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说课稿,第1张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说课稿,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 文化 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编排在人教(实验)版必修IV第三单元“ 随笔 杂文”第一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 文章 ”,“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 方法 ,在鲁迅先生这篇杂文中中得到了很好体现。另外,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外来文化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该如何来对待这种影响,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观点,并对自己有所启发和借鉴。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鲁迅杂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情,确定教学重点如: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确定教学难点如: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二、 教学方法

 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本文采用“疑问教学法”相对合适。

 通过质疑——析疑——释疑三步法,以培养学生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 议论文 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 其它 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 逻辑思维 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四、课时安排

 第1课时: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第2课时: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鉴于高一学生知识基础弱和鲁迅先生杂文对于他们难以理解的现状,我采用由浅入深,在逐步理解教学难点的基础上,带动因果论证及思路的理顺。

 ▲ 导入

 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检查预习情况,巩固基础知识

 ▲ 突破“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一难点

 ▲ 突破这一难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需采取搭建学生知识台阶的策略:采用教师质疑、学生集体探究式析疑、师生共同释疑的方法,通过例证法、类比法等论证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问题分为三个梯度,每梯度的问题为一个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这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1、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

 2、在论述“送去主义”时,作者依次摆了什么事情来说明的运用了什么方法论证的

 第二梯度:1、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之前为何先谈闭关主义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联系和区别

 2、在论证“送去主义”危害时,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

 第三梯度:1、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2、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拿来”,它们的的含义各是什么

 3、在论述“送来”的危害时,又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 其实质是什么

 4、作者对“送来”态度如何为什么

 至此,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无疑,顺理成章引出“拿来主义”。设置三个梯度问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重在培养素质,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

 突破这一重点,采取从“果”入手的策略,切中要害;采用教师质疑、学生个体探究式析疑、师生共同释疑的方法,通过因果论证法的分析,理清文章层次。

 1、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指出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原因”,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哪些自然段写的是“结果”,即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哪些自然段是“结论”,即文章主旨你认为文章应如何划分段落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写作的思路是什么第7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小结

 方法:学生课堂小结,教师补充完善,梳理知识脉络,把握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明化、形象化。

 小结:本文是作者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而写的一篇杂文,提出应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批判地吸收和借鉴文化遗产。文章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构段的。课文的前部分写出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主要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作者运用了例证法、类比法,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受贫穷、被凌辱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拿来主义》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整体思路;

 2、归纳总结鲁迅杂文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

 2、以1-6段为例学习鲁迅杂文“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设计课前预习内容:1、你喜欢阅读鲁迅的文章吗2、关于《拿来主义》,你希望老师讲些什么3、对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二)导入课文

 利用课前的交流时间,老师问了同学们一些问题。其一、你们喜欢阅读鲁迅的文章吗结果正如我所想象,大多数的同学表示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其二、你们希望老师课堂上讲些什么有宏观的要求:多讲讲文章的写作思路,多谈谈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有微观的要求:把拿来主义的含义讲明白,解释一下鲁迅先生为什么不欢迎外国送来的香粉、**;其三、你们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这个就更多了,“不知后事如何”是什么意思梅兰芳不是让人敬仰的京剧艺术大师吗,他还蓄须明志呢,鲁迅先生为何还批评他为什么要从“送去主义”说起呢“抛来”不就是“抛给”吗,两者有何区别为什么突然讲到一所大宅子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我弱弱地问一下,为什么鲁迅写的文章总是含义非常丰富,比如我曾经读过的一个句子: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树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两个问题:其一、这篇文章怎样理解其二,我们从《拿来主义》里拿什么

 老师看到这些,一方面觉得你们是一群善于思考的热爱阅读的学生,一方面又担心这有限的课堂怎可解决如此多的问题。因而,老师将根据你们的要求与质疑,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来确定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随笔、杂文,这一类文章可以归为论述类文章。而学习论述类文章的要求,请大家阅读单元提示:从结构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整体把握

 过渡段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表明1-6段阐述的主要是“为什么要拿来”,而下文阐述的主要是“怎样拿来”。我们还可以用“送”“拿”两个字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主要内容。

 (四)学习第一第二段

 请学生朗读一遍,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两段主要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然后围绕以下思考解读。

 1、“闭关主义”有哪些表现呢

 明确: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如果要和“送”“拿”结合起来,“闭关主义”就是“不送不拿”,这有什么不好的吗作者直接指出了“闭关主义”危害吗

 明确:作者没有直接指出,但“给枪炮打跑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则指出“闭关主义”“不送不拿”注定“落后挨打”,必须严厉批判。

 (板书:不送不拿——落后挨打)

 3、和下文所述的“送去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因为落后挨打了,便“自己不去”变成了“什么都送去”。

 4、 从那里能够体现“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明确:“别的且不说罢……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这一句可以体现。

 5、这里只列举了三个现象,这怎么就能体现“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呢”

