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员的黜降有特殊的原则精神,那官员为啥屡次黜降?

宋朝官员的黜降有特殊的原则精神,那官员为啥屡次黜降?,第1张

《宋史》传记中记载,在两宋320年间,许多官员的履历中都有着一次又一次的黜降经历。黜降、贬谪这些令宋代官员为之色变的字眼,与某些官员的仕宦生涯贯穿始终。虽然宋代官员的黜降有其特殊的原则精神,然而官员一次又一次的黜降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宋代对官员的黜降主要以照顾到官员的仕途和生老病死为基准,未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贬官情况,总体上还是以宽厚、优待为主的。

宋朝算是对士大夫最宽容的一个朝代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是指的宋朝。然而,为什么官员总是被贬?从客观因素看,两宋朝廷内部党争比较严重。例如范仲淹、司马光、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文彦博等人被贬,都与朋党之争、得罪权臣或当权者、或大臣之间不和有关,官员因''被人告发''而黜降。也有因经济环境、各种灾害而引起的官员黜降。从主观因素看,宋代官员的黜降与贪污犯罪,或自身思想教育等等有关。

一:两宋官员因政治和经济环境引起的黜降

宋代“文死谏武死战”,被视为文武官员的最高道德标准。这就形成了不同政治决策、思想的朋党之争。历代王朝中,两宋的台谏是最宽松的,而大臣们也多能不看皇帝和上级脸色行事,敢于痛陈时弊,点人痛处。像范仲淹、包拯,都是动不动就敢于纳谏的,但是他们可以安然无恙,还成为了朝野内外大厉名节的模范人物。

然而也有因为纳谏而受到黜降的,例如苏东坡因敢于直言,先后得罪于新党、旧党,而不为两党所容。正所谓“峣峣者易折”,注定了苏东坡在朋党斗争激烈的北宋朝堂难于立足。

另外一方面,宋朝重视商业发展。使得宋朝文化和经济高度繁荣。宋朝百官的俸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也最为优厚,月薪饷最高达400贯(一贯为千文),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除俸钱外,还有禄米,宋朝大小官员锦衣美食,生活奢华。大宋朝文官武将的高级优厚的待遇,使官员很少有自愿退休的,有的为延长任职期限,竟改动年龄。因此,朝廷只好黜降官员,对年满七十的老官僚,不予考课,不给升迁。

另外,根据《宋史 五行志 火》当中的不完全记载,宋朝在三百余年里大大小小的地方火灾就有200多次,其中以首都东京城最多。在这其中,有无数的百姓以及财产受到损失,也因此,那些纵火者的下场会很惨。在古代,对于那些故意纵火人的处罚虽然严重,但一般来说不会牵涉到当地官员的,却独独在宋代不是这样。宋代失职官员也难逃其咎,会一并遭受小处罚甚至黜降。这也真的是“火烧乌纱帽”了。

二:两宋官员因道德文化所导致的黜降

宋朝是中国历史最腐败的一个朝代,苛捐杂税之多令人发指。如果看收入,宋朝百姓应该是过得不错的,但实际上由于政府搜刮的太狠,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其他朝代比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只是由于生产力高所以挨饿的人少一些。

在两宋年间,朝廷共开展科举118次,选拔出进士就达两万人以上。与唐代不同,宋代是考中即授官,如此一来,要使官不冗,便是不可能的。

宋朝政府缺乏培养理财人才和军事守卫,学校教学内容无非课试文章,与办事、治国理政完全脱节。国家没有真正的人才,官帽子却满天飞,那么国家财政就难以养官,官俸自然就日益微薄,而在一个城市经济发达、盛行奢靡之风的时代,官俸微薄就意味着纵容官员去贪腐去搜刮百姓。因此,官员因贪腐犯罪被黜降的也不在少数。

两宋官员的思想文化也是造成官员黜降的原因之一。宋代有着中国历史上最优质的官僚队伍,这群人在气质上是非常儒雅的,这些人都接受了长时间的儒家思想教育,他们是可以“以天下为己任”的。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道义可以对抗自己的上级,甚至是不惜惹怒皇帝。

