即追逐叙事游戏的方式来解构传统和消解意义,他们更热衷于编织故事,叙事游戏成了小说本体,完全颠倒了小说叙述与情节意义的关系。孙甘露的《信使之函》,洪峰的《奔丧》,余华的《劫数难逃》等等,也都不约而同地以各自的方式手段进行想象性的语言叙事试验,在解构叙事传统的同时重构先锋小说特有的叙事风格。德国学者维尔士认为:“后现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对世界知觉方式的改变。世界不再是统一的,意义单一明晰的,而是破碎的,混乱的,无法认知的。因此,要表现这个世界,便不能像过去那样使用表征性手段,而只能采取无客体关联、非表征、单纯能指的话语。”[6](P15)先锋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正是这样一种特点。

先锋文学之后,最富于颠覆解构特性的莫过于以王朔为代表的“痞子化”写作。在他的笔下,一切通常被视为崇高的东西,如人生理想、道德操守等等,均在颠覆解构之列,而他的颠覆解构之策,便是以一点儿正经没有的态度进行调侃与嬉笑怒骂。他的人物多是都市“顽主”,顽劣、玩世不恭、游玩人生的主儿,他们既是传统价值观的反叛者,又是当代社会的边缘人,故意以“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无赖态度面对现实,以离经叛道、愤世嫉俗为快慰,以及时行乐、游戏人生为时尚;他们其实别无所能,面对现实也无可奈何,剩下的惟一法宝便是调侃。调侃在他那里不过是一种对待世界、生活和人生的否定性态度,由此显示出王朔典型的后现代性写作风格。后来一批少年作家如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等,所表现的那种冷漠的调侃与玩世不恭,与王朔小说如出一辙,可见其在这一代人中所发生的影响。

新写实主义小说崇尚所谓“零度写作”、“还原生活”、中止判断、拆除深度模式、消解中心意义等等,从而走向边缘化叙事。从池莉的《烦恼人生》、《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塔铺》、《新兵连》,叶兆言的《艳歌》等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中心化、典型化结构叙事模式,还是现代主义小说的意象化、象征性结构叙事模式,都已被解构得没有了踪影;现实主义小说的典型化生活与人物,以及现代主义小说的意念化生活与人物,也早已转换成为对平民化日常生活的叙写。在小说絮絮叨叨婆婆妈妈拉家常式的叙述中,艺术真实被颠覆“还原”为日常生活真实,生活的意义被消解“还原”为流水帐般零散而琐碎的叙事,人物的主体性被抽空“还原”为庸常化的现实存在。小说结构叙述上的平面化、零散化和琐碎化,折射出来的是价值取向上的世俗化与粗鄙化,这正可以看作是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后现代特性。

90年代另一个世俗化与粗鄙化写作的典型文本便是贾平凹的《废都》,由此而形成的“废都现象”,在整个文化语境中都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平心而论,作家的本意也许在于通过对“废都”的描写寄寓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反思批判,同时通过展示庄之蝶等文化名人的欲海沉沦和灵魂挣扎,来批判反思当今文化人的人性堕落与精神虚无,从而探寻自我救赎之路。然而小说通过人物情节描写所展示的,除了人物的堕落行状和破碎灵魂,及其所寓示的人文精神价值的轰毁与虚无,并不能让人看到什么具有建构性意义的精神价值。加上小说用自然化、粗鄙化的所谓“自我作践”式的写法,大写庄之蝶与几个女人之间的性纠葛与性游戏,更是把仅有的一点“形而上”意念淹没消解殆尽,剩下的除了精神虚无,就只有情欲的放纵了。此例既开,便很快蔓延成风,到了后来的女性写作、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之类,那就根本没有什么“形而上”可言了,“形而下”的感性化、欲望化写作成为一种新的后现代时尚,它对人文精神价值构成更为直接的销蚀。

在某些历史题材的写作中,这种后现代性更为明显,具体表现为在边缘化的历史叙事中消解历史理性。其中又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新历史主义”观念的影响下,颠覆“历史决定论”,标举所谓“新历史”写作或“边缘化”写作策略,热衷于写情节的偶然性和事件的突发性,人物的欲望野心与偶然性行为所造成的矛盾冲突及历史转折,所展现的是历史的无规律和扑朔迷离,以及命运的变幻无常。另一种情况则是“戏说”历史,也就是借历史来游戏娱乐搞笑。此类创作往往在历史的漂流物中打捞出某些碎片泡沫,如各种宫闱秘事或野史趣闻,进行拼贴与演义,作品中真实的历史背景被抹去了,严酷的现实苦难被淡化了,各种矛盾斗争也都游戏化了,其中有意或无意传达出来的历史观念就是:不必拿历史当真,它既非悲剧,也非喜剧,而只是一场闹剧或游戏。它一方面将历史转化成为演绎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绝好文本,另一方面则导致对历史理性的根本消解。与此类似的是某些所谓文学经典改编,其基本价值取向也在于游戏化,从而导致对原作严肃意义的消解。如红色经典作品《沙家浜》被改编为小说,其故事主线就变成了一个女人(阿庆嫂)与三个男人(阿庆、胡传魁、郭建光)之间不明不白的情感角逐。有些评论极力为此类作品开掘阐释所谓消解阶级性而还原“人性”的意义,然而实质上仍难掩其“媚俗”的本来面目。

其实这一切所谓游戏化与媚俗,都不过是消费主义时代的一种商业化策略,也是后现代文化的一种普遍风格。在如今所谓“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时代,这种后现代文化风格几乎无处不在,如当代影视创作中对世俗生活与情感欲望不厌其烦的展现,以及追求画面、色彩、音响对受众的强烈感官冲击力,造成对真实生活样态及其人性意义的遮蔽,所换来的是生存压力与内在紧张的某种释放;某些当代诗人故意追求诗歌的“口水化”、“垃圾化”与粗鄙化,导致对诗歌精神的自我消解;至于当今已普遍流行的个人化、私密化写作,尽管屡被人们指斥为粗鄙媚俗、情感异化和精神价值低迷,然而却仍大有市场。这一切既表明了文化消费市场对文艺生产的巨大吸引力,同时也意味着后现代文化风习的广泛影响。时至今日,姑且不论当代文艺创作中的后现代主义潮流是否已然形成,但至少如纽曼所说的那样一种后现代的文化氛围与风格,可以说是已经普遍存在了。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令人苦笑不已的笑话:有一对父子,到集市上买了一头毛驴。回来的路上,父亲心疼儿子脚力嫩,就让儿子骑上了驴。有人看见后说:这小子真不懂事,年纪轻轻的自己骑驴,让他爹地下走。儿子听说后赶紧下来把父亲让上驴背,又有人看见后说:这个当爹的太不象话,自己骑驴让孩子步行。父子俩只好都地下走,有人看到后讥笑:这爷俩傻蛋一对,闲着牲口自己费力走。父亲一急,自己骑上驴又把儿子拉上去揽着一块往回走。不料一个人鄙夷地喊,这父子俩太不是东西了,一点也不知道心疼自家的牲口,下辈子真该让你们转生成驴!弄得这爷儿俩无所适从,气恼至极。干脆把驴腿四马攒蹄一捆,找根棍子抬着驴回家了……这回可好,再碰见的人都用惊诧的目光看,还个个撇着嘴说:这户人家肯定祖祖辈辈魂不全,要不然就是遗传性的神经病!

