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含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下同)艺术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
1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切实把艺术教育摆在学校教育应有的位置上。
2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农村学校为重点,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要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生动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自觉精神追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滋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矗
二、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3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是保证艺术教育质量的前提。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11%(总课时数为857-1047课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本地区课程实施计划时,应按照上述规定设置艺术类课程,课时总量不得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下限。条件较好的学校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类课程,其他学校开设艺术类课程不低于总课时的9%;其中,初中阶段艺术类课程开课不低于艺术课程总课时数的20%。普通高中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相当于108课时)。非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艺术类必修课程不少于72课时。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类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4中小学校艺术类课程应执行国家发布的课程标准,选用国家审定通过的有关教材,并加强教学质量检测。要积极探索艺术课程评价改革,并将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中,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以及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参考依据。
5要加强艺术教育教研、科研工作。盛市(地)和县(区)要充分依靠本地区教研、科研机构,多渠道配备音乐、美术学科专(兼)职教研员。各地要以条件较好的学校为依托,建立艺术教研
设计,这一大概念几乎囊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体现了人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到改善周围环境,从满足基本需要到精神层次的更高需求以及寻求更优化生活方式的迫切需要。设计由多种要素积淀而成,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材料资源,加工工艺,审美观念等等,而我们今天将焦点放在人的要素上,因为设计以人为本的目的和动力是设计史上的无论哪个阶段都无法否认的。只是各个阶段的以人为本是否存在真正的为大众的目的罢了。以人为本本身就是个广义概念,设计中的以人为本需要考虑人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而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大众审美问题主要属于人的社会特征领域即职业,职务,文化教育水平,阶层,民族,宗教信仰等。可以这么说,设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为设计对象所接受,也就是与大众的审美观念产生共鸣。那么我们的设计究竟是靠着迎合设计对象的审美还是引导设计对象的审美,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呢?需要指出的事,我们这里的审美已经涵盖了技术,形式,文化等一系列审美要素。
或许,我们可以从设计的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找到相应答案。设计是伴随着劳动产生的,最初的设计几乎是伴随着祖先们用自制的石器敲击的那一刻形成的。那时的工具只要是实用的,可以进行劳动的就是美的设计。人们的审美是依靠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后来,大约在17000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已开始利用钻孔、刮削、磨光等技术,并采用石块、兽牙、海贝等自然材料来制作装饰品。它们是原始人类审美观念的反映,从这刻开始,实用性的真正转变为审美性,这些饰品体现了人类对于生活的信念和热爱。可以说原始的审美观是由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开始的,自然中一些当时无法明知的现象或凶猛雄壮的动物,一切对他们造成威慑的形在他们眼里都有审美价值。图腾的表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阶级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上众多现象的转折点,审美的群体分离也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统治阶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达到其统治的目的,设计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方面也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和宗教色彩。