例如苏轼、欧阳修等都因此几经黜降波折。就苏轼来看,他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敢于保持独立思考和提出独立见解的官员,有着高尚的政治品格和操守,而且敢于向如王安石、司马光等权势人物挑战。

苏轼不仅不会像蔡京那样见风使舵,左右逢源,甚至不愿意隐藏自己的独立见解,明哲保身。再如欧阳修,年轻的时候,他身上还有些才子之气,在朝廷上特别能说会道,特别敢批评人,所以后来就得罪了很多人,再后来被认为是范仲淹的同党而被黜降。可以说他们的文化思想决定了他们几经黜降的命运。

宋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各方面都取得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宋代官员的儒家文化思想深入人心、宋代政治斗争和宋代的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各种灾害等都造成就了宋代官员一次又一次的黜降经历。

同时,宋代对百姓、士大夫和黜降官员的优待,也是其他朝代不能比的。以至于西方大史家汤因比感慨,如果他有自主权利可以选择托生的时代,他会毫不犹豫选择降生在宋代的开封或杭州。我们看两宋历史,王朝几百年,和其余王朝比起来,宋代确实是太文明了。

在当时宋朝的经济很是发达,已经达到了全世界第一,而且在科技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因为重视文化,所以在当时的宋朝民风比较开放,商贸很是发达,出现了很多的杰出人才,但同时宋朝也有很多奇葩的规定,其中有一项特别的奇怪,那就是不允许朝廷的官员下酒楼。其实宋朝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为了惩治贪污腐败,因为在当时宋朝的官员其实工资特别高,所以对钱的兴趣并不大,但是对于吃却特别的上心。

如果在职期间出入酒楼的话,不仅会受到严厉的处分,甚至可能会丢掉自己的光伟。在宋真宗时期这个禁令已经到了谈文色变的地步。在当时很多官员都贯彻执行这条禁令,不管你的官位有多高,不管你之前是否受到皇帝的宠爱,只要你下酒楼,那么肯定会受到责罚。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原因很简单,在当时宋朝政府限制官员进入酒楼。第一方面肯定是限制了大吃大喝这种行为,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铺张浪费,保持宋朝的财政不出现亏空。因为在当时宋朝曾经做过一项统计,在政务邀请方面,宋朝每年的支出特别的大。第二点就是因为当时汴京的官员可以通过在饭店里边儿吃喝,向地方的官员吃拿卡要。当时很多的交易都是在饭店里边儿完成,所以为了从根源上避免这一点,宋真宗直接下令不让他们在酒楼里面吃饭,也就避免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情往来。

但与此同时宋朝还是比较开放的,虽然禁止他们去酒楼,但也保护了他们的权利,在宋朝行不上士大夫,这个制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因为这项制度当时的文人志士得到了解放。宋朝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不过到了别的朝代,文人志士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而邢俊臣比较幸运的出生在这个朝代,邢俊臣是一个很有才华的文人,因为他作诗比较有趣,所以宋徽宗都知道这个人,邢俊臣这个人十分毒舌,经常讽刺官员,但是宋徽宗是一个宽容的君王,所以即使邢俊臣这样也没有被杀。

邢俊臣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在宋朝这个时代也不算特别有名,之所以大家都知道他,是因为他作诗多数都是讽刺挖苦别人的,还有就是他做的诗在末句都是用唐诗结尾的,就是因为他作诗很有趣,所以被宋徽宗知道了,宋徽宗还特意招他到宫中。

邢俊臣这个是也算是有骨气的,当时的宋徽宗丝毫不顾忌国事艰难,还要执意从南方运送太湖石来修建园林,这一事情让老百姓都很是愤慨,但是因为宋徽宗是君王大家都不吭声,唯有邢俊臣敢于言明,宋徽宗招他进宫作诗,他就写了两首诗来讽刺宋徽宗的这种行为,宋徽宗虽然治理国家不咋地,但是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他听出来邢俊臣是讽刺他的,但是他很宽容,他也没有治邢俊臣的罪。

宋徽宗身边有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他身边有个太监梁师成就特别擅长拍马屁,他作的诗就是夸奖天下太平之类的,宋徽宗听了很开心,但是邢俊臣不屑一顾,他特意又做了一首诗专门挖苦梁师成的,梁师成听了恼羞成怒,但是宋徽宗都不处罚邢俊臣,他自然也不敢太大胆。

