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各回合内容梗概

三国演义各回合内容梗概,第1张

三国演义全书共120回,每回合内容如下:

第001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002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003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004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005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006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007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008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009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010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011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012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穗大战吕布

第013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014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015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016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第017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018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拨矢啖睛

第019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020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021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022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023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024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025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026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027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028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029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030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031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032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033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034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035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036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037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038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039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040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041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042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043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044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045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046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047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048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049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050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051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052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053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054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055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056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057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058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059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第060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061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062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063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064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065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066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067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068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069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070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071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072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073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074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075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076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077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078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079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080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081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082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083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084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085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086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087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088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089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090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091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092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093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094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095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096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097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098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099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100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101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第102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103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104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105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106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107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108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109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110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111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112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113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

第114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115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116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117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118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119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120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末至西晋初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它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和转变。在对待三国的态度上,尊重刘反对曹武是人民的主要倾向。以刘备集团为描述中心,意味人民对汉代复兴的希望和王室的正统观念。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的变迁》中说:“因为三个王国的事物不像五朝时期那样混乱;它们不像楚汉一样简单;它们不简单而复杂,并且它们很适合小说。智慧和勇敢动人,所以每个人都喜欢拿小说作为素材。”

该书还描绘了近200位人物,其中最成功的人物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良人”的化身。他兴高采烈地庆祝“低头鞠躬与死亡”,并有志于由世界人民重建和平世界,作者还赋予了他一种奇特的能力,可以呼唤风,雨和神奇的算计。

曹操被描绘成叛徒,他会“教我失去世界,而让世界失去我”。他既是英雄,又是野蛮人,是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的“宏伟坚韧”和“义如山峰”,主要是基于个人的怨恨。刘备被塑造成一个仁慈的仁慈,一个有体识的人和一个仁慈的君主(与曹操正好相反)。

在战争中,战术是多种多样的,读者经常会感觉到战争的场面。其中,关于官渡战役和赤壁战役等战争的描述被认为是跌宕起伏,并且非常仔细地描述了史书中没有的情节。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俗中具有独特的范围和影响力,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可以说是独特的。这导致了普通百姓,甚至是一些专家学者,进入了从东汉晚期到三国的时期,这就是小说中描述的历史。该时期的总体情况,事件和特征缺乏正确的常识。

在一定程度上,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已经占据了中国人民心中的真实历史地位。反应灵敏。公众对此现象一直存在很多争议。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战争描写,个性鲜明的艺术作品以及最近的古典中国文学作品,构成了《三国传奇》的主要特征。