 明确:这一句非常严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单讲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其实,国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只是“学艺”上的问题何止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先送古董,再送活人,如果任其发展,最后会送什么(送完梅兰芳,再送竹叶青,送完竹叶青,再送司马光,让他去外国砸缸,天天送,月月送,年年送,今年过节不送礼呀,送礼就送中国人!送到最后,东西送完了,人也送完了,最后把整个中华民族都葬送了)可能是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6、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们知道论述的思路要清晰,更要严谨,你觉得这一段的阐述严谨吗

 例如:古董展览,画作交流,文化访谈都是正常的国与国之间的文化活动,这难道也要批判吗

 7、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讨论一下。

 明确:其一,鲁迅先生的矛头指向的是当时的政府而非艺术家个人或群体;其二,这些文化交流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所谓“发扬国光”,本质上是媚外的;其三,这样的文化交流是单向的,不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味的送去,并没有得到对方平等的真诚的回应,“终不知后事如何”(1、送去巴黎展览,并没有引起人家对于中国的钦慕;2、据有关资料显示,“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

 8、因而,在第二段,鲁迅先生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这个词是……

 明确:礼尚往来

 9、我们怎样理解“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了一点进步了”

 明确:这个反语中包含了先生怎样的憎恨与鄙视。而第二段的“但”字,显得是那么的斩钉截铁。也就是说“我们的这样的热情地不顾一切地送去,是没有顾及礼尚往来的仪节的,国际交往最应讲究仪节,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居然不顾,不顾仪节就是不顾国家的尊严”。

 10、小结——过渡段落往往起到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把握一篇文章的整体思路。但分析一篇文章的思路,除了把握整体思路之外,更需要梳理段落内容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段与中心论题之间的关系。我们也感受到这篇文章在思路上的严谨。

 11、齐读这两段。

 (五)学习第三第四段

 可围绕以下思考展开。

 1、接下来我们来梳理第三段的思路,哪位同学来概述一下

 明确:这一段主要写送去主义的危害。

 2、作者先说“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如果说第一段是说明“送去主义”只知道献媚讨好而不敢拿,那么这一段是要驳斥送去主义者怎样的想法

 明确:送去主义者可能会说:“我丰富,我大度,我不需拿。”有人自恃中国地大物博,送一点出去无碍大局。

 3、好极了,可见要充分地论述,必须先了解对方可能的依据或者观点,再逐一驳斥,这样才是有的放矢。列举尼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关于煤的说法说明了什么这两者是什么关系

 明确:说明我们并不丰富,所以不能只是送去总是送去。这两者是类比关系。

 4、好的,作者充分论述了“送去主义”带来的危害,这危害是什么呢

 明确:“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5、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佳节大典”之时,丧失主权的奴隶们只能磕头讨一点“残羹冷炙”,这是怎样的可悲!

 6、倘若是你们来说某现象带来的危害,你们会怎么说鲁迅先生这样说有什么特点

 明确:高度概括,又很形象。

 7、鲁迅杂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抽象概括,典型形象议论”,用他自己的话便是“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这“类”便可理解为“抽象概括”,这“型”便可理解为“典型而形象”,将概括的现象还原为更具典型性的形象。“典型形象议论”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当然在论述“怎样拿来”的部分体现的更为突出,这是后话。那么“高度概括现象”从这篇文章是否可以体现

 明确:自从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统治者们与列强定条约、割地赔款,这种丧权弱国的行为不知道有多少,应该怎么去表述,要花多少文字去表述而鲁迅先生只用“送去主义”四个字,足可见对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

 (板书:思路严谨缜密、概括高度抽象、议论典型形象)

 8、关于“棉麦借款”,就是中国的政府借美国的钱购买美国的棉麦,美国借此可把国内过剩的棉麦倾销至中国,以压迫中国经济。

 9、“抛来”与“抛给”“送来”的区别。结合上下文,我们知道,“讨来的残羹冷炙”的奖赏是“抛给”的,这种奖赏有何特点

 明确:是权贵们的别有用心的施舍,“抛来”也有施舍的意味,但并不一定别有用心。

 10、为什么要宕开一笔,谈这两者的区别呢

 明确:乞讨残羹冷炙已经够可悲的了,而这讨来奖赏还附带着条件,就更可悲了。作者这样说,是为了突出“送去主义”带来的巨大危害。鲁迅先生的愤激愈发激烈了。

 11、如果要把“送去主义”结合起来,那就是“只送不拿”。

 (板书:只送不拿——亡国亡家)

 (六)学习第六第七段

 可围绕以下思考展开。

 1、这一段和上下文是什么关系

 明确:承上启下。

 2、这一段表明鲁迅先生对于“送”和“拿”是什么态度

 明确:可以送去,但不是什么都送,要吝啬一点,并且必须拿来!

