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天:第 16 章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思维,情感,知觉,动机和行为如何受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了解处于社会背景中的行为。对于复杂的社会情境,我们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期待看到的和愿意看到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编码,而且我们总会带着过去的知识来解释当前的情景对于社会知觉,了解他人行为并进行分类的过程。我们要了解某种归因以及社会知觉造成的外部世界与我们的预期一致的原因。
归因理论的起源:
归因理论归是社会知觉者如何利用信息得出因果解释的一整套方法。弗里茨海德认为因果分析中的主导问题是搞清楚行为的原因在人(内在的或特质的原因)还是在情境(外在的或情境的原因)以及谁对结果负责。凯利提出了协变模型,认为要做出判断就要评估三方面的信息协变:区别性,一贯性和一致性。
区别性:该行为是否是特定情境下的行为?
一贯性:行为是否反复出现以回应这一情境?
一致性:其他人在同样情境下是否作出同样的行为。
罗斯提出基本归因错误,指出人们在归因时会高估特质因素而低估情境因素。情境的力量常常是无形的,我们需要练习“归因宽容”,这在具有独立自我构念的西方文化中很重要(文化归因风格)。
自我服务偏差:在很多情境中倾向于对成功作特质性归因,对失败做情境性归因,这种归因模式有利于提升短暂的自尊。
因此对他人行为的归因我们要避免基本归因错误,对自己行为的归因要消除自我服务偏差。当然我们需要额外的心理努力去避免反射性的自我服务偏差。
我们对某种情境所持的信念和期望会改变我们的行为,从而可以得到预期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的试验充分展示了自我实现预言的潜在影响力。罗森塔尔效应对低成就学生的生活影响最大,教师应该利用好自我实现预言指导好学生的学习。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所处的社会情境的性质是行为的首要决定因素。社会角色是在既定的环境或群体中活动时按别人期待作出的一系列界定的行为模。情境决定扮演的角色,也界定了对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行为指南和规模。
规则有外显的方式表述和或内隐的(通过特定情境中与他人交往而习得)。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角色与规则的作用令人吃惊,情境力量能够导致普通人做出极其可怕的行为,角色创造了在监狱中有效的地位和权力差别,是对他们在社会互动中已体会到的行为模式的修正和强化。我们在考察道德和科研的动机时,也应该看到这个试验对部分参与者的益处,详见路西法效应!
社会规范调节群体情境下人们的所渴望的行为,可以是泛泛的指南,也可以是特定的操行标准。调节方式有两种:行为整齐划一或违反规范的负面后果。规范有利于成员适应形势,调节互动。偏离标准行为的程度也是规范的一部分,可以限制成员偏离规范的程度。
从众: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实际上就是遵从社会期望。影响因素两种:
信息性影响:谢里夫的自主运动效应,显示群体规范一旦形成,他们自身就倾向于永久存在下去,跨代产生影响。模糊情境下,信息影响规范具体化(规范共识性,常模一致性)指规范形成和固化。
规范性影响:希望被别人喜欢,支持。接受。阿施效应,在客观事实绝对清晰的情况下判断线长短,参与者屈从于多数人的意见,低估了社会压力的影响,还低估了他们自己从从的频次。
阿施研究的启示:部分人能坚持自己;即使在极其明确的情境下也会有从众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从众现象很多,如青少年群体吸毒行为,节能领域以及自杀邪教等。
莫斯科维奇针对少数人影响的研究显示,信息性影响只是偶尔让少数派克服多数派成员的规范性愿望,规范性使得人们避免让自己成为反叛者或观点与众不同。
在群体决策中存在着两种力量:
群体极化:与单独决策比,群体倾向于做出极端的决策,倾向于使群体更加谨慎或者更加冒险。存在两种内在过程:信息影响模型:群体成员为群体决策提供不同信息。社会比较模型:群体成员极力将群体的观念表达的比群体真实的基准还要极端一点,以获得同伴的关注。
群体思维:欧文贾尼斯提出,决策群体具有过滤不中意的观点使其保持一致,尤其使之与领导的见解一致的倾向。来自于1960年入侵古巴猪湾事件的历史分析。他认为凝聚力高,脱离专家,受领导直接操纵的群体更容易陷入群体思维。
米尔格拉姆为区分人格情境变量,他设计了一系列试验-服从试验,显示大部分的参与者屈从了权威,虽然部分有口头拒绝,但未有行动上的反抗。米尔格拉姆通过操纵一些试验条件来证明服从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情境有关的变量,而不是人格变量。杰里伯格部分重复了米尔格拉姆的试验,修改程序以解决道德顾虑,得出的结论是“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影响参与者服从的情境因素在今天仍起作用”,文化改变了,服从仍然继续。
服从权威是有利于社会的,也是从小形成的固有习惯的一部分,但过度应用规则,盲目服从权威,而不再关心要求与命令是否正当侧不利于生活。
态度是对人,个体或观念的积极或消极评价。态度影响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解释社会现实的方式。在预测行为方面态度有一个属性-可获得性,态度客体个体对该客体评价的联系程度。基于直接经验的态度或是比较经常的反复听到的态度比较容易获得,行为更可能与态度一致。如果态度长时间保持稳定也能较好的预测行为。
通过改进态度的测量可以提高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内隐联想测验显示出无意识的偏好。
说服(刻意努力的改变态度)要奏效,必须满足某些条件先学习一种说服的理论:精细可能性模型。描述人们有多大可能将他们的认知过程集中在精神考虑说服性信息。
存在两种说服路径,采取哪种路径取决于对信息的动机:
中心路径:态度改变取决于论点的强弱,高度精细化
外周路径:对情境中的表面线索作出反应,低度精细化。
广告商希望我们采用外周路径,在最兴奋的时间段(夜猫子型和晨鸟型)接受说服信息更容易采取中心路径。精细可能性模型表明要避免被说服必须要付出努力,应该尽力让自己能投入所有的心理努力。
下面我们将要学习两种自我说服的分析观点
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是指在作出决定,采取行动或者接触到一些有违原先信念,情感或价值的信息之后所体验到的冲突状态。失调就有激活作用,推动采取行动减弱不愉快的感情,减少失调的动机会随着认知不一致所产生的失调程度变大而增强。在高度失调的条件下,个体事后会竭力证明自己的行为合理,并且会进行自我说服。研究发现自我构念的文化差异可影响认知失调。
自我觉知理论:贝姆提出,用有关行动和情境因素描述内在的状态(信念,态度,动机和情感),通过自我觉知获得自我知识的过程有一个缺点:即对情境力量的影响程度不敏感。
顺从:行为变化与直接要求一致。互惠:推销人员常利用互惠规范。演变出以退为进的技巧(对较大的请求说不之后,往往会对适度的要求说行)。
承诺:登门槛技巧,起初的行为使你形成了对自己的特定的看法,你希望前后行为与自我形象保持一致,忠于自我感,顺从最初的要求是特质归,因登门槛就有效,初始行为情境归因,登门槛效应效果就变差。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技巧来抵制这种影响:尝试忽略毫无意义的恩惠,常是避免愚昧的一致性,尝试觉察觉虚假编造的稀缺,行动之前一定要花时间思考和推理。
偏见:是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习得性态度,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厌恶)和消极信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倾向。
