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为什么慈禧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为什么慈禧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第1张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一贯外交弱智的慈禧太后头脑发热,发布了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外强硬的诏书:向万国(列强十一个国家)宣战。

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

同时,清廷也将宣战诏书下发各地督抚,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回电清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当时汉人官僚无可争议的领袖李鸿章的回电,鼓励了东南各省的督抚,当时的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铁路大臣盛怀宣、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各地督抚与参战各国列强达成协议,史称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

甚至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商议,如果北京失守,光绪、慈禧太后遭遇不测,应当由李鸿章出任总统以维持局面。“东南互保”事件将清廷和慈禧太后的面子彻底撕下,并扔在了地上。为什么一贯强势,对内手腕高超的慈禧太后,指挥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了呢?

东南互保

第一,满清政府对汉人大臣的一贯不信任,使汉人重臣离心离德。自称裱糊匠的李鸿章竭尽全力维持着清廷的天下,李鸿章至少为清廷延寿了数十年。但对于曾国藩、李鸿章等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的汉族大臣们,清廷从未从真正信任,他们更多的是利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采取分化拉拢,挑拨离间等手段加以控制。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权谋使这些清廷重臣愈发愈与清廷离心离德。

李鸿章为清朝的延续称的上鞠躬尽瘁,但李鸿章最大的官衔,也不过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一个地方高级官员而已。李鸿章所有的骂名都是因为签订了诸多的不平等条约。很显然,卖国条约的签订不可能由李鸿章一个人说了算,而清廷却屡屡让李鸿章背黑锅,承担历史骂名。

李鸿章

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苦心经营数十年的淮军和北洋舰队灰飞烟灭,而最终签订《马关条约》,背上卖国贼骂名的却又是李鸿章,这些行为使李鸿章寒心不已。正是清廷的这些阴谋政治手段,也使得汉族大臣们更加离心离德。

第二,东南各省的地方势力逐渐强大,已不愿听命清廷。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时,清廷所倚仗的八旗和绿营兵早已堕落,不堪使用。清廷不得不重用地方地主武装团练。

而随着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地主武装的崛起,军事力量的重心不可避免的转移到汉族地主阶层手里。虽然慈禧太后运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手段,始终使清廷保持中央的权威,但地方督抚的独立性与和话语权也越来越重,而东南互保时间则达到了巅峰。

湘军

第三,满清政府的卖国行为,使其统治根基和威信越来越弱。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清廷面对列强的卑躬屈膝、割地赔款,使得中国人民的苦难越来越深重。中国人民也越来越认清满清朝廷卖国政府的本质。失去民心的清廷,愈发得不到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二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府。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

  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其弟子张继熙曾说:“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称赞 “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台湾学者苏云峰更是高度评价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湖北教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张之洞的领导,而张之洞,对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不限于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国性意义。正是由于张之洞的贡献,而使中国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 在督鄂期间,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

整顿山西吏治,严禁鸦片

  光绪七年至十年(1881—1884),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当时,山西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鸦片流毒严重。张之洞给友人书云:“山西官场乱极,见闻陋极,文案武案两等人才乏极,吏事民事兵事应急办之事多极。竟非清净无为之地也。”“晋患不在灾而在烟。有嗜好者四乡十人而六,城市十人而■,吏役兵三种几乎十人而十矣。人人枯瘠,家家晏起。堂堂晋阳,一派阴惨败落景象,有如鬼国,何论振作有为,循此不已,殆将不可国矣,如何如何。”张之洞注意整顿吏治,一上任便勤考吏属,振作革弊,劾罢贪纵害民的县官,奖励好的官吏,严禁鸦片,胪举人才,编练军队,清查仓库。山西的铁运销奉天、上海等地,陆运成本很高,他改由天津出海,海运降低运费,又在产地筹办冶炼局。他创办令德堂,也是仿照阮元诂经精舍、学海堂的例规,聘请王轩为主讲,杨深秀为襄校兼监院。杨深秀后来成为戊戌变法运动六君子之一。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传教,刊行《救时要务》等小册子,并举办仪器、车床、缝纫机、单车的展览和操作表演。张之洞会见了李提摩太,读了他的书,受其影响,拟筹建洋务局,未及实现。

  光绪十年(1884),法国侵略越南,边疆告急。张之洞上疏建议战守,请严督滇、桂之战,急修津广之防。四月,清廷召张之洞晋京。张之洞陈抗法事,多所谋划,被任命署理两广总督,不久实授。

