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极其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 审美心理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它们彼此间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相互渗透,存在着微妙与复杂的关系。有时是在一瞬间完成,却含有审美心理的各 种要素,各种心理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注意 1、指向性:选择性,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2、集中性: 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事物之上。 人在一段时间内暂撇开其 他事物,集中精力清晰地反映某特定事物。 (eg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距离说” ,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 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 ,距离太远和太近都无法产生审美快感。 太近距离:英国老太婆看《哈姆雷特》的大声警告 太远距离:欣赏绘画或雕刻时“估算它值多少钱”未能进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心理学上将注意分有,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 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 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 (eg川剧《秋江》描绘思凡下山的尼姑陈妙常搭乘老艄 公的船顺江而下,无场景竟然导致头晕)) 二、感知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 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性, 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人的感官,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 感知所得信息总和的 85%以上来自视听感官。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 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品,反复感 知、体验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艺术鉴赏力。 三、联想 心理学上的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1、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 (冰河解冻,想到冬去春来) 2、由已经想起的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 (如想到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联想分类: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控制联想。 (eg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创立了现代联 想主义心理学。) 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的丰富 深刻, 从而使艺术欣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 而是能更 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 (eg音乐、山水画、古诗(比、 兴手法)**(蒙太奇)) 蒙太奇:通过影响观众的情绪,激发观众的联想和启迪观众的思考,使**具有 了神奇的艺术魅力。分类如下: 平等蒙太奇,心理根据是相似联想。 对比蒙太奇,对比联想,不同形象的对立或反衬来强化新片的心理冲击力。 联想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联想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受到鉴赏主体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情感情绪 等主观条件的影响。 四、想象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运用 想象和其他心理功能对艺术形象进行着积极、主动的再创造。 想象, 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基本材料是 表象,但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不同。 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借助想象力产生预期结果的表象。任何劳 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是艺术、设计、科学、文学、音乐以及任何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 方面。 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想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原 因如下: 作为想象,二者都是飞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化无穷,具有能动性和创 造性。但是,鉴赏者的想象必须以艺术家的想象为前提,鉴赏主体的想象必须以艺术作 品为依据,只能在作品规定的范围和情境中驰骋想象,艺术作品对鉴赏活动的想象起着 规定,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心理学将想象分为: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描述或图形、音响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一定的创造想象。 (eg李白诗;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运用化静为动的想象力;齐白石的虾,徐悲 鸿的马;戏剧艺术、舞台艺术、传统戏曲,虚拟想象,所表现挥鞭疾走,操桨划动。) 影视艺术:苏联导演罗姆《十三人》穿越大沙漠去找援军。 音乐艺术,虽有特有形象性,但又有不确定性和抽象性。世界名曲,给听众提供了 乐曲的基本内容和想象的基本方向,给听众提示和指引。 文学艺术,王国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情感 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为显著的 特点。 心理学家把人所特有的复杂的社会性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划分为道德感、美感、 理智感三种。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 种复杂的心理反映,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 和文化的需要。 