但是事后梁师成还是找了个机会将邢俊臣贬到了偏远的地方,不过也亏了邢俊臣生在了好时候,虽然宋徽宗这个君王不合格,但是他挺宽容的,不然像是邢俊臣这种毒舌的人活不了多久,毕竟不是每个君王都能容忍别人编排自己的。

读书做官是历代文人的崇高理想,如果把现在的读书人放到古代王朝去做官,大多数人会选择去宋朝,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因为没有性命之忧,宋太祖赵匡胤立有祖制,任何后来的皇帝不能擅杀文臣,文官们不必因为自己说错一句话或写错一个字而丢掉了小命。这也是宋朝文化鼎盛,能给后世子孙留下那么多经典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因。另一个方面,宋朝当文官不必搞一些偷偷摸摸的贪污腐败。因为宋朝官员的官俸是非常高的,一个人朝中当官,养活十几口的大家族是不成问题的。但宋朝皇帝总得通过一定的手段打击违反法律或者违反了旨意的官员。他们的最主要的手段便是贬谪官员。

 

如果宋朝官员有渎职、过失、贪污、违制等各种不法行为发生的话,都会遭到轻重不一的贬谪处理。贬谪的轻重可以由重到轻可以分为4档,分别是编管、羁管、安置和居住。前两者不但要把你发配到边疆的不毛之地,而且要停掉你所有的官俸。后两者就是减少你的俸禄,让你的生活更加穷苦而已。贬谪在宋代已经是对官员一种很严重的处罚了,官员一经贬谪,就会由原来的养尊处优变成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狼狈模样。当苏轼被贬到黄州时,他的官名叫检校官和团练副使,他的俸禄基本上被停掉,但可以凭借检校官一职从官府多多少少拿一些酒钱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

 

黄庭坚被贬到西南黔州时,基本上是没有任何收入的,不得不靠朋友的接济度日,他最感谢的便是王补之,在给王补之的信中,他说自己幸亏有王补之的接济,才能勉强活下来,对王补之是感恩戴德,并说自己失掉了官位,难以谋生,以口腹累人,愧不可当。苏轼被贬到黄州之后,光靠朋友的接济还是难以正常过日子的,所以必须自谋生路,在朋友马正卿的帮助之下,官府给了他一块数十亩的荒地,开始自己耕种,这才彻底解决了吃喝问题。这一块荒地被苏轼命名为东坡,也就是自己号的由来。

 

苏轼是古往今来很有名的吃货,不但会吃而且会做。被贬到黄州之后,苏轼囊中羞涩,只能自己动手来做一些美食,这便有了名满天下的东坡肉。宋朝官员被贬之后,很多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除了受朋友接济之外,最主要他们还是住在破旧的驿站或者寺庙当中,甚至还得自己修建房屋,被贬到惠州的苏轼最终不得不自己动手重建自己的居所。

武轻文重,导致军权和兵权大大的削弱,国防安全,由皇帝掌权,设立众多文职来进行行政上的管理,

例如;

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作为中枢部门的首脑 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或称政 事堂。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神宗赵顼元丰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将其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以尚书左、右仆射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正宰相,再设门下、中书侍郎各一人,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为副宰相。宋徽宗赵佶时,蔡京为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作为宰相。南宋时,改左、右仆射 为左、右丞相,复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宋哲宗时,设平章军国重事或同平章军国事,以处“老臣硕德”,位居宰相之上,每数日一朝,非朝日不到都堂。宋宁宗时,韩胄任“平章军国事”,每三日一朝,宰相不再掌印。 南宋末年,贾似道专权,任“平章军国重事”,左、右 丞相实际上屈居于类似副宰相的地位。

  宋朝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其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 枢密院事等。

  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即盐铁、 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号称“计相”。宋神宗改革官制,撤销三司,将三司的大部分职权归户部和工部。南宋增设总领所,负责供应数路或一路各军钱粮, 并参预军政。其长官称“总领某路财赋军马钱粮”,简称总领。

