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其一)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津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 、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山园小梅 其一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首联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然而梅品虽高,却不骄傲,只在一方小园而且是山间小园实际是空中楼阁中孤芳自赏,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与充实的美丽。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颈联“以物观物”,“霜禽”指白鹤,“偷眼”写其迫不及待之情,因为梅之色、梅之香这种充满了诱惑的美;“粉蝶”与“霜禽”构成对比,虽都是会飞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虫,一合时宜一不合时,画面富于变化,“断魂”略显夸张,用语极重,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的美”。 尾联“微吟”实讲“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诗人对梅的观赏进入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人们看到的则是和“霜禽”“粉蝶”一样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诗人——一个梅化的诗人。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此词抒写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上片写相恋和怀念,下片开头两句写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黄昏,仍不见踪影,或“闲愁”太多。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实现,形象生动。下片的“碧云”句喻指时光流逝之迅速,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结尾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黄庭坚更是极口称赞说:“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寄贺方回》)。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道是休去倚危栏,休倚危栏时闲愁已是教人断肠。春已逝,美人迟暮,而忧国之心亦是无处可诉,只有自我劝慰将怨意化为凄婉,虽是缠绵婉约曲,亦有郁愤英气含而不露。 “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白雨斋词诗》)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 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quot;而告终。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这是第一层。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quot;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是第三层。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已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知密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2)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此外,“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中被说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之一境”。
摘要
美的体验的作用在于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知因素、情感因素、理解因素和行为因素的介入,以及审美的深度性、共鸣性和创造性,达到对美的体验。 关键词 审美体验 介入性 美是客观的,它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对美的感受正是来自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这种对美的感受的全部活动的综合体就是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对认识美、创造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体验与别的一般性的体验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一、审美体验的重要意义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总是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但如果把美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形式,看成一种可以离开社会而存在的自然现象,那是不正确的。它应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如果我们对美的认识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就只能处于远距离的旁观者位置,很难把握对象的内容,只能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毛泽东说过:“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 是没法子解决的。”
