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佳句赏析

拿来主义佳句赏析,第1张

1拿来主义的赏析

拿来主义的赏析 嬉笑怒骂,皆成文采——《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说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一点也不过分,《拿来主义》就是这样一篇典范之作。

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我想说的是,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对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剖析。

(一)形象描绘。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

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文章在阐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说“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泠炙做奖赏”,“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文章在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时这样写道:“不过困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是废物。”“欣欣然”可见“废物”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之态。

“蹩”字决不能换成“走”和“踱”,“走”字外延过大,适用范围过宽,缺乏形象感;“踱”字过于从容不迫,闲适自得,与“废物”的情感氛围不合;“蹩”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废物”的病弱相和见了鸦片之后的情急相、贪谗相,可憎又可怜。 (二)妙用反语。

文章列举了“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三种表现之后,有这样一句议论,“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厥,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

“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是不屑不齿。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作者又写道:“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这句话也是反语讽刺。“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言。

“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与之相对的是作者倡导“拿来主义”的主张:“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

“吝啬”也不具迷财小气的含意,而是贬词褒用的愉快反语,意为“珍惜”,表明对经济、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而且对“送去主义”的数典忘宗、媚外求荣的败家子行径也是一种嘲弄、揶揄。 三)巧用比喻。

运用比喻说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何对待中国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

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先把中华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然后正反两方面设喻,先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拒绝借鉴,害怕污染,不敢选择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说成是“昏蛋”,把全盘继承、顶礼膜拜的投降主义者比作是“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后正面设喻阐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有益无害、高贵典雅的内容,要“拿来”而且“使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处又有害处的东西,要吸取、使用它有用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清清楚楚。除了整体设喻论述“拿来主义”之。

2拿来主义的赏析

1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不贴切,丝丝入扣。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

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3有关鲁迅的拿来主义>的赏析

鲁迅的《拿来主义》谈思想独立

接触鲁迅是在初中,用鲁迅的语气来形容我对鲁迅的认识过程:先前我是讨厌鲁迅的,他的那凹口的文章向来引不起我的兴趣,而那时的老师从不以兴趣吸引学生,所以最初接触的鲁迅是在半梦半醒之间!直至后来上了高中,《阿Q正传》的出现引起了我对鲁迅的兴趣!从此我便迷上了鲁迅!以上所说似乎与本文无关,但以此来纪念我与鲁迅著作那逝去的时光!

其中对在高中时学习的《拿来主义》印象深刻,但我今天想起此文不是要来解读或说教,而是要断章取义!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的思想。一个没有自己思想的人还只是动物,所以我很赞成李宗吾的这个观点:“我是主张思想独立的人,我的心坎上,决不不受任何人的压制,同时我也尊重他人思想的独立。”要想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就得回来看看鲁迅的《拿来主义》,文中有这样一句令人耳目一新的话:“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自己的思想被别人的思想统治!这不是说我们排斥所有的思想,在对待别人的思想可以采用拿来主义!鲁迅在阐述拿来主义时这样精彩的写到: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对待别人的思想也可以研究和挑选。这里想强调的是研究是挑选的基础,在思想上切不可人云亦云,要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某些人为了自己的一些原始欲望而放弃自己的思想,这是一重悲哀!

在历史上有许多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思想而失去了高贵的生命!而有更多的人则在别人思想的统治之下低贱的活着!

人类因为有思想才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我们经常这样骂人:你这畜生!为什么骂“畜生”呢?因为畜生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的!

在中国的社会里,在思想上出了不少伟人,但更多人的是思想的奴隶!因为统治者知道思想的威力,他们都擅长用思想来统治人民!所以,人们大都还在麻木!因此我说:醒醒吧!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我们就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4赏析课文拿来主义什么比喻什么

鱼翅、鸦片,烟具以及姨太太,是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几个著名的比喻。

闲来再读经典,不禁惴惴然而不安,只觉得先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分外刺目。 笔者之所以有如芒在背的感觉,缘自对“鱼翅、鸦片,烟具以及姨太太”等几个比喻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一、传统解释及理论依据 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对“鱼翅、鸦片,烟具以及姨太太”等几个比喻的传统解释有如下几种: 1、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必修)《教学参考书》 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对待,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以“烟灯和烟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是相对于作为内容的“鸦片”而言),例如八股文和骈体文之类;以“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靡的东西,如色情文化之类。

2、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 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鸦片(原文“鸦片”未用引号)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用“烟灯和烟枪”“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对待,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这样的解释诚然是不错的。

