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2月15日电,对于近期网上“北方毒株比南方凶”的说法,钟南山谈到,北京流行的变异株以BF7为主,广州流行的变异株以BA52为主,本质上毒株不存在区别。钟南山说,对比之下,北方的潜伏期进一步缩短,有时候接触第二天后就出现症状,大部分人在感染后没有出现明显症状,有些人出现咽干头痛发热。“只要不侵犯到肺,医学上都算轻症。”有些人全身疼痛、高热,很不舒服,但这种不舒服跟医学上的重症是两回事。
他还说,现在广州也有一些发热很高、全身疼痛明显的。北京症状看起来明显,可能跟气温有关、也可能跟病毒逃逸有关。“奥密克戎传播非常快,但不能有这种看法,哪个地方的毒株比较强、哪个地方的比较弱。”
延伸阅读
为何感觉身边“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很少”?专家道出原因
新冠感染者中的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问题一直广受关注。本月初,广州市一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本轮疫情广州市的无症状感染者占感染人群总数约9成。近日,多位专家、学者也表达了随着奥密克戎致病性减弱,以及疫苗接种的普及,无症状感染者占比较高的观点。而随着感染者越来越多,并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分享与新冠病毒作斗争的经历,许多民众发现似乎“身边都是轻型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的人数很少”。
国家卫健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1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感觉,因为检测策略和防控措施发生了改变,以前基本都是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灵敏度高于抗原检测,而现在许多居家隔离的民众开始采用抗原检测,许多无症状感染者通过抗原检测试剂盒无法测出,这就造成有症状的感染者占比较多的“错觉”。
资料图图源:新华社
此前公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明确指出,新冠无症状感染者为核酸检测呈阳性,但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而轻型病例则指核酸检测呈阳性,临床表现较为轻微,通常表现为发热、呼吸道感染、轻微乏力等症状,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表现,影像学无肺炎表现。
“但现在很多人可能感觉到,我们身边的检测出的感染者很多都是有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的,这似乎与我们此前宣传的还有大量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不符,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吴浩指出,此前我们采用“核酸检测阳性”作为确诊新冠的金标准,根据国家第九版新冠诊疗方案,一旦核酸试剂的CT值小于40就判定为核酸检测为阳性,大于40则为阴性。现如今我们采用抗原检测法作为辅助检测手段,实践观察发现,一般而言感染者核酸检测的CT值要小于28,在进行抗原检测时,试剂盒的“C”和“T”处才会显示出红色或紫色条带,此时抗原检测才可能筛查出阳性感染者。两种检测方法的不同,造成了许多核酸检测为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采用抗原检测就会是“健康人群”,“实际上,许多体内病毒载量较低的无症状感染者,抗原检测是查不出来的。现实情况还发现,抗原检测阴性者即使核酸检测呈阳性,载毒量也低,传染力也弱。”
在新冠肺炎第九版防控方案中,首次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可对可疑患者增加抗原检测,而随着新冠防控方案的逐步优化,核酸检测范围和频次逐渐缩小,并鼓励有自主抗原检测需求的人员可以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则,随时进行自我抗原检测。因此,许多居家隔离的民众开始采用抗原检测法来判定自己和家人是否感染新冠。
“如果我们采用抗原检测,一则是感觉到自己有被感染的风险,二则是发现自己出现了症状因此才开始检测,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是有症状感染者看起来似乎更多,因为许多无症状感染者并没有寻求筛查。”吴浩称。
吴浩指出,现在我们需要更理性地去看待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经过近三年的科学抗疫,许多人已经养成了保持合适的社交距离、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些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未来都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避免病毒的传播。
对于防疫政策的调整和逐步优化,吴浩表示,这绝不是单纯的“放开”,更不是“躺平”,而是在考虑经济生产活动和民众正常生活之后的统筹和平衡,“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一定是全方面考虑后出台的策略。奥密克戎已呈现传播力强,但致病力相对较低的特点,如果我们再用传统的防疫方式去应对,那么所付出的代价将难以承受。未来针对新冠病毒特点我们要不断优化调整防疫政策,走小步,不回头。现在我们要抓紧时间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快速推进老年人的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医疗物资储备,加强基层医务人员诊疗能力培训,重点关注广大农村地区的新冠防治以及儿童的防治工作,针对病毒变异特点优化措施,加大科普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和疑惑,消除恐慌情绪,防止医疗挤兑,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用在‘刀刃’上,减少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生。”
目前,全国疫情总体呈较快发展态势,疫情波及面广,但同时,奥密克戎变异株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有显著变化。奥密克戎变异株有哪些特点?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防控?