① 那么,我们要想获得深刻的美感,就需要进入对象或其所处的环境中去 体验、领悟对象美的蕴含。因此说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 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有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开,美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拿自然界来说,在人类的蛮荒时代,它是与人们完全对立的,是完全异己的,无所谓美丑。而只有当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自然界成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时,人们才获得了自然的美。
而且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我们对美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经验的感性的认识上,而应当经过实践,切身体验,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同时由于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多种可能性和发展性,这样就使得在对美的以往经验、理论认同的同时,使美的新的认识成为可能,这对美的创造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切实体验,才能真正地认识美、创造美,离开这一点,对美的认识就容易停留在经验的位置上静止不前,更无从谈到美的创造。美的体验越深,对美的认识就越深。著名画家徐悲鸿画马出神入化,美不胜收。他自己谈到:“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作过深入的观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 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所得。”②正是画家对绘画对象的 “美”的一次次的体验,使他获得了这一形象的美的深刻认识,从而创造出令人难忘的“美”。因此,可以说,美的体验是认识美、创造美的关键。 — 8 3—
我们强调美的体验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抹煞美的纯哲学理论,恰恰相反,
美的体验应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在美的实践中检验和形成对美的理论认识,反过来这种理论又推动和指导着美的实践的有效进行,如此循环不已,每一次循环都是对美的认识的又一次提高。 二、审美体验的介入性特点 人类最初对美的体验是跟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但绝不能把人的美感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实用感混为一体,后者只是美感的起源,这样,美的体验固然包括日常生活的一般性体验,但它具有更为深刻和独特的内涵。有些人把美的体验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生活体验,在艺术创作中极力渲染,
其结果只能是自然主义的代名词,与美的认识与创造是大相径庭的。美的体验是以美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没有美的客观存在,无论怎样体验,也感受不到美。但美之所以令人感到兴味无穷,却不在于审美主体———人被动地接受了什么,而在于他主动地发现了什么,补充了什么,设身处地,切身体验,才是认识美的正确途径,这就是美的体验的“介入性”。这种“介入”是全身心地置于对美的体验中。它包括审美感知因素、审美情感因素、审美理解因素和审美行为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介入,从而达到对美的体验。 审美感知包括审美感觉与知觉。人必须首先通过感觉和知觉才能同周围世界发生关系,这是整个人类认识过程的共同特点。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 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③ 强调了审美感觉的重要性。审美感知的特点是侧重于对美的对象的形式感受的认识和对事物面貌的整体把握,由于孕涵着人们已有的审美经验、审美知识、审美兴趣和审美态度,因此感知的内容便在感性形式本身附着了特定的观念和情绪意义。所以,这种感知是自觉的,而非被动的,而且必须具备健全的社会化的审美器官。当我们望着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会油然而生“曾经沧海”的感叹;当听到小提琴曲《梁祝》,我们不禁陶醉其中,随着旋律的起伏,而感受到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 审美情感因素在美的体验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广泛地渗入整个审美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触发其它因素的诱因,起着动力作用。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充分肯定了情感的重要作用。
审美情感比日常情感往往包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它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
有着寓热于冷的情感再体验特点。这个“热”就是对美的体验的“激情”,这个“冷”就是对美的体验的“理智”。单有激情,只能演为一种锋芒外露的情绪冲动,影响美的体验的正常进行。因此有理智的激情才能真正成为美的体验的动力。当我们站在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前时,莫不感动,以至落泪。这是因为我们从这个满面苍桑的老农身上看到了父辈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当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们忍不住心潮起伏,那充满激情的乐章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悲愤、乐观奋进。 美的体验中理解因素的意义,就是借助于感知、情感、想象等诸因素,将具体表象的“美”直接转化为对“美”的理性认识,而无需通过中间阶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谈到“妙悟”,其实就是审美理解的最好诠释,即通过认识和实践直接理解把握对象,而不必中断自己的感受。它有着“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特点,是人的感性经验积累的结果。理解可以是表象之外的意象、“弦外之音”。我们读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首先映出的是主人公惜春、怨春的儿女情长心态,“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读完此篇,我们感觉到的却是 — 9 3—