 3、第六段主要讲什么

 明确:“送来”与“拿来”的区别,“送来”不是“拿来”。

 4、“送来”与“拿来”究竟有何区别

 明确:“送来”是没有眼光,不是自己去拿的;“拿来”则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5、为何要谈两者的却别呢这是针对什么看法而谈的

 明确:有人会问“别人会送来,为什么要去拿来”

 6、还有什么疑问吗

 明确:“清醒的青年们”为什么会对洋货发生恐怖香粉、**、日本的小东西有那么恐怖吗

 7、是呀,这有什么好恐怖的呢你们怎么看

 明确:洋货的入侵,其实是对中国经济文化的渗透,因而这些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东西是别有用心的。比如,美国**,我们可以没有任何条件地引进吗倘若真的如此,中国的**产业估计早就崩,所以我们还有个广电总局,每年有计划地引进,我想这就是“拿来主义”的践行事例。

 8、这一段和上下文有何关系和下文的关系很明确,和上文有何关系呢

 明确:其实在第一句话后面加上一句,所以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所以不敢拿来),大家就明白了。

 (板书:不自己拿——恐惧害怕)

 (七)课堂小结

 1、请一位同学来概述一下是怎样阐述“为什么要奉行拿来主义”的。

 明确:文章先批判“闭关主义”,以引出“送去主义”,通过列举“送去主义”在文艺上的三种表现,辨析“抛来”“抛给”,阐述“送去主义”的巨大危害,最后通过区别“送来”与“拿来”,阐述“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讨论:我们可以从“拿来主义”拿什么

 主要围绕“高度抽象概括”“典型形象说理”两个方面展开,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也可。

 (八)课堂结语

 我们通过梳理文章的思路,逐渐了解到鲁迅杂文的特点,思路严谨缜密,概括高度抽象,议论典型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的议论,在论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这一部分表现尤为突出,我们将在后面的课堂上再来学习。

;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请学生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介绍背景: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的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此文,提出了“八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指导学生复读课文:

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

问题:1、课文的第五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承上启下)

前面四段讲的是什么问题?后面五段讲的又是什么问题?(提示:前四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之的危害性。后五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之。

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1、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带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实行“送去主义”是卖国,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拿来主义”刻不容缓。即,破“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

问:因此,文章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呢?

讨论、明确: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要求: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问:第一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

讨论、明确:A、这一句,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因为其实质是什么都是“送去主义”。B、三个“送”的事例:先送古董,没回音;再送古画、新画,“发扬国光”;最后送“梅兰芳”。(注意:作者的矛头并不是对人。)

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A、“抛来”指那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带不良动机;B“抛给”指有目的带恶意地输出。

小结:

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就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政府在“学”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因此,“送去”之外,还要“拿来”!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消化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略)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略)

研读第二部分:

要求: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指名朗读5、6、7段,注意对吝啬、髓、蹩的正音。

问:第五段中哪些词语有讽刺意味?

明确:“摩登”、“时髦”--“…什么都成了送去主义”;“吝啬”--“丰富”、“大度”

问:第六段的“送来”和“拿来”有何区别?

明确:A、“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掠夺,同“抛给”;

B、“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 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问:第七段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明确:“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

问:第八段批判哪几种错误态度?第九段阐述了“拿来主义”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A、怕:徘徊不敢走进门的 头(逃避主义者);B、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虚无主义者);C、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的废物(投降主义者)。

以上三种态度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该是:

占有:这是前提;B、挑选:这是关键,没有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C、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关于几个比喻:“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人治病);“烟灯、烟枪”比喻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留一点,大部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糜的东西(走散)。

研读第三部分:

要求学生朗读后,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结论,我们要拿来;2、具体做法;3、结果;4、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5、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问:本段共五句话,如果是五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五个问题呢?

明确: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文化遗产应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4、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5、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总结全文:

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现实意义:鲁迅的见解,与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主张是一致的,这写对我们今天,是仍有借鉴意义的。

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

先破后立,破立结合;B、运用比喻论证,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C、语言犀利。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教后感:

《拿来主义》一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还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下面是其获奖教案,欢迎参考:

本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并探讨“送去主义”在当今的意义。

2、认识“拿来主义”的实质与内涵,并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新认识“送去主义”、“拿来主义”,并探讨这两种主义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

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拿来主义)。

二、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1、“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明确:课本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请问你怎样理解拿来主义的实质

明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请问“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

明确: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三、由“果”入“因”,引入对闭关主义的探讨:

1、什么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送去主义”鲁迅对送去主义的态度怎样

3、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的船队欣欣向荣地穿梭在浩瀚的大洋中。中国渐趋封闭,似江河日下;西欧蒸蒸日上,如日方生。这似乎是一首奇异的悲歌;一曲凄凉的悲调;一篇低婉的篇章。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让历史照亮我们的行程吧。

**《鸦pian战争》中有这样一出戏,英国国会辩论,用青铜器比喻中国的强大,之前的中国就像青铜器一样坚不可摧;用玉代表中国人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是外人难以碰触的;用瓷器代表中国的现状,外强中干,一触即碎。当一只大英帝国得舰队就可以让清王朝割地赔款时,这就决定了,那些不平等条约会强加到中国人的头上,西方列强会一次次地到中国来掠夺。———闭关主义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怆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送去主义

