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宋襄公名兹甫,为宋桓公嫡子,很长就被立为太子。宋桓公快死时,兹甫一再请求把君位让给庶兄目夷,目夷当然不敢担当,兹甫又推让一番,然后当上国君。因此时人称他是讲“仁义”的国君,宋襄公名利双收,尝到了讲“仁义”的甜头。
宋襄公即位后第八年,齐桓公病死,五子争位,齐国内乱,齐太子昭逃到宋国后,经宋襄公帮忙继位,是为齐孝公。齐本是东方大国,且齐桓公是春秋第一个霸主,而宋襄公平定齐国内乱,代它立新君,无形中宋国的地位就在齐国之上了。于是宋襄公准备出场当霸主。
宋襄公仿齐桓公的做法,准备召集一些诸侯举行会盟,借以抬高自己的声望。他怕大国诸侯不听号令,就约请几个小国诸侯,但是连小国诸侯也没有按时到齐,甚至还有诸侯中途偷跑回国。宋襄公被激怒,对小诸侯诉诸武力,接着宋襄公准备同大国打交道,以便确定他的霸主地位。
当时大诸侯国有齐秦晋楚等,但齐自内乱后已经衰弱,秦晋则离中原还远,暂时并不妨碍宋襄公称霸,只有楚国,才是宋襄公称霸唯一的对手。楚成王时国力强大,鲁陈蔡郑等中小诸侯国都被迫同楚国订立盟约。宋襄公打算拉笼楚国,这样同楚国结盟的诸侯国自然也会一起过来,他的霸主地位也就可以确定了。
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约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在鹿上会盟,要求楚成王约请他的盟国出席下一次诸侯会盟,楚成王答应了。秋天会盟时,楚成王带着那些中小诸侯国如期而至,可是在会上楚成王一声令下,楚兵就把宋襄公拿下。
楚成王押着宋襄公,带领楚军一直打到宁国都城商丘,幸亏目夷早作准备,楚军一时攻不下破城。后来楚成王觉得宋襄公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就卖个人情把他放了。
标榜“仁义”的宋襄公要报仇,但总得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才行。凑巧,公元前638年,郑国国君去朝见楚成王却不朝周天子,所以宋襄公要惩罚郑国,而且郑国兵力不强,容易战胜,再者郑是楚盟国,打败郑国也能出口气。
泓水之战:郑打赢宋而向楚救援,楚成王立刻发兵,直攻宋国。宋襄公急忙领军回赶。宋军赶到泓水(故道在今河南柘蔗)北岸,楚军也已到达泓水南岸。
宋军列好阵,楚军正在渡河,目夷劝宋襄公趁楚军渡河混乱击之,宋襄公却说讲仁义的人不能乘别人困难时去攻打;楚军过河后,还没摆开阵势,目夷劝宋襄公趁楚军阵势未列即刻发动攻击,宋襄公却说讲仁义的人不能攻击不成阵势的队伍。楚军摆好阵势杀过来时,宋襄公才下令还击,但宋军少而弱,楚军多而强,结果宋军大败。
回到宋国,大臣们埋怨宋襄公丧失战机,宋襄公却理由十足地争辩说:“讲仁义的人不去伤害已经受伤的人,这叫作‘君子不重伤’;也不去捉拿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这叫作‘不擒二毛’。我怎能忍心向没有摆好阵势的敌军发动进攻呢”
宋襄公伤势很重,泓水这战后几个月就死了。
分析:宋襄公一向标榜所谓“仁义”,在战争中也想亮出这面旗子,哗众取宠。其实,在阶级社会里“仁义”不过是统治者欺骗人民,笼络人心的幌子。
宋襄公尝过“仁义”的小甜头后,就不分场合,不会条件地到处搬用“仁义”,甚至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也来这一手。结果骗人害己,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送掉。泓水大败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所谓“仁义”的虚伪性的绝大讽刺。
毛泽东曾经写过:“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么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
《左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岁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敌人人多,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去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不凭借地势险要。
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到阻碍,我们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
即使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让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使他们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
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那就不如一开始就不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好像屈服于敌人。