中外许多美学家都认为,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 心理因素为一体。它们并不是机械地相加或简单地规程,而是通过情感作为中介,形成 了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艺术鉴赏中的情感活动,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与联想和想象 密不可分,并通过理解因素在感性里表现理发,在理性中积淀感性。 1、 艺术鉴赏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来作为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总是 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 “触景生情” ,在艺术鉴赏也有这种情形。 (eg(南齐)刘勰《文心雕龙》 “登 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事实上,任何一个读者、观众或听众在艺 术鉴赏中,对于艺术形象的感知和接受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同时,在特定情 感影响下进行的艺术感知,又会作用于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 2、 其次,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 一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 另一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联想与 想象总是以情感为中介。《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3、 此外,艺术鉴赏心理中,情感与理解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 情感与人对事物的认识、硬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对于美感、道德感这一 类的高级情感来说,必然将“评价、判断、观点作为一个必要的因素包括在情 感之中”因此,这些情感渗透着理智的因素。 《苔丝》 当鉴赏主体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寓意, 才会对作品所传达的感情有更深的 体会,从而在艺术鉴赏中达到情感高峰体验的程度。 显然, 情感在审美和艺术心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它与其他心理因素相 互影响和渗透,并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六、理解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 象等心理活动中,共同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 于通常的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到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包 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直接理解:没有中介思维参与,而是个体通过目前的亲身经验实现的理解; 间接理解:借用前人经验和个体以往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中 介思维而实现的理解。 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理解,常具有直接领悟的特点,表现为一种心领神会、不可言 传的体验。因此,艺术鉴赏中的理解多以直接理解为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间接理 解的参与。在艺术鉴赏中,必然是情感体验与欣赏判断的结合,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 的结合。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有三层含义: 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人们必 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来理解作品的内容。 《红楼梦》 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京剧的程式和技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 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在中国美学中,艺术作品常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或“象外之旨” 。西方美学中,艺术作品常常追求“寓意、意蕴、哲理”
艺术风格的概念,风格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它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和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成熟的标志。风格是由艺术作品的独特内容和形式统一,并由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时代、民族等社会历史条件相统一而形成的。风格虽然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有关系,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使形式与内容以特定方式统一起来的一种核心力量。
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1)在主观上,艺术家的审美趣味、生活经验、文化教养、艺术修养、才能和个性等都对风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是他的全部人格的体现。(2)在客观上,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倾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传统的态度也会对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的形成起一定的作用。虽说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但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反过来对艺术家的创作起引导的作用,或者说,它具有那种把艺术家的各种才能导向一个即定目标的力量,通过这种力量,艺术家就会有观察和体验生活的独特视角,构思和创作艺术作品的特定方式。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风格就是他的一个在艺术上真正被客观化、社会化的自我。他的作品,也会因风格的独创性而成为人类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艺术家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必然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思潮和艺术思潮的影响。当这种影响使一批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某些相似的特征时,就形成了流派,即风格。