鲁迅对送去主义的态度怎样:通过“捧”字、“不知后事如何”等用讽刺的手法表明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否决、批判和摈弃。

一味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试想一下,当时所处的时代,国家积贫极弱,百姓非常穷苦,衣服穿不暖,饭菜吃不饱,如果一味地送出去,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奴才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4、鲁迅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极力否定、批判送去主义,那么在“走出去,引进来”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应否决送去主义呢我们给世界送去了什么

(1)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精髓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第一家电视孔子学院——黄河电视台电视孔子学院,按照语言学习规律,通过生动丰富的电视语言,寓教于乐,使观众轻松学汉语、快乐看中国。目前全世界已有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

(2)中国的武术走向世界,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北京2008武术比赛”。

(3)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4)中国的象棋、旅游商品、国宝级动物熊猫(《功夫熊猫》)走向世界。

(5)中国的海军走向了世界,护航索马里。

5、有没有必要送出去

有,促进文化的交流,向全世界宣扬中国文化和思想。中国的商品走向了世界,外国人离开了中国的产品就活不下去了,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的“made in china”,它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有、强大,也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经济的发展和“仁爱”的思想。当然,我们送出去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拿来,拿来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我国的发展。

6、与鲁迅笔下的送去主义相比呢

鲁迅所处的时代,国家积贫极弱,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课文中“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亡国奴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四、探究拿来主义:

鲁迅定义的拿来主义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要开动脑筋,分析利弊,进行取舍;“放出眼光”,目光不仅要敏锐,而且要远大;“自己来拿”,则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加以选择。

那么,在社会越来越“潮”的今天,我们对传统节日不感兴趣,对洋节情有独钟;我们花大量时间学外语,但中文错别字多多,文句颠三倒四;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同时在青少年中刮起一股哈韩风暴。请问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上,“拿来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

教师明确: 传统文化:

(1)传统的节日

(2)前些日子看了许石林的博客,不要以文化的名义脱别人的裤子------神农溪裸体拉纤。

神农溪是一片绿色的世界,水是浓绿的,山是翠绿的,这里已成为新三峡中一个峡谷幽深、绿树丛荫、水清倒影、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

巴东神农溪纤夫裸体拉纤,原本由于生存的艰辛和无奈,不得已的选择——要是有坦途可走、有阔水行船,谁还愿意脱光了拉纤辛苦的纤夫们,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水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抛弃掉起码的遮羞布,以体力血汗换口饭吃。原本应该引起那些所谓知识分子、学者专家们的同情怜悯才对,可是,这些吃饱了喝足了的衣冠楚楚们,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想有用的办法,却要拿辛苦的纤夫们开心取乐儿,让他们脱光了裤子拉纤给人看。“以刺激旅游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以游客需求的名义、以文化的名义、以外国游

客需求的名义脱纤夫们的裤子,说游客是上帝、是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财源的财神。这样的传统文化我们不拿也罢。

(3) 小脚——小脚据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把脚骨头掰折了,缠上三寸金莲儿,年纪轻轻让姑娘们

颤颤巍巍地到处晃荡,行吗

(4) 太监——故宫不没有太监了吗那恢复太监文化吧也招聘一些愿意从事该行业的男子,裤里来一刀,yan割他百儿八十个,穿着太监的衣服在故宫里当值,见人就扬拂尘、说话翘兰花指,行吗

(5) 沉潭——南方有的地方,过去对偷情的男女,实行残酷的惩罚:沉潭、浸猪笼,那么这也是你们所谓的文化吧游客要看!怎么办把那谁和那谁谁,都抓起来,装入猪笼,浸到深水潭里去,游客在岸上看活人在水里挣扎扑腾,一会儿深潭就恢复了平静,特刺激,行吗

(6)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继承的方面:

比如武术、传统乐器(古筝、唢呐、二胡、安塞腰鼓)、书法、诗词(《在水一方》、《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不移,我的爱不变,月亮代表我的心。以月喻心,是佛家常用的比喻,在禅宗理论中,月更是常常用心作为“证心”的事物),《青花瓷》。

比如今天我们提倡的重读经典,因为传统的文化正慢慢被人所淡忘,这正是百家讲坛在今天如此火暴,于丹被称为学术超女的原因。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外来文化:

(1) 电灯、电话、电脑、高速铁路

(2) 外国先进的技术、制度、管理经验和思想

(3) 爱滋病、du品

(4) 外国的节日: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等

(5) 哈韩风暴:韩国的时尚、服饰、电视剧等

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或使用,或毁灭,洋为中用。

五、回归课本:

1、在同学们探讨了现实生活中如此多的事例之后,我们再来朗读课本第9自然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2、总结归纳: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那么,我想我们做到这一点,鲁迅的文章在今天依然有它厚重的现实意义了。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拿来主义》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2、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结合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关键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文中的重要喻体,来明确比喻论证的特点,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

