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木兰诗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张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木兰诗》从木兰所走过的和平——战争——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觉地反映了木兰在特殊条件下所创造的奇迹,并热情地歌颂了它。这正是作者忠于现实生活的表现,也是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之处。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它对于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而且也要看到,这种态度是在烘托(“火伴惊忙”),隐喻(“双兔傍地走”)等描述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们才能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这类明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但是,在《木兰诗》中,却没有明朝人那种明显的尊女卑男、矫枉过正的倾向。而明朝人对于妇女潜在的智慧、才能有力量做出那样大胆的估计,除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外,从历史思想源流来看,《木兰诗》是有启蒙作用的。

木兰诗

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

(又名《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诗》讲述了

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

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

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木兰诗》原文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ē),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shì)买(mǎi)鞍(ān)貉(mò),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cè)勋(xūn)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z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huáng)。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中国北朝长篇叙事乐府民歌。又称《木兰辞》。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后收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一般认为是北魏与柔然战争中民间创作的作品。关于木兰其人其事,文献虽有种种记载,但均属民间传说。这首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荣立赫赫战功后重返故乡的故事。塑造了木兰朴素善良、骁勇刚强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不慕荣利的崇高品德,充满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全诗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精心选材,中心突出,繁简得当,语言刚健质朴,风格粗犷豪放,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木兰诗》写了一个光辉的艺术形象。我们不必把这个故事当成真人真事来考证。但有些研究者对这篇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地点的考证,我们大体是同意的:它即使经过唐人的修改,但应该是产生于北朝的西魏或较前些的北魏。这一时代的清况,有几点是可以确定的:

(一)当时的中国是封建社会,无论南朝或北朝,都有整套的束缚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妇女的封建社教;

(二)当时战争频仍,在沙场战死的,兵慌马乱时被屠杀、被折磨死的,当然都是人民;

(三)当时的赋税、徭役,特别是军事徭役,极为苛重,民不聊生。

总之,这是鲁迅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①在这样的时代中,有《《木兰诗》所描写的木兰的形象,应该说是一个女英雄的形象。为什么呢?

第一,木兰是一个经常“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在父亲年老,小弟年幼,也就是都不能去服兵役,而又被迫不得不去服兵役的情况下,她毅然决定冒着双重的危险——兵凶战危和乔装可能被识破的危险,女扮男装去代父从军,这当然是英雄行为。征兵征到了老年人,木兰对这样的情况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于是以自己的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英雄行为来保全年老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到木兰的舍己为人和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

第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傅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就在那么紧张的情势下,万里行军,到了苦寒的边塞,参加了长期的酷烈的战斗。她终于坚持过来,而且胜利归来了。这更是木兰的非常勇敢、非常坚毅的优秀品质的突出表现。

第三,木兰在胜利之后,“不愿尚书郎”,只愿“还故乡”,这同样是英雄行为。她充满着劳动人民的骄傲,完全轻视封建时代很多人所寤寐以求而惟恐不得的东西——做官。作为劳动人民的木兰的这一见解,是大大高过于很多满腹诗书的人们的。

第四,木兰回家以后,也就是说,她已实现了自己的保全老父幼弟的志愿以后,就像过去勇敢地换上男装一样,她也爽快地仍旧换上女装。她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也丝毫不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英雄,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和过去一样的普通妇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切,她觉得多么熟悉,又多么平常!这都表现了一个劳动人民的英雄人物的表里如一、质朴谦逊的本色。

鲁迅说:“战士的日常生活,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②这句话,对于理解木兰这一英雄形象,也是有启发作用的。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木兰身上有中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高尚精神品质的集中表现。她是英雄人物,是人民理想中的女性的化身。木兰的形象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作品中出色的艺术形象之一。

我们必须明白,《木兰诗》的出现,木兰形象的出现,有巨大的历史社会意义。像木兰这样的劳动人民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现是史无前例的。在《木兰诗》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是没有用肯定的、赞美的态度创造出来的正面的女性形象,但创造出这样出色的劳动人民的女英雄形象,并当成和男人相同甚至超过男人的英雄人物来歌颂,就我们接触到的资料,还不曾有过。因此,木兰形象的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中是第一次显示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男女平等的观念。这在客观上是对男性中心的封建社会的一个抗议。这抗议,即还比较微弱,但它是最先出现的,因而仍然是十分重要,十分可贵的。