奥密克戎变异株有哪些特点?
致病力和毒力减弱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表示,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BA1、BA2、BA5系列,包括BF7、BQ1和重组体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
重症和死亡比例低
常昭瑞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之前原始株和关切变异株,这既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也可能与人群接种疫苗免疫水平提高、及时干预治疗等因素有关。
免疫逃逸能力强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表示,北京本轮疫情的主要毒株奥密克戎BF7变异株免疫逃逸能力强,致使接种过疫苗的个体或既往感染过新冠病毒的群体,虽然有抗体,但仍可能会再次感染。
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加快
李侗曾表示,BF7变异株主要引发上呼吸道感染,感染后1天就可排毒,致使感染人群迅速增加。很多人感染后症状较轻,这反而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大压力”。一些患者觉得就是劳累或感冒,没有引起重视,继续参加社会活动,当检测出阳性时,已经引发了传播。
无症状感染者较多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临床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陈志海表示,原始株、阿尔法株和德尔塔株的致病性非常强,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包括年轻人、老年人都会有典型的新冠肺炎肺部表现,而奥密克戎变异株不同,无症状感染者较多,发病患者的潜伏期也更短,病人感染后1~3天,最多5天,就有可能出现症状。
周期为两周左右
陈志海注意到,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感染者,从检测出阳性、到出现症状,再到好转、符合出院标准,一般需要两周左右,有基础病的老年人病程会长一些。
主要引发上呼吸道感染
李侗曾表示,与原始毒株相比,BF7变异株更多表现为发烧、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少数人可能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还有极少数会出现味觉嗅觉减退等。
尚无证据表明感染新冠后会有后遗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教授、广州黄埔方舱医疗队负责人崇雨田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对于新冠感染者而言,有的人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崇雨田认为,这些不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研究发现复阳病例的传染性非常低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抗体会在一定时间后失效吗?新冠病毒是否还会不断变异?
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唐小平:用科学的眼光看,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力显著降低、传染性比较强,可以说已经“适者生存”并趋于稳定,以后再变异的几率比较小。此外,不管病毒怎么变,新冠病毒疫苗对奥密克戎还是有显著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作用。
新冠感染者复阳的比例有多高?复阳者有传染性吗?对社区有风险吗?
唐小平:复阳的定义是感染者达到2次核酸阴性或Ct值≥35的出院标准后,再次检测核酸阳性。近期我们和钟南山院士团队一起对不同病毒株的复阳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几点结论:一是复阳病例的Ct值<35的只有5%;二是对5%复阳病例的样本进行病毒培养,都没有培养出活的新冠病毒;三是对所有复阳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没有发现被感染的情况。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复阳病例的传染性非常低,总体上对社区是安全的。
家长不必过分担心未接种新冠疫苗的3岁以下婴幼儿
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主任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徐翼:儿童属于新冠易感人群,而且三岁以下没有新冠病毒疫苗覆盖,但家长不必过分担心。一方面,儿童感染新冠后临床症状比较轻,3至5天就能恢复,症状以发热、咳嗽、腹泻、呕吐为主,发生肺炎和重症的概率比成人还低。另一方面,婴幼儿的活动范围小,暴露风险也比较小。从国外的病例看,90%属于家庭聚集性发病,也就是父母把病毒传给小孩。
因此,年轻父母完全没有必要过度焦虑,只要做好自身防护,避免把孩子带到高风险区或者人流密集场所,在家里注意做好通风和手消毒,让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就能有效降低孩子被感染的风险。
奥密克戎毒力非常低
市民按普通感冒来储备药物即可
居民有必要在家里储备药物吗?