军队就是要利用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的。既然军队要利用有利的'时机,那么敌人没有摆好阵势,正好可以利用。既然鸣金击鼓的声音是用来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的,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事件背景
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逝世后,齐国因君位继承而引发内乱。次年,宋襄公出兵协助齐孝公取得君位。同时,楚成王借齐国中衰、中原无霸的机会将势力渗入中原地区。
宋襄公不顾宋国国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各诸侯国,与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位置。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于齐,在宋襄公的强烈要求下,三国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
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盟,齐国和鲁国借故未到。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果在会场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袭被擒。
公元前637年,宋国历史上的第二十位国君宋襄公去世,此前他已经在病床上躺了半年,但最终还是不治身亡。
宋襄公之所以去世是因为公元前638年冬天的那一场泓水之战,他在该战中大腿受了重伤,又因为心中的郁结,这才导致了半年后的身亡。
提到宋襄公,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蠢猪式的仁义”六个字,他的仁义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显得那样不合时宜,但他又不是完全仁义的,否则也不会有野心想要争一争霸主之位,但实力与野心的极度不匹配,让他失去了生命,也在后世留下了嘲讽之声。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长子,但却不是长子,他上面还有一个庶兄,即目夷。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宋襄公这个嫡长子自然就是太子的最佳人选,而宋桓公本身也是让宋襄公做了太子。
到了宋桓公病重之际,宋襄公又跑出来要求让位,他对宋桓公说:“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目夷知道后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个弟弟居然会让贤,但他是不会接受的,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且离开了宋国到了卫国,以此来躲避宋襄公的让贤。
公元前651年,宋桓公去世,宋襄公继位。
有意思的是,就在宋桓公还没有下葬的时候,齐桓公在葵丘举办诸侯会盟,这就是著名的葵丘会盟,宋襄公也参加了这次会盟,看到了齐桓公这位天下霸主的意气风发,他眼中是有羡慕的,男儿当如此,他的心里升腾起某种隐秘的愿望,他是殷商皇族后裔,恢复殷商的荣光是他的责任。
葵丘会盟之后,齐桓公已经年老,他将太子昭委托给宋襄公照顾,希望百年之后,宋襄公能对太子昭有所照顾,正是齐桓公的嘱托滋长了宋襄公的野心。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齐国爆发五公子之乱,实际上他还没有死的时候,争储已经在进行,没有人顾得上病床上的齐桓公,因此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待了六十七天,尸虫都出来的,可见斗争之激烈。
太子昭并没有实力在齐国立足,因此跑到了宋国,请求宋襄公的庇护。齐国内乱,宋襄公怎可坐视不管?
宋襄公给各诸侯国都通了信,邀请大家护送太子昭回齐国继位。宋襄公不是齐桓公,他的号召力与齐桓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最后只有几个小国响应宋襄公的号召,参与了护送太子昭之事,并出兵攻打齐国,要求齐国将太子昭扶上国君之位。
这件事让宋襄公在诸侯国间立下了不小的威信,但这种威信仅限于比宋国弱的那些小国,至于诸如齐国、楚国这样的大国根本不将宋襄公看在眼里。
但不可否认的是,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已经失去了霸主地位,所以宋襄公才会趁机来搏一搏。
因此,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鹿上举行会盟,齐国和楚国都参与了这次会盟,楚国在盟会上还答应了宋国提出来的请求,但宋襄公犹不知足,又要求秋天在孟地会盟。
对于宋襄公的所作所为,时任相国的目夷一直在劝这个弟弟,他认为“小国争盟,祸也。”宋襄公“欲已甚”,岂会听从目夷的话?