一个具有远大抱负、怀才不遇、有志无成的爱国者不平之音。这是因为我们综合了辛弃疾的生平、艺术创作特点、作品的独特意象,才会得到这种理解。主人公的惜春、怨春,
正表现了辛弃疾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斜阳、烟柳则是对昏暗王朝的讽刺。整首词借儿女之情露不平之气。由此,我们达到了对这首词的深刻理解。 我们在美的体验中,有时感到体验过程本身就具有一种美,这种感觉似乎不单纯是感知、情感、理解上的,而是一种情感、理智、意志和筋肉运动的结合的流动的状态,在这里姑且称之为审美行为因素。杜甫《望岳》一诗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一种对美的“行为”体验。杜甫称赞泰山是“造化钟神秀”,由登临泰山而有“荡胸生层云”之快意,更生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所有感受均由“登”泰山而生
。有人热衷足球运动,并不单
单为进几个球,更是为了在这种拼搏的行为过程中展示人的本质力量,达到一种美的体验。在学雷锋活动中,我们通过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行动而体验到了一种深刻的美;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许多人积极投身于建设大潮,并以此为美的追求与实践。由此可见美的体验不单是感知、理解、情感等心理功能的活动,也是包括心理活动在内的全身心的行为过程。 三、影响审美体验的其它因素影响审美体验的其它因素还有审美体验深度性、共鸣性和创造性。 审美体验的深度性是指对同样的美,不同主体、不同时间的体会程度经常会不一致,有时深刻,有时肤浅,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与体验的深入程度不同有密切关系。美的体验的这种深入程度我们简称为“深度性”。茅盾对路边的白杨树高声赞美,刘白羽由观日出浮想联翩,而这些在有的人看来可能觉得平淡无奇。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一次在荆州看到梁代画家张僧繇的作品,初看时还不能理解张画的好处,认为张“虚有其名”,可是第二天再去看时,发现了画的一些好处,就说“这样的画家在现代也应该算是好手!”第三天去,越看越觉得好,不禁说道:“真是大画家,名不虚传!”最后他简直不愿离去,竟住在画下,专心观摩了十天。阎立本所以前后态度不一,就是体验深度造成的。具体地说影响审美体验深度的
因素有个人的审美感官因素和个人的审美修养因素以及情感投入不同和行为过程影响等因素。一个具有健康感觉器官的人与有感官残疾的人在审美体验上是大不相同的。而人们审美修养则是由于对美的观点、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等的不同而异
。鲁迅所说的
:“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④说的就是个人审美修养的差异。审美情感还在于审美的心境。对于任何事都无动于衷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美的。为了提高美的体验的深度,通过美育的手段提高审美修养。这样我们既通过美的体验逐渐达到对美的深刻认识,同时自觉地接受美的教育以获得美认识和一定的理论水平,在美的体验中自觉地加以融汇贯通,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美的认识。 审美的共鸣性是说美具有社会性。审美感受具有分享性,它本身就要求社会的普遍赞同。虽然人对美的感受首先表现为个人直觉性,但因其中蕴涵着普遍的社会性内容,因而能产生广泛的共鸣。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形象。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概括性。在阿Q身上,透过盲目自大、自轻自践、自欺欺人、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法,我们看到了在民主革命时期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阿Q这一典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边照出自己的或某一人的形象,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它超越了作品本身,具有普遍的美学意义,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强烈抨击的真实用意,因此引起广泛共鸣。当雄壮的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同样处在一种美的体验的共鸣之中。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 0 4—
和国国旗,它是成千上万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它象征着自由、解放,标志着我们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团结。正因为具有这些丰富感人的内容,正因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就共同体验到了一种雄壮、自豪的美。有的人以丑为美,醉心其中,但由于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而走向美的反面;一些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旧俗陋习,在当时称其为美,但由于它们不符合美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而趋于消失。相反,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这个形象看到了人自身的美,成为世界上公认的“美”的化身。 美来源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由于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总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人的本质力量又是积极向上的,因此美必须同人类的社会进步性相联系,是流动的、充满着生气和新颖性的。与此相应,
