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第1张

拿来主义》 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内容中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

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

二、导入 新课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朗读课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讨论: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五、总结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立)

正确的做法(立)

六、布置作业

学习文章前半部分,着重思考:1、作者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2、第3段用了那些论述方法3、几个概念有何不同4、“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二、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一)学生朗读课文1——7段

(二)讨论: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5、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

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

(三)明确

1、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何为之见注释。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怎样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板书)

2、老蒋的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

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

列举的是:送古董、送画、送活人。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这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朝无相,边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下联是李的:“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这可以作为“送去主义”的一个绝妙的注释了。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

板书: 送古董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送画 媚外求荣

衣钵相传 送活人

落后反动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光热无穷 ——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他发疯而死 ——

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4、几个概念的区别。(略)

板书:抛来=|抛给=送来=“奖赏”=侵略

(冠冕些)(本质)

5、破字当头的好处

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明确:1)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它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作者从广阔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有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蒋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出路在哪里只要实行拿来主义!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6、重要词句的理解。(略)幽默、讽刺,是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嬉笑怒骂皆文章”。这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显示了作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

三、布置作业 :分析文章后半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后半部分及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二、导入 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时,曾发生一件趣事你们知道吗他一次出席法国人欢迎他的宴会上,许多西方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他提一些问题。其中一个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如果你是冯,该怎样答呢冯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的回答博得了众人的喝彩和掌声。冯说的是什么意思(略)冯回答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能够获得满堂的叫好声(用的比喻。用比喻说理的妙处就在于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诙谐幽默。这就叫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幽默泰斗的鲁迅,也是一位善于使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吧。

三、学习文章后半部分。

讨论:1、第8段阐述了哪三种错误态度这是哪三类人填表。“大宅子”比喻什么 2、第9段中的“鸦片”等分别比喻什么 3、各用两个字概括末段5句话的内容。

明确:1、第8段

文章接着就进入中心。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当然是“拿来”,但历来就有“左”和“右”的主张。如果不给予分析、批判,不但对“拿来”的正确性仍可能产生怀疑,甚至还会成为坏事。因此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鉴别。文章8、9段就从正反两方面做了阐述。

第8段开头“譬如吧”,表明这儿是比喻说理。“大宅子”比喻什么(略,也可讲一下它的多种理解)对于这样的“大宅子”是用什么方法接受,这且不管。这里作者顺手一枪(鲁迅杂文的一特点),讽刺了邵之流(诗人)。对这“大宅子”怎么办是“不管……”,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气魄,随即列举三种错误态度。填表: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

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不加挑选

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

废物 羡慕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2、第9段。

真正的怎样——“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这话虽然极其确切、简练,但毕竟抽象(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完成表格。

喻体事物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趋利避还(使用)

烟-- (略)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略)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糜的东西(色情文化等)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提问:“鱼翅……”这些东西,同学们见过吗

我觉得大家见过的。同学们看过反映二三十年代的一些**:那些达官贵人吃的是山珍海味,吃完后就吸鸦片,吸鸦片就用烟枪烟灯,而旁边就站着个姨太太。(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组合成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见得着,思路开阔,兴趣盎然)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

鲁迅善用比喻,我们也能用。同学们来共同创设一个比喻,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拿来”,好吗

如果把我国比喻成一间大教室,我们要开放学习可用什么作比(打开门窗)

打开门窗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呼吸新鲜空气)

进来的只是空气吗(还可能有苍蝇、蚊子等)

怎么办先说说错误的做法有(1、有愤然关上窗子)

这行为象鲁迅批判的什么(孱头、混蛋)

(2、有不理不睬的,象废物)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安上纱窗)