这种解释的理论依据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有关对待文化遗产的论述:“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待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他们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所谓‘全盘西化’乃是一种错误”;“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这就是著名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论断。 用毛泽东的理论解释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的相应观点确实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

首先,他们谈的是同一个问题,都是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特别是外来文化的问题;其次,他们都提出要批判性地吸收中外文化遗产,反对全盘西化;再其次,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给予鲁迅以高度的评价,不仅称其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而且称“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那么在我们长久习惯的话语背景和思维定势下,选择并坚信这样的诠释,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四,用合理的理论武器去解读文本,不仅是阅读时常用且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且还能丰富文本的思想和内涵,提升文本的认识价值,而毛泽东的论断确实就是这样一个“合理”的理论武器。 因而,我们有理由感喟两位伟人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上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但我们也别忘了,鲁迅就是鲁迅! 二、烟灯、烟枪与旧的形式 传统的解释中有个显而易见的漏洞,即对“烟灯、烟枪”等烟具的诠释。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必修)《教学参考书》以为“‘烟灯和烟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那么,对于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鲁迅先生究竟有什么看法,抑或“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果真讲的是对待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吗? 《且介亭杂文》中有一篇题为《论“旧形式的采用”》的文章,文中鲁迅先生专门谈了对待“旧形式”的问题。 先生以为,“旧形式为什么只是‘采取’……就是为了新形式的探求”;“探求新形式,首先提出的是旧形式的采取,这采取的主张,正是新形式的发端,也是旧形式的蜕变”;旧形式是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

该文写于1934年5月2日,较写于1934年6月4日的《拿来主义》早一个月,而1934年4月9日,鲁迅先生在《致魏猛克》的信中这样写道:“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的,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有几位青年以为采用就是投降,那是他们将‘采用’与‘模仿’混为一谈了。 中国及日本画入欧洲,被人采取,便产生了‘印象派’,有谁说印象派是中国画的俘虏呢?”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采用或采取。

“采用”切合了“拿来”的观点,“有所删除”自然是“占有,挑选”的结果。但既然“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就不能“送一点进博物馆”了事,而“有所删除”是为了“有所增益”,使得“新形式的出现”,则“删除”的不等同于“大可以毁掉”的。

显然“烟灯、烟枪”等烟具不能简单的视之为旧的形式,它与旧形式的区别在于用与不用。旧形式是新形式的根蒂,“采用”是为了“新形式的探求”;送入博物馆束之高阁,也就没有现实的“用”的意义,更遑论“变革”了。

西方印象派,“采取”了中国画的形式,有所删除,有所增益,故而产生了“印象派”这种新形式,这是善“采用”的典型例子。 至于要评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

拿来主义的赏析

嬉笑怒骂,皆成文采——《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说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一点也不过分,《拿来主义》就是这样一篇典范之作。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我想说的是,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对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剖析。

(一)形象描绘。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文章在阐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说“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泠炙做奖赏”,“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文章在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时这样写道:“不过困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是废物。”“欣欣然”可见“废物”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之态。“蹩”字决不能换成“走”和“踱”,“走”字外延过大,适用范围过宽,缺乏形象感;“踱”字过于从容不迫,闲适自得,与“废物”的情感氛围不合;“蹩”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废物”的病弱相和见了鸦片之后的情急相、贪谗相,可憎又可怜。

(二)妙用反语。文章列举了“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三种表现之后,有这样一句议论,“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厥,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是不屑不齿。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作者又写道:“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句话也是反语讽刺。“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言。“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与之相对的是作者倡导“拿来主义”的主张:“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吝啬”也不具迷财小气的含意,而是贬词褒用的愉快反语,意为“珍惜”,表明对经济、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而且对“送去主义”的数典忘宗、媚外求荣的败家子行径也是一种嘲弄、揶揄。

三)巧用比喻。运用比喻说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何对待中国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先把中华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然后正反两方面设喻,先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拒绝借鉴,害怕污染,不敢选择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说成是“昏蛋”,把全盘继承、顶礼膜拜的投降主义者比作是“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后正面设喻阐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有益无害、高贵典雅的内容,要“拿来”而且“使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处又有害处的东西,要吸取、使用它有用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清清楚楚。除了整体设喻论述“拿来主义”之外,文章局部许多地方也广泛使用比喻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说“闭关主义”的危害时,作者这样写:“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以至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风趣、幽默。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把“送去主义”者类比尼采,这样评述尼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其自命不凡,思想错乱,让人联想到主张中国地大物博的“送去主义”者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

