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儒朱熹,晚年不保,为何会对一个妓女严刑拷打?

一代名儒朱熹,晚年不保,为何会对一个妓女严刑拷打?,第1张

朱熹严刑拷打妓女严蕊,其实是想坐实台州知府唐仲友的风化案。这原本是男人之间的政治较量,可朱熹偏偏要牵扯上风月之事,于是才会有了他严刑拷打妓女严蕊,来坐实唐仲友的风化罪名。结果严蕊宁死不屈,朱熹偷鸡不成蚀把米,他还因此惹得一身骚,这也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污点。

朱熹是宋朝时期有名的大思想家,他就是那个提出程朱理学的理学代表人。这个程朱理学在明清时期那叫备受帝王推崇,这朱熹也成为明清时期犹如孔子一般的大圣人,但他提倡妇女守节的贞操观念,也让改变了古代女子的处境,最后演变成夫死要殉夫的极端现象,估计明清时期的女性就不那么喜欢朱熹大圣人了。原本他与唐仲友也没什么太大矛盾,既没有官场上的嫌隙,也没有官场外的瓜葛,只是因为唐仲友是永康学派的忠实粉丝,非常反对朱熹的理学,没事就跟他学术讨论一番。可能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这两人不太友好,口出恶言不说,还人身攻击,于是朱熹就弹劾唐仲友。

这要弹劾朝堂要员,总得有理由吧,于是朱熹就把唐仲友与妓女严蕊等妓女交往过密作为理由,说他有伤风化对他弹劾。因为两宋时期有明文规定,这官员不能在风月场合留宿,也就是不能光明正大地嫖娼。可以在风月之地吃吃喝喝,也可以叫上妓女在宴席中助兴,可这如斯美人只能看看,就是不能与其欢好,不然就是犯了风化罪,道德品质有问题,革职查办,自己的仕途也就完了。也就是说北宋官员要时时刻刻拉紧裤腰带,在万花丛中过,半点不留情。其实这在三妻四妾的古代,对于官员来说挺难的,但没办法,宋朝就是这么规定,要么要仕途,要么要美人,自己看着办。于是宋朝官员不少往妓院跑,但人家真的只是去吃饭喝酒。

唐仲友这么一个文艺咖,自然也也没少往妓院里去,在妓院里,他遇到严蕊等妓女,她们的才情让唐仲友深深折服,于是这位文艺咖,就用自己的钱财为严蕊等人赎身。这在古代并不多见,可见唐仲友是真的把严蕊等人看做知音。朱熹就是拿这个做文章,来指摘唐仲友道德品质有问题,有风化之罪。可拿人要拿脏,这唐仲友有没有罪,不是朱熹一个人说了算,于是朱熹就把严蕊抓拿到了衙门,心想一个小娘子连哄带吓应该很快就会认罪。但不曾想,最后朱熹都严刑逼供了,人家就是不认罪。这就让朱熹非常难堪了,总不能没有认罪的供状就定唐仲友的罪呀,毕竟人家也是当朝大员。

而且因为严蕊的抵死不从,让这件事情迅速扩散开来,也从问罪唐仲友,演变成他想屈打成招,诬陷当朝大员之事。后来事件不断发酵,最后还上达天听,宋孝宗知道后,认为这是朱熹与唐仲友之间的秀才置气,便盖棺定论结束了这场闹剧,很快严蕊也被无罪释放。

  朱熹,字元晦,因谥号为“文”,故后世称其朱文公,宋朝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 教育 家、思想家以及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朱熹简介

 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延承各家之长,把所有学问融为一体自创一派。凡人者,应当学习圣人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朱熹做人的准则,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朱熹简介。

 他是南宋时期的人,出生于1130年,享年70岁,是福建尤溪县人。他的父亲在没有生他之前去卜卦算前程,算命的是这样回复他的:你啊,贫富都这样,但是你生的儿子堪比孔子。他的父亲就回去了,第二年生他的前一天家门前的两座大山起火反而呈现祥瑞之兆,便给他取名熹,意为喜火的意思。