如果在我们写作中,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定会文采斐然,妙趣横生。

3、第10段:总结全文。

每句话,每个层次。其内容是:态度,方法,结果,条件,意义。

第1句,照应文题。总结全文。第2句,照应上段内容。那么,按照这分类鱼翅等,该怎么分(鱼翅、鸦片属于使用,注意之间用的是分号。另一分法也可:1/2/3、4。即有益无害/利害均有/有害无益)第4句照应第7段。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说课稿,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 文化 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编排在人教(实验)版必修IV第三单元“ 随笔 杂文”第一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 文章 ”,“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 方法 ,在鲁迅先生这篇杂文中中得到了很好体现。另外,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外来文化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该如何来对待这种影响,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观点,并对自己有所启发和借鉴。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鲁迅杂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情,确定教学重点如: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确定教学难点如: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二、 教学方法

 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本文采用“疑问教学法”相对合适。

 通过质疑——析疑——释疑三步法,以培养学生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 议论文 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 其它 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 逻辑思维 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四、课时安排

 第1课时: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第2课时: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鉴于高一学生知识基础弱和鲁迅先生杂文对于他们难以理解的现状,我采用由浅入深,在逐步理解教学难点的基础上,带动因果论证及思路的理顺。

 ▲ 导入

 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检查预习情况,巩固基础知识

 ▲ 突破“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一难点

 ▲ 突破这一难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需采取搭建学生知识台阶的策略:采用教师质疑、学生集体探究式析疑、师生共同释疑的方法,通过例证法、类比法等论证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问题分为三个梯度,每梯度的问题为一个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这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1、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

 2、在论述“送去主义”时,作者依次摆了什么事情来说明的运用了什么方法论证的

 第二梯度:1、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之前为何先谈闭关主义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联系和区别

 2、在论证“送去主义”危害时,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

 第三梯度:1、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2、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拿来”,它们的的含义各是什么

 3、在论述“送来”的危害时,又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 其实质是什么

 4、作者对“送来”态度如何为什么

 至此,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无疑,顺理成章引出“拿来主义”。设置三个梯度问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重在培养素质,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

 突破这一重点,采取从“果”入手的策略,切中要害;采用教师质疑、学生个体探究式析疑、师生共同释疑的方法,通过因果论证法的分析,理清文章层次。

 1、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指出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原因”,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哪些自然段写的是“结果”,即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哪些自然段是“结论”,即文章主旨你认为文章应如何划分段落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写作的思路是什么第7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小结

 方法:学生课堂小结,教师补充完善,梳理知识脉络,把握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明化、形象化。

 小结:本文是作者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而写的一篇杂文,提出应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批判地吸收和借鉴文化遗产。文章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构段的。课文的前部分写出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主要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作者运用了例证法、类比法,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受贫穷、被凌辱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本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并探讨“送去主义”在当今的意义。

 2、认识“拿来主义”的实质与内涵,并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新认识“送去主义”、“拿来主义”,并探讨这两种主义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

 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拿来主义)。

 二、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1、“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明确:课本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请问你怎样理解拿来主义的实质

 明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请问“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

 明确: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三、由“果”入“因”,引入对闭关主义的探讨:

 1、什么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送去主义”鲁迅对送去主义的态度怎样

 3、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的船队欣欣向荣地穿梭在浩瀚的大洋中。中国渐趋封闭,似江河日下;西欧蒸蒸日上,如日方生。这似乎是一首奇异的悲歌;一曲凄凉的悲调;一篇低婉的篇章。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让历史照亮我们的行程吧。

 **《鸦片战争》中有这样一出戏,英国国会辩论,用青铜器比喻中国的强大,之前的中国就像青铜器一样坚不可摧;用玉代表中国人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是外人难以碰触的;用瓷器代表中国的现状,外强中干,一触即碎。当一只大英帝国得舰队就可以让清王朝割地赔款时,这就决定了,那些不平等条约会强加到中国人的头上,西方列强会一次次地到中国来掠夺。———闭关主义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怆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送去主义

 鲁迅对送去主义的态度怎样:通过“捧”字、“不知后事如何”等用讽刺的手法表明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否决、批判和摈弃。

 一味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试想一下,当时所处的时代,国家积贫极弱,百姓非常穷苦,衣服穿不暖,饭菜吃不饱,如果一味地送出去,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奴才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4、鲁迅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极力否定、批判送去主义,那么在“走出去,引进来”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应否决送去主义呢我们给世界送去了什么

