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也有看过胡适的文字,但零散,不成体系,好多都记不得了,惟记得他写过差不多先生,列举的例子传神,惟妙惟肖。近日一念起,重读胡适的文字,常常忍不住在心底默默叫个好,原来,很多我们在微信里读到的鸡汤干货,胡适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早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在那里,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那么,重读胡适,我学到什么呢?
《一个问题》里由朋友的经历导出追问: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文章在朋友的絮叨中结束,没有结论。倘若转换为镜头语言,会是非常适合一些宣传片和广告片的拍摄手法,留白,嘎然而止,引人思考。
有时想讽刺一种人,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需要多论述多评议,去生动形象地描述好了,不做解说员,做一面镜子,只如实描写所见,不掺杂自己的意见,让读者在群像里见到自己的样子,这是最高明的手法。《差不多先生》一文里,没用任何形容词,没有一处华丽的辞藻,列举了七八件差不多先生的逸事,却将国人里差不多的劣根性展露无遗。《哲学与人生》里首先释义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哲学,再谈两者之间的关系,思路清昕简洁。
《新生活——为新生活杂志第一期做的》一文里胡适以日常小事来阐释什么是糊涂生活,什么是新生活,这样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借鉴。日常小事里有更多的共同体验,共同体验才能激发共同情感,共情后才能产生共鸣,从而打动读者。现在里面很多阅读量大的文章,其实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儿,真情实感的文字,更能打动人心。
自上而下构建文章的结构,这一点是金字塔原理表达逻辑里最简单易学的方式。如《为什么读书》一文里他首先界定为什么要读书?
再给出答案:
① 以前人经验为依托,做垫脚石,宏观传习文化,微观提供方便,以有所余力去做其他事。
②为了读书而读书,不是死读书,而是说:读书越多,思维地盘和触角越发达,才可以读更多的,更不易汲取的书。
③实用,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尤其是分析问题与看待事物的困难。这个方案里也提出了思想的五步:一、疑问; 二、把问题弄清,是什么,矛盾在哪一点上,为什么?三、考虑如何解决;四、选择假定方法去尝试;五、证实 。
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让你的文章有所价值,尽可能提供干货是共通的。看胡适的文章,会看到胡适受他的老师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极大。在《人生问题》里,他说“我知道人生如春秋大梦一场,但在这个前提下,咱们不要丢掉这个梦,是梦,也好好去做他。”连梦都要好好做,可见他有多提倡实用。他的演讲也好,他的文章也罢,总是有很多金句,散发出实用主义的光芒。
·在《为什么读书》一文里,他指出,经是形式,没有一点内容可以帮我们改进道德增进知识,史子集是杂货店。老子这本书,今天一句“道可道”,明天又说一句“非常道”,没有一些系统。
·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里,他为迷茫困惑的青年人开方子:
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你总得有点信心。
·在《哲学与人生》一文里要求诸君要阐释哲学,了解人生,就实行笛卡尔的怀疑态度,牢记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考察过的生活,是不值得活”。
现在很多的人,反感鸡汤文,莫名反感正能量。究其原因,反感的是那些假大空。真正有营养的鸡汤还是受欢迎的。但其实有些话语朴素而有力量。最后,我以胡适先生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里的给予我慰藉的鸡汤作结,与里写作路上的诸君共勉:
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
胡适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了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
胡适发表了《说儒》,这不但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1930年代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
胡适将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家本身的问题。胡适的论断承载了日后的许多成果与成就。 胡适哲学思想不在于胡适提出的学术观点的本身,而是在于他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人,就是胡适。正是胡适于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成为一次范式性的变革。这一变革确实起了典范的意义和前驱的作用,它不仅给当时学术界以破旧创新的空前冲击,影响了一批学人如梁启超、顾颉刚、郭沫若等,就是在以后的八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中,甚至在今天,它仍然为人们所肯定。