秋天盟会如约举行,宋襄公本想继续主持这次盟会,楚成王直接不耐烦的将宋襄公抓了起来带回了楚国。
一国之君被他国之君擒住囚禁,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但因为做这事的是楚成王,也就不怎么算是多大的事了,但宋襄公毕竟是一国之君,鲁僖公出面,约楚成王在亳地见面,说服楚成王将宋襄公放回。
按说这件事会让宋襄公放弃对霸主的执着,但并没有。有些执念一旦出现,就很难放下。
第二年的夏天,也就是公元前638年夏天,宋襄公对于郑国公然支持楚国这件事很生气,遂不顾阻拦攻打郑国。
小弟有难,大哥岂会坐视不管?楚成王决定攻打宋国来救援郑国,就当是额实力来说,宋国是没有实力与楚国硬碰硬的,但是宋襄公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纵然目夷说:“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但宋襄公不肯听,他执意与楚国一战,为这霸主的位子争上一争。
十一月,宋襄公和楚成王约战于泓水之滨。
就实力来说,宋国基本没有打赢的可能,但倘若宋国能够占据主动,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未必没有获胜的可能,实际上,宋国也的确是有机会获胜的,只不过宋襄公白白浪费了获胜的机会。
春秋时期的战争还秉持着一定的战争礼义,不鼓不成列,开战双方摆开阵仗之后,才能开战。但所谓的战争礼义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实早已经逐渐被破坏了,而且像楚国这样的诸侯国,压根就不会遵守这样的战争礼义。
以守礼著称的宋国遇到以蛮夷自称的楚国,这一战还真的是精彩。
当时,宋国先楚国一步在泓水之滨摆开阵仗,而楚军正在渡河,如果趁着这个机会攻打楚军,宋军获胜的几率很大,因此目夷请战,但被宋襄公拒绝了。
宋襄公不下令,大军只能按兵不动,目夷着急也没有用,当他看到楚军渡完河但还没有摆阵的时候,再次请战,这同样是一次机会,不过宋襄公再次拒绝了。
就这样,宋襄公与胜利擦肩而过,等双方都摆开了阵仗,谁胜谁负根本就不用想了,宋军败得很惨,宋襄公自己的大腿也被射伤。
等宋襄公回国后,面对国人的责备,还振振有词地说: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
这倒的确是仁义,然后这样的仁义在那样的年代却显得很可笑,就连宋国国人也不承认这种仁义,更何况是别的诸侯国了。面对宋襄公的解释,目夷直接说他不懂战争。
他的确是不懂战争,至少是不懂春秋时期的战争,秉持着可笑的战争礼义,却又对霸主的位子执着有加,可以说,宋襄公是矛盾的,也是这种矛盾让他的行为显得可笑。
难怪人们认为他的仁义是“蠢猪式的仁义”。
此战中,宋襄公伤了大腿,或许是无药可医,也或许是宋襄公受了打击一蹶不振,总之,他没有从这场大战中走出来,半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37年的五月,那腿伤带走了宋襄公的性命。
宋襄公和楚成王争霸,泓水之战是重要的一战,但是宋襄公败了,彻底与霸主无缘,而楚成王也因为无法获得中原的认可而无缘霸主的位子。
倒是晋文公重耳杀出重围,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
说起来,泓水之战的时候,重耳还在列国间流浪,泓水之战结束后,重耳一行到了宋国,宋襄公以国礼接待了重耳,但因为宋国刚吃了败仗,而宋襄公又受了伤,因此重耳在宋国呆了很短的时间就离开了,然后到了郑国。
郑国对重耳无礼,他们又到了楚国,楚成王同样用国礼对待重耳。重耳在楚国待了好几个月才离开到了秦国。
宋襄公和楚成王怎么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重耳在公元前636年被秦穆公送回了晋国继承国君之位,即晋文公,从此晋国崛起,在春秋时期称霸了近百年。
回头再看宋襄公,也难怪后世之后会嘲笑他了,而且还嘲笑了两千多年。要知道奠定晋文公称霸地位的城濮之战,仅仅晚泓水之战六年,而晋文公虽然退避三舍,但决没有拘泥于所谓的战争礼义。
战场上,伪装、伪遁、诱敌,晋文公玩的都很溜,大胜楚成王,遂成一大霸主。
而宋襄公实际上是想用礼仪感化世人,绕过实力来获得霸主的位子,但他不知道的是,大家其实对礼仪早就不再那么看重,而且有了实力,礼仪才能发挥作用,没有实力加持,他根本就不可能获得霸主的位子。
参考资料:
