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术成果和思想观点在当时中国知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有些人认为钱穆是一个无耻文人,这种评价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钱穆在学术研究方面存在一些争议。他的一些观点和理论被指责为“伪科学”,例如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循环论”的规律,即历史发展是按照一定的周期循环的,这种观点被批评为不符合历史事实。此外,钱穆的一些研究方法也被指责为过于主观和臆断,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其次,钱穆的政治立场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他在中国近代政治上持保守主义立场,反对激进的政治改革和革命,被一些人认为是反动势力的代表之一。在文化上,他主张传统儒家文化的复兴,认为中国应该回归传统文化,这种观点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排斥和排外的。
最后,钱穆的人品和道德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他的一些行为和言论被指责为虚伪和自相矛盾。例如,他曾经批评其他学者为蒋介石歌功颂德,但自己却也曾经为蒋介石辩护过,这种行为被一些人认为是虚伪和不道德的。
需要注意的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为“无耻文人”是一个主观的判断,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钱穆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和反思。
两个人吵架可以肯定的说和文化程度没有什么关系。和读书多少也没有关系。而和两个人的基本素养的差异有关系。和两个人多事物的认识有关系。当然和两个人是否有包容心,是否能相互理解也是有关系的。
吵架只是结果,只是表象。吵架的原因就是彼此对某件事情发生了分歧,且互相坚持己见,不能理解对方,更不能包容对方。甚至于指责对方。
即使两个人读书相同的人,学历一样的人,也会吵架,也会明争暗斗,大打出手也是不鲜见的。这充分说明吵架和读书多少,文化高低没有关系。
文学与科学的鸿沟越来越阔,因为前者的演进远较后者缓慢。何况,现代人拿起手机便有数不清的免费娱乐,叫人花脑筋思考宇宙奥秘的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差事。
CP 斯诺(CP Snow)1959年在剑桥大学Rede Lecture上发表《两种文化》,纵论文学家与科学家的鸿沟。自此,《两种文化》这篇著名讲稿便成为讨论人文与科学之间文化差异的经典。斯诺在物理圣殿,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后来阴差阳错他转行当作家,写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小说。由于这种特殊背景,斯诺的友好既有诸如布莱克特(Patrick Blackett)的大科学家,亦有着名的人文学者如巴赞(Jacques Barzun)。他对这两种文化所存在的差异自然较其他人有更强烈感觉。
斯诺经常与受过高深教育的社会精英聚会。有一两次他问大家谁可描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结果令他大失所望。斯诺认为,这基本物理问题等同于“你有没有读过莎士比亚?”对于精英们科学见识之贫乏,英国数学泰斗哈代(GH Hardy)曾经对斯诺表达他的慨叹:“你有没有注意到‘知识分子’这个词今天的用法?新的定义肯定不包括卢瑟福、爱丁顿、狄拉克、艾德里安或者我在内。”哈代口中的卢瑟福、爱丁顿、狄拉克、和艾德里安,无一不是殿堂级的科学家。
时至今天,文学与科学似乎仍难以对话。诺贝尔奖得主,粒子物理学家格拉肖(Sheldon Lee Glashow)为哈佛文科生写了一本物理学教科书《由炼金术到夸克》。在书的序言中他开宗明义,重申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的歧异:“有些人视科学家为既不善于写作,也不喜欢阅读的文化盲,只懂得将自己困在狭窄的专业,人文学者冷待他们是理所当然。这些人错了。我们当中大多数人都颇为博学,面对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哲学家亦能公平较量。反之,某些人文学者不通数理却以此为傲。我们跟他们对话一定要配合他们的兴趣,而非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事情——为了进入他们的地盘我们必须调整心智。正如我妻严正要求:‘进餐时请勿讨论物理!’。”
