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离奇的案件

世界上最离奇的案件,第1张

讲的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一件错综复杂、离奇古怪的死亡案件,也是一起很精彩的自杀案,死者名叫罗纳德,法医验尸后,断定为头部受伤死亡,死者从十一楼楼顶跳下试图自杀,自杀前他还留了一份遗书,但下落时,却被从九楼一个窗户射出的猎枪子弹击中,当场死亡。射手和死者都不知道,在该楼的八层高处有一副保护玻璃清洗工安全的网,因而罗纳德不可能实现自杀计划。通过调查发现,射出子弹的屋内住着一对老夫妇,当时老两口正在吵架,老头情绪非常激动,抄起猎枪对着老太太扣动了扳机,子弹没有打中她的妻子,却穿过窗户正巧击中了罗纳德。按照当地的法律规定,某人试图谋杀A,却杀死了B,则按谋杀B罪论处。面对‘谋杀’罪的指控,老两口都坚持说它们谁也不知道猎枪装着火药。老头说:多年来,我总是用猎枪吓唬妻子,我根本不想谋杀她。所以杀死罗纳德看来是意外事故,也就是说,猎枪是被偶然装上了火药。通过进一步调查,找到了一位目击者,他证明老夫妇的儿子在事发大约六周前,往猎枪里上了火药,原因是老太太突然中断了对儿子的经济资助,儿子企图利用父亲常用猎枪吓唬母亲的习惯,借父亲之手杀死母亲,案件此时成了老夫妻的儿子谋杀了罗纳德,更为离奇的是,老夫妻的儿子,正是这位叫罗纳德的青年!他因迟迟未能实现谋杀母亲的企图而颇感失望,所以想跳楼自杀,不巧,却被自己填装的猎枪子弹击中致死,按照法律规定,死者是自己谋杀自己,因此法医最后判定,这是桩自杀案。

其实各种语言都有其精妙之处,但是对于学习法语的人来说,法语的优美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发音规则简明清晰,元音较多而辅音较少,没有长短音节的区别,重音也比较好断,因此听起来就比英语,西语,德语汉语等语言更有力度,和日语差不多,但比日语多一些婉约。比如阴性的名词和形容词,动词在词根后加上辅音音素,就显得优雅。

由于元音较多地运用,就使得语义和发音比较完好地结合。动词的重读总是多于名词,形容词和代词等。 在西班牙语中连续的颤音和S音固然听起来比较华丽,但由于语速较快和音节较多,就令听者不能很容易地抓住重点。而英语就不用说了,不仅平淡无奇,更由于添加了众多许多奇怪的不必要发音使得听者一头雾水,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差不多在于前者比较“法语化”,而后者比较“西语化”

第二,法语颇为令人着迷的地方是语义的精巧和细致性,在法语中运用简单的语法结构可以表达其他语言费很大劲才能表达出来的意思,尤其在口语中。“把它给他”,“他爱她”这些,还有比如像“自我放逐”,“自我孤立”等比较细微而冗长难懂的意思,靠一个自反动词就能准确表达,不存在任何误解。

在精确性和逻辑严密性这一点来说,法语可能与德语是不相上下的,但法语一定更有想象力,启蒙时代的法国的思想家,文学大家如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雨果等等之所以能创作出伟大作品,这和法语这门语言本身的优点分不开的。

第三点,只有学习了法语,和其他语言比较起来,才能够体会到法语中那种优雅和对称的美感,英语中的所谓祈使句,汉语中的所谓文明礼貌用语,尊称敬称,日语中的敬语和法语的条件式比起来差距还是不小的。无论是以EST- CE QUE 开头的问句,还是书面运用的简单过去时态,这种细致的绅士感觉都尤为强烈,或许西语的华丽感觉与之类似,但正如前面所说,过于刚强的西语,连表达阴性词汇也要用A这个强元音来收尾,因此表达礼貌的请求也好象和人吵架一样。

法语的历史渊源:

现代法语基本上是路易14时期专家学者们定下来的那一套规则,因此不大会出现那些过于晦涩难懂的好比乔叟的英文诗歌或古汉语中的那些难懂的文章,因此法语是比较好地保留了那个古典主义时代上流社会的贵族风格,这种风格不是当前中国房地产上动不动就“泰晤士小镇”,“尊贵享受”的那一套东西,而是一种对自我素质和修养的刻意追求。因此即便在美国,法语仍然会享受比较高的地位。

 一天又结束了,相信大家一定感触颇深吧,请好好地记录下在日记里。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日行一善日记1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日行一善日记100字1