  北宋前期,宰相主管民政,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 主管财政。宋神宗官制改革后,宰相实际兼管财政。南 宋时,宰相又兼任枢密使,兼管军政。这样,宰相再次握有民政、财政和军政的大权。

  专管监察的机构是御史台,其长官称御史中丞,副长官称侍御史知杂事,主管纠察百官,肃正纲纪。台官 有弹劾权,可以上疏言事,评论朝政,弹劾官员,还准许“风闻”论事。专管规谏讽谕的机构是谏院。宋仁宗 赵祯时始单独置院,其长官称知谏院事或左、右谏议大夫,凡朝政缺失、百官任非其人、各级官府办事违失,都 可谏正。台、谏官都以言事弹劾为责,其职权本无多大 差别,这一状况导致后世台、谏的合流。

  为皇帝起草制诰、赦□、国书和宫廷内所用文书的 机构是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直学 士院等。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或知制诰分掌“内制”和 “外制”,总称“两制”,翰林学士等还侍奉皇帝,充当顾问。

  宋初的最高司法机构是大理寺和刑部。宋太宗赵光义时,设置有“审刑院”,其长官称知审刑院事,官属有 详议官。各地奏案先经大理寺裁决,报告审刑院复查,写出奏稿,上呈中书。中书申奏皇帝论决,宋神宗改革官制,审刑院并入刑部。

  三省六部,即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以及吏、户、 礼、兵、刑、工等六部。北宋前期,三省的名誉长官“门 下侍中”、“中书令”和“尚书令”,也极少委任过,而 另外各委派一名官员判本省事。尚书省所辖六部,也各 另派官员一人至二人判本部事,本官不管本职,而且新设一些机构分割了各部的大部分职权。如审官院代行吏 部考校京朝官的职权,太常礼院和礼仪院代行礼部的礼 仪之权,三司代行户、工部的大部分职权,审刑院代行 刑部复审大理寺所定案牍之事等。直到宋神宗改革官制, 以三省代替中书门下,六部各设尚书和侍郎,主管本部 事务,三省六部才行使相应的职权。

  宋朝的地方政府机构实行州(府、军、监)、县二 级制(见府、州、军、监)。宋初沿袭唐制,将全国划 分为十多道。宋太宗时改道为路,路作为朝廷派出机构 的辖区,在州、县之上(见两宋路制)。宋神宗元丰八 年(1085)分为二十三路。北宋前期, 各路皆置转运使和 提点刑狱,有些路常置安抚使,各设官衙办事。安抚使 司俗称“帅司”,由本路最重要的州府长官兼任,主管 一路的军政,也兼管民政、司法和财政等。转运使司俗 称“漕司”,主管所领州县的水陆转运和财政税收,兼 管司法和民政等。提点刑狱司俗称“宪司”,主管一路 的司法,兼管财政等。宋神宗时,增设提举常平司,俗 称“仓司”,主管本路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 河渡、水利之事,南宋时与提举茶盐司合并,增管茶盐。 此外,又设提举坑冶、茶马、市舶等司,漕、仓、宪等 司总称监司。监司号称“外台”,具有监察职能,权任 颇重。

  各州(府、军、监)直属朝廷,由朝廷委派京、朝 官管理州郡事,称“知某州军州事”,表示全权管理本 州的军、民之政,知州可直接向朝廷奏事,多用文人,并 经常调换。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州事”同领州事, 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等事,行文与 知州联署。其官属有录事、司户、司法、司理等各曹参 军。录事参军主管州衙庶务,纠察各曹稽违;司户参军 主管户籍、赋役、仓库受纳;司法参军主管议法断刑;司 理参军主管审讯狱讼。此外,还有节度掌书记、判官、推 官等幕职官以及州学教授。

  各县设知县或县令,还有丞、主簿、尉等。宋初设 判县事,为一县之长。后常以京、朝官领县者称知县事, 以选人宰县者为县令。知县或县令主管一县民政、司法、 财政,如有驻军则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宋仁宗初,始置县 丞,以选人充任。后以京、朝官充县丞者,称知县丞。丞 为县的副长官。主簿主管本县出纳官物,销注簿书。尉 的职位在主簿之下,俸禄相同,主管阅习弓手,维持治 安,后命兼巡捉私茶、盐、矾等。

