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五蕴皆空,而是是四念处。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教修行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行方法。按照修行,目的是五蕴皆空,但是不一定达到五蕴皆空。
而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色蕴又具体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因素。人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就说的是这四大。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四、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五、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五蕴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要表明在五蕴之外不存在独立的“我”或永恒不变的主体,世间所谓的“我”仅是五蕴暂时的和合,“我”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把五蕴认做实在的“我”或不变的主体来执著。
扩展资料
四念处和五蕴的关系。
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它是以五蕴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简单地说,身就是色蕴,受就是受蕴,心就是识蕴,法就是想、行二蕴。
四念处与五蕴的关系,是运用“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循序渐进地达到“五蕴皆空”。因此,"四年处"是达到"五蕴皆空"的方法,"五蕴皆空"是修行"四念处"的最终目的。
另外,应当明确地是,“空性”是以“定慧”为基础的,没有定慧的空性是靠不住的。所以,了悟“空性”必需有“慧”,而开慧又必需要修行,修行就要以“三学(戒、定、慧)”为宗旨,以四念处等为方便。
凤凰网—“五蕴皆空”中五蕴
情感是生命非常奇妙的特质,微细而复杂,通常人们都生活在自我营造的情感世界中,难能自拔,因此学习佛法,是必须要直面自身的情感问题的。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佛法中的情感观。
一、情。古人造字多蕴含大智慧,从造字上就能传达出其相应义理。情左边是心,右边是青。青、青色代表东方,有生长之义。所以情,表达的含义就是心中的种种(妄念)生长。在佛法里,众生与有情一词是同样的含义,只是新译和旧译的不同,众生的意思,就是心中的烦恼丛生之义,有情也是指我们内心的种种烦恼(妄念)丛生之义。
具体来说,情这个词外延非常广博,其范畴可以扩展为情识、情执、情绪、情感、情见、情怀等等,其间都有微细差别。但综合而言,真正要学佛必须要超越世俗的情感,放下世俗情感。因为佛法最终追求的是解脱,而世俗情(感)带给我们的主要是缠缚、束缚。不可否认,情感的存在使生命的世界多姿多彩,社会的秩序存在也依赖于情感的作用,情感使人们产生了信任、温暖、依赖,但是作为学佛者,必须要透析情感的本质,以一种更加超越的「慈悲」来取代狭隘、困缚的世俗情感。
世俗的情感是以自我为中心所建立,通常来说,包含亲情、友情、爱情等内容,无论是我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亲友师长,都是围绕自身的利益、血缘、信任关系等所建立的一种连接,这种连接本质上也是业力的呈现,如同一条条枷锁,使我们的一切行为、言语都服务于情感的维系,如果不能够看破这些情感的本质,是没办法走入解脱的,所以出家僧人,必须要出家,解除原有的家庭关系,去过僧团生活。当然,真正的出离情感是内心的彻底出离,作为一名学佛人,其目标是去除自我的执著,也必然伴随自我情感关系的超越。
二、欲。欲左边是谷、右边是欠,字面的意思,就是食物还有所欠缺,就是还没有吃饱,还想要,也就是欲。
情,主要是一种缠缚,相互的牵挂。而欲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外的一种贪求。欲望也是驱使人们在业力轮回中不断奋进前行的动力,因为欲的存在,而成就了种种烦恼痛苦。
依本文主题,这里重点谈一下情欲。
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但会有情之缠缚,形成罣碍,多半也会伴随欲望的传递。