 一个寒冷的晚上,我和妈妈走在回家的天桥上,发现桥边上有一个姐姐,只见她跪在地上,头垂得很低,身子在颤抖着,地上有张纸写着:没有饭吃,想讨几块钱买包吃,我就叫妈妈给了她2元钱,给了后,发现她还是跪在那里,没有去买包,妈妈说那人可能是骗钱的。

 但我想在寒冷的晚上跪在路上,可能她有别的困难不好意思说出来吧。

日行一善日记100字2

 20xx年X月X日 星期X 晴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丁丁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去上学,

 走着走着,一位叔叔骑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飞快地向丁丁旁骑过。“啪”的一声,叔叔自行车上的包掉了下来,可是他却一点都不知道,丁丁捡起包,心想:叔叔的包掉了,心里一定很着急的,我应该追上去把包还给叔叔。想到这里,丁丁一边嘴里喊着:“叔叔,你的包掉了,一边向叔叔的背影追去。

 突然前面的叔叔停了下来。哦!原来红灯亮了。丁丁高兴极了,飞快地跑到叔叔面前,喘着气说:“叔叔你的包掉了。”叔叔拿着包,感激地说:“小朋友,实在太谢谢你了。”丁丁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我是少先队员嘛!”

日行一善日记100字3

 今天妞打疫苗,我为我的行为哀悼。

 临睡前,我问妞:下次你打针前需要妈妈做什么或给予你什么吗

 妞说:打针前喝个牛奶。

 我说可以,还有吗

 妞说保护我。

 我说好的,告诉你我会保护你的。还有吗

 妞露出肩膀,然后假装按住针眼,歪着脖子假装走着,说特别快的打完。

 我说快点打完缩短痛苦的时间是吗我问然后歪着头去幼儿园玩游戏是吗

 我俩哈哈哈大笑……

日行一善日记100字4

 早晨,我正在家的阳台上,给一棵石榴花浇水。忽然,嘭的一声,一只小鸟从天上掉了下来。心想:它一定是肚子饿了,没有力气飞了,我用温暖的小手把它轻轻捧起,原来小脚丫受伤了。我赶紧给它清洗伤口、涂药,并用纱布包扎。过了一会儿,小鸟叽叽喳喳唱着歌,往碧蓝的天空飞去,去寻找它的妈妈。

 我继续为我的花浇水、除草……

日行一善日记100字5

 今天抽空我洗刷了自己的书包。这个书包已经陪伴我度过了3年多的时光,每次给它刷洗就像给它洗澡一样,我都会耐心地清洗,虽然冬天的自来水很凉,但是想想洗干净后书包的样子,我还是觉得很高兴的。

 平时注意爱惜、保养自己的学习工具,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好的习惯。记得妈妈常说,她小时候的书包啊、铅笔盒啊都是一用就好长时间。看看我们现在多幸福啊,文具什么样的都有。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要珍惜着使用自己的文具,把它们当做好朋友,每天陪伴自己快乐的学习,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日行一善日记100字6

 今天写了一会寒假作业,听妈妈说她要出去一会儿,中午回来做饭。我想,反正我也是闲着,不如帮妈妈先把中午要做的菜先准备一下,这样妈妈回来就能轻松一些。

 说干就干!我看到妈妈把白菜和香菇放在厨房里,我想可能中午的菜跟这些东西有关,就先洗它们吧。

 我把白菜一层层的扒下来,感觉白菜长得真结实啊,虽然我小心翼翼地扒,但每扒一层我都扒不完整。觉得差不多够了,我就开始洗白菜,然后洗香菇。洗好后把它们放下控水的篮子里,等着妈妈回来“下锅”喽!

日行一善日记100字7

 今天是我写日行一善日记的第一天。在今天,实行日行一善日记的这一天,虽然说,我确实没做什么善事。但在做善事之前,应该有一个需要去靠自己努力去实现的大善事,一个大抱负。于是,我却幻想了许多。我想着:如果我长大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为我们的祖国做出贡献。这应该是所有人都梦想的、向往的吧!这何尝不是一件大善事呢?当然,空虚的想一想并没有用,要用实际行动去证明。那就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用功读书,长大之后成为有用之才。我的理想就像只气球,越飘越远。但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会飘到成功的彼岸。

日行一善日记100字8

 今天是日行一善日记的最后一天,也是我总结这一周的一天。这一天,我把这一周的情况汇报给了妈妈,有想的、听的、做的……都关于“日行一善”。制成了这个“日行一善日记”,记录着这一周所发生的一切,这一周可真有意义!日行一善,从我做起!

日行一善日记100字9

 今天和明天,我准备用实际行动来做做善事。我做的善事并不大,只不过是帮助家人减轻一下负担而已。今天,我帮忙擦地。拖地显然没有擦地干净,但擦地可比拖地累多啦!擦完之后,我才知道平时妈妈擦地有多辛苦,我可真好好尝试了一下妈妈的辛苦,刚擦完地,腰可真酸死啦!但是,虽然累,却累得很值得,我累并快乐着,帮助他人真高兴!