其次,胡适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在于他为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所做出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自胡适开创之后,又有一批哲学家如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和冯契等人不断的在哲学思想上的精进,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征程,而且显示了胡适在中国传统哲学现代的转换中所作的开创之功。因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是在胡适的勇于创新精神的烛照下不断向前推进的。 当历史行进到前“五四”时期时,曾给传统诗歌以极大冲击,但最终陷入困境的轰轰烈烈的“诗界革命”已经结束,喧嚣一时的中国诗坛开始趋于沉寂。
然而,正是这一相对萧条的时期,诗坛却出现了一种声势并不显赫,但却十分深刻且与前代“诗界革命”有着本质区别的诗歌革新,——胡适前“五四”白话诗“尝试”。
从语言方面来看,胡适引入了新名词与开拓了新意境。
从形式方面来看,胡适则在诗界革命“旧瓶装新酒”的基础上,采用多种革新方法,进一步把诗歌的外在形式导向了更加广阔、更加自由的领域。
在句式上,胡适遵其“作诗如作文”和“不避文的文字”的主张,采用“散文化”的方法,打破旧体诗的章法结构和格律要求。
在诗体上,胡适采用“背律向古”与“借用西方”的方式,向着“自由化”的目标进行了多种认真的尝试。
在风格上,胡适此时期的诗作显示出了清新、平实、自然的特征。如他的“白话诗八首”就在其纯白的语言、活泼自由的形式,以及所描写的日常社会情状和抒发的个人生活情感之中,显示出了朴实与清新之风。
正是以胡适这些“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桥梁”的前“五四”白话诗为标志,中国诗歌结束了其几千年来在古典形态里的发展变化,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转换了中国诗歌古典与现代的题型,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新诗纪元”。 余英时(历史学家,汉学家):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他在西方哲学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这一点训练终于使他在中国哲学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
季羡林(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语言学家):胡适是一个书生,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书呆子。举一小事称,胡适一次会议前声明要提前退席,会上忽而有人谈到《水经注》,胡适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擞,眉飞色舞,口若悬河起来,乃至忘了提早退席这件事。
张中行(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交游之广,朋友之多,他是第一位。是天性使然还是有所为而然,这要留给历史学家兼心理学家去研究;专从现象方面说,大家都觉得,他最和易近人。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如果是到他的私宅,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过时不走,他也绝不会下逐客令。
梁实秋(文学家):胡先生,和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温而厉”是最好的形容。我从未见过他大发雷霆或盛气凌人。他对待年轻、属下、仆人,永远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就是在遭到挫折侮辱的时候,他也不失其常。“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
唐德刚(美国华裔学者):孙中山先生和胡适之先生都是开这个五百年中西文化新运的旗手。如果濂洛关闽后继有人,他们都是一代媳妇,万代祖宗。如果游行之后,大旗卷起,那么胡适之那几本破书,实在不值几文。所以我们如果把胡适看成个单纯的学者,那他便一无是处。连做个《水经注》专家,他也当之有愧。这便是海内外“专家”——不论“白专”或“红专”——之所以低估他的道理。
唐德刚又说:胡适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皆有始无终,只有上卷而没有下卷,被黄侃讥讽为缺失下面一截的太监,成了将没有完稿的小说、论著称为太监的起源。
章太炎(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朴学大师):“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李敖(作家):以他唱重头戏的地位,四十年来,竟把文史学风带到这种迂腐不堪的境地,脱不开乾嘉余孽的把戏,甩不开汉宋两学的对垒,竟还披着‘科学方法’的虎皮,领着‘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的补助,这是多么不相称的事!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近几年时兴网上找书。它的好处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求助,就可能获得,而且还会有意外之喜。我有一次因研究需要,想查找一本二十年前出版的资料。上网求助后,不到十分钟,一位网友便提供了链接。当然,这样的好事也不是常能遇上。大多数时候,求助的信息都无人问津,望穿屏幕,也无济于事。最让人痛苦的是,终于等到了应助,却链接不上,无法下载。
依个人的体会,与找书的过程相比,快乐往往反映在结果上。如愿以偿地找到了自己急需或梦寐以求的书,快乐会立即升腾,占据整个心房。然而,快乐的结果虽然重要,虽然能在瞬间使你忘却漫长的找书过程,忘却其中的艰辛、痛苦、烦恼和劳累,但毕竟是短暂的。因为在喜悦之中再次拿起书时,下一个找书的过程很可能就开始了。
快乐与痛苦的轮转,既是读书生活的一个环节,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艰辛、痛苦、烦恼和劳累仿佛是读书人面前的一道道坎儿,每一道都考验着人的承受力、耐心和体力。事实上,正是艰辛、痛苦、烦恼和劳累的找书过程才让得书的一瞬间变得无比快乐的。