  宋代实行官、职和差遣分离的制度(见官、职、差 遣)。宋初利用唐代的三省六部等官名组合而成官阶,只 用以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因此又称为“阶官”或 “寄禄官”,宋神宗改革官制时,文官(京朝官)定为 二十五阶,宋徽宗时增为三十七阶(包括选人),还改 定武官共五十二阶。差遣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即 “职事官”。

  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衔,如大学士、 学士、待制等,是授予较高级官员的清高的头衔。官、职 和差遣的分离,导致大批冗员的出现。

  宋代还把文官按官阶划分为“幕职州县官”、“京 官”和“升朝官”三大类。幕职州县官又称选人,是低 级文官的总称。其寄禄官有两使职官、初等职官、令录、 判司簿尉共四等七阶,宋徽宗时改为承直郎至迪功郎共 七阶。京官是比选人品级略高而不常参的低级文官的总 称,其寄禄官共有承务郎到宣教郎等五阶。宋神宗官制 改革,废除京官之称,改为“承务郎以上”。升朝官是 可以参加朝见、宴坐的中上级文官的总称,其寄禄官有 通直郎到开府仪同三司等二十五阶。选人经过考核和一 定员数举主的推荐,达到一定考数(任职满一年为一考), 便能升为京朝官。选人升为京朝官称为“改官”,是每 个官员仕宦生涯中的一件大事。武官也按官阶分成使臣、 诸司使、横班。另有节度使到刺史等,实际成为另一种 官阶。

  宋代保留了前代的一些附加性官衔,如散阶、封爵、 食邑、勋官和检校官等,都已成为荣誉头衔。爵有王、嗣 王、郡王到各县开国子、开国男共十二级。只要官资及 格,该封开国男以上者,即给予食邑二百户以上达一万 户;又官资及格,给予食实封一百户以上到一千户。每 食实封一户,每日计钱二十五文,随月俸领取。勋官有 上柱国、柱国到云骑尉、武骑尉共十二等。检校官有太 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等十九级。文臣任枢密使, 都带检校太尉、太傅。

  北宋前期的官品沿袭唐制,文官共九品,有正、从, 自正四品以下,又分为上、下,共三十等。但官品和官 职多不相称。宋神宗官制改革,正名责实,减少了官品 的等级,改为九品正、从十八级。

  朝廷对各级官员制订了磨勘(考核劳绩过失)、叙 迁、荫补等法。宋初废除按岁月叙迁之制。宋太宗时,设审 官院和考课院分掌京朝官和幕职州县官的考课事宜。宋 神宗官制改革,设吏部四选分掌文、武官的考课、差遣 等事。宋真宗赵恒时,还规定文臣(京朝官)任满三年、 武臣四年(后改为五年)磨勘升转本官阶一次,幕职州 县官在改为京朝官时也实行磨勘。此后,为减少冗员,不 断加严磨勘条件,如延长磨勘年限、规定迁转的止法、限 止每年磨勘转官的员数、增加举主等。磨勘的标准有多 种。以举官当否、劝课农桑、增垦田畴等“七事”考核 监司。以德义有闻、清谨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等 “四善”和“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农桑 垦殖,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盗,人获安处,赈 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等“三最”考核州县 长官。考核分为三等,七事中具有五项者列为上等,具 有三项者列为中等,不足两项者列为下等。朝廷按官员 考绩以定升迁。其中宰执、侍从和卿列馆职、科举出身 的文官有优先权,可以超资升转,其余荫补出身、杂流 等只能逐资转官。有军功的武官,自武翼郎以上,每转 一官,即双转两官。在遇朝廷举行郊祀或明堂大典、皇 帝生日以及本人致仕、奏进遗表等情况下,中、上级官 员还可荫补其亲属、门客以官衔或差遣。如《庆元条法 事类》记载,遇大礼时,宰相可荫补缌麻以上亲十人,执 政官可荫补八人,节度使等可荫补六人。