-三国演义

作者:张静 (新版《水浒传》,图为潘金莲与武松) 武松为兄报仇,拎着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人头,带着一众证人到县衙自首。阳谷县令得知消息后,升堂审案。武松如实供述了为兄复仇的杀人经过,并呈上了潘金莲和王婆的供词,众位证人也纷纷为武松做了证明。 面对案情,「 ”县官念武松是个义气烈汉,又想他上京去了这一遭,一心要周全他;又寻思他的好处,便唤该吏商议道:‘念武松那厮是个有义的汉子,把这人们招状从新做过。’” 很多读者和电视剧编导因为这段文字,对阳谷县令颇有一番好感。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县令想周全武松,为何要修改招状? (老版《水浒传》,图为潘金莲) (一)县令的「 ”周全” 本案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后联手毒杀了武大并毁尸灭迹。武松为兄报仇杀了奸夫 。武松自首时呈上的证据足以证明事实的经过,尤其是潘金莲死前有亲笔画押和一众证人证明的供词,白纸黑字板上钉钉,更何况还有王婆这个活证据。如果没有阳谷县令的「 ”周全”,这个案件依照宋代刑法应该如何判处? 根据《宋史志一百五十四》记载,宋神宗元丰三年,中书刑房后官周清上奏「 ”‘窃详律意,妻谋杀夫,已杀,合入恶逆,以按问自首,变从故杀法,宜用妻殴夫死法定罪。且十恶条,谋与故斗杀夫,方入恶逆,若谋而未杀,止当不睦。既用举轻明重,宜从谋而未杀法,依敕当决重杖处死,恐不可入恶逆斩刑。’下审刑院、刑部参详,从清议。” (新版《水浒传》,图为潘金莲与西门庆) 同样根据《宋史志第一百五十三》记载,青州百姓王赟幼年时父亲被人杀害,王赟年幼无力复仇。到宋神宗元丰元年,二十岁的王赟才出手刺死了杀父仇人,并割下仇人的脑袋祭奠了亡父,然后自首。宋神宗感慨王赟的孝道,又有自首情节,从轻判处王赟刺配相邻州府。 根据既有案例,潘金莲和西门庆身犯恶逆大罪在前,有必死之理。武松为如父的长兄报仇并自首,与王赟案如出一辙,最多也就判个刺配之罪。所以县令想要周全武松,修改招状后的刑罚至少应该不应高于刺配才对。 阳谷县令对案卷的修改结果是「 ”武松因祭献亡兄武大,有嫂不容祭祀,因而相争,妇人将灵幢推倒;救护亡兄神主,与嫂斗殴,一时杀死。次后西门庆因与本妇通奸,前来强护,因而斗殴;互相不伏,扭打至狮子桥边,以致斗杀身死。” (老版《水浒传》,图为西门庆) 这份初审结论并未提及武大的死因,不容祭祀和推到灵幢最多只能算犯忌而不是犯罪,于是武松杀潘金莲就没有了任何正当理由;更重要的是通奸与武松的杀人行为没有因果关系,西门庆为阻止武松伤害潘金莲而被杀,甚至够的上见义勇为了。至于王婆,则连提都没提! 如此一改完全颠覆了真实案情,此案性质就从武松为兄复仇变成了故意杀人,而潘金莲和西门庆也从不赦重犯变成了单纯的受害人。 依此结论,武松将必获死罪!阳谷县令如此「 ”周全”一番,却是要致他于死地! (新版《水浒传》,图为西门庆) 二、府尹的周全 阳谷县令「 ”周全”完武松,把他和王婆用长枷送到了东平府。 由于武松复仇的过程过于惨烈,成为当地爆炸性新闻而快速传播。东平府尹接到案件后,立刻就发现了问题:初审结果和市井所传大相径庭!于是他仔细审阅了卷宗,同时对武松等人进行了重新审问。 经过复核,东平府尹对案情已经了然于心。他把武松和王婆的长枷,换成了武松轻罪枷,王婆重囚枷的举动,说明他不仅把阳谷县令初审意见推翻,而且已经对阳谷县令的用意了然于心。出于对武松的「 ”哀怜”,府尹决定周全武松——为他翻案! (老版《水浒传》,图为王婆) 翻案分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府尹再次修改了包括供词和证词在内的卷宗。这是本案案卷第二次被修改,但和第一次不同,小说明确指出:「 ”改的轻了”。这四个字也暗证了阳谷县令的用心。 第二步,东平府尹通过正规渠道将审判结果上报大理寺,小说虽然没有明说判决内容,但根据后文的终审判决即可略知一二。 第三步,他写了一封密信,还派了亲信专程前往东京。 第四步,他让亲信通过刑部的私人关系疏通了大理寺。 武松案本身并不复杂,府尹只要依据证据链还原事实,武松理应得到从轻判罚。府尹何至于又是写信又是派专人往返几千里路,并不惜动用私人关系去走后门呢? (新版《水浒传》,图为王婆) 还记得不久之前,武松曾为阳谷知县到东京送了一趟搜刮的钱财,用于买官升职。这件事不仅成为武大命案的诱因,更透露出一条隐秘的信息:阳谷县令朝中有人。 作者通过前文伏笔和府尹的显笔告诉读者,阳谷县令也在暗中通过朝中的关系,将他的「 ”周全”进行到底!东平府尹熟知阳谷县令的关系网,也料到了他的暗箱操作并针锋相对的动用一切手段与阳谷县令的背后力量抗衡,从而周全武松。 虽然官场派系间的互相倾轧和斗争屡见不鲜,但大多数时候官员间尽量保持表面的相安无事,避免无谓的冲突。为了周全武松,东平府尹却不惜得罪阳谷县令和他的朝中势力。武松既不是东平府尹的亲朋好友,也不是门生故吏,更不是有钱人。救了他府尹也得不到什么显而易见的好处。