 朱熹从小就有过人之处,作学问总会问到根处。四岁时指着天上的星星问他父亲星星属于哪里的他父亲说是属于天。他又问那么天属于哪里他父亲蒙住了。 儿童 时期有他父亲悉心教学,不过朱熹的父亲在他十岁时就过世了,把他托付给自己的朋友照顾。他父亲的朋友对他们一家人很好,还在自己的住处旁特意为他们一家人盖了一座房子,方便照顾。

 朱熹父亲朋友对他的影响不少,他接触了佛、道、儒学。成年以后考中进士做了官,当了几年官发现目前朝廷推崇的 文化 使人懒惰,朱熹就弃官拜名人为师寻找超脱之道。他办了很多的学校,同时专研学问,是第一个把四书结为一体的人。他还创造了理学,他的理又可以解释为太极。他还写了很多警示后人如何读书的金玉良言,这些在他的诗词中都可以看出。朱熹有圣人之风,被称为另一个孔子。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号晦庵,晚称晦翁,世称朱文公,亦称朱子,是宋朝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他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洲知府等官职,为官清正廉明,颇有政绩,还开创了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完整的书院,紫阳书院,后来陆陆续续的还有武夷书院,白鹿书院,岳麓书院,朱熹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他为这些书院制定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培育制度上,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启到了重要作用。

 朱熹的教育思想,是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根据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解,创造出了人一生中的教育阶段,小学和大学这两个时期,并提出了这两个阶段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方式,是在当时是开创性的,后世是直接借用了这种划分并进一步发展到现在小中大的模式。

 朱熹提出在小学儿童阶段,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制定了其教育教学的任务是“学其事”,教会儿童基本的 伦理道德 规范即可,并辅助一些日常生活习惯养成,具备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这种理念是非常科学的,在 教学方法 上,朱熹秉承了孔子的理念,因材施教,及早施教,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把文化知识传授给身心未成长完成的儿童,而进入大学后,就要改变方法了,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学其事”,大学就是“知其事物之所以然”,通过探究 辩论 知晓事物的义理规律,并提倡大家应该互相交流,不同的学术派系之间要更是如此,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为后世人们推崇。

朱熹哲学思想介绍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在“二程”的理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对于后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朱熹的哲学思想表现为“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人性论”等。其中“理气论”是朱熹最著名的理论,南宋“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朱熹是二程的弟子,故后来在二程的基础上又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借鉴了佛家、道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朱熹所谓的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总体,即太极生万物,每一个人和物体都具有完整的理作为存在的根据,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又一个范畴,它是有形状、有迹可循的,是铸成万物的质料。理和气之间有主次之分,理在先,气在后,理为主,气为客。

 朱熹的“动静观”是把运动和静止看成一个无限连环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无限的,动静之间不可分离,互相联系。从中可以看出朱熹的思想具有一定辩证法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论述了运动具有相对稳定和显著运动这两种形态,他称其为“变”与“化”。

 “格物致知”是用《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哲学中认识论的问题。朱熹认为,人的认识一定要建立在“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认识的来源上看,知在先;从社会效果看,行要重于知,而且知和行是互相影响,知道的越多,行动起来就会更便利,实践了、亲自动手去做了,就会知道的更明白。

 关于“人性论”,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承认人们有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绝对的倡导“无欲”,但是万事万物都要根据理才可以。

1 有关诗人朱熹的相关资料

2 朱熹写周易本义目的

3 历史上朱熹是谁

4 宋代诗人朱熹的贡献有哪些

5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先驱者,也是儒学的重要传承者。在孔庙里,朱熹是唯一一个不是孔子亲传弟子却能接受祭祀的人。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个朝代,程朱理学备受推崇。提起朱熹,大家也都是十分景仰。不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的,朱熹也不例外。朱熹一生之中,也有一些受后人说道的事情,比如他拷打名妓严蕊的故事。

严蕊是南宋时期的一个妓女,非常有才华,文学造诣很高。她在生活在台州的时候,知府唐仲友听说了她的名号,便请她在宴会上助兴。在宴会上,唐仲友一时兴起,让严蕊填词。严蕊略加思索,写下了一首《如梦令》。唐仲友大喜,觉得严蕊这样的才女当妓女实在太可惜了,就自己出钱,让她从良,回家照顾母亲。古人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严蕊和唐仲友万万没想到,原本是一件很好的事,竟然让他们都陷身于危险的境地。