 (1)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精髓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第一家电视孔子学院——黄河电视台电视孔子学院,按照语言学习规律,通过生动丰富的电视语言,寓教于乐,使观众轻松学汉语、快乐看中国。目前全世界已有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

 (2)中国的武术走向世界,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北京2008武术比赛”。

 (3)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4)中国的象棋、旅游商品、国宝级动物熊猫(《功夫熊猫》)走向世界。

 (5)中国的海军走向了世界,护航索马里。

 5、有没有必要送出去

 有,促进文化的交流,向全世界宣扬中国文化和思想。中国的商品走向了世界,外国人离开了中国的产品就活不下去了,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的“made in china”,它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有、强大,也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经济的发展和“仁爱”的思想。当然,我们送出去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拿来,拿来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我国的发展。

 6、与鲁迅笔下的送去主义相比呢

 鲁迅所处的时代,国家积贫极弱,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课文中“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亡国奴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四、探究拿来主义:

 鲁迅定义的拿来主义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要开动脑筋,分析利弊,进行取舍;“放出眼光”,目光不仅要敏锐,而且要远大;“自己来拿”,则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加以选择。

 那么,在社会越来越“潮”的今天,我们对传统节日不感兴趣,对洋节情有独钟;我们花大量时间学外语,但中文错别字多多,文句颠三倒四;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同时在青少年中刮起一股哈韩风暴。请问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上,“拿来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

 教师明确: 传统文化:

 (1)传统的节日

 (2)前些日子看了许石林的博客,不要以文化的名义脱别人的裤子------神农溪裸体拉纤。

 神农溪是一片绿色的世界,水是浓绿的,山是翠绿的,这里已成为新三峡中一个峡谷幽深、绿树丛荫、水清倒影、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

 巴东神农溪纤夫裸体拉纤,原本由于生存的艰辛和无奈,不得已的选择——要是有坦途可走、有阔水行船,谁还愿意脱光了拉纤辛苦的纤夫们,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水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抛弃掉起码的遮羞布,以体力血汗换口饭吃。原本应该引起那些所谓知识分子、学者专家们的同情怜悯才对,可是,这些吃饱了喝足了的衣冠楚楚们,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想有用的办法,却要拿辛苦的纤夫们开心取乐儿,让他们脱光了裤子拉纤给人看。“以刺激旅游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以游客需求的名义、以文化的名义、以外国游

 客需求的名义脱纤夫们的裤子,说游客是上帝、是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财源的财神。这样的传统文化我们不拿也罢。

 (3) 小脚——小脚据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把脚骨头掰折了,缠上三寸金莲儿,年纪轻轻让姑娘们

 颤颤巍巍地到处晃荡,行吗

 (4) 太监——故宫不没有太监了吗那恢复太监文化吧也招聘一些愿意从事该行业的男子,裤里来一刀,阉割他百儿八十个,穿着太监的衣服在故宫里当值,见人就扬拂尘、说话翘兰花指,行吗

 (5) 沉潭——南方有的地方,过去对偷情的男女,实行残酷的惩罚:沉潭、浸猪笼,那么这也是你们所谓的文化吧游客要看!怎么办把那谁和那谁谁,都抓起来,装入猪笼,浸到深水潭里去,游客在岸上看活人在水里挣扎扑腾,一会儿深潭就恢复了平静,特刺激,行吗

 (6)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继承的方面:

 比如武术、传统乐器(古筝、唢呐、二胡、安塞腰鼓)、书法、诗词(《在水一方》、《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不移,我的爱不变,月亮代表我的心。以月喻心,是佛家常用的比喻,在禅宗理论中,月更是常常用心作为“证心”的事物),《青花瓷》。

 比如今天我们提倡的重读经典,因为传统的文化正慢慢被人所淡忘,这正是百家讲坛在今天如此火暴,于丹被称为学术超女的原因。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外来文化:

