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蒙古大军两次伐日惨败之谜!忽必烈的创痛!

揭秘蒙古大军两次伐日惨败之谜!忽必烈的创痛!,第1张

  与敌军贴身近战,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刘复亨在激战中阵亡,元军折损大半后退回海滩依托 炮防守。十三世纪元帝国两次入侵日本的惨重失败,蒙古人对日本的进攻起因于日本不肯臣服于蒙古帝国。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更是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高丽国王也致书日本人要求他们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关于十三世纪元帝国两次入侵日本的惨重失败,当时从东亚到欧洲的许多史籍都有记载,不过最原始的纪录来源不外三处:一为元帝国的记载;一为朝鲜的记载;一为日本的记载。这三种记载都有偏颇,相互矛盾处很多,所幸都不是孤证,又有考古发现作旁证,互相比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真相。其中朝鲜人的地位接近局外人,跟战争没有太多利害关系,因此他们的记录更可信些。蒙古人对日本的进攻起因于日本不肯臣服于蒙古帝国。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高丽国王也致书日本人要求他们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冒犯,君临天下的蒙古大汗当然不能容忍,于是武装攻日遂不可避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次进攻日本时,南宋尚未灭亡,忽必烈仅控制了北方中国,当时元帝国正集结重兵准备南征,用以进攻日本的军队并不多, 也不是此次侵日的主力。忽必烈执意要控制日本,除了显示大可汗的权威外,还有许多更实际的考虑。蒙古大汗虽富甲四海,可因为蒙古贵族对奢侈品的旺盛需求,再加上蒙古人拙于理财,蒙古帝国的财政时常捉襟见肘。忽必烈之前的两位大可汗贵由和蒙哥都以挥霍无度著称,他们购买奢侈品主要以贵金属支付,对部分拖欠的 债务甚至以未来的战利品做抵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激战四年,这场蒙古人之间的内战无利可言,自然使蒙古帝国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而日本在过去数百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产地和出口国, 这个富裕的岛国在急需硬通货的蒙古贵族眼里无疑是块肥肉。公元1274年,进攻日本的远征军由朝鲜扬帆出海,驶往九州岛,远征军共两万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丽人大约各占一半,还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 。远征军的统帅为蒙古人忽敦,两位副统帅为高丽人洪茶丘和 刘复亨。元军航行至博多湾,首先攻占并蹂躏了对马岛和壹歧岛,然后分三处在九州登陆攻入内陆。三路入侵军队中,一路为主力,两路为策应,主力部 队的登陆地点大约在长崎附近。第一次“蒙古来袭”面对第一次“蒙古来袭”,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迎战,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战术较为落后,在开始的战斗中蒙受巨大伤亡,但他们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军的推进。在相持了几天后,日本人渐渐适应了蒙古人的战术,于是开始反击。主要由武士组成的日本重骑兵队尤为英勇,他们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列阵冲击敌人,与敌军贴身近战,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刘复亨在激战中阵亡,元军折损大半后退回海滩依托 炮防守。至此元军伤亡惨重,进展无望,他们的败局已不可避免,由于箭和给养都即将用尽,元军无力继续守住阵地,他们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鲜的路上,元军的舰队遭风暴袭击,遭受了一些损失,不过大部分船只安全回国。此次战役日本史称“文永之役”,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勇气都不逊于自己的对手。高丽人在战斗中主要负责近战,他们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冲击而损失惨重。故而高丽人对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战刀印象深刻,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断。相对来说,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损失小一些,在他们看来,日本人的弓箭虽威力强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战刀:当时日本的冶炼和刀具制作技术世界一流,日本战刀的性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亚出产的大马士革钢刀可以媲美。古代最优良的钢按性能排列依次为大马士革钢(铸造花纹钢),日本钢(暗光花纹钢),马来钢(焊接花纹钢)。中国最好的钢(镔铁)其实也是一种焊接花纹钢,不过性能没有马来钢那样出色,中国最好的刀剑一般由进口的马来钢制造。大马士革钢为高级合金钢,冶炼技术复杂,成本高昂,具体制造技术已失传。在古代,大马士革钢刀一般只有贵族才能拥有。最顶级的大马士革钢刀为乌兹钢刀,产于印度,其次为斯切尔弯刀,产于波斯。