美的体验的过程本身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
,它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这种新要求、新问题、新材料,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美的体验促进了美的再认识、再创造,因而具有创造性。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它形象地说明了美的体验的创造性。郭沫若在日本时接触了惠特曼的《草叶集》,深深为其所感动,
开始做狂放不羁的自由诗,为《女神》的发表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苏轼曾途经赤壁,其时正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不免有消极思想,但身临赤壁古战场,其雄奇壮丽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写下了名篇《赤壁怀古》。 综上所述,美的研究,古已有之,而其作为一门科学,却还很年轻,许多问题也还没有彻底地解决,审美体验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因此,了解审美体验的重要性,了解审美体验的特点,对我们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美、掌握美、创造美具有重要意义,这将进一步使美的认识与实践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2002 年 1 稼轩词与屈骚:辛词探源之一/李松扬//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55-58 2 英雄失路的悲歌:论稼轩的英雄主义和稼轩词的个人主体意识/杨新民//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211-7 3 试论苏辛的“以词还词”/叶帮义//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81-84 4 “摧刚为柔”与“健笔柔情” :稼轩词、白石词异同论/李冬红//江淮论坛,20022104-109 5 忍把豪气化归思:辛弃疾归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廷杰(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大学学 报:人文社科版,200224(2)15-19 6 刚柔相济诉衷情:稼轩词《水龙吟》、《摸鱼儿》之比较/张书萍//淮南师范学院学 报,2002,379-80 7 词人本色是将军:读辛弃疾《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李俊//集宁师专学 报 ,2002227-29 8 浅论辛词之“豪”/李颖//继续教育研究,20021104-106 9辛派词人词学思想初探/陈鑫;刘尊明//阴山学刊:社科版,200235-9 10辛弃疾赋词说财富/向洋//党风通讯,20022 11壮士报国恨无门,徒留泪痕满襟裳--辛弃疾悲剧人生轨迹探幽/刘畅//焦作工学院学报: 社 科版,20023 12辛词接受史导论/程继红//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547-51 13辛弃疾诗词创作的不同心态及表现/曾子炳//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552-55 14辛弃疾师承序考/程继红//南昌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2496-100 15论清代三大词派对辛词的接受与评价/程继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2478-82 16论晚清陈廷焯的辛词批评/程继红//江西社会科学,2002988-90 17辛弃疾《摸鱼儿》词“君莫舞”新解/邓新跃//中国韵文学刊,2002186-88 18试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贡献/覃问秋//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422-24 19辛词以文为词的语篇分析:[辛弃疾]/易匠翘//社会科学战线,20025270-272 2001 年 1 稼轩归隐心迹新论/李青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283-86 2 辛弃疾与博山寺/苏家琪//贵州文史丛刊(贵州),2001180 3 辛弃疾词的艺术技巧/张景艳,鞠振永//语文学刊(呼和浩特),2001220-21 4 稼轩词暗示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效应/熊黎明//楚雄师专学报,2001224-27 5 稼轩词中“见底道”的结构和意义献疑/袁毓林//语文研究(太原),200121-4 6 稼轩词用典艺术赏析/朱玉//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2115-117 7 稼轩词俗语语词辨析/辛更儒//中国典籍与文化(京),2001262-71 8 美的“替代物”和乐的“消愁物”:试析辛弃疾农村词的局限性/叶志衡//湖州师范学院学 报,200126-10 9辛弃疾、姜夔咏花词比较/滕春红//唐都学刊(西安),2001390-93 10夏夜的图景,丰收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郭杰//古典文学知识(南京), 2001334-36 11情绪 外物 幻境:辛弃疾《祝英台近 晚春》赏析/梅子满//名作欣赏(太 原),20013105-106 12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区别/杨小青//重庆工学院学 报200115 (1)99-101 13“莫望中州叹黍离” :辛弃疾词的“故土情结”/朱丽霞//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3-6 14略论稼轩谐谑词/范学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466-69 15“别夜”新释:[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刘德禄;俞继红//高等函授学报: 哲社版,2001613-14 够了吗?不够看这个—— http://tiebabaiducom/fkz=306046894 绝对够了。
