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太过压抑,有没有自我心理疏导的书籍推荐?

心里太过压抑,有没有自我心理疏导的书籍推荐?,第1张

我最近看了一本不错的心灵书籍《走出焦虑风暴》,静坐与精神世界的禅定有紧密的关系,而禅定与正念的品质又是乾坤绝配的关系。我们最终需要的不是修出“顽空”或执着禅悦,而是一种“能进能退”的观自在能力。这份能力意味着心灵是弹性的、柔软的、流动的,个中三昧,唯有离开口头禅进入规律的练习体悟中,方能自然而然地收获。通过这本书,我走出了压抑,重新获得了阳光。

情感盲点里长大的孩子,遭受的同样是情感的忽视。莫名其妙想起了这句话。最近在看克里斯多福的一本关于亲密关系的著作,坦白讲这一类书对我有很大的难度,朋友送这本书大半年了,还没看完一半。现在就作者谈的一些知识,结合咨询经验和个人看法,谈谈亲密关系与童年成长经历的话题。

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很棒的亲密关系。甚至很多人终此一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寻觅伴侣,这个过程似乎是永无止境的冒险旅程,不断的寻找,失去,或者离开,如此反复,直到寻觅到理想的伴侣。即使伴侣理想了,有时亲密关系也会是沉重的负担。克里斯多福曾言“寻找真挚永恒额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其实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过程很难也很辛苦。

亲密关系,我们究竟在渴望什么,又在寻找什么呢?有人说中国人的婚姻七八成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都是婴儿在找妈,最后把爱情活成了亲情,两个人活成了一对亲人,看似很亲密,实则谈不上精彩。于是在亲密关系的路上,有人寻寻觅觅,始终找不到入口;有人则在亲密关系中慢慢失去了激情和幸福,努力找出口。

谈过恋爱的人,可能都经历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对白。

“你喜欢我吗?”,“你真的爱我吗?”,“有多爱?”,“这个都是真的吗?”,“你怎么会爱上我,爱上我什么了?”,而且这个问题的出现,不分男女,甚至不分场合,可能出现在拥挤的公交车,异国他乡的旅途,沉默的间隙,激烈的肌肤之亲····毫无征兆,猝不及防。

喜欢提问的这一方,总是不经意间会触及这个话题,另一方面永远很无辜,会觉得“我这么爱你,你感觉不到吗?”,“这个问题还用问么?”等等的内心思考。但是这些思考和怀疑绝对不会说出来,除非他立马想 say  goodbye。其实有这样思考的人,你们的思考是对的。有这样提问的人,他自己真的不知道,或者说即使知道,他也自己不敢确认,需要你帮着他确认。这是什么?这就是一种情感体验的盲点。

有情感体验盲点的人,他们不但无法很好的体会自己的内心状态,也很难准确的体会别人的感受,会忽视自己的情感,同样会忽视投注在自己身上的情感。挺多太多的人抱怨自己的另一半,好奇为什么对方同理心那么差,一点也不考虑自己的感受。其实对方真的很无辜,他们不是不想考虑,只是不知道你还有感受,也不知道怎么去考虑你的感受。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经历了童年情感忽视,童年情感忽视是jonice webb博士根据自己临床心理治疗经验提出和推广的,他认为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足够的认可,接纳和回应,孩子便学会了影藏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长此以往,情感盲点就出现了。

现在有部分父母注意不到这一点,其实还有一些父母做的很不错了,但是还是存在点问题,记得那本书上有过这样的一个案例描述,大概是一本情感疏导的书籍,具体书名记得不太清楚。这个案例是这样描述的,其实很多家庭基本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孩子喜欢荡秋千,不小心从秋千掉了下来,坐在一旁的妈妈看到孩子正好掉在了一堆木屑上,考虑到孩子应该没什么事。就对孩子说“宝贝,自己站起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很勇敢”(备注:其实很多父母根本不会这么说,能这么说的家长已经是或多或少接受过某种学习的父母)下来大家觉得这个事件究竟是什么样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妈妈和孩子的心理状态。

妈妈认为掉的地方比较松软,孩子应该没事,不希望孩子娇气,希望让孩子自己面对,让孩子学会勇敢。

孩子孩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过程呢?我们不妨假设是我们自己在公园的秋千上掉了下来,面对那么多人,面对自己的妈妈,你内心什么感受呢?此刻孩子会有一连串的情绪反应,首先一定很害怕,这个想想就明白了,荡秋千多么开心的事情,突然掉地上都会害怕;其次呢?公园这么多人,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也会尴尬,居然能从上面掉下来。别人都看着我呢,这可怎么办?