斯切尔弯刀的做工和装饰极尽精致奢华,是蒙古贵族的爱物。相比之下,日本钢其实并无太大特色,日本战刀的优良性能主要来自其独特的后期淬火工艺。大马士革钢刀性能固然卓越,但日本刀制造成本低廉,日本的普通民兵都可拥有一把好刀。平心而论:若论吃苦耐劳,当时的蒙古战士无人可敌,必要时他们可以靠吃生马肉,喝马血维持生命。蒙古人作战时机动性第一,一般只带很少的给养,士兵的吃穿问题主要通过掠夺战争地区的平民解决。可这次战争中蒙古人偏偏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一直未能突入内地居民区,自不可能有平民供他们掠夺。因此日本人的战术可谓十分高明,当然这也需要日 本军队的战斗力做后盾。第二次海上入侵第一次侵日战争结束后,忽必烈认为日本人已领教了蒙古人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很干脆地将蒙古使者斩首。忽必烈自然不会忍气吞声,在统一中国之后,他便着手准备第二次海上入侵。军队由中国各地,蒙古和高丽招集至沿海地区接受登陆作战训练,远征军的粮秣补给也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征集,同时高丽和中国东南沿海的造船厂也昼 夜赶工,制造大小战舰和运兵船。如此大规模的远征准备自然无法保密,日本人严密侦视元 帝国的动向,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蒙古来袭”做了充足的战争准备。此时日本政局稳定,北条时宗对镰仓幕府和日本各藩的控制远胜以往,因此日本人能够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击入侵。幕府在九州征用民夫于博多湾一带敌人最有可能登陆的地区沿海滩构筑了一道石墙,用以阻碍蒙古骑兵。当敌人进攻日期临近时,北条宗盛和北条宗政分别率精锐武士军开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区布防,北条宗政的镇西军后来成为战斗的主力。同时九州各藩开始动员民兵,日本其他地区的武士也赶来参战。公元1281年,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由江浙和朝鲜两地同时出发。此次出征的军容十分壮观,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军队约二十万,其中蒙古人四万五千,高丽人五万多, 约十万,其中 大半为新附军(收编的南宋军),远征军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战的中坚。北方出海的舰队于五月底如日本人所料抵达博多湾,在等待南方舰队期间,蒙古人轻易攻占了博多湾的几个岛屿,岛上的居民全部遭屠杀,岛上的建筑物也被尽被毁坏焚毁。六月上旬,南方舰队抵达,两支庞大舰队在九州外海会合,之后元军开始登陆作战,登陆地点九龙山距上次战争主力部队登陆的地点不远。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日本军队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还伺机组织反冲锋。日本人最成功的一次反击击溃了高丽军主力,高丽军统帅洪茶丘被俘杀,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相继阵亡。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超过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墙。到七月下旬,元军的粮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时无论蒙古人还是日本人大概都以为这次战争的结局将和上 次相同,会以元军的撤退收场。元军损失惨重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风暴持续四天,元军南方舰队的舰船基本被毁,北方舰队的舰船也损失大半。北方舰队剩余的舰船搭载指挥官以及部分蒙古军和高丽军逃离战场驶返高丽。南方军的指挥官和部分高级官员眼看回天无术,也只得丢下大部队,乘南方舰队残存的几艘船逃离。此时九龙山的海滩上尚留有近十万元军,这些人失去了补给和退路,又无力突破日军的防线,现在只得等死。三天后,日本人开始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然后纵兵攻击。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两万多人作了俘虏。日本人按照蒙古人的标准把俘虏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丽人和北方 全部被处死,四等的唐人(南方 )免死后成为部民(贱民)。今天的博多湾还有一座名为“元冠冢”的小山,据说是当年元军将士的集体墓地。在这次惨败中,南方军只有三名士兵逃脱,他们拼凑了一艘小船,幸运地漂回中国。忽必烈透过这三位幸存者终于知道了战败的真相,此次战争的副统帅范文虎被斩首,其他官员也 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日本史称第二次蒙古入侵为“弘安之役”,此次战争日本人投入的军队论质量和数量都远胜过“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战术上没有丝毫的优势。按照日本人的说法,蒙古人的战斗力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强大,日本武士在各方面都胜过他们,尤其在装备和战技方面。日本人装备的优势不仅在于战刀,也在于武士的铁甲,据说只要距离稍远,蒙古弓箭就无力穿透武士的盔甲。日本武士完全脱产,自小开始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的战技胜过蒙古人毫不奇怪。蒙古人的记载称日本人擅长单打独斗,这可以和日本人的说法相印证。日本人对元军中的 评价最低,在他们看来,汉军贪生怕死,士气低落,是标准的鱼腩部队。不过 打仗不行,做奴隶倒合适,因此日本人最后赦免了部分 。