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养成能学习,会思考的好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法""旁批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有意无意地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比如,有同学遇到生字时,会把它圈画出来;有同学会在有疑问出写下自己的问题,以待解决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授课。第一课时教学安排如下:

环节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环节2: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请同学简介作者,教师补充背景。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然而这又是他们第一接次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较具体的介绍杂文这种文体和讲解这篇杂文的创作背景。

环节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环节4:具体研读课文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问: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个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步: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至此,第一课时结束)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环节一:先搭知识台阶,由教师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

环节二:学生齐读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为此,我精心设置了以下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鱼翅""yapian""烟灯和烟枪""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环节三: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争取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我还设置了课堂训练,以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环节四:课堂训练。

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

(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

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环节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思考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小组讨论:说说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将讨论结果写出100字左右的文字。

提示:改革开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追星族学奇特发型服装,却不学明星的拼搏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拿来主义》说课稿2

《拿来主义》它具体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9课,也是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一篇。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而《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它具有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有很强针对性和战斗性等特点。有人将杂文比作是鲁迅先生的匕首和投枪。

一、说教材

《拿来主义》是一篇老文,好几版的教材都没有将它删去,而且编者还将其放在单元的第一篇,足以说明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事实也是如此,《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篇说难不难,说简单又不简单的杂文。如果纯粹从内容的理解上看,这是篇较为简单的文章:对待文化遗产的要胆大心细,要学会拿来,要学会挑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这个观念在今天依然十分科学,也是许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准备用一节课讲解本文的内容,让学生们掌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从第二节课起,我将重点放在对鲁迅语言技巧的研究和训练上。第三节课的重点则是本文的各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分析本文中语言的技巧。鲁迅的杂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他杂文的语言。人们称,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其杂文的语言风格是犀利、幽默、讽刺。如果是一个有生活经历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鲁迅的语言可能不会吃力,但要让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分析探究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技巧。

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应用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而课上的难点则肯定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课文分析,掌握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生活并能产生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

二、说学法

2班的学生特点是表现活跃,思维敏捷,出口很快,但总是会偏移主题。在课堂上表达的一些观点往往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看问题的方式,并学着象鲁迅先生一样用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现场片段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类型的作文,对于作文本来就不好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即能锻炼学生们临场应变和即时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同学们学会分工合作,发扬团队的精神,用集体的力量完成较难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让他们合作起来摘桃子。

三、说教法

要理解内容不难,但要理解鲁迅丰富而深刻的语言很难。首先,鲁迅距今天的学生相隔年代较远,文白夹杂的语言让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其二,杂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如果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件不大了解的话,就较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了;第三,鲁迅的语言运用十分纯熟老练,技法又灵活多变,学生较难把握。那么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的技巧呢?

这堂课的授课重点是三个杂文的语言技巧,要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技巧,我以为可以用“比”的办法:精析原句,对比修改后的句子,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时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应明白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倒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再借助当代生活中的几个文化事例,让学生们站在现在的角度进行仿写评论,以达到训练这些语言技巧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两个部分:

一、从《拿来主义》中拿来

“拿来主义”就是要善于从别人的文化中汲取精华。而《拿来主义》本身就有许多可汲取之处,可供学生们在今后的作文当中应用。因此,让学生从《拿来主义》中拿鲁迅杂文语言的几个技巧:

1、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

2、貌似表扬赞赏却针针见血。

3、貌似无心之笔却一招致命。

教师对上述三个语言技巧进行精析,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的丰富和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二、学鲁迅,做一名能战的士兵

语言除了用来抒情叙事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用来战斗。杂文是鲁迅的匕首、投枪,同学们在理解了其杂文语言的特点之外,还应该学会如何像鲁迅一样利用这些语言技巧去“战斗”。

因此,在第二个部分,我例举了四个当代的政治、文化现象,这四个现象都是同学们熟知的,但同学们却看不透这些事件后面的深刻意义。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同学们利用集体的力量来理解事件,同时用商讨的方式写出评论片段。要求是:利用刚才学到的几个技法。

希望通过及时的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刚才所学到的内容。

最后教师通过及时的点评让学生明晓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结束此课。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及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分析

现在学生学习《主义》有何意义让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该文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了解国家开放政策,该引进什么,不该引进什么。

教学重点

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如何“拿来”。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

领略形象化的说理的妙处,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味;

吸取思想精华,学习智慧地“拿来”,尝试理智地“拿来”。

教学基本设计

1、三问贯串——以三个“”(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经,以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赏析为纬,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教学网络。

2、三法突破——将“语言品味”作为重点,运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自主赏析、质疑解疑来进行突破。

3、三点拓展——思考“拿来”,服务现实;阅读名作,尝试“拿来”;开展辩论,明辨“拿来”。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运用方法,巧析思路——什么叫拿来主义

1、标题是“拿来主义”,自读两遍,你能读出什么问题吗

生:拿来主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

人称杂文是议论文的变体,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的。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据文体