 (1) 电灯、电话、电脑、高速铁路

 (2) 外国先进的技术、制度、管理经验和思想

 (3) 爱滋病、毒品

 (4) 外国的节日: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等

 (5) 哈韩风暴:韩国的时尚、服饰、电视剧等

 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或使用,或毁灭,洋为中用。

 五、回归课本:

 1、在同学们探讨了现实生活中如此多的事例之后,我们再来朗读课本第9自然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2、总结归纳: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那么,我想我们做到这一点,鲁迅的文章在今天依然有它厚重的现实意义了。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杂文的特点;

 2、理解鲁迅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

 教学设想杂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中学教材中所剩无几《拿来主义》是一篇比较集中体现杂文特点的佳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需要删繁就简,瞄准杂文特点进行教学,以期达到尝一脔知一镬的目的针对这一主要教学目标,特意为学生提供了几篇鲁迅的杂文,作为课外拓展,以便更好地了解与赏析

 教学过程

 一、预热:初晓内容,明确主旨

 1、齐读文章,用一个词说出你对文章的印象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观点

 明确: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或:批判地继承中外文化遗产

 二、梳理:结构缜密,节奏跃动

 (一)梳理文章10段内容,简要概括大意

 1、揭批“送去”的行径

 2、提出“拿来”

 3、剖析“送去”的危害

 4、引出“送来”

 5、提出“拿来主义”

 6、分析“送来”的实质

 7、提出“拿来”的原则,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8、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9、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

 10、总结文章,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二)仔细辨析这篇杂文的结构思路

 明确:正反流水穿插结构

 反面 正面

 1、揭批“送去”行径

 2、提出“拿来”

 3、剖析“送去”的危害

 4、引出“送来”

 5、提出“拿来主义”

 6、分析“送来”的实质

 7、提出“拿来”的原则

 8、批判错误态度

 9、阐明正确方法

 10、总结文章,阐述意义

 杂文特点一:尺水兴波,摇曳生姿

 三、辨析:体式之别,对象鲜明

 (一)问题:这样一种杂文的结构思路跟一般的说理文有什么不同?

 1、思考一般说理文的特点

 2、探究:一般议论文与鲁迅杂文的区别

 明确鲁迅杂文的特点:

 (1)鲜明的针对性简介写作背景

 (2)选材的隐喻性

 杂文特点二:大题小做,针对性强

 四、品味:语言幽默,形象生动

 郁达夫这样评价:“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比喻之巧妙,文笔之简洁,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

 1、讨论:你觉得文章哪些语句很生动很幽默?

 2、作者是用哪些手法来达到讽刺效果的呢?

 杂文特点三:泼辣犀利,写意传神

 五、问题讨论

 当我们初步了解了鲁迅杂文特点后,请在所提供的杂文中选择你喜欢的一篇,谈谈你对杂文特点的感受与体会

 六、布置作业

 请从下列所提供的鲁迅杂文集中,选择一本阅读

 《热风》《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集》

 板书设计

 议论文 拿来主义

 闭关:逃避 尺水兴波,摇曳生姿

 杂文“投枪 送来:侵略 泼辣犀利,写意传神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树立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

 (二)在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深入浅出的论证特点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三)能针对当前的某一一社会现象或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一)从结构思路人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从语法修辞人手仔细揣摩语言艺术。

 三、教学难点

 (一)作者为什么绕一圈先淡送去主义,最后才谈拿来主义

 (二)第3段的类比

 (三)第4段的“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略)。多媒体展示课题和鲁迅肖像

 (二)研讨新课:理清结构思路

 1、从朗读理解人手

 第一步:浏览全文,找出所有的“主义”,看“拿来主义”在哪里开始出现。(学生都很容易找到在第5段汗始出现 )

 第二步:抽学生朗读5段以的内容。要求:A、划出生亨新词和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委点理清作者思路;C、比较自己的思路是否与作者相似