与敌军的近距离战斗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刘福恒在一场激战中阵亡。元军损失过半后,退回上海滩,依靠火炮防守。

13世纪元帝国两次入侵日本,蒙古人进攻日本是因为日本拒绝归顺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多次派使者到日本,要求日本臣服朝贡。高丽王也曾致信日本人,要求他们归顺蒙古人,但日本人每次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请求。

至于13世纪元帝国两次入侵日本的惨败,当时从东亚到欧洲的许多史书都有记载,但最原始的记载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元帝国的记载;1朝鲜的记录;日本的记录。这三个记录是偏颇的,矛盾的。好在不是孤立的证据,有考古发现作为旁证。经过相互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真相。

其中,朝鲜人的地位与外人接近,与战争关系不大,所以他们的记载更可信。蒙古人对日本的进攻是由于日本拒绝臣服于蒙古帝国。忽必烈多次派使者到日本要求日本臣服朝贡,高丽王也曾致函日本人要求他们臣服蒙古人,但日本人每次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进攻,天下称王的蒙古可汗当然不能容忍,所以武装进攻日本是必然的。要知道,第一次进攻日本的时候,南宋还没有灭亡,忽必烈只是控制了北方的中国。当时元帝国正在集结重兵准备南征,进攻日本的兵力不多,汉人也不是这次入侵的主力。

忽必烈决心控制日本,除了显示大汗的权威,还有很多更现实的考虑。虽然蒙古大汗富甲天下,但由于蒙古贵族对奢侈品的强烈需求和蒙古人理财不善,蒙古帝国的财政经常捉襟见肘。在忽必烈汗之前,贵由和蒙哥这两位大汗都是以挥霍闻名的。他们主要用贵金属支付奢侈品,甚至用未来的战利品抵押部分欠款。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汗位激烈争斗了四年。这场蒙古人之间的内战无利可图,自然恶化了蒙古帝国的财政状况。日本几百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生产国和出口国,而这个富裕的岛国在急需硬通货的蒙古贵族眼里无疑是一块肥肉。

公元1274年,进攻日本的远征军从朝鲜起航前往九州岛。远征军由25万人组成,包括蒙古人和朝鲜人,还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汉人。远征军总司令是蒙古人胡敦,两位副统帅是朝鲜人洪茶秋和汉族人刘福恒。元军航行至博多湾,先攻占并蹂躏对马岛和一歧岛,后在九州三地登陆并入侵内陆。三路侵略军中,一路是主力,两路是协同,主力的登陆地点大概在长崎附近。

第一次“蒙古出击”

面对第一次“蒙古进攻”,日本镰仓幕府调集了部分正规军进行抗击,九州沿海宗族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苦战持续了二十多天,日军战术相对落后,初战伤亡巨大,但仍成功阻挡了元军的前进。

