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个脑区属于人类的情绪中枢

哪一个脑区属于人类的情绪中枢,第1张

人脑的下丘脑区域属于人类的情绪中枢。下丘脑一般被认为是情绪表达的重要结构。机械或电刺激病人下丘脑会产生强烈的攻击性或欣快的爆发。去除大脑皮层后动物可自发地发生或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假怒”的情绪反应,如甩尾巴、竖毛、张牙舞爪、扩瞳、出汗、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

破坏下丘脑后部的动物只能表现一些片断的怒反应,而不能表现协调的怒模式。刺激动物下丘脑的外侧区可引起斗争或像发怒的表现,刺激内侧区可引起逃避或像恐惧的表现。

扩展资料

下丘脑其他的生理功能:

1、体温调节

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其体温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后,体温调节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现已肯定,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2、摄食行为调节

用埋藏电极刺激清醒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则引致动物多食,而破坏此区后,则动物拒食;电刺激下丘脑腹 内侧核则动物拒食,破坏此核后,则动物食欲增大而逐渐肥胖。由此认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

3、水平衡调节

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与排出两个方面,人体通过渴感引起摄水,而排水则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活动。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脑对水的摄入与排出均有关系。

——情绪的生理机制

我们的大脑有三个部分:原脑、旧脑和新脑,大脑的进化是按照这个顺序逐步叠加的。

原脑又称为大脑古皮质(层)、原始脑、爬虫脑、本能脑。

旧脑又称为大脑旧皮质(层)、哺乳动物脑、感性脑、情感脑、内脏脑。

新脑又称为大脑新皮质(层)、灵长动物脑、理性脑

原始脑,包括脑干(桥脑与延脑) 、基底核与网状系统等最核心的脑区。

环绕脊髓上端的脑干是大脑最古老和最小的部位,是脊髓的延伸,大约在距今二亿到三亿年前已演化形成。其演化程度相似于史前时代进化了数百万年爬虫类的脑,在较低的生命形态例如蜥蜴、鳄鱼和鸟类中同样发现它,经常被称为“爬虫脑”,属于由本能所趋动的脑。

原始脑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的基本生存功能,控制生命的功能和身体生长过程、器官新陈代谢、维持生命生存的总体水平,例如“心跳速度与心律、脸部表情、肠功能、血液循环、血压、体温调节、呼吸速度、自律系统、对抗机制、睡眠、平衡、早期感觉系统”等原始功能行为,满足最基本的需要,例如生存、身体维护、积蓄、统治、打扮和交配等,包括原始心理保护机制:爱、恨、恐惧、性欲和支配情感。

该部位不具思考或学习能力,而是类似预先设定的调节器,控制一些固定的反应—运动,确保身体维持生存所必须的动作与反应,属于无条件执行人的意志的执行脑。

巴甫洛夫的动物条件反射就在此部分发生作用。例如当人处于愤怒时候是不受控制的,这种冲动是本能受制于爬虫脑,是不经过理智过程的。

当生物进化到高级动物,除了顾及自己之外,还要顾及和同伴的关系,所以从原始的脑干上又进化出“情感脑”,发展出情绪中枢,以适应合作和群居生活,最终发展出高级的爱。

旧脑包围覆盖着原始爬虫脑,在老鼠、兔子和马等与人类相近的物种都有,又名哺乳动物脑,或内脏脑,与约一亿五千万年前原始哺乳类的演化有关。

环绕脑干的部位被称为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包含:海马回穹、杏仁核、中隔、扣带回、嗅脑、海马与周围区域,与嗅觉、内脏活动、情绪反应和性活动有关,使哺乳动物与外界之间具有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互动,沟通外在世界和内在环境。

除了边缘系统外,脑皮层和丘脑等参与情绪活动。边缘系统和记忆很有关系,和大脑新皮层一样具有思维功能。

这部分最早是从嗅觉开始发展进化而来,最早最原始的情绪中枢部分可以称为嗅脑,对气味的辨识直接关系到对食物(可食否)、天敌、性伴侣、环境危险性(有毒否)等的判断,是生死存亡的关键。在此原始薄薄几层的嗅觉神经细胞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情绪中枢。

感性脑是情绪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掌控中枢,主要掌管情绪(高兴、愤怒、喜悦、痛苦、情绪等)、感性记忆(以情感主导的记忆)与注意力,控制人们的正向(回馈性)和负向(惩罚性)行为。