也难怪格拉肖语带调侃。环顾四周,文采风华的科学家易得,出入科学大门自如的文学家难求。斯诺、张系国、陈之藩这种“两栖动物”(诗人余光中语)可能是少数,可像钱德拉塞卡(S Chandrasekhar)、戴森(Freeman Dyson)这类文理皆精的科学家,虽不至汗牛充栋,但也绝非凤毛麟角。
如果斯诺今天在北大讲他的《两种文化》,他问听众的问题可能变成“谁可以讲一下什么是上帝粒子?”接着他或会将问题等同:“你有没有读过红楼梦?”我相信54年后的斯诺如今失望更大,因为一般人更难理解现代物理的复杂问题。事实上,文学与科学的鸿沟越来越阔,因为前者的演进如斯诺所说,远较后者缓慢。何况,现代人拿起手机便有数不清的免费娱乐,叫人花脑筋思考宇宙奥秘的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差事。
多数科学家也许并不像哈代般太介怀是否被定义为知识分子,他们跟文学家吵架的机会也少之又少。不过,缩窄一般民众与科学的鸿沟却是大事。在陈独秀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94年后今天的中国,赛先生的样子好像越来越模糊了。虽然这并非中国的独有现象,但西方学者、甚而政府,都好像比我们着急得多。例如美国数学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就在上世纪末开始积极推动普及数学。总统奥巴马更明言以科学教育拯救美国经济,并付诸行动。他在2009年推出《以教育创新》计划(Educate to Innovate),鼓励年青人投身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当国外的《新科学家》、《美国科学人》等著名科普杂志已屹立了数十、甚至一百六十七个寒暑,我们在同一方向的发展,除了协助外国杂志出中文版或者翻译人家的科普读物,还是不成气候。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以“学术也一样让你听得懂”为宗旨,本来是一个向民众推广深度知识的有效渠道。可惜2001年讲堂启播以来跟科学有关的讲题是乏善可陈。至于如何改变这种现象,除了科学家们要首先愿意放下身段,将所学带下凡间,政府的全力支持也不可或缺。毕竟,普及科学知识是其中一种提高国民素质的文化教育。
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不需要我在这里介绍。他的十八册《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启显著名的《李约瑟大哉问》:“为什么中国在明朝以前科技世界第一,之后却被西方远远抛离?”姑不论原因为何,我们只知道这距离到现在还没有大大缩窄。乐观的华人科学家认为、也期望中国快有本土出产的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科学家。他们所持的一个主要论点是在中国接受高等科技教育的人口众多。如果我们能够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并付诸行动,不单止能催生桂冠学人,更能促进全民社会进步吧。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一生有三任他自己所承认的正式夫人。在那个封建制度仍未被彻底根除的年代里,他的第一次婚姻也是封建制度的悲剧,由父母一手包办,原配妻子叫做张琼华。但是,张琼华并不是他理想的妻子类型,在揭开妻子盖头的那一个,长相普通的张琼华让郭沫若大失所望,虽然内心失望,但是也又控制不住自己。在过了六天的新婚生活之后就抛弃妻子远走日本。之后的几十年郭沫若也基本没再见过张琼华,两人甚至没有过什么所谓的“夫妻生活”,所以,自始至终并未留下一男半女。可以说,张琼华为人贤良淑德,郭沫若虽未承认张的身份,但是,她却一直尽职尽责的照顾着她的名义上的丈夫——郭沫若的父母。