编辑本段筹划抗法,兴办洋务企业

  张之洞到达广州后,便加强防务,饬沿海督抚,严密防守。六月,法国侵略军占台湾基隆,张之洞奏请饬吏部主事唐景崧,往会刘永福,合击法军。他认为:“援台惟有急越,请争越以振全局。又言牵敌以战越为上策,图越以用刘为实济。”清廷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加刘永福为提督记名。刘永福率领黑旗军骁勇善战,屡创法军。但由于广西布政使徐延旭、云南布政使唐烱所率军队在抗法战争中配合不力,打了败仗,唐烱军逃走,使黑旗军寡不敌众而遭到失败。唐、徐被撤职查办,张之洞因荐徐延旭不当而交部察议。光绪十一年(1885)正月,法军侵占中越边境重镇镇南关(今友谊关),形势危急。张之洞奏请调前任广西提督冯子材、总兵王孝祺等援桂,驻镇南关。70 岁的老将冯子材率军,奋力殊死抵抗,大败法军,扭转了整个战局。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但是清廷却决意乘胜求和,命令前线各军停战撤兵。前线将士闻讯,“皆扼腕愤痛”。张之洞接连电奏缓期撤兵,竟遭李鸿章传旨斥责。

  在中法战争中,张之洞筹饷运械,给岑毓英军200 万元,桂军200 万元,唐景崧、刘永福40 万元,台湾40 万元。朝廷表彰他筹济军事,不分畛域。这一时期,他在广东开设水陆师学堂,创设枪弹厂,疏请大治水师、专款购兵舰,设缫丝局,创办机铸制钱局及银元局,筹办织布局和制铁厂,这是他办洋务企业的开始。

  光绪十二年,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雅书局和广雅书院。广东原有端溪书院,在肇庆,他聘请梁鼎芬主持端溪书院,后来梁鼎芬率师生来到广雅书院。张之洞又聘朱一新到广雅书院主讲。当时梁鼎芬因弹劾李鸿章主和而获罪,朱一新因弹劾太监李莲英而降职。张之洞不怕非议,敢于延聘他们,显示了他的不凡气度。

  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一条芦汉铁路,自芦沟桥至汉口,以贯通南北。他认为铁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他提出芦汉铁路是“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朝廷准奏,计划北段由直隶总督主持,南段由湖广总督主持,南北分段修筑。于是,清廷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光绪十五年冬,张之洞到了湖北。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办起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首先是筹建汉阳铁厂。张之洞办企业,也曾闹过一些笑话。他电驻英公使薛福成购炼钢厂机炉,英国梯赛特工厂厂主回答说:“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张之洞大言曰:“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英国厂主只得从命。结果,机炉设在汉阳,铁用大冶的,煤用马鞍山的。马鞍山的煤,灰矿并重,不能炼焦,不得已只好从德国购焦炭数千吨。从光绪十六至二十二年(1890—1896),耗资560 万两,还没有炼成钢。后改用江西萍乡的煤,制成的钢太脆易裂。张之洞才知道他所购的机炉采用酸性配置,不能去磷,钢含磷太多,便易脆裂。于是又向日本借款300 万元,将原来的机炉改用碱性配置的机炉,才制出优质的马丁钢。宣统元年(1909),汉冶萍公司的经理叶景葵评论道:“假使张之洞创办之时,先遣人出洋详细考察,或者成功可以较速,糜费可以较省。然当时风气锢蔽,昏庸在朝,苟无张之洞卤莽为之,恐冶铁萍煤,至今尚蕴诸岩壑,亦未可知,甚矣功罪之难言也。”汉阳铁厂是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光绪十九年(1893)建成,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大小工厂10 个、炼炉2 座,工人3000,采煤工人1000。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日本的钢厂建设还比这晚几年。

   张之洞还办了湖北织布局。光绪十八年(1892)在武昌开车,纱锭3 万枚,布机1000 张,工人2000。织布局是盈利的。但是张之洞却将织布局的盈利去弥补铁厂、枪炮厂的亏损,使织布局一直处在高利贷的压迫下,无从发展。

  张之洞看到棉纱销路很广,便决定开设两个纱厂。他致电驻英国公使薛福成向英商订购机器。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成北厂,纱锭5 万多枚,为湖北纺纱局。南厂一直没有建成,机器停放在上海码头任凭风吹雨打,后来张謇领去办了南通大生纱厂。湖北纺纱局、织布局、缫丝局、制麻局到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转租给广东资本家组织的应昌公司承办。

  张之洞还创办了制砖、制革、造纸、印刷等工厂,还有湖北枪炮厂。他在湖北还注重兴修水利,光绪二十五年(1899)前后修了三条堤。一条是武昌武胜门外红关至青山江堤30 里,一条是省城之南的提坝,自白沙洲至金口江堤52 里和一条从鲇鱼套起至上新河为止的10 余里堤岸。这三条堤的修筑使常受洪水威胁的地区成为良田、市镇。

  张之洞到了湖北,其中光绪二十年(1894)调署两江总督,任期一年多。他十分重视湖北、江苏的教育,创办和整顿了许多书院和学堂。在湖北,有两湖书院、经心书院,又设立农务学堂、工艺学堂、武备自强学堂、商务学堂等;在南京,设储才学堂、铁路学堂、陆军学堂、水师学堂等。他派遣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在学堂、书院的学习科目方面,他针对社会需要有所改革,添增了一些新的学科。他也注意训练军队,在两江总督任职期内,曾编练过江南自强军,人数1 万,地点在徐州,军官全部用德国人担任,采用西法操练。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回任湖广总督,将自强军交给两江总督刘坤一。