偏见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分类,通过社会分类,人们把自己和别人分成群体来组织社会环境,可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塔杰菲尔说明最简单群体的影响范式:差别细微的认同线索即可造成内群体偏见。对于外群体,某些情况下人们很容易被一些习得的偏见所误导,如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在现代,人们更多的表现出现代种族主义和现代性别主义,要全面了解个体对其他群体成员的反应,必须同时测量外显和内隐态度。
刻板印象是对一群被赋予同样特征的人的分类,人们倾向于用刻板印象中的信息来填补遗失的数据,会造成行为确认,反过来为维持一致性人们有可能对与他们的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加以贬低。
研究发现单凭信息通常并不能减少偏见的原因,人们会贬低与以前刻板印象矛盾的信息。
受刻板印象威胁的人并不能有效的利用他们的心理资源,在生活方面却都会有损于人们的表现。
偏见很容易产生却难以消除,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当前和早期环境的信息,在无意识层次上使用这些刻板印象的知识可能产生自助的偏见行为。
偏见会导致敌意,谢里夫等人发现分享共同目标的行为合作行为,在互相依赖时可能消除敌意。罗伯斯的洞穴试验表明简单接触并不能减少偏见,还必须促进个体之间的互动。其他研究同时发现友谊和间接接触对消除偏见同样有用。目前社会心理学家并没有很好的方法消除全部偏见。
对于人际吸引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喜欢:人们倾向于喜欢能近距离接触的人。
曝光效应:会越来越喜欢邻近的人。
外表吸引力在激发友谊方面起一定作用,会影响各类判断,如刻板印象会认为外表吸引力的人其他方面也会很优秀。但具有不同自我文化构念的人会给出对外表吸引力会不同的人际判断。
相似性:相似性能促进友谊,差别却往往会导致强烈的排斥。吸引力会产生相似性的知觉,我们会认为喜欢的人会与自己更相似,虽然说事实并非如此。
互惠: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我们认为喜欢我们的人,自我实现的预言。
爱:爱的类别有三个方向方向:激情(性激情和欲望),亲密(真诚与理解),承诺(投入和奉献)。爱人与“与人恋爱”并不同,后者包含性激情的体验。激情之爱(强烈,专注)到伴侣之爱(强度降低,亲密加深)。文化期待可影响爱的体验。独立自我文化依赖对爱更加重视,对潜在伴侣要求高,相互依赖文化会将爱调整到集体目标。
研究发现那些将他人包括在自我之内的人最可能长期对伴侣承担责任。早期的依恋关系会影响成人的依恋风格,也就是说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成人恋爱关系最为持久。同样依恋关系还能预测个体嫉妒的方式,焦虑性依赖的嫉妒体验更为频繁和强烈。
人们之间降亲密关系外还会发生攻击行为,对其他个体造成心理或生理的伤害的行为。研究通常表明,遗传因素在攻击行为上的强大作用,不同的基因对不同的攻击行为所起的作用不同。父母的教养,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水平以及人格都会影响攻击行为。
我们根据冲动型攻击(对情境的反应,由情感驱动,在最激烈时作出反应)和工具性攻击(有目标指导和认识基础的攻击,或是攻击行为是为了有预期的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研究证实:有工具性暴力倾向的个体,常常有一套独立的人格,有冲动性攻击倾向的个体有较高的情绪反应性。
挫折-攻击假设可用来解释个体和社会层面的攻击行为。我们建构社会现实的方式,把模糊的情节解释为挑衅时会引发攻击行为。更宽泛的社会规范同样影响人们攻击的可能性。研究者用一般性攻击模型来解释接触暴力媒体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媒体人们掌握了一整套与攻击有关的知识结构。通过对暴力视频游戏短期影响的研究,发现暴露在暴力游戏下会感觉整个世界是暴利的,而且对暴力的反应会更麻木。
丹尼尔巴特森认为有四种动机可促成亲社会行为:
利他主义:一种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利己中心:一种绝对自我有利为中心的亲社会行为
集体主义:有利于某一特定群体的亲社会行为
原则主义:一种支持道德原则的亲社会行为。
同样的亲社会行为可能有多个目标,研究者考察了基因重叠程度对人们利他行为的影响(基因重叠越大越容易做出利他行为)。另外,其他社会关系(情感亲密)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互惠性利他主义:利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其他人会对自己做出利他行为,用来解释熟悉者与陌生人的利他主义,但并不能解释具有社会性种族中的所有利他行为。
间接性互惠作用使人们表现出利他行为,是因为他们相信在将来他们会成为利他行为的受益者,人们会获得乐于助人和值得信任的荣誉。我们还可以用同理心-利他行为假设解释在非亲属间的利他行为,同理心会引发助人的利他动机。
情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我们要了解责任分散,当不止一个人可以提供帮助时人们经常会假设其他人愿意或应该帮忙,自己会退缩或不介入。责任分散式是旁观者不帮忙的一个原因,我们帮助他人的行为取决于在一定的时间对情境作出准确的评价。在处于一种需要帮忙的情境下,我们应当尽可能的让旁观者把责任集中到自己身上,可通过建立一种与他人之间的特殊的联系,从而改变情境,减少责任分散。
二十天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从认真读书到认真做笔记,这个过程带给我的最重要的体验是:我们读书是为了使自己成长,为了对社会和人的更好的理解。笔记读书是边读边记,然后又经过重新整理发布在此,内容较详实,也较多,是希望有一天只需要看笔记就能回忆起所有的内容。
致敬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精神分裂症。
首先,文中介绍了精神分裂症的含义:它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理形式,患有这种病的人的人格似乎解体,思维和知觉出现歪曲,情感变得迟钝。心理学家将症状分为阳性范畴和阴性范畴。在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或活跃期。一些人,经历了一个或几个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后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其他一些人,常常被描述成慢性病人,经历了多次的急性期和短期的阴性症状扩展期。即使是最严重的病人也不是总处于急性的妄想状态。在很长的时间内,病人都保持不动,维持一个奇怪的姿势,对环境里的任何事物都很少反应或没有反应。紧张型的另一个特征是极端的违拗,即对所有的指示都明显的、原因不明的抵抗。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比较复杂,有这几种:被害妄想,病人觉得他们总是在被侦探、被密谋。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夸大妄想,病人相信他们自己是重要的或至高无上的人物,百万富豪,大发明家,或像耶稣基督那样的宗教人物。嫉妒妄想: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病人相信他们的伴侣不忠实。
社会学家、家庭治疗学家和心理学家都研究了家庭角色关系和交流模式在精神分裂症形成过程中的影响。研究表明与正常的家庭相比,有精神分裂症家庭成员的家庭,其言语模式表现出较少的反应性和较少的人际敏感性。在两年期间,亲属表现出较低共情水平的病人的症状更容易复发。这个研究的结果与其他研究一致,即首发症状出现后,家庭因素对个体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考察家庭沟通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研究者们定义了情绪表达这个概念,如果一个家庭对于病人有许多指责、对于病人有过度的情感卷入,或者如果他们对于病人持有普遍性的敌意态度,这样的家庭就被认为是高情绪表达。来自高情绪表达家庭的病人有50%经历了复发,而来自低情绪表达家庭的病人只有17%复发。但是情绪表达的某些方面也会对病人有利。可能这种严厉的家庭环境帮助病人走过了从住院治疗到外部社会的艰难的过渡时期。