2、文章没有直接的话语阐述何为“拿来主义”,文章哪些段落阐述“为什么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明确:1-7自然段,根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判断,“所以“,表示前面几段是在阐述原因,这叫因果论证法。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二:寻找标志

3、哪几个段阐述“怎样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明确:第8、9自然段。“拿来主义者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三:抓住关键

合并同类

二、:对比分析,学习论证——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1、提出问题:请你速读第一部分,尝试用一句话阐述,作者认为,为什么要拿来

对于这个问题,未深入研读文本的学生可能答不上来,

2、抛出第2个问题:在阐述拿来主义之时,作者阐述了哪几个主义这几个主义的主体是谁,各有什么表现,实质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危害

默读文章,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主义

主体

表现

实质

危害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3、文章主体是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还要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

明确手法: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形成对比,作下铺垫。

(正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行不通,都有害于中国文化,甚至导致误国亡国,所以要拿来。)

三、还原比较,揣摩喻证——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

1、齐读第8、9段。

2、还原。将比喻论证还原为抽象的平实的道理。

(设计说明

①还原目的:一是在师生共同探讨下,明白比喻论证中阐述的道理,二是领略比喻论证的妙处。

②知识基础:学生学过《寡人之于国也》与《劝学》,对“比喻论证”的用法和特色有了一定的认识。

③基本方法:教师引导示范后,小组讨论完成。)

3、对比。

还原后大致如:有人对国内外的文化遗产不敢接触、不敢选择,这样的人是懦弱无能的;有人全盘否定,盲目排外,这样的人是昏头昏脑的;而有的人却全部接受,崇洋媚外,这样的人是废物一个,“拿来主义”是全不这样的。

他先是占有,然后挑选。对于……

比较后明确:比喻论证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即形象突出又耐人寻味,使读者为之折服。

4、创新。

尝试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让学生各抒己见,请学生作评委,评出“创意奖”。

抛砖引玉:也可将“对待文化遗产”用“使用大河里的水”来打比方

……

5、拓展。

用比喻的方法论证下列观点:对外开放,要防止不健康不道德的东西乘虚而入。

抛砖引玉:给窗户装纱窗

给电脑装防火墙。

……

四、“拿来”精华,延伸拓展。

思考:现代社会“拿来主义”又有什么新的内涵试举一例说明“拿来主义”在个人生活、国家事务中的运用。

教学反思:

一、对于核心价值的突破。我将《拿来主义》的`核心价值定位在“语言的形象化表达与深层意味”上,对于“形象化表达”,采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进行突破,也就是让学生找到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后,将它们还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说法,再与原来的形象化的说法来比较,当然,这不是我的首创,我是从郑桂华老师教《呐喊自序》中得到启发,“拿来”而已。对于“深层意味”的把握,主要采用示范赏析、自主赏析、和质疑解疑三个方法来完成。以“语言”为核心而又不停留于“语言”上,从“为文”探讨“为人”,提倡“语言是胸怀与智慧的表现”!

二、强调生活性。我设计了三道拓展延伸题:思考——阅读——辩论三部曲,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目的都是为语文学习引进活水,让学习与生活接轨,让“课本只是例子”。

三、强调预设与生成。过分强调预设,按部就班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会禁锢了课堂,禁锢了思维。在设计中我为学生的生成留出了时间与空间,如探究“删去第2段与第5段可不可以”,对“大宅子”等比喻论证的创新,还有对富有意味的语句的赏析与质疑,为课堂创造“可以预设的精彩”。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拿来主义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的写法,《拿来主义》。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 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 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预习思考题:

 1本文议论的核心是什么 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

 2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 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

 4什么叫“拿来主义”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如: 《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拿来主义》》。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解题: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枪炮、香粉、**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拿来主义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

 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 归纳比较 疑问探讨 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 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 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 研读课文、

 1、 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主动送去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实质 惧外 排外 媚wai求荣 自欺欺人 爱国 和平交往

 利弊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文化堕落 主权丧失

 贻害子孙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称为新文艺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喻体 本体 具体做法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使用,吃掉

 烟枪烟灯 有害的适当保存一点,可作为反面教材的部分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 反动腐朽部分应完全摒弃 走散

 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例如《说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 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6、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最后一段

 (2)简要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句数 内容

 ① 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 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 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 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 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 小结: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1、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郑大化工学院20xx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结束语

 每一位爱国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拿来主义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4小结。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请学生再读第八、第九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研读最后一节。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最后一句话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总结文章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

 3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试用“拿来主义”精神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有:

 1.“韩流”现象;

 2.法国的**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3.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4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语言特色体会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文章充满了调侃和反讽的味道。“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拿来主义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

 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

 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

 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三、应用文本,拓展延伸

 1、文章第6节批驳了帝国主义“送给”中国的东西——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对这些东西现在你都怎么看待?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分别加以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论述,讨论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今天我们去看法国香粉、美国**和日本商品,应该区别对待,从接纳外来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这才正是拿来主义的本质。

 2、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即将来临,满街的圣诞老人和卡通人物将孩子们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岁的儿子买了一本古诗词,诗词的扉页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图像。爸爸没有想到,儿子打开书本后竟然大呼:“爸爸,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啊!”爸爸连忙给孩子纠正说:“错啦!这不是圣诞老人,是咱们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没想到的是,这时孩子竟一脸严肃,大声说:“你才错了呢!你看他这长长的胡子,和街上的圣诞老人差不多啊!”