情感是人的内心和对外在事物所引发的态度体现,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情感作为舞蹈的要素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流行的《毛诗序》等先秦典籍中,已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理论。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论》则明确指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理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美国舞蹈理论家梅里进一步认为:“舞蹈之最古老的形态是面部表情式的,它由于原始人希望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产生。”所有深入蛮荒部落考察的人,都惊异当地的土著舞蹈是如此的激情、真挚和直率。舞蹈表达情感,同时传递着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动受着神经系统的支配,由内在和外部因素引起的情绪、情感,导致相应的动作发生。舞蹈是灵肉的结合体,渲泄主观内在的情感,并以信息方式传达给别人。早期的人类,没有文字、语言不发达,以自身的姿态动作表示特定的意义,就成为最佳的方式,舞蹈就可能由此产生。但实际的情况也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舞蹈,都是用来表现和传达情感,有即兴而发没有任何理由的舞蹈,有单纯炫耀式的舞蹈,还有实用性的舞蹈、仪式舞蹈、抽象舞蹈等。可见情感对舞蹈至关重要,是舞蹈重要的起因之一,但不能回答舞蹈起源的全部问题,不是唯一的原因。
艺术积累是情感的积累,没有情感的积累就不会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进入艺术构思阶段。艺术构思阶段所产生的审美意象是包含情感的内心视像,没有情感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艺术传达阶段同样是伴随着情感的创作活动。总而言之,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创作。
构成乐感的主要因素是听觉。构成乐感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于音乐的解析,另外一个方面是对音乐的创作。对于音乐的解释主要是聆听音乐的能力,是能够分析解剖音乐里面的结构,从而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难受的能力。
对于的音乐创作是将内心的激情划分为音乐,通过已经学习的音乐旋律和构造,将内心情感表达出的一种方法。
乐感训练方法和技巧:
1、首先,要大量的听音乐,这是对于爱好者基本的要求。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比较抽象,看不见也摸不着,主要是通过听觉来感受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的特点。
可以这么说,音乐就是由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对比变化,才有了动听的音乐形象。所以多听音乐,可以有助于你分辨更多的音乐形式。
2、其次,除了要多听音乐之外,还要多看关于音乐的视频。现在的信息网络很发达,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有关于声乐方面的视频,声乐的教学或者声乐的分享,以及声乐的比赛等等。
看视频的时候,主要是通过看歌唱家们的表演,感受他们演唱和表演的同时,尽量融入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感情,坦率的讲,就是要找到一种代入感。
3、最后,对音乐和演唱还要多思考。平时要养成用心生活的姿态,用心观察身边中的音乐,从生活中的发现好音乐,并对此进行思考。
艺术情感艺术情感是指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艺术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这种艺术情感被很多作家视为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灵魂
主要表现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具有统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情感表达的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动力;第二,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了文学创作的核心;第三,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根本性质
(1)艺术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感情。人类的情感从社会性上分为两类:追求自由的情感和扼杀自由的情感。追求自由是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
(2)艺术情感是包含社会历史内容的个人情感:艺术情感既包含深刻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又包含个人的独特的情感。
(3)艺术情感是人们再度体验到的情感:
A、理解感情是一个过程。
B、人们用冷静的理智去理解情感。
(4)艺术情感是与思想融合为一的情感。艺术中思想和感情是融合为一:
A、认识与情感不可分割。
B、思想支配和制约情感。艺术中情感与思想总是融合为一,不可分离。
(5)艺术情感是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不满足吃喝住穿实际需要的情感就叫做超功利的审美情感,它是艺术表现的情感。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与功利的关系:
A、从历史过程来看,人类的审美情感是在功利的母腹中孕育起来的,非功利的情感隐含着功利的因素。
B、从社会性质来看,非功利的情感是以功利为基础的。
(6)艺术情感是不可言传的情感。根本原因在于情感和语言的“互不对应”。表现在:
A、艺术表现的情感是情感的具体状况,语言只能表达情感的概念。
B、艺术表现的情感是个别的,特殊的情感,语言表达情感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
C、描述情感的语言是贫乏的,粗糙的,简单的,情感的实际状况是具体的,丰富的,细腻的,复杂的,
a、从量上有不同程度的感情,
b、从质上不同性质的情感互相交叉,互相渗透
艺术源于人类对于自身情感要素的体会,对于情感规律的认知,对于情感元素加以艺术概念的概括与提炼,形成艺术自身的情感表达方式,自觉地挖掘和丰富并运用艺术语言思维,是艺术的使命所在。
艺术(创作)活动就是将人类情感进行归纳和规范,并把它呈现出来供人们观赏品味的一种努力,艺术需要自己的表述方式,艺术就是把人类情感按自身一定的方法,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一种特有的抽象符号手段或形式。绘画就是它的视觉语言,而音乐则是它的音律语言,更多的其他形式的艺术也有它自身独有的语言。