唐小平:以往的新冠病毒株引起肺炎的比例都在50%以上,但现在奥密克戎感染者绝大部分是无症状和轻型,症状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在本轮疫情中,方舱里的感染者多喝水、休息好,很快就可以出舱了,用药也只是对症支持,包括解热、镇痛的药,还有一些中药。如果市民想在家里储备药物,按缓解普通感冒症状的药物来准备就可以。
来源:南方日报、中国新闻网综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第一财经、澎湃新闻等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邱越
“未来两三个月里或将是人群感染的高峰期,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患者的分流是很重要的,要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均出来,让给那些重症、危重症患者,以及高危人群。”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12月9日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
12月9日的北京友谊医院发热门诊
约90%的轻症及无症状感染者可居家治疗
“我昨天发烧到39℃,家里没有退烧药也没有抗原试剂,就想去医院看看放心点,结果到北京朝阳医院发热门诊一看,队伍排了几公里,我就又回家了。不过后来用朋友给我的抗原测了,是阴性,就放心了。”家住北京的冬子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进一步明确感染者科学分类收治规则: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推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同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明确,要构建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患者分级诊疗服务网络,要明确分级诊疗流程,与此同时,加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分级分类就诊转诊。
据林炳亮介绍,奥密克戎的感染者约90%都是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的症状主要有发烧、咳嗽、咽痛、肌肉酸痛等,这部分患者,如果没有重症的高风险因素,则不必太过恐慌,居家隔离即可,期间服用一些对症的药物。绝大多数奥密克戎感染者,7天左右就能康复,这部分患者其实不必占用医疗资源。但如果病情发生了变化,比如连续多日用退烧药效果不好,则建议及时就医。
做好老养院、医院等重点机构的防控工作是重点
“另一个我们一直反复强调的,就是如何保护好老年人。”林炳亮指出,要做好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的防控工作,尤其是在未来可见的一个感染高峰期中,建议这些机构继续沿用过去较为严格的防控措施,减少探视,探视人员必须要有核酸阴性证明,工作人员也最好做到每天核酸,避免将病毒带入养老院等老人聚集的机构,否则感染一旦发生很容易蔓延。
林炳亮还表示,做好医护人员的防感染工作也很重要。“在这个时候,医护人员更要做好自我保护,因为医院里必然有很多危重症患者,我们医护人员并不是怕感染,而是怕感染后,将病毒带给这些危重症患者。”
“总之,做好重点机构的疫情防控工作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建议这些机构仍然要做好核酸检测工作,抗原检测并不能完全取代核酸。”林炳亮说。
相关报道:
李兰娟院士: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病人大家无需恐慌
12月8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独家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受访者供图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各地防疫政策逐步优化,从传染病的发展规律来说,释放了什么信号?
李兰娟院士:现在做出调整,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应该说是非常正确的决定。从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来说,传染病流行起始阶段致病率往往很强,大家对病毒也易感,也容易导致重症感染的发生,新冠疫情初期,严格筛查,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每一名患者,使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了人民健康。
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异,从原始毒株到德尔塔病毒,再到现在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率越来越低,这也是符合传染病变化规律的。最近国家出台二十条、提出十条,充分体现了我国高水平的精准科学防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目前,有哪些数据可以直接证明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较原始株有明显减弱?
李兰娟院士:根据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与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传播性仍较强,但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传播性仍较强。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侵犯上呼吸道,其导致住院重症或死亡的病例明显少于之前各种变异株,毒力与致病力显著下降。根据新加坡公布的数据,奥密克戎变异株在新加坡2022年1月-11月流行期间的病死率为045‰,远低于2021年6月-2022年1月期间流行德尔塔变异株36‰的病死率。
李兰娟院士资料图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未来我国疫情防控的重点在哪些方面?