经过几天的僵持,日本人逐渐适应了蒙古人的战术,开始反击。主要由武士组成的日本重骑兵特别勇敢。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攻击敌人,与敌人近距离作战,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刘福恒在一场激战中阵亡。之后,元军损失了超过

这场战役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文永之战”。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胆识不亚于自己的对手。高丽人主要负责近战作战,因为日军的正面冲击损失惨重。所以韩国民众对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战刀印象深刻。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和日本刀碰在一起就断了。

相对来说,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损失较少。在他们看来,日本人的弓箭虽然厉害,但是射程短,无法和蒙古人的角弓相比。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战刀:当时日本的冶炼和制刀技术是世界一流的,日本战刀的性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亚生产的大马士革钢刀可以媲美。在古代,最好的钢材按性能顺序是大马士革钢、日本钢和马来钢。

国内最好的钢材其实是焊接的花纹钢,性能不如马来钢。中国最好的剑一般都是进口马来钢做的。大马士革钢是一种高级合金钢,冶炼工艺复杂,成本高,具体制造技术已经失传。在古代,大马士革钢刀一般只有贵族拥有。最顶级的大马士革钢刀是简自豪钢刀,产于印度,其次是谢尔弯刀,产于波斯。舍尔弯刀的做工和装饰精致奢华,是蒙古贵族的最爱。

相比之下,日本的钢铁并没有太多的特点。日本战刀的优异性能主要来源于其独特的后期淬火工艺。大马士革钢刀性能优异,但日本刀制造成本低廉,普通日本民兵也能拥有一把好刀。

平心而论:如果你勤劳,当时的蒙古兵是无敌的。必要时,他们可以靠吃生马肉和喝马血为生。蒙古人作战时机动性最强,一般只带很少的物资。士兵的温饱问题主要是通过在战争地区掠夺平民来解决的。但在这场战争中,蒙古人发挥不出自己的特长,也无法打入内地的居民区,所以没有平民可供他们掠夺。因此,日本人的战术可谓非常高明。当然也需要日军的战斗力作为后盾。

第二次海上入侵

第一次侵日战争后,忽必烈认为日本人领教了蒙古人的厉害,于是再次派使者到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干脆将蒙古使者斩首。忽必烈自然不会忍气吞声。统一中国后,他着手准备第二次海上入侵。招募中国、蒙古、朝鲜各地的军队到沿海地区进行登陆作战训练,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征集远征军的粮食补给。与此同时,朝鲜和中国东南沿海的造船厂夜以继日地制造军舰和运兵船。

如此大规模的探险准备工作自然不能保密。日本人密切监视着元帝国的动向,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蒙古进攻”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此时日本政局稳定,对镰仓幕府和日本诸侯的控制远胜从前,日本人得以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击入侵。幕府在九州征用民夫,在博多湾敌军最有可能登陆的地区沿海滩修筑石墙,以阻碍蒙古骑兵。当敌军进攻日期临近时,北岛宗盛和北岛宗正的精锐善战军分别率部前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区进行防御,北岛宗正的镇西军后来成为战斗主力。与此同时,九州宗亲开始动员民兵,日本其他地方的武士也来参战。

公元1281年,庞大的元帝国远征军同时从江浙和朝鲜出发。这次远征的军力十分壮观,各种大小船只近5000艘,兵力约20万人,其中蒙古人45万人,朝鲜人5万余人,汉人约10万人,大部分是新附部队。远征军中的蒙古人自然是战斗的中坚力量。北方舰队在5月底抵达博多湾,正如日本人所料。在等待南方舰队的同时,蒙古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博多湾的几个岛屿。岛上所有的居民都被屠杀,岛上所有的建筑都被摧毁和烧毁。6月初,南方舰队抵达,两支庞大的舰队在九州外海相遇。之后元军开始登陆,登陆地点是九龙山,离上次大战主力登陆的地方不远。