“大风刮倒梧桐树,自有他人论短长”。对任何事态,都不乏评头论足者。且人云亦云,各说其理。正所谓“一人难称百人心”。看来,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主见,该怎么做就自管去做。自己耳朵根子千万可别太软了,稍微一软,就不知道到底该迈哪条腿了。

读莫扎特与忆乡村(有删节)

耿 翔

大地上的事情,只有大地知道。

当我还在北方的一个小村子里,跟着年迈的父母,像蚕儿结茧一样,完成将被土地封闭的童年时,一种内心的躁动,使我对来自土地的每一种声音,都十分敏感,都想通过声音的翅膀,飞抵一片比麦田,更令人动情的地方。

莫扎特,我不知道在你生活的大地上,声音的翅膀,最初是怎样飞翔的?当你用耳朵,听见花的骨朵,轻轻地颤动出季节的消息时,你的内心,是否被音乐的潮水浸湿了?那时,站在维也纳郊外的山坡上,你是否做着这样的遐想:大地的内心,也是五颜六色的。要不,这些永远被踩在脚下的泥土,怎会生出这样美好的花朵?正是土地,给了你这样的遐想,正是这样的遐想,塑造了你的童年。由此,世界和我,在百年孤独之后的今天,还能通过你的音乐,排遣内心的寂寞,从而在一种不受时空约束的层面上,让精神获得神的愉悦。

大地呵,为了富人,也为了穷人,就这样精美的安排着大地上的事情。

现在,坐在把泥土隔在水泥和钢筋之外的长安城里,我想着远在百里的一块大地。尽管我的脚步,对于它已经很陌生了,但它关于泥土的神话,将永远在我的心田里疯长。

其实,我在穿过所有麦田的时候,都是从屋后的园子里开始的。

那是母亲种着黄花、韭菜、茄子和豆角的园子。

我甚至相信,不仅园子里各种开得热烈的菜花,是母亲种出来的,就是那些在各种花间,飞得热烈的蝴蝶,也是母亲种出来的。我最爱看母亲在园子里摘菜,因为那时,就有许多蝴蝶,落在母亲的脊背、肩膀和头发上,也在采摘着什么。每每陷入这样的画面里,我发现母亲的身上,就集合了乡村里的所有声音。如果把它们用乐谱记下来,且由竹制的笛子演奏出来,就是对乡村精神最经典的歌颂。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也没有把浮现在母亲身上的音乐读出来,让它成为我出生的大地上最惊心动魄的事情。但我坚信,莫扎特的全部音乐,都是从母亲身上对大地上的事情,一种最天才的阅读。可以这样想象,当父亲领着他和姐姐,在欧洲大地上为音乐奔走的时候,他的母亲,永远像一位集合着大地上的声音,时刻出现在他想象里的音乐之神,护佑着他,为了后来的我们能听到他天才的音乐,而从大地上的事情里汲取声音的力量。

面对莫扎特,我不能不平静下来,回到母亲没有走出的那片乡土上去。

在那里,我的所有记忆,都与声音有关。在母亲弯腰劳作的园子里,我听过蝴蝶的颤翅声;在母亲祈雨背水的后沟里,我听过老狼的凄哭声;在母亲挖药走过的土城里,我听过野兔的打洞声;在母亲洗衣的涝池里,我听过土蛙的鸣叫声。其实,我能长成一位诗人,用像青铜一样的汉字,写我日出日落中的村子,写我晴天雨天中的乡亲,是因为每天清晨,我第一眼看见的世界,都是在窗户自然成型的画框里,母亲梳着她的长发。随着木质的梳子由上至下的滑落,我听见阳光在她的长发里,发出光亮的声音。

我不知道这就是音乐。但我对这个画面的欣赏,一直持续到我离开故乡。

案例赏析

阅读一篇文章,就像认识一位朋友,要通过数次交流、多方接触,才可能逐渐透过外表,听懂他内心的声音,读出他潜在的光华——如果他有的话。然后再决定是与他相交相知,还是点头而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读文章又比交朋友要简单。因为人是善变的,这一刻说的想的,下一刻可能就变了。而文章一旦创作出来,发表之后,就是相对固定的,不再是完全属于作者的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眼光,阐述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一切从“头”开始,读文章当然也要从题目开始。《读莫扎特与忆乡村》已经很明确地点出了所写的主体内容:和阅读莫扎特的音乐有关,和回忆养育自己的乡村有关。

初读文章,有几个生动的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儿时的作者在野外麦田里极目远眺,年幼的莫扎特在郊外山坡上冥思遐想,美丽的母亲在屋后菜园里摘菜劳作,身上落满了蝴蝶。还有一些动听的声音萦绕耳旁:有蝴蝶的颤翅声,有老狼的凄哭声,有野兔的打洞声,还有母亲梳理长发的光亮的声音。

读出这些,只能说我们把散落在文中的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找到了,那该怎样把它们串联起来呢?

我们可以想象着让自己的思绪从眼前的文章飘散开去,一直飘到长安城内的一间小书房里,落下来,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耿翔的中年男子,叼着烟斗,眯着眼睛,坐在藤椅上,静静地聆听着音箱里传来的一首莫扎特的奏鸣曲。看他出神的样子,应该是从这天籁一般的乐声中联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吧!

也许是想到了儿时在乡村聆听过的真正的天籁吧,那麦场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柳树上高亢嘹亮的“知了”声,后园里抑扬顿挫的蛐蛐声,田埂间窸窸窣窣的虫子爬行声……

也许正是这些声音使他从繁杂忙乱、重复琐碎的农活中抬起头来,意识到应该用心地体会这大地上的美丽。而周围的人包括他的母亲,却无暇顾及这一切,低着头一心忙着手里的活计。那日见伛偻的腰身,愈发黢黑粗糙的皮肤,都是全心全意服侍这片大地的印记。只有这样的忠诚,大地才会赐予他们活下去所必需的粮食。他们意识不到也从不敢想要离开这片养育而又束缚了自己的土地。

而他却望着远处暗暗地想,这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之外,应该有更美丽的一片天地吧。

也许正是这来自“内心的躁动”和对远方的向往,驱使他乘着“声音的翅膀”飞到了“一片比麦田,更令人动情的地方”。

在人到中年的时候,他已经听过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读过了各种各样的画卷,却再也听不到那天然的、原始的大地内部的声音,再也看不见小时“每天清晨”“第一眼看见的”“在窗户自然成型的画框里,母亲梳着她的长发”的情景。

他之所以对莫扎特的曲子一见钟情,再读倾心,就是因为从中他听到了大地内心的声音,看到了失落已久的美景。

在听曲子的时候,他经常这样想,莫扎特应该和“我”有同样的体验、同样的向往吧?他应该也曾经“站在维也纳郊外的山坡上”,和“我”有相同的遐想:大地的内心,也应该是五颜六色的吧,要不然,这些只能永远被踩在脚底下的泥土,怎会生出这样美丽的花朵,散发出这样的芳香?他对大地上声音的敏感也应该和“我”一样,他也会深深地沉浸在那小溪潺潺的流水声里,密林中松鼠的嬉闹声里,不远处教堂悠扬的钟声里,乡间小路上的有节奏的马蹄声里吧?

不同的是,“我”为了追求更多的“美丽”,离开了母亲,离开了故乡,来到了一个花枝招展、富丽堂皇却没有“美丽”的地方。而莫扎特却对大地的内心作了“最天才的阅读”,在母亲的“护佑”下,与父亲、姐姐奔走在欧洲大地上,用音乐向世人诉说着大地容颜的美丽、灵魂的沧桑。

他也许有些后悔自己离开了母亲和故乡,可转念一想,如果自己当初不选择离开,现在又怎能真正认识到母亲的伟大、麦田的美丽?又怎能做到对田园发自内心的欣赏?他决定把这些都写下来,把对母亲的怀念,对家园的向往,对莫扎特的感激,对美丽深层次的领悟,都记录在纸上。

应该从哪儿写起呢?他沉吟了半晌,想到了屋后的菜园子,母亲在那里因地制宜地种了些瓜果蔬菜。记得母亲在园子里摘菜的情景,“有许多蝴蝶,落在母亲的脊背、肩膀和头发上,也在采摘着什么”。当时只觉得蝴蝶飞得好看,母亲在花和蝴蝶的掩映下也很好看,而现在想来,正是母亲摘菜的情景给了我最初的美丽的震撼,也意识到,只有像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在田地里耕耘劳作,才是对大地所作的最忠诚的崇拜,才算是真正读懂了大地的内心。

母亲没有走出那片乡土,但她不是一直生活在大地的内心深处吗?