 第三步:逐一落实上面三个问题

 第四步: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刚才渎的内容,作者紧扣题目展开议论,显得完整而紧凑,但作者为什么从这里写,前面是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第五步:抽学生朗读1—4段要求:A、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要点;C、体会这一部分的作用。

 第六步:逐一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2、从对比分析入手

 第一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前半部分主要是批驳错误观点,叫驳论;后半部分主要是阐明自己的主张、叫立论;这里的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

 第二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A、两部分部在摆事实,讲道理。但前半部分的事实是客观典事例,(用多媒体打出当时报纸的画)后部分既有客观典型事例(多媒体展示英国的鸦片、德国的枪炮、美国的**、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的画面),又有虚拟的比喻(多媒体展示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办的画面):B、前半部分用类比论证,后半部分用了比喻论证具体是怎样类比、怎佯比喻的,课后预习,下节课体研究。

 (三)总结归纳

 1、概括全文内容

 第一步,学生讨论问答,教师板书要点

 第二步,教师归纳,为什么提出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鲁迅先生对继承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与毛泽东同志的主张完全一致,那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总结本堂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思路和结构的区别:思路是作者安排材料的线索,而结构则是文章写好后形成的段落层次,是思路的体现。我们写文章要先形成思路、在头脑里勾画出蓝图,然后按图施工,完成结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研讨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写了什么,知道了立论性议论文应该写些什么。本堂课我们主要研讨鲁迅先生写《拿来主义》是怎样写的,哪些方法和技巧是值得我们学爿和借鉴的。

 (二)研习新课

 1、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难读懂,难读透,本文却显得深入浅出,其原因,除列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外、还成功运用了类比和比喻的论证方法。

 (1)研讨第三段的类比论证

 第一步:齐读第三段

 第二步:掌握类比的特点和格式

 第三步:将本段归纳为标准的类比推理

 第四步:学生独立完成一段类比推理,如用火星与地球类比,得出结论

 (2)研讨第8—9段的比喻论证

 第一步:齐读这两段

 第二步:掌握什么是比喻沦证、它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第三步:找出喻体,参考课后练习题

 第四步:一一推出本体

 第五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六步:请你用比喻沦证中小学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鲁迅先生的杂文如投枪似匕首,主要体现在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上,下面我们来体会鉴赏

 第一步、抽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例说明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多媒体展示《友邦惊诧论》中的嘲讽语句)

 第二步、举出本文具有幽默讽刺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独立看书,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第三步、应怎样运用幽默讽刺、区别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不同,区别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不同。

 3、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与他准确的遣词造句是分不开的。

 (1)辨析第四段中“抛来”、”抛给”、“送来”。

 (2)体会第1段中”挂、“捧”“送”几个动词的准确。

 (3)品评第2段的”好”、第8段的“孱头”、“昏蛋”、“废物”、第l0段的“使用”“存放”、“毁灭”等的精当这些词语,有的不可替代,有的位置不可更换,实在是恰到好处。

 (4)造句更注重短句与长句、单句与复句,整句与散句合理配搭,相得益彰,读来既气势恢宏,义抑扬顿挫。

 (三)概括总结

 1、教师总结本堂课内容,然后分组朗读课文。方法:全班分成两组,一组读第一部分,一组读第二部分的。要求:读出句式,读出语气,读出激情。

 2、教师总结整篇课文教学后布置作文,即在研究性课题里,要有大量的事实、数据,要运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适当引入新术语,新概念。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师:我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拿出纸和笔,听写生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

 自诩、残羹冷炙、冠冕、吝啬、孱头、国粹

 (课件显示答案,请两位同学上黑板订正,其他同学互评。“羹”“吝”错的比较多。)

 师(点评):“羹”是会意字,由“羊”和“美”组成,意为美味的肉汤。“吝”字要注意写法。

 师:(检查第二个预习作业)请大家用课文中的语言为“拿来主义”下一个定义。(三位学生回答,学生、老师点评。)

 师:(教师用课件分别展示八个组所提出来的问题)课前预习时,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选取其中一些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讨论。有五个组的同学都对文章的开篇提出了质疑: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作者开篇没有写“拿来主义”为什么不开门见山请大家看文章的第一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生: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生:“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