李兰娟院士:未来,无症状感染者不必作为疫情防治的重点,应当主要将防治重心转向“防重症、降死亡”。同时,要加强对新冠重点人群的保护。要继续普及新冠疫苗接种,加强对老年人群和慢性病等免疫功能低下重点人群的保护,保障其基础疾病的治疗。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未来,新冠病毒是否会继续变异?我们应当对病毒的继续变异保持一个怎样的态度?
李兰娟院士:新冠病毒在未来的自然传播过程中会继续发生变异。像流感病毒一样,新冠病毒变异常常会引起抗原性、传播性、致病性、药物敏感性等生物特性的改变,进而影响当前使用的药物和疫苗的效果。我们还要密切关注病毒变异情况,研究病毒变异与致病力的关系,以及时发现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变异病毒。当前,我国疫苗接种的普及和多个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上市,加上国家在各级医疗资源上的投入和充分应对准备,民众不必对将来病毒继续变异而担忧。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感染者多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居民应当如何看待,您有哪些建议?
李兰娟院士:现在全球流行的奥密克戎病毒,感染者多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
2022年6月2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指出,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但无相关临床表现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员、风险职业人群、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纳入社区管理人群等核酸检测、传染源追踪等途径发现。
同时,该方案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
虽然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性,但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病人,大家无需恐慌。无症状感染在我们传染病学教材中称为“隐性感染”,在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中,无症状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其数量常远远超过显性感染。无症状感染不是疾病,无症状感染后,大多数人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这对于防止流行扩散有积极意义。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您有哪些建议?普通居民应该如何做好日常的防护?
李兰娟院士:首先,要了解现在的病毒即使感染也基本都是无症状感染者,所以不要恐慌。平时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合理运动,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到人群密集的地方要戴口罩。感染者如果没有症状就无需治疗,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可以对症治疗,症状明显者可到发热门诊诊治。接种新冠疫苗仍是预防重症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应接种疫苗,符合加强免疫条件的接种对象,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南京确诊患者病例感染新冠,专家称接种者病程短暂,全部为轻症。
在不久之前,中国江苏的南京又再一次的爆发了新冠肺炎的疫情,这一次的疫情到目前为止已经确诊了70余位新冠肺炎的病毒的携带患者,其中包括40位本土病例,根据记者的提问,我们了解到,接种了新冠疫苗的患者在这一次的疫情感染者中占据了大部分,但是这些接种了疫苗的患者的病症都是很轻的,没有任何现象显示向重症感染者转移的倾向。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医院的专家表示中国现在的疫苗是非常的有用的,针对于现在的新冠疫情有着极强的防疫作用,而且根据我们国家的防疫措施和治疗措施,新冠患者目前可以在病发或者是被确诊之后得到充分、有效、及时的治疗,而且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现在的治疗措施也是一人一方案的政策,可以说是尽全力去解救新冠患者。
新冠肺炎现在是全世界的敌人,我们应该携手共同建立防疫体系,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当地的防疫措施尽快的接种新冠疫苗,很多人看可能心存疑惑,为什么南京接种了疫苗的人还会感染呢,不应该是免疫的吗,相信很多的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但是相信很多的人也都知道病毒也是在不断的变异的,而且在接种了新冠疫苗之后,感染者都是轻型症状,并未出现重症,因此,接种疫苗还是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的。