阶级分化使占据统治地位的贵族阶层掌握着绝对多数的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使他们可以合法化的最大限度地获得为自己和利益集团满足实用需要与审美的产品。回顾我国历史,青铜的出现带出了一个“青铜时代”,使得工具和器具的设计更加多样化,但因其当时的昂贵,也只供上层统治阶级使用,这里就无所谓大众审美,设计迎合了统治阶级的审美,也引导了大众的被动审美。青铜在我国商代得以广泛应用,商、周时代的铜器多为礼器,形制精美,花纹繁密而厚重,多用细密的花纹为底,衬托高浮雕的主要纹饰。最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雷纹、饕餮纹、蝉纹、圆圈纹等。这些精巧的雕饰,给人以富丽严肃的印象,花纹的题材可能与鬼神迷信相联系,也可能是反映民族徽记的残余。这些日趋复杂的器物文化代表着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套礼仪。
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的古埃及,其法老时代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有很发达的宗教为其政权服务,因此在建筑艺术上追求震慑人心的力量,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金字塔和阿蒙神庙。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是公元前27—前26世纪建于开罗近郊的吉萨金字塔群,它由三座巨大的金字塔组成。它们都是精确的正方锥体,形式极其单纯,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高1465 m,底边长2306 m,是人类设计史上最辉煌的杰作之一。当时的古埃及人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原始拜物教,他们相信高山、大漠、长河都是神圣的。早期的皇帝利用了原始的拜物教,皇帝被宣扬为自然神。于是,就把高山、大漠、长河的形象的典型特征赋予皇权的纪念碑。在埃及的自然环境里,这些特征就是宏大、单纯。而这种被宗教和统治阶级构建的审美观象一道精神枷锁附在了普通大欧洲中世纪的设计朴素简洁,著名的“哥特风格”就产生于这个时期。这不光因为罗马时代的衰落带走了其光辉的文化和卓越的技术,也与当时的政治宗教文化息息相关。欧洲封建制度主要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集中表现是基督教,它宣扬世俗生活是罪恶,人欲是万恶之源,并有意识地诋毁含有现实主义和科学理性的古典文化。教会不仅统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控制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由于教会宣扬禁欲,鼓吹清教徒般的生活方式,各种生活用品的制作都是很朴素甚至是简陋的。哥特式的教堂是中世纪的最高成就,特别是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了罗马式圆拱,宽大的窗子上饰有彩色玻璃宗教画,广泛地运用簇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这种建筑符合教会的要求,高耸的尖塔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虚渺的天空,使人忘却现实而幻想于来世。正是在统治阶级与宗教的压制下,大众审美在本质上只是一个小群体的审美,设计的本质也转为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这里的审美引导是一种负面引导,使大众丧失自我价值的胁迫引导。社会劳动分工出现以后,商品资源日益丰富,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对教会精神统治的斗争,因此形成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为资本主义建立造舆论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中心思想是所谓“人文主义”。它主张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虽然文艺复兴时的设计还是吸取古典文化的精髓,只是将外形变得更加亲切化,但随着商业竞争的出现,设计已经开始关注以怎样的方式去吸引消费者了,即使这些消费者普遍还是社会的贵族阶层。
以上我们看到的一些设计时期,设计基本已经沦为一种统治工具,所谓美的产品也就是体现出统治阶级观念达到统治目的的产品。这其实也与当时的生产方式有很大关系,手工艺的生产方式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求。
工业革命的产生将批量化推到了现实面前,大众审美也被考虑到设计之中。最初的产品因贵族与普通大众的审美与收入差别而分门别类。用当时一位印花布厂主的话来说,“时尚必须考虑它所迎合的对象。”正当我们为这种现象充满兴奋的期待时,工艺美术运动的潮流将工业化的进程推向了反面,使得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没有成为最早出现工业设计的国家。莫里斯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它秉承拉斯金等人的师承自然理念,彻底地反对工业化,认为它将设计变成了粗制滥造的不负责任,提倡回到中世纪的手工艺时期。其实,他的设计中蕴含了民主的成分,他也认为艺术应当为所有人享用,可是他的这种大众的想法并没有建立在充分认识机器生产的正面价值上来。可以说,他的所谓大众审美只是空谈,不可能通过手工艺风格实现。新艺术运动的出现源于工艺美术运动,但不同的是,它不否认机器的作用。虽然它也积极地主张要做为大众的设计,但其装饰意味极浓的风格完全不适应工业生产。新艺术运动的其他分支,例如,维也纳分离派和青春风格,他们已经将自然的线条转为适合机器生产的直线条,可以说这是为大众的审美设计的转折点。