他在莫扎特天籁般的钢琴奏鸣曲中,拿起了笔,极为平静地走进了那片“美丽的乡愁”。

现在我们把刚才飘散出去的思绪拉回来,再读文章,咦,这不就是我们刚才深入作者的内心所体会到的一切吗?

要读懂作品,最好的途径就是深入作者的内心。那么怎样才能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情绪,最直接、最单纯地融进别人的世界呢?请允许我引用宗白华先生的一段话来阐述这一点并结束这一次的阅读: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原文阅读

山中避雨

丰子恺

前天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烛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 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向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音阶摸得不大准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正。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935年秋日作

案例赏析

《山中避雨》是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佳作,闪烁着多种美的光彩。从不同的角度阅读,会体验到不同的美。

体验情感: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

我们可以先整体感知一下文章,梳理其行文的脉络。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均起伏有致,本文亦不例外。本文情节简单,没有什么波澜,“不平”主要体现在“我”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上。

“我”初时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是“一伏”,情绪有些低落。但“我”毕竟是高雅之士,很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让“我”“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这是“一起”。“我”因体味到了这境界的好处,情绪开始回转。为了安慰两个因游山不成而“怨天尤人”的女孩,“我”借了茶博士的胡琴拉奏。两个女孩很“欢喜”,和了琴声歌唱,“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甚至“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而“我”也尝到了有生以来没有尝过的“音乐的趣味”。这又是“一起”,文章的情感至此达到了高潮。但“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我”要离开了。村里的青年们和我“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感情又趋伤感。这又是“一伏”。

初读文章,可以感受到文章在“伏—起—起—伏”的情感跌宕中缓缓地向前推进着。

体验内涵:水到渠成的意蕴抒发

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再对文章进行分解阅读。看文章的每个段落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包含着哪些深刻的思想意蕴,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组成本文的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叙事—抒情—悟理。

1.先由事及情。

文章先叙述“我”同两个女孩(作者的两个女儿)到西湖山中游玩之事,这本是件乐事。可是“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避雨,游山不成,从而有了“扫兴”之情。可“山中阻雨”之事却意外地让我感受到了“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让“我”有了“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的感兴。为了安慰两个女孩,“我”借了胡琴拉奏,女孩们和三家村的青年们一起和着歌唱之事,又让我感到了“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最后,三家村的青年们送“我”上车、和“我”惜别之事,还让“我”有了依依难舍的淡淡忧伤。如此,情随事显,丝丝入扣。

2.后由情化理。

文章由事及情,读罢使人如沐春风。但作者并未到此戛然而止,而是又由情化理,开始回味:山中的“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只有像“我”这样的文人、画家,也即“雅人”才能欣赏,这是“独乐”,曲高必和寡。而拉琴歌唱得到的乐趣是雅俗共赏之乐,是“与民同乐”。“独乐”“与民同乐”,孰乐?答案显而易见 。作者继而深思:胡琴这种乐器便宜、普及,“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文章最后,作者通过感受与三家村青年的依依惜别之情,更是体味到了“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的“乐以教和”的深刻道理。至此可见,作品不是专为述写生活细节而写,也不是为普通的体验而感,而是有着深刻、宏大的内涵。由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推及这样深重的人生与历史思考也许并不是作者刻意追求的,但却是原文所到达的效果,有水到渠成之感。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没有对世事人生的忧叹与哀伤,只有一个文学家、一个画家、一个音乐家对生活对世界的唯美追求。

掩卷沉思,因了文章的启示,我们的思绪也不再只停留于文章本身。“乐以教和”的道理,我们在今天不同样有着现实的需要吗?

体验语言: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运用

三读此文,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品味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

全文使用纯粹的口语,简洁明了,没有任何修饰,称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这并不妨碍其动人的魅力,原因何在?仔细品味发现,本文的语言平易朴实不假,但并不平淡无味,而是于平易中写出了神采气韵。

比如对文中人物的刻画。他写自己的言行:一句“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正面带微笑客气地向茶店主人提着请求;一句“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让我们又感受到了作者的真实与幽默。他写女儿们的言行:“你会拉的?你会拉的?”两个相同的问句又让我们看到了两张大睁着眼睛又惊又喜的面孔。寥寥数语,鲜明的人物形象便呼之欲出。另外,他写阿庆,写裁缝司务大汉,写三家村的青年,均有此效。

品味这样的语言,让我们对何谓生动传神的语言有了深刻的体验。

此文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阅读,比如写作的手法等,不同的角度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收获。

三国,司马懿使郑文至蜀营诈降,假说司马懿用人不公:郑文艺出秦朗上,而司马懿反使秦朗为先锋,因此愤恨来降。言犹未毕,秦朗来挑战。诸葛亮使郑文出战,暗随其后。只一合,郑文即斩秦朗于马下。诸葛亮乃知其诈,回营时言司马懿营中有几个秦朗,郑文语塞。诸葛亮大怒,欲斩之。郑文以直告。诸葛亮命郑文修书诱司马懿劫寨。司马懿得书,审为郑文之亲笔,欣然欲往。其子司马昭精细,劝父勿出,先使秦朗往探虚实,果中计。魏兵大败,秦朗死于乱军之中。

有一种久违的体验叫感动,有一种醉人的滋味叫感动,感动无法预定,也无法奢求,它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轻轻触动心灵,铭记于心

人的一生有很多次感动,并在不断感动之中,不要怀疑,因为感动是真真切切的情感流露,尽管世俗的东西已经让身边的事物变得模糊不清,尽管这样的感动变得越来越少,然而我们的生命需要感动,感动如夜空的繁星闪闪发光,照亮整个世界

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要学会感动,让感动温暖我们的心灵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暖风;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学会感动,我们的内心变得纯洁而又明亮,安静而又平和让我们与感动同行吧!

真情相伴心共度,点点滴滴人生路只要有心就会发现世间的美学会感动,美就会洋溢你的生活

感动,就像一双手,无时无刻不在拨动我的心弦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次感动,并在不断的感动之中,不要怀疑,因为我们并不是故作伤感,而是真真切切的情感流露

有一种久违的体验叫感动,有一种醉人的滋味叫感动感动,无法预定也无法奢求,它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悄悄触动你的心灵

感动,无处不在感动,无时不有,让我们的心为这些细小的生命而感动;让我们的感动在心中沉淀,让感动在沉淀中升华;让升华的感动再去储存感动!

关于感动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有一种久违的体验叫感动,有一种醉人的滋味叫感动。感动,无法预定也无法奢求,它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悄悄触动你的心灵。就是这轻轻的一触,让多少英雄落泪,让多少浪子回头;就是这轻轻的一触,才演绎出人世间如此之多的悲欢离合,铭心刻骨。

关于感动的作文的好的开头和结尾!!

有一种久违的体验叫感动,有一种醉人的滋味叫感动。感动,无法预定也无法奢求,它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悄悄触动你的心灵。就是这轻轻的一触,让多少英雄落泪,让多少浪子回头;就是这轻轻的一触,才演绎出人世间如此之多的悲欢离合,铭心刻骨。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次感动,并在不断的感动之中,不要怀疑,因为我们并不是故作伤感,而是真真切切的情感流露,尽管世俗的东西已经让身边的事物变的模糊不清,尽管这样的感动变的越来越少。然而我们的生命需要象感动这样的东西如夜空中的繁星闪闪发光,照亮这个世界。所以我们需要……

难忘的作文好开头结尾

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一年又一年,时间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细细回想起来,终有那么一个难忘的瞬间铭记在脑海里

如果说幸福的人生是拥有精彩的回忆,那么我想我的人生应该是幸福的因为这难忘的一瞬,早就成了我记忆里永不磨灭的痕迹

在记忆长河中,难忘的事情犹如漫天繁星,数不胜数但最亮的那一颗,我依旧铭记在心,难以忘却那难忘的瞬间!(开头)

这件事虽已过去多年,可一直在我脑边回荡(结尾)

难忘的瞬间结尾(一)

瞬间不接受平淡,只接受精彩。有了启程,才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目标,才有了努力拼搏的过程;有了过程,才能尝到成功那一瞬间的甘甜。奋斗后获取的成功的瞬间,是令人永生难忘的!