两个人的秋天
崔长平
也许,会有一枚落叶
以心的律动与鲜灵
复活在季节的胸前
为阳光的余暖
留存年轻的回忆
玫瑰红的秋祭
和 茂密的思念
等待点燃
菊岸溢香的小溪
显得更加端庄与婉约
潺潺流淌着秋的颜色
我将折叠 ----
一叶霜枫为舟
用双手作桨
在张灯结彩的期盼中
漂流在 ----
清澈如许的心底
我们在岁月的边缘
用相互依偎的姿势
构筑夜的小巢
撷取烛影摇红的意境
镌刻在床前的围屏上
临镜梳妆的时候
我会细描,你的娥眉
然后
推开镂花轩窗
一生对望 ----
你和秋日的静美
秋雨,下得很温柔
崔长平
夏日的背影
在轻飘的雨帘外 渲染一轴清淡的水墨
黄昏时候
爬满窗台的牵牛花 开始与往事吻别
莲叶簇拥的凉意
为天边的云朵 诠释回家的内涵
酝酿许久的情感
最终接受了 秋天的挽留
思念的方向 不能摆脱深沉的守望
你曾在季节的那端 和相思树并肩而立
湿润的东南风
把你的秀发和长裙 梳理成妩媚的雨云
粉白的花絮 ----
游弋在我的视野里
因为诺言的份量 你拒绝简陋地成熟
我的前额 是你依偎的土壤
终于 你选择从我的睫毛上
滴入柔情似水的眼神
我敞开温热的胸膛
用你凝血的泪痕
点种几垄 永不凋谢的梅花烙
咬破指尖 ----
以龙飞凤舞的狂草 抒写浅秋的浪漫
我们 要在淅淅沥沥的节奏中 感受交融
黄叶纷扬的日子里
我们 不需要撑伞
剪裁雨后的斜阳
为我们牵手的特写 温柔地落款
轻轻叩开你的心扉
崔长平
曾经
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
碰伤了 阳春三月的心事
于是
你把粉红的憧憬
收拢成一朵紧闭的花苞
落寞的诗句 等待凋零
任凭辗转反侧的季节
在蝉唱如歌的小径上 独自徘徊
摘下 七夕的眉月
轻轻擦拭
然后以湖水的宁谧与温柔
打磨成 晶莹的扇坠
展开一轴折叠的夜风
给你讲述 浪漫的荷香
岑寂的湖畔
我 握着你的秀发
仔细梳理 千年的相思
为你
我把所有的日子
剪贴成喜庆的窗花
采撷秋天的丹桂
酿制 醉倒春秋笔法的女儿红
我们携手
一起踏上 ----
露华初染的舞榭歌台
饱蘸 清丽的水墨
点画 倾城倾国
我们走失在 ----
四季之外
从此
我的视野里 都是你的花期
盈盈一水间
崔长平
一支冰凉的玉簪
悄然划开 牵手的季节
飘渺的河汉
星光含泪 潺潺流淌
失眠的眼神
在彼岸
轻轻抚摸沉睡的夜晚
挥舞的衣袖
舒展风中的羽翼
以敦煌飞天的节拍
勾画鹊桥
血液的温度
已经孵化了----
坚实的心约
一枚孤零零的种子
在夏日的热土里
如期破壳
急切盼望
你心头 那场久违的雨
濡湿 芳草如茵的思念
我的田野
等待 你的耕耘
远远的回眸
在我的前胸
彩绘浓重的忧伤
流萤如织的时候
摇响梦中 一阵落红
望穿秋水的感觉
漂浮在浅浅的水面上
你的身影
在我的掌心里
凝聚成 ----
晶莹剔透的乡愁
一个人的七夕
崔长平
幽远的星空
我用千万只晶亮的眼睛
凝望你
万家灯火的不夜城
你是敞开的轩窗里 ----
一苗独自静坐的烛光
流动的音乐
荡漾着你瘦弱的剪影
只有鬓角的插花 和一袭红妆
在寂寞的日子里
鲜嫩欲滴
以觥筹交错的氛围为背景
我很想 ---- 赋诗填词
斟满一壶淡淡的月色
我们在天河的两岸
放逐 曲水流觞的感觉
浸染满身烟霞和酒香
醉卧温柔之乡
梦中 我们驭风飞升
孤独 ----
足以让心灵 绽放羽翼
流星雨还没有登陆
我的双唇
依然是旱季的颜色
轻摇一把檀香扇
为所有的云朵降温
然后
循着流萤划过的痕迹
等待炽热的雷区
这个夜晚
因为我的思念
应该有一场滂沱的雨
烛影摇红向夜阑,
乍酒醒、心情懒。
尊前谁为唱阳关,
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沈雨散。
凭阑干、东风泪眼。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
黄昏庭院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墙
崔长平
用心雕琢
女娲炼成的五色石
砌一座----
美轮美奂的城池
点亮 满街红灯笼
迎娶你
和你小巧玲珑的诗句
进入烟柳掩映的围城
墙外
熙熙攘攘的红尘路
设置了太多的悬念
一切结局
不全是因果关系
你的柔肩
不能负载----
苍凉的遭遇
和
沉重的牵念
不想让你
在伤春悲秋中
独自辗转
虔诚地捧起双手
我收拢天边----
一朵寂寞的相思云
栽种在,我的庭院深深
如霞的花萼
从此
不再滴落,揪心的胭脂泪
开满牵牛花的清晨
崔长平
◎
在我长久的等待里
你 终于以簪花的俏丽
探出篱墙
清澈见底的晨曦
从我的心间 暖暖地流过
第一朵羞涩的朝霞
点缀在 你高挽的发髻上
◎
雨后的田园
游离着淡淡的泥香
一行沾湿的脚印
穿行在 蜿蜒的田埂上
我流连的心情
碰落了草尖上的露珠
而你的眼神
蒸腾了我的感觉
◎
你我相对而立
一缕和煦的微风
摇醒含苞的舞裙
于是 我们的相思
映入菱花小镜
我的点睛之笔
开始为这个风情渐浓的初夏
梳妆 画眉 描红
◎
我喜欢被你细长的藤蔓
反反复复地缠绕
然后在我的前胸与后背
打上你清晰的唇印
婉婉曲曲的牵绊
让我轻扬的翅膀
回旋在你的视野里
重重叠叠的标记
总是使我 斜剪晴暖的落晖
和燕儿一起归巢
这些应该可以吧
惜春古诗有哪些>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
杂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
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
杜鹃休向耳边啼。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行,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阙题
刘 虚
道由白云尽,
春与清溪长。
时有落花至, 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
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
清辉照衣裳。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萍苹。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巾。
古人写的惜春、伤春的诗词一片飞花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尽花未发,川回路难穷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梦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残阳寂寞东城去,惆怅春风落尽花。
春日在天涯,
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
为湿最高花
晚心应恋水,春恨定因花。
步远怜芳草,归迟见绮霞。
由来感情思,独自惜年华。