如设计史家所说“如果这个‘人’只是指的少数权贵,那就是旧式的设计活动,人类近5000年的设计文明史其实是一部为权贵的设计史。一旦设计满足的对象是大众,那就开始有现代意味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出现使得机器生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为大众审美服务。也为设计师通过设计引导大众审美变得可行。现代主义设计在一些艺术改革运动,如构成主义,风格派等影响下,涌现出一批具有民主思想、充分肯定工业社会大机器生产、赞赏新技术、新材料的工业设计的先驱人物。其几何化的审美设计要素使得设计简洁,实用,并能有效地提供给机器生产,使批量生产与产品普及化成为可能。大众在这里被设计所重视,且作为设计的最终目的。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主义过分强调单一的几何形,由于其影响力,这种几何风形成了世界性的“国际风”,特别是建筑,几乎是统一的方盒子。这种大众审美引导抹杀了个性化和多样化,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让人们的生活似乎也变得没有了趣味可谈。当人们对某种审美产生了疲劳时,另一种风格势必要重新为大众审美注入新鲜的血液。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它反对杰出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密斯凡德洛的“少即多”的设计原则,并提出“少即烦”的观点,认为设计不仅要实现功能要求,还必须使形式表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满足大众日益精致和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在这里,后现代主义积极迎合了市场的大众需求,也引导大众进入一种新的审美享受。其设计风格的总体特征是重视形式、强调装饰。企图把良好的功能、科学的结构和古希腊罗马样式、哥特样式以及巴洛克、洛可可或维多利亚等各种经典样式的装饰细节相结合,追求独特艺术韵味和设计个性,并面向不同的文化群体与层面,从中汲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师们注重大众中群体审美差异的观念是值得借鉴的。虽然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大多具有试验性,如“孟菲斯”,与现代主义提倡的优良设计大相径庭,但其设计为大众服务的宗旨没有改变,而这种试验性的前卫设计也会被大批量产品的设计所借鉴。所以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引导大众审美走向多元化的设计。
在设计一味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它忽略了自然环境的感受。类似美国商业设计所带来的大量资源与材料的浪费,使得人们不得不考虑如此的恶性循环将会把人们带入怎样的境地。设计师的责任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一种新的大众审美观需要设计师的引导——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共生。绿色设计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而这种绿色意识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位美国建筑师,设计师的提倡,他们是巴克明斯特福勒、理查约瑟夫诺伊特拉和帕帕奈克。绿色设计是用绿色产品来解决人类生态问题,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不是害怕破坏环境而畏首畏尾。建筑方面越来越倾向于建筑与周围天然环境的融合,赖特的流水别墅与阿尔托的山纳特塞罗镇市民中心都是这方面的卓越代表。产品方面注重新材料的开发,材料的二次运用于回收,呼吁可拆卸性的设计。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秉承3R的设计原则即Reduce、 Recycle 和Reuse。利用设计的导向性将公众的意识引入环保的大环境中。这应是今后设计师的主要责任
在回顾了历史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分析现阶段的设计与大众审美的状况。现代社会是个开放性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技术与文化等也变得全球化了。技术可以不断引进,而西方的文化冲击带来了正面的和或多或少负面的影响。这就给中国的设计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怎样在抵御外来文化负面影响的冲击下引导本国大众的本土审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本土化设计和民族化设计。可以毫不隐讳地说,中国现今的设计大部分处于模仿阶段,并且这种模仿不加入任何的民族意味,简单的改型和变色就成为自己的设计,这种方式不可能引导大众的本土审美,它没有唤醒大众内心的民族意识,缺少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只能说它迎合了大众对全球时尚化的需要心理。放眼国外,一些设计大国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设计ICON,美国的福特、通用、苹果与IBM等;德国的奔驰和宝马;意大利的法拉利。可以说举不胜举。但中国的ICON还只能感谢古人的宝贵遗产。其实在设计史上借鉴他人设计风格,然后形成本国独特的风格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例如,斯堪的纳维亚的有机现代主义就是将注重功能主义的现代主义设计与本土的人文主义的传统设计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更富情感化的设计。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教条。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5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盛极一时,其朴素而有机的形态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成为了当时欧美最流行的一种设计风格。