难忘的瞬间结尾(二)

从这一瞬间我感到了许多,从这一瞬间我知道了许多,从这一瞬间我也改变了许多!

难忘的瞬间结尾(三)

那一瞬间是世上最美的一瞬间,它不会随风逝去,那一瞬间是值得回忆的一瞬间,他不会让时光抹去。那一瞬间……

难忘的瞬间结尾(四)

美——不需任何装饰,不需别具匠心的雕琢,只要你将心停泊在彩云升起的港湾,偷偷地把那美丽的瞬间刻在你的心间就足够了。

难忘的瞬间结尾(五)

或许明年它们早已不在,或许它们将不会再飞到这棵树上,但不管怎样,这儿的人们却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的瞬间。

难忘的瞬间结尾(六)

一张张小小的照片,记录了一个个难忘的瞬间,一个个难忘的瞬间,是用爱组成的。像这种难忘的一瞬间,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都相互关爱,每一个瞬间都会变得更美好,更难忘。

难忘的瞬间结尾(七)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生活应像一曲悠扬委婉的乐章,一道无比绚烂的彩虹,而永恒的一瞬间,如乐章中的旋律,彩虹中的颜色,把我们的生活慢慢组装起来。

关于那一次,我真感动的作文开头结尾

v红梅的笑傲冰雪,让我感动;百花的争相斗艳让我感动;鸟儿的婉转悠扬也让我感动。

然而,更让我感动的,是这样朴素而又深沉的父爱。

那是上个礼拜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视,正在放阿庆讲故事,这次讲的是儿子的真面目,正当我准备调掉的时候,好奇心促使我看下去。

里面讲了一个心酸的故事,一个瘸腿的老汉,以修自行车为生,还要抚养自己的儿子,因为孩子的母亲很早就撒手西去,这个老汉就又当爹又当妈,辛辛苦苦,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子,我本以为那个儿子在父亲的爱的阳光下,一定会好好地待父亲,哪知,儿子嫌家里穷,看不起自己的爸爸,离家出走,还说老汉不配做自己的爸爸。我看完了以后很气愤,虽说家里穷,可毕竟爸爸是生你养你的啊。在你受委屈的时候,是谁一直在安慰你的;在你遇到挫折时,是谁一直在鼓励你,而现在,你大了,有权力照顾父亲,你认为家里穷,你可以自己走向工作岗位去挣钱!

出走之后,爱子心切的老汉找回了儿子,可儿子死活都不回去,老汉无可奈何,只好骗他说家里有两根金条,价值100万,回去吧。儿子信以为真,对老汉好的不得了,买来菜,酒,请自己的爸爸吃饭,老汉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大了,应该找份工作了。儿子在那一个劲地点头。这时,老汉脸上露出了欣慰地微笑,我哭笑不得,老汉啊老汉,你不知道你儿子看中的是你的钱,不是你们父子之间的情谊啊!

回来后的儿子并没有去找工作,而是每天想方设法的怎样骗老汉的钱,深信儿子已经改过自新的老汉给了儿子两万五,儿子挥霍无度,很快就用完了。他不知道这两万五是老汉修了多少部自行车挣来的,向多少人低声下气地借来的啊!有一天,儿子的谎言被拆穿了,老汉去找儿子要回那一笔钱,儿子却给了老汉一个令他震惊的答案“我告诉你,我一点都不想回来,要不是你有那笔钱,我才不会回来,你不配做我的爸爸,你还骗我,现在好了吧,钱没了,活该,现在我们分道扬镳,你再也不是我的爸爸,再--见!”说着,还把老汉推在地上。这种现象似乎和高老头有点相似,但是结果却不同。相比之下,老汉似乎比高老头更幸运,事情出现了转机。

正当老汉瘫坐在地上发呆时,突然听见了远处传来了儿子的声音,原来,儿子在之前欠了一大笔钱,现在那些人,在殴打儿子,老汉连忙拄着拐杖一下子扑在儿子身上,让拳头落在自己身上,我惊呆了,我不知道老汉这么做是为什么,也许是爱吧,老汉认为他还是自己的儿子,这时儿子也被打动了,喊道:“你们干吗打我爸爸,打我啊,你们住手啊!"他似乎也忘了他之前说过的话。

相信结果大家也能猜出来了,儿子以后一定会对父亲很好很好。

我想,人间至爱也不过如此吧,这位父亲用爱和行动感动了儿子。爱的力量总是深不可测,它能令冰雪融化,令不可思议的事变得有可能,令攻不可破的城门变得脆弱。人们常说,母爱如山,父爱如水,有山有水便是世外桃源,那在爱的浇灌下成长一定无比幸福了。

这次的节目令我感慨万分,在父亲替儿子挨打的那一幕我真的很感动,很感动

我身边的感动作文,开头和结尾

翻书的时候,一片银杏叶悄然滑落。

我弯腰,拾起,惊觉这是初中毕业时同桌送给我的,背面上写着“珍重,朋友!”不记得当时是否有种想哭的冲动,只是现在,枯黄的叶片上早已是滴滴泪痕。想起,这世上还有一种心情叫感动。

很长一段时间,我似乎已经忘了感动的滋味,是我心已冷漠,还是我的心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充斥得没有了空间?

曾有朋友写给我这样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会擦肩而过,不是因为无缘,而是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两个字——感动。”的确,我们的心因此不再敏感,我们不再用心收藏起身边的一丝一毫感动,只有当我们错过它,再回首时,才发现原来我们真的失去了很多。

总有人抱怨这世上可感动的事情越来越少。可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就会发现,其实感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读书累了,父母为我们削个苹果,是感动;口渴了,朋友帮你打回一杯水,是感动;沮丧时,得到一句宽慰的话,是感动;高兴时,有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是感动;平凡的日子,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哪怕只是一片花瓣,一片树叶,也是感动……

人啊,每天被多少平凡的事情感动着!或许,有时正是由于它们的平凡才让我们视而不见。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让庸碌蒙住我们的眼睛而无法感受感动的滋味呢?

感动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对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说出感动究竟是什么。因为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

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这个世上已无感动的足迹的时候,那它也就随之成了一个冰封的天地。冷酷,亦无情。

朋友,请把心从泥淖中 吧!请腾出一点小小的空间来承载这足以让我们回味一生的感动吧!

解剖:本文有两点值得学习,一是取材生活,虽然零碎,但以“感动”之线串之,虽散而整。再一个是语言表达热情洋溢,特别是文末,一组比喻、排比,不仅使得“感动”这个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起来了,而且也把感情抒发推想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关于感动的作文开头和结尾

感动无处不在。我们为春天小草萌生的新芽而感动,为它那顽强的生命力而感动;我们为夏天荷花的绽放而感动,为它那纯洁的心灵而感动;我们为父母那一缕苍老的白发而感动,为他们对我们所做的一切而感动。

一个阴雨连绵的早晨,也会使我的心情像窗户外那样烦闷。也许是到了青春期吧,我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人也越来越叛逆。这几天,经常与父母发生口角,有时仅仅为了一点小事。

昨晚,被学习压迫了五天的我迫不及待地来到电脑前,想要放松自己的心情。没玩多久,妈妈就进来了:“去,把作业写了。”“等下再写吧,我先玩好。”“你现在什么话都不听我的了?我知道你长大了,你有你的自由,可应该把学习先搞好啊!你去不去?不去,我把电脑关了。”

于是,我只好关了电脑,来到书桌前,无精打采地开始写作业。“你看看,这里、那里,怎么都错了?”“不小心的。”我淡淡地回答了一句。“不小心?重做!再加量。”

