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见不同,左宗棠与李鸿章都曾属于曾国藩湘军系统下,这两人后来都独树一帜,即左宗棠楚军,李鸿章淮军,两个人长期不和,左宗棠是晚清难得的一位清廉的官,看不起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
当时的清政府可谓是四面环敌,李鸿章认为东南沿海问题对清朝的威胁更大,毕竟列强如果攻破渤海从天津到都城北京就是分分钟的事儿,因此极力主张加固东南沿海的防御,所以和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起了冲突。
邢冰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左宗棠因湘淮派系之争,以及对国防政策之歧见,与李鸿章素来不睦,甚至势同水火。在中法战争以签订有利于法国的条约结局之后,左宗棠对当时主和的李鸿章作出以下批评:“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都是晚清的重臣,政见不一,一个主张坚决抵抗,一个主张能和则和,使得清政府对外意见不一,很难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导致各个地方的松松散散,使得中国在国力严重削弱的局面上更加的削弱。
左宗棠和李鸿章可以说是清朝政府中一对欢喜冤家了,他们也是斗了大半辈子,长达几十年之久。但是普通人没有想过的是,其实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人的生平是十分相似的,他们两人都是读书出身,年纪轻轻就已经考中了举人。而在军事方面他们两人更是书生成为将领的代表。
李鸿章,他是淮军的统帅,而左宗棠他则是楚军的统帅。他们两人更是曾经都在仕途落魄之时,成为了曾国藩的属下。这两人都是文武双全的人,也都是洋务派中的大臣,在洋务运动中是求富、自强。就是说李鸿章和左宗棠他们两人从出生到背景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啊,但是呢,这两个人却是在最后成为了一对死对头,这就是十分让人诧异的了。
那么为什么生平如此相似的这两个人会成为一对死对头呢?那就要从1864年的5月说起来,那一年李鸿章刚刚打赢了一场战争,但是呢,在当时李鸿章却是对常州是久久攻不下来。后来,好不容易李鸿章打下了常州,但是之后,朝廷却是下了一封圣旨,要求李鸿章立即北上攻打天京。但是当时曾国藩的弟弟已经在天京呆了三年了,此时李鸿章他北上去打天京,就是在抢曾国藩弟弟的功劳啊,这是不应当做的事情。因此李鸿章便是决定不管朝廷的命令而向南打。
可是南方的地界又是左宗棠的地盘,李鸿章此时去南边抢功劳,就是在说左宗棠没有本事啊。因此左宗棠也就向朝廷参了李鸿章一把,而李鸿章他也是不甘示弱的去为自己狡辩,就此两人就结下了仇怨了。
朝堂之上,恩恩怨怨是非曲直,到最后是谁也说不清。一旦涉及到政事,任何感情都会质变。也许之前有恩的两个人会反目成仇,也许从前可以称兄道弟的两人会因为政事的对立而相互诋毁起来;就如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一样。当初左宗棠之所以能在朝堂崛起,就是因为有曾国藩对他的屡屡提携。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是因为先有了曾国藩,才有了后来手握朝廷重权的李鸿章;可以说李鸿章是登着曾国藩给他铺垫好的阶梯上的位。而这也因为曾国藩有意要从朝廷一线退居下来的缘故;所以才主动让李鸿章搭着他的肩膀向上爬。
而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情形是颇为相似的,若是左宗棠离开了曾国藩的提携,可能连入朝为官的机会都是渺茫的。这并非说左宗棠没有本事,而是晚期的朝堂不是有能力就能进的;而且他的为官道路是颇为坎坷的。不仅如此,曾国藩对于左公还有救命的大恩情。然而就是有了提携和救命之恩,左宗棠最后还和曾国藩彻底决裂了,致死两人的关系都未缓和多少。