另一个成功案例是意大利的设计。意大利设计是一种一致性的设计文化,这种设计文化是根植于意大利悠久而丰富多彩的艺术传统之中的,并反映了意大利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战后初期的意大利深受美国设计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受到所谓“优良设计”的功能主义影响;另一方面,美国的商业性设计,特别是流线型设计也对意大利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通过借鉴与自己的传统进行综合,创造出了完全意大利式的设计。我们再来看看通过模仿最终形成特有风格的日本设计。日本最初的设计师深受西方设计概念影响的,这与一些西方著名的设计师到日本交流的活动密切相关。如英国的德莱赛和奥地利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瓦格纳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民用工业和工业设计并不发达,很多工业产品直接模仿欧美的样本,价廉质次。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原因,日本与德国的交流使得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流入日本,对其后来的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经历了恢复期,成长期和发展期之后,日本的设计已经可以唱响设计界了。日本的设计采用双轨制,对于传统的服装,建筑等还采用传统的方式,但现代的工业产品则颇具现代意味,形成了小、巧、轻、薄的独特风格。其实日本设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各种大型的展览,设计院校的成立和设计奖项的设立都是这方面的表现。
可见,大众审美不怕外来因素的干扰,关键是设计师怎样处理好外来与本土的关系问题。众所周知,国内一些大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设计对于发展的重要性了,我国的相关政策也在陆续出台,每年大量的设计人才,这些都是中国设计界发展的动力。对于设计师来讲,尽快从迎合大众的趣味转变到引导大众的审美观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味地迎合大众,或许能带来直接的效益,但却放弃了设计本身对于生活的意义,忽略了大众的真正需求,使设计沦为商业的傀儡。只有积极正面的引导,才能满足大众日益丰富的内心需求唤醒他们心中对民族魂的渴望
参考文献
《现代设计社会学》 章利国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设计美学》 李超德 安徽美术出版社
《工业设计史》 何人可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时下,无厘头的“搞笑”、“颠覆”等戏说经典、解构英雄、亵渎崇高的文艺作品越来越盛行。我们不得不反省我们民族的精神向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文艺作品如何去支撑和塑造我们精神高地的坐标。
中国文化被快餐化,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恶搞经典之风愈演愈烈,对红色经典的恶搞,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境地。如把《
林海雪原》中的侦察英雄杨子荣亵渎成为营救情人而赴死的情种;把地下党员阿庆嫂丑化成性开放者等,使英雄的美好天性被恶搞得丧失殆尽。如果说大话文化消解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那么,“超女”引发的被消解的消费化、娱乐化、大众化的文化生态,便迈出更加危险的一步——大众审美从“艺术”走向“娱术”。
在文化渐进多元化的社会里,公众的智慧固然需要尊重和宽容。然而,靠恶意炒作、歪门邪道、恶搞文化的方法,以“艺术”的名义混淆人们的审美价值观,颠倒人们的荣辱观,就需要我们警省和反思。
文艺创作如果不能登高望远,不能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只是一味地迎合所谓的大众口味,恶俗、低俗、媚俗地炒作明星绯闻,专攻感官刺激、专攻丑闻、诉讼和琐事,只能让人感到“贫血”,失去作品的亲和力。
文化是形塑一个社会经济和政治行为的关键之关键,决定了这个社会如何面对各种挑战无往而不胜。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它的思想有多深厚、创意有多灿烂、品格有多高尚,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生命有多旺盛,社会有多文明、进步和发达。刚刚播出的20集电视连续剧《白求恩》,以一个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故事为蓝本,借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创作的电视作品,把毛泽东笔下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一展现,实现了一次观众与白求恩的心灵对话和灵魂叩问!再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心为民的公安局长”《任长霞》、《真水无香》中的“胜败皆服的好法官”宋鱼水等,都从不同侧面树立了榜样。
因此,文学不论是写历史人物,抑或是虚构的形象,如果缺乏了思想的高度和深度,缺乏那种轰击人们思想心灵的力量,缺乏照亮人们灵魂的思想光芒,是不可能立得住,也不可能拥有影响力、冲击力和震撼性的!
所以,文艺工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文化热点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站在精神的制高点上去纵观我们时代的精神标杆。只有具备崇高理想、高尚品格、伟大精神的人,才是我们时代所必需的。这样的人物才是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历史的!