导语:宋襄公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所坚持的到底是贵族精神还是假道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他所坚持的到底有没有作用,特别是在泓水之战失败后,依旧坚持说自己是遵守礼仪,遵守道德,可是失败的代价却是性命。
那么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他到底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笔者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所谓的假仁假义宋襄公。
心比天高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逝世,但是他生前并没有处理好自己王位继承的问题,导致齐国又一次发生了内乱。各公子们在争夺皇位的期间,齐国霸主地位瞬间烟消云散。
就在齐国公子昭走投无路之时,想起了齐桓公生前的话。在有困难的时候就请宋襄公帮忙;于是他就逃往宋国请求协助。齐桓公在世的时候,宋襄公一直以齐桓公马首是瞻,两国也是交好;但是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看见齐国发生内乱,于是他的野心也就随之爆发,想起了当时称霸诸侯时是何等的显赫,而现在正是自己树立威信的大好时机。
之后他便召集兵马同公子昭一起回到齐国,把易牙等人杀死;更是将公子无诡赶走;此时的他号召力并不大,只有三个小国愿意跟随着他。
公子昭被拥为齐孝公,也正是因为有宋国的帮助他才得到王位,所以对于宋国十分感恩戴德;一个曾经的霸主国对着一个小国感恩戴德,无形之中宋国的威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宋襄公也就真正萌生了要做霸主的想法,不过他一想到协助昭的时候,只有三个小国到场,其余的诸侯国并没有去理睬他。心中愤懑,于是就打算教训一下这些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诸侯国。
命比纸薄
有了这样想法的宋相公,便决定用几个小国来出口气,挽回并没有丢失的面子。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为曹国不服,发兵包围了曹国。
四面树敌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做法已经为他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并且在宋国的公子目夷劝阻他的时候,他依旧刚愎自用,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
受到欺负的小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便以聚会为由,将宋襄公变为了阶下囚;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才得以释放回国;受到奇耻大辱的他大骂楚成王不讲信义,但他又知道自己国力不是楚国的对手,但依旧为了挽回自己被当俘虏失去的尊严,决定兴师伐郑。
(郑国:为啥受伤的总是我)
当郑国接到宋国的战书之后,立刻向楚国求救,而楚成王也决定协助郑国。其实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来说都是属亲戚,打仗也是各自走走过场罢了。
楚成王派兵支援郑国,当他们在陈国境内向宋国行军时,宋襄公已经便命部队在泓水以北排兵布阵,等待楚军的到来。
公元前638年11月,楚军到泓水南岸开始渡河。宋国公子目夷看到楚军行动后,便对宋相公说:打仗兵贵神速,他们还没有完全渡河,我们发起攻击,一定能够战胜他们。
却没有料到宋襄公居然摇头说到:我们宋国是讲究仁义的国家,怎么能够趁人家渡河的时候就开打?这样未免太不仁义了。
是啊,讲究仁义的宋襄公不仅没在楚军渡河的时候发动攻击,而且在渡河之后还等着楚国的军队排兵布阵,直到楚国敲响了战鼓,排山倒海似的涌来,宋襄公这才急了眼。慌乱之中他跳上一辆战车,准备去指挥,却被一阵乱箭射中了腿,好在有目夷和几员大将拼命厮杀,才冲出重围,没有让他第二次成为楚国的俘虏。即使受伤之后,他也依旧坚持自己的正义,同时十分不服气楚军的做法:君子要讲仁义的,是不能够在对方有危险的时候发动攻击。
中箭一年后便呜呼哀哉;他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
结语