1、子女。我们希望子女能够乖巧懂事、好好学习、成就事业、荣耀自己的家族、传承家族生儿育女,这些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欲望。
2、父母。我们希望父母少约束自己、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条件、希望父母健康等等,也都是自己的欲望呈现。
3、夫妻。希望夫妻对自己忠诚、付出、承担、包容、理解等等这些亦都是欲望。
4、亲友。我们希望亲友能够尊重自己,支持自己等等也是含有欲望的。
综合说来,人如果没有私欲是极难极难的,但是欲的存在会导致两种问题,一是自身的欲望过强,会对对方产生束缚、压迫,从而造成反抗。二是多大的欲望收获多大的失望,有一句成语叫,欲壑难填,当我们不能认清世界的本质时,就会在现象里执取不舍,欲望不断的滋生,把美好的生命浪费在不停的追求欲望的满足上,最终,因为一切业果的无常性,必然导致爱别离苦和求不得苦。
从佛法来说,是把私欲转换为圣愿,通过修整自我的欲望,最终达到内心圆满无漏,无欲无求的状态,因此佛法的修证不是大众所能行持的,也切不可把俗欲成就之法与清净佛法混为一谈。
三、爱。爱,从古人造字上来看,原义为心之受,也即心之执取。随着历史变迁,该词的含义逐步发生了变化。本文前面讲了双方缠缚的情、一方索求的欲,这里再谈一下对外付出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崇高的、不计回报的。诸如母爱、慈爱、神爱世人、博爱等都表达了这种含义。
喜欢意味的是情与欲,而爱更多意味的是付出。但不论爱有多么崇高,它依然含有一种执取,这种执取,也必然存在不圆满之处。但即便是这样不够圆满的爱,其实对很多的学佛人来说,也是很难做到的。爱偏向一种圣洁、放下自我,心甘情愿的付出。当我们内心拥有爱时,内心能够升起温暖、安定,可以说这已经是世俗里极强的正能量了。
四、慈悲。佛法非是无情,不是形同草木,泯灭情感,而是圆满于慈悲。慈悲能够超越情、欲、亦能含容爱。真正的慈悲是圆满心性的显发,通过有限的语言来形容慈悲,显然是苍白无力的。本文只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一下:
1、慈悲的圆满必须在见性后达成。也即只有彻见空性、彻见自性之后才能圆满慈悲。教理来说,只有成就阿罗汉后,开始圆满行持菩萨道的菩萨众才能真正显发慈悲。心经言,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金刚经言:若菩萨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则不名菩萨。其所谈的义理都是在强调,要成就慈悲,必须要在空性的基础上才能达成。因此成就空性,所以才能达到内心的绝对平等,所以方能冤亲平等、七周行慈。
2、具足圆满的智慧。何谓慈?慈能与乐,佛陀又称众生之慈父,因为佛陀透彻诸法,由智慧的圆满,能够显发与乐之慈力。
3、具足广大的行愿。何谓悲?悲能拔苦,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菩萨不厌生死,广入世间,随缘度化一切有缘,令一切烦恼得以止息、化转。这都是由广大悲心所来,但这种悲心以空性为依,不含有自我的欲望和情感,不对他人产生强迫性、执取性。
以上大概介绍了一下佛法的情感观,不是要否定世俗情感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而是希望指明次第,有志于修学佛法之人,应明白走出情海困缚之必要性,目前尚深陷情海者,不可以个人情见,错误计著佛法,可逐步减低自己的情感缠缚、欲求贪著,慢慢体会佛法的清净、智慧之乐。
您好。
喜欢一个人,你会不停的在脑海里想着她念着她,所以这个人基本上就能够代表你的情感的焦点对象了,至于如何认识这份感情,我个人觉得首先是你要跟别人有情感上的联系,如果都没有联系,那你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只有等你们真正意义上在一起了,你们才有情感联系,这个时候你应该用理性去思考,你们的情感应该是往什么方向发展的?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最重要的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缘生缘灭的是假相,不必为此而烦恼,不生不灭的是本具的佛性。通过如理如法的修行,放下妄想、分别和执着,你的内心会法喜充满!因为我们在六道中轮回太久,所以习气很重。这要靠自己高度的警觉,以佛法的智慧观照自己的身、口、意,妄念起时念“南无阿弥陀佛”。用心努力,三个月有效:内心平和、烦恼减少、智慧增长。阿弥陀佛!
推荐参看:元音老人讲的“无念的含义”希望对您有帮助!