武松的确是条好汉,但能打虎的戴罪之人对于一个文官来说显然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 (老版《水浒传》,图为武松) 风险大于收益,东平府尹为什么执意周全武松呢? 因为正义。 古代中国,政权就是靠封建道德和封建法律两个武器维系社会稳定,维护社会道统、教化一方子民是地方主官的基本职责。在东平府尹的眼中武松案的本质是潘金莲和西门庆对道德伦理的破坏进而引发了严重后果,这种破坏是对统治根基的极大挑战。如果本案得不到公正的处理,势必将对社会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会威胁到政权的根本利益!所以周全武松就是周全大宋江山,周全国家社稷。为武松翻案实际上是东平府尹冒着个人风险倾全力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原则。 经过一番博弈,最高法院终于做出终审判决「 ”据王婆生情造意,哄诱通奸,唆使本妇下药毒死亲夫;又令本妇赶逐武松不容祭祀亲兄,以致杀死人命,唆令男女故失人伦,拟合凌迟处死。据武松虽系报兄之仇,斗杀西门庆奸夫人命,亦则自首,难以释免,脊仗四十,刺配二千里外。奸夫 虽该重罪,已死勿论。其余一干人犯释放宁家。” 与阳谷县令的初审相比,终审判决认定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因通奸杀夫的事实,这个定性坐实了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恶逆之罪。武松则被顺理成章的认定为复仇和自首,虽然为了照顾阳谷县令的面子,多少也加重了量刑(如前文所引《宋史》王赟案例,如果没有阳谷县令这层原因,武松应该不至被判脊仗四十,刺配二千里。),但至少不算太过分。 东平府尹也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正义。 小说描写东平府尹审理审判本案的文字只有五百余字。但正是这简洁的文字,刻画出整部《水浒传》中最光辉的官员!读者们有理由记住他的名字—东平府尹陈文昭! (三)「 ”周全”的秘密 阳谷县令在与东平府尹的「 ”周全”较量中最终落败,武松案随着终审判决尘埃落定。但有一个问题还没有搞清:阳谷县令为何要这样「 ”周全”武松! 阳谷县令为官的首要目的是搜刮。通过阳谷县令到任时间和西门庆突然暴发的轨迹,可以肯定西门庆就是阳谷县令的财务经纪人。虽然提拔了武松,但对阳谷县令来说,西门庆对他的价值和他对西门庆的信任显然比武松要大很多。而今搂钱的耙子被武松弄死了,断了财路的他胸中的抑郁和愤怒可想而知! 西门庆作为阳谷县令的代理,帮助他搜刮的同时自己也积累了万贯家财,这些财富对阳谷县令极具诱惑。现在西门庆死了,阳谷县令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哄骗西门庆的老婆进而侵吞这份巨额财产。改变西门庆的罪名,以帮西门庆报仇为幌子进而用打点官司的名义骗取西门庆的财产,是最便捷的手段。洗白西门庆,则只有让武松死。这也是为何陈府尹在问案后放回了所有证人独独留下西门庆的老婆的原因--断了阳谷县令的念想。 (老版《水浒传》,图为阳谷县县令) 更为重要的是,治下出现了谋杀亲夫这样的恶逆大案,地方长官要承担领导责任。据《宋刑统》律条:「 ”百姓间有犯恶逆以上者,州县长官量事贬降…内有犯恶逆以上罪者,今后刺史以上附表自劾,以敦风教。责与不责并听勅裁。” 阳谷县令多年来处心积虑的的熬资格创政绩,尤其刚刚花巨款打点了关系,眼看就要开花结果,所有努力却因潘金莲、西门庆的恶逆就可能毁于一旦,他怎么会坐以待毙的无动于衷!武松的命哪有自己的乌纱帽重要?所以他宁可冤死武松,也要隐藏恶逆的案情,竭尽全力捂住盖子以确保自己的官运亨通。(当然作为阳谷县的上级主官,陈府尹也可能承担连带责任。正因如此,他宁愿担责也不与阳谷县令同流合污的行为更加令人敬佩!) 泄愤、图财、免责,这才是阳谷县令的「 ”周全”的真相,一石三鸟! (西门庆与阳谷县县令)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县令,所以阳谷县才会有为了钱财使人通奸的王婆,谋杀亲夫的潘金莲,公然奸*杀人无恶不作的西门庆,脚踩双船鼠首两端的何九,为泄私愤挑动武大捉奸的乔郓哥。 所以紫石街没有一人主动帮武松鸣冤作证…… 所以阳谷县上下乌烟瘴气,人人唯利是图。社会道德沦丧,正义全无,黑白颠倒,妖孽横行,几乎不见一个好人!这样的县令,岂不是比景阳冈上的老虎还要恶毒十倍! 《水浒传》中阳谷县令这样的官员俯拾皆是,施耐庵用锋利的笔锋通过武松的故事对阳谷县的剖析,深刻揭批了造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黑暗腐败的根源;全景化的勾勒出 的社会背景。武松案的审理过程也为后来梁山的「 ”替天行道”做了注脚和铺垫。 我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宋太祖是这么鄙视刺杀者的:射死我,皇帝也轮不到你做 《水浒传》里武松最真实的一面:吹牛 《水浒传》中武松为何冤杀的家妓玉兰?