其实对于宋襄公这种做法笔者是不认同的,两军交战势必要分个高下,要争个你死我活;既然是打仗,那就不能说讲仁义,讲仁义是没有用的,如果讲仁义有用的话,那还打仗干什么?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他当时所处的一个社会环境就是那样的,在没有礼崩乐坏之前,作为君王他感觉自己本身要遵从君子之道,而所谓的君子之道是不适合行军打仗的,毕竟兵者·诡道也。如同后世的西楚霸王一样,那是春秋时代所流传下的贵族精神—最后的守望。
宋襄公争霸走向失败的过程
春秋五霸,宋襄公可以说是争议性最大的一个霸主,他不但没有称霸的绝对实力,还在泓水之战大败于楚国,导致伤重身死。宋襄公争霸为何没有成功?泓水之战为何会遭遇惨重失败?最重要原因:一是国力不济军队不强;二是争霸政治路线错误;三是军事战略和战术重大失误。
1宋楚争霸战争背景分析
发生于公元前638年的泓水之战,是宋楚两国最重要的争霸战争,当时正好是齐桓公死后五年,晋文公入主晋国前两年,中原霸主空缺。
宋国在春秋诸侯各国中爵位最为尊贵。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仗义兴兵平定齐国内乱,拥立齐孝公即位,遂野心膨胀想成为霸主,继承齐桓公遗志,抵抗楚国入侵中原。
楚国则自齐桓公之时便欲进取中原,无奈受到齐国压制。齐桓公死后,楚成王认为是北进中原良机,恰遇宋襄公图霸中原,楚国不能坐视宋国称霸,故打击宋国便成自然之理。
于是宋楚两国针尖对麦芒,遂产生激烈冲突争当中原霸主,这便是宋楚泓水之战的背景。
2宋国概况
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封商纣王兄长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建立宋国,封为公爵,以奉商朝宗祀,地位在众多诸侯之上。宋国之国土,东与滕、薛等国为邻,西与郑、陈等国接壤,南连胡、沈二国,北接鲁、曹、卫三国,广袤约各三百多里。
宋国地势平坦,无险可扼守,为四战之国。所谓襟带河济,屏蔽徐淮,舟车四达,商务繁华之国也。因其与郑国为中原交通枢纽,故春秋欲争霸中原者,必先得宋郑。
3楚国概况
楚国者,春秋南方大国也,先祖熊绎被周成王封为楚子,以丹阳为都,是为楚国建国之始。后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至春秋初期已跃然为大国,于是楚君熊通自号为武王。
楚成王即位后,任命子文为令尹,整军经武,楚国日益强大,基本控制湖南湖北两省和江西省北部地区,势力跨过桐柏山和大别山到达河南省南部地区,严重威胁郑、宋、蔡、陈、许、徐等中原各国安全。
终春秋一世,楚人灭国四十五,拓地千里,纵横江汉之地,国强兵盛,与齐晋等国争霸中原数百年,成为南方实力最强大之诸侯。
4宋襄公图霸方略
宋襄公欲求中原霸主,那是非常的雄心勃勃乃至于狂妄自大。宋襄公自齐桓公死后,见中原诸侯再无领导者,遂不但要继承齐桓公霸业,而且希望乘中原空虚恢复殷商故业。
故宋襄公之争霸,以仁义为政治号召,一改齐桓公尊王攘夷策略。宋襄公首先汇聚几个小诸侯平定齐国内乱并拥立齐孝公,然后在与滕鄫等诸侯会盟时,执滕子、杀鄫子并讨伐曹国以立威,随后与楚国争夺郑国,遂与楚国产生尖锐冲突。
宋襄公以“仁义”争霸天下
5楚成王图霸方略
楚成王即位之时,正当齐桓公和管仲争霸中原,进取中原为强大齐国所压制,乃与齐国订立召陵之盟。齐桓公死后,中原混乱无主,楚国乃结好于郑国,用兵于陈、许等国,迫使中原小国屈服。
不料此时宋襄公不自量力,欲图霸中原。楚成王认为宋国国力比不上楚国,宋襄公声望和势力也不足以领导诸侯,所以他采取“打击宋襄公以威服中原”的争霸策略。
楚成王在春秋是个传奇,历经齐桓公、宋襄公和晋文公三个争霸中原的诸侯。
6宋楚两国实力对比分析
1、国土面积:宋国主要占据淮河泗水地区,面积方圆约9万平方里。楚国主要占据长江中游地区和汉水流域,面积方圆约三四十万平方里。楚国国土面积大概是宋国的3-4倍。
2、军队实力:根据各种史料记载描述推测,宋国兵力约为两军(两百乘),大约3-5万人;楚国兵力约为五军(六百乘),楚军一乘约为200人,总兵力在10万人以上。楚国兵力应该是宋国的2-4倍。
7盂地之盟宋襄公为楚所擒
话说宋襄公见天下诸侯多以齐楚马首是瞻,于是邀请齐侯和楚王会盟于鹿上,齐侯未允与会。宋襄公乃求楚成王领导众诸侯参加会盟,其兄子鱼规劝宋襄公道:“宋,小国也,小国争盟,祸也。”宋襄公不听。
于是宋楚相约会盟于盂地。宋襄公将赴会,子鱼请求派遣兵车保护。宋襄公认为自己以仁义著称,和诸侯相约为衣裳之会,不能失信于诸侯,乃不带任何兵马参加会盟。
会盟时,楚国提前埋伏好军队,楚成王见与宋襄公争当诸侯霸主,许久争议不下。楚成王命人抓住宋襄公,随后裹挟宋襄公攻打宋国都城。子鱼早已做好抵抗准备,楚军包围宋国数月不能攻破,随后在鲁国斡旋下释放宋襄公。