或许我们应该把被称为精神分裂症的现象看作多种心理障碍的集合,每种心理障碍可能有其独特的潜在原因,正因为我们简化了这个概念,关注“C果的修炼笔记”微信公众号,C果带你走向美好的未来!对它的理解才变得困难起来。至少在某些个案中,我们发现基因、脑活动、家庭互动都起了一定作用。研究者仍需要确定的是这些因素以何种具体的方式共同导致了精神分裂症的产生。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很多种类型。对精神分裂症这一概念了解的更加透彻了。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有轻度的和重度的。但是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一定要尽早发现,及时医治。
我们将就人类行为探询:如何?是什么?何时?为什么?探询在自己、他人以及动物身上所观察到的行为的原因和结果。
什么是人性?本书给出的指导性思路:心理学通过着眼于发生在个体内部的过程以及自身或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力量,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心理学家主要关注个体的行为,
社会学家研究人们处于群体或机构时的行为,
人类学家关注不同文化中的行为的更广泛内容。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应用心理学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现代心理学最初起源于德国,然后威廉冯特等人训练了一批批献身于正在出现的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生,然后经过当年这批研究生的不断努力,心理学发展的重心逐渐转移至美国,最终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繁荣。
71 构造主义:心理的内容
代表人物:威廉冯特、铁钦纳
指对心理和行为的结构的研究。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构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研究方法: 实验内省法
但是,一个学说提出或者学派的建立,总会有其他不同的声音,一些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攻击,理由有三:
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是简化论的,因为它把所有的人类体验都简化为简单的感觉
2它是元素论的,因为它寻求把成分或者元素联结起来,而非直接研究复杂的或整体的行为
3它是心灵主义的,因为它只研究人类有意识知觉的口头报告,忽视对那些不能描述他们的内省经验的个体,包括动物、儿童以及精神混乱者的研究。
构造主义的另一重要分支:格式塔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魏特墨创建),其关注把许多体验作为完型被精神所理解的方式,而不是把它们作为简单部分的总和。
72 机能主义:有目的的心理
代表人物:约翰杜威(John Dewey)(美国著名教育家) 威廉詹姆斯
中心思想:意识的研究没有被简化为元素、内容和结构。相反,意识是流动的,是与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的内容。人类的意识使人适应环境;因此,重要的是心理过程的行为和机能,而不是心理的内容。
詹姆斯观点:有情感、自我、愿望、价值甚至宗教和神秘体验的位置。他的“热血”心理学认识到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不能被简化为来自检测结果的公式或数字。对于詹姆斯来说,解释,而不是实验控制才是心理学的目标。
81 生物学观点
生物学观点旨在引导心理学家在基因、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中寻找行为的原因。
生物学观点认为,行为是被躯体结构和遗传过程所决定的。经验可以通过改变内部的生物结构和过程来改变行为。研究者们可能会问:“在你学习阅读的时候,你脑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心理生理学研究者们的任务就是在最精确的分析水平上理解行为。
82 心理动力学观点
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的,而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维也纳医生),其主张把人看做是由内部和外部力量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所推动的。
83 行为主义观点
其主张寻求理解特定的环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类型的行为。
行为主义者一般从经过控制的实验室实验中收集数据。
影响:行为主义对后来的心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对严格的实验和仔细定义的变量的强调,影响了心理学的大多数领域。
84 人本主义观点
人本主义观点心理学史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与心理动力学和行为主义模型并驾齐驱的一种理论而出现的。
这种观点认为:人既不是由弗洛伊德主义者假设的强大本能力量所驱使的,也不是由行为主义者提出的由环境因素所操纵。相反,人们是先天良好而且具有选择能力的有能动性的动物,人类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发展。
与行为主义者的鲜明比较: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个体所体验到的主观世界,而不是由观察者和研究者所看到的客观世界。
影响:人本主义观点扩大了心理学的领域,把从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研究中得到的有价值的内容都包括了进行。心理学因而成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学科。
85 认知的观点
认知心理学也即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86 进化论观点
心理学中的进化观点认为心理能力和身体能力一样,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已达成特定的适应性目标。
进化心理学与其他观点最基本的不同在于,它把极长的进化过程作为中心解释原则。
87 文化观点
文化心理学主张研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中的跨文化差异。
提出的原因是针对:以往心理学研究往往以西方的人性概念为基础,并且它的研究对象只是美国中产阶级拜仁。所以跨文化心理学家想确定研究者发展出的理论是否适用于所有人,还是只适用于一个更小的特定人群。
本章将考察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不同患者重建其个人控制能力。
治疗的背景
治疗要求做出诊断并确定治疗程序
治疗可以是医学取向的,也可以是心理学取向的。
心理治疗的四个主要派别是心理动力学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以及人本主义治疗。
不同派别的专业人员都在从事治疗实践工作。
研究者必须评估心理治疗在不同族群中的治疗
早期对精神病人的治疗很残酷,这导致现代去机构化运动
不幸的是,很多机构之外的精神病人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因此他们可能变得无家可归,或者很快又再次被机构收容。
目标和主要的治疗学派
心理学方面的治疗统称为 心理治疗 ,关注的是改变人们习得的不良行为,如话语、想法、解释等,这些行为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类治疗为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采用。心理治疗包括四种主要的派别:心理动力学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存在主义——人本主义治疗。