唐仲友和朱熹两个人,算是一对冤家。朱熹在推广理学的时候,经常被唐仲友反对。因此,朱熹非常讨厌唐仲友。朱熹多次上书弹劾唐仲友,想要让唐仲友付出代价。当他听说唐仲友出资让严蕊从良时,朱熹认识到:这是攻击唐仲友的一把利器。由于当时朝廷有规定,官员请营妓陪宴可以,却不能留营妓过夜。于是,他马上以此为由,弹劾唐仲友违反朝规。

在得到朝廷的同意之后,朱熹马上着手处理唐仲友。首先,他就把严蕊抓了起来,希望严蕊招供。可是,严蕊似乎没有朱熹想得那么简单,她对这件事完全不承认。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吧。朱熹决定:用历史上最好用的方法:大刑伺候。在严刑折磨之下,严蕊生不如死。尽管如此,她依然矢口否认与唐仲友有什么不光彩的事。她甚至表示:“就算唐仲友因为我违反了朝规,我也罪不至死,我又何苦为了一个不至于丧命的罪行承受你们的严刑拷打?还不是因为我不想用假话来诬陷君子么?”

说起来,唐仲友究竟和严蕊有没有私情,也是一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唐仲友本身并不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他因为喜欢某个妓女就像买回家的事也不是没发生过。而严蕊如此地坚决,似乎至少在对她时,唐仲友没有做见不得人的事。

这件事很快被宋孝宗知道了,他也觉得对一个女人如此严酷,实在有些过分。于是,他将朱熹召回,并改派岳飞的孙子岳霖去审理。岳霖来的目的很简单,释放严蕊。他一到任,马上就将严蕊释放。经过了残酷的刑讯逼供后,严蕊终于重见天日。对于严蕊,岳霖是非常同情的。他不仅是简单地释放了她,还安排她从了良,并且殷勤关照,问她下一步的打算。严蕊此时几乎对人情冷暖已经绝望了,她只是留下了一首《卜算子》作为答复。不过,老天总是会给人一条活路。据说,后来严蕊嫁到了赵宋宗室,虽然只是做了个小妾,却也算是一个完满的结局。

朱熹的故事

朱熹,南宋理学家安徽婺源人,后徒居福建建阳,他曾到永春讲学,在民问流传着许多美好的传说

神笔镇流

朱熹来到永春,走访一些书友,“昼则联车出游,夜则对榻论诗”,颇可相得一日来到蓬壶高丽的林氏祖宇,得山川锺毓之秀,堪称幽胜,只见千峰凝翠,万木吐绿,山深菁密,树木葱茏,一时雅兴,即索纸笔,题字以赠山问竹纸算是现成,就是没有大笔俗话说“刀钝出利手”,朱熹即以茅草临时扎成,当场书写“居敬”二字赠之乡老争相传诵圣人留下金字,即以楠木作匾,镌之以作永远纪念当金匾悬挂祖宇厅堂之后,即将这根茅笔置于匾后,以示子孙,久之辄发毫光,初耐颇感奇特,久之不以为意到了清代康熙年问,骆起明任永春知县之时,下乡劝农来到蓬壶,即有传闻朱熹茅笔题字之事,就乘舆前往高丽谒见林氏祖字,只见“居敬”微尘不染,索笔觇之,如获拱璧,时过四百余载,仍保护完好经乡人同意即收在身边尝玩,用香囊盛之,锦缎裹之,并作为传世之宝珍藏之康熙十年任满晋省过乌龙江,一时风浪大作,翻江倒海,轻舟上颠下簸,真有覆舟之险同舟之人认为是妖邪作崇,争求宝物以压邪,骆起明行装内仅有书籍数筐,别无珍宝最后乃以朱熹茅笔掷之江中,说来也怪,一时风平浪静,众人誉之为神笔