辛勤同失意,迢递独还家。
落日江边笛,残春岛上花。
亲安诚可喜,道在亦何嗟。
谁伴高吟处,晴天望九华
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
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
昨夜雨疏风骤,
稜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风定落花深,
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
正是伤春时节。
描写惜春或惜时的完整诗句有哪些《潮》唐白居易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2、《金缕衣》唐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3、《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杂诗》晋陶渊明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5、《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6、节气不饶苗,岁月不饶人 7、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国藩)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战国楚·屈原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唐·王勃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三国·魏·曹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晋·陆机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唐·孟浩然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唐·李峤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清·朱经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清·魏源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唐·窦巩
鉴赏古诗惜春的含义惜春
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
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
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
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这是一首面对已逝春色而叹息时光不再的诗篇,用笔细腻绵密,明丽精巧。
全诗开篇对于飘然而去的美丽风光毫不提及,而是极力表述心中的惋惜之情:春天过半,花叶飘零,这一年实际上已经也流逝了一半,因此其余的也就马马虎虎打发过去就是了,不再值得珍惜啦—这种因为春光已逝而颓丧的举动,恰恰在突出渲染已经失去的美好时光。题目是“惜春”,因此诗人惋惜的心情还远远没有表达完毕。
他接着写道,自己应该就着这眼前满地的落花,继续大醉一场,如同辞旧迎新的除夕痛饮那醇厚的腊酒—这好赖也算是抓住了春天的尾巴,差强人意地留住那明媚的春光!春光在诗人眼中的魅力,以至于斯。
诗人在咏叹、惋惜美丽的春天,但是我们透过这种咏叹和惋惜,却更嗅出了春天的美丽。诗人的“惜”情,到了这里远远没有停下,而是停下思维的节奏,用行动来传达“惜春”之情:举起手中的酒杯,远望着已经远去的春天的脚步,怅然无语,起身,拿起了扫花的笤帚——既然曾经美丽,那么作为美丽的看客,诗人就有责任不让那绚烂一时的花朵碾作泥尘,重陷泥淖!这里于“惜春”中的惋惜、叹息之余,又有了“珍惜”之意。较之一般的惜春之作,又多了一层丰厚的意蕴。
诗人到此还远远没有停下飒爽的笔触,而是进一步宕开笔墨,由眼前的落花满地,抬眼望向茫茫的天地之中;由眼前瞬息即逝的暮春,想到了川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与一去不回的人生,最终在一连串的“惜”情激荡之下,发出了类似屈原的千古一问:谁能够手挽时间长河,让它在手中永不消逝、不再东流而去呢?
这首诗的题目、主题都是古人经常涉及的,本来平淡无奇,但是在诗人写来,却如同春蚕吐丝,绵绵不绝,并几度变换增加“惜”的内涵,并在不断咏叹中增强其积淀,而春光的魅力也在这一流程中得到渲染,最终让作者的感叹和读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并不约而同一起达到 ,而诗人最后的突发奇想为作者与读者情感的共同爆发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这首诗在杜牧作品中一向不太为人所注意,但是意味深长,对于有心者而言,恰如经年老酒,经久弥香,值得喜欢杜牧诗的人细细品味。
关于贾惜春的诗句勘破三春景不长,缁(zi)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希望能帮到你
望采纳
惜春的诗句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揣犹似坠楼人。
杂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
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
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关赞春,惜春,伤春的诗句赞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惜春: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 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纲,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 辛弃疾 伤春: 蝶恋花 伤春 岁岁伤春人渐老, 惨绿愁红, 触目添烦恼。 芳草萋萋侵古道, 小楼闲立伤残照。 窗外雨声犹未了, 缕缕丝丝, 入耳成单调。 庭院深深门闭早, 满阶花落红不扫。
采纳哦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评价朋友媳妇的诗句 评价朋友认真的诗句 下一篇:志向与坚持的名言警句 志向与坚持的名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