生物医学治疗 关注的是改变中枢神经系统运转的机制。这种治疗被精神病学家和医生大量采用,主要通过化学或物理干预,试图改变大脑机能,这类干预包括外科手术、电击、药物等直接作用于脑与身体的多种手段。
对心理障碍的治疗涉及以下四个主要目标:
1、得到一种诊断,即说明个体的问题是何类型,可能的话,对现有问题做出精神病学诊断并对障碍进行归类。
2、提出一个可能的病因学(问题的原因)的看法,即确定障碍发生的可能原因,以及症状所起的作用。
3、提出对于预后的看法,即对进行治疗或不进行治疗所可能出现的病程进行估计。
4、确诊并进行治疗,即减轻或消除问题症状,有可能的话,铲除症状产生的根源。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 ,神经症是由人内部未能解决的创伤和冲突造成的。治疗师采用“谈话疗法”治疗心理障碍,通过这一方法,治疗师帮助个体把外显症状与内部未能解决的冲突联系起来,并引导其产生领悟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应用学习和强化的原则矫正或消除问题行为
反条件化技术以更具有适应性的行为替代诸如病理性恐惧反应等不良行为
暴露是恐惧症矫正治疗中的普遍元素
权变管理应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尤其是正强化和消退策略来矫正行为
社会学习疗法使用模仿学习和社交技能训练帮助个体赢得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行为治疗 认为治疗的对象应是失调的行为,必须对行为进行矫正,在这里,障碍被看做习得的行为模式,而不是心理疾病的症状。行为的改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对适宜的或不适宜的行为进行强化,对条件作用引起的反应进行消退以及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等。
认知治疗
认知治疗集中于改变个体关于自身及社会关系的消极的或非理性的思维模式
认知治疗在治疗抑郁症方面非常成功
理性—情绪疗法能帮助来访者认识到那些妨碍他们获得成功生活结果的非理性信念
认知行为疗法鼓励来访者学会通过更具建设性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并在其他情境中也采用这种新技术
认知治疗 试图通过改变个体对问题的自我陈述、重建其思维方式,这种认知的重建可以改变个体对于困难的理解和认识,使个体有能力应对问题和困难。
人本主义治疗
人本主义治疗帮助个体更为充分地自我实现
治疗师在帮助来访者建立正性的自我意象以应对外部批评的过程中尽量保持非指导性
格式塔治疗聚焦整个个体——身体、心理以及生活背景
人本主义学派 强调人的价值,治疗的方向直接指向个体的自我实现、心理成长,指向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提高个体选择的自由,治疗更为关注改善健康人的心理功能,而不是纠正处于严重失调的个体的症状。
治疗师和治疗场所
人们在遇到问题时会更多地寻求治疗,但人们通常是在心理问题变得严重,或是在问题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时,才会向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求助,当他们求助时,可以去找下列不同类型的治疗师。
临床社会工作者
宗教咨询师
临床心理学家
咨询心理学家
精神病学家
精神分析师
接受治疗的人常常被称为 病人 或 来访者 ,对心理问题采用生物医学方式进行治疗的专业人员会使用病人一词,把心理障碍看做“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心理疾病的专业人员会使用来访者一词。
无论何种形式的治疗,个体在寻求帮助时必须进入一种有效的治疗联盟中, 治疗联盟 是来访者或病人与治疗师之间建立的一种共同关系:个体与治疗师共同合作来消除疾病。治疗联盟的质量会影响心理治疗的效果。
心理治疗中的多元化问题
在面对来自不同群体的病人和来访者时,治疗师的文化理解力越强,越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机构化治疗的历史
现在的治疗症趋向于去机构化,即将接受治疗的地点从精神病院转移到其他场所。
去机构化有时被人们称为“旋转门”:人们离开治疗机构后不久又会因为需要帮助而回来。因为病人在离开医院时,他们心理障碍的症状已经恢复到可以在外界正常生活的水平,但不幸的是,在治疗机构之外,常常没有合适的社区或人力资源来跟进治疗。在这个意义上,去机构化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缺乏机构之外的社区资源。
心理动力学治疗
心理动力学治疗源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冲突在心理病理的病因学中的作用
心理动力学理论寻求对这些冲突的调和
自由联想、对阻抗的关注、释梦、移情与反移情均是这种治疗的重要内容
其他心理动力治疗师更为强调病人当前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 ,由弗洛伊德创立,是探索神经症及焦虑个体的无意识动机和冲突的一种深层的、长期的治疗方法。
治疗师的中心目标是使病人领悟症状于过去经历之间的关系,因此心理动力学治疗常常被称为 顿悟疗法
自由联想和宣泄
在心理分析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探测无意识内容、释放被压抑的内心冲突,这种方法称为 自由联想
分析师鼓励病人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通常是针对某些权威人士的,由于害怕受到惩罚或报复而被长期压抑在无意识之中。这类情感的释放,无论是由自由联想或者其他治疗程序所引发的,都被称为 宣泄 。
阻抗 ,精神分析师在治疗过程中会特别重视病人不愿意讨论的一些主题,病人不能或不愿意讨论的某些观念、意愿或经历
梦的解析 ,梦是病人无意识动机的重要信息来源,梦包括两类内容:一类是显梦(以视觉形式表现出来),即人们在清醒时可以回忆起来的梦的内容;另一类是隐梦(隐含的内容),即无意识中寻求表达的实际动机,因其内容是令人痛苦或无法接受的,所以在表达时需要进行伪装或以象征性的形式表现出来。治疗师采用梦的解析这种方法考察梦的内容,以发现那些潜在的动机,以及某些重要生活经历或愿望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移情和反移情 ,在深入进行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病人常常会对治疗师产生一种情绪反应,治疗师通常会被当作个人过去某种情绪冲突的对象,而最为常见的是父母或爱人,这种情绪反应被称为 移情 。移情包括正移情和负移情,前者是指病人针对治疗师的情感是爱或崇敬;后者是指病人的情感是敌意或嫉妒。
反移情 是指治疗师可能会觉得某个来访者与自己过去生活中的重要之人很相似,进而对该来访者产生喜欢或憎恨的情绪及相应反应。
后续的心理动力学治疗
新弗洛伊德学派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方面是:
1、更强调病人现在的社会环境(较少关注过去的情况);
2、更强调个体生活经历的持续影响(而不仅仅是儿童期的冲突);
3、更强调社会动机和人际关系的作用(而不是生物本能和对自我的关注);
4、更强调自我的功能和自我概念的重要性(较少强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生活丰富多彩,处处蕴含着心理学
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展示;生命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生命而延续。
人生=生命+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这样看待人生的人,才会懂得珍惜生命,享受生活。
看看下面的题,请回答:《密码泄露你的感情弱点》
今天社会人士,每个人都有密码,领款不能没有密码,手机也有密码,每天用的电脑更有密码, 世界真是处处有密码。忘记了密码就好像通行证失效,无法行使某些权利。你是如何“制造”出你的密码的?这可是会泄露你的感情特征的呀!