艺术可使我们认识到人的情感、情绪和主观现实等,使我们能够真实地把握到人的生命运动和情感的产生、起伏和消失的全部过程。认识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生命意义、和人的情感活动规律,对于构建艺术的构成与组织和它的表达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的情感表达基本方式,是个人情感的直接流露,就是行为人的自我表现,这种自我表现的情感,是发自个体自身的有着偶然的因素,有的可能不含在艺术情感概念范围之内。有某种情感概念的形象性(有普遍意义的)表达,表现者对于某种更为广泛的情感的呈现,即有(普遍性)共性因素,这种情感概念的形象性表达应该为艺术所认同并归纳在艺术情感概念之中。
表达或发泄情感的方式是人自身的规律而不是艺术规律本身,只是艺术表现的是一种艺术家所认识到的人类普遍意义的情感要素,就是艺术可利用的有价值的带有共性的情感要素方面或存在,这种情感要素或存在是一种关于情感的艺术概念需要涵盖的范围。
人类情感由具体向一般的普遍的过渡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人类正是为了获得关于客观方面的情感知识,掌握一般情感的概念和认识情感的规律,由于人们的情感的诉求需要才会有从事艺术活动的必要。普遍意义上的情感可以包含了具体的(个体的)情感要素,而具体的(个体的)情感要素又丰富了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也丰富了艺术情感概念的内涵、也即艺术概念语言。
人的情感创造了艺术,反过来,艺术又创造了人的情感。两者是互动的关系,或者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丰富了人的生活,细腻、升华了人的情感。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古罗马的美学家朗吉弩斯在着名的《论崇高》中曾经写道:“那些巨大的激烈情感,如果没有理智的控制而任其为自己盲目、轻率的冲动所操纵,那就会像一直没有了压仓石而漂流不定的船那样陷入危险。它们每每需要鞭子,但也需要缰绳。”
确实,情感(尤其是激情)一方面构成了美术的真正中心,而另一方面美术创作中所选定的视觉对象必须不仅仅是美术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受感动的,而且还必须对其内在的意味加以自己彻底的情感体会。因为情绪的肤浅往往导致作品的空洞无物,而理想的画面则应该是一种情感的凝缩。所以,也只有那些真正使创作者本身也甚为所动的情感体验,才能成为震撼或抚慰观者心灵的内在力量。
正如贝多芬的名言:只有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
大致上说,人类感情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喜怒哀乐之外,还有很多同艺术世界关系密切的情感,如:孤独、惆怅、悲壮、压抑、空旷、崇高、庄严、神圣、荒寒、淡远、宁静、凄清和敬畏等。
英国唯美主义、提倡“艺术至上”论的代表人物王尔德(OWilde,1856-1900)曾说:“伦敦一直有雾,可是谁也没有见到雾,对雾不了解。直到艺术创造了雾,雾才开始存在。”当莫奈在英国展出他画笔下的伦敦时,英国人却犯疑惑了:我们身处其中的“雾都”果真是画家笔下的那般面目吗那些很灰或珠灰的雾气怎么一到法兰西人的眼中就变成一片紫红了呢然而,当英国的观者疑惑地走出展览厅时,他们无异于经历了一种体验最直接的真理的快感,因为自己头上的雾气真有某种紫红的色调!莫奈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创造,就这样使伦敦的市民几乎是唤了一种眼光来看自己的城市。而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在看了列维坦的《弗拉基米尔道路》一画后,他第一次看见了俄罗斯阴天的五光十色。
人是有情感的,艺术家在塑造形象时,就必须把他对于各种生活现象的认识情感凝聚在形象身上。否则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就是零。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是艺术化了的形象,其中渗透了浓厚的情感因素,并且能引发艺术欣赏者与之产生相应的共鸣。对任何事物、对任何美丽的风景、人物,画家不溶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溶进对该事物的理解和态度。不想用自己所熟悉的表现形式予以表现的话,我认为他是不会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偶然创作出来也是空洞乏味。不会给人以美感或联想,或给予人以启迪。也不会有任何意义,作品也就没有了价值。
艺术家是人类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丰富情感的人,并且主要运用独特的思维和技能去表现人类丰富的感情。艺术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表现不仅仅是表达,而且是一种有意识的、反思的活动,正因为它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它才是一种创造活动,它所创造的不仅是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人类自由的形式的体现。艺术家的情感因素与艺术创作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没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不会有好的艺术创作的。
有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艺术创作的目的性,艺术作品存在的目的性是什么呢答案十分重要:是同情。所谓同情,就是我的情感与别人的情感统一,或者别人的情感与我的情感统一。艺术家追求同情。同情作为一种精神的需要,是人类自身发展更高层次上的需要。如果艺术家并未体验到某种情感,他就不会有表现的冲动,从而也就不会有艺术创作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同情是艺术的生命。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艺术家由于受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的驱使,必然要不顾一切地去完成他的作品,从而导致其个人生活的破坏,因此,艺术家的生活即使不说是悲剧性的,至少也是极度不幸的。”凡高是天才,是狂徒,是悲剧的主角,是大众画家。凡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凡高通过绘画语言,力图传达、说出内心深处的凄凉和孤独。这是普通日常荷兰画无法说出的。凡高的成就是通过线条和色彩把这种孤独表现在画布上,使孤独这种情感成为绘画的语言而得以确立,从而丰富、拓宽和深化了人类的情感。他的成就就是用绘画语言说出孤独这种普通日常语言很难说出的、很难加以描绘的抽象情感。凡高是个极端敏感的人。世界的不安传达给了凡高,感染了他,进一步加深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孤独,以至于达到了“极端”的程度。然后他把孤独、凄清、压抑、苦闷和忧郁——这些难以言说的情感编织成一幅幅油画。而一切深刻的绘画作品都包含了孤独等的情感或元素。
艺术家在整个艺术活动中是以情感人的,处处离不开情感因素。艺术创作的动机,追根于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因素。艺术创作不是冷静的分析、判断,而是动静的描摹、表现。在所有艺术作品中,无不充斥着情感这个概念,也只有在如此深奥的领域内,才能被艺术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产生好的艺术创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