8宋楚两国泓水之战
宋襄公被释回国后,对楚国欺诈行为和诸侯不听从宋国痛恨不已,又听说郑国要尊奉楚国为霸主。宋襄公大怒,欲兴兵攻打郑国,太宰子鱼和大司马公孙固都劝谏,宋襄公固执己见说:“如天不弃我,商可以兴矣。”子鱼感叹道:“天之弃商也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郑国听闻宋襄公要兴兵伐郑,告急于楚。楚成王派成得臣帅兵伐宋以救郑。宋襄公闻楚兵伐宋,只好从郑国撤军回守宋国,宋楚两军在泓水相遇,于是泓水之战正式开始。
《左传》记载非常精彩:
僖公二十二年夏,宋公伐郑。宋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公孙固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僖公二十三年,夏五月,宋襄公卒,伤于泓故也。
公元前638年,楚军进至泓水之南,宋襄公乃列阵于泓水之北以待楚军。楚军要渡河攻击宋军,宋国大司马公孙固以楚众宋寡,建议乘楚军半渡攻击楚军,宋襄公以仁义之师自居,不想乘人之危便不采纳。随后楚军从容渡水,进行列阵,公孙固又建议乘楚军列阵未毕猛烈攻击,宋襄公还是不允许。
当楚军布阵完毕,宋军见楚军兵力众多,颇为惶惧。宋襄公乃身先士卒,击鼓令全军向楚军进攻,正当宋军向楚军中央突进之时,楚军两翼突然向宋军攻击包围,宋军大败。公孙固护卫宋襄公突出重围,但宋襄公被楚兵射伤大腿,公子荡和门官都战死,宋军士卒死伤甚众。
泓水之战后,宋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楚国则在中原扩张再无阻力,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中原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
泓水之战规模虽不大,但对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影响深远,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的“礼义之兵”结束,“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崛起。
9宋襄公争霸惨败原因分析
1、宋国虚弱的国力根本不足以支撑宋襄公争霸天下。齐桓公争霸首先着重国力培养,在管仲辅佐下,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制度,促使齐国国富兵强。但是宋襄公却无此远见卓越见识,既无雄厚之国力,又缺能战之强兵,乃急于争霸天下,遂泓水一战而一蹶不振。具体到宋楚两国,楚国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军队数量,整体实力都要远远超过宋国。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强大的政治和经济综合国力,便无法支撑争霸的高强度战争,这是恒古不变之真理。
2、宋襄公的争霸路线出现根本性错误,导致无法得到众多诸侯的支持。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旗帜,以此作为团结天下诸侯之政治号召,从而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伟大成果。盖因当时周王室虽然衰弱,但仍然是天下共主,还有一定的政治号召力,而且天下诸侯周朝王室宗亲分封的占了一大半,所以齐桓公团结诸侯能够事半功倍。而宋襄公争霸却是为了恢复殷商旧业,没有采取尊崇周王室的旗帜和行动,中原诸侯自然不愿意听从宋国领导和号召。这点苏澈评价作为中肯:“至宋襄公,国小德薄,而求诸侯,凌虐邾、鄫之君,争郑以怒楚,兵败身死之不暇,虽窃伯者之名,而实非也。”
3、宋襄公军事战略和战术都出现重大失误。战略上,面对强大的楚国,宋襄公不自量力,妄图孤注一掷,以图侥幸称霸。齐桓公和管仲为抵抗楚国向中原扩张,面对土地广大和兵力强盛的楚国,率领齐、宋、陈、卫等八国诸侯联军讨伐楚国,主要打击对象也是楚国的附庸诸侯蔡国,然后兵临楚境,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纳贡,最后同楚国在召陵之会订立盟约,而非轻率挑动战争。宋国也不是没有清醒之人,太宰子鱼便曾劝谏宋襄公“宋,小国也,小国争盟,祸也。”无奈宋襄公固执己见不采纳。