正起念时,亦不见有念可起,是名无念。非如一般人所想像者,一念不生名无念也。
所谓无念,并不是一个念头也不起,而是尽管念起却无所住著、不滞停留。一般人所想象的“一念不生”的无念,那是压念不起。他们以为一个念头也没有,就是好功夫。其实死在那里,非但不能成道,成个土木金石倒有份在!不见当年六祖大师救卧轮禅师的公案吗?卧轮初以为压念不起是好功夫,故有偈子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见他走入死胡同,故救他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起心就是不起心,动念就是不动念,六祖无住啊!“对境心数起”就是起妙用,假如不起心动念,就是死在那里了,还能起什么妙用啊?还能给人说法吗?不能了。菩提即为本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在凡夫不减,即使在地狱也不少;在贤圣不增,即使成佛时也不多。古时候有人问一位大禅师:“开悟之后怎样?”大师答:“也不增一分。”又问:“未开悟前呢?”答:“也不减一分。”所以卧轮说:“菩提日日长”就是错误了。
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则所现之妄念皆调现为自性之妙受用,即五毒妄念所现之粗者,皆能令具自性解脱之光力,明空成受用也。
依妄念起灭,调修法身,就是说妄念起了,赶快觉醒,认识它,不跟它跑,而不是把妄念压死不动。就是要时时觉醒,时时观照,不要跟妄念跑。跟妄念跑了,著在境界上,那就不行了。所以净土宗强调时时刻刻念佛,不是让你贪多,贪功德相,而是让你觉醒,认识法身,保护法身。我们做功夫,就是在妄念上修,没有第二个办法。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目的都是调理这个妄念。所以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就是在妄念上做功夫,将妄念斩断,不让它相续不停。一切佛法都是调修法身,都是在妄念上做功夫。不要将念佛当做有相功德来做,那是错误的。所以,莲池大师说:“声声唤醒主人公。”念佛就是把主人公唤醒,让你觉悟的。
若晓得在妄念上做功夫,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则所现之妄念皆调现为自性之妙受用,即五毒妄念所现之粗者,皆能令具自性解脱之光力,明空成受用也。”那么,所起之妄念,都调整为显现自性的微妙受用,即使是“色受想行识”五毒所现的粗妄念,也都能令它们具有自性解脱之道力和光明,入于光明空灵之境。也就是说能化“五蕴”之毒,为自性之妙受用,使之成为我们修证之工具、成佛之资粮。
把我们的自心调理好,不住相、不住境、不烦恼,就是大受用了。妙受用者,就是微妙的感受,很受用。得受用很好,但贪享受就坏了,受用和享受,就相差一个字,却大有差别,而是天壤之别。如果讲究吃得好、穿得好,交异性朋友、跳舞、看**,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一旦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作奸犯科以达到享受的目的,那就坏了,这就是贪享受。若一切时都是心空无住,安然自在,不去追逐外境,今天只有粥吃也很好,只有破草房住也无所谓,胸襟豁达,心安理得,知足常乐,随缘自在,这就是妙受用。晓得在妄念上做功夫,把我们的自性调理好,自然能得妙受用,“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也!“平怀”,就是心里没有丝毫的弯曲,平直坦率。“泯然自尽”,就是心里空荡荡的,没有半点烦恼。这是多么美好啊!所以学佛是得大受用、开大智慧的。学佛不是求什么东西,有所希求就坏了。求福报、求神通,那不是学佛;求财、求官,更不是学佛。一切都是假的,如空花水月,到头一场空啊!所以,我们要时时认识真心,要依于妄念调修法身,不要让妄念遮盖真心。识得妄念是真心所起的妙用,从而不住相,就会得真实受用,不起烦恼。反过来呢?若不知道依于妄念调修法身,那就烦恼无穷,欲壑难填了。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烦恼痛苦也就无有了期了。
一切妄念,皆由自性通彻境中所起之妙用。
这是进一步解说妄念的缘起。妄念固然是由真心所生起的,但若无境缘也无由生起。境缘就是“自性通彻境”。我们在前面反复讲过,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我众生、花鸟虫鱼,都是自性所显现。但同是凡夫的境缘,为什么会有种种不同呢?那是因为业性使然。凡夫不识自性,故而迷惑。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报。由共业感现山河大地,复由别业感现十二类生。随其善恶之因不同,感现的境缘也不同。种种不同的境缘,都是在自性中感通、在自性中了彻的,无有实体,虚妄不实。就自性来说,因也在其中,果也在其中。自性是超越因果的,种种不同的境缘都是“自性通彻境”,此即所谓“第八识的相分”。而“第八识的见分”又对“相分”分别取舍,这种分别取舍即所谓的“妄念”。同是一个第八识——阿赖耶识,在迷即第八识,在悟即“如来藏心”。故而,若能“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反迷归悟,则“一切妄念,皆由自性通彻境中所起之妙用”。妄念是真心所起的妙用啊!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在近年来日渐增多。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本来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时间还好受,倘长年缠绵病榻,日与药物为伍,这种痛苦,岂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姿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爱别离苦: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六、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七、求不得苦: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
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
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
心不平衡的痛苦。
坏苦: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
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吃饱了就觉得快乐,
但如果继续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长时间在水
里泡着觉得快乐吗?无聊时看电视觉得快乐,但没日没夜的看下去觉得快乐吗?