遏制不住情绪的我终于爆发了:“作业!作业,怎么只有作业?!”于是,又是一场“战争”。

晚上,夜深了,我轻轻推开房门,走到父母床前,不忍心打扰熟睡的他们,定睛看,看到几缕苍老的白发。虽然父母早就提起过他们的白发,但现在对我来说触动最深。生病时的细心照料,失败时的真心鼓励,骄傲时的谆谆教导……还有很多很多的场景从我眼前闪过,凝聚在那一缕缕白发上。此时的我后悔了,后悔自己的叛逆,后悔自己的不体谅,后悔与父母的争吵。

回到房间,静坐桌前,我在思考,是什么让我感动,从而感觉自己突然有了成长。脑海中突然跳出了一个词——家!正是家这个流淌着浓浓爱意的地方,让我感动,让我顿悟,让我成长,更让我体会到了幸福!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秋意略浓,当生命之光抽走树叶的最后一丝灵魂时。它无悔,无悔于这一载短暂的旅途——它虚弱地向下飘去——这是一场葬礼,亦是临行的感恩。——题记

已步入深秋,天气微凉,清晨,草叶上还残存着几点零星的露珠。那些渴望温暖与美丽的生命早已迁走,即使是长居于此的动物们也备足了粮食,为一个漫长的春暖花开的梦作准备——河畔静静的,只有河水泛着涟漪的呢喃。

我凝视着河岸的那棵树,那棵书写着沧桑的树,一刹那,我竟觉得时间已将它遗忘。

远征于此的风悄悄地掠过,几片泛黄的暮叶飘落,它们无声地舞蹈着——旋转跳跃。不知是否有人观察过,每一片叶子飘落的时候总会上下舞动,就好似它矛盾的心一般。它对这个大千世界持以深深的不舍。它决定了,缓缓向树根投去,毫无挂念。一片叶子从脱落至落地只需要7秒钟的时间。

它亲切地吻着树根,吻着它的母亲——养育它的母亲。

阳光射在它周边的沙土上,激起几抹尘埃,想为它进行一次简简单单的葬礼。“叶落终归根”这话想必是不错的。在它无悔落地的一瞬间,我感动了。

那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使我感动。叶亦如此,那我们人呢?平日里有多少人曾有惠于我们,我们感觉到了吗?即使有所察觉,我们去加以行动了吗?

在生命走到了尽头时,落叶选择了用自己的身躯为生它养它的根系提供营养,为来年暖阳中的新生命做出贡献。它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却是有价值的。

那个落叶报根的场景久久在我的脑海里徘徊不去,那个令人感动的瞬间。

叶长叶落只是沿着大自然规定的轨道行事罢了,也学有的人会这么想——但是,造物者不会没有理由地造一样东西。在某个方面,我们是否不如落叶了呢?

{头}

当雨水滴在我的肩膀,这一刻,他的脸又反复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他,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他平凡在对幸福生活极力的追求;他又不平凡在与众不同的心灵:当跌倒时,他会义无反顾地站起来;当看别人难过时,他会比别人更难受;当我自卑时,他会陪到我身边。

{尾}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永远为他人着想的人。在他的字典中,从来就没有过退缩这个词。

我自己写的,多多光照!!!

{头}

日子从身边悄悄溜走,不经意间我们都长大了。闭上眼睛,回首往事,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匆匆浮现在我眼前,又似乎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以至于当我睁开眼睛时竟找不到半点痕迹。童年的事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数也数不清。有的让人乐呵呵,有的让人翘嘴巴,有的让人“哇哇”哭,有的让人在我的脑海中,有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傻事,我一直都没有忘记。

{尾}时间如梭,一眨眼,五年过去了。五年中有多少辛酸,苦辣和喜悦,成功。都入过眼云烟,消失在记忆的最深处赞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写感动的作文开头结尾 微感动作文的开头结尾

课程收获总结

杨磊:

1这次课程系统提升了自己的EI,认识到自己的EI哪些可以需要改善,更是认识到在运用中需要的改善。2课程呈现非常丰富,故事不断,影片不断,墙面知识不断呈现,利用了视觉化的学习形式,非常好理解课程内容。3课程性价比太高,讲师讲的内容丰富,完善,还有课程课件、工具提供,太赞了,继续为EI课程打call!

阿庆:

课后感言:通过两天的学习,我们一起了解了情绪智能课程的六大模块,听了故事、做了分享、尝了美食、领了奖品,收获多多。从开始的疑惑期待到课上的兴奋激动,到现在的感恩祝福,始终意难平!这门课程对我可能会产生深远影响,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情绪智能、继而影响他人,甚至可以转化为商业课程,心中不禁暗自得意。行胜于言,后续日子里,我会积极参与转化,力争把知识变为行为、把行为变成习惯、把习惯变为性格![强]再次感谢各位老师与同学![抱拳][抱拳][抱拳]

俞亮:

1、情感智能的体系和六大模块太了不起了,消化需要时间,苏州会尽快组织复盘。(毕竟营长也在苏州)

2、王玉老师的授课功底和呈现技巧太了不起了,王玉老师是我见过的女性讲师中演技最好的,没有之一。

3、一个经典故事扣住1-3个知识点,这样的感觉很好,体系与模块满足了C,故事与演绎满足了I。

4、情感智能的包班福利太大了,开放的课程资料、优惠的道具价格、持续一年的陪伴时光。

5、感恩@李海峰DISC双证班 搭建平台,感恩@王玉广州F47 倾情授课,感恩@张毅 EI班主任 辛苦筹备,感恩场地方,感恩一同在光与爱中成长的小伙伴们,特别是我们风花雪月小组的同桌。

我们,下一个包班见!下三个包班见!

朱丽珍:

个人感悟: 1,王玉博士的呈现能力,激情,魄力,幽默,赛过金星Show 2,通过学习,帮我在情感智能的转化上找到了突破口。深入浅出的概括,案例观点环环相扣,探秘了情商领导力的精髓。3,引导技术运用,场域的能量,完美,恰到好处。4,课堂上学员老师传递的光与爱,李墨的智慧,罗罗的精灵,任博的温暖,阿峰的机器帅哥 5,感谢海峰,张毅老师和DISC伙伴带给我们一场温馨的盛宴,祝愿未来更美好!

艾金凤:

三点感悟:

1王玉老师全情演绎,高度的专业与敬业,从讲师到课程,都值得学习[强]

2任博老师,张毅老师对知识的敬畏以及严谨;总书记以及各馆长与DlSC深情[强]

3全体DlSCer学员的认真以及温暖,真的感受到大家庭![强]

祝DlSC三周年快乐!

祝三千DlSCer,星光闪耀!

陶晶晶:

王玉博士说,成功是由20%的智商与80%的情商构成的。在现代社会,情商对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情商是一种鉴别性的竞争力。

领导力不是支配和控制,而是说服人们向共同目标努力的艺术。

而作为领导者,80%的时间和精力要走出办公室激励员工做正确的事,而非关上办公室的门做office tiger

二、情商为什么越来越受重视?

与过去相比,协同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

“人们总是要协同工作,而对于知识化的工作,“团队而不是个人成为工作的单元”。这也说明情绪智力(即有助于人们协调一致的技能)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将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三、工作中出色的人和普通员工区别在哪里?