董平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双枪将,河东上党郡人氏。他原是东平府兵马都监,后被宋江用计生擒,遂归顺梁山。梁山大聚义时,一百零八将之一,排第十五位,上应天立星,担任马军五虎将。因常打头阵,又称董一撞。征四寇时屡立战功。征方腊时战死于独松关,追封忠武郎。

宋江与卢俊义分兵攻打东平府、东昌府,约定先取城池者为梁山泊主。宋江率军前往东平府,驻军于四十里外的安山镇,派人前去下书,打算先礼后兵。郁保四因与董平有旧交,便主动请缨,与王定六前去劝降,结果惹怒了董平。董平欲将二人斩首,被太守程万里以“不斩来使”为由劝阻,命各打二十讯棍,赶出城外。史进进城为内应,结果被妓女李瑞兰告发,被董平枷入死囚牢。

董平趁机点兵出城,杀奔安山镇,与迎战的梁山军在中途相遇。董平先和韩韬交手,双枪神出鬼没,宋江叫韩韬回来,改让徐宁上,徐宁和董平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败,宋江担心徐宁有失,叫他回来。董平追杀过来并杀进宋江军中,横冲直撞,直到申时方才收军回城。宋江爱惜董平,遂定下埋伏之计,次日引军诈败,诱董平追击。董平一直追到寿张县界,结果被绊马索绊倒座骑,被扈三娘、孙二娘活捉。宋江亲解其缚,以礼相待。董平便归顺宋江,引军赚开城门,杀死程万里,并夺其女为妻。宋江因此先于卢俊义攻破城池。

宋江返回安山镇,又因卢俊义求援,便率军转战东昌府。东昌守将张清善用飞石,交战时连打梁山十一员大将。董平因新降梁山,为显武艺,出阵大战张清,并连躲其两颗石子,与张清在马上“搅做一块,分拆不开”。索超、花荣、龚旺、丁得孙等纷纷上前助阵。张清跑马归阵。董平纵马追赶,却忘了提防石子,被飞石擦伤耳根,退回。后来,张清也被俘归降,与董平一同在梁山做了头领。

董平在原著中虽是最晚出场的几位好汉之一,但后期出场颇多,形象非常鲜明。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勇猛,原著中甚至将他称为“梁山泊第一个惯冲头阵的勇将”,赞赋中也有“纵饶铁骑千层,万马怎当董一撞”之美誉。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花和尚倒拔垂 杨柳、大闹野猪林、单打二龙山、浙江坐化、解脱缘缠井。

史进,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夜走华阴县、剪迳赤松林、东平府误陷九纹龙。

周通,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林冲,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梁山泊林冲落草、林冲水寨大并火。

柴进,小旋风门招天下客、横海郡柴进留宾、柴进失陷高唐州、簪花入禁院、藏炮击贼。

杨志,汴京城杨志卖刀、青面兽北京斗武、杨志押送金银担、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索超,急先锋东郭争功。

刘唐,赤发鬼醉卧灵官殿、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放火烧战船。

晁盖,晁天王认义东溪村、晁盖梁山小聚义、梁山泊义士尊晁盖、曾头市中箭。

吴用,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吴用智取生辰纲、梁山泊吴用举戴宗、吴学究双用连环计、使时迁盗甲、赚金铃吊挂、智赚玉麒麟、智取大名府、布四斗五方旗、智取文安县、打盖郡智多星密筹、计鸩邬梨。

公孙胜,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入云龙斗法破高廉、芒砀山降魔。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社会影响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和对招安的描写曾经对某些义军的领袖产生过消极的影响,如张献忠在谷城受抚,就表示“戮力王室,效宋江水浒故事耳”(《纪事略》)。但比较起来,《水浒传》对农民起义的积极影响还是主要的。一批批义军将《水浒》作为起义的教科书,从中汲取力量,高举起武装斗争的大旗。据现有的资料记载,从万历十四年(1586)起,就可以看到梁山英雄对于造反者的影响。