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
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于是我们觉得快乐,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倘
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然而事实不然,当我们
带着强烈的欲望吃馒头时,吃一个、两个、三个感到快乐,吃到四个、五个、六
个时,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吃饭是这样,世间上一切通
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行苦: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
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
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
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由于我们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相
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我对感情的看法
我对感情的看法,在感情里面,每个人对待和看待感情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非常的憧憬爱情,但有的人却避之不及,但我们不能将他人的判断当做自己的判断,要有自己的看法,下面就一起来讨论一下我对感情的看法吧。
我对感情的看法1感情,我认为既是美好的,是生命在世界上存在的支撑点,同时真挚的情感是最美丽的。当然,对待感情当然是需要付出的,我不会一个人沉溺在其中,还是会保有自己的理智。
一个人有真挚淳厚的爱,不管是对谁,都是我的权利,我有权利选择爱与不爱,也有权利选择爱谁与不爱谁。
有人说过:“动什么也别动感情”,看来的确如此,作为女人当我的心为情而动、为情而痴、为情而困惑时,那就证明这个时候把情看的太重了。
当我在陷入感情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盲目相信自己所爱的人是世上最好的男人,并盲目的相信这种爱伟大到可以经受一切考验,盲目的相信自己拥有了世上独一无二的爱。所以,我也会提醒自己,不要过多的依赖于感情。
我认为“爱不仅仅是占有,更多的是付出”,爱与痛是并生的,是一对并蒂莲。获得时不要过于沉迷,出现动荡时也不能过于自责。为爱而承受痛苦是必然的,但再痛苦都不能成为丧失自己的理由。
“爱”是个内涵丰富的字词,异性之间不是不能拥有“爱”,除了情爱之外,还有着广泛的空间,异性友谊如美酒般淳厚,比爱情、婚姻更芬芳,比同性友谊更醇香。何以生动和醇香?那就是彼此的尊重和自律,不要把这种情仅仅当成是获取,更大程度上那是一种无私的付出。
异性友谊的空间是大空间,异性友谊的志趣是大志趣。创造并强化这样的友谊,并使之提高品位,异性之间的友情将更加温馨、更加精彩。
“一个人快乐不是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多则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广阔的拥有。”
两个人的感情是讲究缘分的,对待它,我们是要真诚以待,但是也不要强求,让它顺其自然。
我对感情的看法2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对感情的观点区别
1、男人是痴情和长情的
男人和一个爱的人在一起的那时候,在他的内心或许还有一个或是大量的“她”存有。由于他痴情。男人在许多年以后,心里还要掂记着他的女友如今过得是不是无恙,由于他长情。
男人,先天性就是说痴情的。仅仅,他会对某一个人最是长情。可是这一人变成他老婆的概率基本上为零。女性,先天性就是说专情的,仅仅她会对某一个人无情,可是这一人变成她的仇敌的概率基本上是零。
2、女性是专情与无情
当她和一个爱的人在一起的那时候,她能够想起的就是说他,她所做的也就是说为他。这时候,即便有一个比如今的更强的男人出现,她也不容易舍弃,由于她的专情。而当她决策舍弃他的那时候,那就是说一切也没有空间,由于她无情。
3、男人和男人中间爱搭肩部以表友善,而女性跟女性中间则爱手拉下手以表友善
相对而言,男人在高兴跟不高兴的那时候都喜爱哈哈大笑。而女性,在高兴的那时候会开怀而笑,在难过的那时候会难过的痛哭流涕。小男子汉,出血不落泪。女性呢?假如她在难过时还满面笑容得话,那他人毫无疑问认为她不太好了。
4、女性要信心与你提出分手,就不必空想能够把她的人和心留有
一个女人是不容易随便的把提出分手说出口处,但一个男人说要与你分后面,你可以勤奋一把,或许大家还会还有机会。非常简单,就是说痴情与长情,专情跟无情之分。
我对感情的看法3从古至今,爱情都是人们最向往、最不愿意失去的东西。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真正的爱情,希望自己在爱情中获得幸福,但真正的爱情到底是什么呢?