在进化过程中,感性脑获得了两大革命性的重要功能:学习与记忆,大大提升了动物的生存能力。例如通过嗅觉选择食物,需要进行比较,若吃某种食物致病了,就需要学习经验,并保存起来,避免下次中毒。通过记忆经验比较,做出利害取舍判断,从而使得人类开始有了好坏取舍的价值判断和利害舒服的情感感觉,决定什么事情能吸引你的注意力,对事物的感受是正面还是负面,以及评定理性脑所产生想法的好坏,是否令它“觉得”真实与正确。当我们陷入狂烈的欲望、情感、爱慕、警惕、忧郁时,情感脑正发挥作用。

新大脑,即通常所说的大脑最外面皮层,分为对称的两部分,即常说的左右脑,均包含四个部份----额叶脑区(Frontal Lobe)、顶叶脑区(Parietal Lobe)、枕叶脑区(Occipital Lobe)、颞叶脑区(Temporal Lobe)。它包围覆盖着整个旧脑边缘系统的上面和一部份的原始脑,形成裸视下大脑的最显着部位,几乎占据了目前人类全脑重量的八成左右,是神经细胞集中的大本营。原来与嗅觉相关的旧皮层只有薄薄的两层皮质,而新皮层多达六层,皮层内存在着柱状结构,有利于相似神经元的集中,有利于皮层功能的分化和定位。新大脑是最后进化演化的部份,猿猴、海豚、鲸鱼亦有之,但以人类的发育最为完全,所占全脑的比例亦最大。

部分动物的皮层与大脑皮层的百分比:

刺猬324%,兔56%,猴853%,黑猩猩938%,人959%

从以上数据看,从刺猬到猴,再到人类,新皮质的数量明显增加。灵长类动物新皮质与边缘系统神经互动也更为频繁复杂,情绪表现更精致更复杂,针对不同情境灵活调整反应方式,大大提升了整个大脑的智能水平。

新大脑是掌管人类一切心智行为的思考中枢,被称为理性脑,主管语言说话、文字写作、计划推理、学习适应、抽象思考等功能,包括负责收集及处理理解感官接收的讯息、神经认知分析、对肌肉运动的控制、负责分析与解决问题、使用语言与数字、生成理性记忆和思维记忆、发展复杂推理思维智力能力及创造能力、生成意志意识思想活动、形成非语言性的意念和控制、对“观念、艺术、符号、想象”能产生感觉等,也是整个大脑内最后做分析、规划、整合、协调、决策判断与发号施令最重要的指挥所。

正因为新大脑皮质的完整成熟性神经功能,大脑复杂结构与良好功能,完美协调统合谐振的意识涌现机制,才使得人类具有高等心灵智慧、聪明心智反应、丰富创造力,使得人类比其它动物更聪明。

人类的胎儿脑部正是依此三重顺序发展演化,并由内到外依序共存于人脑中,深刻揭示了生命全息重演律,以及人与其它动物的内在亲缘关系。

根据网络信息整理

情感的产生  

(一)人脑是产生调节情感的物质基础  

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层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建立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联系叫动力定型。一般来说,动力定型得到维持则产生愉快、高兴的情感;而动力定型受到破坏,则产生痛苦不愉快的情感。另外丘脑、下丘脑等部位以及网状结构对情感产生也有重要作用。有人通过实验发现,在这些部位存在着“快乐”和“痛苦”中枢。  

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就会产生感情。心里或者身体很疲惫的时候  当人在很疲惫的时候,总是希望有一个人在身边可以照顾,可以安慰。  两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处,非常容易产生感情。

(二)人的需要是产生情感的内部动力  

人对于各种事物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常常决定于该事物是否与人的需要相适应。如果某一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人则采取肯定的态度,从而产生愉快、高兴的情感,反之则产生厌恶憎恨的情感。而人的态度是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主观的体验,没有对于事物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就不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认识深化了,情感也随之变化加深。  

(三)客观事物与实践活动促进情感的发生变化  

人的情感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实践活动中发生与变化的,它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推动或阻碍的作用。积极肯定的情感如爱国主义感﹑集体感﹑责任感等,能使人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反之则后退。脱离了客观事物,什么样的情感也不会发生。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称为左脑,右半球就称为右脑,它们主管的功能有区别。

