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六尺巷真的存在吗?

历史上的六尺巷真的存在吗?,第1张

六尺巷传说是安徽桐城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这是一则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现今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虽然这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 旅游 景点,但不收门票。从“六尺巷”过往的游人和行人络绎不绝,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六尺巷已经是桐城古城的 旅游 景点,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 旅游 景区。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也就是市区西环路张英宰相府内,全长100米,宽两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

六尺巷为南北走向,南边是清朝宰相张英的府邸,北边是吴氏家的宅院。

有人可能要说了,一个两米宽的胡同,有什么可看的呢?如果你了解了其中的故事,你就会兴致盎然。

形成六尺巷的的传说,大致是这样的:

在康熙年间以前,还没有六尺巷,也许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形成六尺巷是在张英当上宰相以后。

张英是清朝著名的大臣,历康、雍、乾三代元老,是张廷玉的父亲。张家在桐城有父子双宰相之称,是 历史 上著名的贤臣良相。

形成六尺巷是张英的邻居吴家翻盖旧宅院引起的,吴家和张家宅院相邻有一条小过道,吴家在翻盖宅院的时候,打算挤占过道一尺,张英的后人自然不干,如果吴家挤占过道,两家出行都不方便了,本来过道就窄,吴家再侵占一尺不更窄了吗?

再说过道是吴家和张家的共同走道,吴家侵占于情于理说不通。

张英的后人就给张英写了封信,大概意思就是说吴家翻盖房子的时候侵占了过道,咱不能让吴家欺负!张英接到信后陷入了沉思,心想:“邻家壁舍,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打官司,两家就会搞得像仇人一样”。

有道是“ 远亲不如近邻 ”,张英很大度,并没有得理不让人,也不想让家人们凭借自己的权势欺负别人。于是就回了一封信,大意是教育孩子们要礼让在先 ,同时附上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意思很明显,为了一尺地争来争去的显得格调不高,吴家不是挤占一尺吗?让他三尺,咱往后退,不给他争。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苦短,何必陷入纠纷。

长城还在,秦始皇早已作古,别想不开。

家人们通过张英的教育,把院墙往回退让了三尺。吴家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一看张家不仗势欺人,还礼让三分,深受感动,于是决定也退出三尺。

这就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道理,如果“针尖对麦芒”,两家可能就为一条过道纠缠不清,耗去太多的精力。

两家经过礼让,得到了圆满的结局,两家出行比之前更方便了,关系也更融洽了,从此以后六尺巷就成了教育人们礼让的 旅游 景点。

现在六尺巷巷口两端都立着石牌坊,上面刻着“礼让”二字,到这里 旅游 的人们深受教育。

我听过黄梅戏《六尺巷》,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人比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了宅基,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是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让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愧疚,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六尺巷是存在的,是国家3a级 旅游 景区,位于安徽桐城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叶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其名称源自清代康熙年间宰相张英老家与吴姓邻居的邻里相让典故,六尺巷遗址作为胜迹已载入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是中国安徽省桐城的一处 历史 名胜。

安徽桐城有个“六尺巷”,故事我就不细说,大概意思是康熙年间的大学士、礼部尚书(大致相当于宰相)在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因宅基地发生争执,地方官员不敢管;后来张英大度让地,吴家也感动也让出三尺,才有了今天的“六尺巷”。

六尺巷是存在的,六尺巷位于文都桐城!

因为六尺巷传递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和人之间互相尊重和谦让,这个故事确实是真的,被传为一段佳话,六尺巷现在还存在,在安徽桐城。

这个巷子是有,现在还比较火,是桐城一个蛮有名的地方。巷子一百多米长,两米宽,是农村抢地的一段闹剧。

农村人抢地打架的事情,自古有之,尤其是在安庆那边,个人觉得尤其尤其的多。因为我就是安庆女婿,这事情在老丈人那边的村子看得太多了,一个不到一百户的村子,这种事情能有十几起,说实话,我觉得这事情很是毁三观。

基本上抢地的桥段有这几样:

甲家的房子要的路要稍微占一点乙家的地,一般情况甲家出钱买,乙家坐地起价,最后价格谈不拢,然后两家很可能就会吵架,闹得邻里关系很紧张,这种最多。

第二种桥段,两家的水田相邻,有人想多占一点田,就开始挖田埂,原本还比较宽可以走路的田埂,最终挖得大概只有十几公分宽,然后再种田的时候以骂架互相消遣,个人觉得这也需要非常好的技术。