“在智商的标准测试和性格测试,明星工程师和普通工程师的能力没有显著的差异”。“明星工程师工作顺利的原因在于,他们花时间与关键人物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关键人物在临时性特设团队中能为解决问题或处理危机提供关键的服务。

而我们需要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认知和管理的四个纬度对情绪和行为下目标意图进行挖掘和合理使用。情绪孰好孰坏,情商孰高孰低,就让你的outcome 来告诉你吧。[呲牙][呲牙]

邹海龙:

我的感悟:1 感受王玉博士激情澎湃的课堂呈现和EI的完美逻辑,一个字,震撼!2 情绪原来可以智能表达,原来可以结合意图和结果客观评价,刷新认知,一个字,奥妙!3 王博士用生活的场景,职场的案例,平常话身边事惟妙惟肖的演绎令人钦佩,一个字,功力!4 值此双证班三周年之际,和DISC家人一起共度生日,一个字,幸福!5 感谢海峰老师,任博老师,张毅老师班主任,感谢主办方和各大馆长和智豪等家人的付出,一个字,感谢!6 到北京了,看到北京终于重启了下雪功能,一个字,惊喜![呲牙][呲牙][呲牙]

徐瑞:

两天课程转瞬即逝,有笑有感动,以下是我对EI的一些总结感悟:

1激发情绪差异的背后,还有一套价值观模型运作,通过对于价值观卡片的选择,可以很好的了解对方最核心的一些内容。如果想要合作愉快,从价值观上求同存异很重要。

2EI的六大板块,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理解,一个部分是坐标(自我,他人,认知,管理)一部分为表达方式(真诚,情感推理)。通过合拍共情,回应情绪而非内容,倾听,融合教练技术等方式做出回应。运用五种策略合并拆开使用以解决冲突,以有效性衡量情感智能高低。情感推理五步骤更好促成结果达成,用PMA(激励的精神状态)护身。

3王玉老师在课程最开始画的大P部分很吸引我,一直很希望找到心中的那道光,越过烦躁的高山,寻找最初的使命。相信愿意坚持教授EI等等,王玉老师也是受了其内在价值内涵的影响,一种使命感在敦促鼓舞着她。同样的,海峰老师,任博老师,张毅老师,馆长们,团子,峰哥,等等等等,一定是心中有爱才会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帮助服务大家的事情。在EI和DISC社群感受到的是温暖与爱,在社群三周年庆典之际,由衷的说一句:认识你们真好!希望社群继续腾飞!越来越好!

三少:

来的时候上了飞机因为起落架渗油,在飞机上桑拿了两个小时,看着D、I、S、C不同特质的情绪起伏,就让我对女王殿下的课更加充满期待:

1、对于“PpE”,似乎现在自己就是在从E—p—P在做切换,这种感觉很美妙,这道“光”里,是F51给的我激发。

2、EI高的人,同样一个事情,总是能及时的用极其正向的表达,让人觉得瞬间的醍醐灌顶。

3、接触王玉老师最初是F51的复训,当时给我的感觉是“气质”;尔后是到闪光计划的“女王殿下”梗,中午一起吃的饭,感觉是“亲切”,这两天的课程,感受更多的是“专业”,呈现方式、时间把控等都不得不让人仰望,这女王殿下真心V5!

收获很多,一下真的难以一一描述,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有了EI护身符的日子,肯定也越来越棒!

感恩DISC,感恩女王殿下,感恩我们如诗如画组!

佳丽:

可以说这是一次超棒的学习体验之旅!

1关于导师,是我一直特别敬佩与欣赏的EI情商领导力专家王玉博士,个人魅力值报表,专业性极强,呈现力超棒……不得不说,不是戏精的情感专家不是好导师啊!当然啦,王玉老师本来就是广告明星,是光明乳业的广告代言人哦!

2关于课程,这是来自澳洲的顶级EI课程,模型完善、逻辑结构清晰、知识点涵盖广泛、工具配套齐全&操作简便、测评报告系统专业、课件精美齐全。

3我最喜欢的部分,一是心流-跨越烦躁的高山(20分钟),二是价值观卡片,让我可以更进一步觉察自己,更深入的思考生命~

4关于应用,会在2月份做一次苏州线下集体复盘,总结一下这两天及接下来两周的学习内容;并在2018年开展相关沙龙活动。

5关于服务,会努力做好后期实践营的跟进,希望小伙伴们多多链接,一起参与到EI课后的实践分享中,一起把这门好课程用起来,传播得更广,帮助更多人成长~

6感谢缘分,感恩遇见!这次包班又认识了许多优秀的伙伴,从不同的视角带给我了很多新的灵感与触动,太美妙!也再见到许多老朋友,觉得,能够相聚杭州,很幸运;能一起拍照,留下当时的美好纪念,很快乐;能够在分别时拥抱祝福,心里都是暖暖的爱与感动~珍惜每一次相聚,珍惜每一个伙伴,让爱与光流动!

李墨:

谢谢王玉老师带来丰盛的好课程,受益匪浅:

1-作为国际性版权课程,在专业背景方面很深厚,经得起追本溯源。

2-个人是美国6ds的授权导师,也有幸听过一些国际版权课,但不少版权课在本土化上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而王玉博士的课程在这一点非常出色,其中的1个公式、3个图示、6项能力可以使学习者既有专业理解,又能进入个人或组织内部的转化实践。

3-王老师选取的案例真实、经典,具有很强的思考性和探讨空间,再加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演绎和场域营造,使学习者能始终沉浸其中,功力深厚。

感谢海峰老师和DISC社群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谢谢王老师倾情相授,也因此,在短短两天学习后不敢说真的消化了多少,因此会多实践其中的理念和方法,并推荐身边想学习的朋友听王老师原汁原味的课程。

罗玉婷:

课后感言:去年端午与王玉老师相识之后就一直关注王玉老师的课程。1,课程深入的引领我们进入探索情感世界。2,每个知识点都配有故事和例子,将平面的知识点立体化。3,王玉老师正真做到了人课合一,太令我敬佩了。

易晓民:

迟来的学后收获:

今天凌晨到的深圳机场,飞机起飞之前老公说要接我回家,我以为婆婆在家就一口答应了。当凌晨的飞机在深圳的空中盘旋N多圈之后,终于在按12点着陆。可恶飞机停了老大远,还要坐shuttle bus才到航站楼,当时已经12:30分了。

匆匆忙忙走到出口,竟然看到老公带着俩孩子一起来接我。天啊,我当时的情绪先是惊喜、意外、高兴、甜蜜,迅速转为担忧、怜惜,然后就是生气、烦躁,反正就是25000种情绪都来啦。

幸好,我有EI护身符,我察觉到自我情绪的变化,意识到负情绪一波又一波的来。于是我采取了我喜欢的静思法,闭上眼睛闭上嘴,一路上就进行自我调节。回到家看到孩子们都累得在车上睡着了,刚平复的情绪又来了,这回出绝招运动法,洗澡去。虽然未能及时跟老公说上一句谢谢,但是要换以往,肯定免不了唠唠叨叨一大堆,不仅老公一片苦心被枉费了,孩子们也会以为他们做错了什么事,导致最终negative result。虽然孩子爸爸还是感觉到了我的不爽情绪,但是最起码我没有ruinthe day啊。

在EI路上还要不停地修练,感恩Christine老师,感因海峰老师让这一切开始了,剩下的修炼就要靠自己了。再次感恩这一切就这么自然而美妙地发生了。

张敬:

收获:把王玉老师的课程按why-what-how初理了一遍,每到一个点那些精彩的课堂呈现都历历在目。如此好课,唯有践行

WhyEI:vuca,管理与领导的区别,Ppe,领导力导图(主要应用场景)双胞胎案例、心流案例、野外找P的案例

WhatEI:EI历史(EQ-EI),代表人物、书籍,EI=EQ+IQ(意图,Mark的案例),EI护身符(煎你个头案例)Qenos EI模型和六大能力

HowEI:如何理解、学习六大能力

六大能力

自我认知:

why:脱节-当下

what:情绪、感觉、心情(1分钟写下24小时情绪,情绪卡)

how:价值观卡(同事做笔记案例),情绪记录表

他人认知:

why:麻木-同理心

what:表情认知,同理心动画

how:觉察-理解-回应,同理心倾听练习

情感表达:

why:不靠谱-真诚

what:合适的场合、时间、方式、人,真情流露,结果是否effective。

how:表达的五种选择,回避也是选择。辟谷案例、抚拍演示(再加四个菜)