齐齐松

到过岱山岩的人,都为这里的胜景吸引住了,留连忘返岱山岩,俗名大山岩,在一都仙友岱山山阿处,岱山于崇山峻岭中拔地而起,矗立天半,奇石峥蝾,巍峨壮观,苍松滴翠,杂树丛生,山青水碧,景色迷人胜景殊多,犹以岩前的齐齐松最为著名相传朱熹走访陈光之时,来到岱山岩,颇受一都士子陈文义的热情款待陈文义出身在书香门第,经史子集也略知一二,就是无意功名朱熹和陈光都非常器重这个山乡秀才,每日品茗论诗,文义乐于解囊,特别是朱熹假岱山岩修纂“四书章句”等著作时,文义给了很大的帮忙,因此成为莫交一日朱熹正在批注《论语》,文义告辞下山,朱熹送他到山门前,一直目送他上了大路,却被一片高大挺拔的松树林遮住了视线,朱熹怒不可遏,就手中大笔一挥,“你这些松树长到这样高就很不错了”说来奇怪,松树林第二天出现了奇迹,高大挺拔的松树不见了,而是长得一样高,一样整齐后人称这个奇景为“齐齐松”朱熹在岱山岩日子长了,当然也发挥了书法的专长,他把岱山岩更名“铁峰岩”,并亲自题了匾额;他又为护界亭写了“月蓬第一峰”的题匾

裂石箭竹

岱山岩的地理位置本来就得天独厚了,坐北朝南,伫立岩前,尽览云山只见天湖九十九峰逶迤舒展,薄云轻纱,更增添无限春色夜半松涛,有如万马奔腾,其韵律时如丝竹,时为狂飙朱熹在这里久了,倒也习惯了眼见胜景层层,无不引人入胜岩下磐石上竟长起了百仞的巨松,谁也不敢相涪它竟是经历了无数个世纪而延续至今的珠树阁的建立,是因为岩前珠树果实累累,好就好在扬花季节,它把芳香播送遐迩,这是岱山岩又一胜景当然还有九十九个和尚的僧舍、维护岩宇安全的护界亭,别有一格的文昌阁但是这些再好再奇也比不上“裂石箭竹”了原来岩宇的大雄宝殿门前,左右有巨石两摊右为石鼓,左为石钟,分别就位,各司其职一日,朱熹从大殿中出来,猛听到石钟声响超过石鼓,认为是反常现象鼓者,催人向前上进;钟者,鸣金也,招人退缩因此大发雷霆,用大笔一挥,石钟裂成两半,声响也沙哑了一棵嫩笋在裂石处破土而出,挺拔向上,逐渐长高,高出石钟外,享受着那无尽的阳光雨露如今它们已长成坚硬挺直的箭竹,代代不衰

  朱熹在南宋时期十分的有名气,世人都尊敬的称呼他为朱子,那么关于诗人朱熹的 故事 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朱熹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熹的故事

 朱熹,世人尊称朱子,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生年公元1130年 ,卒于公元1200年,享年70岁,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 中国哲学 历史 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大家。

 朱熹的闲闻逸事有很多,至今还在民间流传,从中我们可以窥探朱熹这个伟人的性格特点。

 朱熹的故事有神笔镇流,步步香,鹅湖之会等,最有名的最具有神话色彩的就是神笔镇流了,相传,朱熹某日到访书友的宅邸,看到周围环境郁郁葱葱,山林静谥,一时手痒即找友人要来了笔墨纸砚,当场挥毫泼墨,题写“居敬”二字赠给友人,并留下书写用的茅笔,收到朱熹题字的友人当即如获至宝,把这字和笔当做传家之宝,流传给子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这位友人的后人在为官上任时,带着家传至宝坐船渡江,却不料,在过江中途,江中掀起了妖风邪浪,同船的人们避祸不及,纷纷把镇邪之物扔中江中,可是这位后人并没有携带这类物件,情急之下,最后把珍藏的朱熹题字的茅笔仍入江中,顿时,江中风平浪静,众人大喜,事后得知是朱熹用过的神笔,一时传为美谈,就这样,神笔镇流的故事就流传至今了。