选项:A:生日或自家电话号码
B:身份证号码
C:三天两头就视心情而更换
D:精心设计,谁也猜不出的奇怪组合
答案:A 会选用生日或自家电话号码来当密码的人,其实是很好搞定的爱人,不难追,挑战性也不强,因为他(她)心里在打什么主意,相处一段时间,就可以掌握到八九分,剩下那一两分,也是虽不中,亦不远矣。所以这类人要是有爱情走私或是搞鬼,很快就会被爱人发现到一些蛛丝马迹。
B 这类爱人戒心很重,所以建立在二人情感关系上的信任,将是最重要的关键。喜欢观察对方,甚至出些测试来考验对方,不时考虑双方的适合程度,如果没有得到信任,两人的关系就无法有进一步的突破,你也不会是他(她)想要共度一生的伴侣。
C 这类人变化没有规则可言,连他(她)自己都无法控制。要讨好这种爱人,是高难度的挑战,因为连他(她)都不知要的到底是什么,自己都头痛,爱人当然更头痛,今天适用的招数,明天可能就失效了。所以要对付这种爱人,最好的对策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管他(她)如何变,反正总有一天又会变回来,而你的不变,就巧妙地创造了安全感。
D 这类人内心较为复杂,想得很多,爱变也喜欢变,老是会想如何让人猜不透。想要追上他(她),最佳的方法,是有时要能一针见血,掌握对方的想法;有时即使知道,也是要装傻一下,让他们有点成就感,又不会觉得你太蠢,总之欲擒故纵就对了。如果你还有本事,能在下半生常常出点花招,使他(她)猜不透你的想法,那你就成功大半了。
感觉 (sensation)是感受器——眼、耳等器官中的结构——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的过程。
感觉的双重功能:生存和耽于声色。感觉有助于生存,例如对危险的声音警示,对危难的迅速躲避,和对适应感觉的趋向等。感觉也同时会使你耽于声色。耽于声色是指追求对感觉的一种满足感;它是对视、听、触、味和嗅等感觉的快乐体验的追求。
人类对外部世界的经验一定是相对准确和没有错误的。否则,人类将无法生存。
由于感觉过程的重要性,因此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中,感觉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实验心理学建立伊始,冯特就提出, 感觉和情感是复杂经验建立的基本过程 。
工厂的火灾报警器要多响工人才能在喧嚣的机器声中听到它?飞机控制板上的警示灯要多亮才能看起来比其它的灯亮两倍?咖啡中加多少糖才能感觉到甜?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能够测量感觉体验的强度。这是 心理物理学 (psychophysics)的中心任务,研究++物理刺激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行为和体验的关系++。心理物理学是心理科学中最古老的领域。
心理物理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费希纳提出了心理物理学这个概念,并提出测量物理刺激强度(用物理单位测量)和感觉体验大小(用心理单位测量)之间关系的方法。研究者确定阈限并建立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关系的心理量表。
绝对阈限 (absolute threshold)——产生感觉体验需要的最小的物理刺激量。
绝对阈限研究的结果总结为 心理测量函数 (psychometric function):表示每一种刺激强度(横坐标)下刺激被觉察到的百分数(纵坐标)的曲线。
因为刺激不能在任何强度下都能被清楚地觉察到,所以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是: 有一半次数能够觉察到感觉信号的刺激水平。
感觉适应 (sensory adaptation)是指感觉系统对持续作用的刺激输入的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例如,你可能没有注意到,在户外呆一段时间后,太阳光看起来就不那么耀眼了。
适应机制使你更加快速地对新信息源挑战产生注意和做出反应。
阈限测量也受到 反应偏差 (response bias)的影响,即由一些与刺激的感觉特性无关的因素所引起的观察者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而产生的系统趋势。
信号检测论 (signa detection theory,SDT)是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信号检测论并不严格地关注感觉过程,而是强调刺激事件出现与否的决策判断过程。SDT区分出感觉觉察的两个独立的过程:
差别阈限 (difference threshold),是你能够识别出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物理差异。
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觉察出差异的刺激值。差别阈限值也被称为 最小可觉差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ND)。
韦伯定律 (Weber‘s law):刺激之间的JND与标准刺激强度比值是恒定的。
感觉心理学 (sensory physiology)研究物理事件到中枢事件的转换机制。这个研究领域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从物理能量到感觉体验之间一系列事件链条中中枢水平的变化。我们把从一种物理能量形式(如光)到另一种形式(如神经冲动)的转化称为 换能 (transduction)。
因为所有的感觉信息都要转换成一定形式的神经冲动,大脑的不同皮层区域负责不同的感觉,因此大脑能够区分不同的感觉。对于每一种感觉,研究者都试图发现物理能量是如何转换成神经系统的电化学活动,从而产生不同性质的感觉和不同数量的感觉的。
视觉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为复杂、高度发展和重要的感觉。视觉能力好的动物具有极大的进化优势。
光线进入到角膜,眼睛前面透明的凸起。然后光线通过眼前房,里面充满了眼房液。之后光线通过瞳孔,不透明的虹膜上的开口。为了汇聚光线,豆状晶状体通过改变形状聚焦物体,变薄聚焦远处物体和变厚聚焦近处物体。对于人眼,可以利用虹膜内肌的舒张和收缩改变瞳孔大小,瞳孔是光线进入眼睛的小孔。光线通过玻璃体液,最后投射到视网膜。
瞳孔是虹膜上的开口,光线通过它进入眼睛。虹膜使得瞳孔舒张和收缩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通过瞳孔的光线经晶状体聚焦到视网膜;晶状体倒置客体,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图像。由于晶状体具有对近处和远处客体聚焦变化的能力,所以是人眼中非常重要的构造。睫状肌可以改变晶状体的厚度,我们把这种化学特性称为调节。
我们用眼看,用脑觉察。人眼聚集光线,并聚焦,再向大脑传递神经信号。因此,眼睛的关键作用是把光波转换为神经信号。这个过程是在眼球后壁的 视网膜 (retina)上完成的。在显微镜下,能够看到视网膜分为几层,分别由不同的神经细胞组成。
从光能到神经反应的基本变化是通过视网膜上对光敏感的锥体和杆体细胞完成的。
视网膜中心一个很小的区域是 中央凹 (fovea),这个部位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杆体细胞。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的区域——对颜色和空间细节的检测都十分准确。 双极细胞 (bipolar cells)是一种神经细胞,它整合感受器的神经冲动,并传递到神经节细胞。每个 神经节细胞 (ganglion cell)都将整合一个或多个双极细胞的冲动,形成单一的发放频率。双极细胞的轴突形成视神经,视神经把眼睛外面的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