在当时,这已经是萌芽状态的新事物了:木兰的形象的描写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样的生活真理:木兰是女人,是一个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的女人,她没有任何属于脆弱者一类的因素;她能够完成最艰巨的工作——包括百战沙场那样的当时人们一向认为女人不能够做的工作;她还是在缺乏一般条件(还得扮男装)的情况下担任这项工作的,而且完成得比男人更好。这不是向封建社会的男性中心的思想投出了结实的一样吗?

人民创造了木兰的形象,也是把她当作劳动人民的代表的。那时的劳动人民(包括男人和女人)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木兰的形象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社会,对时代的愿望和要求,也表示了他们对社会、对时代的抗议。木兰形象的创造带有浪漫主义的傅奇色彩,但思想情感是健康的,这样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从木兰形象中显示出来的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抗议,是深深地生根于现实的。木兰,她要求劳动,她回到家里,即刻恢复了原来的面目,这表明她对原来的劳动生活的热爱;完全可以想到,她又将不倦地“当户织”了。木兰,她要求过和平生活,她希望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在战争结束后,她什么都不要,只求有“千里足”很快地送她“还故乡”;她爱家乡,她爱家乡的亲人,她爱家乡的和平生活。木兰,她从军是为了代替年老的父亲,为了争取和平劳动的生活。在诗的开头,从她对战争所带给人民、带给她一家的灾害的忧虑中,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抗议。可以说,人民的作者创造了木兰,正寄托了在当时可能有的合理的生活理想。高尔基说:“虽然民谣底作者们生活得很艰苦,他们的苦痛的奴隶劳动曾经被剥削者夺去了意义,以及他们个人的生活是无权利和无保障的。但是不管这一切,这个集团可以说是特别意识到自己的不朽并且深信他们能战胜一切仇视他们的力量的。”④这也符合中国民歌——特别是像《木兰诗》这样的民歌的情况。

《木兰诗》也像一切民歌一样,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它是明朗的、愉快的、健康的。民歌的优良传统在《木兰诗》中得到很集中的体现。可以说,《木兰诗》是劳动人民生活理想胜利的喜剧。《木兰诗》的开头几句确是写木兰的忧虑,但这是真实地揭示了木兰那种“肠一日而九回”的精神状态,使人更深刻地体会到她的代父从军行为的难能可贵的正义性。

slch

  概况  名称:《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又名《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作者:纳兰性德 体裁:诗 出自纳兰性德词全集(《饮水词》)

  编辑本段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①,何事秋风悲画扇②?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心人易变③! (汪元治本《纳兰词》中误刻“故心人”为“故人心”) 骊山语罢清宵半, 夜雨霖铃终不怨④。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⑤。

  翻译

  如果相爱永远像初识,就不会出现婕妤怨秋扇的旧事。当薄情郎轻易变心时,男女的感情中本来就会出现这类事。想当初唐皇与贵妃的山盟海誓犹在耳边,却难熬栈道雨声铃声声声怨。现在我身边的薄幸锦衣郎,还不如当年唐明皇许过比翼连枝愿。这首词中有两个典故。“秋风悲画扇”:借用汉朝班婕妤的故事。班婕妤曾是汉成帝的妃子,却遭到赵飞燕的妒忌、馋害而打入冷宫。南北朝梁的刘孝焯就曾经写过《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于是就用秋扇比喻被遗弃的女子。

  编辑本段注释

  ①人生句: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的)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②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 》,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③等闲二句: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骊山二句:《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参见《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讲解”。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谓 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亦可通。

  编辑本段讲解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始见《花间集》韦庄词。有不同体格,俱为双调。但《太和正音谱》谓:《花间集》载《木兰花》、《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故本首是为此体,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则皆押仄声韵。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唐元稹有《古决绝词》三首等。这里的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词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缠绵。汪刻本于词题“拟古决绝词”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论,则这“闺怨”便是一种假托了,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无非借闺怨作隐约的表达罢了。故有人以为此篇是别有隐情,无非是借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那负心的锦衣郎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598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