故而,我们在文艺创作时,要以公众认可的价值标准为标准,以人们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取向为秩序。唯有如此,才是推动文艺创作创新发展的良策。也唯有如此,才能震撼人心、摄人心魄,才能让人敬仰,令人艳羡。像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戏比天大”,就道出了豫剧之美要比生活更美丽更纯真更可爱更朴实的美学观。像孔繁森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宋鱼水的“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等,都道出一定时期、特定环境、特定行业中,老百姓所期盼的美的追求和境界。这些美,是人们所期盼和向往的,始终存活在人们心灵中。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美丽情怀、高尚心灵、崇高境界,才受到老百姓的尊崇和膜拜,受到老百姓的喜爱、赞誉和好评。
大众审美是大众普遍认同的审美的观点,当然这里面的绝大部分都是个人审美所必须接受的。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个体的审美。比如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漂亮五官端正这就是大众的审美观点,而有的人喜欢鹅蛋脸,有的人喜欢瓜子脸,这就是个人的审美观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当代审美文化可以分为大众审美文化和精英审美文化。而精英审美文化,它的审美主要是精英艺术的创造性作品,或者说是精神价值探索的是文化的优化。而作为大众的审美文化,指的是,某种意义上确定具有人为精神的文化。
在当今社会上的审美是以瘦为美,美这个话题是每个时代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人类的审美经过时代的改变,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变化,像唐朝的时候,我国人民以胖为美,现在我国却以瘦为美一样。人类对美的追求一直都不停歇。
娱乐圈的艺人是社会上来众所认可的最美的人。他们形象代表着现在社会人们所向往,所追求的最佳样貌。所以,大众会将自己所达不到或者自己所渴望所向往的形象,投射到艺人身上,想让艺人呈现出一个自己所希望的状态出来供人们欣赏。
人类满足了最初的温饱问题,开始慢慢追求自己的舒服、健康的生存方式,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肥胖会带给人们很多疾病,也会给人视觉上的都不美观,因此,每个人都在追求瘦,这样显得自己年轻、健康。可是过度的追求总会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纤瘦的身材的确会给人美观和健康,但是过于手就会造成身体的疾病。如同现在。许多女艺人过度追求身材的纤瘦而使自己的正常生活得到了破坏。他们有的一天只吃一顿饭,或者有的只是青菜和苹果,过度追求身材上的完美。对瘦的执念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境地,已经很不正常了。而作为大众人美标杆的他们,也会给这个社会的审美观带来一些不良的风向。
人是大众内心最认可的最美的形象。他们的身材和形象影响着大众的选择 ,他们是引领社会时尚的标杆,大众想要追求美,也就会一直将艺人作为自己的标准。
追求美没有错,但是我们要有正确的评判标准。我们要在健康生活的同时追求美不能让美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要保持理智对待美这件事。
现在大众对于男明星的审美倾向于女性化路线。
现在的主流审美就是男星女性化,看一看众多的小鲜肉就知道了,其实男星并不是什么病态审美,有些时候出现一些阴柔精致的男明星也是挺好的,但是问题出现在全部的男星都女性化,目前国内娱乐圈审美逐渐单一,貌似所有新出道的男星都日渐女性化,不是花样美男就是花样美男,已经逐渐病态化了。
其实,娘化男星的审美在中国一直存在,就如同岁月一样是不停的轮回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例如魏晋时期,男子们多要使用胭脂水粉,不化妆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名仕,其根本原因就是当时各大家族奢侈糜烂 、家底雄厚,也不需要出去工作,只要注重仪表。
这种审美大约是2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日韩文化扩散,最早起源于日本,日本娱乐文化对于男性美的定义就是阴柔美丽,然后韩国抄袭了过去,不,应该说韩国发明了娘化审美,毕竟韩国从来不抄袭别人,之后日韩偶像团体传入中国,近几年这种审美愈演愈烈。
其实这种主流审美是极度病态的,国家已经开始着手治理了,近几天国内娱乐圈型男辈出,例如吴京、张涵予、张震等,而且日韩明星大部分已经封禁,其实不是小题大作,这种阴柔型审美是西方势力对亚洲人的一种歧视与控制,我们可以称之为亚洲男子去雄化。
利用娱乐产品,宣扬亚洲男子娘炮的形象,让亚洲人从骨子里认为亚洲男人不如其他种族的男人,其实亚洲人的雄性激素含量是最高的,真正的硬汉当属亚洲男人,希望我国的审美会逐渐向型男方向靠拢,毕竟威武、阳刚才是应该形容男星的词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