  张之洞在积极兴办洋务企业的同时,对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和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镇压。

今天,校易搜为您带来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名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和校易搜一起看看。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的七大名言;

1我的人生有三个争议:第一,不与外人争利;第二,我不与文人争名夺利;第三,我不跟无意义的人竞争。

2士兵之于国家,犹如愤怒之于人体。没有空气谁也活不下去,没有士兵谁也活不下去。

3天下之难,结果来自天,决心来自人。下定决心,我们自己的成绩也是可观的。

4牙多,什么都贵,只种树种粮,利润不够养活。以前农民吃懒的亏,现在的农民吃傻的亏。

5我的性情一直致力于做对我来说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很难取悦的事情。

6中学是身体,西学是目的。中学主导身心,西学回应世界。中学考古很有必要,也很实用;西方很重要,西方政治很重要。

7要振兴教育,首先要留住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老师,学校为什么要蓬勃发展?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为体,学为用”的主要思想,是对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基本纲领的总结。他为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办强子学校、三江师范学校、湖北农业学校、湖北武昌幼儿园、湖北科技学校。他是晚清中国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也是晚清科技的****。

张之洞(1837~1909)中国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1863年(同治二年)进士。清流派重要成员。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政治态度为之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补授两广总督。中法战争爆发后,力主抗法。同时,在广东筹办近代工业,以新式装备和操法练兵,设立水师学堂。1889年,调湖广总督。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促兴筑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后又编练新军。在鄂、苏两地设新式学堂,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还大量举借外债,是为中国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之先。戊戌变法时期,起先支持维新活动,多次出资赞助维新派。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新旧斗争渐趋激化后,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宣传洋务主张,反对变法维新。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主张严加镇压。八国联军进逼京津,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联络东南各省督抚,同外国驻上海领事订立《东南互保章程》九条,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人及长江中下游哥老会发动的自立军。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命张之洞以湖广总督兼参与政务大臣。旋与刘坤一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办法4条 ,仿照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首采近代教育体制。1907年调京,任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学部。次年清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旋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慈禧太后死后,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宣统元年)病故,谥文襄。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四大名臣张之洞不娶妻却要一直纳妾是因为张之洞之前已经有过三个妻子,分别是石氏、唐氏和王氏,但是这几个妻子命薄,虽然张之洞对她们很好,但是她们不是出了意外就是病死了。当时张之洞还是比较迷信的,觉得是他自己命太硬了克死了妻子,此后就没有娶妻。但是张之洞还纳妾,那时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不给她们名分是怕她们也跟自己的三位妻子一样被克死。

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中兴四大名臣,在晚清时期和曾国藩、左宗棠以及李鸿章为了民族的壮大做了很多的贡献。张之洞不仅仅支持洋务运动,积极开办近代工业以及现代军事,他还重视教育,创办了很多的高校,比如华南科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等,张之洞开办的很多学校如今还在发展这,为现代培养输出了很多的人才。

张之洞特别的勤政,常常为了公务废寝忘食,有时候在处理公务或者吃饭的过程中就能坐着睡着,而且就这么坐着也能睡还几个时辰,醒了过来继续处理公务。大家会疑问,张之洞这样坐着难道他的家人他的妻子就不管吗?其实并不是不管,而是没人管,张之洞的妻子已经过世了,而张之洞身边的仆人哪里敢管啊,最多平时是劝几句注意休息。

其实张之洞之前先后娶妻了三次,但是这三个妻子都没能陪他多久,基本上过门一两年不是出了意外就是疾病缠身最终没法治愈身亡。古代人都是比较迷信的,他们把这种现象归为张之洞命硬,会克死身边的妻子。张之洞虽然接受了很多的国外先进思想,但是他想到每一次在炮火中他都能全身而退,于是就相信了这种他克妻的说法,于是就再也没有娶妻。然而张之洞还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为了满足需求,他只能一直纳妾,但是不会把她们扶正,以此让他的妾室们可以保命,同时保住自己的名声。

晚清的时候,可以说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的三个大臣,张之洞,左宗棠还有李鸿章都是被后人怎么评价的呢?

首先说张之洞,这个人可以说在洋务运动出了很多的力,而且后来他可以说没有李鸿章这么有实权,可以说基本上对于中国那个时候的富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且几个比较大的战争,无论成功失败他参与的都比较的少,也没有去签订条约,所以,对他的评价比较的中肯。

再说左宗棠,他是湘军统领,而且在收复新疆的时候,力排众议,派遣湘军去收复新疆,而且还是抬棺出战,可以说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可以说左宗棠对于维护中国的版图有极大的贡献,只不过在那个年代难有大的作为。

李鸿章的评价早有定论,一直被人认为是一个反面人物,尽管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是他的错,但是李鸿章这个人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主张放弃新疆,而且在甲午战争的时候软弱无能,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且明明手握大权,却不敢推行改革,完全是一个软弱无能的臣子,而中国之所以能成后来的样子他有很大的责任。

总之,这三个人评价早就有了定论,一个中庸,一个是功臣,一个是罪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047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