 老师家住在黄陵,曾目睹了下面这一幕:2005年重阳节,黄帝陵轩辕庙碑亭里,一个12岁上下的男孩一边小跑着手指庙里一块石碑,一边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黄孙子’下照个相吧!”其实巨碑上是邓小平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明确:对待洋节:取其精华,不拒绝,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来自鲁迅先生,也是来自历史的声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师真心希望,咱们,作为中国人、当代人,能够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向着世界,向着传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主张:拿来!

 五、课外作业:

 1、摘录本文中你认为有意思的语句,细细品味写出其特点,下节课全班交流。

 2、课外活动:“辩论擂台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1、注音:

 自诩( ) 残羹( )冷炙( )譬如( )给与( )礼尚往来( )

 脑髓( ) 孱头( )蹩进( )糟粕( )瞌睡( )冠冕堂皇( )

 吝啬( ) 国粹( )茅厕( )徘徊( )磕头( )故弄玄虚( )

 暴殄天物( )高屋建瓴( )

 2、改正别字

 辨解( )残羹冷灸( )礼上往来( )嘻笑怒骂( )针贬时弊( )

 自栩( )陷 井( )积重难反( )暴唳恣睢( )祖上荫功( )

 二、文本探究(浏览1——7段)

 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2、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

 3、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4、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5、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6、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

 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自诩(xǔ) 精辟(pì) 吝啬(sè) 殷红(yīn)

 B、磕头(kē) 炽热(zhì) 蹩进(bié) 孱头(càn)

 C、国粹(cuì) 冷炙(zhì) 包庇(bì) 玄虚(xuán)

 D、脑髓(suǐ) 冠冕(guàn) 譬如(pì) 给与(j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古董 徘徊不前 仪节 并行不背

 B、摩登 发扬国光 大度 默守成规

 C、辩白 丧权辱国 辨识 磕头贺喜

 D、勃兴 勃然大怒 慰籍 概莫能外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D、如果不加紧治理,南水北调这一造福工程可能会成为纵贯南北的污水网,成为贻笑大方的劣质工程。

 二、基础巩固

 1、引号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A引用;B强调 ;C讽刺或否定;D特定称谓。下面几句话,分别属于哪一种,依次填写

 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②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推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③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2、对“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中“捧”字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3、对“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形象的议论,不属于比喻的范畴。

 B用比喻来描述亡国奴之悲惨和可怜,不构成比喻论证。

 C用比喻来说明沦为亡国奴之悲惨和可怜。

 D既有形象的议论,又有比喻的成分,属比喻论证

 4、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 D、因果论证

 5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 )。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6第3-7段这5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对比论证  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  D举例论证

 拓展阅读

 1、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2、《拿来主义》体现了鲁迅杂文的哪些特点

 《拿来主义》是一篇极能体现鲁迅特色的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正如瞿秋白先生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所言:“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它堪称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杂文,在鲁迅著作中所占比例是很大的,大致有十七个集子之多,分别为:《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这些作品使杂文脱离了以往的散文隶属地位,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体。鲁迅的杂文,文体特点极其明显,即犀利、冷峻、幽默,非常注意形象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其犀利,则以一击制敌死命,表述简练,不拖泥带水。其冷峻,则以极度蔑视压倒敌焰,放笔直书,爱憎分明。其幽默,则以嬉笑怒骂致敌尴尬,妙趣横生,机智灵活。其形象,则重典型,重细节,重借鉴传说,重运用比喻。其讽刺,则用反语,借奇想,凭对比,巧设喻,用夸张。应该说,这些特点在《拿来主义》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文本探究(浏览8——10段)

 1、为了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2、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3、阅读第 10段,完成下列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二、脉络梳理

 使用________

 存放________

 毁灭________

 三、开放平台

 鲁迅先生当时对外来文化遗产是持坚决的“拿来”的态度,时代发展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让人心跳的高新技术,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生活,更有那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对这些,我们要不要“拿来”呢拿来什么呢(点拨:举其实例,分析。)

 四、艺术探究

 “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是个大问题,鲁迅先生用简短的'文字就阐述得明白透彻,为什么(点拨:总结写作特点。)

 巩固练习

 1、仔细阅读《拓展阅读》知识,运用探因分析法紧扣论点对下列论据进行分析。

 换一种角度思考,将有另一种收获(论点)。

 相信大家对“牛仔大王”李维斯并不感到陌生,对他的发迹史也略有所闻:他一开始是想到西部淘金,在此过程中他遇到了和其他所有的淘金者相同的困难。面对挡住淘金者西行去路的大河这一障碍,他想到了利用替淘金者摆渡赚钱;面对西部缺水的困境,他想到了卖水给淘金者赚钱;面对到西部淘金的人裤子极易磨破的现实,他想到了用破帐篷来制造裤子买给淘金者赚钱。后来,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论据)