 还有一个朱熹的故事步步香,也颇具神话色彩,相传朱熹晚年时为避祸,住过山下村一茶肆,这间茶肆很独特,坐落乡间林地,竟然蚊虫不侵,原来是周到细心的老板娘用艾草熏过的缘故,后来当地的村民就叫这种朱熹脚踩过的艾草为步步香。

朱熹关于司马光好学的故事

 司马迁和朱熹都是宋朝人。司马迁是北宋名臣,而朱熹则是南宋时期的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大师,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我国 传统 文化 思想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一生有颇多著述,对不少前贤表示敬慕,并希望后人能够以这些前贤为表率。而司马光好学的故事,就记载在朱熹的笔下。

 在朱熹的著作《三朝名臣言行录》中,北宋时期司马光好学的故事被记载下来。书中说,司马光小时候对自己的要求就非常严格,总是担心自己的 记忆力 和应答学问的能力比不上别人,所以当别人背诵好了之后,小司马光还是会一个人反复通读背诵,一直到达倒背如流的程度才罢休。

 就因为他长久以来读书非常下功夫,所以凡是他念过的书,终其一生都不会忘记。司马光后来总结他的 读书心得 ,认为抓住各种时间,不浪费光阴,是非常要紧的事情。他认为只要读书,就不能不背诵;然后在马背上的时候,在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都抓紧时间背诵读过的书,并且细细思虑文章书籍背后的思想,这样一来,就能收获良多了。

 这就是朱熹关于司马光好学故事的记载。在这则故事中,司马光表达了自己对读书做学问的看法,而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 成功 编纂《资治通鉴》,取得各种伟大成就的原因。他的 读书方法 既是个人的体悟,也值得后人的借鉴。

朱熹是什么家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 家,字元晦。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继孔、孟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也是儒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

 朱熹出生在南宋,父亲朱飞是与岳飞同时期的人,因为反对秦桧的 政治 主张,被逐出朝廷,回到福建家中,朱熹和父亲在福建建阳度过他的童年。朱熹从小博览群书,好钻研。在绍兴十七年秋中的举人,次年春天中进士,先后被授予多种职位。朱熹对各种书籍都有涉猎,关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等都有一定的造诣。在哲学上,发展了程灏和程颐的关于理和气的学说,建立起早期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程朱理学”,简单的把世界的万物归于气,理和气不能相离,还断言“理在先,之后才是气,理是根本”。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对于后世影响颇深。

 除过理学家的身份,朱熹还是很好的教育家。他写的《观书有感》中,有一千古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到现在你依然广为传颂,教导人们要灵活应变,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才能有源源不断新鲜的知识,从中可以看出朱熹超乎常人的眼光和见地。朱熹一生留下很多文献典籍,最为有名的要数《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晦庵词》等。朱熹于1200年去世,终年70岁,谥号为“朱文公”。

猜你感 兴趣 :

1 关于朱熹的名言100句

2 历史上朱熹是谁

3 奋斗成就人生的故事3篇

4 南宋理学家朱熹历史简介

5 朱熹理学内容

1 朱熹写过的文言文

《九曲棹歌》 《春日》 《观书有感》 《题榴花》

《泛舟》 《白鹿洞书院》 《拜张魏公墓下》 《温泉》

《水调歌头 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水口行舟》 《兰》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好事近》 《西江月》《忆秦娥》

《赋水仙花》 《偶题》 《水口行舟 》《念奴娇》

《浣溪沙》《 鹧鸪天》《南乡子 》《满江红》 《忆秦娥 》《西江月》

《菩萨蛮 》《菩萨蛮》《 偶题》《 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

《游烂柯山 》《偶题》《 咏蕙》《 兰涧》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

2 文言文翻译:《朱熹》

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

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

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

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

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

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召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

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

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

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

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3 朱熹教子的文言文翻译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 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 你。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 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 戚同乡和老朋友呢?一定要记住,“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原文:

盖汝若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汨于俗务,不得专 意。又父子之间,不得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有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有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 归来,又只是旧时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朱熹教子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要做一个知“礼”的人。

朱熹曾经给皇帝宋宁宗讲学,在他的年代,他不仅是这样教育自己儿子的,也是这样教育皇帝和全天下的读书人的。有人说,宋朝是文人最幸福的朝代,而营造这个幸福的人,朱熹也应是其中之一。