这个妈妈的处理方式是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去代替孩子,直接帮孩子做了决断。也是这个情绪就在孩子这里挤压了。带孩子当过秋千的家长应该知道,这个时候孩子会表现的异常不听话,甚至孩子还会说“妈妈,我疼”,家长会继续反驳,而有些孩子根本再不会对这个事情再说什么,已经在压抑和逃避了。

整个事件中,这个妈妈是轻视、否定、低估了孩子的感受的,很多时候我们对大的事件会表现的异常关心,对小的事情却容易忽视,尤其小小的情绪和情感体验。长而久之,孩子的情感就被忽视。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情绪,去关注孩子的痛苦,内疚,痛苦,甚至是愤怒。引导孩子学会恰当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会直面痛苦。

大多数人认为童年创伤主要来自于遭受虐待、欺凌和抛弃,认为平时生活当中小的时间,小的情绪忽视不重要,实则未必,绝大多数家长都在看不起眼的事情上,逐步给孩子的成长打上不好的烙印,关键是自己不自知。越是容易被忽视的,往往是容易出问题的。

研究者总结的童年期情感忽视的典型情况如下:

1 自我价值及自尊缺陷。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低自尊,会经常觉得自卑,得不到支持,气馁,孤独,丧失归属感;

2 表达障碍。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无法对外界表达出来,当有人爱自己的时候,觉得这是不值得的,是羞耻的,是要隐藏的;

3 感觉呗剥夺,普遍缺失感。

4 抑郁。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支持,无法明确的痛苦和失望,容易造成抑郁。

在此,希望父母教育孩子中,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少点轻视、否定和低估,多点沟通,欣赏和肯定;

也希望在亲密关系路上的成年人,可以更好的借助建立亲密关系的契机,来修正我们童年缺失的经验。

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走出心魔》。

《走出心魔》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疗愈书籍,它的到来,初心就是为你减轻经济负担,让你少走弯路,而运用而生的一本对症、对心、走心的书籍,你绝对值得拥有它。

书籍《走出心魔》是原“抑郁症康复治愈100问与答”的升级版,这是一本疗愈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的灵魂书籍,也是一本能真正帮助家属、指导家属如何帮助患者度过难关的书籍、同时对于那些愿意学习的人,也可从该书籍上拓展自己对抑郁症了解的知识面,并做到防范于未然。

双相情感障碍病人的心理治疗内容

用于双相病人的社会心理干预,通常是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治疗等,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病人,学会改变不恰当的或者是负面的思考方式,以及那些与疾病有关的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涉及使病人领悟这项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识别复发症状,从而能够赶在疾病整个周期出现前尽早干预。心理健康教育,也对家庭成员很有帮助。

1

《图解恋爱心理学》

作者:(日)涩谷昌三

推荐理由:

视觉时代,从心理学观点,解决各种恋爱的疑难杂症。我拆解过这本书至少3次以上,片段都很容易让人理解,并引起大家的共鸣。特别是第一部份,从外表来分析对方心理。包含了从脸型到穿着,让我们从第一眼看到对方,就有一个初步的较准确的了解。

前言摘录:

与爱情有关的格言数也数不清,因为爱情完全不分人种与国家、地位、名誉。而明明男人都想追求女人,女人也想追求男人,却在爱一个人时,才发现很难读懂对方的心理,到后来甚至搞不清楚自己的心理,所以才说恋爱无解,更是人们永远的课题。但即使每个人各有不同,仍普遍存在男人的恋爱观、女人的恋爱观,其中一个要因是男女的脑部运作方式不同,不妨从这种普遍性的、生理上的要因所衍生出来的心理,来解读男女对恋爱的心理。

10

《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

作者:(美)约翰 格雷

推荐理由:

从封面上,你就会看到一句话“拯救14亿男女情感生活的心理学圣经”,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满足彼此的情感要求。从认识男女的基本心理差异,到男女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到男女对待压力的不同方式都了我们更了解和理解对方。而在带拆这本书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书写“感受信”。这封“感受信”不是让我们发泄对对方的不满,而是一张“情绪地图”,让我们探索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重新发现我们在压力中失去的关爱感受。

前言摘录:

对金星人来说,疏解情绪的方式是交谈。然而,当今许多金星人都已经穿上火星人的服装,整天拼命工作,根本无法顾及自己内在情感需求的满足。因此,现代女性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女性,都更需要通过交谈来寻求内心的平衡和个性的完整。

你可以看一下《一个找回自我的心》(克利福德比尔斯)、《灵魂的黑夜》(托马斯摩尔)这2本书,。本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

本书以实例为主,有利于读者借鉴,可读性强。心理疏导治疗中,实例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引作用,能引起患者强烈的共鸣。别人成功的经验——认识和体会,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示范,为“迷航”中的他们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航路。本书在不同的治疗阶段,举出了不同的实例,通过他们的体会和实践经验,适时地帮助患者理解、运用该阶段的内容,有利于疗效的取得。对疏导治疗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关键因素,本书也进行了重点分析、强调,以协助读者排除干扰,顺利前行。

本书共分八讲,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统治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三讲是第一阶段,即基础阶段。本阶段旨在“解惑”,让读者了解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了解疾病、了解自我,以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后面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四、第五讲是第二阶段,即实践锻炼阶段。本阶段旨在“减轻和消除症状”,让读者通过实践和锻炼认识“怕”,克服“怕”,改变自己对事物的不客观认识,进而改变病态思维。最后三讲是第三阶段,即巩固疗效阶段。本阶段旨在改造个性、提高心理素质阶段,预防心理障碍的反复,保障心身健康。

为帮助读者写好反馈材料,在每一讲后面,都有相应的反馈提示。并提供了一个强迫症患者(Z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154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