每一只眼睛的视网膜上存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区域。这个区域称为 视盘或盲点 (blind spot),此处没有感受细胞。
大多数视觉信息的最后目的地是大脑枕叶称为初级 视皮质 (visual contex)的区域。
当你的大脑对光源中编码的信息进行加工时,便产生了颜色感觉。
你所看见的光线只是电磁波谱中一个很小的范围。可见光的波长为400纳米到700纳米。光线在物理上是用波长而不是颜色来描述的:颜色只是你的感觉系统对波长的描述。
所有的颜色体验都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描述:色调、饱和度和明度。
颜色视觉的第一个科学理论是由扬爵士(Sir Thomas Young)于1800年提出来的。他认为正常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产生心理上的基本感觉:红、绿和蓝。同时他还认为,所有其他的颜色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相加或者相减混合得到的。扬的理论后来得到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的修正和扩展,最终形成了著名的扬-赫尔姆霍兹 三原色理论 (trichromatic theory)。
海林(Ewald Hering)在18世纪晚期提出他的 拮抗加工理论 (opponent-process theory),所有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的成分:红对绿,蓝对黄,或者黑(没有颜色)对白(所有颜色)。
对颜色世界的观察只是视觉系统所应对的复杂任务中一个很小的部分。不同种类的神经细胞有各自独特的性质,可以产生对颜色、形状、对比度、运动和结构的知觉。
为什么拍拍双手、吹口哨会产生声音呢?因为它们使物体产生了振动。振动的能量传递到周围的介质中——通常是空气——因为振动的物体推动介质中的分子前后运动。导致的压力的微小改变约以速率为1100英尺/秒的叠加正弦波的形式从振动物体上扩散出去。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正弦波有两个基本的物理特性决定声音的作用形式:频率和振幅。
频率和振幅这两个物理性质形成了声音的三个心理参数:音高、响度和音色。
要想听到声音必须发生四个基本能量的转换:
地点说 (place theory)最初是由赫尔姆霍兹于1800年提出,后来经过贝克西修正。地点说是基于当声波经过内耳时基底膜随着运动这一事实而提出的。不同的频率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上产生它们最大的运动。
频率说 (frequency theory),通过基底膜振动的频率来解释音调。
气味——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首先与嗅绒毛膜上的感受蛋白相接触就能闻到。只要有8个物质分子就可以发起一个神经冲动,不过至少要刺激40个神经末梢才能闻到那个物质的气味。一旦启动,这些神经冲动将嗅觉信息传递到位于感受器上方和大脑中前额叶下部的 嗅球 (olfactory bulb)。
嗅觉是比较少的需要不断更新嗅神经的神经系统之一。当嗅神经细胞老化并且死亡,它们将被与嗅球形成联结的新细胞所替代。
嗅觉很可能是作为侦查和定位食物的系统来进化和发展的。
尽管一些食物和酒类的美食家具有辨别微小和复杂味觉得超常能力,但很多时候他们主要依靠的是嗅觉而非味觉。
你舌头的表面布满了乳头,这使得舌头表面起伏不平。大部分乳头中含有称作味蕾的成束的味觉感受细胞。味觉感受器的单细胞记录结果表明,单个感受细胞对于四种基本味觉:甜、酸、苦和咸中的某一个反应强烈。
你的味觉感受器每隔几天都要更新一次,甚至比起嗅觉感受器的更换更为频繁。
皮肤是一个特别多功能的器官。除了能保护你免受表面的损伤,保持体液和帮助调整体温,它还包含了产生压力、温暖和寒冷感觉的神经末梢。
前庭觉 (vestibular sense)告诉你你的身体——特别是头部——是如何根据重力作用确定方向的。这些信息的感受器是位于内耳中充满液体的导管和囊中的小纤毛。
人们之所以在移动的汽车上看书会感到恶心,是因为视觉提供的是静止的信号,而前庭觉提供的信号却是移动的。
动觉 (kinesthetic sense)为我们提供运动过程中身体状态的反馈信息。没有它,你就不能协调很多自主的运动。
痛觉 (pain)是身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所谓有害刺激就是那些强度足够导致组织损伤或避免导致损伤的刺激。
痛觉是重要的防御信号——警示你远离伤害。
人们会经受两种疼痛:伤害性疼痛和神经痛。 伤害性疼痛 (nociceptive pain)是由外部有害刺激引发的负性感觉;例如,手碰触火炉,躲避可以终止这种疼痛。 神经痛 (neuropathic pain)是由神经的不正常功能或过度激活造成的。比如,意外事故或癌症引发的神经受伤和神经疾病。用镇静神经的药物或其他治疗可以缓解这种疼痛。
心理过程在痛觉感受中的重要性可以用两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
第十三章 情绪、压力和健康
一、情绪 情绪(emotion)界定为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1、基本情绪与文化Silvan Tomkins是第一位强调这种即刻的、非习得性的情感(情绪)反应的重要角色的心理学家。婴儿看上去还具有与生俱来的解释他人面部表情的能力。Paul Ekman是一位研究表情属性的顶尖学者。所有的人们都在分享着一个重叠的“表情语言”。这七种表情是可以在全世界被识别并做出来的,用以表达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的情绪。全世界的人们,不管文化差异、种族、性别或教育,都会以相同的方式表达基本情绪。同时,可以根据他人的面部表情来推断他们正在体验的情绪。这种普遍性的主张是针对七种基本情绪的。中性文化理论,反映了脑(进化产物)和文化在情绪表达中的结合。大脑控制哪块面部肌肉运动,当一种特定情绪被唤起时,做出特定情绪。然而,不同的文化把它们文化的局限强加在普遍的生物学之上。一些形式的情绪反应,特别是表情,对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的。文化建立起社会规范,规定人们应该有哪些特定的情绪反应,以及特定人群成员的哪些情绪表达是具有社会适应性的。2、情绪理论(1)情绪生理学对于轻微的、不愉快刺激,交感系统更加活跃;而对于轻微的、愉快的刺激,副交感系统则更加活跃。特定的情绪会引发不同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当你愤怒时,你会大喊大叫还是默默承受,内在的躯体体验是一样的。杏仁核:起着情绪的通路和记忆的过滤器的作用。主要作用是给接受到的来自感觉的信息赋予意义皮层提供联系、记忆和意义,将心理体验和生理反应整合过来。快乐和悲伤不仅仅是同一皮层位置的两种相反的反应。相反,这两种相反情绪会在大脑截然不同的位置造成最大激活。(2)躯体反应的詹姆斯-兰格理论威廉•詹姆斯:感觉晚于你的躯体反应。情绪来源于躯体反馈的观点被称为情绪的詹姆斯—兰格理论,体验到一个刺激引起的自动唤起和其他躯体行动后,才会产生特定的情绪。是一种外周主义的理论,因为它将情绪链中最重要的角色赋给了内脏反应。(3)坎农-巴德的中枢神经过程理论沃特•坎农,中枢主义,将行动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来自丘脑的信号到达皮层某一位置,产生情绪感觉,到达另一位置而引起情感的表达。菲利普•巴德,一个情绪唤醒的刺激同时产生两种效应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躯体上的唤起,并通过上层得到情绪的主观感受。