在十三岁的时候,胡适就和江冬秀定了亲。很难想象一个接受了新潮文化的人,在选择自己婚姻生活的时候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包办婚姻。但是为了不让自己的母亲伤心,胡适并没有拒绝,而是选择了一种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开始了逃避。
在订婚之后他选择了出国留学,回来的时候江冬秀已经28岁。在这十三年之间,胡适也遇见了自己喜欢的人韦莲司,但是因为对方嫌弃胡适的家境,最后这段情感也就不了了之。
回国之后胡适和江东秀的婚期如期举行,虽然在生活以及家庭上面两人之间会有差距,但是胡适愿意陪着江冬秀去做她喜欢的事情。这样的日子也算是过的琴瑟和谐,几年之后他们的孩子也出生了。也就在这个时候,胡适和江东秀在感情上也出现了危机。
胡适表明曹诚英的出现也曾让胡适有过想要离婚的念头,但也就是因为江冬秀的脾气暴躁在生活中才挽回了自己的婚姻。对于这件事情徐志摩还写诗嘲讽过胡适,胡适不以为然,还想成立了一个“怕太太”协会。
胡适作为一个新式男士,甚至还提出了适合男士的的“新三从四德”:太太去哪儿,自己要跟哪儿;太太下的命令一定要服从;太太说错了,只要不涉及原则要盲从;太太在化妆一定耐心等待,不得催促;太太生日一定要记得,要送上祝福;太太打骂要忍住,不允许反坑;为太太花钱要舍得,不能够犹豫。
江冬秀虽然不太识什么字,但她每次在胡适出远门都会写信,虽信中都是些曾将两人在一起的生活,但在胡适看来,这只言片语胜过一大段情话。
两人的“爱情结晶”:
长子
胡祖望,1919年3月16日出生。早年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入美国康乃尔大学主修机械工程。毕业后,服务于美国斯都德贝克汽车厂,后担任中国航空公司的工程师、台湾驻美国机构经济参事等。
女儿
胡素斐,1920年8月16日出生。1925年5月,6岁时夭折。
次子
胡思杜,1921年12月17日出生。1949年选择留在中国大陆,1954年被迫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斗争。后于1957年反右派中自杀身亡,遗体不予保留。胡适墓旁有其衣冠冢。
孙子
胡复,是胡祖望与曾淑昭之子,生于1955年,名字为胡适所取,为收复中华,复兴中华之意,1978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后任美国劳工部争议司司长。
在民国的时候,发生了很多让人难以忘记的事情。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记忆,然而在民国这个时代,总是有很多特殊的记忆让人们难以忘怀和印象深刻。其中才子佳人的故事也是让人们产生了兴趣,他们不仅创作出了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他们的故事也告诉了人们很多道理。比如张爱玲和胡适的忘年之交,这是一段充满光亮而又带着暖暖的色调的友谊,就像是孤独的人找到心灵伴侣一样。
一、初见时双方都身处困境张爱玲可以说是胡适的忠实粉丝了。张爱玲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胡适的作品,她在初中的时候认真地看完了《胡适文存》,而且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之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美国的纽约,但是他们二人的出境都比较糟糕,同是异乡人,而且还没有得到其他优越的照顾,连生活都难以维持。也正是这次特殊的见面,两人的心灵仿佛都感受到了温暖。
二、彼此安抚,真诚无暇张爱玲对于胡适的憧憬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胡适甚至可以说是张爱玲精神上的父亲,刚好张爱玲也是一个缺乏父爱的人,这样的情感对她的感情也有一定的修复。胡适也听说过张爱玲,对她的文学也有一定的肯定。两个孤独的人,彼此就像是寒冬的阳光,照进了对方的心房,十分真诚美好。虽然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张爱玲自然是欢喜的,然而她还要为生计而发愁,可惜胡适也无法帮到她。胡适比张爱玲年长三十岁,张爱玲见到他时,他已是垂暮的老人。然而他们之间的情谊,在张爱玲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胡适对于张家和胡家之间的恩情也没忘记,后来的见面就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胡适和徐志摩是好朋友,而且林徽因和徐志摩两个人见面的时候就互相喜欢上了,但是两个人并没有结婚,林徽因回国之后,就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回来的时候知道林徽因已经结婚了,于是非常的郁闷,一直比较消沉,一直混迹在舞会上面,然后在舞会上面遇到了自己的下一任妻子—陆小曼。
但是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并没有维护多久,因为当时的徐志摩为了想要去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于是就和陆小曼分开了,分开的时候还是让自己的好朋友好好的照顾陆小曼的,所以到最后的时候,陆小曼真的是被自己的好朋友一直照顾着了。
主要也是因为徐志摩自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心里一直有着林徽因,所以就算是他结婚了,他也不能放下林徽因。而胡适这个人,则是当时徐志摩的征婚人,前前后后算一下,他也是成为过很多的征婚人的,但是胡适自己的感情到最后还是不是很好的。
主要是我觉得徐志摩就是一个渣男吧,当时自己已经结婚的时候,看到林徽因的时候还是想要谈恋爱,在知道林徽因结婚的时候,又开始了下一段恋情然后结婚,最后的一个结果却是抛下自己的妻子去看林徽因的演讲。所以说到底,徐志摩还是最爱林徽因的,只不过他爱林徽因也没用,已经是别人的妻子了,但是他辜负陆小曼这个事情还真是算是个渣男。
胡适 《为他起一念》 原文:
飞鸟过江来,投影在江水。
乌逝水长流,此影何尝徙?
风过镜平湖,湖面生轻绉。
湖更镜平时,毕竟难如旧。
为她起一念,十年终不改。
有召即重来,若亡而实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