  宋代中、上级官员的待遇比较优厚,有俸禄、职田、 祠禄、恩赏等。俸禄分为正俸、添支、职钱、禄粟、衣 赐(春冬服、冬绵),还有□人(随从)衣粮,以及茶 酒、厨料、薪炭、饲刍之给等。在北宋前期,宰相、枢 密使月俸三百贯(每石米价约六七百文到一千文),禄 粟月一百石,春、冬衣共赐绫四十匹、绢六十匹,冬绵 一百两,随身□人的衣粮七十人,每月给薪一千二百束, 每年给炭一千六百秤、盐七石,节度使月俸四百贯,禄 粟月一百五十石等,待遇最高。待遇最低者为内侍省宦 官“郢、唐、复州内品”,月俸仅三百文,而“入内小 黄门”等禄粟仅一石。宋神宗改革官制,分别阶官和职 事官,用阶官定俸禄,阶官的俸禄称为“料钱”。在京 职事官自御史中丞、开封府尹以下至律学正,改给“职 钱”,每月为一百贯至十四贯不等。部分在京职事官在 料钱外,另支职钱。其中又照顾到阶官的高低,职钱略 有增减。这些俸钱一般都半给现钱、半予折支,很多官 员还可支取公用钱(公使钱)。外任地方官还配给职田, 自三四十顷至一二顷不等。宋神宗后,一些下台的或势 将下台的官员有的还被授予或自请担任宫观官、监岳庙 等闲官,坐领“祠禄”。此外,朝廷的各种临时赏赐,也成为官员的又一重要经济收入。

公元1127年,北宋国都汴京陷落。在肆意掳掠之后,金人决定废掉宋朝皇帝,将他们掳往北方。

金人先是以谈判为名扣留了宋钦宗,之后又开始扣留以宋徽宗为首的北宋皇室。为了活命,一大波留守的北宋官员迅速投靠了金人,其中以吏部尚书王时雍、开封府尹徐秉哲、京城都巡检使范琼最为卖力。范琼更是拔出佩剑,粗暴驱使那些不肯前往金营的赵氏皇亲国胄。这些投降的官员们根本不在乎皇室人员的性命,他们只怕惹怒金兵引来屠城,那样自己的家属也难以幸免。

二月初七,宋徽宗被通知前往南薰门的金兵大营。此时的宋徽宗依然派头十足,坐着肩舆从延福宫出来,经过晨辉门,前往南薰门。来到了南薰门,金人将他拉下銮驾,随从人员被缴械,他才意识道原来自己已经不是作威作福的皇帝,而只是一名阶下囚了。

宋徽宗就这样被金人推搡着带到了青城的斋宫,见到了同样是俘虏的儿子宋钦宗。两位金国元帅宗望、宗翰讽刺宋徽宗道:“你不让和亲,现在所有人都成了俘虏,你还有什么脸见人”宋徽宗羞愧难当,抱着儿子宋钦宗大哭。

当日,按照金人的要求,后妃、嫔御、诸王、王妃、帝姬、驸马也就是赵家父子二代的直系亲属和家庭都必须全体出城。于是,除了徽钦二帝,还有郓王以下三千人,包括诸王妃、公主、驸马等全部被勒令出城。

二月初八,其余诸王、与皇帝接近的宗室、部分死忠大臣也被押解出城北行。后妃、诸王还可以乘车坐马,其他人只能步行。

这时百姓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见到此番景象都很害怕。但见到金人压着皇帝出城,立即有百姓叫嚷着拦住车驾。范琼命令将为首两名百姓抓住斩首,强行驱散阻拦百姓。

第三天,皇帝被废的消息终于捂不住了,宣德门外贴了黄榜,宣布了这件事。又是范琼大声吼着说:“你们只是少了个主子,东也是吃饭,西也是吃饭。这就像军营里,姓张的来管,叫他张司空,姓李的来管,叫他李司空。你们军民百姓都快同去干活儿,照管好家里的老小才是正道!”讽刺的是,正是这个范琼,后来又溜到宋高宗赵构那里,赵构还委任他当了御营都统制。

但汴京就剩下这些官员人了。顽强不屈的大臣如张叔夜等都被抓走了,吏部侍郎李若水更是因为当面痛骂宗翰被寸碟。宰相孙傅只会懦弱的组织百姓到金营面前请愿,这是多么幼稚的行为啊。