(4)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坦利•沙赫特情绪的体验是一种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相结合的状态,两者对于情绪的发生同等重要。你对你的生理唤醒进行评价,来努力决定你的感觉是什么,哪个情绪标签最为合适,以及你的反应意味着哪些特定的体验。理查德•拉萨如“情绪体验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在个人或大脑中发生了什么,而要考试和评估环境的交互作用。”还强调了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认知评价理论的一些具体方面受到了挑战:较早的唤醒状态——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可以伴随不同的不确定情绪,对于某些情绪体验的解释是不需要评价的。体验到强烈的、没有明显原因的唤醒不会带来中性的、没有差异的状态。Robert Zajonc,他证明了在何种条件下人们会毫无理由地偏好或产生不知原因的感觉。轻微曝光效应的研究:被呈现次数最多的,受喜欢的程度越强,然而这些增加的喜欢程度同意识毫不相关。3、情绪的功能(1)动机和唤醒情绪通过唤醒你对于正在经历或想像中事件的行动来完成它的动机功能。唤醒水平和绩效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的关系,太低或太高的唤醒水平都会损害绩效,你接受的生理刺激过少,你可能无法有效组织你的行为。如果你受的刺激太多,情绪也会压倒认知。耶克斯—道德逊定律(Yerkes-Dodson law):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复杂工作的绩效降低,而简单工作的绩效随着唤醒的提高而提高。绩效随唤醒水平和任务难度变化。对于容易或简单的任务,较高的唤醒水平会增加绩效。然而,对于困难或复杂的工作,较低的唤醒水平是最优的。中度的唤醒水平通常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最好。(2)情绪的社会功能使你远离他人,拥有完整的社会能力。你所体验到的情绪对于你在社会中的行为有着重大影响。悲伤情绪中的人们格外谨慎,不向他人提出直接或潜在的不礼貌的要求。(3)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表现在你的注意力、你对自我和他人的感觉以及你解释和记忆各种生活情境的特征上。研究已经证明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学习、记忆、社会判断和创造力。Gordon Bower(1981,1991)和他的学生开创了对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Bower的模型假设是,当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下体验到给定的情绪时,那种情绪就会同一事件一起储存在他的记忆中,就像背景一样。这种记忆表征模式包括情绪一致性处理和情绪依赖性记忆。当人们在处理和提取信息时,对于那些和当前情绪一致的内容会表现出选择性的敏感化。这时,情绪一致性处理就发生了。那些与一个人目前的情绪相一致的材料更容易被发现、注意和深入加工,联系也更为细致。情绪依赖性记忆是指在一定情境中,人们发现,如果他们当时的情绪和事件存入记忆时的情绪相同,他们更容易提取信息。二、生活压力应激(stress)是一种反应模式,刺激事件包括来自外界或内部。应激源(stressor)都是一个刺激事件,要求有机体做出适应性的反应;1、生理应激反应这些短暂的唤醒状态,伴随着典型的进攻或撤退模式,成为急性应激(acute stress)。慢性应激(chronie stress),它是一种长期的唤醒状态,会持续很长时间,使人感到即便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加在一起,也不再能满足压力事件的要求。(1)对于强烈威胁的紧急反应坎农第一次科学地描述了动物和人类对于危险的反应。他发现一系列的神经和腺体反应将被引发,使躯体做好防御和挣扎或者逃跑的准备,将这种双重的应激反应称为战斗或逃跑(fight-or-flight)应激反应的中心位于丘脑下部,它在紧急事件中的双重功能: 它对于自主神经系统(ANS)的控制; 它对于垂体腺的控制。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着有机体的活动。在应激反应中的重要功能是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它刺激肾上腺,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两种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影响: 脾脏产生红血球促进血液的凝固。 骨髓产生更多的白细胞抵抗感染。 肝脏产生更多的糖元为肌体提供能量。垂体腺分泌出促甲状腺激素(TTH)使肌体获得更多可利用的能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使肾上腺皮质释放控制新陈代谢的激素,并且使肝脏释放更多的糖进入血液。照料和结盟反应(tend-and-befriend response):在应激时刻,女性首先通过照料孩子的需求确保他们的安全;女性还会和她所在的社会团体中有着相同目标的成员结盟,从而减少对孩子的伤害。(2)一般适应征候群和慢性影集当代第一位探究持续的严重压力对于躯体影响的研究者是Hans Selye。应激源带来的反应被Selye称为一般适应症候群(the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它包括三个阶段:报警反应、抵抗阶段和疲惫阶段。报警反应是一个短暂的生理唤醒期,它使得躯体能够有力行动而做好准备。抵抗期——一个适度的唤醒状态。如果应激源持续的时间足够长或强度足够大,躯体的资源将会耗尽,机体将会进入疲惫期。慢性应激时,“应激激素”分泌的增加将会损害免疫系统的完整性。引起心身失调(psychosomatic disorders),那些有助于躯体对付急性应激的东西反而会在慢性应激中对躯体造成伤害。2、心理应激反应(1)重大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目标。结婚被随意赋予50单位的生活改变值,这些成人将其他事件同结婚相比较,然后给出每个变化所需的再适应的数值。计算出每人经历的生活变化单位(life-change unites , LCUs)的总值,这些单位被作为个体所经历的压力总量的量度。(2)灾难性和创伤性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PTSD是一种应激反应,个体不断地以某种形式重复体验到伤性事件。患者对日常的生活事件感情麻木,并且感觉和他人疏远了起来。最后,这些反应带来的情绪上的伤痛将导致各种症状的出现,比如睡眠问题,对于幸存的内疚感,注意力集中困难,以及极端的惊恐反应。创伤后应激的情绪反应也可能会一直持续,变成了慢性综合症,称为残余应激模式(residual stress pattern, Silver & Wortman, 1980)。他们也可能在数月甚至数年后才发生。(3)慢性应激源慢性应激来自于社会和环境条件。有些人群所承受的社会地位或种族界定导致的慢性应激,对他们的整个健康都产生了影响。慢性应激还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4)日常挫折在生活中遭受更多挫折的孩子,其行为的进攻性和破坏性就越大。受欢迎的生活事件会带来更强的免疫反应,而不受欢迎的事件则伴随较弱的反应。3、应对压力应对(coping)是指对付那些被知觉为紧张或超过了个体资源所及的内在或外在要求的过程。应对可能包括行为的、情绪的或动机上的反应及想法。(1)对压力的评估Richard Lazarus认知评估是对应激源的一个认知解释和评估的过程。