能力出众的人总是自负的,左宗棠就是这么一个天生我才自负之人。可是他有自命不凡的爆棚信念,却没有一路顺畅的官途。左宗棠仅比曾国藩的年纪小上一岁,不过他却比曾国藩要早两年考中举人;所以当时左公对自己的未来很是意气风发,对于将来科举中榜自是信心十足。然而现实却给了他重重地一击,本来左宗棠是可以在两年之后的科举会试上中第;可是谁会料到当时湖南的名额已经满人了。所以他的名字就从榜上被撤了下来,只得了个“誉录”之名倒是能当个缮写的文书。这对自负的左宗棠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不甘心的他决定来年再重考科举。
可是三年后的科举考试他又落榜了,反倒是曾国藩在这年考中了。面对这个结果,左宗棠无疑是对科举失望透顶了;于是他写信给家人表示今年又榜落孙山,从此不再考科举不与群儿争道旁的苦李。这话中吃不到李子说李子苦的意味有些明显了,不过左宗棠之后来真没再去考科举了;而是回到家乡读书教书育人了。要知道林则徐在世的时候曾赞誉左宗棠是绝世的奇才,可惜却是这么一个结果有负奇才之名呀。本来左左宗棠还想借助林则徐步入官场向上爬,然而还没等他付诸行动林则徐就去世了;这如何不让他心情烦闷沉重。
而曾国藩却从中榜后一路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地位和权势那是一年要比一年好;仅是十年的时间他就从朝中小官做到了礼部侍郎的二品高阶。而这个时候的左宗棠还在朝堂之外徘徊,郁郁不得志就是当时他的写照。曾国藩的确是好运连连的,就是回家丁忧也能有莫大的升官机遇找上门。若是换成他人,或许只能在家老实地呆个三四年再重回朝堂。可是曾国藩却在此期间,趁着太平军肆虐湖南创立起湘军;并让湘军成为晚清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强力军队。自此,曾国藩就成了晚清朝廷的巩固大臣;凭借着湘军让满清入关以来打压汉官的情况得到好转,汉族官员的崛起就此开始。
好在左宗棠也凭借着不错的能力,先后进入张亮基和骆秉章的湘军幕府并作出了一番成绩;使得他的才能也逐渐朝廷所知,就连当时的皇帝咸丰也知晓他的存在。八年的幕府生涯可谓是让他峥嵘的头角尽显,本来朝廷也是想让他入朝当个官的。但是他因为一直对当年科举屡次不中而耿耿于怀,所以他自然是傲娇地拒绝了;当时的他暂时还放不下心中的芥蒂。最后还是有曾国藩为他向朝廷举荐,左宗棠才得以有了浙江巡抚一职;并逐步艰难地走向权势滔天的中兴名臣之位,可以说左宗棠欠了曾国藩很大的人情。
然而左宗棠却不是这么想的,他一直以来都固执地认为曾国藩只是运气逆天;若论才华曾国藩仅是一般哪能比得上他,至多就是他的精神上可嘉罢了。左宗棠一直自认为自己才华冲天,就是他的科举之路难以走不通;所以他才不得不憋屈了这么久的时间才大展他的才能。晚年他作的《铜官感旧图》的画序就表明了他心中所想,他认为当初曾国藩在靖港因大败投江自尽成功了,天下离了他还是会有救的;因为还有他左宗棠在。言外之意就是若曾国藩挡了他的道,若是他命陨这天下第一的功名就是他的了。
想当初左宗棠以幕僚之身辱骂朝廷命官之后,被人到朝中参了一本。本来他会因此而惹上麻烦甚至有杀头之祸,就是有曾国藩为他四处奔走请人为他到皇帝面前说情;才使得他捡回了一条性命。并且左宗棠的楚军也是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才组建成功的。然而他屡次得曾国藩的大力帮助,可心底里却始终是瞧不起曾国藩的。仅是几次接触下来,他就评价曾国藩人品虽正派也敢于人士,但是其才平平无奇难成大事。这是对一个恩人的态度?简直就是说他是白眼狼也不为过。
不仅如此,左宗棠还在曾国藩背后接连捅了几刀。一次是曾国藩本想借父亲病逝撂挡子来胁迫咸丰帝给他督抚实权,结果得了个满面灰。而左宗棠这时不但没有几句安慰的话,反而是对他是大加嘲讽;狠狠地在他的伤口上撒盐。之后,曾国藩虽因此很长时间都没有搭理左宗棠。但是当他重新出山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原谅主动修复两人的关系;并更是不余力地帮助他。然而得到却是,左宗棠又对扎了深深一刀。当时湘军平定了太平军后不小心放跑了幼主,也就是洪秀全的年幼的儿子。