中国现在的新冠患者是世界上最少的,防控措施也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境外输入和境外感染传播是中国现在新冠疫情的最直接和根源性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对于入境者应该实施更严格的检疫措施。
1月14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之后是持续下降,到1月12日回落到477万人次,较峰值时数量减少833%。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之后持续下降。
焦雅辉还称,根据监测数据显示,现在住院的新冠感染者的数量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在1月5日达到了住院新冠感染者峰值1625万人,之后连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127万人,在院新冠感染者占比呈现出连续下降趋势。
焦雅辉
通过监测数据显示,发热门诊达峰2周后,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达到峰值,之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目前在院的重症患者的数量仍然处于高位。2023年1月5日,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达峰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到1月12日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回落到105万人,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
1月12日上午,浙江省卫健委主任王仁元在省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后表示,目前,浙江发热门诊就诊人次明显回落,120急救和急诊目前也正处在逐步下降阶段,全省整体疫情已渡过感染高峰期,预计在1月底将降至较低的流行水平。但住院和重症、危重症目前仍处于高峰平台期,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90%左右。他说:“全省医疗资源总体处于平衡状态,能基本满足当前疫情防控的医疗救治需求,但仍处于最关键的阶段,重症危重症的救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1月8日晚,《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蔡洪流。他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专家,曾参与2021年河北石家庄、2022年吉林长春、上海、海南三亚等地的抗疫。近三周以来,作为综合ICU主任,蔡洪流的工作强度一直在持续加大。就在采访的周日,他的一天被排的满满当当,白天讨论病例,晚上进行第十版诊疗方案培训。直到晚上十点半,他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和记者谈起了浙江在重症高峰到来前的准备、ICU改造为何需要时间、如何在短期内培训出一支可以上战场的重症队伍、新冠救治有何重大误区。他坦率地说:“‘二十条’措施推出后,我推测中国感染人数的上升可能会花三个月走完别的国家三年的路,实际上我们花了不到20天。”以下是蔡洪流的讲述:
浙江从2022年12月中旬开始逐渐进入重症高峰,目前还处于平台期,未见明显拐点。我所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最大的压力是在感染人数开始激增的早期,大批医护倒下和感染高峰部分重叠到一起。当时人员非常紧张,我们一个院区的医生甚至在单位旁边租了一套房子,当作集体宿舍。阳了的医护住在那里,工作七八小时之后实在撑不住了就去躺三四个小时,然后再回院继续战斗。
近三周以来,我们重症医护的工作强度一直在持续加大,收治的重症患者中,高龄、感染新冠后原有基础加重的病人占比在不断增加,住院周期也在拉长。同时,我们负责的ICU床位成倍增长,比如我所在的重症医学科原本有184张床位,后来又开了四个新的病区,增加了100多张床位。而整个医院之前的ICU床位一共是250多张,现在准备好的ICU床位增加到了近600张。
国家卫健委从去年12月初就不断强调,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4%,各专科ICU也按照床位总数4%的比例改造可转换床位,也就是保证综合ICU和可转换ICU总共能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8%,改造必须在去年12月底之前完成。而按以前要求,二级以上医院ICU床位数占比为2%~8%,也就是说,8%已经是天花板了。
平时,ICU床位的改造一般至少需要几个月,现在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
2023年1月11日晚,浙江湖州,湖州市中心医院呼吸科病房,医护人员正为患者护理。图/视觉中国
为什么改造ICU需要时间?因为这不是加一张床这么简单,比如说呼吸机,不是把它搬过来就行,它的后面紧连着气体设备带,改造ICU对病房内氧气、空气、负压吸引接口、电源插座等也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我们要求是一张床一个空气开关。ICU里都是生命监测、支持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在一瞬间危及生命,所以改造ICU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追求速度。