认知评估在情况的判定中扮演核心角色——要求是什么,威胁有多大,以及你所具备的资源有哪些。初级评估是对于需求的严重性的初始评估。起自“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个事情对我是好是坏,还是无关?”你决定了必须做些什么,二级评估就开始了。你要估计自己的个人和社会资源是否能够有效地应对压力情境,并斟酌被选的行动方案。认知评估是压力调节变量的一个例子。压力调节变量(stress moderator variables)是指那些可以改变应激源对于特定类型的应激反应的影响的变量。调节变量对于应激源给个体反应造成的一般影响起过滤或改变的作用。(2)集中应对反应应对行为可以先于潜在的压力事件出现,即应激预应付(anticipatory coping)。两条主要途径分别是否直接面对问题——问题指向的应对——还是为了减轻压力产生的不适——情绪指向的应对。问题指向性应对对可控制的应激源通常是有效的——即那些你可以通过你的行为改变或消除的应激源。情绪指向的应对方法对于应付那些不可控的应激源产生的影响更为奏效。在应对情境中,你可以选择的不同策略越多,你的收益就越好。资源必须和知觉到的需求相匹配对你采取的多种应对策略有所了解可以帮你提高满足环境需求的实际能力。自信可以使你避免遭到许多应激源的全面影响。(3)改变认知策略认知评价是压力的一个主要调节变量。一个有效适应压力的方法是改变你对于应激源的评价以及你对于应对它们的方式的自败认知(self-dafeating cognitions)。心理上应对压力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重新评价应激源自身的性质。 一是重新组织你对于应激反应的认知结构。Donald Meichenbaum应激思想灌输法: 在第一个阶段,人们首先要对他们的实际行为获得更多的认识,是什么引发了它,以及它的结果如何。 在第2个阶段,人们开始认同那些可以抵消非适应性、自败行为的新做法。 在第3阶段,个体要对他们的新行为的结果进行评价,避免先前那种令人难堪的内心独白。另一重要因素是建立对应激源的知觉控制(perceived control),即你对于可改变事件或经历的进程或结果的信念。(4)以社会支持作为应对资源社会支持也是一个明显的压力调节变量,根据其是否适应环境。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告知某人他是被爱、被关心、被尊重的,他生活在一个彼此联系且相互帮助的社会网络当中。情感支持、有表的支持和信息支持。社会支持的积极效果不仅表现在有助于对压力事件的心理调节上,它还可以促进个体从已确认诊的疾病中康复并减少患者死亡的危险对于不同的压力,有效社会支持的类型是不一样的。情感上的支持对于癌症病人而言要比其他非绝症患者更重要。那些感受到了家人或朋友的超过他们能力的期望的病人更容易报告出抑郁和较低的生活质量。三、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致力于研究人们是怎样保持健康、他们患病的原因以及生病后的反应。健康(health)是指躯体和精神上的一种稳定、充满活力的一般状态。它不是简单的不生产或不受伤,而是关注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在一起运作良好。1、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健康心理学是以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为指导的。(1)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的三个成分:生物是指现实的生物学疾患。心理和社会是指健康的心理和社会成分。将健康同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联系了起来。将健康看做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体验。最佳健康(wellness)综合了生理、智力、情绪、精神、社会和环境的方方面面。健康心理学的总体目标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提升健康水平,促进健康行为。2、健康促进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意味着发展一般的策略和特定的战略来消除或减少人们患病的风险。(1)吸烟人们为什么开始吸烟的分析集中于人格和社会因素。一种与开始吸烟有关的人格类型被称作寻求感官刺激。个体的特征是喜欢从事冒险的活动。成功的戒烟治疗要同时满足吸烟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在生理方面,可以采用尼古丁替代治疗。在心理方面,吸烟者必须意识到有许多戒烟成功者,必须学习一些应对伴随着戒烟努力而来的强烈诱惑。(2)艾滋病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系统缺陷综合症的字头缩写。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在人类血液中袭击白血球(T淋巴细胞)的病毒,从而损坏免疫系统,降低人体抵抗其他疾病的能力。成功的AIDS干预措施包括三个部分(Fisher): 信息 人们必须获得关于AIDS如何传播以及怎样预防其传播的知识;他们必须被劝告进行健康的性行为并使用消毒针头。 动机 必须激励人们去主动预防AIDS。 行为技巧 教会人们如何运用知识3、治疗(1)遵医嘱有些个体会表现出对疾病各个方面的密切关注——他们被称作高监控者。同低监控者相比,高监控者对他们的疾病的控制感较低,也有较少的可能性服从他们的医生给出的治疗计划。(2)利用精神治疗躯体放松反应(relaxation response)是一种肌肉紧张度、皮层兴奋性、心率和血压都有所降低,呼吸变得缓慢的状态。达到放松状态,应该满足四个条件: 安静的环境 闭上眼睛 舒服的姿势 不断重复的心理刺激生物反馈(biofeedback)是一种自我调整的技术,由心理学家Neal Miller(1978)开创,它可以通过提供清楚的外部信号来意识到本来很弱或者内在的反应。病人的任务就是控制这些外部线索的水平。使皮肤变得温暖的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有效降低血压(3)对于健康的心理影响一个支持性的团体环境可以延长癌症病人的存活时间。健康心理学家James Penebaker,压抑关于个人创伤、失败、悔恨或羞耻经历的想法和感受会大大损害精神和生理健康。4、工作倦怠和健康护理系统专业的健康和福利工作者所体验到的情绪压力的一个特例被Christina Maslach定义为工作倦怠。工作倦怠(job burnout)是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综合症,通常发生在那些需要不断同病人、客户和公众进行高强度的接触的职业中。A型行为模式(type A behavior pattern)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和情绪模式,包括极端好胜、富有攻击性、缺乏耐心、有时间急迫感和怀有敌意。类型A的人通常对生活中的某些核心方面感到不满,极富竞争性且野心勃勃,而且通常是一个孤独者。B型行为模式(type B behavior pattern)则恰好同类型A相反——他们有较少竞争性、较少敌意等等。C型行为模式(type A behavior pattern)“类型C被描述成为‘善良’,隐忍或自我牺牲、合作且愉快,不果断,耐心,服从外部权威,而且不将消极情绪外露,特别是气愤情绪。”类型C行为同有助于减慢癌症或其他严重疾病进程的“斗志”相矛盾。21世纪疾病的预防聚焦于生活方式的因素,比如吸烟、营养、锻炼和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行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