(四)词语错位。“挂”和“过去”互相抵牾,本来是不能搭配在一起的。但鲁迅先生把“过去”嫁接在“挂”上,讽刺“送去主义”者招摇过市、无处不“挂”的丑陋,幽默感扑面而来。“拿来主义”是鲁迅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独创的新鲜而奇特的概念,“主义”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是堂而皇之的政治术语,而“拿来”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口语,这两个词十分有趣地嫁接在一起,不伦不类地惹人发笑。“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也很妙,不说“排外”,不说“卖国”,而说“闭关”、“送去”,挖苦嘲讽的意味很强。说帝国主义的“奖赏”,鲁迅提醒人们要区分三个概念:“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特定的语境赋予“抛来”、“抛给”、“送来”三个词不同的感情色彩。“抛来”是中性词,指无意的,漫无目的的给予,施受双方应是平等的,公正的。“抛给”不但画出了洋主子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且画出了国民党反动派希望得到主人“赏赐”时那种奴颜婢膝的丑态。施受双方是不公正、不平等的,带有主仆歧视和人格侮辱性质。明明是“抛给”,偏偏说“送来”,错位倒置,辛辣地嘲讽了帝国主义的伪善和阴险,奴才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拿来主义》的哲学思想赏析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 ,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 ,针贬时弊 ,讥讽世俗 ,发人深省 ; 文风犀利 ,文笔泼辣 ,是一把难得的投枪和匕首 ! 它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人们早已作过深入的探究并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本人试从哲学的角度对《拿来主义》一文作一点赏析 , 欲以己之一砖引出大家之玉。

《拿来主义》开门见山 , 从 "闭关主义 " 直达 " 送去主义 ", 然后直接过渡到 " 拿来 " 主义 ! 切入主题简明 , 流畅。这里蕴涵着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 : 处理中外关系时 , 既不可闭关自守 ,与世隔绝 ;也不可只 " 抛来 " 而不 " 送去 ", 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一只 " 送去 " 而不 " 拿来 " 。

真可谓开门见哲理 !

接着 , 作者连举五例 , 来论证如何 " 拿来 " 。

例一 :" 一个穷青年 "" 得了一所大宅子 " 。作者主张 " 拿来 "! 并辛辣讽刺了三种人 :"孱头 " 怕污染而 " 徘徊不敢走进门 ";" 昏蛋 " 则 " 放 一把火烧光 " 以示 " 清白 ";" 废物 " 又 " 接受一 切 "," 欣欣然的蹩进卧室 , 大吸剩下的鸦片 "。从哲学上看 ," 辱头 " 因为分不清事物的性质导致矛盾的心境而没有大胆地 " 拿来 ":" 昏蛋 " 是否定一切 !" 废物 " 却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 ! 可见 , 作者的态度很明确 : 既不能全盘否定 , 也不可全盘肯定。而是要辩证地否定即 " 扬弃 " 。

例二 :" 看见鱼翅 " 。作者主张 " 占有 , 挑 选 " 。既反对 " 抛在路上 , 以显其平民化 "; 也反对 " 用它来宴大宾 " 。即不亢不卑 , 不走极端。 用哲学语言叫作要坚持适度原则。过与不及都是不可取的。

例三 :" 看见鸦片 " 。与对待“鱼翅”一详 , 作者也主张 " 占有 , 挑选 " 。 " 送到药房去,以供治病之用 " 。作者一方面批判那种“当众摔在毛厕里, 以见其彻底革命” 的做法 ,又批判那种 " 出售存膏 , 售完为止 " 的玄虚。用哲学的话说 ,叫作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凡事有利必有弊 , 利弊共存。我们要学会趋利避害。取其精华 ,去其糟柏。

例四 : 对于 " 烟枪和烟灯 " 。“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 ,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不全留也不全毁 , 不搞一刀切。它充分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做到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五 : 对于 " 姨太太 " 。 " 请是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 。前四种是举物 , 惟这一例是举人。所以处理态度与方法又不同。对于人,要充分尊重其人格 ,要让她们获得人身自由。它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不能占有人、人也不能被人占有! 人民群众不仅是自然的主人 ,也是社会的主人 , 是自己的主人 !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

以上五种“拿法”虽各不相同 , 却有一个明显的共性 , 即用哲学家的思考和思辨,用哲学家的眼光和智慧 , 用哲学家的方法和手段,去 " 拿来 "!