情感推理:

why:局限-开阔,智慧决策

what:事实世界发生问题,要到情感世界找方法。《在云端》片段

how:情感推理五个步骤(取消班车的案例)

自我管理:

why:情绪化-淡定,如何快速从负面情绪走出来

what:朱公子同学会玛花纤体案例

how:静思法、场景法、交流法、运动法

他人管理:

why:冷漠-激励

what:《三国》电视剧片段

how:分心法和分辨法

秀秀:

戏精们一起度过的EI=EQ+IQ的两天

嫦娥:

情感智能EI护身符--王玉博士GENOS版权课程心得体会

都市六人行

都市这两个字从诞生以来就代表了嘈杂代表了竞争代表了熙熙攘攘人来人往 人们厌恶都市又向往都市因为套用一句话其实都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个故事就发生中国最大现代大都市上海主人公万珊现代恨嫁大龄女典型代表时髦点说就个剩女因为嫁不出去所以言辞辛辣脾气火爆(或许因为言辞辛辣脾气火爆所以嫁不出去?)总之万珊成功地把怨气发泄工作中:京城时尚杂志《龙周刊》编辑兼情感专栏主持人主要任务就读者哭哭啼啼向诉苦时一顿尖酸刻薄臭骂将读者骂醒心满意足过新生活去了

有了万姗老师这个骂人高手《龙周刊》销量一翻再翻(为什么?难道现代人都贱客?!)甚至还成立了上海分部只可惜上海分部山高皇帝远员工们一个个天马行空不服管教历史上派驻上海站负责人有三个被气得心脏病发作进医院有五个改行退出传媒业还有两个失踪至今毫无音讯

扯远了回到我们万姗老师身上来万老师骂声传遍了全国甚至还炮轰过当红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好男儿》

万姗老师由于骂人种种机缘被调到上海成了《龙周刊》上海分部负责人

与此同时分部前负责人正医院重症病房里哼哼员工们正处于脱管状态

万珊接管这个烂摊子过程异常复杂原想漂漂亮亮摆一把主编派头半路却突然杀出了程咬金 而且一下子三个程咬金: 来上海寻找男朋友胡桃 被万珊老师骂得退出了“超级好男儿”乔良还有一个奇怪恐龙研究者钱多多;再加上原来两个“资深老员工”何乐和耗子众人展开了一场“主编争夺大作战”

万老师就万老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将众人各个击破狠批一番终于坐上了主编宝座但斗智斗勇才刚刚开始这六个年轻人谁都不省油灯大幕拉开好戏开始命运车轮开始转动历史即将翻开新一页……

炊事班的故事

中国第一部军旅题材的情景喜剧。2002年至2007年共拍摄三部。

“诙谐轻松的娱乐格调,兵味十足的部队气息,明快紧凑的剧情节奏,健康活泼的青春色彩”。作为一部表现军旅生活的情景喜剧,本剧以一个空军场站中基层连队的炊事班作为舞台,通过发生在六位年轻炊事兵身上的一件件鲜活生动的日常小事,把火热的、绚丽多彩的军营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剧中的班长胖洪擅长冷静处理班里的大小事务,起着带头作用;采购员大周热情能乾,易冲动,是个急性子,就是不爱干净(特别是袜子);来自河南的新兵小毛,个子不高点子不少,喜欢唱歌可谁也听不懂;帅胡能文能武,是班里的状元,做馒头手艺一流;而老高喜欢打小报告,抓别人的小辫子却是个不可却少的人物;还有和小毛同兵龄的新兵小姜,憨憨的却爱耍小聪明……故事有大有小,亦庄亦谐,鸡毛蒜皮,疙疙瘩瘩,戏谑笑闹、兵味十足……令人捧腹又回味无穷。

除了包含以往情景喜剧的特点,导演尚敬还注入了许多时尚元素和青年趣味,他说:“炊事班中发生的故事将只会在现在发生,不可能在几十年前那些已经过去的年代里出现。”为了达到新形态,他亮出了诸多的搞笑“绝活”,诸如悲喜交融、黑色幽默、流行资讯、间离效果、戏中戏、卡通化、脑筋急转弯、无厘头等。尚敬说,自己要用具有时尚趣味的搞笑方式营造喜剧,而不是仅仅使用那种相声语境和手段抓哏逗乐。

家有儿女

《家有儿女》采用重组家庭作为故事展开的平台。主人公夏东海曾跟随前妻到美国陪读工作,离婚后带着7岁的儿子夏雨归国发展,并与在国内长大的女儿夏雪团聚,后与某大医院的护士长刘梅结婚,刘梅也曾离异,并带有一子叫刘星。本剧的主要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特殊家庭中,夏东海和刘梅的共同特点都是富有爱心,关心孩子的成长,期望“整合”两人的爱心和智慧,培养出快乐生活的下一代。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姐弟仨,尽管血缘各异,年龄层次不同,倒也相处得犹如亲生一般。不过由于三人生长环境的迥异,使他们有着迥然的个性和爱好,所以争执在所难免。三人时而团结一致,联手对付难缠的父母,时而又会相互争斗,争取自己的权益。

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这一家五口,由于性格各异、习惯各异,孩子和父母之间、孩子们中间、父亲和母亲中间,难免有争执和冲突,再加上他们的爷爷、姥姥、生父、生母时常介入,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情趣连连。在形式风格上,该剧喜剧色彩浓郁,人物语言幽默诙谐,富有个性,剧情让人忍俊不禁,在不知不觉中,将观众带入捧腹大笑的情境。

东北一家人

《东北一家人》描写一个东北中等工业城市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中,在同一个工厂就业的老少三代人,面对社会转型时期企业发生的种种变革,每一位家庭成员以及他们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之间横向、纵向发生的一系列阴错阳差,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闲人马大姐

电视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以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女工--马大姐的日常生活为素材,精炼出四十集妙趣横生的故事,通过这位热心善良的马大姐一件又一件看似平常的琐事,比如介绍对象,劝架调解,义务导游,充当护士,也有时后院起火,自家矛盾,夫妇失和,子女出事,如此等等,将当今社会各色人等,诸般新事,一一化作令人捧腹喷饭的喜剧奉献给观众,让观众在大笑的同时看清社会,发现自己,对生活多一份轻松心态,对人生多一种幽默理解。

《闲人马大姐》由幽默大师梁左编剧,著名笑星蔡明主演,喜剧导演英达执导。这是继经典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之后这三位喜剧大腕首次联手,经过历时近一年的悉心策划和筹备,《闲人马大姐》终于要"抛头露面"于电视荧屏,在全国99家电视台开播的《630剧场》中向您讲述以"马大姐"为焦点的闲人闲事和闲话。

售楼处的故事

售楼处的故事 (2003)故事梗概

十年中陆续推出了北京地方特色的电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和《闲人马大姐》、东北特色的《候车大厅》、《候车室的故事》和《东北一家人》、上海特色的《新72家房客》、美国特色的《中国餐馆》以及陕西地方特色的《西安虎家》等电视情景喜剧以后,英氏影视公司新近又推出了具有“深圳特色”的情景喜剧《售楼处的故事》。

深圳是改革开放以来最能代表中国沿海特区发展,最能体现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城市 。深圳同时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这个新兴城市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开拓者和创业者,它的移民特点决定了深圳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症候,那就是它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在深圳,你可以听到南腔北调的各类方言,你可以见到南来北往的各色人等,你还可以品尝到南甜北咸的各式菜肴和领略到南疆北国的各种风情。

情景喜剧《售楼处的故事》的创作正是基于这个特点,故事从一个小小的售楼处展开。通过几位售楼**的工作和生活片断,探讨当代白领阶层在对待恋爱、事业、金钱和家庭等诸多方面的人生态度。

《售楼处的故事》特点之一是:与以往英氏影视公司喜欢启用成熟的喜剧演员略有不同,《售楼处的故事》带有一定的“偶像剧”色彩。一群如花似玉的“售楼**”充当主角,蔡明、巩汉林这样的喜剧大腕儿演员都不过是配角而已。