或许,真正的爱情就是在遇到对方的时候从来不会奢求什么,只要能静静地陪在他的身边就很满足,也并不想要什么报答,只是无私地想要对那个人好。或许我们并不富有,可是却愿意为他付出所有。
当你遇到真正的爱情的时候,你一定会把自己最温柔的一面留给那个人。真爱,很多时候是用言语表达不出来的,行动和很多的小细节更容易体现出一段真挚的爱。
或许,你从来没有想象过自己会那么在意一个人,会把他当作全部,当作世界,但在遇到那个人的那一刻他就成了你最在意的人,是你的世界、你的全部。你想和他共度一生,相守白头。真正的爱,或许在遇见时便是一生,眼里再也没有其他人。
很多爱情的并不是都会有结果,但真正的爱情就是不管结局好坏,我依旧会奋不顾身的去爱你。不害怕结果,或许是好的结局,或许是坏的结局,可是不管怎样,我都选择爱你。
爱情很美,每个人对爱情都有自己的想象。在爱情里也有个悲剧,但在浩瀚的`甜美爱情故事中,不值得一提。或许你也曾在爱情里受过伤,逐渐不相信爱情,但请你记住,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里,你也终将会遇上真正的爱情,让你抛掉恐惧,奋不顾身。
爱情是什么感觉呢?
1、总以为水是山的故事,海是帆的故事,天是云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却不知我是不是你的故事!今天我做了两件事:呼吸和想你!
2、天空刚下了一场雨,空气也变得清晰,我站在窗前静静的想着你,想着你的美丽,想着你的调皮,就这样想着想着,希望你能打个喷嚏,明白我在想你!
3、爱情,不要追寻漂亮的外表,它只会欺骗你的眼睛;不要只追求财富,那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爱情,要追寻那个让你内心快乐的人。
4、心中有个你,走到哪里都想你,心已属于你,都被爱填满,想你很甜蜜,嘴上挂着笑,一心一意的爱你,你我一生相伴行。
5 当你不能得到你所爱的对象时,你不要悲伤。应该好好地祝福她的将来,好好爱惜自己的前途。这样虽然你们没有在一起,但彼此仍会以对方为荣,仍会永远敬爱并记得对方的。
6、风雨兼程,岁月同行,品味多彩人生,牵挂相随,甜蜜相拥,赏不尽好风情,一路欢歌笑相迎,一句誓言,一生承诺,关爱从始至终。今生爱你就是永恒!
7、拥有你,心情每天都亮亮堂堂,阳光灿烂,我们彼此走进了对方的心间,开始有了深深的思念,爱你是一件幸福甜蜜的事,嫁给我吧,让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8、多少次我在梦里呼唤你的名字,多少次我在梦里寻找你的身影,多少次我在梦里与你重逢,亲爱的,嫁给我吧,让我们好梦成真,好事成双,好景常在。
9、想你,一分一秒,如痴如醉;念你,不停不歇,倾心倾肺;懂你,每毫每分,入木三分;爱你,倾注身心,如火如荼。爱你永远,永不分离!
10、生命诚可贵,恋爱价更高,若为求婚故,需要低下头。亲爱的,我没有资格对你说:嫁给我吧,因为我一无所有。但我要对你说:做我的新娘吧,我已为你准备好婚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