 师:请大家思考,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了“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这跟标题“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并小声表达观点)

 生:我的理解是为下文做铺垫。

 师:这是怎样的行文结构

 生:先破后立。

 师:很好。(板书:破、立)

 师:在跟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想跟大家交流一下。请大家看着第三段,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大家看看第三段写了什么(学生朗读第三段)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的音色非常美,我们掌声鼓励一下。(生鼓掌)

 师:第三段写了什么呢

 生:还在写“送去”。

 师:我有个疑问,第二段已经否定了“送去主义”,且第二段已经正面提出了“拿来”的观点,为什么第三段又写“送去”跟第一段有什么区别请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小声讨论)

 生:在讨论为什么不能只“送去”。

 生:“送去主义”会使得我们的后代一无所有。

 师:这是从什么角度谈“送去主义”

 生:后果。

 师:第三段是不是第一段的简单重复

 生:不是,第一段主要写“送去主义”的现象、形式,这一段是写“送去主义”的危害,是对第一段的补充和深化。

 师:怎样“拿来”呢我们一起来齐读第七段。(生集体朗诵)

 师:(师用课件继续展示学生的问题)在这里,同学们又有疑问了。陈纤叶同学提问说:为何要写到“大宅子”大家思考一下。

 生:其实我觉得这里的“大宅子”指的是外国的文化。

 师:嗯。

 生:作者写道,如果是反对这个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就用一把火烧光,这其实是当时中国的一种极端现象,全盘否定,作者骂这些人是“昏蛋”。羡慕这些旧主人,接受大宅子里的一切,全盘肯定,作者也不赞同,所以说他们是“废物”。作者在这里是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师:是下定义吗请同学们读一下第八段的第一句话。

 生:譬如罢!

 师:譬如罢——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我认为是比喻论证。

 师:比喻论证,是的,请坐。

 大家来看,大宅子,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是一个比喻。作者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刚才有同学说“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昏蛋”和“废物”分别指对待外来文化时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两种人,那么“孱头”指什么

 生:懦弱的人。

 师:是。“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指的是在对待外来文化时,懦弱害怕、全盘否定、全盘肯定三种态度,作者认为这三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那么正确的'是什么

 师生合:占有,挑选。

 师:对。怎样才是“占有,挑选”请同学们划出“大宅子”里的各种事物。(学生划线)

 师:“大宅子”里有什么

 生: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

 师:这四种事物,分别是什么类型鱼翅是什么类型的

 生:吃的。山珍海味。

 师:我们可以给它一个说法,叫做“有益无害”,请大家用这种结构方式把后面的三种也概括出来。鸦片是什么类型

 生:有益有害。

 师:烟枪烟灯呢

 生:无害无益。

 师:姨太太呢

 生:有害无益。

 师:我们请刚才笑得比较灿烂的那位同学来回答一下,针对这四种不同的类型,作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生:对于有益无害的鱼翅,作者说“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也就是说,对于外国文化中有益无害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就是吸收。

 师:鱼翅有糟粕吗(师生笑)

 生:没有。

 生:所以可以大胆吸收。

 师:第二种,有益有害的呢

 生:有益有害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师:第三种,无益无害的,怎样对待呢

 生:仅仅是留一点观赏。

 师:第四种呢

 生:要全盘否定。

 师:对。作者在这里告诉我们,大宅子里有很多东西,有鱼翅,有鸦片,有烟枪烟灯,有姨太太,那么,怎么对待它们陈纤叶同学,现在你能不能自己解决你之前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写“拿来主义”却提到了大宅子以及大宅子里面的东西

 陈纤叶:作者提到“大宅子”主要是借此表现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对于有利的东西,我们要吸收,取其精华;对于有害的东西,要去其糟粕;无益无害的,就拿来观赏、作纪念;无益有害的,就完全否定。