这一次,远征军遇到了更加顽强有效的抵抗。日军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伺机组织反冲锋。日本最成功的一次反击,击溃了朝鲜军队的主力,朝鲜军队指挥官洪察秋被俘身亡,蒙古几名高级指挥官相继阵亡。激战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但依然无法突破石墙。到了7月底,元军的粮草和箭矢已经基本告罄。这个时候蒙古人和日本人大概都以为这场战争的结局会和上次一样,随着元军的撤退而结束。

元军损失惨重。

8月1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风暴持续了四天,元军南方舰队的船只基本被摧毁,北方舰队的船只也损失了大部分。北方舰队剩余的船只载着指挥官和部分逃离战场返回高丽的蒙古军和高丽军。南军司令和一些高级官员无奈,只好丢下自己的大部队,乘南军舰队剩余的船只逃离。此时,九龙山沙滩上还剩下近十万元大军。这些人已经失去了补给和退路,无法突破日军防线。现在他们只能等待死亡。三天后,日军开始反攻,将残存的元军赶到一个叫芭蕉岛的狭窄地带,然后纵兵进攻。

元军大部分被杀,剩下的两万人被俘。按照蒙古人的标准,日本人的俘虏分为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朝鲜人、北方汉人全部处死,第四等唐人死后免于成为奴仆。今天的博多湾还有一座小山,名为“元观丘”,相传是元军将士的集体墓地。

在这次惨败中,只有三名邦联士兵逃脱。他们拼凑了一条小船,幸运地漂回了中国。忽必烈最终通过这三个幸存者得知了战败的真相。副司令范被斩首,其他官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日本史称第二次蒙古入侵为“红安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日军的质量和数量都远远优于文永之战,蒙古人在战术上也没有优势。按照日本人的说法,蒙古人的战斗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日本武士各方面都优于他们,尤其是装备和战术。

日本装备的优势不仅在于战刀,还在于武士的盔甲。据说蒙古弓箭只要距离远一点就穿不透武士的盔甲。日本武士完全没有工作,从小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的战斗技巧比蒙古人强也不足为奇。蒙古人记载说日本人擅长单打独斗,日本人的说法可以证实这一点。

日本人对元军汉人的评价最低。在他们看来,汉军是标准的鱼腩部队,因为怕死,士气低落。但是汉人不能打仗,做奴隶是应该的,所以日本人最后赦免了一部分汉人。

忽必烈是开创元朝的功臣,但是却也是把成吉思汗攻下来的蒙古帝国弄得四分五裂的罪人。 我们都知道该城区四汉时期蒙古帝国的板块,甚至快要攻打至欧洲,可以说如果不是忽必烈的野心,那么蒙古帝国很可能已经把亚洲欧洲都统一完了。所以在外蒙人心里忽必烈并不是英雄,而是一个谋朝篡位的小人。

当初蒙哥死在钓鱼城以后,按照蒙古的古法,应该推举出一个大汗出来,而所有能够继承竞争大汗位置的人全部需要回到蒙古本部。按照蒙古的规定来说,无论是顺位继承还是按照军功来选择,都轮不到忽必烈,但是忽必烈自己也是想要当大汗,当皇帝的。所以面对蒙古那边的召唤,他并没有理会,反而自己私底下联系当时蒙古各个大部落的首领。他的这种做法彻底改变了蒙古族一直以来的传统,他在蒙古人心里就是一个叛徒。

而不仅如此,忽必烈为了让自己成为大汉,私底下找到那些部落首领,允诺他们如果帮自己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便让他们独立出去,自立为王。当时那些首领都是蒙古帝国大汗的手下,与其作为一个手下还不如自立为王,所以他们都同意了忽必烈的提议。他们便帮助忽必烈取得了大汗的位置,但是成吉思汗打下来的蒙古帝国也因此四分五裂。虽然蒙古帝国的版图还是有那么大,但是和最开始成吉思汗攻占下来的地方相比,少了至少三分之一。

忽必烈为了自己的野心,使自己祖宗的基业变得四分五裂。所以现在的外蒙人才会那么的恨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502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