在文章的结尾 , 作者写道 : 没有拿来的 , 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没有拿来的 ,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点睛之笔说明 : 任何事物(包括人) 都必须取辩证之态度、唯物之态度、历史之态度 , 并不断地取长补短 , 推陈出新 , 才能成为新事物 ! 才有生命力 ! 才能战胜旧事如 : 说得直截了当点 , 就是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去 " 拿来 "! 它对于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深刻而深远的 !

这篇杂文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思想, 也蕴藏着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一篇章难得的哲理性杂文 ! 是一篇富含哲学意境的文学名作 !

《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以强烈的战术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而著称,与此同时,先生逻辑的论证与严密的说明吸引着众人,但是如何深入了解文章背后的现实意义,挖掘文章的本质与内涵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关于“《拿来主义》现实意义的文本解读”尤为重要。2《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探析鲁迅先生在创作《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时候,主要的目的是对当时极为盛行的“复古主义”与“卖国主义”以及其它左翼混乱思想的批判,同时推崇“拿来主义”,寓意深刻,但是在教学中如果想让学生真正把握文章的核心意义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21“拿来主义”是建立在爱国基础之上的“拿来主义”必须以爱国为前提,如果丧失了爱国的基本原则,那么“拿来主义”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积极意义。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从清政府的腐败到开明民国这百余年的时间里,我国可以说都是典型的“送去主义”,无论是战败还是胜利,割地、赔款似乎成为一种“惯例”。这样不仅仅是对民族尊严的践踏,更不利于未来的发展。“拿来主义”必须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之上,只有民族的尊严得到了良好的维护,发展才能成为一种现实。“拿来主义”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拿来主义”如果随意性太强,或者缺乏实用性,那么这种“拿来”就失去了为其应用的意义。“拿来”的东西必须是对自己有用的,必须是我们切实需要的,必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不能抱着“连国外月亮都比国内圆”的偏执想法,如果这样的话,“拿来”的东西就是垃圾,就失去了应有的实用性价值。为此,一定要有选择性地“拿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拿来”的东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地创新与改进,将其真正内化成为自身所需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有力支撑,这种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年轻一代人的身上。“拿来主义”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文本解析首先,“拿来主义”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拿来主义”的核心与内涵就在于“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纵观学者们的研究,不难发现,最受欢迎的观点就是“文化遗产”是拿来的主要对象,而且人们通过“大宅子”这一经典、贴切的比喻,自然就可以让人更加容易理解为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随着又可以慢慢发现针对国外,又出现了开头的闭关与送去等字眼,这样就实现了“外国文化借鉴”与“本土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机结合。在现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准确把握概念的基础上,展开有效的逻辑训练是尤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与“外国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拿来”的对象是谁,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不仅要尽快确定,而且务必要准确、到位。我们回到先生的“全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杂文中的实际逻辑关系和各种比喻意义,我们认为最恰当的说法应该就是“外国文化”。立足当时的写作背景,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坚持“闭关锁国”,不仅仅自己不愿意走出去,而且也不允许别人走进来,后来被枪炮攻破国门,就彻底成为了送去主义。先生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懂得如何与别人交往,甚至根本就不想与他人交往,一直将自己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先生对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是极为痛恶的,同时也非常痛心于因为这种政策而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与无能;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的建立,我们又开始任由他人进来,不仅仅是经济的,同时还有文化的,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坏了,甚至就连一些原本意识清新的年轻人,也开始陷入了恐怖的状态,而此时,我们依然没有意识到不仅仅可以送去,可以送来,还要学会拿来。先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葆有清晰、勇敢与无畏心理,提出了“拿来主义”。其次,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与创新意识不同的教材版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价值的设定方面都是存在某种程度差异的,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文章的主要内容,去实现对学生文化交流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笔者建议可以这样展开教学。教师可以以当前的社会现象为主要对象,让学生围绕现象来发表观点和看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待学生基本了解了“拿来主义”的内涵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或者学生自我搜索的方式,依托小组讨论或者辩论赛的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写的激情或者是说的欲望,让学生准确把握“拿来主义”的精髓,同时又能够将这种精髓准确应用到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体会先生文章中所特有的“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对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笔者建议一定要关注其内涵,如果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以明确最为贴切、恰当的说法就是“拿来主义”的对象就是“外国文化”。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仅仅把先生的文章作为一篇议论文,而非一篇杂文的话,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影响到其后续的应用。杂文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写作的幽默与讽刺,这也恰恰是最能够吸引人的地方,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此为有力的依托,实现个性化杂文阅读的构建,具体来说就是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初步体会出鲁迅杂文“匕首、投枪”般的力量;并在体会中分析出杂文批判和主张的人物形象;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最后探究杂文的主旨深意。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拿来主义”的理解和解读必须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不仅仅要去品味先生在杂文写作过程中的语言特点,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解读去深入感受先生在杂文写作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超越时空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现实性的、是由针对性的、而是富有哲学性的。先生的杂文是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是对当时大环境的一种真实写照,政治感、时代感以及历史感并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是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杂文中挖出来,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回到历史的现场中去,而不应是被老师加进去的。背景的挖掘和理解,是为了更好体会杂文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倾向所服务的。先生的杂文一向被公认为擅长漫画取像来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地讲明道理,部分批判意味较强的杂文通过夸张、反语等手段极尽讽刺之能事,又幽默风趣、读来忍俊不禁,同时蕴藏着鲁迅先生成熟的理智思考和浓郁的感情色彩,让人读罢掩卷深思。《拿来主义》作为鲁迅杂文中的经典之作,若零散地让学生选几句话来品读一番,恐怕只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支离破碎的记忆及鲁迅只会讥讽嘲笑别人的印象了,便失去了《拿来主义》本身的意义。再次,通过对不同“主义”的对比,理解“拿来”的内涵无论是学者,还是教师的文本解决,都无法脱离开文本的论证思路以及对文本论证方法的解析。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往往会把文章作为一篇极为典型的议论文来教,常用的思路就是对论证结构以及论证方法的分析,有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将其作为杂文进行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便是提到了,也只是分析文章在语言方面的幽默性与讽刺性,这样就不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内涵,进而加以正确应用。为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主动发现文章中的几点见解,如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以及拿来主义等。送来主义离不开教师的实际引导,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至于闭关主义,不仅仅是自己不出去,更是指别人也不能进来,而送来主义就是无论好坏,只要是来自于国外的,我们统统都要。其实这一切论述都是为了反衬尽快实施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这种对此,学生们往往就能更加自然地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不仅仅是占有与挑选,更重要的则是创新。来源:文理导航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请学生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介绍背景: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的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此文,提出了“八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指导学生复读课文:

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

问题:1、课文的第五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承上启下)

前面四段讲的是什么问题?后面五段讲的又是什么问题?(提示:前四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之的危害性。后五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之。

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1、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带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实行“送去主义”是卖国,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拿来主义”刻不容缓。即,破“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

问:因此,文章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呢?

讨论、明确: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要求: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问:第一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

讨论、明确:A、这一句,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因为其实质是什么都是“送去主义”。B、三个“送”的事例:先送古董,没回音;再送古画、新画,“发扬国光”;最后送“梅兰芳”。(注意:作者的矛头并不是对人。)

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A、“抛来”指那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带不良动机;B“抛给”指有目的带恶意地输出。

小结:

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就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政府在“学”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因此,“送去”之外,还要“拿来”!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消化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略)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略)

研读第二部分:

要求: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指名朗读5、6、7段,注意对吝啬、髓、蹩的正音。

问:第五段中哪些词语有讽刺意味?

明确:“摩登”、“时髦”--“…什么都成了送去主义”;“吝啬”--“丰富”、“大度”

问:第六段的“送来”和“拿来”有何区别?

明确:A、“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掠夺,同“抛给”;

B、“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 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问:第七段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明确:“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

问:第八段批判哪几种错误态度?第九段阐述了“拿来主义”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A、怕:徘徊不敢走进门的 头(逃避主义者);B、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虚无主义者);C、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的废物(投降主义者)。

以上三种态度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该是:

占有:这是前提;B、挑选:这是关键,没有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C、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关于几个比喻:“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人治病);“烟灯、烟枪”比喻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留一点,大部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糜的东西(走散)。

研读第三部分:

要求学生朗读后,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结论,我们要拿来;2、具体做法;3、结果;4、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5、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问:本段共五句话,如果是五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五个问题呢?

明确: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文化遗产应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4、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5、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总结全文:

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现实意义:鲁迅的见解,与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主张是一致的,这写对我们今天,是仍有借鉴意义的。

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

先破后立,破立结合;B、运用比喻论证,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C、语言犀利。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教后感:

1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2“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依附英美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奉行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3英美帝国主义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4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5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6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788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