战术上,整个泓水之战,宋襄公也是错误连连,导致丧失很多有效打击楚军良好战机,最后兵败身死。《司马法》言:“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盖战争以追求胜利为第一,而宋襄公却固守阻隘不攻、不成列不攻、杀伤不重、二毛不攻的迂腐阔论,最后为天下所耻笑,毛泽东对此曾尖锐评价“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这方面子鱼和公孙固的见识就要远远超过宋襄公,如果在泓水之战,宋襄公能够采纳子鱼和公孙固正确建议,抓住有利战机猛攻楚军,则胜败会有一定变数,或者不致于失败惨重。宋国非无能人,有能人而宋襄公无法正确使用,这正是宋国最大的悲剧。
宋襄公固守迂阔之仁义兵败身死为天下耻笑。
话说,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饿死之后,中原便出现了一段无霸主的真空,自然便有人跃跃欲试,宋襄公和楚成王竞相走到台前。今天笔者就跟你聊一聊宋襄公,他能成为世人公认的春秋霸主,其实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宋襄公最先在诸侯中闻名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太子,起因是他想把宋国国君之位让给他的庶兄目夷,并且美其名曰是“仁义之举”,由此他开始在世人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等到他登上君位,成为宋襄公的时候,他依然高举“仁义”的口号,行使仁义之事。比如他曾答应过齐桓公,要帮助齐国太子吕昭坐上齐国国君之位,当齐国发生内乱,吕昭前来求助的时候,宋襄公义不容辞,两次出兵攻入齐境,最终助吕昭登上君位,称齐孝公。
当然,宋襄公能够信守承诺,出兵助吕昭,他是有自己考虑的。因为齐桓公去世,中原无霸主,而他正有此打算,他要效仿齐桓公那样盟强扶弱,说白了,他就是想接替齐桓公的班,跃居其他诸侯之上,成为诸侯之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称霸中原。
既然要学,就得实际付诸行动,他曾扣押了滕宣公,还联合卫、邾、曹、滑搞起了联盟,有不服的,就出兵攻打,比如曹国。由此,中原地区便形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以宋国为首,卫、邾、曹、滑等诸多小国组成的联盟;另一个是以楚国为首,陈、蔡、郑等诸侯国组成的联盟。
如果看一眼地图,便可以看出,虽说他们分属两大联盟,实则宋襄公一党基本都是些小国家,光一个楚国的土地就几乎等同于他们联盟的国土了,即使不说国土面积,仅看楚国一党的国力就比宋襄公要强上几分。
但是宋襄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他并没有将国力和武力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而是仍然高喊他“仁义”的口号,组织一场场联盟会议,并且毫不避讳的以盟主自居,完全忽略了楚成王那张臭脸。殊不知,却给他自己埋下了祸根。
鹿地会盟的时候,宋襄公一意孤行定下了下次会盟的地点在盂地,并且还放出话来,说“谁都不能带军队前往,要做一场君子之约”。既然他喊出了这个口号,自然便要遵守,目夷曾劝过他带上军队,以防万一嘛,结果被宋襄公果断拒绝了。
果然,在盂地会盟的时候,宋襄公和楚成王争当中原霸主,而发生了争执,不料楚成王一声令下,会盟地周围立马涌现出了一大批楚兵将其团团围住,并且将宋襄公五花大绑押回了楚国。宋襄公堂堂一代霸主,此刻却做了楚成王的阶下囚。可谓,丢人丢到了姥姥家。
至于后面的故事,笔者这里先简述一下。宋襄公当了阶下囚没多久,在鲁僖公调解之下,楚成王便将宋襄公放回了宋国。再后来因为郑国倒向楚国,而宋襄公气不过,发兵攻打郑国,接着楚国出兵救援,宋、楚两军在泓水交战,由于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他自己受伤不说,还害得宋军大败而归。次年,宋襄公便久治不愈,不治而亡。
宋襄公虽说最后称霸失败了,但是也算填补了齐桓公死后中原无霸主的空白,所以,他也算得上是一代霸主。然而后来他与楚成王争霸失败,则完全是自己作的,他先前是因为“仁义”而名声大噪,这样就造成了一个误区,这让宋襄公以为,仅靠“仁义”便可成为中原霸主,而忽略了国家势力和军事实力才是根本前提。没有强有力国家经济和强悍的军队作为后盾,任何图霸都只是虚幻。本来完全可以过得舒舒服服的宋国,在宋襄公手上,被搞得乌烟瘴气,自己还因此丧命,这完全都是他自己作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