右脑的功能是感性直观思维,这种思维不需要语言的参加,比如掌管“音乐”、“美术”、“立体感觉”等。而左脑的功能是抽象概括思维,这种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主管“说话”、“写字”、“计算”、“分析”等。例如,成人严重中风如病变发生在左脑,往往会造成失语症,出现部分或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但他却有意识,能够理解别人说的话,但往往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左脑和右脑半球的这种优势形成不是先天就形成的,它是与后天的劳动分不开的。

从我们习惯的情况看,大多数右利手人的大脑左半球具有言语优势功能,即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高度发展。左利手人的右脑半球具有非言语优势功能,各种感知觉高度发展,善于形象思维。左、右大脑虽然具有不同的主要功能,但在它们“工作”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互相协助工作的,共同来反映客观事物。

人类脑由大脑皮层、小脑和脑干组成。

大脑皮层:是大脑最大的部分,由左右半球组成。它执行更高的功能,如解释触觉、视觉和听觉,以及语音、推理、情感、学习和精细控制动作。

小脑:位于大脑下方。它的功能是协调肌肉运动、保持姿势和平衡。

脑干:充当连接大脑和小脑与脊髓的中继中心。

人的情感系统有着十分复杂、严密而有序的层次结构,各层次之间有着严格的逻辑递进关系,且每个层次又分为两类相对独立的情感。情感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情感的客观目的在于满足人的价值需要,因此情感的层次结构在根本上取决于价值的层次结构。

统一价值论认为,一切形式的价值都可换算成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因此价值的层次结构完全取决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由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个人的劳动能力,其层次结构取决于个人劳动能力的层次结构。个人劳动能力可分解为生物化学反应能力、个体劳动能力、社会劳动能力和理想劳动能力等四个基本层次,因此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也相应地分解为四个基本层次: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

情感是价值关系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既然价值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那么情感也必然相应地分为以上四个基本层次:温饱类情感、安全与健康类情感、人尊与自尊类情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情感。

各层次情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根本上取决于各层次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1、高层次情感必须建立在低层次情感的基础之上。只有当低层次情感得到满足后,高层次情感才会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低层次情感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则高层次情感就不会稳定下来,迟早是要衰退和消失的,这是因为高层次价值最终必须通过低层次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2、高层次情感可以对低层次情感产生反作用。高层次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诱导、抑制、转移和化解较低层次情感,这是因为高层次价值的产生与发展来自于对低层次价值的合理筛选、有机组合和协调运作。

3、高层次情感比低层次情感具有更大的能动性。低层次情感具有很大的自发性、本能性和稳定性,不容易受意志的控制,只有高层次情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价值的层次越高,价值所覆盖的时空范围就越广泛,价值所表现的具体形态就越复杂多变,就需要越高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从而需要越多的理性思维和主观意志进行参与。

4、高层次情感比低层次情感具有更大的差异性、波动性和干扰性。高层次情感的激发条件、运行程序、目标指向和持续时间等较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且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这是因为价值的层次越高,其变量因素就越多,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影响的程度就越高,从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干扰性。

5、高层次情感具有较强的容他性和共享性。情感的层次越高,就越是关心他人的疾苦,就越是关心全社会的利益,就越是关心共同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越是与社会情感融合在一起,就越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会有越多的关爱,这是因为高层次价值代表着全面的、长远的、全社会的利益,它建立在低层次价值的基础之上,涵盖着众多局部的、眼前的、个人的利益,从而与他人利益及社会利益有较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6、高层次情感相对于低层次情感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时间上的相对独立性。低层次情感得到满足后,高层次情感还不能马上出现,需要延迟一段时间,个别情况下高层次情感甚至永远不会出现;低层次情感严重受挫时,高层次情感也不能马上随之消失,也需要延迟一段时间,个别情况下高层次情感甚至永远不能消失。例如,长期得不到温饱的人一旦富裕起来,就容易把钱用于物质方面的奢侈与挥霍,而不会把钱用于高层次精神文化的享受,或用于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又例如,长期享受较多社会荣誉的人,在饥饿面前往往不会向他人乞讨。

另一方面是功能目的上的独立性。高层次情感的原始本质虽然是为满足低层次情感服务,是为了更可靠、更充分地满足低层次的情感需要,但是有时候人为了满足高层次情感的需要往往不顾及甚至完全牺牲低层次的情感需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319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