 (分析)

 2、以“学然后知不足”为题,运用类比引论法写一段作文开头。

 3、运用比喻论证补充下面一段文字论证部分。

 学习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地去学习。

 拓展阅读 几种论证方法

 ①类比论证

 类比法是把两种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与之相关的结论的论证方法。

 类比法通式A,因为B有C;D,因为B有C;E,因为B有C;┅┅现在, G有B了,G也会有C。

 类比法示例例如:“信心只有和自己的行动连在一起才有意义,我们决不做空抱信心的观望者。中国有句俗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出了一种盲目依赖的生活态度。它使我们想起这么一种人:他也为国家忧虑,也想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去干;但是看见别人在等待,就灰心了。他对自己说:“这叫我怎么办呢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但是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是做好准备的。”于是他走到一架天平前,天平的一端是他将要加入进去为之奋斗的事业,天平的另一端是等待。他无可奈何地摇着头,把自己的筹码放入等待的盘子。但是他没有想到,那“当啷”一声筹码落盘的声音,同样也在一个人的心中引起了失望的共振。这样的恶性循环,只能使翘着的一头永远悬在不着边际的空中。”

 “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概括。以这种社会现象类推和描绘那些虽有信心但不想付诸实践的人是再合适不过了。他们也想做事,但就是不想实地去干,这跟都想依赖别人的和尚又有什么区别呢。用类推的方式会让人把问题看得更透彻,得出的结论也会更加确凿。

 提醒分论点可以在节头,也可以在节尾,要注意节头与节尾的呼应。比较时要突出核心的相似点。

 ②因果论证

 因果论证法是由具有原因关系的论据推断出结论,或由结果反推原因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法通式 A→B→C→D┅┅→G。

 因果论证法示例例如:论辩之所以对许多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那是因为:第一,论辩的目的在于探索真理,因此,凡是关心事物是非曲直的人,必定重视论辩的作用;第二,论辩是口才的高峰,它要求说话的人在多变的情况下,能随机应变,思路敏捷,对答如流,这是人们智慧的较量;因此,我们可以说,论辩是人的各种才能的综合竞争。论辩为什么会对许多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呢在上文中列举了论辩的三种作用,这些作用都是作为前因出现的,既然有了如此众多的前因,那么,其结果“论辩对许多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就使用权人无可怀疑了。

 提醒因果论证不是简单的一两个因果句。由因到果,分论点在果;由果及因,分论点在因。

 ③比喻论证

 喻证法是用比喻来论证道理的论证方法。用打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方法,称之为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可以把人们比较生疏、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较为深奥的道理讲清楚,从而给人以形象具体、深入浅出的感觉。

 喻证法通式观点→建立比喻→在比喻中分析、阐发→得出普遍性结论印证观点。

 喻证法示例例如:有篇高考优秀作文《机遇》这样写:“有些成功的得来,往往看似一蹴而就,带有一定的‘机遇’,实际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宛如一粒种子,深深埋在土壤之中,不断地吸收养料水分,苦熬过严寒和干旱,日益具备了破土而出的条件,而这时,‘机遇’便宛如适时的春雨,使种子得以顺利地发芽、开花。我认为成功与机遇的关系就是如此。”

 提醒要用分论点作“点睛之笔”。

 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

 文本探究:

 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2、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②“……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③“……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像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6、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过渡和转接的作用,既是对前面部分的小结,指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自己来拿”;又是下面部分的引子,告诉读者,文章将转入论述“拿来主义”。此句在文中独立成段,将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成一体,可以看出作者思路的严密以及结构文章的高超艺术。“运用脑髓”是思考,“放出眼光”是识别,“自己来拿”是要有选择地“拿来”,是“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

 巩固练习:1、CDB 2、C 3、B 4、B 5、B 6、C

 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

 文本探究:

 1、“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2、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3、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③创新;④“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巩固练习:

 1、参考答案:为什么在别人眼里是障碍,是困难,在李维斯眼中却是致富的商机呢就是因为。他并没有像其他淘金者那样怨天尤人或知难而退,而是懂得换一种角度思考。他明白到只要能赚钱不一定要到西部去淘金。大河挡住了他的去路,但是换一种角度思考的智慧却使他开辟了多条财路。所以说,换一种角度思考,将有另一种收获。

 2、示例一: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示例二:河水来到浩瀚的大海,就会望洋兴叹,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井底之蛙跳出井底,看到无垠的天宇,就会自惭孤陋寡闻;我们通过学习,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3、学习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地去学习。不断的学习过程就是对知识领域不断开拓的过程,每开拓出一片知识的荒地,就可以种下一片智慧的种子,以努力作阳光,把汗水作基肥,智慧的种子就会生出智慧之芽,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智慧之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440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