本来就是逃跑了伪幼主也不能对晚期造成什么威胁,所以曾国藩就上表朝廷之时撒了谎表示幼主已焚烧而死。这时左宗棠就跳了出来揭发他撒谎,并把幼主逃走的危害扩大化。这样的一刀下去不可谓凶狠;所以最终曾国藩怒了彻底和左宗棠决裂,两人就这样成了朝堂的政敌。其实这也有两人做戏给朝廷看的缘故,他们俩都知道帝王最忌讳重臣抱团。若是他们不这么敌对,不仅是乌纱帽不保很可能连性命都堪忧。所以左公晚年虽总是诋毁曾国藩,但是对其家族还是颇有提携的;大义和分寸他算是把握的很好。
所谓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路线之争,其实就是19世纪70年代清朝的海防和塞防之争。19世纪60年代,即清同治年间,西北爆发了波及数千万人的回乱,而据中原距离遥远的新疆,也被来自中亚浩汗国的军阀阿古柏占据。沙俄也趁火打劫,窃取了伊犁地区。
西北回乱
与此同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野心勃勃侵入琉球和台湾,这是清廷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面临海上威胁。然而,面对日本这个“撮尔小邦”,清廷居然无能为力。同时面临海上和陆上的双重威胁,但是由于清廷的国力财力有限,难以兼顾东南万里海疆和西北疆域,清廷以李鸿章和左宗棠为首的大臣陷入了巨大的分歧。
李鸿章和左宗棠
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坚持海防第一,认为清廷的主要威胁来自于海上,主张放弃新疆,集中财力专注海防。而左宗棠对海防派的意见嗤之以鼻,他认为新疆危机则蒙古、山西不保,蒙古、山西不保,则京城危险。坚持收复新疆,“海防和塞防并重”。最终,清廷选择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计划,左宗棠随即在准备完善后挥师入疆,消灭了阿古柏集团,收复新疆。
塞防和海防之争
其实海防和塞防之争,是在清廷国力不足以支撑来自海上和陆地双重威胁后,必然会出现的争执。李鸿章之所以坚持海防,要求放弃新疆,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列强实力的过度夸大和恐惧。
当时,李鸿章认为新疆阿古柏集团有英国和沙俄的支持,再加上新疆距离中原路途遥远,属于“边疆荒凉”之地,清廷是无力收复新疆的,因此建议放弃。但是左宗棠却不这么认为,他也并不畏惧列强,最终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实,证明了李鸿章对列强过度恐惧的错误。
李鸿章
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李鸿章坚持的海防彻底破产。但是,无论是左宗棠的海防塞防并重,还是李鸿章的海防,在晚清黑暗的统治之下,其实都没有成功的可能。无论是海防还是塞防,都基于国力之上。
在满清的统治之下,国内矛盾重重,官僚贪污腐败,民不聊生;对外则卑躬屈膝,列强攫取种种特权,肆意横行。没有国力做后盾,没有团结一心的政府,无论怎样的政策都不可能实现。即使左宗棠在海防、塞防之争中完全胜出,也是一样的结果。
李鸿章和左宗棠
更何况,无论是海防还是塞防,根本都在于“防”。所谓久守必失,在晚清黑暗统治的大前提下,无论是左宗棠如何英明神武,都无法挽回晚清衰落的事实。
19 世纪 70 年代,阿古柏入侵新疆,沙俄乘机侵占伊犁;1874 年,日本侵犯台湾,中国赔款 50 万两白银。由此引发了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移塞防经费加强海防。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海防塞防并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