二月十一,皇后和太子出城。在皇太子出城前,一位叫作吴革的人见到孙傅,向他出主意,要求将皇太子留下。孙傅表示金人不会罢休。吴革的计策是:找一个像太子的孩子上车,找一些百姓叫他们装作想截留太子,乘机将孩子摔死在车下。再把子的尸体交给金军说太子死了。把真正的太子设法转移。孙傅吓得两股战战不敢同意。

于是这样一直庞大的俘虏队伍就在金兵的严密押解下迤逦北行。一路种种惨状,笔墨难言。期间不止忍受屈辱的牵羊礼,多位皇室贵女,包括宋徽宗多名未成年女儿,都被金人蹂躏至死。大多数的女子都屈服委身金人,因为貌美马上被封为夫人、甚至妃子。也有一些因不愿屈服被杀死,宋钦宗的老婆朱皇后也因不堪受辱上吊自杀,被救起后又投水而死。甚至有的小宦官、宫女也自杀而死。但徽钦二帝仍“倔强”的活着。他们已没有良心可言。

徽钦二帝后来多次被调换看压地点,三年后,当他们最终到底五国城时,跟随他们的三千宗室,已经只剩下六人。五年后,宋徽宗终于“寿终正寝”了。而“坚强”的宋钦宗又孤独地活了二十一年。

三千里江山弃之如履,亿万百姓与我何干只要我活着就好,不是么只要活着,哪怕人不如狗,哪怕背负千古骂名!这便是大宋赵氏的人生信条。

而同样是这样的一家子,宋高宗赵构在父兄被掳、母亲被辱,自己又被金人吓到阳痿的情况下,更是顽强的活到了八十岁。这一家子,心胸真不“一般的“辽阔”。

更为讽刺的是,宋高宗被金人吓到丧失生育能力,费劲浑身解数都生不出儿子。而在金国做俘虏的徽钦二帝却“连战连捷”,宋徽宗又生育了6个儿子8个女儿。宋钦宗也不含糊,生育了4个孩子。对于这样没心没肺的人,已经懒得评价了。

现代社会,只要你身居高位一天,你就多一天的权益,所以没有人想提前退休。其实这种情况在宋朝也是一样的。让揭示宋朝官员没有我不想退休。让让我们看一看!

致仕简介

当官就是回到自己的岗位上,退休养老。做官就是把官职官阶还给君主,体现了君主的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庭就是世界在西周时期。整个国家是主权的,所有的官职和官阶都是君主给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臣年纪大了,什么也干不了,就把官位让给君主。

春秋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封建领主的所有制开始瓦解。到了秦朝,终于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废除了世界领袖和官员的旧制度,开始实行新的官僚制度。致仕作为一个退位的官员,虽然仍然承载着回归君主等级的古意,却被保留了下来。

每个朝代做官的年龄都不一样,似乎连一次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做官年龄没有硬性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往往要看具体情况。但是,礼记70岁任用博士为官的说法,的确是后世王朝制定任用年龄的重要参考,也成为官员要求任用的自然理由。所有官员都要征得皇帝的同意,这与儒家的礼义观念有关。

韩:官员做官后,朝廷只给原官职三分之一的俸禄,只有等级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才能得到;低级官员退休后一般没有工资。

魏晋:官员退休,不不给金钱或财产,他们往往被给一个临时的工作,作为一名医生负责讨论,他们会死。

楚:国力强大,官员退休后待遇更好。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拿半薪,有功官员也可以跟皇帝拿全薪格雷斯。官阶在六以下退休的,官阶在五以下退休的,各有不同数量的永业田养老,永业田可以传给后代。

中唐:之后国力衰落,社会矛盾尖锐,朝廷宦官独揽大权,派系斗争严重,政治日益腐败,官员开始贪图官职,退休制度遭到破坏,导致政府官员老化,精神日益衰退。直到唐末,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

宋朝:比唐历代对退休官员的待遇都很优厚,主要表现在:一是按原官职退休;第二,先不说武文寺官或后宫中的职位,按制度退休的会增加职级或获得后代。咸平之后,宋真宗的文武官员纷纷退休,甚至升了一级。他们被授予法院官员,支付一半的工资,其中一些是定制的。