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延承各家之长,把所有学问融为一体自创一派。凡人者,应当学习圣人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朱熹做人的准则。

朱熹一直认为为人要以“勤、谨”二字着眼,讲究“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为根本,做人治学都要勤奋刻苦,敦厚忠信,见善思齐。这种教育理念很具有现实意义。

除了对启蒙教育的重视之外,朱熹对成年子女们的要仍然很严格。在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爱应当是有所节制的,决不能变成“爱而无穷”的溺爱,更不能不根据儿女的情况期望值太高。

在整个历史朝代中,名声很大,却人品不怎么样的人很多,这里来说说李世民,慈禧吧。

名声很大的人都有一个比较好的特点:功绩颇多,历史上的李世民有着平定隋末战乱、开创贞观盛世等等成绩,在李世民的统治下,君臣和睦,同时非常的虚心爱民。在当时更有着杨广、李建成这些荒*无耻之人的衬托,在当时的情况下,李世民可以说是十分的高大。

但是李世民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吗?这个也不一定,玄武门事变就是他被口诛笔伐的原因,无论他怎么样的厉害,皇位也是他自己抢来的,可以说是来路不正,还有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处理不当,导致后面的骨肉相残,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有晚年的骄奢享乐等等。

而对于慈禧呢?名声够大了,割地赔款、鸦片战争、圆明园被毁等等给国人留下了很多耻辱,人品够坏了吧,都不想用人品来形容她了,最为关键的是清朝的不觉悟,在科学文化军事方面大大的落后外国太多,在那时候的闭关锁国真的是失去了太多发展机会。这一切不得不说都和慈禧有关。

在很多方面看来,很多历史光辉人物也有一点的自身缺陷,正印证了那句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说名声大,并不代表人品就好。这两者好像并没有太多的直接相关性。

朱熹确实背了黑锅。

我们可以从古书记载来考证。

从记载来看,中原对于贞操的要求不晚于元代,那么就缠足而言,它的需求定义又是什么?

1、宋时缠足求美而不伤形,所以足脚“纤直但不弓弯”。(或为瘦金书故?)

2、元代缠足属于衍生发展,同样是为了追求畸形美的存在?

3、有明以后,三寸金莲始现人间。

4、至清早期成为民间风尚,无分贵贱,但也出现了反缠足风(高层/有识之士),而且反缠足一事曾在康熙年间作罢……

而朱熹的寿命显而易见的是近不至元明,远不至清末。那么朱熹又说过什么?

我不知道,没瞅见他贫过这事儿。反而是他的再传弟子车若水的《脚气集》说过这么句话:妇人纒脚不知起于何时,小儿未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纒得小来不知何用。后汉戴良嫁女,练裳布裠[一本作被],竹笥木屐,是不乾古人事。或言自唐杨太真起,亦不见出处。

朱熹是一个讲理的人,无论综评如何,就其所言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讲道,不如说是在讲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个大家都清楚是什么情况。这段话见于二程全书,程颐和某人的对话。

但是谁来告诉我《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碑》这是怎么个情况?古代说的贞节是男人守,结果到了二程朱熹就是女人守了么?所以后世元蒙的这帮汉族先辈当真是“十四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个是男儿”么?

朱熹后世确实有将此言拿来宣传,但他宣传的是什么呢?

在《与陈师中书》中他写道”而其室家生为节妇,斯亦人伦之美事。计老兄昆仲,必不惮赞成之也。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他媳妇身为贞节妇人,也是符合伦理道德的一件好事。我想以老哥哥你们兄弟来看,肯定不会不赞成此事。以前程颐先生也曾说过此事,说饿死都是次要的,但需要先考虑贞节。就现在我看世俗发展来说,这实在是很迂腐的想法。可从高级知识分子的眼中来说,改变这种状况是很难的。

从这段话来看,在朱熹所在的年代里,贞节,或是说守贞,可能宽泛地涵盖了家族特性,不再是类如宋代更可能的民族问题。

但朱熹也承认,这种观点虽然当时有,却很迂腐,只是这届高知不灵,没办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479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