郭沫若的第二任夫人是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的,其夫人是一家医院的看护——佐藤富子。据说,郭沫若看到这个女子的第一刻,就对她深深的迷恋上了。女子皮肤白皙光滑,体态丰腴,婀娜多姿,正符合郭理想的妻子类型。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同居,佐藤富子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为其取名“安娜”。郭沫若和安娜有五个子女。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1949年后,安娜来中国,毛周给她政协委员身份和副部级待遇,郭沫若却至死避之不见。他回国后,屡屡嫖娼并染病,追求于立忱致对方怀孕,始乱终弃后于立忱含恨自杀。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同居(于立忱是于立群的长姐),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1979年,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两人共生有四男二女。从这些情感生活方面可以看出郭沫若有些流氓气息,也是挺无耻的了。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中国近代史上的很多文人都因为私人的感情问题,被后人无缘无故的拖出来鞭策,有很多带有个人的浓墨色彩。很多人都觉得民国时期的文人都是一部大型的渣男史,郭沫若应该是受到嘲讽最多的一个人,但他也是混的最好的一个。
郭沫若在专业方面的成就是不用多说的,每一个埋汰他的人应该对他的才华佩服。他对中国文学,历史教育学上的贡献无与伦比。很多人认为郭沫若在感情上太过于意气用事,这也是他被批评的最多的地方。
郭沫若很多情,这点不可否认,但是他最大的毛病还是在性格上,在一些事情上会选择妥协,所以比起其他文人来说缺乏了一点刚烈之气,毕竟在人们心中文人要有自己的傲骨,要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对于自己看不惯的行为也要发出抵制,但是郭沫若并没有。
他在很多事情上都是选择了聪明的做法,所以这也是他能够混得风生水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郭沫若在年轻的时候,经常和朋友混迹于上海的烟花柳巷地区,私生活确实算不上检点。但也没有后人说的那么夸张,他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个包办婚姻的人,两个人根本没有任何感情。
至于在日本的时候抛妻弃子,主要是当时抗日战争爆发,所以他赶回了自己的国家。回国后的妻子于立群,两个人是坚实的革命伙伴,也携手走完了余生,中间并没有发生任何差错。当然他在感情上面有很多不周到的地方,可是后人对于他的文人风骨加以否认,这就有点谈不上了。
一提到近代的文人汉奸,很多人都会想到胡兰成。有人说,胡兰成是近代最没良心的文人。他玩弄女人感情,作践国家尊严,没有资格再为中国人。而在当时,众多新思想的碰撞之中,胡兰成的是一颗特别的星。当时的时局动荡,人们心中都惶惶不安,都希望能有人出来给一个指引的方向。于是就如同百家争鸣一般,一众文人大事层出不穷,时代压迫他们,而人们就更加顽强,他们的思想牵引着一一场潮流,唤醒了很多人心中的归属感。胡兰成不同,胡兰成文采斐然,才情精慧,不少大家都要为他赞叹,可是他偏偏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他的一生都和女子和汉奸串联在一起,没有初心,更不说坚守。于是算计着所有对他有好处的事情,也算计着别人的感情。
胡兰成的一生中,伴随着与七个女子的分分合合,也伴随着自己事业的跌宕起伏。在民国的时候,他就看准形势运筹帷幄,想要分割军阀,让南京政权裂帛,而他也就理所当然的得到了汪精卫的关注,获得了宣传部长一职位,但是很快就被撤职了。而他自己的生活也是毫无收敛,和各种各样的女子扯上关系,又伤害了她们。这第一个女子,就是他的发妻,唐玉凤。唐玉凤是家中指婚的妻子,胡兰成和她并不熟悉,也无法满足于一个教育水平低的妇女,所以一直把这个善良的女子当成自己的仆人一样使唤。而这个女子在27岁芳华的时候就黯淡离世。这第二位女子是有文化了,是个女老师,女老师稳重柔和,出口成章,胡兰成和她交谈的甚是愉快,于是他们很快就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可是这个时候,胡兰成去了一趟香港,认识了一个更可爱活泼的女子,就和这个女子缠绵悱恻而转手抛弃了女老师。这个活泼可爱的新女友是应英娣,胡兰成的第三个女子。
可是胡兰成本性难移,他生来就如此的放荡不羁,几次三番的抛弃让他对女子产生了一种仿佛物品的感觉,想要就要,不想要就扔掉。所以很快,胡兰成就有了第四个对象,而这个女子就是我们熟悉的民国大才女,张爱玲。他何等野心,连此等才女都不放过。胡兰成疯狂的追求着张爱玲,就算是性格孤傲的才女,也没能在胡兰成的糖衣炮弹下逃过一劫。张爱玲和胡兰成的这段感情,众人都知她的深情和他的绝情。张爱玲和胡兰成结婚的四年,人们也见证了那个狼心狗肺的文人是如何伤透了才女的心,胡兰成沾花惹草,和一个17岁的小护士在一起同居,而这个单纯的小护士也很快遭到了丢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