尽管退休后待遇优厚,但官员很少主动退休,因为官员在任时能得到的福利是退休后无法比拟的。

宋朝:一直存在冗员问题。为了鼓励官员退休,朝廷有时会采取给官员发全薪的措施,但收效不大。行政开支每年居高不下,导致国家财政困难。

元朝:官宦一般每个月发半薪养老。只有少数达官贵人、功勋官员、亲信官员退休后才能拿到全薪。

明朝:官员待遇低。明初,官员如果没有特殊的礼物,就没有工资。即使给了他们规格

古代官员被批准后,朝廷大多给予一定的奖励。他们在任时,往往因官员等级不同而拥有不同数量的土地,属于地主阶级。因此,他们大多数人都赢了不要因为他们的工资减少或没有减少而失去生活保障我没有。对于确实很穷的官员,政府给他们一定数量的大米,支持他们生活。这种情况在明朝就有。

官员到了一定年龄就会退休,这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但古代官员把退休称为官员任命,多少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权的独有特征,即高度专制的皇权是以家为本位,以天下为己任的。杜幼仪微博

黄宗羲对君臣关系作了独特的论述:君臣,民共木。大臣的名字和君主的名字不同,但实际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君主和他的臣民有共同的责任,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顾作出了全新的解释:君者为民,故一等衔之意,天子而公,君、叔、子、人,而非绝世之贵。种田付禄,因此,意为半爵。你,清,医生,学者和都在官方的位置上,而不是没有东西吃。如果你知道天子是义人,你就不敢对人民自重。如果你知道种田而不是种田的意义,你就不敢从人民手中接过来为自己服务。也就是说,君主和王子,王子,叔伯,儿子和男人都不是天生的贵族。他们管理国家事务。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也是靠劳动吃饭的。鲁是他们为普通人工作的报酬。

因此,君主及其各级官员不敢为了自尊而任意凌驾于人民之上,也不敢为了自娱自乐而占人民的便宜。清末维新派和革命派印刷了大量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以制造舆论,要求政治变革。从此,历史的发展没有走君主立宪的道路,而是走了民主共和的道路。这是各种原因形成的历史合力的结果,但中国所包含的民主思想因素美国传统的政治文化遗产是我们能够不要忽视。

这个是赵匡胤自己搞出来的名堂,因为他觉得大臣们跟自己一样坐着上朝讨论国事,对自己是一种比较不尊重的行为,感觉自己不够有尊严,所以就改成了站着上朝议事了。其实赵匡胤就是这种人,自己当初是从军队中自己跟战友们一起造反起义的,后来成功后,一直害怕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成果会被其他人给夺取,因此才想了一大堆的事情,来巩固自己的权利,巩固自己的地位,像什么杯酒释兵权,就是他搞出的,由此可见他就是一个极度害怕失去,极度不相信臣子的人,希望将权利归结于自己一身的人。

在宋朝建立的初期,大臣们上朝议事的时候,他们都是每个人一个座位,身旁还放着一杯茶水,然后大臣们跟皇帝赵匡胤是一样的都是坐着一起讨论国家的政事的。那个时候大臣们上朝还是比较轻松,可以坐着,所以还算不错的待遇,但是后来就变了。

赵匡胤觉得自己跟这些一起坐着议论朝事,显得自己太没有地位了,彰显不出自己是皇帝的威严,所以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再一次上朝的时候,拿起一本奏折,故意问自己的宰相一个字,宰相起身靠前后看了看,说那个是“座”字,然后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打算要坐下去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椅子没有了,这时候宰相知道这是赵匡胤故意的,所以说自己还是站着向皇帝禀告事务吧,然后百官们看到宰相都站着,自己更不敢坐着了,于是就都站了起来议事,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宋朝的官员就站着上朝了。

 赵匡胤经常都是使用这些小计谋来维持自己的尊严,加强自己的威严的,比如官员们之前的管帽两边并没有两个长舌,因为担心臣子们在上朝的时候偷偷议论自己,所以帽子都加上了两条长舌,这样官员们就不能够交头接耳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593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6
下一篇2023-1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