 师:很好。

 师:作者在这里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者应该是“占有、挑选”的。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刚才听大家读书的时候,我觉得第一句话的读法值得商榷。“总之,我们要拿来。”这句话有四个词:总之、我们、要、拿来。请问在朗读的时候,应该重读其中的哪一个词

 生齐读:总之,我们要拿来。(分别重读“总之” “我们” “要” “拿来”)

 师:大家觉得要重读哪个词才比较合适

 生:重读“拿来”。

 师:为什么

 生:标题就是“拿来主义”,重读“拿来”,是要强调突出主题。

 师:是的。那我们再来读一下。

 生齐读:总之,我们要拿来。(重读“拿来”)

 师:在这一段中,大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二句话: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有同学问“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三者可否调换顺序。(课件展示学生所提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是哪位同学提出来的,能否举手示意我,我想认识一下。

 提问题的女生:这是我们整个组的问题。

 师:你们是第几组

 生:第三组。

 师:好,第三组提出了这个问题。另外还有胡啸、任世业、常惠林、乔璐、杨卓凡五位同学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使用、存放、毁灭”能不能换成“或使用、或毁灭、或存放”,这也是在问顺序问题。

 我来自深圳,以前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深圳的同学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提到了第九段的标点。请大家看一下,“鱼翅”这一句,“只不用它来宴大宾”,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分号。

 师:“鸦片”这一句,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句号。

 师:“烟枪烟灯”这一句是什么标点

 生:句号。

 师:“姨太太”这一句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句号!

 师:深圳的同学问我:老师,这四种难道不是并列关系吗为什么前面是分号,后面三个是句号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今天,我想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第三组提出来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顺序问题,看看标点和语序两个问题之间有没有关联,看看扬州中学的同学能不能帮深圳的同学解决这个标点的问题。请同学们静思默想,独立思考。

 (学生思考)

 师:有想法可以示意我。好,这位女生。(即刚才提出语序问题的同学)我发现同学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自己又找到了答案。非常好!

 生:我觉得第九段和第十段其实有一个对应的关系。

 师:怎么对应的

 生:“鱼翅”和“鸦片”两句之后是句号,“鱼翅”是有益无害,“鸦片”是有益有害,都是可以用来使用的,所以跟第一个“使用”相对应,而“鱼翅”和“鸦片”两者之间是个小小的并列关系;“烟枪和烟灯”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无益无害的,只可以用来存放,所以跟第九段的“或存放”对应。“姨太太”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有害无益的,就是可以“毁灭”的。三个句号跟下面三个词是分别对应的。所以顺序不能换,标点符号也没有用错。

 师:大家对这个解释满不满意

 生合:满意。

 师:那能不能有点掌声啊!

 (生鼓掌)

 师:所以标点是会说话的,标点符号的问题其实就是文章思路的问题。鲁迅先生写文章如此用心,具体到标点符号,具体到语序,具体到标点和语序的对应,可见其行文的严谨。

 师:还有四个组同学对这一段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有一些疑问。我还是把问题交还给大家,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生讨论过程略)

 师:杂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它是散文与论文的联姻,是议论性的散文,同时又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掺有一定的散文笔法,可以自由、灵活地发表感想、论事说理,议论性与形象性并存。这就是杂文独特的文体特点。

 师:杂文不仅在文体结构上独具特色,在语言上也是很有特色的。也有同学提了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

 (课件显示学生所提的问题: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的“进步”怎么理解)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这是反语。

 师:很好。“进步”本来是一个什么感情色彩的词

 生:褒义词。

 师:这个语境中呢

 生:褒词贬用。

 师:这篇文章里还有没有褒词贬用的地方

 生:第三段,“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还有,“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里也是反语,作者表面说只是送出去,见得丰富,显得大度,从后面尼采的那个例子也能看出来,尼采他就说自己是太阳,只想给予别人,不想取得,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发疯了。他意思就是说,这种只送出去的,是不正确的。

 师:所以他的丰富和大度是不是真正的丰富和大度

 生:不是的,只是反语。

 师:用反语来达到什么效果

 生:讽刺。

 师:好,谢谢你。我们班有哪个同学特别擅长于表演加上体态语言来读一下这个句子。大家推荐一下。

 生:刘宇。

 师:好,来试一下。

 生:(带表情)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全班笑,鼓掌)

 生:谢谢大家!