特别是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水浒》英雄的口号已被广泛地写在农民军的义旗之上,许多义军首领袭用了《水浒传》的人名或诨号,成为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的一种奇观。后来清代义军打着《水浒》旗号的也屡见不鲜,太平天国、天地会、小刀会、义和团等无不受到《水浒传》的影响。这在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没有一部作品可以和它相比的。 

文学影响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它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

参考资料:

-水浒传

夏侯胜字长公,是东平人。夏侯胜少年丧父,但他很好学,跟随(汉朝鸿儒、经学家夏侯)始昌学习《尚书》和《洪范五行传》,论说灾异(自然灾害或某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后来师从蕳卿,又问学于欧阳氏。夏侯胜做学问精细纯熟,他所师从的不只一个人。夏侯胜擅长讲述礼服典制,因此被徵召为博士、光禄大夫。这时恰逢汉昭帝驾崩,昌邑王继位后经常出游。有一次夏侯胜挡着昌邑王坐的车子上前进谏道:“天久阴而不下雨,这就要有臣下图谋皇帝的事发生了,陛下还要出门到哪儿去呢”昌邑王大怒,说夏侯胜是妖言惑众,就把他绑起来交付官吏处置。那个官吏把这件事报告给大将军霍光,霍光没有对夏侯胜施以刑罚。这时,霍光和车骑将军张安世正谋划着要废掉昌邑王。霍光责备张安世露了口风,而实际上安世并没有对外说过。於是就召见询问夏侯胜,夏侯胜回答道:“在《洪范传》中记载‘帝王没有统治的准则,天要降下惩罚就会长时间阴天,这时就会有地位在下的讨伐他的事发生’,只是因为忌讳说得太明显,所以只说臣下有图谋。”霍光、安世都大吃一惊,从此就更加看重经学家了。十多天后,霍光终於和安世一起上奏太后,废掉昌邑王,尊立了汉宣帝。霍光认为群臣向东宫上奏政事,太后审阅政事,应该了解经术,於是禀报让夏侯胜把《尚书》教授给太后。夏侯胜改任长信少府,并被赐予关内侯爵位,他凭借参与谋划废立之事和决定宗庙社稷的重大决策,后又被增加了千户的食邑封地。

宣帝刚刚即位,就想要褒扬武帝的功业,宣诏丞相御史,群臣就在朝廷中讨论,都说:“应该像诏书那样公布。”夏侯胜说道:“此诏书不可以用。为人臣下,应该秉直公正,而不能随便曲意迎奉意旨。我想说的已经说了,就是死我也不会再后悔。”御史大夫广明弹劾夏侯胜非议诏书,诋毁先帝,大逆不道,丞相长史黄霸也因为纵容夏侯胜而不弹劾他,两个人都被投进了监狱。夏侯胜、黄霸被关在牢里时间一长,黄霸想跟夏侯胜学习经术,夏侯胜以已获死罪推辞。黄霸说:“早上听到道理,到晚上死也够了。。”夏侯胜觉得他说得很好,於是就教他学习经术。这样又过了一个冬天,而讲的和学的都不倦怠。到宣帝本始四年夏天,关东四十九郡同日地震,有的山崩塌,城墙房屋倒塌,死了六千多人。宣帝穿着素服,不在正殿上朝,派遣使者慰问官员和百姓,并赐给死者购买棺木的费用。宣帝下诏书说:“发生灾异,是天地对我们的警告。我承继祖上的功业,在士民之上,但却没有让他们好好地生活。从前北海、琅邪发生地震,损坏祖宗庙,我也很是畏惧,诸位列侯、中二千石中的博学之士们,如果能有办法应付灾变、弥补我的缺漏的,不要有忌讳。”於是大赦天下,夏侯胜被赦释放而担任谏大夫、给事中,黄霸担任扬州剌史。夏侯胜为人质朴刚正,平易近人而没有威仪。朝见宣帝时称宣帝为君,又在宣帝前对同僚以字相称,(这些做法都是不合礼仪的,)但宣帝反而因为这些更加亲近信任他。朝廷上每次有大事情要商议时,因为宣帝一直知道夏侯胜很率直,就会对夏侯胜说:“先生您尽管直话直说,不要因为以前的事而有畏惧之心。”夏侯胜再次做了长信少府,又升任太子太傅。他受宣帝诏撰写《尚书》、《论语说》,被赐给一百斤黄金。夏侯胜九十岁时在任上去世,被赐给墓地,安葬在平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564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