特点之二:有别于以往单一地方特色,《售楼处的故事》冲破一个特定地域方言和文化,融会了各种方言和文化,在深圳这个特定的舞台上给予集中展示和发扬。

售楼行业是一项新兴的,倍受瞩目的的行业,售楼过程中的纠纷,业主和开发商的矛盾等等,都是现在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售楼处的故事》正是抓住这一社会热点进行创作,各种文化和地域差异所带来的冲突与融合;各地人群观念和性格的参差与矛盾及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

《售楼处的故事》的视角将从一个普通的售楼处辐射开来,每个故事相对独立。情感纠葛和恩恩怨怨,以及生活和环境的改善带给人们心理和观念上的转变。

英达依然担任导演,梁欢工作室和英宁工作室联袂创作剧本。年轻漂亮的虞梦、聂宁、李颖、丹露等饰演售楼**;高大潇洒的王玉宁饰演售楼先生;巩汉林饰精明强干的“曹总”;蔡明饰演被一大款客户包起来的前售楼**。

都市男女

在上海这个东方大都市,各类广告公司多如牛毛。3A广告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新兴的公司,虽然公司的规模不大,但它却真实的折射出了都市生活的斑斓色彩。

3A广告公司女老板乔安娜雄心勃勃,一心要把自己的公司搞成上海滩上顶尖的大广告公司,为此她从一家外资的广告公司跳出,白手起家。

公司的创意部经理英雄,英俊潇洒,特别有那种不羁、浪漫的个性,由于受到乔安娜创业的诱惑,毅然投奔到了3A门下,是公司设计创意上的顶梁柱。

公司的客户部经理蒋文彬是个典型的上海男人,也是公司唯一的已婚人士。由于他犯过飞单的错误,进不了大公司,被乔安娜收在帐下,发挥他的特长。但他总觉得大材小用,一心还要往高处走,不过他虽然有很多小毛病,但不讨人厌……

随着公司发展,公司职员关系也起了一点微妙的变化,产生了办公室情素,虽然彼此并不点明,但妙趣横生,乐不可言。他们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本剧运用喜剧常见的幽默手法与讽刺,夸张等,使情节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充满轻松与时尚

我爱我家

《我爱我家》是中国情景喜剧的诞生之作,也是迄今惟一的经典。

1999年的一期《时代》杂志,一篇题为《剥开壳的笑声》的报道把英达的情景喜剧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湖南电视台《真情对对碰》并列,称它们“一反中国的传统,让人民公开表达他们的感情”。10年前,说不好是思想解放了嘴巴还是嘴巴解放了思想,这种叫做情景喜剧的舶来物用密集的俏皮话,把市井生活中对严肃的调侃与消解搬上了最大众的媒体———电视。《我爱我家》里,文兴宇扮演的离休老干部一本正经的旧式思维与官方话语遭到儿孙辈的无情嘲笑,让这部中国第一情景喜剧在北京电视台播出6集后被掐,首都人民不得不通过河北电视台的覆盖继续他们每晚20分钟的欢乐。

重看《我爱我家》成了一种怀旧的体验,比如贾志国告诉志新,和平逛街去了:“不就是燕莎蓝岛、赛特长安,完了再到城乡转转。”当年赫赫有名的几大商场如今早淹没在无数新秀的身影中,我们依稀记起彼时进商场仪式般的快感。10年过去,虽然水准有限,中国情景喜剧还挺红火,我们在其中看到更多自己身边的城市,城市的生活,生活的态度。

和平逛完“燕莎蓝岛、赛特长安”,买回的是一堆“金刚砂”牌手纸,因为是有奖销售。的确曾经有那么一段日子,几乎一切与钱有关的事务都以“有奖”方式进行,甚至居委会的各种收费。老傅是这么说的:“奖券就是旧社会上海滩的**,就是变相的赌博。跟跑马赛狗没什么两样,就是鼓励一本万利不劳而获的思想,就是培养寄生虫嘛!”而和平所中“香港7日游”大奖,七折八扣,最终成了一纸终身免费使用手纸的证明……现在“寄生虫”这个词的意义怕是仅存于医学领域了,楼下便利店的各种**售卖机由不得你过其门而不入。有幸中奖,现金是不折不扣拿得到的———事实证明,人民需要**。

过去老傅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评价是:“搞什么名堂!如果他力气那么大,可以让他去耕地嘛,也可以节省几条耕牛嘛。”在今天大家热衷于以各种交通工具“飞越”长江黄河的时候,这样的话听起来好像倒还有些入耳。

梁天扮演的贾志新在当时大概是新中国第一批“闲人”,号称开着三五家公司,每天“进出数十万”。但整天在家也不用上班,拎起电话就是:“给我上批盘条,有多少要多少。”----知道盘条为何物的年轻人,怕是不多了。老傅斥其为不务正业,但今天他这样的人叫做“SOHO”,是无数小资青年憧憬的生活工作方式。

和平走穴,跟女儿圆圆列数同台的大腕:“也就是阿敏阿玉阿英、阿东阿欢阿庆、说相声的阿昆阿巩阿文、演小品的阿宏阿山阿丹……说大鼓的,腕儿最大的就是你妈了。”这是那时我们的明星,还没有绯闻、漏税,“走穴”已经是大众对他们半理解半眼红的最大质疑了。

被调侃最多的,是老傅。与他不加掩饰的种种小毛病相伴,老傅冠冕堂皇的语言和举止尤其可爱。

老傅是老革命----“建党的时候,他们12个人在船上开会,是不是您在门口给放的哨啊?”

老傅要面子,怕诱惑----“万一我要是晚节不保,后人怎么评价我呀,我的追悼会还开不开啊?”

老傅很先进----“我看这个第三者的问题就不能一概否定。这个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是我们一惯的政策。”

《我爱我家》用冠冕堂皇的语言包装了一个退下来的官员,再用凡人都有的各种“庸俗”想法彻底化解了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严肃”,此后我们的语境变化巨大。

情景喜剧不只是消解官方话语。1993年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落败,在演员关凌的自传中还记录了《我爱我家》剧组成员为之落泪的往事。但《我爱我家》在那之后不久,以几乎让人注意不到的一幕,拂去了人们的失落:志国调侃和平:“我看你早晚得当上街道主任,早晚戴一红箍、满大街溜达,举一小旗儿站岗,多威风啊。”和平不服:“你以为那红箍是好戴的呐?”言罢从兜里套出一个红袖章,郑重地念起上面印的红字:“迎七运,盼奥运……哦不对,这是什么时候的了。”把袖章翻过一面:“迎接世界妇女大会。”----一枚节约资源的袖章,把往事抛回过去,举重若轻地挥别,正是市井智慧和底层生态的经典描摹。

编辑部的故事

《编辑部的故事》描写一个叫《人间指南》的杂志编辑部里,6个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描写他们与社会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剧中的调侃、幽默、讽刺、戏谑,开电视系列片之先河,它的出现,拓展了我国电视剧的美学品格。

故事取材于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热门话题,以《人间指南》杂志编辑部的几位年龄不等,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热心助人的编辑贯穿全剧始终。故事独立成章,诙谐幽默,妙语连珠,使人捧腹,引人深省。正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东南西北万象难收,一间平平常常的屋,几位忙忙碌碌的人;一本热热闹闹的书,几颗实实在在的心;有意人间指南,无奈人各东西;有意替人分忧,无奈心事难移,说不出是苦是甜,分不清是我是你。

编辑部是社会中最活跃和最善思考的部分,彼此之间的同事关系不但能使角色道出中国的难言之隐,还能展示中国不同阶段知识分子状态。以对话为主的《编》浅入深出,没有因为妥协受众而调整,至此人们很长一段时间将编辑部看成是最有思维、望尘莫及的精神境界,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敢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97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