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全文讲的是什么

拿来主义全文讲的是什么,第1张

拿来主义》 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内容中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牙牙学语。针对30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相对论、方法论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

这本应该是一个通俗且普及的思维观念,但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始终是偏激且畸形的。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

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文学特色

《拿来主义》是一篇不朽之作,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虽已过半个多世纪,但读来仍感亲切。显然,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人们去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毫无疑问,读者们需要“拿来主义”。

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正是在学科学长知识的时期,更需放开眼界,博采众长,尽量丰富自己,这就要“拿来主义”。读者应记住鲁迅在结束本文时的话:“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含义:独立思考,鉴别精华与精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为了论述如何对待外国文化这一问题,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例如作者用“大宅子”来比喻外国文化。请结合课文的内容以及下列各词的本义,说一说它们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

(1)鱼翅:鱼翅比喻外国文化中的精华;

(2)鸦片:鸦片比喻外国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需区别对待,并加以批判吸收的部分。

(3)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原则上应予以毁弃

(4)姨太太: 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原则上应予以毁弃。

扩展资料

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

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第二部分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扩展资料: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出*家领土,对内实行*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

"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

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把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拿过来,我们学习。

送去主义:把我国文化的精华送到外国去,影响他们。

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人们去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毫无疑问,读者们需要“拿来主义”。

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正是在学科学长知识的时期,更需放开眼界,博采众长,尽量丰富自己,这就要“拿来主义”。读者应记住鲁迅在结束本文时的话:“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我们应该秉承“送去主义”,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因为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虽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仍然有许多精华没有拿走,需要我们送出去。

在当代中国,孔子学院积极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成功搭建起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无疑已成为诠释“送去主义”的最典型范例。

扩展资料: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

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

-拿来主义

人民网-既要“有静气”还要“接地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02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