 (全班大笑)

 师:恩,这位同学不仅读得好,而且很有礼貌。

 师范读: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有意思吧!所以大家看看杂文的语言特点,怎么样

 生:特别生动。

 师:你用话筒说,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杂文的语言特别的幽默风趣,很生动。

 师:幽默、风趣、生动,很好。但它同时也具有深刻的什么效果啊

 生:讽刺效果。

 师:讽刺效果,犀利,深刻。杂文就是这样子的,议论性与形象性并存,语言可以形象生动,可以幽默、诙谐,可以讽刺。

 师:1934年,鲁迅先生缘事而发,写了《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那么,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拿来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否依然适用呢我们班张煜翀和梁子鸣同学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是否仍需“拿来主义”为什么

 (师生讨论,有很多精彩发言,略。)

 师:鲁迅渐行渐远,但他的思想方法在今天仍然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资源,他会让我们的思想更加丰盈。所以,今天,在每个青年学生的心里,给鲁迅留一个适当的位置,仍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课后,请大家以“鲁迅的味道”为题,结合学习本文或阅读鲁迅其他文章的感受,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起立):老师再见。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拿来主义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的写法,《拿来主义》。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 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 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预习思考题:

 1本文议论的核心是什么 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

 2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 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

 4什么叫“拿来主义”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如: 《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拿来主义》》。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解题: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枪炮、香粉、**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拿来主义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

 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 归纳比较 疑问探讨 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 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 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 研读课文、

 1、 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主动送去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实质 惧外 排外 媚wai求荣 自欺欺人 爱国 和平交往

 利弊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文化堕落 主权丧失

 贻害子孙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称为新文艺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喻体 本体 具体做法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使用,吃掉

 烟枪烟灯 有害的适当保存一点,可作为反面教材的部分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 反动腐朽部分应完全摒弃 走散

 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例如《说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 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6、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最后一段

 (2)简要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句数 内容

 ① 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 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 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 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 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 小结: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1、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郑大化工学院20xx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结束语

 每一位爱国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拿来主义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4小结。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请学生再读第八、第九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研读最后一节。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最后一句话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总结文章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

 3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试用“拿来主义”精神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有:

 1.“韩流”现象;

 2.法国的**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3.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4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语言特色体会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文章充满了调侃和反讽的味道。“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拿来主义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

 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

 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

 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三、应用文本,拓展延伸

 1、文章第6节批驳了帝国主义“送给”中国的东西——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对这些东西现在你都怎么看待?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分别加以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论述,讨论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今天我们去看法国香粉、美国**和日本商品,应该区别对待,从接纳外来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这才正是拿来主义的本质。

 2、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即将来临,满街的圣诞老人和卡通人物将孩子们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岁的儿子买了一本古诗词,诗词的扉页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图像。爸爸没有想到,儿子打开书本后竟然大呼:“爸爸,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啊!”爸爸连忙给孩子纠正说:“错啦!这不是圣诞老人,是咱们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没想到的是,这时孩子竟一脸严肃,大声说:“你才错了呢!你看他这长长的胡子,和街上的圣诞老人差不多啊!”

 老师家住在黄陵,曾目睹了下面这一幕:2005年重阳节,黄帝陵轩辕庙碑亭里,一个12岁上下的男孩一边小跑着手指庙里一块石碑,一边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黄孙子’下照个相吧!”其实巨碑上是邓小平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明确:对待洋节:取其精华,不拒绝,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来自鲁迅先生,也是来自历史的声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师真心希望,咱们,作为中国人、当代人,能够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向着世界,向着传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主张:拿来!

 五、课外作业:

 1、摘录本文中你认为有意思的语句,细细品味写出其特点,下节课全班交流。

 2、课外活动:“辩论擂台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2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