日行一善日记100字10

 一天,我和妈妈还有妈妈工厂的阿姨和她的女儿一起去千灯湖玩。

 玩着玩着,看见一位断了一条腿的乞丐,妈妈对我说:“给一元钱她吧”,接着,妈妈从手提包里拿出一元钱,叫我给乞丐,乞丐高兴地说:“谢谢你,好孩子”!“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做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好心会有好报的!

日行一善日记100字11

 今天几个同事相约上海一日游,我顺便带上了亲戚家孩子,自从他们家生二胎后,这个孩子就被忽略了,发脾气,摔东西,虐弟弟~各种举动!爸爸要每天上班,妈妈要带弟弟,奶奶买菜烧饭,他被每天关在家里。听说我要带他上海玩,兴奋的晚上睡不着,早上6点多就爬起来了。

 一路上很乖巧,也很有礼貌,同事都表扬他懂事。他妈说这孩子不喜欢照相,可孩子却让我给他多拍几张!车墩影视基地、泰晤士小镇留下了孩子灿烂的笑容,玩的很嗨!回来的地铁上就睡着了~回到家的我又累又饿,脚也磨出了泡。

 可回想一天的精神收获和带给孩子的被重视的感觉及快乐,很是欣慰。

日行一善日记100字12

 今天下午放学排队的时候,同学们都陆陆续续走出教室,我因为排在后面,我路过同学们的座位时,看见有两三个同学的椅子根本没有推进桌子里,我就把他们的椅子推进去摆好了。当我走出校门的时候,一眨眼的功夫同学们都散开回家了,只有我一个人在校门口等我的妹妹,等妹妹出来我们就一起走回家了,一路上妹妹蹦蹦跳跳的,别提有多开心了。快要到家时,我发现地上有一些纸屑,我就把纸捡起来扔进了旁边的垃圾箱里。我想:如果每个人都不乱扔垃圾,都能随手捡起身边的垃圾,相信我们的家园会更美丽!

日行一善日记100字13

 今天所有的衣服,可都由我”处置“啦!看见这么多衣服堆在面前,一时之间还真有些不知所措。虽然这早已不是我第一次洗衣服了,可是,这些父母的大衣服,对于我而言,还真难洗得不得了。呼!好不容易搞定了,还得一个一个地晾晒在阳台外,可真累啊!我第一次尝到了做善事的辛苦。

日行一善日记100字14

 今天迎来了寒假的第二天,我开始习惯性的收拾自己的房间。宽大的写字台上堆满了书,这是我考试前“备战”的结果,书橱里的东西也是东倒西歪,整个房间看着很凌乱。收拾书桌、书橱,擦拭桌子、椅子,我忙得是不亦乐乎。经过一上午的努力,终于我的房间变得整洁一新了。快过年了,我把房门也擦拭的很干净,还贴上漂亮的卡通画,自己越看越喜欢。

日行一善日记100字15

 蔡雨馨现在是我的同桌,我一定要竭尽全力改掉她的坏毛病。

 老师正给我们将一些值周的事情,可是,蔡雨馨只顾着玩笔没有认真听。我低声说:“不要玩了!”没想到,她竟然不像陈浩然那么固执,也不像和林轩谊同桌时爱吵架,只见她慢慢地把笔放回抽屉里,专心致志地听起老师的话来。

 我惊呆了,原来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后来,我下课时总是和她一起玩,身边又多了一个玩伴。

1、原文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2、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 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扩展资料

1、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入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厦门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2、个人生活

余光中生于中国江苏南京,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但是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曾自言:“大陆(中国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诗人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结婚61年,两人相知相惜,互信互补。作家张晓风曾形容,余光中是众人汲饮的井,而范我存,就是那位护井的人。

-乡愁

-余光中

乡 愁

一、课文分析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二、问题研究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如: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悲观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三、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这是诗,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如果作者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可惜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遗憾。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髫年所唱,没齿难忘。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厚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

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 “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乡愁》的第一段抓住邮票这个物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时期匆匆去了如烟云之过眼,未来的诗人渐渐长大了。40年代末,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旋即去台湾,插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1952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1954年同未来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恋爱,有一首情诗《咪咪的眼睛》为证。1956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算是新婚别。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岸。身在异国,心在家里,捻弄着那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乡愁顿起。不过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已经变了,慈母让位给新娘了。少恋母,长恋妻,人之常情啊。《乡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这个物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是把他从新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也是很贴切的,他写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嘛。