第三种桥段,房前屋后占地占院墙的,基本上最为惨烈,可能会双方大打出手,最后闹上法庭,而且这其中不乏一些亲兄弟的关系。

六尺巷就是这样的第三种桥段,最后何解的原因是因为老张家当朝宰相,有钱有势,真的没必要争那三尺。隔壁邻居能够有那么大的宅子,也不是凡人,家世显赫是必然,双方就互相给个面子。

这两家,吴家胆子不小,还真敢占张家的,但是说实话说不定是张家在先,自古民不与官斗啊。张家因为这芝麻绿豆大的事情还修书千里,家里也没人管这事情,也见张家后继无人。

另外桐城派会写文章,但是文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后再创作一番,就有了这样的千古佳话。皇帝说不定也给张家另外的褒奖了呢。

如果对方就是小屁民,估计早就全被占完了。如果张家没背景,估计也被对方弄得差不多了。

这种事情往中国的北方走的话,那就是一个笑话,说实话基本上出现这种事情的概率很少,因为一方面北方人不太爱计较,邻里关系才比较和睦,另外,更不会因为这鸡毛蒜皮的事情,还要写成文章歌功颂德。

人都是缺什么才宣传什么,那边说实话这种事情太多,百里挑一出一个好的,那还不是必须要好好的歌功颂德啊,才显得那边人大度谦让。其实真不是,别太低估了人性的恶劣,也别低估了一个地方人性的同质化,说实话,某地的人以小气鸡贼著称,这事情是省内皆知的。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安徽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调整的故事,例如安徽省的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安徽省的安庆市。安庆市历史悠久,也是安徽省的老省会。目前,安庆市合计下辖了10个区县,总人口400多万。那么,安庆市10个区县的区划格局,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我们聊聊安徽省的基本情况。安徽省是我国中部六省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华东地区的省份。近年来,安徽省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省会合肥市,发展速度非常惊人,超越了一系列老牌省会城市,发展潜力巨大。安徽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按照2020年七普统计的数字,安徽省总人口6100多万人。在我国各个省份中,6000万人口以上的省份,并不是太多。

2021年,安徽省的GDP总量超越了42万亿,从人均经济计算,达到了非常不错的水平。安徽省由皖南、皖北两个部分组成,由于地域的差异,皖北与皖南在很多方面都不一样。皖北的口音、因素、风俗等方面,更加接近中原文化或者齐鲁文化。皖南的建筑风格、饮食等方面,则属于标准的江淮文化,例如皖北与皖南的美食,存在很大的差异。

目前,安徽省总计下辖了16个地级市,分别是:合肥市、马鞍山市、淮北市、宿州市、阜阳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芜湖市、亳州市、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宣城市、黄山市。其中,省会合肥市是安徽省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全国万亿GDP城市之一。

安庆市是安徽省下辖的16个地级市之一,同时也是安徽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安庆市历史悠久、文化荟萃,曾经是安徽省的老省会。2021年,安庆市总人口达到了410多万人。2021年,安庆市的GDP总量达到了2600多亿。从人均经济来说,属于非常不错的水平。目前,安庆市下辖了3个区、2个县级市、5个县,合计10个区县。

分别是: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桐城市、怀宁县、潜山市、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那么,安庆市10个区县的区划格局,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

众所周知,我国行省区划出现于元朝,历经元明清三朝几百年时间的完善和调整,基本上形成了内陆各省的框架格局。清朝统治初期,撤销了明朝时期的南直隶,组建了江南省。但是,江南省人口众多、水网密布、面积辽阔,并不利于管理。康熙皇帝在位的第6年,江南省被撤销,组建了江苏省、安徽省。其中,安徽省的省会就确立在安庆府。

截止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安徽省形成了8个府、5个直隶州的区划格局,分别是: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庐州府、凤阳府、颍州府、六安州、泗洲、和州、滁州、广德州。其中,安庆府下辖了6个县,分别是:怀宁县、桐城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