浙江省卫健委近期组织重症医疗、护理专家对全省11个地级市22家医疗单位进行重症病例救治巡诊。我在刚结束的巡诊中发现,因为各医院都在争分夺秒改造ICU,当前重症医疗设备的供应较紧张,部分县级医院呼吸机、高流量氧疗设备、CRRT机器等处于紧平衡状态。
硬件上的改造、设备的购置还不是最大的挑战,最难的是ICU医护没办法短期内增加。培养一个合格的ICU医生至少要专门培训三年以上,因为ICU收治的都是病情重、变化快的患者,因此要依赖很多监测和治疗设备,比如监护仪、呼吸机、CRRT机器、ECMO等,因此我们业内将重症医护形容为“特种兵”,每天既要面对数量很多的病情危重复杂的重症患者,还要会使用各种“武器”,对能力的要求很高。
实际上,此前三年全国真正参与了新冠治疗、尤其是重症救治的医护人员并不是太多,这次防疫政策调整后,是第一次几乎所有医护都真正进入新冠救治的实战模式,这场仗必须要打,而且必须打赢。这种形势下,一个最现实的选择就是采取混合编组的工作模式。
比如,有麻醉科医生和我们一起工作,他的特点是操作能力强,因为麻醉机和呼吸机很接近,对气管插管、穿深静脉,甚至循环呼吸的抢救等都相对专业,但在如何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方面经验就相对欠缺,于是再找感染科医生加入进来。也就是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混编时一定要把这些来支援的其他科医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一个最高效的组合。在我们医院,一个混编小组基本由一名重症医生、一名麻醉科医生,再加上一名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构成。
而且,这个组合定下来之后尽量别变动,现在新扩建的ICU病房里,很多呼吸机的品牌连我这种“老重症”都没见过,我们都需要和设备磨合,医护彼此之间也要磨合,我们花了两周时间才真正磨合好,如果等上战场之后再磨合就迟了。
因此,混编不能纸上谈兵。在重症高峰到来前,要让这些来支援的医生提前到ICU上班,先工作1~2周,中间还可以再优化调整,这也是给非重症医生进行紧急培训的最重要环节:一定是要以团队的形式、以实战的形式。
浙江在重症队伍的培训上比较充分,省卫健委去年12月初就发文要求,各地市上报参与培训的医护具体名单,各医院要按一张ICU床位配1名医生、25~3名护士,并在此基础上再额外增加20%~30%的人员作为后备力量。去年12月8日,全省所有地市派出新冠重症救治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组成的骨干团队来杭州集中培训了五天,由我们医院新冠重症救治最有经验的医护及呼吸治疗师来教学、介绍经验。
不过,浙江虽然已做了包括ICU改造、人员培训等各种预案,但“新十条”后,感染人数上升速度之快还是超过了我们的估计。“二十条”措施推出后,我推测中国感染人数的上升可能会花三个月走完别的国家三年的路,实际上我们花了不到20天。
2023年1月11日晚,浙江湖州,湖州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内,医护人员正为患者护理。
ICU的任务是守住最后一道防线。早在2020年我们总结抗疫经验,最重要的就是关口前移,在今天仍然适用。关口前移的关键是尽早把高风险人群识别出来,第十版诊疗方案中提到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一共有六点,每位社区医生都要背下来,不能漏掉任何一名高风险患者。第十版相对第九版的一个变化是把高危人群的年龄门槛从60岁提到了65岁,并特意强调了未全程接种疫苗者。2022年我们参加上海保卫战时,少数死亡患者的特征就是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且没打疫苗,所以这类“关键少数”脆弱人群一定要重点关注。
社区医生要告诉高风险人群你需要注意什么,如果出现哪几种情况,要第一时间联系谁,要引导他们到社区去,而不是等到扛不住了才往三级医院跑,让他们对社区医院建立信任。新冠初步治疗的培训实际上花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社区医生完全有能力应对,如果觉得自己解决不了,就要立刻向上一级转诊,因此必须有一套高效的转诊流程,让大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救治重型、危重型患者,这是成本最低、治疗效果最好的方式。
新冠的救治要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要尽早抗病毒治疗,第二条是治疗各种基础病以及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并发症,而基础病的治疗,社区医生比大医院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日常的职责就有慢病管理。另外还有两点要格外注意:一是要重视俯卧位救治,要应趴尽趴,把它和抗病毒治疗提到同样重要的地位;二是一定不要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少数医生都把抗菌药用过度了,这是一个重大的误区。如果考虑有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医生要积极去找证据,盲目使用抗菌药是有害的,要严格把握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很重要。
发于2023116总第107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新冠重症救治一线医生口述:过去三周经历了什么?
记者:霍思伊李金津
编辑:杜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