1958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唤她的慈魂快快回来,回到这“火后的小城”里来,回到这“四方的空城”里来。在这一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实现,虽然春天已经来到了。那骨灰匣想来早已入土,大约是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圆通寺吧,因为他在一首诗里说,清明节扫墓日他听见母亲在圆通寺喊他。以常理推之,那里该有一方小坟吧。

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潜溶着多少哀愁啊!它们象征着距离:邮票,船票,空间的距离;坟墓,阴阳的距离,死生的距离。薄薄的一层混凝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比千山万水的相隔更遥远啊!《乡愁》的第三段抓住坟墓这个物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胜。读者为之惊愕,细细一想,悲从中来。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渐渐地懂得了事业的艰难,于是雄心消泯。他的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愈来愈像反刍动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飞而知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白天忙着,不太觉得,到了夜间,故国故乡故园便频频地来入梦了。早晨醒来,梦去无痕,依然人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乡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庆市江北县悦来场,又沿江而下,看那“蒋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里有许多美丽的表妹……最可恼的是那一湾海峡,二指宽罢了,浅浅的一层海水比纸更薄,就是涉不过去。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再一变,变成了那可恼的海峡。《乡愁》的灵感也许是这样来的吧?

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个构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有了这个构架以后,便回头去翻查记忆的仓库,专找如海峡那样的象征着距离的物象。不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邮票啦船票啦坟墓啦之类的物象。于是用这些物象做横梁,仿照着第一个构架,又支起了下面三个构架:

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便是《乡愁》的雏形了。第一个构架,就其意义而言,分量最重,虽然是先出,却做了结尾。何况按时间顺序排下来,也应该做结尾。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的落脚点。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 “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他不反对“浅易”,但是,台岛那里“许多读者”“要求一首诗一读就懂”,却遭到他的反感。他说:“一个人如果只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自己终身在诗国做匆匆过境的观光旅客。”这话恐怕说得太重了吧。除了写诗的内行,一般读者,各有各的事业,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电视看**看跑马看黄书,而去观光诗国,也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哪怕匆匆过境呢。对这样的读者,理当叩头称谢才是,不宜责之太重。何况台岛那里就是有些深奥得可厌的诗,不但一般读者叫苦,写诗的内行也说读不懂呢。例如张默的《无调之歌》,大诗人如洛夫者竟然都这样说:“这首诗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何况一般读者呢。要求浅易一些,一读二读三读终能读懂,而不是愈读愈头疼,难道不应该吗?

我之所以要向读者介绍《乡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浅易”。而它的精巧的构思,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值得我们潜心揣摩,从中学习诗艺,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选自《流沙河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四、《乡愁》赏析(李元洛)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 “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 “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席慕容的《乡愁》

诗歌全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简介

席慕容(1943-),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迷途诗册》、《我折叠着我的爱》等。新作《席慕容和她的内蒙古》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容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生于四川,幼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一九九六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

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

参考资料:

找的

今天给大家推荐两部我最喜欢的喜剧**。

一,《上帝也疯狂》剧情简介:

广袤无垠的非洲大陆,现代文明与原始社会和谐共存。在离现代大都市六千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腹地,生活着仍未受到外来文明影响的布须曼人。他们刀耕火种,狩猎农作,过着与世无争、敬畏自然的平静生活。某天,一支来自现代文明的可乐瓶打乱了他们一成不变的日子。最先发现瓶子的基(N!xau 饰)将其带回部落,族人惊叹可乐瓶子的完美构造和繁多的用途,认为这是上帝赐予他们的礼物。可是兴奋的心情很快为别样的情绪所取代,习惯了平等共有的族人开始想要将瓶子据为己有,矛盾悄然而生。基不愿看到族人发生争吵与殴斗,于是决定将可乐瓶还给上帝,只为恢复曾经平静快乐的生活……(还有第二部可以看哟)

 

二,《两杆大烟枪》剧情简介:

艾迪(尼克·莫伦)思维敏捷,是个玩牌高手。在三个好友的支持下,艾迪携巨资参加了黑社会的高额赌局,不想落入圈套,欠下50万的赌债。为了还清赌债,艾迪和朋友们绞尽脑汁,最终算计到一群毒贩身上,并为打劫购买了两杆老式烟枪。

  不想这群不安分的毒贩,正惦念着他们毒品供应商的钱,并在同一天实施了打劫。在毒贩们费劲周折,把毒品供应商熨的整整齐齐的钱款拿到手后,艾迪他们幸运的坐享其成。可是他们不知道,这看似简单的抢劫案背后,更有厉害的角色参与其中。他们手里的两杆破烟枪也隐藏着不少故事。

  在无知与莽撞中置身漩涡的他们能侥幸脱身么?笑料迭出的偶发事件里,穿插着小人物与大人物的辛酸幽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502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