安庆府作为安徽省的省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安庆府位于长江一线的咽喉要道,属于拱卫江宁府的重要屏障。在清朝统治后期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与曾国藩的湘军,围绕安庆府的归属,展开了几轮大决战。控制了安庆府以后,进能够直逼江南地区,退能够拱卫荆湖方向。清朝把安徽省会设立在安庆府,就有这一层考虑。

不过,安庆府的地理位置过于偏南,并不利于对皖北各个州府的管理,这也为50年代的省会迁移,埋下了伏笔。1912年,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时期。安徽省连接南北,地理位置重要,各地军阀反复混战,对安徽各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同时,安徽北部陆续遭受了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再加上部分地区的土匪肆虐,百姓们的日子很苦,急需休养生息。

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阶段。出于实际管理的需要,安徽省被临时撤销,组建了皖北行署区、皖南行署区。行署区属于临时性的区划,对标了各个省份,在建国初期,我国还组建了川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旅大行署区等一系列的行署区。当时,皖北行署区驻地在合肥市,皖南行署区驻地在芜湖市。

随着经济的稳步推进,过分复杂的区划,不利于经济发展。1952年,皖北、皖南行署区被撤销,重新组建了安徽省。同时,组建了各个地级市、专区。此时,安徽省的省会已经确立在合肥市。安庆专区组建以后,下辖了8个县,分别是:怀宁县、望江县、宿松县、太湖县、岳西县、潜山县、桐城县、桐庐县。1951年,安庆专区的桐庐县,更名为湖东县,仍然是8个县的格局。

1952年,池州专区被撤销以后,原本下辖的铜陵县、贵池县、青阳县、至德县、东流县等地,划入了安庆专区管理。同一年,鉴于安庆市的重要性,安徽省组建了安庆地级市。安庆地级市与安庆专区属于并立关系,安庆地级市管理主城区,安庆专区管理外围的各个县。1955年,安庆专区的湖东县,又更名为枞阳县。1958年,在安徽省新一轮的区划变迁中,安庆地级市被降级为县级市。

随后,划入了安庆专区管理。不过,这段历史非常短暂。1961年,鉴于实际需要,安徽省重新组建了安庆地级市。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的交通、通讯水平有限,下辖的区县太多,反而不利于管理。1965年,安徽省重新组建了池州专区。安庆专区下辖的,贵池县、青阳县、东至县、铜陵县等4个县,划入了池州专区管理。

同一阶段,安庆地级市又一次被降级为县级市,划入了安庆专区管理。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的专区调整为地区以后,安庆专区调整为安庆地区。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省下辖的各个地区,陆续开始了区划调整。

1979年,安徽省第三次组建安庆地级市,与安庆地区并立。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安庆地区的持续发展,区划开始随之调整。1988年,安庆地区被撤销,下辖的桐城县、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等8个县,划入了安庆市管理。同一时期,安庆市的主城区,形成了迎江区、大观区、郊区,加上8个县,合计11个区县。

进入90年代以后,安庆市各地的经济发展很快。1996年,桐城县被撤销,组建了桐城县级市。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面崛起,安庆市的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城区人口进一步增加。2005年,安庆市的郊区被撤销,组建了宜秀区。2015年,安庆市的枞阳县,划入了铜陵地级市管理。2018年,安庆市的潜山县被撤销,组建了潜山县级市。

截至这个时候,安庆市3个区、2个县级市、5个县的区划格局,已经彻底形成,合计下辖了10个区县。当然,出于发展经济的实际考虑,进入21世纪以后,安庆市陆续组建了筑梦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北部新区、高铁新区等几个新区。不过,这几个区属于功能区,情况特殊,一般不会计算在内。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安徽桐城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西依大别山,东临长江,西北群山重峦叠嶂、挺秀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倾降平缓,东南平原阡陌纵横、织绣铺锦。桐城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北至省会合肥90公里,南邻安庆市68公里,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和承东启西的通达之地。

桐城市属合肥都市圈南翼门户城市,合安高铁、沪蓉高速、合九铁路、206国道纵贯全境,引江济淮、德上高速、无岳高速等重大工程正在推进。城乡道路相互连通,“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公交全面覆盖。

桐城市的气候条件:

桐城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由于地形差异和季风活动的影响,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物候反应明显。

桐城市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降水量13269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90334小时,日照百分率43%,年平均无霜期246天。

—桐城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065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